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創造望聞問切的是誰
【出處】最早應源於《難經》第六十一難
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最早使用四字聯稱,則應處於《古今醫統》:「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
❷ 「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是誰所創
望聞問切這句話相信大家也非常耳熟,醫師們特別是我們看的一些古裝劇當中,就是用這些方法診斷出病人的症狀來醫治的。
中醫其中蘊含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就算到現在也受到很多國家還有社會的高度重視,盡管這個裡面有很多大家可能都琢磨不透的玄乎內容。
人的姿態確實是可以從外表來判斷的,就像如果病人的四肢顫動就說明元氣虛,那如果臉部氣色不好發黑沒有光澤度的話,有可能就是寒症淤血等等表現,還有一些患者如果臉色特別發白,一般就是氣血不足等等。
而望神就是說,觀察一個人的神態,這些都是可以觀察出來的。
聞診是可以通過聽到病人所發出的一些聲音,從而來判斷疾病。因為人體內會產生各種聲音還有氣味的,而這些都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把人一些生理和病理的變化也反映出來的。
比較重要的就是脈診,因為麥作為人的血蝠,全身的氣血都是要通過血脈來流傳到我們身體每一個部位的,所以醫生就可以通過身體的變化而了解到脈位的一些快慢壓強弱等等情況。
❸ 創造瞭望、聞、問、切的四診法的名醫是誰
是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法: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他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含義
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症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four diagnostic methods)。最早應源於《難經》第六十一難。最早使用四字聯稱,則應處於《古今醫統》:「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
臨床應用
在治療方面,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綜合療法為扁鵲行醫時的主要治療措施。先秦時期,在臨證中,醫學尚未明確分科。盡管《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但這僅僅是在宮廷中的設置。獸醫、食醫、瘍醫分別管理牲畜疾病、宮廷飲食調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項。
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證,都屬疾醫的范疇。扁鵲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扁鵲還能根據當地的需要,隨俗為變地開展醫療活動。據記載,扁鵲還精於外科手術,而且應用了葯物麻醉來進行手術。
醫學主張
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蔡桓公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治療,就寓有防病於未然的思想。他認為對疾病需要預先採取措施,把疾病消滅在萌芽里,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多,但醫生卻苦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
(3)望診誰發明擴展閱讀:
現代傳承
大量史料、遺跡證實,內丘蓬鵲山為扁鵲學醫、行醫、采葯,趙簡子賜田、封贈食邑,虢太子從師、學醫之地。現保存著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弘大的扁鵲祠。司馬遷撰《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之《扁鵲傳》,通篇多依據蓬鵲山遺聞而作。宋嘉祐初年(1056年),宋仁宗敕封內丘扁鵲祠中奉祀之扁鵲「神應候」(宋代碑記)。
內丘乃扁鵲文化發祥地,扁鵲文化之鄉。扁鵲的活動痕跡在內丘有著完整的鏈條可以串聯起來,其黃老醫道之術在扁鵲祠世代傳承不斷。尤其元代,太醫院提點顏天翼(1191—1254年)、顏伯祿父子不但重修扁鵲祠,還將扁鵲祠作為傳承中醫葯的醫館。蓬鵲山也因扁鵲而靈性,與之蓬萊山齊名,曾出現海市蜃樓。
望診
望診包括一般望診和舌診兩部分內容,一般望診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態 望五官等,舌診包括望舌質望舌苔。望診首先是望神,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體現,如神志清楚,語言清晰,目光明亮,反應靈敏,稱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輕淺的表現。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應遲鈍,甚至神志不清,稱為無神,表示病情較重。通過望神可以對病人的病情和預後,做一個估計,做到心中有數。
聞診
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主要是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變化,以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
問診
問診,是通過詢問患者或其陪診者,以了解病情,有關疾病發生的時間、原因、經過、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習慣、飲食愛好等與疾病有關的情況,均要通過問診才能了解,故問診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診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切診
指摸脈象。望聞問切,合稱四診。切診是指用手觸按病人身體,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種方法。
切脈又稱診脈,是醫者用手指按其腕後橈動脈搏動處,藉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氣血津精虛滯的一種方法。正常脈象是寸、關、尺三部都有脈在搏動,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從容和緩,柔和有力,流利均勻,節律一致,一息搏動四至五次,謂之平脈。
❹ 望聞問切誰提出的
望聞問切是扁鵲提出的。
望聞問切最早源於《難經》第六十一難,《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古代漢族醫學著作之一,傳說為戰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
扁鵲姓秦,名越人,是渤海郡鄭州(現河北省任丘縣)人,戰國時期有名的民間醫生,人們都稱他為神醫。望、聞、問、切四診,最早的奠基人就是扁鵲。
(4)望診誰發明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要有高度認真負責的精神。對待病人,態度既要嚴肅又要和藹可親,要細心詢問和耐心聽取病人敘述病情。
問話要通俗,不要使用病人不易聽懂的醫學術語。如問肝鬱氣滯的病人「脅痛嗎?」問感冒的病人「惡寒嗎?」這里所問的「脅痛」、「惡寒」都是醫學術語,沒有中醫專業知識的患者是不容易聽懂的,所以,醫生問診時要注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在需要詢問時可分別問其「兩肋叉痛不痛」、「怕不怕冷」等通俗易懂的語言。
要重視主訴。因為主訴常是病人自覺最痛苦的病情。根據主訴,再深入詢問,有助於醫生全面准確地掌握病情和辨證。
要善於抓住重點詢問,啟發誘導,但不能依主觀意願套問病人,這樣才能抓住要領,獲得可靠資料。
對危急病人,要扼要詢問,不必面面俱到,便於迅速進行必要的診察,及時搶救治療,以免失去搶救時機。
❺ 望聞問切是張仲景發明的哪個醫生是創始望聞問切
不是,是戰國時期的扁鵲
❻ 誰發明瞭望聞問切四診法
扁鵲
❼ 望聞問切是誰提出的
扁鵲。
望聞問切是中醫用語,合稱四診。最早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扁鵲所內著《難經》第六十一難容。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法: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
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他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7)望診誰發明擴展閱讀
診斷方法:
1、問診:通過問診了解既徑病史與家族病史、起病原因、發病經過及治療過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覺症狀,飲食喜惡等情況。
2、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主要是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變化,以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
3、問診:是通過詢問患者或其陪診者,以了解病情,有關疾病發生的時間、原因、經過、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習慣、飲食愛好等與疾病有關的情況。
4、切診:用手指按腕後橈動脈搏動處,藉以體察脈象變化。
參考資料
網路-望聞問切
網路-扁鵲
❽ 望聞問切是古代名醫( )發明的
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內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容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❾ 四診法是誰發明的
由扁鵲發明的
四診法,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根據民間流傳的經驗和他自己多年的醫療實踐,總結出來的診斷疾病的四種基本方法,即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總稱「四診。
望診
是用肉眼觀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態,以及各種排泄物(如痰、糞、膿、血、尿、月經和血帶等),來推斷疾病的方法。
聞診
是通過醫生的聽覺和嗅覺,收集病人說話的聲音和呼吸咳嗽散發出來的氣味等材料,作為判斷病證的參考。
問診
是醫生通過跟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主觀症狀、疾病發生及演變過程、治療經歷等情況,作為診斷依據的方法。
切診
主要是切脈,也包括對病人體表一定部位的觸診。中醫切脈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橈動脈處(腕部的寸口),根據病人體表動脈搏動顯現的部位、頻率、強度、節律和脈波形態等因素組成的綜合徵象,來了解病人所患病證的內在變化。
以上診斷疾病的四種方法彼此之間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系的。中醫歷來強調「四診合參」,這就是說,必須將四診收集到的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作出由表及裡的全面的科學判斷。
四診具有直觀性和樸素性的特點,在感官所及的范圍內,直接地獲取信息,醫生即刻進行分析綜合,及時做出判斷。四診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體觀念和恆動觀念的基礎上的,是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等基礎理論的具體運用。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和普遍聯系,就是四診原理的理論基礎。
據《史記·扁鵲傳》記載:有一次扁鵲行醫到晉國,正遇上趙簡子患重病,已經昏迷5天,不省人事。他的親人和幕僚非常擔心,請扁鵲來給趙簡子治病。扁鵲通過切脈,察覺趙簡子的心臟還在輕微跳動,又通過問診,了解到當時晉國的政治斗爭非常激烈,於是斷定趙簡子是由於在政治斗爭中用腦過度,一時昏迷,並沒有死。經過扁鵲精心治療,3天之內,趙簡子的病就好了。這說明,扁鵲非常精通四診法。 四診法有深刻的科學基礎。中國古代醫學經典《內經》上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就是說,人與外界環境是統一的,外界環境對人體機能的活動有影響。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是自然界進化的產物。一定的自然環境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與自然環境有著物質的同一性。自然環境對人體機能的影響涉及到許多方面,如季節氣候的變化,區域環境的差異等等。就連一天24小時的變化對人體機能的活動也產生一定的作用。《內經》指出:「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也就是說,人體內陽氣的活動呈現出規律性的晝夜波動。而這一變化趨勢與現代生理學研究所揭示的人體溫度日波動曲線是十分吻合的。現代時間生物學研究表明,幾乎人體所有的機能活動都有著似晝夜的節律性變化。科學事實證明,古代中醫學的認識是很正確的。至於劇烈的社會環境對人身心機能的影響就更大。上面談到的那個趙簡子,因為在政治斗爭中用腦過度而昏迷不省人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所以,中國古代醫學家很重視問診,通過問診,了解患者生病的外界環境,有助於尋找到病證的根源和病變的本質,從而確診。
❿ 【開心學國學】望聞問切四診法,是誰發明的
B.扁鵲
名醫扁鵲:戰國時代名醫,後代奉他為「脈學之宗」。採用望、聞版、問、切四診法診斷疾病,權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勃海郡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或齊國盧邑(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也有記載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縣北)人。戰國時代名醫。《史記》等載其事跡涉及數百年。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後,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於今永濟市清華鎮東。 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
發明創造:《內經》和《外經》,四診法(即望、聞、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