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上第一把椅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椅子是一種有靠背、有的還有扶手的坐具。古代席地而坐,原沒有椅子,「椅」本是木名。《詩經》有「其桐其椅」,「椅」即「梓」,是一種樹木的名稱。 據文籍記載,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畫就有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像;257窟壁畫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石雕中有坐圓凳婦女。這些圖像生動地再現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盡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因其時沒有椅、凳的稱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胡床」,在寺廟內,常用於坐禪,故又稱禪床。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因此,論及椅、凳的起源,必須從漢魏時的胡床談起。 椅始源於魏晉和隋朝,初名為胡床或馬扎,直至唐明宗時期開始形成有靠背的椅子,到宋代出現交椅,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成語正襟危坐也是源於歷代皇帝在交椅上的坐姿。 宋。高承《事物紀原》引《風俗通》稱:「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後漢書。五行志一》:「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這兩段記載可證,我國古代椅子的出現當在漢靈帝時期(168-189年)。 胡床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使用較廣,有錢、有勢人家不僅居室必備,就是出行時還要由侍從扛著胡床跟隨左右以備臨時休息之用。胡床在當時傢具品類中是等級較高的品種,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貴客才有資格享用。在方人雅士中還多有褒詞及生動描述。如南朝梁庾肩 吾《詠胡床詩》曰: 傳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 足欹形已正,文斜體自平。 臨堂對遠客,命旅誓出征。 何如淄館下,淹流奉盛明。 胡床因其形態特點又有「交床」和「繩床」之稱。隋朝稱「交床」,是因為隋高祖意在忌「胡」字,器物涉「胡」字者,咸令改之。宋。陶 《清異錄》雲:「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綳帶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扈駕,欲息無以寄身,遂創意如此,當時稱 『逍遙坐』」。胡床開始並無靠背,形如今天所見的馬扎兒。唐代始有靠背。這種逍遙坐很可能就是帶靠背的胡床。胡床最早出現於漢代,比唐明皇早幾百年,要說為唐明皇創意顯然不妥。所以這里所說的創意,應指增加了靠背。胡床在唐宋時期盛行,宋代尤甚,不過宋時稱胡床者漸少,而稱其為交椅的逐漸增多了。 帶靠背的胡床始自唐明皇,還可以從唐代《濟瀆廟北海壇祭器雜物銘。碑陰》的記載中得到印證,文中記有:「繩床十,內四椅子」。從這段記載可知在唐代貞元元年已有了椅子的名稱。這里所說的「繩床十,內四椅子」是指在十件繩床中有四件是可以倚靠的椅子,顯然是為了與另外六件無靠背繩床相區別。可見,椅子的名稱雖已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可是常見傢具,但它還未完全從床概念中分離出來。在唐代的典籍中,把椅子稱為床的仍很普遍。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少年行。七絕》中寫道: 馬上誰家白面郎,臨街下馬坐人床。 不通姓名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 這里所說的床,雖反映不出是否為帶靠背的椅子,但可以肯定決不會是睡眠用的卧具。 「椅」,也作「倚」。起源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其原為一種樹木的名稱,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傢具。 唐代以前的「椅」字還有一種解釋,作「車旁」講,即車的圍欄。其作用是人乘車時有所依靠。後來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撐的平台上安裝圍欄,其制當是受車旁圍欄的啟發,並沿用其名而稱這種坐具為「椅子」了。從現存資料看,唐代已有相當講究的椅子了。如郎余令《歷代帝王像》中唐太宗所坐的椅子為四直腿,束腰,上側安托角牙,稜角處起線。這種裝飾在明清時期稱為「混面雙邊線」。坐面上在後部立四柱,中間兩柱稍高,上裝弧形橫梁,兩端長出部分雕成龍頭,扶手由後中柱通過邊柱向前兜轉搭在前立柱上。扶手與坐面中間空當嵌圈口花牙。扶手盡端亦雕成龍頭,與後背搭腦融為一體。坐面附軟墊、襯背。這在當時應是十分精製的椅子了。唐代盧楞枷《六尊者像》中描繪的椅子更具代表性,它用四支鈴杵代替四足,兩側有橫棖連接,扶手前柱和椅邊柱圓雕蓮花,扶手和搭腦上拱,兩端上翹並裝飾蓮花,蓮花下垂串珠流蘇,整體造型莊重華貴。鑲金墜玉的傢具在當時寺院中體現了 高僧的尊貴與神聖。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來,出現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時根據尊卑等級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 五代至兩宋時期的傢具大體保留著唐代遺風,只是高型傢具較前更加普及了。 高型傢具的使用在民間形成時尚,居家必備高型桌椅,這從當時的繪畫中可見一斑。如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小店,無不陳放各式高型傢具。宋代《會昌九老圖》中描繪的圈椅也是前代沒有品種。在近年發掘的宋代墓葬中還有以石、陶製作的傢具模型或在墓室牆壁用磚砌成或雕成各式傢具,其中表現墓主夫婦對坐在椅子上的場面最為普遍。如河南方城出土的石椅殘件、河北井徑縣柿庄七號宋墓墓室磚雕桌椅、柿庄二號墓墓室壁畫《對坐圖》中的桌椅、洛陽澗西宋墓墓室的磚雕傢具等。這說明椅子等高型坐具不僅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還被人微言輕殉葬用器。 宋代流行一種交椅,等級高於其它椅子,稍有身份的家庭都置備交椅,供主人和貴客使用。 圈椅 圈椅,由交椅發展而來。最明顯的特徵是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造型圓婉優美,體態豐滿勁健,是我們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後來逐漸發展為專門在室內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採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盤無大區別。只是椅面以上部分還保留著交椅的形態。這種椅子大多成對陳設,單獨擺放的不多。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圓材較為協調。圈椅大多採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組簡單的紋飾,但都很淺。背板都做成「S」形曲線,是根據人體脊椎骨的曲線製成的,為明式傢具科學性的一個典型例證。 明代中後期,有的椅圈在盡頭扶手處的雲頭外透雕一組花紋,既美化了傢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人們對這種椅式極為推崇,因此當時多把它稱為「太師椅」。更有一種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並稍向後卷,可以搭腦。也有的圈椅椅圈從背板向兩側延伸通過邊柱後,但不延伸下來。這樣就成了沒有扶手的半圈椅了,這種椅子造型奇特,可謂新鮮別致。 圈椅是明代傢具中最為經典的製作。明代圈椅,造型古樸典雅,線條簡潔流暢,製作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天圓地方」是中國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觀,不但建築受其影響,也融入到了傢具的設計之中。圈椅是方與圓相結合的造型,上圓下方,以圓為主旋律,圓是和諧,圓象徵幸福;方是穩健,寧靜致遠,圈椅完美的體現了這一理念。從審美角度審視,明代圈椅造型美、線條美,與書法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具有中國潑墨寫意畫的手法,抽象美產生的視覺效果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圈椅的扶手與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這三度的組合,比例協調,構築了完美的藝術想像空間。 躺椅 躺椅為清代出現的具有新樣式與功能用途的傢具之一,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工藝與技藝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越來越重視,生活用具分類越來越細,傢具也相應生產出一些像躺椅這樣的新品種。 躺椅還有許多別稱,「睡前椅」、「暖椅」、「逍遙椅」、「春椅」等,都是對某個式樣的躺椅的不同稱謂。 現代的躺椅所用的材料可以是:紅木、竹、藤、鋁合金等。 折疊椅 許多世紀以來,折疊椅一直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傢具之一,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在古文明中,折疊椅不只是為了供人就座,還用在了各種正式場合和儀式中。 在古埃及的傢具中,折疊椅被列為其中最重要的傢具之一。折疊椅的發展開始於約公元前2000~1500年,起初的折疊椅是戰場上軍隊指揮官的專用座椅,同時也是權勢與威望的象徵。雖然時間在不斷推移,折疊椅卻始終帶有權力的象徵。 埃及的折疊椅,與隨後的希臘和伊特魯里亞(義大利中西部古國)的折疊椅一起,成為後來羅馬折疊椅的原型,在羅馬共和時期,sellacurulis椅開始廣泛出現在了平民法庭上。 從羅馬的「sellacurulis」椅,到倫巴族人的「sellaplicatilis」,再到加洛林王朝的「faldistorium」,我們可以發現一種形態的改變。 由在椅子兩側交叉的椅子腿,轉到椅子正前方交叉。這是為了強調交叉的「X」結構,顯示權力的象徵。最好的例子就是theFranconians君王Dagobert一世的座椅。 文藝復興時期之前,出現了折疊椅的類型學。我們發現了16世紀的sediadellaforbice椅(剪刀椅)繼承了faldistorium的特點。但是由兩個主要的不同: the『chairofpetrarca』和the』sediaatenaglia』繼承了the『Savonarola』和the『dantesca』,而且它們的椅腿交叉處又回到了椅子兩側。 在巴洛克時期,包含交叉椅腿的椅子並不能折疊,特別是在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時期,』X'結構帶有排外的象徵。拿破崙的戰場座椅「fauteuil」從詞源學講來自古法語「faldestoel」,而詞根源於拉丁語」faldistorium」。過去折疊椅的命名帶有尊嚴和高貴的意蘊,而這個拿破崙椅「fauteuil」一直作為長官座椅的名稱而存在。 由於折疊椅本身成為人們普遍的座椅,所以出現了形式與製作工藝的多樣化。也由於折疊椅已經不包含太多的權力與尊貴的象徵,所以這也導致了新功能、新設計的發展。19世紀末,折疊椅已是功利主義者所玩弄的設計品,出現了各種形式各種用途的座椅。折疊椅有很長的軍事用途歷史。它需要有直率緊湊的外觀,和結識耐用的特點。當它開始展示美學後,人們就有了對它的記憶。但是它從未被設計得漂亮。拿破崙椅fauteuil的名稱來自古法語」faldestoel」,詞根源於拉丁語中的」faldistorium」,過去折疊椅的命名帶有尊嚴和高貴的意蘊,而這個拿破崙椅「fauteuil」一直作為長官座椅的名稱而存在。 全世界有成千數萬的專利是關於折疊椅(凳)的新奇想法。設計師、發明家和普通工匠都把他們的精力投入到座椅設計中,極為關注於椅子的折疊、調節與舒適性,但是大量生產的椅子並不都包含了精細的設計。 折疊與便攜的產品與日俱增,工業生產出最小和最輕的零部件來構成折疊傢具,以適應各種天氣氣候。人們可以在野營、沙灘休閑、運動賽事等隨處見到不同的折疊椅,它是一種適應所有習慣和需求的椅子。 折疊椅可以應用在學校的課桌椅上,可以應用在電影院與劇院中…… 創造一種基本座椅的主要目標就是能提供短暫的休息,可以容易地折疊(和收藏)。 折疊椅成為了傢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現代的折疊椅是經過大量的社會調查與技術討論後被設計出來的:工業視覺化(thonet)後,隨著德國包豪斯的理論,折疊椅的設計在1965~75年間開始繁榮起來。
❷ 桌子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桌子第一次出現在哪個朝代戰國時代有沒有桌子桌子起源,要詳細!
桌子是用以閱讀、書寫、飲食、擺設物品的傢具或辦公用具。
桌子源於我國。最早的桌子是既矮又小的案和幾。
從漢字的角度倒是可以看出,甲骨文里就有幾字,而且上古的時候人民習慣坐和跪,吃飯飲水很不方便,就需要桌子這樣物件,所以依才取物,根據更遠的習俗,推廣使用了桌子,並製造了幾這個字。
漢以前,人們閱讀、書寫、飲食均在矮床上放置案或幾。物器的擺設除放在案幾上外,還因物而宜設專用木架。
漢末,胡椅傳入中原,隨之出現了簡單的桌子。
唐代,桌子已基本定型。
南宋,由於桌椅的普及,人們已由席地而坐改為憑桌坐椅。
西方於公元前 7 世紀出現了由一根腿支撐的桌子。
❸ 椅子什麼時候發明的
椅子最早出現在埃及
凳子有兩種:可折疊的和固定的,它們各自又有多種類型。從版簡單的到華權麗裝飾的,凳子腿多為動物造型。椅子是凳子的一個發展。凳子和椅子在高度上有著相當多的變化,有高有低。也出現了雙人坐的凳子和椅子,用亞麻布或布做成墊子,裡面填充的是水禽的羽毛,墊子覆蓋在椅子的靠背和座板上。早期凳子的最好圖樣來源於人們所發現的私人墓碑上的雕刻,第三王朝一個王室官員的墓碑(公元前2650年)上雕刻有一把非常好的凳子,它有著細長而呈圓形的兩側扶手和精緻的羚羊腿。
第四王朝王後赫特芬雷斯的墓室內的傢具富麗而雅緻。她的扶手椅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現存木製扶手椅。除了座板和背面嵌板之外,它完全用黃金包覆。它有一個低而寬並有一定深度的呈傾斜狀的細長座板。有著獅子圖樣的前腿與後腿,並立在用珠寶裝飾的鼓上,用黃金薄片包覆。兩側的嵌板上有用三個蓮花圖案組成的一個醒目的花紋。各部分通過榫和榫眼連接,並用木釘加固。
❹ 椅子是哪個國家最先發明的
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畫就有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象;257窟壁畫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石雕中有坐圓凳婦女。這此圖象生動地再現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盡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因其時沒有椅、凳的稱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胡床」,在寺廟內,常用於坐禪,故又稱禪床。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因此,論及椅、凳的起源,必須從漢魏時的胡床談起。
宋。高承《事物紀原》引《風俗通》稱:「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後漢書。五行志一》:「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這兩段記載可證,我國古代椅子的出現當在漢靈帝時期(168-189年)。
所以說,是中國最早發明了椅子。
❺ 桌椅凳 的來歷
椅始源於魏晉和隋朝,初名為胡床或馬扎,直至唐明宗時期開始形成有靠背的椅子,到宋代出現交椅,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成語正襟危坐也是源於歷代皇帝在交椅上的坐姿。 縱觀吾國古今坐俗,可以大概為二,即自古至隋為跪坐時期,唐宋以後為椅坐時期。蓋漢代有榻與胡床傳人,但榻乃供跪坐,胡床雖為垂足坐,顧僅用於特別場合,此時社會仍普遍通行跪坐,故不能以一般狀況論。兀子(凳)本可垂足,此坐始於唐,盛於宋。唐之椅子、繩床垂足而且倚坐,宋代承習,當然無異。所以唐宋時代,完全同為椅坐,傳之今日矣。自古至唐,席地而坐,唐始為椅坐,此不獨文獻上,足為明證,即漢代山東孝堂山石刻及武梁祠之畫像石,以及古傳名畫,今出土文物,亦可見之。(參考黃現璠著 《古書解讀初探》)
即桌子。古代桌亦寫做「卓」。也有作「槕」的,但今都謂「桌」。桌子的早期形象可見唐代敦煌壁畫85窟屠房中的方桌,僅方形木板下置四根方形柱腿。我國桌子究竟始於何時,至今說法不一,未見定論。
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就有木桌。公元 1世紀古羅馬出現大理石和青銅制的桌。在中國戰國時就有幾和案,如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了戰國漆案和漆幾。其中漆案造型端莊穩重,案腿呈柵狀,主柱雕成禽形,外表漆繪花紋圖案;漆幾為板狀幾腿,榫卯結構油漆黑地朱紋。隋、唐時期出現了高桌。
❻ 椅子和桌子是什麼朝代發明的
椅子起源
據文籍記載,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畫就有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像;257窟壁畫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石雕中有坐圓凳婦女。這些圖像生動地再現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盡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因其時沒有椅、凳的稱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胡床」,在寺廟內,常用於坐禪,故又稱禪床。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因此,論及椅、凳的起源,必須從漢魏時的胡床談起。
唐代以前的「椅」字還有一種解釋,作「車旁」講,即車的圍欄。其作用是人乘車時有所依靠。後來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撐的平台上安裝圍欄,其制當是受車旁圍欄的啟發,並沿用其名而稱這種坐具為「椅子」了。從現存資料看,唐代已有相當講究的椅子了。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了起來,出現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時根據尊卑等級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
五代至兩宋時期的傢具大體保留著唐代遺風,只是高型傢具較前更加普及了的。
椅子被稱為它的古老和簡單,雖然許多世紀以來,是一個普通使用狀態。椅子是存在的,因為至少在早王朝時期。他們用布或皮革覆蓋,木雕,均遠低於今天的椅子,椅子座位有時高僅25厘米。在古埃及的椅子似乎已經極大的豐富和輝煌。老式烏木和象牙雕刻和鍍金的 木材,他們覆蓋著昂貴的材料,華麗的圖案和腿的野獸或俘虜的數字後,表示支持。一般來說,排名越高的個人, ,更高,更華麗的是他坐過的椅子上,更大的榮譽。在國家重要場合法老坐在寶座上,往往與它前面的一個小腳凳很遠。
桌子的由來
桌子是用以閱讀、書寫、飲食、擺設物品的傢具或辦公用具。桌子源於我國。最早的桌子是既矮又小的案和幾。漢以前,人們閱讀、書寫、飲食均在矮床上放置案或幾。物器的擺設除放在案幾上外,還因物而宜設專用木架。漢末,胡椅傳入中原,隨之出現了簡單的桌子。唐代,桌子已基本定型。南宋,由於桌椅的普及,人們已由席地而坐改為憑桌坐椅。西方於公元前 7 世紀出現了由一根腿支撐的桌子。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❼ 誰能告訴我椅子的演變歷史。。。
人體工學辦公椅在現代社會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座椅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主要功能從最初的休息功能,演變為書寫功能,再到如今的電腦操作功能,前後經歷了約5000年的漫長的發展歷史,那麼最初的座椅是什麼樣子呢?歷史上又出現過什麼有趣的座椅?座椅又是如何逐漸演化成現在的樣子呢?小編與您一起回顧座椅的發展演變史。
圖11:達寶利人機工程學升降電腦桌
創新無止境,辦公椅的發展仍然會持續下去,變得越來越完善和舒適。但是對於人們的身體健康而言,光靠座椅是解決不了的,針對主流的電腦辦公方式,還需要人機工程學升降桌、顯示器支架、手肋托、腳踏等一系列辦公傢具的共同配合才能夠實現。
❽ 安全座椅的發展歷史
兒童汽車安全座椅的發展史
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保護兒童乘車的安全,歐洲人發明了汽車兒童安全座椅。
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美等國家相繼出台相關的法規,強制兒童乘車時必須使用汽車兒童安全座椅。
2010年1月,改版後的《C-NCAP碰撞規則》開始實施,兒童乘車安全評價標准首次被納入C-NCAP評測體系
2012年7月1日起,我國首個針對兒童乘車的國家標准 《機動車兒童乘員用約束系統》正式實施。
2012年11月08日,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倡導將每一年的11月8日,定為「兒童乘車安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