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巧奪天工的發明讓人拍案叫絕
縱觀五千年悠悠歷史,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聰明智士輩出,發明創造了許多巧奪天工之物,那麼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發明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令人震驚的巧奪天工發明呢?
除了以上幾種巧奪天工的發明外,中國古代設計巧妙、製作精良的發明創造不計其數,其中還有很多都已失傳,或是只有史書記載而未得到考證,諸如:魯班的木鳶、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等等。現代的科技發展遠超古代,但我們仍需要虛心向古人的智慧學習,並且要將其發明創新的精神傳承下去,如此才能繁榮富強。
❷ 《天工開物》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知識淵博、獨步後人的進化論大師達爾文稱我國的一位科學家為「東方的網路全書式的學者」並對之恭敬不已。他就是明代的大科學家宋應星。
那麼,宋應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他在我國歷史上做了哪些貢獻呢?
宋應星(1587—1666),字長庚,江西奉新縣人。宋家是一個世代書香人家,宋姓在當地是大姓,曾祖宋景字以賢,號南塘,曾任南京吏、工、兵三部尚書,京師都察院左都御史等,為官清正,對宋氏後代有很大影響。宋族後人代代讀書,舉人、秀才層出不窮。
宋應星兄弟姐妹六人,他為老三。幼時與長兄宋應舁在叔祖宋和慶創辦的家塾內就讀。他自幼聰穎好學,沒幾歲就能做詩,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學業成績之佳為師長所驚奇,深得老師及長輩的喜愛。後來,他與哥哥鬥起考入當地縣學當庠生,熟讀經史及百家書,對程朱理學有較深鑽研,又能獨立思考。他個性活潑,對枯燥乏味的八股文不感興趣,對自然科學及技術卻很有興趣,熟讀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書,還喜歡音樂、美術,對時事政治特別關心,懷有濟國濟民的理想,常與同窗好友遊山玩水,吟詩作賦,縱論天下。
萬曆四十三年(1615),宋應星與其兄宋應昇赴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宋應星考取全省第三名舉人,他的哥哥名列第六。奉新縣只有他們兄弟倆中舉,故時人稱他們為「奉新二宋」。鄉試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當年秋趕往京師應次年丙辰科會試,但第二年春發榜時,名落孫山。為作好再應試准備,他們兄弟倆特地去江西九江府白鹿洞書院學習,投師於洞主舒日敬。萬曆四十七年(1619),又一次進京會試,仍然名落孫山。此後又在天啟及崇禎初年再次參加會試,結果均未中舉,從此遂絕科舉之念。
崇禎四年(1631),宋應星的哥哥宋應舁由吏部選任浙江桐鄉縣令,走上仕途。宋應星經歷了幾次科舉後,意識到封建選仕制度的弊端,打消了做官的念頭,回鄉去侍奉老母。崇禎八年(1635),被兄宋應舁接到浙江後,宋應星出任袁州府分宜教諭(相當於現在的老師)。任職四年,取得優良教育成績,使當地風氣改善了。更重要的是利用這業余時間開始寫書。因為在會試途中,他行程數萬里,曾做了廣泛的社會調查,對南北各地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作了大量的詳細的科學考察,收集了豐富的資料。這是宋應星一生中的最重要階段,他的主要著作都在此期間撰寫。
崇禎十一年(1638),宋應星因教學工作優秀,又被推舉到福建,掌管一府刑獄,俗稱刑廳,亦稱司理。此時已是明王朝滅亡前夕,他到任後,州內因戰亂破壞,連升堂處所都沒有,官員大多出走。不久,李自成農民起義大軍攻佔京師,清兵人關,建都北京,宋應星成為亡國之民。明朝遺老組織新王朝,委任宋應星為官,他推辭不就,回歸故里,過著隱居的生活。他兄弟和其他的江西志士都寄希望於南明福王政權,但此政權卻由閹奸阮大鋮、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不久便滅亡於滿清鐵蹄之下。清兵南下攻取江西時,宋應昇於1646年服毒殉國,宋應星埋葬胞兄後,在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在貧困和悲憤中度過晚年,大約死於康熙五年(1666),享年八十歲。遺有二子,長子宋士慧字靜生,次子宋士意字誠生,皆有文才,人稱「雙玉」。宋應星生前教導子孫,一不要科舉,二不要做官,子孫皆能奉此遺訓,在家安心耕讀。
宋應星的傳世著作有《天工開物》《野議》《論氣》《談天》《思憐詩》等。以《天工開物》最重要。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網路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此書於崇禎十年(1637)由友人塗紹煃(字伯聚)資助,初版刊刻於南昌府。
全書分三卷十八章。有《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鑄》《舟車》《錘煉》《燔石》《膏液》《殺青》《五金》《佳兵》《丹青》《曲櫱》《珠玉》,涉及的農業和手工業部門近30個,是一部技術網路全書。
《乃粒》論述稻麥、粟等糧食作物的種植栽培技術和生產、灌溉工具;《乃服》記述養蠶、繅絲、絲織、棉紡等生產技術和工具操作技術;《彰施》敘述各種植物染料和染色技術;《粹精》介紹稻、麥、粟的收割、脫粒、磨粉等加工技術與工具;《作咸》論述制鹽捌術與工具;《甘嗜》記載甘蔗種植和製糖技術,兼及養蜂與制蜜技術;《陶埏》介紹磚瓦、陶瓷的生產技術與工具;《冶鑄》論述傳統的鑄造技術、工藝和工具;《舟車》說明各種車船構件、用材和駕駛方法;《錘鍛》系統記載了鐵器、銅器鍛造工藝和加工技術;《燔石》記述石灰、煤、硫黃等開采、挖掘技術;《膏液》介紹油料作物的提煉、加工技術與工具;《殺青》論述紙的原料、加工和用途;《五金》論述金、銀、銅、鐵、錫等的開采、冶煉、分離等技術;《佳兵》記載弓箭、火葯、槍炮等製造技術;《丹青》記述墨和文具製造技術;《曲櫱》介紹酒麴的原料、配比和製造技術;《珠玉》記述南海採珠、新疆采玉、井下取寶石的加工方法與技術。全書還有123幅插圖,對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做了全面系統的總結。
17世紀末,《天工開物》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朝鮮,1869年傳入歐洲,有了法文譯本。現已有日、法、英等多種譯本。法國學者儒蓮稱《天工開物》為「技術網路全書」,日本學者三技博音稱其為「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其為「17世紀早期的重要技術著作」,稱贊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可見,《天工開物》是全世界公認的世界性科學技術名著。
「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可是也正是此書給不求功名的宋應星在數百年間贏得了世界性的榮譽,贏得了後世之人永久性的推崇。
❸ 被稱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的天工開物是誰創造的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版技術著作,有人權也稱它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
宋應星在任江西省分宜縣教諭期間,將他平時所調查研究的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技術整理成書,在崇禎十年,由其朋友塗紹煃資助出版。
❹ 有一部國產動畫片劇情是講天工創造的機器人
豆豆一家親
❺ 你知道古人哪些巧奪天工的創造
我知道的古人巧奪天工的創造有魯班的哪個, 具體的我也忘記他是什麼了,但是那個真的很巧妙。
❻ 什麼的發明和使用,使人類創造了許多巧奪天工的奇跡
很多發明都是這樣的,一個東西被發明出來都有他的用武之地。
❼ 天工開物是誰創作的
《天工開物》是我國明代大科學家宋應星(1587-1663年)的代表作,初版於崇禎十年(1637年),是作者任江西分宜教諭時(1634-1638年)撰寫成的。
明代是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比較發達的階段,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代中期後,部分地區,不少行業中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農業中,耕地面積擴大,作物品種得到改良和增加,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都有了明顯提高。一些地區出現了專業化經營。明代手工業種類較多,且已具備了一定規模,尤其是與國計民生關系較為密切的冶金、陶瓷、紡織等行業最為發達。明代商業和交通亦較發達,一些巨商往往致富於數千里之外。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都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徐光啟(1562-1633年)《農政全書》、李時珍(1518-1593年)《本草綱目》、徐弘祖(1586-1641年)《徐霞客游記》等長篇巨著,都是明代中期以後產生出來的。明代科學著作大都具有承前啟後、集歷代之大成的特點:它們既總結了前人的優秀成果,而在研究方法和學術思想上,卻又有許多創新。
人們重視實踐,許多學術觀點都往往帶有啟蒙思想的氣息。這樣一個時代,自然要在科學內容和學術思想上為《天工開物》的產生創造出更為優越的條件。
宋應星,字長庚,明南昌府奉新縣北鄉人。他出生在官宦之家,書香門第,自幼聰慧過人。萬曆四十三年,時年28歲的宋應星便與其兄一起在江西鄉試時同榜中舉,一時傳為佳話。宋應星興趣十分廣泛,對農業、手工業生產都比較注意觀察和研究。當科舉場中屢受挫折,以致"六上公車而不第"之後,他便幡然醒悟,一方面為官,一方面著書立說起來。遂成為一名科學上的巨人。
《天工開物》一書原分作18卷,依次為:乃粒(五穀)、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糧食加工)、作咸(制鹽)、甘嗜(製糖)、陶埏(陶瓷)、冶鑄(鑄造)、舟車(車船)、錘鍛(鍛造)、燔石(燒造)、膏液(油脂)、殺青(造紙)、五金(冶金)、佳兵(兵器)、丹青(朱墨)、曲櫱(制 )、珠玉。前面一些卷目都是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內容,這樣一種排列次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貴五穀而賤金玉的思想。該書分量最大的是農業技術,其次是金屬冶鑄技術。宋應星撰寫此書的目的,一是要向人們系統地介紹農業、手工業的生產知識。他認為天覆地載,物號數萬,若每一種知識都要靠別人口授,或者親自去觀察,那是認識不了多少東西的,故應向書本學習。二是強調生產知識之重要,批判那種輕視生產勞動,連棗梨之花都不能分辨,而侈談楚萍的錯誤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