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導數是誰發明的
您好!
導數的起源(一)早期導數概念----特殊的形式大約在1629年,法國數學家費馬研究了作曲線的切線和求函數極值的方法;1637年左右,他寫一篇手稿《求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方法》。在作切線時,他構造了差分f(A+E)-f(A),發現的因子E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導數f'(A)。(二)17世紀----廣泛使用的「流數術」17世紀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在前人創造性研究的基礎上,大數學家牛頓
、萊布尼茨等從不同的角度開始系統地研究微積分。牛頓的微積分理論被稱為「流數術」,他稱變數為流量,稱變數的變化率為流數,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導數。牛頓的有關「流數術」的主要著作是《求曲邊形面積》、《運用無窮多項方程的計演算法》和《流數術和無窮級數》,流數理論的實質概括為:他的重點在於一個變數的函數而不在於多變數的方程;在於自變數的變化與函數的變化的比的構成;最在於決定這個比當變化趨於零時的極限。(三)19世紀導數----逐漸成熟的理論1750年達朗貝爾在為法國科學家院出版的《網路全書》第四版寫的「微分」條目中提出了關於導數的一種觀點,可以用現代符號簡單表示:{dy/dx)=lim(oy/ox)。1823年,柯西在他的《無窮小分析概論》中定義導數:如果函數y=f(x)在變數x的兩個給定的界限之間保持連續,並且我們為這樣的變數指定一個包含在這兩個不同界限之間的值,那麼是使變數得到一個無窮小增量。19世紀60年代以後,魏爾斯特拉斯創造了ε-δ語言,對微積分中出現的各種類型的極限重加表達,導數的定義也就獲得了今天常見的形式。(四)實無限將異軍突起,微積分第二輪初等化或成為可能 微積分學理論基礎,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實無限理論,即無限是一個具體的東西,一種真實的存在;另一種是潛無限,指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過程,比如無限接近。
就數學歷史來看,兩種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其中實無限用了150年,後來極限論就是現在所使用的。
光是電磁波還是粒子是一個物理學長期爭論的問題,後來由波粒二象性來統一。微積分無論是用現代極限論還是150年前的理論,都不是最好的手段。
具體參照http://ke..com/view/30958.htm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英語學習輔導團】團隊為您答題。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如果有其他問題請另發或點擊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謝謝!
『貳』 導彈誰發明的
導彈之父沃納·馮·布勞恩,人類導彈技術的開創者。
沃納·馮·布勞恩1912年生於德國,後隨全家移居柏林。沃納·馮·布勞恩的母親是一位出色的業余天文學愛好者。她送給兒子的一架望遠鏡激發了布勞恩對宇宙空間的興趣,成了一個大科學家成長歷程的開端。
1920年後,德國在首都柏林建立了火箭導彈試驗場,學生時代的沃納·馮·布勞恩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探險精神。13歲時,他在柏林豪華的使館內用一個自製的小火箭進行了他的第一次火箭實驗,也因此被警察抓住。他的好奇心使他不斷地實驗自製火箭。然而也因此耽誤了復習功課,使他成績平平,在一次考試中,數學、物理都不及格。
1934年,德國先後在柏林火箭試驗場測試發射了幾枚A﹣1型火箭。而這一年,年僅22歲的沃納·馮·布勞恩以一篇火箭技術的論文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寫的畢業論文論述了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理論和實驗的各個方面。
1936年,德國佩內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建立的重點項目,由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為「復仇使者」計劃,沃納·馮·布勞恩作為主導者領銜執行V-2工程。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導彈A-1從德國成功發射,人類軍事武器從此掀開了一個新的時代。1942年又成功發射了V-1導彈和V-2導彈,1944年6月到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而這些導彈都是由沃納·馮·布勞恩主導研製。
『叄』 導航是誰發明的
現在我們見到的GPS不是某一個人發明的技術。而是伴隨著衛星技術的發展逐步改進完善而成的一種「軍轉民」的應用技術。要了解GPS的歷史,我們不妨看看幾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1、1957蘇聯在十月發射人造地球衛星。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和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學實驗室共同開始衛星跟蹤項目。海軍的傳輸系統實驗於十二月在應用物理學實驗室開始進行。
2、1964-1965在北極星潛艇上第一次通過傳輸系統衛星進行位置修正。(這可以說是GPS的雛形)
3、1961美國航空公司開始了GPS系統的發展工作,用於滿足軍事需要。
4、1968防禦性導航衛星系統的標准被制定出來。
5、1973美國國防部批准了GPS系統的Navstar衛星製造計劃。
6、 1977包含了後來GPS衛星的基本特徵如攜帶第一批銫鍾的實驗型衛星發射升空。
7、1978-1985洛克威爾國際公司製造的十顆GPS系統原型衛星發射升空。
8、1996白宮宣布每一個人都將可以使用高精度的GPS系統。
9、1989-1993之間24顆衛星以每年6顆的速度發射升空。最後一顆衛星於1993年6月發射升空,這些衛星為日後的GPS的全球應用奠定了基礎。
10、GPS從1994年全面工作以來,改進工作一直在進行中。這是因為民用用戶要求GPS具有更好的抗干擾和干涉性能、較高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軍方則要求衛星發射較大的功率和新的同民用信號分離的軍用信號;而對採用GPS導航的"靈巧"武器,加快信號捕獲速度更為重要。
民用GPS導航精度迄今的最大改進發生在2000年5月2日,美國停止了故意降低民用信號性能(稱為選擇可用性,即S/A)的做法。在S/A工作時,民用用戶在99%的時間只有100米的精度。但當S/A切斷後,導航精度上升,95%的位置數據可落在半徑為6.3米的圓內。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GPS的民用技術的真正發展,是在本世紀初才開始真正普及,目前我們在市面上見到的GPS導航儀,更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當然,電子技術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甚至比電腦技術的發展還要快速幾倍。
總而言之,GPS技術並不是某個人的發明,而是「集體智慧」的體現。
『肆』 導彈最早是誰發明的
導彈之父-馮.布勞恩 1912年出生於德國東普魯士。受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博特影響,專注於火箭製造。二戰中是德國黨衛軍高級軍官,是二戰中德國V2火箭計劃的主要創造者。二戰結束後,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計劃。參與探險家一號(美國首顆衛星)計劃,以及後來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也是其事業的顛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給英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武器是德國的V—2火箭,當時又叫「飛彈」。V—2工程起始於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學博士馮·布勞恩主持,是1936年後在佩內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A系列火箭經過許多新的改進,性能大大提高,由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為「復仇使者」,所以代號變為V—2、V—2工程開始於1940年,目標是擴大容積和承載重量 ,以容納自控,導航系統和戰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試驗成功,年底定型投產。從投產到德國戰敗,納粹德國共製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於襲擊英國和荷蘭。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 頭重1噸。V-2採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沒法考證是某個人了 導彈的起源與火葯和火箭的發明密切相關 火葯與火箭是由中國發明的 南宋時期 不遲於12世紀中葉 火箭技術開始用於軍事 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 約在13世紀 中國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國家 18到19世紀火箭武器進展不大 直到1926年 美國才第一次發射了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20世紀30年代 由於電子 高溫材料及火箭推進劑技術的發展 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紀30年代末 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 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 1939年發射了A—1、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經驗應用到V—1導彈和V—2導彈上。 1944年 6到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 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 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 但均未投入作戰使用 。
『伍』 是誰發明的無限高導...會的人出來
無限高導很簡單。。。我就拿我的狂戰的方法教一下大家。。。雙劍的和狂戰的是一樣的設置。。。第一就是把F8和F11關閉。。。反擊和JN反擊不溝。。。攻擊JN就溝高導JN。。。補助JN就溝個低級的魔法加護。。。然後手動加個刃氣(這個JN其實是和魔法加護是一樣的只是等級的差異所以很多人都學刃氣就把魔法加護刪掉了。。。要另個都學才可以)其他的加不加隨便。。。手動加完幾個補助JN後按下F11啟動主動功能顯示出來後再手動按下魔法加護你會看到魔法加護的冷卻時間不會超過0。5秒。。。這樣無限高導就成功了。。。要是使用高導JN時冷卻時間還是慢的話關掉F11再開之後再試一次魔法加護再用高導N就可以了~!~!就這么簡單
『陸』 中國的導彈是誰發明的
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後,先後在西南聯合大學和清華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後,歷任國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總體設計部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一院技術總顧問和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從50年代後期起,作為開創人之一,投身於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作為總體設計部主任和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我國地空導彈初期的仿製與研製。他先後擔任我國自行研製的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帶領科技人員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關鍵,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特別是在洲際液體彈道地地導彈的研製試驗中,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獨到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證了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洲際導彈任務的圓滿完成。他作為研製長征二號E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技術總顧問,參與領導研製試驗工作,保證發射成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獲七機部勞動模範稱號,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獲航天部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柒』 導彈誰發明的
最早是德國人發明的,總設計師是馮,布勞恩
最早的有V1巡航導彈
還有V2彈道導彈
是現代所有導彈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