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家庭怎樣給孩子創造英語學習環境
曾經一度,大家總結中國人英語不好,或者說中國人講中式英語的原因,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中國人講英語沒有語言環境。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國外。但是觀察在國外的孩子,情況也是大不相同。
比如有些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的孩子,原來英語水平不高,出去以後好幾年,再看英語提高不大。而小孩子出國,則比較普遍的很快就能達到母語水平。而且,年齡越小,效果越好。
最近我看到一篇資料,說有研究證明,兒童的語言形成是左右腦互相配合的結果。當兒童接觸一種語言的時候,首先聽到的是它的語音信號,然後就要尋找對應的圖形信號。回想一下孩子學習母語的過程,我覺得這一觀點是可信的。最初,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基本都是用實物和名稱來對應的。嬰兒最初接觸的圖書,也都是一個名稱一個圖,或者叫看圖識字。
為什麼中國的小孩子出國以後在沒有母語幫助的情況下可以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里聽懂老師的講課並且開始輸出?原因在於國外的方法符合孩子的生理特點。而國外的方法現在看,也正是這一研究的具體應用。
一個孩子,到了國外,不管是上幼兒園還是小學,老師為了讓不懂英語的孩子能聽明白,往往都會使用誇張的肢體語言。而且國外的教學特點本身都是把圖片里用到極致。記得教室里有很多掛圖,比如說表情,就是孩子們各種表情的臉,然後下面是對應的單詞。而老師在講這些的時候,往往是強化聲音,然後動作對應的都非常到位。
國外老師講故事也是一樣。比如國外有大量的繪本,很多繪本圖都做的非常好,和單詞的對應關系非常清楚。而老師,則會在講解的過程中把這些對應關系處理的非常到位。記得小寶上親子班的時候,老師自製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帶領大家唱兒歌的時候,手上的對應動作都很明顯。
當時,我以為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增添樂趣,現在才明白,原來這是基於孩子語言學習特點的科學方式。
而在老師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也一樣體現了這個特點。比如小寶上幼兒園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能整句表達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一個在幼兒園和家裡同樣發生的場景。比如吃飯的時候推凳子、咳嗽了用袖子把嘴捂上、在外面滑梯玩的時候提醒注意別摔倒之類的、在過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觀察。後者走在外面,看天下雨了;或者看到了一個車,說這個車真大之類的。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場景:一次小寶和爸爸坐地鐵---小寶一直對地鐵情有獨鍾,有機會就要求坐。上了車,小寶異常興奮,高興地和爸爸說:This skytrain is so big(溫哥華的地鐵叫 skytrain )。這個時候,旁邊一個大學生模樣的大男孩很是驚訝,說這么小的孩子英語怎麼這么好啊。然後就很謙卑地蹲下身來和他說話。接下來的對話是什麼大家應該都能想得到: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小寶一聽,立刻不說話了。
這也讓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評論中說的話。他說他想給三歲的兒子找英語環境,於是帶孩子去英語角,到了以後,看到一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說話: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人家嚇的直躲,首戰以失敗告終!是啊,能不失敗嗎?孩子們要有實際內容的交流,我們學到的那些句型,國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誰說這些啊?!
其實,我們國人一直把英語環境等同於和外國人交流或者在生活中講英語。所以,當我們討論兒童學英語的問題時,有博友也有些疑問,那就是你的孩子都是在國外長大的,她們有英語環境,國內的孩子沒有英語環境,能一樣嗎?
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國外孩子的英語環境哪些可以在國內獲得。在國外的中國家庭,非常多的孩子在家是不講英文的。所以有些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一點英語都不會說。後來我發現,不僅僅是中國人這樣,東歐人也是一樣。比如小寶幼兒園的創辦人是俄羅斯人,她的外孫上幼兒園之前也是一句英語不能講。
雖然同樣是不能講,但是這些孩子每天還是有很多英文的東西能夠進到耳朵裡面去,比如大人看電視,比如自己看動畫片以及繪本等等都是英文的。應該說,國外孩子即使家裡面英語不是母語,但是對英語的接觸量還是不小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和老師、同學的互動,成了英語學習的一個主要途徑。到了學前班,開始系統地學習 phonics,學校對於英文的閱讀量也有要求,一般來講,從5歲學前班 k 開始(當然也有些地方是從4歲開始上 pre-k),孩子們的英文水平會得到非常大的一個飛躍。
再回頭看看我們國內的孩子,英語環境主要缺什麼呢?
第一,大量接觸英語語音信號。其實這個問題主要說的是聽。這部分過去我們沒有條件,但是目前英文原版的視聽資料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從小也是在原版動畫片的熏陶下長大的。從這種意義上講,只要家長有心,三歲以前孩子聽上幾百個小時的英文兒歌之類的東西是沒什麼困難的。
當然也有人質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況下聽英語有沒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來理解孩子,覺得自己都聽不明白的英語素材,孩子聽著不是一片混沌?關於這一點,科學研究還真有顯示,證明嬰兒期的聽力辨音能力強,有人說9個月以後呈現逐步退化的趨勢。對於任何一項研究成果,我都無意於去追究其科學性到底幾何。相比於研究成果,我更看中的是自己對於孩子的觀察和體驗。當安妮在四歲剛到加拿大就可以完整復述一段非常快的歌詞之後,我相信,所有前期對於語音方面的積累都是有回報的。孩子的語音識別能力,不依賴於她對語言含義的理解。
第二,語言的互動交流。這個方式應該說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也因為缺少這個,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如果不出國就沒法學好英語。很多媽媽基於這樣的認識,想彌補,於是在家裡千方百計和孩子來用英語對話。也有的媽媽覺得自己的發音不夠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對話。但是總還是有很多的糾結。因此這個問題也是群里論壇討論比較多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對於孩子來講,成人是他們語言的樣板,對的錯的都來自於成人。這里的對錯,口音問題還算可以彌補,因為大量的原版聽力資料的介入可以彌補這一點。就好比家長講的普通話不標准,但是孩子聽收音機電視都用普通話,可以自行矯正過來。
這裡面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中式英語對孩子的誤導。我們這一代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真正的英語環境中生活過--注意,這里是說生活過,知道英語母語的人常用的生活詞彙,和我們工作中的詞彙是有區別的。如果沒有,那麼我們的英語都來自於書面。而這些表達方式中地道英語的比例非常小。記得前幾天論壇討論大家剛剛拿到的 k 級 phonics 教材配套的繪本,有人就說了,這么簡單的一本書,那麼幾個詞,可是我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有些查字典還是理解不了。問題在哪裡?我感覺就是我們從來沒聽過沒看過原汁原味的表達方式,沒有接觸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詞彙。我們中國人學的都是課本上被語言學家設定好的句型,而這些句型,恰恰遠離人們的生活,或者說遠離國外的真正日常生活,最後造成我們的啞巴英語。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感覺,在你不能確定和孩子對話說的是正確的英語之前,還是讓孩子大量地吸收、輸入吧。互動的問題,可以在孩子有了足夠輸入之後,為孩子創造一個英語的互動環境來解決。或者是和英語母語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英語母語的老師交流。總之,我還是那個觀點,當孩子能夠有比較強的辨音能力,對應一定的情景模式之後,輸出會是很快的一個過程。就好比安妮講中文,2 歲半了才開始,但是一開始就是整句話。想想說英語的問題,是早開始一兩年的中式英語重要,還是晚一些講了就講正確的好呢?
第三,語言的情境對應。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國孩子到國外學英語的成果也正說明了它的作用。實際上,這個過程和語言互動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在目前我們互動交流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我感覺更應該重視其他方面的情景對應。比如說動畫片,很多人說孩子看動畫片,不知道看明白了沒有。我覺得,明白沒明白,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對整個故事、情節是否明白,一個是對句子、詞是否明白。很多家長看到每個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認識的詞,甚至不只一個,就認為孩子一定是沒看明白,讀書就是讀天書。我覺得,是否明白取決於表達與語境的對應,看懂了語境,並且能夠在這個語境下聯想起來這個表達,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對於段落、句子,故事情節和場景就是語境;對於單詞,那整個句子就是語境。這種對應關系積累下來了,孩子就開始輸出,開口就是地道的表達方式和用詞。看動畫片是這樣,讀繪本也是這樣。
目前論壇討論比較多的問題也是怎樣帶孩子讀繪本的問題。很多人糾結於自己的英語不好、發音不好,其實我覺得這都不是主要的。就好比說媽媽不會彈鋼琴,但是一樣能輔導孩子,能聽出來哪裡有問題。讀繪本也是一樣的道理。引導孩子讀繪本,最有價值的方法應該是讓孩子能夠通過畫面和單詞、句子來對應。這樣的情景對應,會讓孩子擺脫對單詞中文含義的依賴,當閱讀量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出現一個表達方式,孩子想到的是某些場景,而腦子中的這個場景,就是這種表達方式被正確運用的場合。出現一個單詞,孩子想到的是在哪些表達中、什麼場景下用到了這個單詞,這個過程的積累,也就是英文思維的訓練過程。按照這樣的過程,孩子一定不會是看到一個單詞,先想中文,然後用中文去想和它搭配的英文單詞,再把孤立的單片語合在一起的過程。而且,孩子對單詞的理解,一定超過我們這些家長們。其實,地道老外,如果沒有讀過多少書,單詞量並不比中國人苦學十多年的單詞量大,但是我們的詞彙量,是用中文翻譯的詞彙量,只知道對應的中文意思,結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我們自己的實際詞彙量遠遠比我們自己認為的要小很多很多了。這也從安妮身上得到驗證:她的詞彙量並非天大,甚至不如寶爸,但她運用英語的自如比寶爸強太多了!
曾經有媽媽問,說孩子學校學英語,就是中英互譯的過程。說實話,對於這種教學方式,咱們作為草民能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呢?但是,我相信,就像聽力你聽正確的東西多了,會有自我矯正的能力一樣。很多孩子從小聽原版的東西,媽媽或者中國老師讀英語的時候,孩子會很快反應出對方的錯誤,並且不會跟著大人的錯誤跑。
讀也是一樣。當你讀了千八百本原版讀物之後,你說什麼的時候,腦子里一定能找到她的英語語境。這個時候,因為英語語境的存在,你對一個詞的用法幾乎可以脫口而出了,那還要回頭找中文意思來幫忙嗎?
語境語境,說到底,就是大量接觸原汁原味的東西。聽是這樣,讀也是這樣。輸入到了一定程度,再學習輸出,相信也會是事半功倍。說出來、寫出來的語音語調以及表達方式也會是最接近人家的東西,即使看起來詞彙量不太大但是運用自如。
Ⅱ 如何給一歲寶寶創造一個正確的英語環境
如果父母都會英語的話可以每日用英文與他對話,雖然他現在還不會說話,但是已經可以用心聽了,祖父母要堅持用中文,不然就只會說英文了,這樣的交流是最佳的;如果父母不會的話,可以等稍微大一些的時候送他到雙語幼兒園,現在在家可以放一些英文的動畫片給他看,還是那句話雖然看不懂,但是重在感覺。
Ⅲ 寶寶兩歲了,想給寶寶創造一個英語學習環境,有沒好的建議呢!
看電視只讓看國際台英文頻道, 在家裡禁用中文全部用英語講,隔離出一個全英文的環境。
Ⅳ 對於一歲的寶寶,如何給孩子創設一個英語學習的環境
幼兒學習英語不像成人那樣有自覺性和主動性,而是需要父母和老師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理想化的做法是,為嬰幼兒請位只會說英語的老外作保姆,或者送孩子去只講英語的國際幼兒園,甚至把幼兒帶到英國或美國生活一段時間,但這對絕大多數的幼兒來說是不現實的. 比較現實和可行的做法是主動為幼兒提供一些英語娛樂和學習的材料.讓孩子從出生就開始循序漸進地聽一些適合孩子心理生理特點的英語小故事、短劇、童話、歌曲、歌謠,每一次聽的時間不要太長,聲音也不要太嘈雜,音量要小一些.孩子長大一些後,家長、幼兒園的老師有計劃地為孩子播放那些情節引人、活潑有趣、貼近兒童生活的英語VCD教學片,片中的人物最好是以英語為本民族語的小朋友,這樣孩子就會不自覺地跟著自己的同齡人學說.看VCD時,不要急於問看懂了嗎,這句話怎麼說?而要多鼓勵孩子張開嘴巴大膽地模仿.要有計劃地給孩子重復播放,孩子喜歡溫故知新.還可以根據VCD中的內容和孩子一起做游戲,如模仿VCD中的人物說話,模仿其中動物的姿態和叫聲.在孩子玩耍、洗漱、吃飯、睡前等時間也可以播放英語錄音,看起來好像孩子沒有在意,也許有一天孩子會像說廣告詞一樣說出英語來.可以在牆面上布置上一些與學英語有關的圖畫,營造出一種學英語的氣氛,使孩子感到始終處在一個英語氛圍中. 會說英語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與幼兒說英語.上面說過,幼兒可以自然習得多種語言.國內的一些家長對孩子從小實行漢英雙語養育,結果孩子的英語好得驚人.在深圳有一位叫湯北辰(英文名為Rubie)的小女孩,當時只有三歲,但已經有接近1600個的英語單詞量,對於生活中的語言,凡是漢語能理解的,英語全部都能聽懂,還能輕松看懂香港英文台的適齡幼兒英文節目;在當地荔枝公園外語角,老外與她說的英語也全能聽懂.小北辰沒有出過國,也不是智力超常的神童,也從未參加過任何英語訓練班.小北辰的母親羅女士說?quot;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自打孩子一出生,孩子她爸就堅持跟她100%用英語說話,我與孩子大約有20%使用英語,80%使用漢語.奶奶也有時給她念幼兒英語故事.如果說教孩子學鋼琴、學書法時需要大人和孩子付出很多努力的話,跟孩子在生活中說英語是不需要付出任何特別努力的,因為做父母的反正要跟孩子說話.小北辰的父親是學工科的,母親是一位小學教師,以前曾教過高中英語,都不是英語專業人士,在與孩子說英語的過程中遇到不知道的單詞就查詞典.很多人也許擔心自己的語法和發音不夠標准對孩子會有不好的影響,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只要孩子能聽懂或說出英語來,就會在不斷的交際和聽磁帶、電視里的標准英語中,使自己不標準的英語語法和語音得到矯正. 良好的英語環境是兒童學習英語的最好老師.在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或第二語言的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納米比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兒童從一出生就是在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中自然輕松地習得了英語.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不能太注重結果,急於求成.不要不切實際地期望孩子看了一段時間的英語VCD、聽了幾句你說的英語,就能夠說出很多英語來.小北辰的父母對雙語養育所抱的態度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語言的學習需要一個過程,成年人對孩子的英語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
Ⅳ 怎樣給孩子創造一個英語的語言環境
孩子求知若渴,非常渴望自己能擁有一口自然流暢的口語。與此同時,他也在羨慕別的孩子擁有良好的語言環境,寒暑假期間可以自由飛往國外,接受當地的語言熏陶;可以參加各種口語速成班,跟很多口語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自由交流;或者有很多外國朋友,電話書信郵件頻繁往來,英語日漸增長。無疑,這是孩子學習英語的理想條件,家長也非常渴望自己能給孩子提供如此好的條件。但幸運並不是平衡地分布在每個人頭上的,作為家長,也有很多愛莫能助的地方。那麼,是不是沒有如此好的語言環境就一定學不好英語呢?事實並非如此,更何況,環境和條件是由人所造,我們一樣可以給自己的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那麼,怎樣才能創造呢? 首先,我們需要讓孩子避免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一般孩子都認為練英語口語一定要找水平比自己高的人才會有幫助,最理想的是找外國人或高年級孩子。與語言水平比自己高的人交談固然能夠提高得更快,但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和年齡、水平相仿的同學一起練習口語同樣能夠達到目的。因為彼此有相似的背景、經歷、愛好等,這樣交談起來既可以共享談話內容,又有較好的理解基礎,從而避免文化背景與知識水平差異過大帶來的交際困難。 同時,一般的學校都有開設「英語角」,可以讓孩子通過參加英語角來接觸學習英語的新朋友,能在英語角結交口語夥伴、練習口語,在一種濃厚的語言交際氛圍中使孩子的口語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如果沒有「英語角」,怎樣創造口語練習的小環境呢?很多學習英語的孩子到處打聽哪裡有英語角,不顧路途遙遠到英語角練習口語。但是我們也常常聽到孩子這樣的抱怨「我們學校沒有英語角」。學校是學習英語的孩子最集中的地方,因而如果孩子想學習英語,完全可以通過自發的約集一批想學英語的夥伴,只要願意並能確定時間和地點,在任何學校、任何班級里都可以自發地組成英語角。兩個人就可以交談,三四個人就能說得很熱鬧。也許正是這樣的小天地,在這樣彼此熟識的環境里,可以讓孩子克服最初對開口講英語的恐懼。 同樣在家庭中也能如此,如果家長英語不錯的話,完全可以在小家庭中開展「英語角」,家長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相對不錯的環境,比如英語電影里邊的經典對白,播放英文歌曲,設計話題用英語進行交流討論,互相學習,互相指正,形成融洽的學習英語的家庭氛圍。 正所謂「境由心造」,只要留心用心,處處都可以找到學英語的好處所,好環境;在客觀環境不具備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與孩子一起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英語的環境。
Ⅵ 如何在家中給孩子創造英文環境呢
利用英語卡片。這個方法我沒有用過,但是我覺得也很有用。比如說在屋版子里,各種傢具,各權個用品上,用英語寫上他的名稱,寫上一些英語單詞,或者是寫上英語的句子。然後邊走邊記憶,時間長了,背熟了,記住了,就再換一批,這樣跟做游戲似的,能夠提高詞彙的積累,增進英語的學習。
Ⅶ 如何給兒童創造學英語的環境
幼兒學習英語不像成人那樣有自覺性和主動性,而是需要父母和老師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理想化的做法是,為嬰幼兒請位只會說英語的老外作保姆, 或者送孩子去只講英語的國際幼兒園,甚至把幼兒帶到英國或美國生活一段時間,但這對絕大多數的幼兒來說是不現實的。 比較現實和可行的做法是主動為幼兒提供一些英語娛樂和學習的材料。讓孩子從出生就開始循序漸進地聽一些適合孩子心理生理特點的英語小故事、短劇、童話、歌曲、歌謠,每一次聽的時間不要太長,聲音也不要太嘈雜,音量要小一些。孩子長大一些後,家長、幼兒園的老師有計劃地為孩子播放那些情節引人、活潑有趣、貼近兒童生活的英語VCD教學片,片中的人物最好是以英語為本民族語的小朋友,這樣孩子就會不自覺地跟著自己的同齡人學說。看VCD時,不要急於問看懂了嗎,這句話怎麼說?而要多鼓勵孩子張開嘴巴大膽地模仿。要有計劃地給孩子重復播放,孩子喜歡溫故知新。還可以根據VCD中的內容和孩子一起做游戲,如模仿VCD中的人物說話,模仿其中動物的姿態和叫聲。 在孩子玩耍、洗漱、吃飯、睡前等時間也可以播放英語錄音,看起來好像孩子沒有在意,也許有一天孩子會像說廣告詞一樣說出英語來。可以在牆面上布置上一些與學英語有關的圖畫,營造出一種學英語的氣氛,使孩子感到始終處在一個英語氛圍中。 會說英語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與幼兒說英語。上面說過,幼兒可以自然習得多種語言。國內的一些家長對孩子從小實行漢英雙語養育,結果孩子的英語好得驚人。在深圳有一位叫湯北辰(英文名為Rubie)的小女孩,當時只有三歲,但已經有接近1600個的英語單詞量,對於生活中的語言,凡是漢語能理解的,英語全部都能聽懂,還能輕松看懂香港英文台的適齡幼兒英文節目;在當地荔枝公園外語角,老外與她說的英語也全能聽懂。小北辰沒有出過國,也不是智力超常的神童,也從未參加過任何英語訓練班。小北辰的母親羅女士說?quot;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自打孩子一出生,孩子她爸就堅持跟她100%用英語說話,我與孩子大約有20%使用英語,80%使用漢語。奶奶也有時給她念幼兒英語故事。如果說教孩子學鋼琴、學書法時需要大人和孩子付出很多努力的話,跟孩子在生活中說英語是不需要付出任何特別努力的,因為做父母的反正要跟孩子說話。小北辰的父親是學工科的,母親是一位小學教師,以前曾教過高中英語,都不是英語專業人士,在與孩子說英語的過程中遇到不知道的單詞就查詞典。很多人也許擔心自己的語法和發音不夠標准對孩子會有不好的影響,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只要孩子能聽懂或說出英語來,就會在不斷的交際和聽磁帶、電視里的標准英語中,使自己不標準的英語語法和語音得到矯正。 良好的英語環境是兒童學習英語的最好老師。在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或第二語言的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納米比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兒童從一出生就是在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中自然輕松地習得了英語。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不能太注重結果,急於求成。不要不切實際地期望孩子看了一段時間的英語VCD、聽了幾句你說的英語,就能夠說出很多英語來。小北辰的父母對雙語養育所抱的態度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語言的學習需要一個過程,成年人對孩子的英語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
Ⅷ 家長怎樣給2-6歲孩子創造一個英語學習環境
孩子學語言,一般0—7—12歲最關鍵,這是一個「關鍵期」。關鍵期內的孩子,對語言的語容音特別敏感,識別語音能力特別強,再大點後這種能力慢慢就退化了。不過這需要人對孩子說,而且最好是能在參照具體事務情況下,慢慢給孩子說清楚,如果只是天天讓孩子聽英語錄音的話就不行。和學中文一樣,先教說話,在去學習如何認字,會說話之前自然是要讓其學會聽力!所以怎樣讓你的孩子接觸這方面,就看你自身條件了!
Ⅸ 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理想的英語環境
首先,我們需要讓孩子避免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一般孩子都認為練英語口語一定要找水平比自己高的人才會有幫助,最理想的是找外國人或高年級孩子.與語言水平比自己高的人交談固然能夠提高得更快,但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和年齡、水平相仿的同學一起練習口語同樣能夠達到目的.因為彼此有相似的背景、經歷、愛好等,這樣交談起來既可以共享談話內容,又有較好的理解基礎,從而避免文化背景與知識水平差異過大帶來的交際困難。
同時,一般的學校都有開設「英語角」,可以讓孩子通過參加英語角來接觸學習英語的新朋友,能在英語角結交口語夥伴、練習口語,在一種濃厚的語言交際氛圍中使孩子的口語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為孩子播放那些情節引人、活潑有趣、貼近兒童生活的英語DVD教學片,片中的人物最好是以英語為本民族語的小朋友,這樣孩子就會不自覺地跟著自己的同齡人學說。看DVD時,不要急於問看懂了嗎,這句話怎麼說?而要多鼓勵孩子張開嘴巴大膽地模仿.要有計劃地給孩子重復播放,孩子喜歡溫故知新。
如果沒有「英語角」,怎樣創造口語練習的小環境呢?很多學習英語的孩子到處打聽哪裡有英語角,不顧路途遙遠到英語角練習口語。但是我們也常常聽到孩子這樣的抱怨「我們學校沒有英語角」。學校是學習英語的孩子最集中的地方,因而如果孩子想學習英語,完全可以通過自發的約集一批想學英語的夥伴,只要願意並能確定時間和地點,在任何學校、任何班級里都可以自發地組成英語角。兩個人就可以交談,三四個人就能說得很熱鬧.也許正是這樣的小天地,在這樣彼此熟識的環境里,可以讓孩子克服最初對開口講英語的恐懼。
同樣在家庭中也能如此,如果家長英語不錯的話,完全可以在小家庭中開展「英語角」,家長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相對不錯的環境,比如英語電影里邊的經典對白,播放英文歌曲,設計話題用英語進行交流討論,互相學習,互相指正,形成融洽的學習英語的家庭氛圍。
正所謂「境由心造」,只要留心用心,處處都可以找到學英語的好處所,好環境;在客觀環境不具備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與孩子一起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英語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