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靜變動發明法

靜變動發明法

發布時間:2021-10-13 02:40:41

❶ 靜與動

靜與動
①生活的大道理,人生的大境界,有的時候,都是從生活的最熟知的事物中去發現,去感悟的。那麼,怎麼樣才能從眼前的小事物見出大境界呢?
②要看到大境界,在於我們有沒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讓我們的眼睛敏銳起來,我們會看到在不經意處,有許多至極的道理。
③「游」是個動詞。「游」告訴我們,人想要體驗逍遙,必須要有一種動態的系統,也就是說,讓生活有更多的靈動,不要讓它僵死,要善於打破常規,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種辯證關系,真正穩當的東西都處在動態之中。
④比如陀螺旋轉,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真正會抽陀螺的人,總是不停地讓陀螺旋轉著,旋轉是它的價值。等陀螺一旦停下來,就失衡了,就倒地了。所以動態是最好的平衡。
⑤我們都會騎自行車,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子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後,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麼呢?因為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這在靜態中做不到。
⑥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應對挑戰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______________
⑦我們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變化著,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時代。每天出現的新情況、提出的新規則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是一種新的尺度、新的坐標。我們是食古不化,堅持自己保守陳舊的、循規蹈矩的、墨守成規的准則,還是與時俱進調整自己呢?
⑧一個人要真的能做到與時俱進,真的能做到取捨自如,以一種清楚的眼界給自己確定準則,並且以這樣心游萬仞的心態去調整自己的生活秩序,只有當你靜止下來,你才會真正倒下。你倒下是沒有外力可以拯救的。
⑨永遠保持動態中的平衡,你就永遠不會倒。你永遠是行進中的自行車和旋轉中的陀螺。每個人看見的世界大體相同。但每個人得出的道理卻大相徑庭。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在經歷相同的事情時,會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要永遠保持動態中的平衡。
2.文章第④、⑤段舉「行進中的自行車和旋轉中的陀螺」的作用是論證只有在動態中,才能保持最好的平衡。(真正穩當的東西都處在動態之中)(
3.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推斷作者認為「有太多的人應對挑戰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的原因是世界在動,而你不動。
4.揣摩第⑦、第⑧兩段的寫作思路。選擇以下理解准確的一項:(C)
A、這兩段的論證層次之間是總分式。第⑦段聯系現實生活提出問題;第⑧段解答問題。
B、這兩段的論證層次之間是並列式。第⑦段提出要「與時俱進」;第⑧段闡述怎樣「與時俱進」。
C、這兩段的論證之間是層進式。第⑦段聯系現實生活提出問題;第⑧段闡述面對變化,怎樣「與時俱進」
D、這兩段的論證層次之間是對照式。第⑦段論說有些人墨守成規;第⑧段贊揚有些人與時俱進。
:(
:)

❷ 17世紀發生了哪些改變世界和中國歷史的大事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
三月:李自成攻入京師,明崇禎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四月:清軍在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入關,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農民軍。
五月: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改元「弘光」。南明開始。
九月:清朝遷都京師。
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南明隆武元年)
一月:清軍攻佔西安,李自成南遁湖廣。
五月:清軍攻佔南京,不久俘虜朱由崧。
六月:清廷相繼頒布「剃發令」和「易服令」。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元「隆武」。
六月—八月:江陰、嘉定等地人民舉行抗清起義,均遭清軍屠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
1646年(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
六月:清軍攻佔浙江,攻滅魯王監國。
八月:清軍攻佔福建,南明隆武帝朱聿鍵被殺。
十月:桂王朱由榔監國於肇慶,不久稱帝,改元「永曆」。
十二月:清軍攻佔四川,大西王張獻忠在鳳凰山被殺。清軍攻陷廣州,殺紹武帝朱聿鐭。 1648年(清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
郝搖旗、李過與何騰蛟、瞿式耜的軍隊,連續大敗清兵於岳州、全州,收復了衡陽、長沙等地。這時,在廣東、四川等地的農民軍也起來響應。已經投降了清朝的明將領,如江西金聲桓和廣東李成棟等人又背叛了清朝。
在清軍的後方,榆園軍、呂梁山的起義軍和關中農民軍都發動廣泛的攻勢,曾經參加過農民起義的陝甘回民也在米喇印、丁國棟領導下舉行了反清起義。南明出現第一次抗清的高潮。 1649年(清順治六年,南明永曆三年)
一月:清軍攻佔湖南,何騰蛟在湘潭遇害。
1650年(清順治七年,南明永曆四年)
李來亨、郝搖旗等人組成「夔東十三家」軍抗清。
十一月:清軍再度攻佔廣州,大肆屠殺。
清軍佔領桂林,瞿式耜在桂林遇害。
1652年(清順治九年,南明永曆六年)
李定國率軍東出廣西,下桂林,反攻湖南,南入廣東。清敬謹王尼堪被殺,定南王孔有德自焚。 劉文秀出兵四川,大敗吳三桂,克復了川南各州縣,並與夔東十三家軍取得了聯系。 活動在東南沿海一帶的張煌言、張名振等人率領的抗清隊伍在此時也開始反攻,並接受永曆皇帝賜給的封號,形成了第二次抗清的高潮。
冬,南明永曆皇帝在孫可望的協助下遷都貴州安龍。
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南明永曆八年)
三月:孫可望製造「十八先生之獄」,李定國和孫可望關系惡化。
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南明永曆十年)
孫可望大舉進攻李定國,失敗後降清。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十三年)
一月:吳三桂率清兵攻佔雲南,永曆帝朱由榔流亡緬甸。
李定國在磨盤山被吳三桂擊敗。
七月:鄭成功、張煌言北伐,直逼南京,後為清軍所敗。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
八月:清軍攻入緬甸,朱由榔被俘。
十二月:鄭成功收復台灣。
1662年(清康熙元年,南明永曆十六年)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在昆明遇害,李定國、鄭成功相繼去世。南明在中國大陸的政權宣告結束。 1664年(清康熙三年,南明永曆十八年)
「夔東十三家」為清軍攻滅。
清軍攻佔舟山等沿海島嶼,張煌言遇害。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南明永曆二十八年)
台灣鄭經大舉進攻福建,後為清軍擊退。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南明永曆三十七年) 清軍攻佔台灣,南明勢力覆滅。清王朝完全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
政治制度方面
17世紀,改變世界最大的事情,是1640年英國暴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從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的事件開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結束,以新貴族階級為代表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起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革命。因此,1640年,被確定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全世界的歷史,發生了轉折。從此,整個世界的社會制度開始發生了根本改變,資本主義終將要代替封建主義。
1644年滿清入關,是大事。這,改變了中國什麼呢?漢族人的皇帝,換了以滿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的皇帝,算是改變。少數民族,對於中華民族的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但,皇帝倒是換了,皇帝也還是皇帝。封建社會的內部矛盾被掩蓋了、緩解了,封建制度在中國又延長了二百多年(明朝後期,中國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而且,後來的滿清政權更加腐敗,屈辱於外國帝國主義列強,置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

數學與科技
概述
16、17世紀的歐洲,漫長的中世紀已經結束,文藝復興帶來了人們的覺醒,束縛人們思想自由發展的煩瑣哲學和神學的教條權威逐步被摧毀了。封建社會開始解體,代之而起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大大解放。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繁榮和向機器生產的過渡,促使技術科學和數學急速發展。
例如在航海方面,為了確定船隻的位置,要求更加精密的天文觀測。軍事方面,彈道學成為研究的中心課題。准確時計的製造,運河的開鑿,堤壩的修築,行星的橢圓軌道理論等等,也都需要很多復雜的計算。古希臘以來的初等數學,已漸漸不能滿足當時的需要了。
天文
在科學史上,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重大的事件,向數學提出新的課題。首先是哥白尼提出地動說,使神學的重要理論支柱的地心說發生了根本的動搖。他的弟子雷蒂庫斯見到當時天文觀測日益精密,推算詳細的三角函數表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於是開始製作每隔10"的正弦、正切及正割表。當時全憑手算,雷蒂庫斯和他的助手勤奮工作達12年之久,直到死後才由他的弟子奧托完成。
16世紀下半葉,丹麥天文學家第谷進行了大量精密的天文觀測,在這個基礎上,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總結出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導致後來牛頓萬有引力的發現。 開普勒的《酒桶的新立體幾何》將酒桶看作由無數的圓薄片累積而成,從而求出其體積。這是積分學的前驅工作。
古典高等數學時期
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主張自然科學研究必須進行系統的觀察與實驗,充分利用數學工具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這些觀點對科學(特別是物理和數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他的學生卡瓦列里創立了「不可分原理」。依靠這個原理他解決了許多現在可以用更嚴格的積分法解決的問題。「不可分」的思想萌芽於1620年,深受開普勒和伽利略的影響,是希臘歐多克索斯的窮竭法到牛頓、萊布尼茨微積分的過渡。 16世紀的義大利,在代數方程論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塔塔利亞、卡爾達諾、費拉里、邦貝利等人相繼發現和改進三次、四次方程的普遍解法,並第一次使用了虛數。這是自希臘丟番圖以來代數上的最大突破。法國的韋達集前人之大成,創設大量代數符號,用字母代表未知數,改良計算方法,使代數學大為改觀。
在數字計算方面,斯蒂文系統地闡述和使用了小數,接著納皮爾創制了對數,大大加快了計算速度。以後帕斯卡發明了加法機,萊布尼茨發明了乘法機,雖然未臻於實用,但開辟了機械計算的新途徑。 17世紀初,初等數學的主要科目(算術、代數、幾何、三角)已基本形成,但數學的發展正是方興未艾,它以加速的步伐邁入數學史的下一個階段:變數數學時期這一時期和前一時期(常稱為初等數學時期)的區別在於前一時期主要是用靜止的方法研究客觀世界的個別要素,而這一時期是用運動的觀點探索事物變化和發展的過程。
變數數學以解析幾何的建立為起點,接著是微積分學的勃興。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概率論和射影幾何等新的領域。但似乎都被微積分的強大光輝掩蓋了。分析學以洶涌澎湃之勢向前發展,到18世紀達到了空前燦爛的程度,其內容的豐富,應用之廣泛,使人目不暇接。
這一時期所建立的數學,大體上相當於現今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習內容。為了與中學階段的初等數學相區別有時也叫古典高等數學,這一時期也相應叫做古典高等數學時期。
幾何
解析幾何的產生,一般以笛卡兒《幾何學》的出版為標志。這本書的內容不僅僅是幾何,也有很多代數的問題。它和現在的解析幾何教科書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甚至看不到「笛卡兒坐標系」。但可貴的是它引入了革命性的思想,為開辟數學的新園地作出了貢獻。
《幾何學》的主要功績,可以歸結為三點:把過去對立著的兩個研究對象「形」和「數」統一起來,引入了變數,用代數方法去解決古典的幾何問題;最後拋棄了希臘人的齊性限制;改進了代數符號。 法國數學家費馬也分享著解析幾何創立的榮譽,他的發現在時間上可能早於笛卡兒,不過發表很晚。他是一個業余數學家,在數論、概率論、光學等方面均有重要貢獻。他已得到微積分的要旨,曾提出求函數極大極小的方法。他建立了很多數論定理,其中「費馬大定理」最有名,不過只是一個猜想,至今仍未得到證明。
對概率論的興趣,本來是由保險事業的發展而產生的,但促使數學家去思考一些特殊的概率問題卻來自賭博者的請求。費馬、帕斯卡、惠更斯是概率論的早期創立者,以後經過18、19世紀拉普拉斯、泊松等人的研究,概率論成為應用廣泛的龐大數學分支。
和解析幾何同時,17世紀在幾何領域內還發生了另一場重大的變革,這就是射影幾何的建立。決定性的進步是德扎格和帕斯卡的工作。前者引入了無窮遠點、無窮遠線,討論了極點與極線、透射、透視等問題,他所發現的「德扎格定理」是全部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 帕斯卡1640年發表的《圓錐曲線論》,是自阿波羅尼奧斯以來圓錐曲線論的最大進步。可是當時的數學家大多致力於分析學的研究,射影幾何沒有受到重視,直到18世紀末才重新引起人們的注意。
微積分的發明
17世紀是一個創作豐富的時期,而最輝煌的成就是微積分的發明。它的出現是整個數學史也是整個人類歷史的一件大事。它從生產技術和理論科學的需要中產生,同時又回過頭來深刻地影響著生產技術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微積分對於今天的科技工作者來說,已經象布帛菽粟一樣,須臾不可離了。
微積分是經過了長時間的醞釀才產生的。積分的思想,早在阿基米德時代已經萌芽,16、17世紀之交,開普勒、卡瓦列里、費馬、沃利斯特別是巴羅等人作了許多准備工作。作為微分學中心問題的切線問題的探討,卻是比較晚的事,因而微分學的起點遠遠落在積分學之後。
17世紀的著名數學家(主要是法國)如費馬、笛卡兒、羅貝瓦爾、德扎格等人都曾捲入「切線問題」的論戰中。笛卡兒和費馬認為切線是當兩個交點重合時的割線。而羅貝瓦爾則從運動的角度出發,將切線看作描畫這曲線的運動在這點的方向,這觀點至今在力學上還有實際意義。
牛頓、萊布尼茨的最大功勞是將兩個貌似不相關的問題聯系起來,一個是切線問題(微分學的中心問題),一個是求積問題(積分學的中心問題),建立起兩者之間的橋梁,用微積分基本定理或者「牛頓—萊布尼茨公式」表達出來。 在牛頓1665年5月20日(格里歷31日)手寫的一頁文件中,有微積分的最早記載,但他的工作長久沒有人知道,直到1687年才用幾何的形式摘記在他的名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牛頓建立微積分主要從運動學的觀點出發,而萊布尼茨則是從幾何學的角度去考慮。特別和巴羅的「微分三角形」有密切關系。
萊布尼茨第一篇微分學的文章1684年在《學藝》上發表,第一篇積分學的文章1686年在同一雜志發表。他所創設的符號遠優於牛頓,故為後世所沿用。它的理論很快就得到洛必達、伯努利家族和歐拉等人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到18世紀進入了一個豐收的時期。
任何一項重大發明,都不可能一開始便完整無瑕。17世紀的微積分帶有嚴重的邏輯困難,以致受到多方面的非議。它的基礎是極限論,而牛頓、萊布尼茨的極限觀念是十分模糊的。究竟極限是什麼,無窮小是什麼,這在當時是帶有根本性質的難題。盡管如此,微積分在實踐方面的勝利,足以令人信服。大多數數學家暫時擱下邏輯基礎不顧,勇往直前地去開拓這個新的園地。
數學發展特點
17世紀數學發展的特點,可以概括如下。
產生了幾個影響很大的新領域,如解析幾何、微積分、概率論、射影幾何等。每一個領域都使古希臘人的成就相形見絀。
代數化的趨勢,希臘數學的主體是幾何學,代數的問題往往也要用幾何方法去論證。17世紀的代數學比幾何學佔有更重要的位置,它沖破希臘人的框框,進一步向符號代數轉化,幾何問題常常反過來用代數方法去解決。
出現了大量新概念,如無理數、虛數、瞬時變化率、導數、積分等等,都不是經驗事實的直接反映,而是由數學理論進一步抽象所產生。
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聯系更加緊密,實驗科學(從伽利略開始)的興起,促進數學的發展,而數學的成果又滲透到其他科學部門中去。許多數學家,如牛頓、萊布尼茨、笛卡兒、費馬等,本身也都是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或哲學家。
數學知識廣泛交流傳播,希臘時代只有少數人在研究數學,直到16世紀,情況並無多大改變。17世紀研究人員大增,學術團體(學會或學院)相繼成立,加上印刷業的興旺發達,數學知識得到普遍的推廣和應用。
總的來說,17世紀是許多新興科目的始創階段,而18世紀是充實和發揚階段,19世紀是回顧、推廣和改革階段,並以嶄新的姿態進入下一個世紀。

❸ 變動為靜的實驗是怎麼樣的

操作難度:★★

實驗方法:

用一盞8瓦的日光燈,從正面照射一台已卸下了安全罩的三葉台扇,使葉片的影子投射在白色的牆上。接通電源,當電風扇的轉速增大到一定值時,牆上便出現了六個靜止不動的葉片影子。奇怪,明明是三個葉片在快速旋轉,為什麼牆上會有六個葉片的影子,而且是靜止不動的呢?

知識延伸:

原來,當人眼所觀察的畫面或物體消失時,畫面上的情景還能在眼睛中保留0.04秒時間。這種現象叫眼睛的「視覺暫留」。電影放映就是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使得靜止的膠片上的畫面,在人眼看來是連續變化即運動著的。

日常所用的日光燈,每秒鍾閃光100次,由於相鄰兩次閃光的時間間隔很短(0.01秒),所以我們平時感覺不到它在閃光。但是,當日光燈照到正在快速旋轉的電風扇葉片上時,情況就不同了。如果每一片葉片在0.01秒時間內剛好轉過60度角,那麼,當葉片1的第一個影子在人眼中消失的同時,其第四個影子已在牆上出現,而與此同時,與葉片1成120度角的葉片2的影子又恰好落在葉片1的第一個影子的位置上。6次閃光後,葉片1回到了原來的位置。如此周而復始,就在牆上形成了六個看起來靜止不動的葉片影子。

看來,奇妙的視覺暫留既能「變靜為動」,又能「使動變靜」。如果我們稍作計算,還能發現變動為靜現象出現的規律:葉片每隔0.01秒轉60度角,其轉速為1000轉/分,而日光燈每秒閃光100次,1分鍾就閃6000次,它正好是電扇轉速的6倍。進一步的研究證明,只要每分鍾閃光的次數和轉速相同,或是轉速的整數倍,就能觀察到這種被稱為「頻閃效應」的變動為靜的現象。

現在,讓我們增大台扇的轉速,此時,你可發現牆上的六個葉片影子也跟著葉片同方向慢慢地旋轉起來。如果減小台扇的轉速,那麼影子緩慢轉動的方向就和葉片轉動的方向相反。利用這一現象,可以做一個有趣的小實驗。

從稍硬的白紙板上剪一個直徑為5厘米的圓盤。在圓盤上畫內、外兩個圓環,並在內環上畫8個大小相等黑白相間的扇形,在外環上畫10個大小相等黑白相間的扇形。用針尖在圓盤中心刺一個小孔,再插上一根火柴梗,就做成了一個紙陀螺。在日光燈照射下,用手指捻動火柴梗,使紙陀螺在桌面上快速轉動。一開始你看到的圓紙盤是呈單一的灰色的,過一會兒,你就會發現圓紙盤上的內環和外環沿兩個相反的方向在旋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其實,這也是一種頻閃現象。當圓盤轉速為25轉/秒時,內環看起來是不動的;轉速高於25轉/秒時,內環便正轉,即與圓盤實際轉向一致。轉速低於25轉/秒時,內環便反轉。對外環來說,轉速為20轉/秒時,它看起來是不動的;轉速高於20轉/秒時,它便正轉。顯然,當圓盤的轉速在20~25轉/秒時,就會出現外環正轉、內環反轉的奇妙現象了。

還可利用電視機的屏幕來觀察一些有趣的頻閃現象。打開電視機,將頻道轉換開關置於空頻道位置,適當增大亮度,減小對比度,使電視機屏幕呈現一片乳白色。這時電視機屏幕的光,就是每秒鍾閃動一定次數的閃光。

在屏幕前5厘米左右,豎直放一張用一段細竹和一根橡皮筋做成的弓。左手持弓,用右手手指撥弄橡皮筋,你就能從屏幕上看到橡皮筋振動時的波形。改變橡皮筋的松緊程度,再撥弄它,你可看到橡皮筋彎曲得很厲害,而且似乎靜止不動了。但事實上,它仍在振動,而且一秒鍾內要振動很多次。

取一根廢鋸條,對折成兩段,用一根橡皮筋和一個螺絲釘做成一個簡易音叉。用左手捏緊音叉下部,將音叉豎直放在離屏幕5厘米左右處。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緊兩段鋸條的上端,然後一放,鋸條就振動起來,此時你看不清鋸條的端部。稍微移動一下螺釘的位置,再使鋸條振動起來。反復試驗幾次,你會發現,當螺釘在某一位置時,振動的鋸條上端不僅清晰可見,而且還靜止不動。平日里以寧折不彎而聞名的鋸條竟變得彎彎曲曲了。

更有趣的是,讓一個由一顆紐扣和一根棉紗線做成的單擺,在電視機屏幕前3厘米左右處來回擺動。此時,你會發現這根線在好幾個位置上都顯得很清晰,好像有幾根線一樣。如果把線的另一端打一個活結,套在鋼筆套上,然後右手握筆,使擺在豎直面內轉動。此時,你又可看到幾十顆紐扣和幾十根線分布在一個圓圈內。

顯然,在閃光的照射下,快速運動的物體在人的眼睛中成了斷續動作的物體。

❹ 六爻皆靜 六爻動亂 何解

六爻皆靜

靜卦的判斷原則

靜卦的定義:靜卦,泛指的就是沒有動爻的卦象,不動就沒有變化,因此靜卦只有主卦而不存在變卦。那麼卦中若沒有明動之爻,但卻有暗動之爻,算靜卦還是算動卦。從暗動章,已了解到暗動之爻的性質特徵,暗動之爻嚴格來說並不算是完整的動爻,只能在適當條件下才能發生作用,因此它與明動之爻是有區別的,我們所論述的靜卦含概范圍,只要不存在變卦的卦象,即沒有明動之爻的卦象,就歸納入靜卦范疇,從這點上看,只有暗動沒有明動的卦象,自然屬於靜卦的范圍內了。

或許求學者會不解,為什麼非要弄得那麼清晰。這個知識點掌握與否似乎無關痛癢。因為接下去學習就知道,靜卦的判斷原則,與動卦的判斷原則,彼此思路上其實大相徑庭,在斷卦前首先定性卦象屬動或屬靜,對下一步正確套用卦算原則准確預測是至關重要的。
古傳統的靜卦判斷原則:在古傳統的六爻理念上,靜旺之爻與動爻,均屬於能產生效用的爻。在動卦中,卦機在於動,動爻往往是一件事情吉凶的預兆核心,而因在靜卦中並不存在動爻,於是退而求次,靜卦中旺相的靜爻,功能就如同動卦中的動爻,可以生克作用其餘靜爻,若多爻同旺,彼此還可以連環作用,就如動卦中的多爻同動而需連動作用一般,這就是靜卦的傳統分析思路。

如果得出的卦,六個爻全部為動爻,叫六爻亂動,六爻皆靜的卦,說明要預測的事情的變動性不大,發展平穩,六爻亂動的卦,說明預測的事情的變化性因素多,發展變化大。

❺ 發明qc七大手法的人是誰

QC七大手法不是一個人發明的,只是品管將長期工作經驗總結出來的七條經驗罷了。

品管七大手法是常用的統計管理方法,又稱為初級統計管理方法。它主要包括控制圖、因果圖、直方圖、排列圖、檢查表、層別法、散布圖等所謂的QC七工具。
其實,質量管理的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建立在全面質量管理思想之上的組織性的質量管理;二是以數理統計方法為基礎的質量控制。
組織性的質量管理方法是指從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和人員工作方式的角度進行質量管理的方法,它建立在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之上,主要內容有制定質量方針,建立質量保證體系,開展QC小組活動,各部門質量責任的分擔,進行質量診斷等。
QC新七大手法:
關聯圖(Relationship Diagram)
關聯圖,又稱關系圖,20世紀60年代由日本應慶大學千住鎮雄教授提出,是用來分析事物之間「原因與結果」、「目的與手段」等復雜關系的一種圖表,它能夠幫助人們從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中,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親和圖(Affinity Diagram)
親和圖法,又叫KJ法,是日本川喜田二郎首創,把大量收集到的關於未知事物或不明確的事實的意見或構思等語言資料,按其相互親和性(相近性)歸納整理這些資料,使問題明確起來,求得統一認識和協調工作,以利於問題解決的一種方法。
系統圖(System Diagram)
系統圖就是把要實現的目的與需要採取的措施或手段,系統地展開,並繪製成圖, 以明確問題的重點,尋找最佳手段或措施的一種方法。
過程決策程序圖(PDPC)
過程決策程序圖,又稱PDPC(Process Decision Program Chart)法是隨事態的進展分析能導致各種結果的要素,並確定一個最優過程使之達到理想結果的方法。
矩陣圖(Matrix Diagram)
矩陣圖法就是從多維問題的事件中,找出成對的因素,排列成矩陣圖,然後根據矩陣圖來分析問題,確定關鍵點的方法,它是一種通過多因素綜合思考,探索問題的好方法。
矩陣數據分析法(Matrix Data Analysis Chart)
矩陣數據分析法是對多個變動且復雜的因果進行解析。 矩陣圖上各元素間的關系如果能用數據定量化表示,就能更准確地整理和分析結果。這種可以用數據表示的矩陣圖法,叫做矩陣數據分析法。在QC新七種工具中,數據矩陣分析法是唯一種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的方法,但其結果仍要以圖形表示。
箭條圖(Arrow Diagram)
箭條圖法是將項目推行時所需的各步驟、作業按從屬關系用網路圖表示出來的一種方法。

❻ 靜止,相對靜止,這是不是人為加在運動事物上的概念

運動是指事物的一般變化和過程,標志著事物變動不定的動態過程.
靜止是運動的相對狀態.是相對的,不是永恆的.
哲學(唯物辯證法)中講「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這句話大意是:事物的「變化」是一直發生著的,「不變化」是暫時的,或者不過是變化不明顯.哲學上所講的運動、靜止、相對,含義跟物理學所講的運動、靜止、相對,是不同的。
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唯物辯證法認為,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的。其一,運動和靜止是有區別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變化。靜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質未變的狀態。承認相對靜止的存在有重要意義: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區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質的多樣性;靜止是運動的量度和環節,不承認靜止,運動無法衡量,也無法理解運動。其二, 運動和靜止是相互滲透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其三,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一定時間、一定范圍的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而運動是無時、無所不在的,永恆的。否認運動及其絕對性,是形而上學世界觀;否認相對靜止的存在,會導致相對主義、詭辯論。它們都從不同方面割裂了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原理。

❼ 哥白尼的發明與靈感

哥白尼的科學成就,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產物,又轉過來推動了時代的發展。
十五、六世紀的歐洲,正是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在這一二百年間,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4世紀以前的歐洲,到處是四分五裂的小城邦。後來,隨著城市工商業的興起,特別是采礦和冶金業的發展,涌現了許多新興的大城市,小城邦有了聯合起來組成國家的趨勢。到 15世紀末葉,在許多國家裡都出現了基本上是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當時的波蘭不僅有像克拉科夫、波茲南這樣的大城市,也有許多手工業興盛的城市。1526年歸並於波蘭的華沙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政治、文化和地理的中心,在16世紀末成了波蘭國家的首都。
與這種政治經濟變革相適應,文化、科學上也開始有所反映。當時,歐洲是「政教合一」,羅馬教廷控制了許多國家,聖經被宣布為至高無上的真理,凡是違背聖經的學說,都被斥為「異端邪說」,凡是反對神權統治的人,都被處以火刑。新興的資產階級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掀起了一場反對封建制度和教會迷信思想的斗爭,出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潮。他們使用的戰鬥武器,就是未被神學染污的古希臘的哲學、科學和文藝。這就是震撼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首先發生於義大利,很快就擴大到波蘭及歐洲其他國家。
與此同時,商業的活躍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在「黃金」這個符咒的驅使下,許多歐洲冒險者遠航非洲、印度及整個遠東地區。遠洋航行需要豐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識,從實際中積累起來的觀測資料,使人們感到當時流行的「地靜天動」的宇宙學說值得懷疑,這就要求人們進一步去探索宇宙的秘密,從而推進了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1492年,義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和他的同伴繞地球一周,證明地球是圓形的,使人們開始真正認識地球。
在教會嚴密控制下的中世紀,也發生過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因為天主教的很多教義不符合聖經的教誨,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個人意志以及各類神學家的自身成果,所以很多信徒開始質疑天主教的教義和組織,發起回歸聖經的行動來。
捷克的愛國主義者、布拉格大學校長揚·胡斯(1369~1415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宗教會議上公開譴責德意志封建主與天主教會對捷克的壓迫和剝削。他雖然被反動教會處以火刑,但他的革命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捷克農民在胡斯黨人的旗幟下舉行起義,這次運動也波及波蘭。1517年,在德國,馬丁·路德 (1483~1546年)反對教會販賣贖罪符,與羅馬教皇公開決裂。1521年,路德又在沃爾姆國會上揭露羅馬教廷的罪惡,並提出建立基督教新教的主張。新教的教義得到許多國家的支持,波蘭也深受影響。
就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大動盪的年代裡,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在維斯瓦河畔的托倫城誕生了。他的父親是個當議員的富商,他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哥白尼10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死了,他被送到舅舅務卡施大主教家中撫養。務卡施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和當時波蘭進步的知識界來往極為密切,並與義大利卓越的革命家、人文主義者菲利普·布奧納克西是摯友。在哥白尼念中學的時候,務卡施就帶著他參加人文主義者的聚會。1491年,按照舅父的安排,哥白尼到克拉科夫大學去學習天文和數學。
當時,波蘭已經產生了一些有名的天文學家,如馬爾卿·克洛爾,他於1450年寫成《亞爾峰斯星象表訂正》一書,並在許多國家講學。又如著名的天文學家沃伊切赫,曾編制天文歷表,他就在克拉科夫大學講課,是哥白尼求學時的數學和天文教授。哥白尼的「太陽中心學說」就是在克拉科夫大學求學時孕育起來的。
盡管《聖經》沒有涉及諸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以及「天圓地方」等各類天文知識。但是在中世紀,天文學也有著延伸於古希臘的,經過經院神學家們構架好的官方論點。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天主教會的宗教裁判所燒掉了許多珍貴的科學著作,有時一天竟燒掉20大車。132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采科·達斯科里被活活燒死,他的「罪名」就是違背聖經的教義,論證地球呈球狀,在另一個半球上也有人類存在。
[編輯本段]【偉大的學說】
在那個「科學成了神學的婢女」的年代,許多學說都被歪曲和閹割了,被用來為封建統治服務。在中世紀的歐洲,很少有人了解古代科學典籍的真實內容。這時,科學工作者的一個重要課顆,就是發掘古代的文化遺產。
古希臘的大天文學家托勒密,在公元二世紀時,總結了前人在400年間觀測的成果,寫成 《天文集》(即《至大論》)一書,提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學說。這個學說一直為人們所接受,流傳了1400多年。
托勒密認為,地球靜止不動地坐鎮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體,包括太陽在內,都圍繞地球運轉。但是,人們在觀測中,發現天體的運行有一種忽前忽後、時快時慢的現象。為了解釋忽前忽後的現象,托勒密說,環繞地球作均衡運動的,並不是天體本身,而是天體運動的圓輪中心。他把環繞地球的圓輪叫做「均輪」,較小的圓輪叫做「本輪」。為了解釋時快時慢的現象,他又在主要的「本輪」之外,增加一些輔助的「本輪」,還採用了「虛輪」的說法,這樣就可以使「本輪」中心的不均衡的運動,從「虛輪」的中心看來彷彿是「均衡」的。托勒密就這樣對古代的觀測資料作出了牽強附會的解釋。
但是在以後的許多世紀里,大量的觀測資料累積起來了,只用托勒密的「本輪」不足以解釋天體的運行,這就需要增添數量越來越多的「本輪」。後代的學者致力於這種「修補」工作,使托勒密的體系變得越來越復雜,而對天文學的研究也就一直停留在這個水平上。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說法,正好是「神學家的天空」的基礎。中世紀的神學家吹捧托勒密的結論,卻隱瞞了托勒密的方法論:托勒密建立了天才的數學理論,企圖憑人類的智慧,用觀測、演算和推理的方法,去發現天體運行的原因和規律,這正是托勒密學說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因此,盡管托勒密的「地球中心學說」和神學家的宇宙觀不謀而合,但是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一個是科學上的錯誤結論,一個是愚弄人類、妄圖使封建統治萬古不變的彌天大謊。哥白尼對此作出正確的評價,他說:「應該把自己的箭射向托勒密的同一個方向,只是弓和箭的質料要和他完全兩樣。」
哥白尼曾十分勤奮地鑽研過托勒密的著作。他看出了托勒密的錯誤結論和科學方法之間的矛盾。哥白尼正是發現了托勒密的錯誤的根源,才找到了真理。
哥白尼認識到,天文學的發展道路,不應該繼續「修補」托勒密的舊學說,而是要發現宇宙結構的新學說。他打過一個比方:那些站在托勒密立場上的學者,從事個別的、孤立的觀測,拼湊些大小重疊的「本輪」來解釋宇宙的現象,就好像有人東找西尋地撿來四肢和頭顱,把它們描繪下來,結果並不像人,卻像個怪物。
哥白尼早在克拉科夫大學讀書時,就開始考慮地球的運轉的問題。他在後來寫成《天體運行》的序言里說過,前人有權虛構圓輪來解釋星空的現象,他也有權嘗試發現一種比圓輪更為妥當的方法,來解釋天體的運行。
哥白尼觀測天體的目的和過去的學者相反。他不是強迫宇宙現象服從「地球中心」學說。哥白尼有一句名言:「現象引導天文學家。」他正是要讓宇宙現象來解答他所提出的問題,要讓觀測到的現象證實一個新創立的學說——「太陽中心」學說。他這種目標明確的觀測,終於促成了天文學的徹底變革。
哥白尼的觀測工作在克拉科夫大學時就有了良好的開端。他曾利用著名的占星家瑪爾卿·布利查(約1433~1493年)贈送給學校的「捕星器」和「三弧儀」觀測過月食,研究過浩翰無邊的星空。
哥白尼在克拉科夫大學學習三年就停了學,而到義大利去學習「教會法」了。這是他舅父務卡施的主意。因為當時盤踞在波蘭以北的十字騎士團經常侵犯邊境,為非作歹,而和他們作斗爭,就必須有人精通「教會法」。哥白尼認為抗擊十字騎士團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說:「沒有任何義務比得上對祖國的義務那麼庄嚴,為了祖國而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他同意了務卡施的建議。為了取得出國的路費和長期留學的生活費用,他再次接受他舅父的安排,決定一輩子擔任教會的職務。1496年秋天,哥白尼披上僧袍,動身到義大利去了。
他在義大利北部的波倫亞大學學習「教會法」,同時努力鑽研天文學。在這里,他結識了當時知名的天文學家多米尼克·瑪利亞,同他一起研究月球理論。他開始用實際觀測來揭露托勒密學說和客觀現象之間的矛盾。他發現托勒密對月球運行的解釋,正像雷吉蒙騰所指出的那樣,一定會得出一個荒謬的結論:月亮的體積時而膨脹時而收縮,滿月是膨脹的結果,新月是收縮的結果。1497年3月9日,哥白尼和瑪利亞一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觀測。那天晚上,夜色清朗,繁星閃爍,一彎新月浮游太空。他們站在聖約瑟夫教堂的塔樓上,觀測「金牛座」的亮星「畢宿五」,看它怎樣被逐漸移近的娥眉月所掩沒。當「畢宿五」和月亮相接而還有一些縫隙的時候,「畢宿五」很快就隱沒起來了。他們精確地測定了「畢宿五」隱沒的時間,計算出確鑿不移的數據,證明那一些縫隙都是月亮虧食的部分,「畢宿五」是被月亮本身的陰影所掩沒的,月球的體積並沒有縮小。就這樣,哥白尼把托勒密的地心說打開了一個缺口。
1500年,哥白尼由於經濟困難,到羅馬去擔任數學教師。第二年夏天,哥白尼回國,後因取得教會的資助,秋天又到義大利的帕都亞學醫。1503年,哥白尼在法臘羅大學取得教會法博士的學位。
這時,哥白尼還努力研讀古代的典籍,目的是為「太陽中心學說」尋求參考資料。他幾乎讀遍了能夠弄到手的各種文獻。後來他寫道:「我愈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尋求幫助,就愈是把時間花在那些創立這門學科的人身上。我願意把我的發現和他們的發現結成一個整體。」他在鑽研古代典籍的時候,曾抄下這樣一些大膽的見解:
「天空、太陽、月亮、星星以及天上所有的東西都站著不動,除了地球以外,宇宙間沒有什麼東西在動。地球以巨大的速度繞軸旋轉,這就引起一種感覺,彷彿地球靜止不動,而天空卻在轉動。」
「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地球靜止不動,但是費羅窩斯和畢達哥拉斯卻叫它圍繞一堆火旋轉。」
「在行星的中心站著巨大而威嚴的太陽,它不但是時間的主宰,不但是地球的主宰,而且是群星和天空的主宰。」
這些古代學者的卓越見解,在當時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但是對哥白尼來說,卻好比是夜航中的燈塔,照亮了他前進的方向。
1506年,哥白尼結束了在義大利十年留學的生活,動身回國。
[編輯本段]【《運行》的誕生】
哥白尼在一個秋雨綿綿的日子離開義大利。當時天空出現了彗星斷天的異象,廣大地區瘟疫流行。正在這時,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又誤喝了謀害別人的毒酒而喪命。義大利教會就趁機提出種種「警告」,招搖撞騙,愚弄人民。當哥白尼回到波蘭時,天空出現另一個罕見的星象,教會也在大肆活動,鬧得首都克拉科夫烏煙瘴氣。
原來,教會宣告天空將連續出現四次土星和木星「會合」的異象,說這是上天對世人的一個嚴重警告。世上將出現一個冒牌的先知,洪水和瘟疫將接連而來,並將引起社會騷亂和國家崩潰。這種種謠言鬧得人心不安,有錢的人拚命尋歡作樂,希望擺脫對於未來的恐懼;窮苦的老百姓為了向教會購買「贖罪符」,更是弄得傾家盪產,難以活命。天空一向是教會敲詐勒索的搖錢樹,他們把「天堂中的位置」裝在自己的錢包里,大量兜售「贖罪符」,搜括民財。當時波蘭赫赫有名的宗教裁判官鐵哲爾就說過,向他孝敬錢財的人可以消災免禍,連死去的人也可以贖洗罪孽。他的口頭禪是:「銀錢投入聖櫃,靈魂升入天堂!」
這時,哥白尼和他的朋友們也在克拉科夫研究兩星「會合」的問題。哥白尼發現教會的說法包含數據的錯誤,顯然是妖言惑眾。於是,他和朋友們決定各自在不同的地區進行觀測,以便一起來揭發教會的邪招。
當第四次「會合」發生的時候,哥白尼正在赫爾斯堡他舅父務卡施的主教官邸,主持與十字騎士團的斗爭,雖然政務繁忙,哥白尼仍然堅持觀測星象。
觀測的結果證實了哥白尼的預見。「會合」的日期,和教會所說的不符,而和哥白尼的推算卻是相符的——它提前了一個多月。哥白尼的朋友們也觀測到同一個星象。
在赫爾斯堡,由於朋友們不斷催促,哥白尼把他的「太陽中心學說」寫出了一個提綱,取了一個樸素的名字,叫《試論天體運行的假設》,抄送給他的幾個心腹朋友。它宣布:「所有的天體都圍繞著太陽運轉,太陽附近就是宇宙中心的所在。地球也和別的行星一樣繞著圓周運轉。它一晝夜繞地軸自轉一周,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周……。」
哥白尼所宣布的是一個巨大的學說體系的輪廓,它在參加聚會的朋友中間引起了許多爭論。哥白尼對許多疑問都作了解答。在結束辯論的時候,他引用了古羅馬大詩人西塞羅的話:「沒有什麼東西趕得上宇宙的完整,趕得上德行的純潔。」他用這句話表明了一具信念,那就是:宇宙是完整的、對稱的、和諧的,是具有可以理解的規律和秩序的。
《試論天體運行的假設》是哥白尼學說的第一塊基石,但要在這塊基石上建立起宏偉的理論大廈,還需要做許多准備工作。
1512年,務卡施病死,哥白尼離開了赫爾斯堡,遷居到教區大教堂所在寺的弗隆堡。弗隆堡瀕臨波羅的海,是個小小的漁港。哥白尼在弗隆堡定居以後,就買下城堡的一座箭樓。這座箭樓本來是作戰用的,三角形的樓頂向前傾側,幾乎伸到圍牆的外邊。樓頂的最上層有三個窗口,那裡是哥白尼的工作室。下面兩層是卧房,各有一個射擊用的槍眼。從最上層的窗口可以向四面八方觀測天象。遇到樓頂妨礙觀測的時候,外邊的露台就成了他的觀測台。他在這里一直住到去世。
這時,哥白尼已將他未來的著作取名為 《運行》。在他看來,運動才是生命的真諦——運動存在於萬物之中,上達天空,下至深海。沒有什麼東西是靜止的,一切東西都在生長、變化、消失,千秋萬代繼續不停。《運行》這一著作,就是要揭示大自然這一最本質的秘密。哥白尼的這一觀點,肯定了客觀世界的存在和它的規律性,閃耀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的光輝。
哥白尼對地球的形狀,曾多次作過間接的觀測。早在1500年11月6日,他就在羅馬近郊的一個高崗上觀測月食,研究地球投射在月球表面的弧狀陰影,從而證實了亞里士多德關於地球呈球狀的論斷。在定居弗隆堡時,他曾多次站在波羅的海岸邊觀察帆船。有一次,哥白尼請求一艘帆船在桅頂綁上一個閃光的物體,他站在岸邊看著這艘帆船慢慢駛運。他描寫這次觀察的情況說:「隨著帆船的遠去,那個閃光的物體逐漸降落,最後完全隱沒,好像太陽下山一樣。」這次觀察使他得出一個結論:「就連海面也是圓形的。」
在陰濕多霧的波羅的海的岸邊,逢到嚴寒的冬夜,天空沒有雲影,星星在藍天閃爍著耀眼的寒光,哥白尼總是利用這種難得的機會,穿上皮襖,束緊風帽,把儀器搬到箭樓的露台上,進行通宵達旦的觀測。他所用的儀器都是自己動手做的,一共有三種。測量行星距離的「三弧儀」,是用樅樹桿削成的,用墨水劃上刻度,照準器也是雕出來的。測量月球和行星位置的「捕星器」,是用六根樹條繞成圓圈做成的。測定太陽中天時高度的「象限儀」,是一塊很大的正方形木板,右上角裝著帶刻度的木環,擱架上有個「水準儀」,其實只是一個盛了水的玻璃管。觀測日食本來要在水裡觀測倒影,為了減少提水上箭樓的麻煩,他打破常規,改用一塊帶孔眼的護窗板把日影映到牆上。哥白尼就是利用這些簡陋的設備,在弗隆堡前後進行了有紀錄可查的50多次觀測,其中包括日食、月食、火星、金星、木星和土星的方位等等。這些觀測在望遠鏡發明以前能做得那麼精確,是很不容易的,難怪後來許多傑出的天文學家都非常欽佩。
1516年秋天,盤踞在波蘭以北的十字騎士團,屢次進犯邊境。教會借重哥白尼的聲望和才學,派他擔任俄爾斯丁教產總管,去對付大軍壓境的強敵。
就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里,哥白尼開始撰寫他的不朽著作——《運行》。他在俄爾斯丁城堡的哨塔上布置了一個簡單的觀測台,並隨身帶去一些必要的資料。當時整部著作的內容已有個輪廓了,全書計劃寫成八卷(出版時是六卷)。第一卷已經動筆了,但是進展很慢,這是因為大敵當前,哥白尼必須全力以赴地對付敵人的挑釁和騷擾。
1519年秋天,哥白尼辭去教產總管的職務,又回到弗隆堡,用他的全部精力來撰寫 《運行》。但是,戰爭的風暴很快席捲到這里,弗隆堡陷入十字騎士團的重圍之中。敵人燒殺虜掠,斷絕糧草,企圖迫使守軍投降。這時,教堂的神父都逃跑了,有的甚至叛國投敵。但哥白尼仍舊留在城中,同居民一起支援守軍作戰。他們還修築運河,興修水利,哥白尼設計修建的水閘和水磨,在當時對支持戰爭和繁榮經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第二年秋天,哥白尼再度擔任俄爾斯丁教產總管。這時十字騎士團已經侵佔了附近的許多城堡,直逼俄爾斯丁。哥白尼把由他保管的錢財全部拿出來支援作戰,並親自部署防務,登城督戰。十字騎士團用燃燒彈攻城,哥白尼叫人用浸濕的皮子去捂滅敵人的燃燒彈。經過五天五夜的激烈戰斗,城市依然屹立著。十字騎士團大公霍亨侖惱羞成怒,特地派人到弗隆堡去,把他的藏書、手稿和儀器一把火燒光。但哥白尼始終堅守城堡,霍亨侖無可奈何,只好撤軍,同意休戰。戰後,波蘭國王齊格蒙特論功行賞,委派哥白尼為俄爾斯丁的行政長官。
1525年秋天,哥白尼寫作《運行》的工作,才在弗隆堡全力展開。這時,哥白尼的箭樓上來了一個女管家,名叫安娜。安娜出身名門,性情嫻淑,衷心愛慕哥白尼,毅然拋棄世俗的成見,和被教會剝奪了結婚權利的哥白尼同居。哥白尼在安娜的幫助和照顧下,書桌上的手稿迅速地一疊疊地增加起來了。
《運行》的第一卷 鳥瞰式地介紹了宇宙的結構。在論證的開始,哥白尼列舉了許多觀測資料來證明地球是圓形的。接著他指出了地球呈圓狀的理由。他說:「所有的物體都傾向於將自己凝聚成為這種球狀,正如同一滴水或一滴其他的流體一樣,總是極力將自己形成一個獨立的整體。」「物體呈球狀的原因在於它的重量,即在於物體的微粒或者說原子的一種自然傾向,要把自己凝聚成一個整體,並收縮成球狀。」他對這個問題的解答,給一百多年以後牛頓]發現萬有引力開辟了道路。
關於原子他還寫了這樣一段:「所謂原子,是最細微的、不能再分割的微粒,它們重疊地或是成倍地相聚在一起,但由於它們看不見,並不立即形成看得見的物體;可是它們的數量可以增加到這種程度,足夠累積到可以看見的大小。」這一段話是針對唯心主義者的論調而說的,他們借口「原子無法看見」而抹煞原子的存在。在唯心主義者的唆使下,這一段話在《運行》出版時被刪去了;在以後300年間的三中版本里都不見一個字。
《運行》的第二卷 介紹了有關的數學原理,其中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的演算方法都是哥白尼首創的。這里陳述了三角形的規則,即從三角形的已知某些邊和角去推算其他邊和角的規則。這包括了三邊是直線的平面三角形和三邊是球面上圓弧作成的球面三角形。
《運行》的第三卷 是恆星表。
《運行》的第四卷 介紹地球的繞軸運行和周年運行。
第五卷論述了地球的衛星——月球。哥白尼非常重視研究月球,特別是月食。他認為在月食的時候,人們可以從月球、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得到關於宇宙的真實結構的暗示。「因為,當宇宙別的部份都是澄明的和充滿日光的時候,所謂黑夜就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只是地球本身的陰影。這個陰影形成一個圓椎形,尾端尖削。月亮一接觸到這個陰影,就會失去光澤,而當它出現在陰影正中央時,它的位置正好和太陽相對。」
他的最後一卷准備寫關於行星運行的理論。
《運行》的不朽的貢獻,在於它根據相對運動的原理,解釋了行星運行的視運動。在哥白尼以前,這一原理從來沒有被人這樣詳盡地闡述過,也沒有人從這一原理得出過這樣重要的結論。
哥白尼對這個問題是這樣說:「所有被我們觀測的物體的位置變動,不是由於被觀測的物體的運動所引起,就是由於觀測者的運動,或由於物體和人的不一致的變動所引起的。」既然地球是我們在它的移動中進行觀測的基地,那麼我們觀測到的天空中的運動,例如太陽的運動,就可能是一種表面的運動,是一種由於地球本身的運動所引起的幻覺,而其他天體的運動,就可能是那個天體以及地球的不一致的運動所引起的結果。因此,如果承認『地球從西向東地自轉』,那麼顯然會覺得好像是太陽、月亮、和星辰在升起和降落。」
「事情正是像維吉里烏斯所闡明的,」哥白尼寫道,「他讓伊尼斯說:我們駛出港埠,而陸地和城市卻在後退』。因為船隻駛過風平浪靜的海面時,所有外界的東西,在船上的人看來,正好像它們在按照船隻的運動移動著,只是方向相反——他們覺得,他們自己和身邊的東西都留在原處。這同一情況毫無疑問可能出現在地球運動的現象中,並引起整個宇宙都在旋轉的印象。」
哥白尼還論證說:「地球雖是一個巨大的球體,但比起宇宙來卻微不足道。」他注意到地平線把天球剖分為均勻的兩半,曾利用這一現象來證實宇宙是無限的這個論斷。「根據這一論斷,可見宇宙跟地球相比是無法測度的,它是一個無邊無際的龐然大物。」哥白尼還認為太陽是行星中相對不動的中心。
哥白尼的功績在於:他用科學的太陽中心說,推翻了在天文學上統治了幾千年的地球中心說。這是天文學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引起了人類宇宙觀的革新。

❽ 靜則思思則變變則通通則達出自哪裡

"靜則思、思則變、變則通、通則達」是由《周易·系辭下》演變而來其含義是:

對任何事得有一顆平常心,只有靜下心來,才能真正去思考問題。現在的人缺乏的正是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思想,大的叫思想小的叫想法。有了想法、有了思想才會想如何去轉變。而凡事皆有變數,而沒有變化,也就沒有思想上的解放。

有些是轉變了思想,改變了做法也疏通了,問題也便迎刃而解了。通則理解為通情達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什麼環節通順了溝通了自然也就到達了自己想要的目的。

周易的產生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

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藉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慾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周易

❾ 讓照片從靜變動的是什麼軟體

FLASH 輸出SWF格式
PHOTOSHOP裡面的Imageready 輸出GIF格式(做頭像啊什麼的,只能做些簡單的,而且成品體積大)

閱讀全文

與靜變動發明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