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報是誰發明的
電報的發明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通信手段和現在一樣是「無線」的,如利用以火光傳遞信息的烽火台,通常大家認為這是最早傳遞消息的方式了。事實上不是,在我國和非洲古代,擊鼓傳信是最早最方便的辦法,非洲人用圓木特製的大鼓可傳聲至三四公里遠,再通過「鼓聲接力」和專門的「擊鼓語言」,可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消息准確地傳到50公里以外的另一個部落,不會像前段時間湖南衛視的「悄悄話接力」那樣傳得完全變了樣。
其實,不論是擊鼓、烽火、旗語(通過各色旗子的舞動)還是今天的移動通信,要實現消息的遠距離傳送,都需要中繼站的層層傳遞,消息才能到達目的地。不過,由於那時人類還沒有發現電,所以要想暢通快速地實現遠距離傳遞消息只有等待了……
人類通信史上革命性變化,是從把電作為信息載體後發生的。
1753年2月17日,在《蘇格蘭人》雜志上發表了一封署名C·M的書信。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電流進行通信的大膽設想。雖然在當時還不十分成熟,而且缺乏應用推廣的經濟環境,卻使人們看到了電信時代的一縷曙光。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據說兩兄弟是第一個使用「電報」這個詞的人。
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在當時著名物理學家奧斯特電磁感應理論的啟發下,製作出了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電報機;1837年6月,英國青年庫克獲得了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他製作的電報機首先在鐵路上獲得應用。不過,這種方式很不方便和實用,無法投入真正的實用階段。歷史到了這關鍵的時候,彷彿停頓了下來,還得等待一個畫家來解決。美國畫家莫爾斯在1832年旅歐學習途中,開始對這種新生的技術發生了興趣,經過3年的鑽研之後,在1835年,第一台電報機問世。但如何把電報和人類的語言連接起來,是擺在莫爾斯面前的一大難題,在一絲靈感來臨的瞬間,他在筆記本上記下這樣一段話:
「電流是神速的,如果它能夠不停頓走十英里,我就讓他走遍全世界。電流只要停止片刻,就會出現火花,火花是一種符號,沒有火花是另一種符號,沒有火花的時間長又是一種符號。這里有三種符號可組合起來,代表數字和字母。它們可以構成字母,文字就可以通過導線傳送了。這樣,能夠把消息傳到遠處的嶄新工具就可以實現了!」
隨著這種偉大思想的成熟,莫爾斯成功地用電流的「通」、「斷」和「長斷」來代替了人類的文字進行傳送,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莫爾斯電碼。
1843年,莫爾斯獲得了3萬美元的資助,他用這筆款修建成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的電報線路,全長64.4公里。1844年5月24日,在座無虛席的國會大廈里,莫爾斯用他那激動得有些顫抖的雙手,操縱著他傾十餘年心血研製成功的電報機, 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
電報的發明,拉開了電信時代的序幕,開創了人類利用電來傳遞信息的歷史。從此,信息傳遞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嘀—嗒」一響(1秒鍾),電報便可以載著人們所要傳送的信息繞地球走上7圈半。這種速度是以往任何一種通信工具所望塵莫及的。
說到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必須提到,1912年「泰坦尼克」號撞到冰山後,發出電報「SOS,速來,我們撞上了冰山。」幾英里之外的「加利福尼亞」號客輪本應能夠救起數百條生命,但是這條船上的報務員不值班,因此沒有收到這條信息。從此以後,所有的輪船都開始了全天候的無線電信號監聽。
B. 是誰發明了電報 電報的發明歷史
有線來電報,它的發明者是自美國人莫爾斯。他在1837年研製成功電報機,後來又經過多年的努力,研製成點線系統,為電子通信開創了新紀元。 還有一個說法: 提起電報,人們立即會聯想起這是美國著名畫家莫爾斯發明的.事實上,雖然這項發明的專利是莫爾斯首先獲得的,但是韋伯和他的導師、合作者高斯卻是真正的發明者. 19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這一效應可用來傳送信號.以後許多人都為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1833年韋伯和高斯在哥廷根大學相距9000英尺的天文台與物理館之間架設了一條電線,用電池作電源,利用電磁力打鈴,以此傳送信號.這是有線電報最早的裝置,比莫爾斯發明有線電報(1937年)並獲專利要早4年.
C. 電報什麼時候發明的
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和美國發展起來的,電報是一種最早用電的方式來傳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時遠距離通信方式。
首條真正投入使用營運的電報線路於1839年在英國最先出現。它是大西方鐵路裝設在兩個車站之間作通訊之用。這條線路長13英里,屬指針式設計,由查爾斯惠斯通及威廉庫克發明。兩人並為發明在1837年取得英國的專利。
在美國,薩繆爾·摩爾斯在接近同一時間同時發明了電報,並在1837年在美國取得專利。摩爾斯還發展出一套將字母及數字編碼以便拍發的方法,稱為摩斯電碼。
(3)電報發明以前擴展閱讀
早期電報的使用
電報的發明使得長途通訊的價格大為下降。最早期電報的傳送成本,是依靠目測的擺臂式訊號機系統的30分之1。之後更隨著技術的改良和用量擴大而大幅下降。
到了20世紀初,當時負責經營電報通訊的公司,在各地大城市設置電報局。一般人只要到電報局付款,便能拍發電報到遠方的另一個城市,收費是按距離及電報字數計算。當另一端的電報局收到電報以後,會有專人把印好的電報派送到目的地。
由於電報的傳送速率十分有限,因此最初只可能用作傳送文字,而且必須要把文字盡量精簡以減少字數。最早的電報用人手拍發,熟練的電報員使用摩斯碼大約能每秒鍾傳送一個字母。後來在1920年代發明的電傳打字機,將拍發電報自動化。
電傳打字機之間像電話一樣以撥號接通,之後把訊息以打字的方式傳出,使用與電報一樣的技術傳送。一般人都能使用電傳,傳送的速度得到提高,亦大為減少出錯的機會。在傳真及長途電話普及以前,電傳打字機曾一度遍及各地的辦公室,專門用作長途通訊。
D. 電報的發明歷史是怎麼樣的
電報(telegram)是通信業務的一種,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電流(有線)或電磁波(無線)作載體,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信息的通信方式。電報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二十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拍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19世紀30年代,由於鐵路迅速發展,迫切需要一種不受天氣影響、沒有時間限制又比火車跑得快的通信工具。此時,發明電報的基本技術條件(電池、銅線、電磁感應器)也已具備。1837年,英國庫克和惠斯通設計製造了第一個有線電報,且不斷加以改進,發報速度不斷提高。這種電報很快在鐵路通信中獲得了應用。他們的電報系統的特點是電文直接指向字母。與此同時,美國人莫爾斯也對電報著了迷。他是一位畫家,憑借了他豐富的想像力,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實現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在他41歲那年,他從法國學畫後返回美國的輪船上,醫生傑克遜將他引入了電磁學這個神奇世界。在船上,傑克遜向他展示了「電磁鐵」,一通電能吸起鐵的器件,一斷電鐵器就掉下來。還說「不管電線有多長,電流都可以神速通過」。這個小玩意兒使莫爾斯產生了遐想:既然電流可以瞬息通過導線,那能不能用電流來傳遞信息呢?為此,他在自己的畫本上寫下了「電報」字樣,立志要完成用電來傳遞信息的發明。
E.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誰發明的電報
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在當時著名物理學家奧斯特電磁感應理論的啟發下,製作出了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電報機;1837年6月,英國青年庫克獲得了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他製作的電報機首先在鐵路上獲得應用。不過,這種方式很不方便和實用,無法投入真正的實用階段。歷史到了這關鍵的時候,彷彿停頓了下來,還得等待一個畫家來解決。美國畫家莫爾斯在1832年旅歐學習途中,開始對這種新生的技術發生了興趣,經過3年的鑽研之後,在1835年,第一台電報機問世。
F. 電報的歷史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便發明了一種叫"竹信"(Thumtsein)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卻始於17世紀。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他賜給這種通信方式的一個名字--Telephone(電話),卻一直延用至今。
有人說,電話是一支唱了100多年的歌。它至今依然是聲音繚繞,響徹寰宇。100多年來,電話作為傳遞人類話音的基本功能雖無多大變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它卻經歷了"磁石-共電-自動"的發展過程。
1753年2月17日,《蘇格蘭人》雜志上發表了一封署名C.M的書信。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電流進行通信的大膽設想。他建議:把一組金屬線從一個地點延伸到另一個地點,每根金屬線與一個字母相對應。在一端發報時,便根據報文內容將一條條金屬線與靜電機相連接,使它們依次通過電流。電流通過金屬線上的小球便將掛在它下面的寫有不同字母或數字的小紙片吸了起來,從而起到遠距離傳遞信息的作用。
最早電報設備之一
1839年7月9日,英國退役軍官威廉.福瑟吉爾.庫克(Williain Fothengill Cooke)與倫敦高等學院的自然哲學教授惠斯登(Wheatstone)兩人合作製成的5指針的電報機開始在倫敦的帕丁頓車站與韋斯特.德雷頓之間的鐵路線上使用,距離達21公里。之後他們不斷改進電報機,使這種電報機在英國鐵路上一直使用到20世紀初。
五針式電報機
五針式電報的工作原理:兩根指針指同一個字母正在傳送
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拍發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在座無虛席的國會大廈里,莫爾斯用激動得有些顫抖的雙手,操縱著他傾十餘年心血研製成功的電報機, 發出了:「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一語。
莫爾斯發出第一封電報設備復製品
1850年8月28日,英國人約翰(John)和雅各布?布雷特(Jacob Brett)兄弟倆在法國的格里斯—奈茲海角(Cape Gris-Nez)和英國索蘭海角(Cape Souther-land)之間的公海里用「巨人」號拖船在英法兩國之間的多佛爾海峽敷設了第一條海纜,但只發幾份電報就中斷了,原因是有個打魚人用拖網勾起了一段電纜,並截下一節高興地向別人誇耀這種稀少的「海草」標本,驚奇地說那裡面裝滿了金子。
1858年8月5日,第一份海纜電報橫越大西洋。這條大西洋海底海纜於1857年8月7日從愛爾蘭西海岸瓦倫西亞(Valentia)開始敷設,8月17日海纜在12000英尺深的水下崩斷。1858年7月28日深夜,兩只敷纜船再次在大西洋中部相會,拼接好電纜後敷纜船向相反的方向敷纜。8月5日,總長為3240公里的電纜敷纜完畢。凌晨二點四十五分,第一份海纜電報橫越大西洋。8月12日美國和英國之間播發海纜電報,9月3日1點,由於報務員的錯誤導致電纜絕緣擊穿而損壞。
1858年的敷纜船
1865年5月17日,為了順利實現國際電報通信,法、德、俄、意、奧等20個歐洲國家的代表在巴黎簽訂了《國際電報公約》,國際電報聯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 ,ITU)也宣告成立。1932年,70多個國家的代表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會議,決定自1934年1月1日起正式改稱為「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1969年5月17日,國際電信聯盟第二十四屆行政理事會正式通過決議,決定把國際電信聯盟的成立日——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會員國從1969年起,在每年5月17日開展紀念活動。1973年國際電信聯盟再次通過決議,要求各會員國繼續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活動方式可以多種多樣。為了使紀念活動更有系統性,每年的世界電信日都有一個主題。
1857年召開的第一屆國際電報大會
1866年7月28日,英國的「東方巨輪」敷設的第二條海底電纜傳送了第一份電報,從此海纜成為通信上的一種正規的通信工具。
東方巨輪
1871年5月23日,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可以用中國文字打電報至香港。
1875年6月2日,美國人亞力山大.格雷厄姆.貝爾(Bell,Alekander Graham)發明了電話。至今美國波士頓法院路109號的門口,仍釘著塊鐫有:1875年6月2日電話誕生在這里的銅牌。
1876年2月14日,貝爾申請了那個著名的他和沃森一直研究著的裝置——電話的專利。同一天另一個發明家格雷(1835-1901)也向美國專利局遞交了相似設備的專利申請書,只因比貝爾晚了幾個小時而痛失電話發明權。
貝爾獲得電話的專利證書
1876年3月10日,貝爾在做實驗時不小心把硫酸濺到自己的腿上,疼痛之中他叫了起來:「沃森先生,快來幫我啊!」沒有想到,這句話通過實驗中的電話傳到了在另一個房間工作的他的助手沃森的耳朵里。這句極普通的話,也就成為人類第一句通過電話傳送的話音而記入史冊。
貝爾的實驗草圖
1877年4月4日,美國人查爾斯?威廉姆斯設立了第一部私人電話線路,溝通他的各個工廠和他在薩默維爾私人住宅之間的聯系。
1877年4月27日,愛迪生申請了一個專利,這是一個改進後的電話話筒。在此之前兩周,也有人也申請了電話話筒的發明專利。但愛迪生的巨大成就使人們忽視了這個名叫Emile Berliner的人。電話話筒的意義在於使電話走向了實用。
1877年5月17日,波士頓防盜器商店的愛德文.豪邁士,首次使用電話總機系統,5路支線分別接到安有本店防盜警鈴的5個辦公室。
1877年7月9日,貝爾電話公司成立。
1878年1月28日,美國康涅狄格州的紐好恩,第一個市內電話交換所開通,當時只有20 個用戶。
1878年2月18日,世界上第一個電話號簿在美國New Haven Connecticut出版。
世界上第一個電話號簿
1878年3月25日,電話的發明者貝爾這樣預言,「可以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聯接到私人住宅、鄉村、船舶和工廠等。也可以設立中電電話局,通過主幹電纜線將各雲貴聯接起來。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城市中的任何兩個地方都能直接通話。這個方案,即使目前難以實現,但我確信,這將是公眾採用電話通信的發展方向。我還認為,在不久的將來,電話線還可接通各國電話公司的總部,甚至全國各地的每個人都能與別的地方的人直接通話。」
1879年,愛迪生利用電磁效應,製成炭精送話器,使送話效果顯著提高。愛迪生炭精話 筒的原理及其器件一直沿用至今。
1879年,底電話號碼出現。由一位內科醫師受馬薩諸塞州流行麻疹的啟發而提出的, 因為一旦接線員病倒,全城電話豈非癱瘓。
1881年,英籍電氣技師皮曉浦在上海十六鋪沿街架起一對露天電話,付36文制錢可通話 一次。這是中國的第一部電話。
1881年,義大利羅馬、法國巴黎、德國柏林先後開通了各自的第一個電話網路。
1882年,電話線採用雙絞線。這是英國教授休斯1879年發表架空線干擾的論文引起的結果。
1887年3月21日,德國物理學家赫茲(Hertz)在實驗中發現,電火花的能量能夠越過空間傳到遠處。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但赫茲斷然否認選用電磁波進行通信的可能性。他認為如要利用電磁波進行通信的話,需要有一面面積與歐洲大陸相當的巨型反射鏡。
1889年5月1日,威廉.葛雷德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發明了投幣電話。不久,街頭出現了電話亭。
1892年11月3日,用史端喬發明的接線器製成的「步進制自動電話交換機」在美國印第安納州拉波特城安裝使用。這是第一部自動交換局。
史端喬交換機示意圖
1895年5月7日,36歲的波波夫在彼德堡的俄國物理化學會的物理分會上,宣讀了關於「金屬屑與電振盪的關系」的論文,並當眾展示了他發明的無線電接收機。當他的助手雷布金在大廳的另一端接通火花式電波發生器時,波波夫的無線電接收機便響起鈴來;斷開電波發生器,鈴聲立即中止。幾十年後,為了紀念波波夫在這一天的劃時代創舉,當時的蘇聯政府便把5月7日定為「無線電發明日」。
波波夫實驗用的無線電接收機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和雷布金在俄國物理化學協會的年會上作了用無線電傳送莫爾斯電碼的表演。他們操縱自已製作的無線電收發信機,拍發了「Heinoich Hertz」(海因里希.赫茲)一詞,以表示對這位電磁波先驅者的崇敬。雖然當時的通信距離中只有250米,但這卻是世界上最早通過無線電傳送的有明確內容的電報。
1897年5月18日,馬可尼進行橫跨布里斯托爾(Bristol)海峽的無線電通信取得成功,通信距離為14公里。
1899年11月22日,以新澤西協會組成了美國第一個無線電通信公司:美國馬可尼無線電電報公司。
1899年3月28日,義大利物理學家G.馬可尼在英國南福蘭角建立了一個無線電報站,用來與法國維姆勒之間的通信,兩地距離為31英里,實現了英國與歐洲大陸的無線電通信。與同一時期在俄國受到冷遇的波波夫相比,馬可尼要幸運得多,他得到了英國郵政部的全力支持。1896年6月2日,他獲得無線電報專利;1900年10月,他在英國普耳杜建立一座大功率發射台,採用10千瓦的音響火花式電報發射機;1901年12月,馬可尼在加拿大紐芬蘭市的聖約翰斯港通過風箏牽引的天線,成功地接收到普耳杜電台發來的電報。馬可尼的成功在世界各地引起巨大的轟動,推動無線電通信走向了全面實用的階段。
馬可尼發送第一封無線電報的設備復製品
1907年11月8日,愛德華?貝蘭當眾表演相片傳真——用電傳送圖片。一般認為,是愛德華?貝蘭使傳真技術走向實用化,貝蘭於1876年出生在法國,幼年時便顯露出非凡的才華。
1920年2月23日,世界上第一個無線電話新聞服務開通。
第一個無線電話新聞服務
1920年6月15日,馬可尼公司在英國舉辦了一次「無線電——電話」音樂會,音樂會的樂聲通過無線電波傳遍英國本土,以及巴黎、義大利和希臘,為那裡的無線電接收機所接收。同年,蘇聯、德國、美國也進行了首次無線電廣播。
1925年10月2日,英國發明家貝爾德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終於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電視機。
1948年6月30日,貝爾實驗室向公眾展示了用以取代真空管的晶體管。
晶體管
1957年10月4日,原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地球上第一次收到了來自人造衛星的電波。它不僅標志著航天時代的開始, 也意味著一個利用衛星進行通信的時代即將到來。
1960年8月12日,美國國防部把覆有鋁膜的、直徑為30米的氣球衛星「回聲1號」(Echo I)發射到距離地面高度約1600公里的圓形軌道上,進行通信試驗。這是世界第一個「無源通信衛星」。由於這顆衛星上沒有電源,故稱之為「無源衛星」。它只能將信號反射,為地球上的其它地點所接收到,從而實現通信。但由於這種方式的效率太低,沒有多大實用價值。
1962年7月10日,美國國家航空宇航局(NASA)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有源通信衛星,——「電星1號」(TelstarⅠ)(1963年2月12日,「電星1號」失效)。這顆衛星上裝有無線電收發設備和電源,可對信號接收、處理、放大後再發射,從而大大提高了通信質量。
「電星1號」(TelstarⅠ)
1962年7月11日,「電星1號」在美國緬園州的安多弗站與英國的貢希利站和法國的普勒默——博多站之間成功地進行了橫跨大西洋的電視轉播和傳送多路電話試驗。
為紀念1962年7月11日首次向法國進行電視轉播而發行的紀念幣
1963年7月26日,美國國家航空宇航局發射了「同步2號」(Syncom Ⅱ)通信衛星,在非洲、歐洲和美國之間進行電話、電報、傳真通信。由於這顆衛星有30度傾角,因此它的運行軌道相對於地面作8字形移動,而非真正的「同步」,所以還不能稱之為「靜止衛星」。
太空中的Syncom衛星
1963年8月23日,肯尼迪總統引用莫爾斯拍發的第一份公眾電報報文「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結束了他與奈及利亞總理會話,這是經「辛康姆(Syncom)」通信衛星的第一次電話會話,聲音傳播了72000多公里。
1964年8月19日,美國發射了「同步3號」(Syncom Ⅲ)衛星。這是世界上第一顆地球同步靜止軌道通信衛星。1958年12月18日,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通信衛星,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僅僅工作了13天。從此,衛星通信進入實驗階段。1963年至1964年美國發射了三顆實驗性地球同靜止軌道衛星,只有第三顆衛星「同步3號」完全成功。
1964年8月20日,成立了以美國通信衛星有限公司為首的「國際通信衛星財團」,次年更名為「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即著名的INTELSAT。這一組織總部設在華盛頓,其宗旨是建議和發展一個全球通信衛星系統,一視同仁地供世界各國使用,以便改進其電信服務。確立了衛星通信體制和標准地球站的性能標准,衛星通信業務從此正式成為一種國際間的商用業務。
1965年的4月6日,國際衛星通信組織(INTERSAT)發射了一顆半試驗、半實用的靜止通信衛星——「晨鳥」(Early Bird),又稱為「國際通信衛星-Ⅰ( Intelsat 1)」,作為世界上第一顆實用型商業通信衛星,它為北美和歐洲之間提供通信服務,開創了衛星商用通信的新時代。「晨鳥」標志著衛星通信從試驗階段轉入實用階段,同步衛星通信時代的開始
第一顆實用型商業通信衛星-「晨鳥」
1999年2月1日,GMDSS系統在全世界各航運國家全面啟用。與在此之前廣泛應用的呼救信號「SOS」不同,GMDSS是是一個船岸間通信新系統——「全球海上遇險和安全系統」。它由衛星通信系統和地面無線電通信系統兩大部分組成。衛星系統又包括國際海事衛星分系統和極低軌道搜救衛星分系統兩部分。GDMSS是建立在先進的衛星通信技術、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的先進系統,在船隻遇難時,不僅能向更大的范圍更迅速、更可靠地發出救難信息,還能以自動、半自動的方式取代以前的人工報警方式。
參考:http://..com/question/1214609.html?fr=qrl3
G. 電報 幾幾年發明
1838年,美國人莫爾斯(公元1791~1872年)發明了一種新的電報系統,使用時斷時續的電流發送文字信息。這樣發電報只需一條電線,而用大地作另一條電流的通路。莫爾斯用兩種持續時間不同的電流信號組成不同的時間序列,以此分別代表不同的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數字,發報機發送的斷斷續續的電流信號,通過長長的電線流過收報機上的電磁鐵線圈,嘀嘀嗒嗒時斷時續地吸動鐵片,鐵片開合的時間恰與發報機送出的信號完全一致。如果在鐵片上系一支鉛筆,用鍾表機構驅動1條紙帶勻速地在鉛筆下通過,紙帶上就會清晰地留下發報員發送的點線組合筆跡,譯電員可據此解讀函件內容。當時,這種電報機每分鍾可以發送10個字。
參考資料:http://www.dfkpw.com/html/2004-11-7/2004117105326.htm
H. 電報在那一年發明
1876年發明者叫莫爾斯
電報
telegraph
利用電磁波作載體,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信息的通信方式。電報通信是在1837年由美國 S.F.B.莫爾斯首先試驗成功的,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標點符號和空格按照出現的頻度排序,然後用點和劃的組合來代表這些字母、標點和空格,使頻度最高的符號具有最短的點劃組合;「點」對應於短的電脈沖信號,「劃」對應於長的電脈沖信號;這些信號傳到對方,接收機把短的電脈沖信號翻譯成「點」,把長的電脈沖信號轉換成「劃」;解碼員根據這些點劃組合就可以譯成英文字母 ,從而完成了通信任務 。電報通信容量小,效率低。因此,隨著技術進步,公眾性電報通信業務逐漸減少,用戶電報、智能用戶電報等新業務有逐漸取代公眾電報業務的趨勢;而電報通信的存貯轉發和充分利用信道等特點正在數據通信等新業務中得到發展。
中國電報史話
電報自發明使用以來, 也很快就傳到了中國
一、滿清時期
1871年 -最早侵入中國的電報通信
英國、俄羅斯、丹麥敷設的香港至上海、長崎至上海的水線,全長2237海里。於1871年4月,違反清政府不得登陸的規定,由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出面,秘密從海上將海纜引出,沿揚子江、黃浦江敷設到上海市內登陸,並在南京路12號設立報房。於1871年6月3日開始通報。這是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第一條電報水線和在上海租界設立的電報局。
I. 電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發明人是誰
電報由查爾斯·惠斯通(Charles Wheastone)及威廉·庫克(William Cooke)發明。兩人並為發明在1837年取得英國的專利。在美國,薩繆爾·摩爾斯在接近同一時間同時發明了電報,並在1837年在美國取得專利。摩爾斯還發展出一套將字母及數字編碼以便拍發的方法,稱為摩斯電碼。
首條真正投入使用營運的電報線路於1839年在英國最先出現。它是大西方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裝設在兩個車站之間作通訊之用。這條線路長13英里,屬指針式設計。
1895年,義大利人馬可尼首次成功收發無線電電報。4年後,即1899年,他成功進行英國至法國之間的傳送。1902年首次以無線電進行橫越大西洋的通訊。
(9)電報發明以前擴展閱讀:
1844年,美國人莫爾斯成功拍發了世界上第一份電報。由此開始,電報風靡全球。據有關資料記載,1871年和1873年,丹麥大北、英商大東兩家電報公司先後敷設海底電纜,在上海登陸,設局經營電報業務。1883年,浙江正式開通電報業務。
到1980年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電報通訊進入鼎盛時期。杭州市區每天發送電報5000份,1988年到達頂峰時全年的電報業務量為194.85萬份。
除了電報業務之外,還提供鮮花禮儀服務,客戶發送電報的同時還可以附帶預定鮮花,屆時鮮花和信件都會送到收件人手中,類似於現在的增值服務;還有電報人之間聊天用電報碼,甚至還有人用數字碼表白的。
進入21世紀之後,各地的電信局陸續開始關閉電報業務。2017年6月16日,北京電報大樓的電報業務正式關閉,標志著電報時代的徹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