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自性創造

自性創造

發布時間:2021-10-13 13:26:45

A. 佛教的自性是什麼意思

這個對初學者一兩句話不好解釋。您可以看看楞嚴經、六祖壇經,還有現代大德母音老人關於自性的專著《略論明心見性》。 以下節選自略論明心見性: 那麼心是什麼?性又是何物呢?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里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意思是說,我們本... 這個對初學者一兩句話不好解釋。您可以看看楞嚴經、六祖壇經,還有現代大德母音老人關於自性的專著《略論明心見性》。 以下節選自略論明心見性: 那麼心是什麼?性又是何物呢?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里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於有色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發生愛嗔,取捨,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這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起的,所以稱為集起為心,也就是現代學說所謂「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要詳細談它的形象和內容,法相宗《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它可以分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這里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不詳細說它了,請讀者自己去研讀《成唯識論》吧。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現代學說認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古人比為色里膠青,水中鹽味,雖不可目睹,但事實上確實在起作用,在佛經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只因眾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兩回事。現在世界得以飛躍前進,全靠自動化,而自動化又靠熱能,無有熱能,即無動力;無有動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同樣,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創造發明等,也靠體內的動力,而這動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雖不能眼見,但確實在起一切作用,猶如電雖不能目見,而一切照明、發動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經內稱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兩者混用,稱心為性,稱性為心,我們只要洞悉它們的底蘊,搞清它們的分野,也就不至為之混淆惑亂了。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義,就須進一步探討「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緣境而生心?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纏綿不斷?更須明白,明心見性的含義包括些什麼?怎樣才可以明它、見它,出離生死?現在讓我們分為五節,詳細討論一下…… 全部

B. 慧能六祖所說自性是什麼意思

母音老人(節選自《略論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一詞簡約總括地解釋起來,就是:從究明人們的『心』(本心)的形相與作用,而徹見、領悟、神會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體與真理,以覺醒迷夢,而了生脫死,證大涅槃。它的意義詳細分析起來,至為深廣,因為它是這一代時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說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腳。現在我們只能擇其精要者約略言之。

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之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於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

那麼心是什麼? 性又是何物呢? 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里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於有色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發生愛嗔,取捨,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這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起的,所以稱為集起為心,也就是現代學說所謂『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要詳細談它的形象和內容,法相宗《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它可以分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這里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不詳細說它了,請讀者自己去研讀《成唯識論》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 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現代學說認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古人比為色里膠青,水中鹽味,雖不可目睹,但事實上確實在起作用,在佛經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只因眾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兩回事。現在世界得以飛躍前進,全靠自動化,而自動化又靠熱能,無有熱能,即無動力;無有動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同樣,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創造發明等,也靠體內的動力,而這動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雖不能眼見,但確實在起一切作用,猶如電雖不能目見,而一切照明、發動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經內稱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兩者混用,稱心為性,稱性為心,我們只要洞悉它們的底蘊,搞清它們的分野,也就不至為之混淆惑亂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義,就須進一步探討『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緣境而生心? 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纏綿不斷? 更須明白,明心見性的含義包括些什麼? 怎樣才可以明它、見它,出離生死? 現在讓我們分為五節,詳細討論一下。

(一)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我人慾了脫生死,先須知道生死之由來。如欲斷其流者,先須識知源之所在,而後方可塞其源、斷其流,逍遙於生死之外。那麼芸芸眾生在六道內頭出頭沒地輪回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 釋迦佛用兩句簡約的話告訴我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分析起來,乃是說,一切眾生本具如來藏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來不去、無相靈敏之萬能體;它不屬迷悟,體絕凡聖。只以眾生不覺,無有經驗,不知妙體本明,而生一念認明,以本有之妙覺智光,幻為妄明所明。將原為一體之覺明——覺即明,明即覺,非有二致,分為覺明相對——覺外有明,明外有覺,覺為明所明,明為覺所覺,而成能所雙立。即《楞嚴經》所謂『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也。由此無明故(此明覺即吾人通常所說的無明),迷本圓明,將本有無相之真如,轉為阿賴耶識(如正常人吃醉了老酒相似)。於是靈明真空變為頑空,復於頑空中,無明妄動,凝結成四大妄色(如來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風四大種因,因妄動而顯相,世界即此四大所凝成)。此即《楞嚴經》所謂『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也。由有四大妄色,則本有之智光轉為妄見,復以彼妄色為所見之境。妄見既久,更摶取少分四大為我,於是妄見托彼四大以為我身——即無明裹定八識潛入身根,四大本是無知,因妄見執受而有知。真心無量,今被無明封固,潛入四大以為心。即所謂色雜妄想,想相為身,是為五蘊之眾生。亦《楞嚴經》所說『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也。

由此可見,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實系一念認明(即無明)之過咎。眾生既迷失本性,而認物為己,於是追逐物境,迷著不舍,造業受報,輪回不息! 經雲:『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種子起現行,現行復熏種子,由因成果,果復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復始,循環不已。因是眾生從無生死中,枉受生死輪回之苦,不得停息!

所以說,我人的心是虛幻不實的。它只是六塵落謝的影子,而六塵(即世界萬物)又由無明妄結而幻現,本不可得。佛經所謂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那麼,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虛幻中之虛幻了。現代的哲學家們也說『心』是客觀物質的反映,但他們只說心由物產生,沒有道出物何由而產生,不及佛經說得全面。佛說:『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這就將心物互為因果而虛幻生起的道理,說得一清二楚了。

心物既俱虛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夢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這就是明心。於本空處,非如木石無知無覺,而是虛明了了,雖了了虛明而寂然不動,一念不生,這是什麼? 這奇偉而又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滅,亘古長存之真如自體,又是何物! 當此自體豁然顯露時一把擒來,即謂之親證本來面目,亦謂之見性。

所謂見性,並不是用眼睛去看見什麼東西,而是心地法眼親切深徹的體會與神領。經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故明心見性,乃於打破妄知妄見,狂心息處,身心消殞時,徹見真性也。

如二祖神光大師,見初祖達摩曰:『學人心不安,乞師安心。』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師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乃順水推舟曰:『與汝安心竟! 』師於言下大悟。此即於覓心了不可得處(前念斷,後念未起時)而徹見這不落斷滅(當時念雖斷,但非如木石無知)了了靈知的性。這則公案的妙處,即在心是集起虛妄的,並無真實來處,一經追問,即便化為烏有。但念雖息空而能(即性)不滅,會者即於此際,猛著精彩,回光薦取,即為見性。關於能量不滅,現代科學家都承認。而能量最大者,莫過於性能。因性無形無相,至大至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能摧一切,一切不能摧它,故無法衡量,無可比度。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脫死,逍遙化外的也是它,所以要了脫生死,必須明心見性也。

(二)明心見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

古德雲:體無形相,非用不顯;性無狀貌,非心不明! 起用正以顯體,明心方可見性。這就是說要見性須從明心上下手,離心無性可見。因為性體無形象,不可見,而心是用,用無相不顯,從有相之心用,方可得見無相之性體。上面說過,我人之思想、工作、創造、發明,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皆是心之作用。要見性,即須從這些作用上來見,離開作用,即無性可見。猶如世間之理與事,事無理不成,理無事不顯;理立正所以成事,事成正所以顯理,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分,故見理須從事上見,離事亦無理可見也。

如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如何是佛? 』尊者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尊者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 我今不見。』尊者曰:『昭昭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 』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現出? 』尊者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捏,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王聞即開悟。

又如《金剛經》,世尊於說法之前為什麼先插一段著衣、持缽、入城、乞食,直至敷座而坐呢? 蓋欲啟大眾無形般若之機,不得不借用六波羅蜜有相之形也。因無體不能成用,眼前一切相用,在在皆在反顯般若無相之體。奈我人不識,故佛特借用有相之事行,以密示無形之妙體,令我人證入般若波羅密也。

性固不無,但不可以耳聞,不可以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但可以慧照,可以妙觀,可以領悟,可以神會。故曰『如是悟會,悟會如是』而已。六波羅密之密行,乃世尊不開口之說法。如是般若放光,獨空生(須菩提)當下契會,應機緣起,出座請問,乃成就一部《金剛般若》妙經。

(三)明心見性者,明心本無,見性本有也。

上面說過,心性有如事用與理體。事用雖有形相,可以眼見,但似有實無,以緣起性空故;理體雖無相可見,但似無實有,以性空緣起故。二者相輔相成,離體無相,離相無體,故曰: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即空即有。吾人非但於一切事相不可執著,倒於一邊,尚須透過幻起之事相,明見本真的性體。

《楞嚴經》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體是真空,無有形相;無相之真空方是性體。一切有相之色,俱是妄色。妄色無體,猶如空花水月不可得,但妄想而已。故《心經》說,一切皆無,既無世法之眼耳鼻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亦無聲聞緣覺之苦集滅道與十二因緣,更無菩薩之智與得,於一切不可得處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即揭示吾人於明心本無處而徹見本有之性體也。

此在宗下謂之泯絕無寄宗,如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物為侶者,是什麼人? 』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再向汝道! 』心念泯絕,空有銷殞,真空妙體自然顯現。又如近代之楚泉禪師,參見赤山法祖。一日祖問曰:『法華開示悟入佛知見,歷代祖師各有開示。但皆是各位祖師自己的,非關子事。今欲子從自己胸襟中道將來,如何開示悟入佛知見? 』師無語。祖嘆曰:『如是參禪,只是徒喪光陰,有何益處? 』罰令跪參。連參三枝香,聽維那打開靜板響,忽然省悟! 祖考問曰:『如何開佛知見? 』答曰:『開出本有(即本有之自性理體也)。』進問曰:『如何示? 』答曰:『示出本無(即一切心用事相皆不可得,從不可得之心用上以示本真性體也)。』再問曰:『如何悟? 』答曰:『悟無有無(消滅其迷悟痕跡也)。』更問曰:『如何入? 』答曰:『入出無礙(得大受用,語默動靜自在無礙也)。』

(四)明心見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真覺禪師雲:心性雖似有體用理事之分,但考其實際,則非一非異。以從事相說來,妙用隨緣,應顯萬類,似有形象,而妙體不動,絕諸對待,離一切相,故非一。但用從體發,用不離體;體能發用,體不離用。從此不相離背說來,故非異。經雲:『一切事相,皆性之顯現。』事相雖殊,分門別類,各有不同,但其性則一。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明鏡無不現影,無影不為明鏡;現影皆從明鏡,無鏡不能現影。心性亦復如是,性是真空妙體,心是有形相用。故有性體必有相用,無相無從顯體。是則相即性,性即相;相外無性,性外無相。非如頑空,冥頑不靈,死寂無知,落於斷滅也。

眾生迷頭認影,執相造業,故招五濁穢土;諸佛見性遣相,清凈無染,故感凈土庄嚴。其真、妄、凈、穢雖殊,而現相之性體則一。吾人只須將認影遣鏡之誤,轉換為認鏡遣影,則穢土當下即是凈土,並不待死後始得往生也。經雲:『隨其心凈,即佛土凈;欲凈其土,先凈其心。』良有以也。

真空妙有者,揀非頑空,從體起用也。以真空故,能隨緣;以妙有故,能起用。妙有真空者,揀非實有,攝用歸體也。以隨緣起用,現諸幻相,故《彌陀經》說佛土庄嚴;以體性清凈無染,不沾一法,故《金剛經》說一物不立。一物不立,正是佛土庄嚴,佛土庄嚴,正是一物不立,故《金剛》即《彌陀》,《彌陀》即《金剛》,非有二般。

心性相體,看來有異,其實如一,如水之與波,水以濕為體,波以動為相。水性波相,看來非一,但波即水,水即波,濕性非異。故真見性者,非但心地法眼可以見道,肉眼亦能徹見真性。以性即相,相即性也。古德雲:『萬象叢中獨露身! 』又雲:『山河及大地,盡露法王身! 』即指此世界萬有皆我性體所顯現也。

《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人果能徹究斯理,於日常生活中,即相而見性,任何塵緣境相,不作塵緣境相會,則當下超越諸有,逍遙於三界外矣!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目之所及,耳之所聞,無一非佛也。此在宗下謂之直指心性。如大梅問馬祖:『如何是佛? 』祖曰:『即心即佛! 』大梅於言下大悟。又如靈訓問歸宗和尚:『如何是佛? 』宗雲:『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 』訓雲:『和尚誠言,某焉敢不信! 』宗雲:『即汝便是! 』訓於言下有省。請看,何等果斷! 何等便捷! 何等慶快!

(五)明心見性者,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

心性本自空靈無住,方成妙用,一有所住便成窠臼;心性本來無有一物,說空說有,說迷說悟,說真說妄,俱是相對立說,均系戲論。所謂但有言說,均無實義。如徹悟心源,明見真性,迷妄既無,悟從何立? 不立亦不立,了無一法可得。故雲:人我空非真空,須法我空,更復空空,方真到家穩坐。亦即古人所謂無所成、無所得、無所修、無所證方真成、真得、真證也。如認自己有法可得、有道可成,則正墮在聖位法執里。小則生死不了,縱或了得分段生死,絕不能了變易生死,以法執即變易生死之障故;大則發狂成魔,後果不堪設想!

關於無修無得無證之說,即是徹悟到家人之了脫語,亦是最初理解如來密因人之因地法語。以眾生本來是佛,不因修成。只因不覺,迷己逐物,追逐外境,淪為眾生。今如凜覺醒悟,如千年暗室,一燈能明。便恢復本性,有何修證之可言? 故雲不假劬勞、肯綮修證也。但如習染濃厚,妄執深重,雖明斯理而歷境心生,則不無辛勤綿密掃盪之功! 又如僅明眾生本來是佛之理,並未親見自性,只為將來成佛之因,則更須勤懇修習,以期親證。切不可開大口,說大話,自欺欺人,撥無修證,而致莽莽盪盪遭殃禍也。

徹悟心性,一法不立,無佛無眾生,整日如痴如呆,任運隨緣,皆是佛事。所謂嬉笑怒罵、謦頦掉臂,皆是海印放光;穿衣吃飯、運水搬柴,無非神通妙用! 其間無所取捨,無所倚重,故謂之歸無所得也。

才有所重,便障自悟門,故宗下大德,皆善為人解粘去縛,即令學人放下重擔,打開悟門也,如馬祖見有人墮在前答『即心即佛』處,故於有僧更問『如何是佛』時,又答『非心非佛! 』臨濟祖師恐人落在『赤肉團上無位真人』上,當有僧更問『如何是赤肉團上無位真人』時,托開其僧雲:『無位真人值什麼乾屎橛? 』又如第四節所述第二則公案,靈訓於言下有省時進問雲:『如何保任? 』歸宗雲:『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這些例子都很好說明真性是無所住、一物不立的。所以我們要徹底悟真心,既不能著佛求,更不能著神通玄妙!

趙州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 』後人雖有嫌其尚有『不喜在』之落處,但趙州之意在了法見,示人無一法可得、無所倚重,不在喜不喜也。至於立言之弊,以但有言說不無痕跡! 如靈龜擺尾,掃其行跡,行跡雖去,又落掃跡。以故宗下大德說到末後,無法開口,即拂袖歸方丈,以示末後也。

綜上所述,明心見性,實為佛教之綱宗,學佛者之圭臬! 我人如真欲出生死、成大道,不問修習何宗,均須向明心見性這一偉大目的奮斗、前進! 決不可畏難而退! 以一切宗派的門庭設施,修習方法,無一非息心止念之手段,而這些手段又莫不以明心見性為目的。故明心見性為佛教各宗派之總綱,如不依此總綱修習,則非佛教徒矣! 復次我人之有生死,因無明不覺,今如不覺破無明,揮發智光,如何能了生死? 故明心見性為了生死之要關,證大道之樞紐,任何宗派之佛教徒,非但不可漠視它、否定它、偏離它,而且要竭盡自己之智勇與精力,為實現這一宏偉目的而努力奮斗!

C. 自性生萬法什麼生自性 自性是上帝嗎創造一切是無極嗎生太極、兩儀、萬物 懇請分析。

自性是指慧根,比方說,你看到了一法,你我只能衍化出一法,但是慧根高人的可以衍化出千法,但是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都可以衍化出萬法的地步。

D. 在佛教中是誰創造了一切又是怎麼樣創造的自性是什麼

沒有誰創造,都是緣起。
自性無法用語言說,必須自己現量去證。

E. 請問禪宗中核心概念「自性」指的是什麼

善問,

此事「唯證乃知」,而未悟凡夫卻可以熏習「自性」的種種體性,種種功德;大乘諸經,處處弘揚;難以言說。末學不昧淺陋,略舉如下:

「自性」,是指有情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心」,經論之中的:真如、涅盤、法身、實際、如來藏、本來面目、父母未生前、拖死屍者、我、心、阿賴耶識、唯我、唯心......幾十種名稱皆是同一物。以下舉《心經》、「六祖見性偈」略說:

一 .《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是自性的一部分體性:
「不生不滅」:是說自性從來沒有出生過,因而永不壞滅;我們知道,凡有生者,必然斷滅;世間萬法,莫不如此;唯有自性有此體性;因而往來三世,是輪回的主體;也是成佛之本。愚迷不知此義,以能見聞覺知之「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心」等等為往來三世之主體,以此妄心不滅;是為「常見外道」;或是以為真心妄心皆是虛妄,則死後一切斷滅,無有前身,亦無後世;是為「斷見外道」

「不垢不凈」:是說自性「本來自在清凈」,卻能含藏無始劫以來一切善不善業種。若是斷除一切污染種子,則究竟成佛。比如墨水,水性無二,凈染有別。其次,若含藏業種之心有生滅,則無始劫以來所作業因即隨此心斷滅而斷滅,「如是因,如是果」即成虛妄;必有一永不壞滅之心攜帶業種,才可能在因緣聚會時現起而受報;愚迷不知此義而責難:「既是污染,雲何名為真心?」

「不增不減」:是說自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一切眾生之自性與諸佛無二無別,不因修行而有所增加,亦不因任何惡法而減少。但是,所含藏之業種卻有差別,悟後實修,一一斷除污染業種,卻不損自性本身一分一毫。

二 .六祖見性偈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包含了自性的一部分體性和功能:

「本自清凈」,如上「不凈不垢」義,自性本身不可能污染,所含業種才是污染。
「本不生滅」,同於《心經》「不生不滅」義,若有生滅,則是虛妄;不名「真實」「實相」。
「本自具足」,是說自性非修而得,本來自在,本來圓滿;前無今有謂之「得」,自性無始劫以來就存在,所以不可名為「得」;所以《金剛經》雲:「如來於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心經》雲:「無智亦無得」。愚迷不知此意,以為「得法」,其實凡能「得」之法,必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偈)。無所得法,才是「諸法實相」。依此無所得法,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心經》雲:「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本無動搖」,是說自性「如如不動」,遠離見聞覺知,永不觸六塵外境;你入地獄他不會悲傷,你生天界他也不會歡喜;只是默默地儲存著你無始以來的一切善不善業種。
「能生萬法」:山河大地器世間是由眾生「共業所造」,是自性的功能;其次,能見聞覺知的種種心,也是由此自性出生。六祖明心見性後,如實現觀此真心的微妙,故有此言。

如上種種義,凡夫常常熏習,如理思維,則功不唐捐:
一是可以鑒別說法者所說是否如法,初具「揀擇眼」,不為惡知識之「玄奧高深」所籠罩;
二是可以在自以為悟,或是自以為將悟之時,鑒別所悟之心是真是妄。
三是在自性之中,種下善根,即便今生不悟,未來際因緣聚會時,種子現起,即得開悟;如六祖所說「普雨皆成萌」;
四是熏習大乘妙義,可得無量福德資糧,未來際則為「利根人」,為開悟明心打下基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禪宗歷代真悟祖師。

F. 佛說的自性是什麼啊,我怎麼理解不了

「緣分」是因緣、機緣,指出「緣」為梵語,經典解釋為「原因」,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稱為「因緣」。下面整理四種對緣的不同解釋僅供參考。 一:什麼是緣分?有人問隱士。隱士想了一會說:緣是命,命是緣。此人聽的糊塗,去問高僧。高僧說:緣是前生的修煉。這人不解自己的前生如何,就問佛祖。佛不語,用手指天邊的雲。這人看去,雲起雲落,隨風東西,於是頓悟:緣不可求的,緣如風,風不定。雲聚是緣,雲散也是緣。感情也如雲,萬千變化,雲起時洶涌澎湃,雲落時落寞舒緩。感情的事如雲聚雲散,緣分是可遇不可求的風。世上有很多事可以求,唯緣分難求。茫茫人海,浮華世界,多少人真正能尋覓到自己最完美的歸屬,又有多少人在擦肩而過中錯失了最好的機緣。或者又有多少人有正確的選擇卻站在了錯誤的時間和地點。有時緣去緣留只在人一念之間。緣即如風,來也是緣,去也是緣。已得是緣,未得亦是緣。彼此惜緣。 二:世上有了咖啡,也就有了咖啡伴侶。沒沖的咖啡,特別的苦;咖啡伴侶,也沒什麼味道,遠不如它那白花花的樣子誘人。可把咖啡和咖啡伴侶摻和在一起,用水輕輕地勾兌居然是那麼的香醇。男人原來就是咖啡,男人也可以是咖啡伴侶,兩個人攪和在一起就有了故事。沖得好了,完全融合在一起,就會散發出香味;搭配得出了問題,總有些東西漂在上面,不好看,喝起來也略帶著點兒苦味。愛情就是個杯子,能讓兩個男人重新活一回。不過這個杯子也沒配小勺,誰都不可能非把兩個人攪和在一起,別人看著著急也沒有辦法。只能靠相互的融合力,讓這本來平淡的生活散出香味來。一首詩曾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如果把兩個人放進愛情的杯子要靠緣分的話,那能夠讓兩個人融合到一起的水,就叫「寬容」。對於沒有勺子攪拌的咖啡來說,這似乎決定了最後的味道。願你我的融合,會散發出濃濃的香味。佛早就說過: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所有的一切都有它的理由,不必為此感到驚訝! 三:緣分是世間男女情愛的開端,從不相識到相識相知,讓人覺得象是冥冥中的註定,美好而直扣心扉。因一個緣字,讓世間多少男女為之癲狂。但也有時有緣卻沒份,這種情況最讓人心傷。還有有份無緣的,無緣無份的。當然,有緣有分是最好的結局,諸君該珍惜。茫茫人海中兩人從相遇,相識,相知,或是相親相愛,這就是緣分,緣分無需等待,緣分是人爭取的,是人創造的,只有懂得努力創造緣分的人,才是最理智的,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在緣分來的時候,抓得住它,珍惜它呢!緣分是美麗的,緣分和愛情一樣,是個古老的話題,同時緣分也需要精心呵護的,緣分不是詩,但它比詩更美麗,緣分不是酒,但它比酒更香濃。愛是不分距離不分地域的,在緣分的天空里,緣分並不是永遠都不會遠逝的,珍惜你的緣分,善待你的愛情。莫等失去空遺恨。其實緣分有著兩個定義,如果你覺得緣分是天註定的,那麼你的一生只是命運的安排!另一種緣分就是你自己的安排了,如果你只等著緣分的到來的話,不去追求是永遠也不可能得到的,知道自己喜歡那就是你的緣分,如果你不去追求那你會可能得到嗎?所以緣分是要靠自己的,30%是天註定,70%是自己追求得來的! 四:緣分是人平等精神的體現,它要求有緣人地撇開地位、等級、學歷、財富等世俗觀念,超然物外地共同創造美好的精神境界。伯牙當時是聲名顯赫的在朝官員,子期則是砍柴為生的樵夫,兩人地位差別懸殊,但他們以音樂為媒,情投意合,摯友終身,成為千古佳話。現任法國總統希拉克早年與一位鍾表匠很投緣,他無論是做職員還是當議員,直到高居總統寶座,都沒有中斷與這位摯友的聯系,其緣分在他執政中成為體恤民情,關注社會,關愛民眾的感情資源。 因緣而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詩化的緣分,尤其值得珍惜。緣分是屬於精神領域的,它總是想超脫凡塵,維系自己情有獨鍾的精神境界,但它又不得不與現實社會生活的世俗偏見發生沖突,這種沖突有時是很劇烈的,有的人甚至因此而遭到毀滅性的精神打擊。梅克夫人因資助柴珂夫斯基遭到家人的圍攻和折磨,最後在了精神病院;柴珂夫斯基在臨終前不停喊著梅克夫人的名字,在一聲「冤家」的最後悲嘆中結束了自己生命。陸游和唐婉情緣相投,是舉世公認的,但舊婚姻道德觀使他們不能終身相依,唐婉在年輕美貌時就悲苦離開了人間,陸遊人生七十六年,寫了許多懷念唐婉的詩篇,臨終之際也夢留沈園,遺恨人寰。由此,我想呵護來之不易的緣分,對我們的情感生活很重要。我們可以窮困潦倒,但我們有了遮蔽苦寒風雨的情緣,我們一樣能獲得生活的勇氣,一樣能有精神的樂土。 佛教對「緣」的說法也有許多種類,在佛經裡面把緣分為: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與緣相關的教理還有十二因緣、緣起性空等,佛學中最為常見簡單的說法是指事物的相涉關系就是緣,常與因並稱「因緣」。前不久參加活動一位網友問道什麼是緣?我當下即興發揮說:「緣就是交際」,雖然沒有和佛教學術高僧大德進行交流是否正確,但是根據我對佛學的理解和生活中的經歷來看,交際就是緣最本質的東西,而交際是離不開緣作為橋梁,所謂廣結善緣,眾緣和合。大量的佛學資料並沒有明確給緣下定義,因為緣是在交際過程中,不斷的變化,好的則是善緣,壞的則是惡緣,不離不棄則是增上緣。

G. 在佛教中,什麼是自性

自性,是指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

常用於清凈自性。清凈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說的「一心」。一心的真諦是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

譬如以鏡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鏡能照物,當物還沒有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把物的影像攝入鏡中;當物正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因為物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離開鏡子的時候,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里。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

此心既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象鏡子那樣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

六祖大師悟道後雲:「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謂明心見性者,即見此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而又能隨緣現相,生起種種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實性。

(7)自性創造擴展閱讀:

二種自性「假說自性」與「離言自性」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於一切法離言自性、假說自性平等平等無分別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為最第一真如、無上所知邊際。」意謂,將「離言自性」與「假說自性」結合起來的智慧及其把握的境界,是最高的「真實」,任何現象(事相)都是「離言自性」與「假說自性」的統一。

此中「假說自性」全稱「所安立假說自性」,「即是世間長時所執,亦是世間一切分別戲論根本」,實指在世間語言概念和見聞覺知意義上種種有自性、有差別的被公認為真實不虛的事物,如色聲香味、地水火風,以及有為、無為、日、月、涅槃等,世俗共認是「有」。

所謂「離言自性」,亦名「勝義自性」、「法性」。意謂「一切法假立自相」,「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離彼別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如是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說,亦非一切都無所有……即是諸法勝義自性。當知,唯是無分別智所行境界」。

此中意謂,「假說自性」是「假」,但假說必依「事」而起,如「色等諸法,若隨假說有自性者,要先有事,然後隨欲制立假說;先未制立彼假說時,彼法彼事應無自性。若無自性、無事,制立假說詮表不應道理;假說詮表既無所有彼法彼事,隨其假說而有自性不應道理。

又,若諸色未立假說詮表已前先有色性,後依色性制立假說攝取色者,是則離色假說詮表於色想法,於色想事應起色覺,而實不起。由此因緣,由此道理,當知諸法離言自性」。

據此,名言乃依事、法而起,無事、法則無名言,但名言不能完全詮表事法,若執以為實,即成「假說自性」;若如實認識假說所依的事、法,而排除言詮的執著,即是「離言自性」。

H. 誰創造了不生不滅的自性

你自己。放下你的貪嗔痴慢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看到自性了。

I. 所有眾生各有一個自性還是共有一個自性

所有眾生各有一個自性,這是佛學典籍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但由於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賦予的含義也往往不一樣。

所有眾生各有一個」自性「的這個」自性「實質是」分別妄想「,而共有一個」自性「這個」自性「其本質不是生、住、異、滅的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而是無妄想顛倒、無愛憎取捨的清凈心,無執著分別、不動不搖、不生不滅之心。

此心就是「含生」本具,「但為客塵妄想所覆」的「同一真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唯識家所說的自性,「自」是簡別它為義;「性」是體義、質義。謂因緣聚合而成現象,具有相對的體質及簡別於他的功能,稱為「自性」。以此看來「自性」是「別它」的。

在禪家語錄里,或曰本來面目、或曰本性、或曰佛性、或曰自性等。「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樣看來每個人的自性是相同的,但不能說是共有。

有部的自性,是指因緣聚合的有為現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恆存在的自體,唯識家的自性,是指依他生起的一切現象,各有相對獨立的體質及簡別於他的功能,禪家的自性,是指我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中觀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緣起性空。

緣起,即宇宙間一切有為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謂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現象,皆無自性。中觀家所破的對象,主要是有部所說的自性。至於唯識、禪宗所說,從論主龍樹破執的動機去看,顯然不是他所要破的,而若有人執以為實有,中觀家也會破斥的。

自性本具,即使眾生在迷,亦具足本不生滅的心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可惜眾生把生滅的虛妄境界當作是真的,跟隨這些境界因緣生起「我所見、所聞、所愛、所憎、所有、所失……」。

種種妄想心、執著心、生滅心,更將這些妄想心、執著心、生滅心的作用(色、受、想、行、識)當做自己,就迷失了自性。這就是所謂的「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

(9)自性創造擴展閱讀

圓成實自性,教義名詞。梵文Parinis panna-svabhava的意譯,亦作「圓成實性」、「圓成實相」、「第一義諦」、「成性」等。「三自性」之一。

或稱「諸法真如」,或亦包括「聖智」、「聖道」,或即「第一義諦」、「最勝義」。「圓」,圓滿。「成」,成就。「實」,真實,斷絕虛妄。

所謂「圓成實自性」意謂於因緣生起的現象(依他起)不執為實有自身規定性的意識(即我、法等遍計所執自性),由此即能顯現(二空所顯)出不受語言概念限制的本來面貌(真如)。

此本來面貌,其實就是「唯識性」,具有永恆、普遍、真實無謬的性質,一旦由「聖智」所掌握,就能夠達到解脫,並引發種種神通,是瑜伽、法相宗最高的認識境界。

在廣義上,「聖智」亦屬「圓成實」。《瑜伽師地論》卷七三從正面定義:「雲何圓成實自性?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乃至能令證得清凈,能令解脫一切相縛及粗重縛,亦令引發一切功德。」

《成唯識論》卷八解釋:「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顯此遍常,體非虛謬……此即於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為性。」

另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八謂,此「圓成實」的存在是可以證成的,「謂即如是現見所得相,若依止現見相,若自類譬喻所得相,於所成立決定能成,當知是名圓成實相」。

又《攝大乘論釋》卷四用遍計所執「無性」之性,「為量所了境性,於彼遍知,方能了別遍計所執決定非有」,即此「無性之性」說為「圓成實相」。

據此,「圓成實」乃是說明「二空」,並用以認識對象本質的一種道理。這里所說的「空」,並不是「虛無空見」,實為「真空妙有」。要破除一切有、無二邊之執著,得到真正解脫,而自在無礙。參見「三自性」、「三無性」。

閱讀全文

與自性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