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相傳中國漢字的創造者是誰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史皇氏,傳其聖誕日為農歷三月二十八日。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
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居陽武,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
② 文字的創造者是誰
文字的創造者是倉頡,
倉頡造字
是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之一。
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
只是傳說
,
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③ 誰是文字的創始人
中國文字的創作人是倉頡。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④ 中國漢字創造者是誰
在古代傳說中,是倉頡(讀音同傑)造字的。
⑤ 漢字的創造者是誰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 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里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倉頡,歷來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人物。
你是否知道,那外國人猜不透玄機的方塊漢字是誰造出來的?在白水縣,有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倉頡,白水人祖祖輩輩把倉頡尊稱為「倉聖」。但是如今,倉頡和那些關於他的傳說還不為人所廣知。
關於倉頡造字,在白水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遠古時候,蒙昧未開,人們都用結繩的辦法錄史記事。那時候,倉頡還姓侯岡,是黃帝的史官。由於記錄史實的結繩形狀奇異,年久月深難以辨識,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⑥ 傳說中的中國文字的創造者是誰
【倉頡造字的傳說】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而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了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懇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但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時,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編輯本段]【倉頡廟】
倉頡廟是國內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地處黃龍山脈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屬較為平緩的塬坡地。廟東一里多為武庄村,相傳倉頡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過;廟南一里余為史官村,是後人為紀念倉頡,以其官職為村名;廟西北方向約五里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縣衙所在地;廟西南方向約二十公里有揚武村,是倉頡的出生地。
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至黃帝時代。
倉頡廟區佔地十七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牆內南北長140餘米,東西寬約48米,北邊較南邊略寬之,佔地約10畝。
倉頡廟內建築,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山門、東西戲樓、前殿、鍾鼓樓、報廳、正殿、後殿及東西廂房,共計70間。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冢和墓園。廟內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
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陣列於前殿之內。其中倉聖鳥跡書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是金石學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近代有於右任先生、陶峙岳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留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解放戰爭時期,西北人民野戰軍司令部在此整訓幹部。彭德懷、賀龍曾親瞻廟容並嚴令保護,題寫「保護文物古跡,任何人不得隨意破壞」的命令。
廟院內古柏參天、鬱郁蔥蔥,生長茂盛,東漢延熹五年之「倉頡廟碑」即載當時「廟內古柏鬱郁蔥蔥」。共計有古柏46株,古槐10餘株,枝葉覆蓋交通,虯枝盤旋,各具姿態,因各得其名,曰:「二龍戲珠」、「丹鳳朝陽」、「奎星點元」、「青龍戲柏」、「獸龍戲牡丹」、「獅子」、「寶蓮燈」、「龍爪柏」、「柏抱槐」等。「奎星點元」為漢前古柏,高達17米,樹圍7.25米。冢上一柏,枝桿四齣輪流榮枯,稱之為「轉枝柏」,譽為奇觀。廟內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長柏壁,抱槐生長,名「柏抱槐」。兩樹枝粗中茂,堪稱廟內一景。廟院內古柏,整體樹齡年代久遠,樹形奇異,與陝西黃陵、曲阜孔廟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廟柏樹群。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⑦ 漢字是誰創造的的
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
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
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7)漢字的創造者是誰擴展閱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意音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
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⑧ 中國的漢字是哪年發明的、發明人是誰
黃帝時期的造字史官,倉頡,史皇氏,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大臣,他根據鳥和其它動物的腳印創造了文字。中國人認為,文字是有魔力的,所以就把倉頡尊為制字先師。倉頡的生日是在農歷的3月2日。 簡介「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一出,人類從此由蠻荒歲月轉向文明生活。 據《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載:倉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生於陝西省白水縣楊武村鳥羽山(另一說山西臨汾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 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這就是現在的「穀雨」節氣。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里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建於漢代的倉頡廟內有一塊《倉聖鳥跡書碑》,黑色的石頭上刻著28個古怪的符號,相傳這就是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這些鳥跡書由小的圖形和畫面組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1984年,上海書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閣帖》將它們破譯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⑨ 中國漢字的創造者是誰
傳說是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
但是,這基本上是戰國時期的傳說故事
這不太可能是一個特定的人發明的
⑩ 中國漢字的創始人是誰
中國文字的創作人是倉頡。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回記載倉頡是黃帝答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