① 古羅馬人發明的蠟版書在歐洲一直沿用到十幾世紀
據說,古羅馬人發明的蠟版書在歐洲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紀初。目前,在羅馬以及那不勒斯城的國家考古博物館中,都珍藏有古羅馬時代的蠟版書。
② 羅馬數字是羅馬人發明的嗎﹖
羅馬數字是一種現在應用較少的一種的數量表示方式。它的產生晚於中國甲骨文中的數碼,更晚於埃及人的十進位數字。但是,它的產生標志著一種古代文明的進步。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羅馬人還處在文化發展的初期,當時他們用手指作為計算工具。為了表示一、二、三、四個物體,就分別伸出一、二、三、四個手指;表示五個物體就伸出一隻手;表示十個物體就伸出兩只手。這種習慣人類一直沿用到今天。人們在交談中,往往就是運用這樣的手勢來表示數字的。當時,羅馬人為了記錄這些數字,便在羊皮上畫出Ⅰ、Ⅱ、Ⅲ來代替手指的數;要表示一隻手時,就寫成「Ⅴ」形,表示大指與食指張開的形狀;表示兩只手時,就畫成「ⅤⅤ」形,後來又寫成一隻手向上,一隻手向下的「Ⅹ」,這就是羅馬數字的雛形。
後來為了表示較大的數,羅馬人用符號C表示一百。C是拉丁字「century」的頭一個字母,century就是一百的意思。用符號M表示一千。M是拉丁字「mille」的頭一個字母,mille就是一千的意思。取字母C的一半,成為符號L,表示五十。用字母D表示五百。若在數的上面畫一橫線,這個數就擴大一千倍。這樣,羅馬數字就有下面七個基本符號:Ⅰ(1)Ⅴ(5)Ⅹ(10)L(50)C(100)D(500)M(1000)
羅馬數字與十進位數字的意義不同,它沒有表示零的數字,與進位制無關。用羅馬數字表示數的基本方法一般是把若干個羅馬數字寫成一列,它表示的數等於各個數字所表示的數相加的和。但是也有例外,當符號Ⅰ、Ⅹ或C位於大數的後面時就作為加數;位於大數的前面就作為減數。例如:Ⅲ=3,Ⅳ=4,Ⅵ=6,ⅩⅨ=19,ⅩⅩ=20,ⅩLⅤ=45,MCMⅩⅩC=1980。羅馬數字因書寫繁難,所以,後人很少採用。現在有的鍾表表面仍有用它表示時數的。此外,在書稿章節及科學分類時也有採用羅馬數字的。
③ 古羅馬人發明了什麼A尼氏骨片B計算尺機械計算器c銅制算盤
古羅馬人發明了銅制算盤
17世紀歐洲英國人發明了計算尺
法國人發明了機械計算器
20世紀40年代,美國科學家發明了最早的計算機
④ 羅馬人發明的彩石鑲嵌畫是受到哪些藝術思想的影響
羅馬人還發明了彩石鑲嵌畫,世間所有的東西如人物、海洋生物,以及宗教、神話都被羅馬藝術家鑲嵌在畫中。這種建築、塑像、鑲嵌藝術的發展完全來自於古羅馬哲學家、美學家的藝術思想的指導與影響,或者說古羅馬的偉大建築藝術,人的造像藝術孕育了古羅馬美學家的偉大思想。
⑤ 古羅馬羊皮紙是怎麼發明的
羊皮紙和中國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它們都大大地促進了人類的文明進程,使古羅馬和中國的文明流傳至今。
古代世界各國文化人寫字的用具和方式真是五花八門:中國人最先是將象形文字刻在甲骨上,然後是刻鑄於銅器上,後來用筆寫在絲絹上,稱為「帛書」;而古埃及人把字寫在采自尼羅河畔的一種蘆草上,後人稱之「紙草書」;古印度人則把椰樹葉壓平、剪裁整齊用以記事,並稱為「樹葉書」;西亞兩河流域的先人則是將文字在泥板上刻好後,再放到火上燒制而成「泥版書」……
而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則是將小牛皮或羊皮加工製作成「皮紙」,當做高級書寫材料。皮紙是由專門的工匠製作,工匠首先把胎牛皮、小牛皮或羊皮加工鞣製,使其軟化,然後用器具颳去上面的附屬物,使組織表面平整光滑,而且柔韌稀薄,人們習慣把它叫「羊皮紙」。
人們用羽毛或蘆管當筆,蘸了墨水之後把字寫在羊皮紙上,然後裝訂成冊。他們看的書是手抄本的,誰要是想得到一本書,就只有去抄寫了,當時的富貴之家都有抄書的奴隸。
另外,為了便於保存和攜帶,聰明的古羅馬人還常把厚疊的書冊用木板進行上下固定,稱其為「書板」,這樣還可以防止亂頁、掉頁。當時著名政治家、大學者西塞維,每次去競技場觀看角斗表演時,都隨身帶著「書板」,當表演項目慘不忍睹時便獨自翻閱起「書板」。
羊皮紙的使用,讓羅馬人發明了奇特的「蠟版書」。蠟版製作方法是:先用黃楊木或其他細質木材做成小板,在木板中同部位挖出長方形凹槽,用以盛放黃色或黑色熱熔的蠟,內側上下兩角(相當於當代書的訂口位置)鑽有小孔,然後用繩穿過小孔將許多木板串聯起來,這樣可以使裡面的蠟版不受磨損。
蠟版的書寫工具是用金屬做成的針,也有用象牙或骨頭做的。這種針一端是尖的,用以在蠟版上劃字;另一端則是圓的,用以修改寫錯的字。因為可以修改,所以蠟版可以反復使用,他們多用它來記事,它還有練字、寫詩或記賬等等多種功能。
蠟版書的流傳和使用頗為廣泛,無論學者、詩人,還是僧侶、商人都用它。蠟版書,用金屬和象牙作為底板和封面,做工精緻,畫面美麗。但蠟版圖畫在當時是比較珍貴的。
據說,古羅馬人發明的蠟版書在歐洲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紀初。目前,在羅馬以及那不勒斯城的國家考古博物館中,都珍藏有古羅馬時代的蠟版書。
但蠟版書也有其缺點:在流動中蠟版上書寫的字跡比較容易因為受到磨擦而變得模糊不清,而且由於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比較粗糙堅硬,不便於進行精細和工整的書寫,多為草書。
⑥ 羅馬人發明的拱卷主要有幾個部分組成
拱卷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建築特色之一。
採用4柱支撐的十字拱形結構,使建築形成連續的拱形空間成為可能,同時牆面被支柱所代替,形成了通透的拱廊形式。
⑦ 羅馬人發明創造了哪些藝術
羅馬藝術來家還追求雕像的真實,源在追求形似的同時也追求神似。羅馬人還發明了彩石鑲嵌畫,世間所有的東西如人物、海洋生物,以及宗教、神話都被羅馬藝術家鑲嵌在畫中。這種建築、塑像、鑲嵌藝術的發展完全來自於古羅馬哲學家、美學家的藝術思想的指導與影響,或者說古羅馬的偉大建築藝術,人的造像藝術孕育了古羅馬美學家的偉大思想。
⑧ 古羅馬人發明了什麼
西古羅馬帝國的沒落已過去近1500年,但其在創造發明方面所留下的富饒的文化遺產依然鮮活如新。羅馬人乃令世人驚訝的建設者,更是土木工程界的資深專家,其蓬勃發展的社會文明使古羅馬帝國數個世紀以來在科技、文化、建築等方面都保持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從修建大型輸水道到創立報刊,接下來,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古羅馬的10大創新之舉。
10.戰地外科
羅馬人發明了許多外科手術工具,並率先進行了剖腹產手術,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醫學上最有價值的貢獻都是在戰場上。在奧古斯塔斯的統領下,他們組建了一個軍隊醫療隊,這是最早致力於專業領域的一支醫療隊伍。這些經過特殊訓練的醫務人員使用止血帶止血,使用動脈手術鉗抑制術中出血等,通過這些醫療創新手段在戰亂中拯救了無數條瀕臨死亡的生命。羅馬的戰地醫生還為新入伍的軍人進行體檢,並監管軍營的衛生條件以遏制疾病的傳播。他們甚至知道在使用醫療用具之前需要在熱水中對其進行消毒,開創了抗菌手術的先例,盡管這種手術形式直到19世紀都沒有完全被世人接受。羅馬軍事醫學鮮明的證實了其在愈傷及保健方面技術的先進性,以至於士兵盡管飽受戰爭之苦,卻依然比平民百姓的壽命要長。
9.十二銅表法及羅馬民法大全
傳票,人身保護權益,義務法律,證詞,所有這些條款都出自羅馬的法律制度,幾個世紀以來,該制度在西方法律和政府管理中都佔有重要的統治地位。最初的古羅馬法律起源於十二銅表法,該法則為共和黨時期制定的憲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十二銅表法於公元前450年首次通過,詳述了財產、宗教和離婚方面的相關條例,並列出了從盜竊到巫術等所有罪行的刑罰措施。然而,同十二銅表法相比,羅馬民法大全更具影響力,這是一部雄心勃勃試圖融合整個羅馬史法律的網路全書。民法大全由拜占庭國王查士丁尼(公元529-535)起草,涵蓋了很多近代法律原理,比如「除非被告被證明有罪,否則就無罪釋放」這樣的概念。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其成為世界眾多法律體系的基石。之後,英國普通法和伊斯蘭教教法相繼頒布,但古羅馬法典仍發揮著其不容小覷的影響力,在一些歐洲國家以及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等地的民事法案上依然奏效。
8.羅馬儒略歷(公歷)
現代的公歷與2000多年前的羅馬儒略歷極為相似。而羅馬早期的日歷又極有可能是抄襲自古希臘月亮運行周期的模型。由於羅馬人認為偶數是極不吉利的,於是他們改寫日歷,使每個月都變為奇數天。這一做法在儒略歷出現前一直被延用,直到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與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一起,創立了同陽歷相符的儒略歷。凱撒將當時的一年355天改為現在我們所熟知的一年365天,並最終將一年劃分為12個月。儒略歷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日歷了,但美中不足的是,我們實際一年的時長是同365天相比存在11分鍾的誤差。於是人們最終採用了1582年設立的公歷日歷,該年歷考慮到了由於閏年改變所存在的誤差,使得日歷更為精確。
7.羅馬凱旋門
凱旋門從建立之初至今,已有將近4000年的歷史了。古羅馬是首個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來建橋、建紀念碑、建房的國家。凱旋門的拱門設計極為巧妙,使得建築的重量均勻分散在拱門上。正是因為有了這巧妙的設計,像羅馬斗獸場這類的大型建築才不至於被自身的重量壓垮。古羅馬的建築師致力於改良拱門的設計,最終設計出了形狀更為扁平的「平圓拱」,並將它運用到橋梁和渡槽的建造中。多個不同間距的平圓拱合在一起能構成更穩固的支承,可以加大橋梁和渡槽的跨度。於是,圓柱、圓屋頂和拱形天花板成為了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典型特徵之一。。
6.馬路和高速公路
在其鼎盛時期,羅馬帝國包含近170萬平方英里,甚至覆蓋了歐洲南部的大多數地區。為確保這個龐大領域的管理高效有序,羅馬人建造了古代世界最為復雜的道路系統。這些羅馬公路至今仍被大量使用,它們由花崗岩或硬化火山熔岩形成的泥土、碎石和磚構造而成。在設計公路時,羅馬工程師秉持嚴格的設計標准,創建筆直的道路,以便排水。到公元200年,羅馬人已經建造超過50000英里的道路,主要是服務於軍事征服。高速公路允許羅馬軍團每天步行25英里,一系列的網狀驛站使得信息和其他情報以驚人的速度廣為傳播。這些道路通常以現代高速公路的模式被管理:石碑上的英里標記和標志告知旅客距離到達目的地的里程數,與此同時,被民眾廣為歌頌的士兵也成為了「公路巡警」。
5.紙質書
在人類歷史的大多數時期,文學作品都採用在笨拙的泥板和卷軸上創作的形式。羅馬人通過創造法典(被認為是最早的書的原型),使這種形式得以簡化。首部法典由蠟質的紙製成,隨後就被動物的皮毛羊皮紙所取代,因而能更清晰的顯示紙頁。古歷史學家指出,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創造了早期的莎草紙頁形式的法典版本,但這種紙質法典直到公元一世紀左右才被推廣。早起的基督教徒成了首批利用此項革新的民眾,他們運用此技術大批量的印製聖經。
4.福利事業
現代政府的很多福利事業,其雛形都起源於古羅馬,包括為救助貧困居民所制定的發放糧食補貼標准、教育經費以及其他費用補貼的發放標准。這些福利項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2年,當時的保民官蓋約·格拉古(Gaius Gracchus)設立《糧食法》(lex frumentaria),要求國家政府實現羅馬公民低價購進穀物的需求。羅馬皇帝圖拉真(Trajan)在位期間,保留了這些福利項目,還實行一項「供給」(alimenta)福利,用以養育貧苦無靠的孤兒,確保他們衣食無憂,還可以接受教育。同時,為了控制物價,頒發了一種「代幣券」(tesserae),包括玉米,糧油,酒品,麵包和豬肉在內的物品價格都得以控制。圖拉真皇帝這些慷慨的行為深受羅馬民眾愛戴,但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正是他如此慷慨的行為才導致了羅馬經濟的衰落。
3.報刊雛形
古羅馬會發布《羅馬公報》(或稱《每日紀聞》),裡面會涉及到處理軍事、法律和民事的問題,讓民眾通過文章了解這些事項的結果;這些內容,會寫在金屬或刻在石頭上,放在諸如古羅馬廣場這樣的鬧市區,供民眾瀏覽,這便是報紙雛形。據考證,《羅馬公報》最早出現於公元前131年,設及內容相當廣泛,包括羅馬軍事捷報、比賽事項、格鬥回合場次、出生喜訊和訃告等,甚至還會寫些民眾喜歡的故事。此外還有《元老院記事錄》,用來記錄叫羅馬元老院會議的討論和決議,雖然也算報紙雛形,但其內容保密,禁止公諸於眾。直到公元前59年,古羅馬執政官尤列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在第一任期內實行民主改革,下令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會的議事記錄,這些內容才得以流傳開來。
2. 混凝土
羅馬混凝土的出現使得許多古羅馬建築,諸如萬神廟、斗獸場、古羅馬廣場屹立至今。羅馬人首次利用混凝土建造房屋大約源於2100年前,那時,混凝土被廣泛應用於地中海地區所有的建築中,包括引水渠、橋梁以及紀念碑等等。羅馬混凝土在強度上遠不如現代混凝土,但羅馬混凝土獨特的成分使其更加持久耐用。羅馬混凝土是羅馬人利用熟石灰和一種在維蘇威火山地區發現的粉塵物(Pozzolana)與水混合製成的具有高粘性的糊狀物。加入了火山凝灰岩的羅馬混凝土具有超強的抗化學腐蝕性,而維蘇威火山地區的粉塵物(Pozzolana)使得羅馬混凝土即使在海水中也能夠迅速凝結硬化,得益於此,羅馬人精心建造了浴場、碼頭和港口。
1.引水渠
古羅馬擁有大量的公共設施,諸如公廁、地下排污系統,噴泉和公共浴池等等,大大方便了羅馬人的生活。但是如果沒有羅馬引水渠的發明,一切與水有關的創新設施都將無法實現。第一條引水渠建造於公元前312年,在重力作用下,以石管、鉛管和陶管作為輸水管道把水引入城區。引水渠解決了羅馬城的用水問題,對城市公共健康和衛生設施的發展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引水渠出現之前,埃及、巴比倫和亞述人用原始運河引水灌溉,而羅馬人則利用土木工程技術對運河進行改進,從而發明了引水渠。羅馬帝國時期,數百條引水渠遍布整個帝國,其中一些水渠甚至長達60英里。水渠的偉大之處在於其歷經千年巋然不動,時至今日,部分水渠仍在發揮作用,令人嘆為觀止。羅馬著名的特萊維噴泉(Trevi Fountain)正是位於古羅馬十一條大型水渠之一的維戈水渠(Aqua Virgo)的水源所在地。
⑨ 公元700年,羅馬人發明了什麼筆
公元700年:羅馬人發明羽毛筆(鵝毛筆)用的是一種大鳥翅膀上的羽毛。羽毛筆在後來的1000年中成為(西方)主要的書寫工具。
從中世紀到公元19世紀,羽毛筆作為書寫工具記錄歐洲文明進程的每一階段。幾乎所有的文字著作(如宗教、哲學、文學、歷史、科學、醫學、商業及管理學)無不是依靠這種造價低廉的羽毛筆來完成的。然而第一支羽毛筆的由來和出現時期卻無從查考。粗糙的莎草紙表面不適宜書寫小而精細的字體,那隻有在羊皮紙和精製羊皮紙問世之後才可能,羽毛筆的出現也許是羅馬人意識到了空心蘆葦桿和飛鳥羽毛間有相似之處,而相信也是偶有所得的。最早記錄羽毛筆的資料是在義大利城市羅維那的聖維淘教堂(San Vitale)發現的。
⑩ 古羅馬人發明了什麼A尼氏骨片B計算尺機械計算器c銅制算盤
古羅馬人發明了銅制算盤 17世紀歐洲英國人發明了計算尺 法國人發明了機械計算器
20世紀40年代,美國科學家發明了最早的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