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金文的發明人是誰

金文的發明人是誰

發布時間:2021-10-12 16:32:33

Ⅰ 金文是誰發現的

金文
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 。商 、西周、 春秋、 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清代吳式芬把商周銅器銘文編成《捃古錄金文》一書,收集的資料多,考釋嚴謹,影響頗大 , 金文一詞遂有了界說 。 這時所謂金文皆指整篇的銘文,不稱單字。1925年容庚編《金文編》把商周銅器銘文中的字按照《說文解字》的順序編為字典,從此金文成為一種書體名稱。金文出現在商代中期,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下限斷在秦滅六國,也就是秦用小篆統一中國文字時。宋代人收藏銅器極重視銘文,如呂大臨《考古圖》等;也有專門摹刻銘文的,如王俅《嘯堂集古錄》等;把銘文中的字編為字典則有王楚和薛尚功《鍾鼎篆韻》。清代由於《說文》之學興盛、聲韻訓詁研討日深,在這種學風的影響下,銘文研究進步較快 , 不斷出現專家 ,如吳大《 字說》、《說文古籀補》,孫詒讓《 古籀拾遺 》、《 古籀餘論》、《名原》等,皆有創見, 突過前人 。金文的年代長,使用區域廣,材料如果不整理清理,則研究工作會收效不大。過去學者已理解這一點。王國維《兩周金石文韻讀·序》對時間地點觀念很清楚。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序文》說:「當以年代與國別為之條貫,……余於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其依據國別者,於國別之中亦貫以年代,得列國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這在金文研究中是劃時代的創舉。1985年容庚《金文編》修訂第四版採用銘文3902件,收正文(可識的字)2420字,附錄( 還不能確定的字 )1352字,共計3772字。這是今日可見金文的總數。先秦文字資料不限於金文,而金文終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小篆統一文字前1000多年間中國文字發展變化的基本情況。

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 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金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當時有人將在汾陽發掘出的一尊鼎送進宮中,漢武帝因此將年號定為元鼎(前116)。以後金文又陸續有所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善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

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布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2、
金文,女,1935年生,浙江省溫州市人。1953年考入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1959年畢業留校,1965年調入成都中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任教。1971~1972年脫產在成都中醫學院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學習一年。1993年晉升教授。1984—1993年先後任生物化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6年開始協助指導中西醫結合內科碩士生的工作,1991年任中西醫結合基礎學科碩土生導師。1989年起,兼任成都市生物化學學會理事。
他一直站在教學第一線,先後為中醫、針灸、骨傷、五官、中葯、中葯葯理等專業主講《生物化學》課程,默默奉獻,辛勤耕耘。發表或會議交流的教學法方面的論文4篇,如「如何上好一堂課」(《成都中醫學院教學資料選編》,1981)。參加全國統編教材的編寫,如高等醫學院校教材《生物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高等中醫院校統編教材《生物化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中醫葯類規劃教材《生物化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杜,1995)。1992年為研究生編寫了《臨床生物化學》教材,並首次為研究生開設該課程。
1975~1980年,主要從事針麻原理的研究,主要論文有:「經結感傳與氣血關系的探討」(《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1)、「電針與留針對家兔鎮痛作用的觀察」(《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78)等8篇。科研項目有:「腦力蘇片研製」並發表相關論文4篇,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中分子物質的與中醫辨證施治」。結合中醫和臨床撰寫了多篇論文,譯文「疫苗基因」等4篇,還有醫療管理方面的譯文.

Ⅱ 金文是被誰發現的

這個是歷來喜歡古器物的人們收集,研究古文字和歷史的人們陸續整理的。不是某個人突然發現的。

Ⅲ 金文是誰發現的

金文
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 。商 、西周、 春秋、 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清代吳式芬把商周銅器銘文編成《捃古錄金文》一書,收集的資料多,考釋嚴謹,影響頗大 , 金文一詞遂有了界說 。 這時所謂金文皆指整篇的銘文,不稱單字。1925年容庚編《金文編》把商周銅器銘文中的字按照《說文解字》的順序編為字典,從此金文成為一種書體名稱。金文出現在商代中期,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下限斷在秦滅六國,也就是秦用小篆統一中國文字時。宋代人收藏銅器極重視銘文,如呂大臨《考古圖》等;也有專門摹刻銘文的,如王俅《嘯堂集古錄》等;把銘文中的字編為字典則有王楚和薛尚功《鍾鼎篆韻》。清代由於《說文》之學興盛、聲韻訓詁研討日深,在這種學風的影響下,銘文研究進步較快 , 不斷出現專家 ,如吳大

Ⅳ 金文是誰發明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殷金文
縱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銅器,金文之始,實在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初時只有寥寥數字,及至周初,已達千二百餘字。商末鑄有金文之青銅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簡略,多為鑄者或其先祖之名諱。至商亡時,方有文章出現,然其時最長之文,仍僅有四十餘字。
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漸興,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記述。
東周金文
自平王東遷以降,鐵器漸見,鍾等青銅樂亦漸多,且亦能鑄文於青銅器外側,故金文所錄,已非如當初般,只為王公大臣之事,戰功、音階等,皆有鑄錄。此時金文被廣泛使用,堪稱全盛時期。
秦漢金文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詔令書同文,並於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於鍾鼎之上,由是金文漸衰。及至漢代,民間多鑄銘文於鐵器之上,青銅之器,不復使用,金文自是不見於史。
西周:
西周承殷末書風,直到成王時方產生獨特的風格,書體雄渾典麗而壯觀;在昭穆之後,則變為嚴謹端正。
學術文化之發展多少會受到社會及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於天下統一,社會安定,加上周公制禮作樂,堪稱太平盛世,故書法家得以表現雄渾典麗之風格,內容亦有逐漸加長之勢,如大盂鼎即為此期最典型之傑作也。
而至昭穆之後,書風漸變,筆畫由粗細相參而趨於均勻劃一;收筆與起筆亦由方圓不一,而變成圓筆;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書風極為嚴謹端正。端整典雅之頌鼎、典雅整贍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風之毛公鼎等,皆為此期之代表。
東周:周平王東遷之後,秦遷都於雍,承襲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承襲了西周的文化。正因為如此,春秋戰國時期秦的文字和西周文字是一脈相承的;也正因為如此,當東方各國的文字因地區特點和文化上的原因發生橫向變異時,文化落後的秦國文字反而卻成為漢字的正統(即使不考慮最終由秦統一中國並統一文字的事實,也可以認為,在漢字發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漢字發展的主流,而六國文字代表了支流。)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字可以大別為兩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國文字,(秦系由春秋至戰國,六國系乃指戰國時的東方各國)一般文字學家也叫做「西土文字」和「東土文字」。
秦統一六國之後開始了文字規范的措施,即所謂的「書同文」。秦規範文字是以秦文字為基礎的,秦以後的漢字的演變也是在經秦規范過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書寫形式的古隸的基礎上發展的。秦「書同文」之後,六國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啟漢魏隸書,乃至楷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變化可以看作是漢字按自己內部結構規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學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較之六國文字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漢字的直系血親,而六國文字則是旁系分支,雖然它們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吸收。
秦代金文漸至末流,所存石刻書跡亦不多存。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一法度、衡石、丈石之業,皆刻或鑄於銅鐵之上,以頒行天下。其以曲線為主,間架平穩,整齊中寓變化,氣勢奔放,堪稱小篆之傑作,也為後代習小篆者提供了最可信之完整資料

Ⅳ 關於金文的歷史名人

金文的來歷:金文出現在商代中期,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下限斷在秦滅六國,也就是秦用小篆統一中國文字時。
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
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Ⅵ 金文是誰創造

金文是鑄刻在殷周青銅上的一種文字,由於文獻太少,已不可考證。

Ⅶ 金文創始人是誰

金文,亦稱銘文或鍾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承接甲骨文而起。初始於商末,盛於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大部分人以周宣王在位時期鑄造的毛公鼎金文(又稱西周金文)為代表,毛公鼎銘文共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字[2]。西周以降,金文被普遍地使用,而用途則無甚改變[3]。據統計,其文約有三千零五字,可辨識者,計有一千八百零四字,比甲骨文略多。由於商周盛行青銅器,而青銅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鍾上故稱之金文,亦因而得「鍾鼎文」之名。殷周金文被鑄在青銅器的內側,但是怎樣在鑄模上刻印上金文仍然未能確定。根據在工場遺址所發現的大量模具所推斷,青銅器的製造方法如下:利用粘土做一個與製成品大小相若的土胚(模型)。 另外再用粘土包裹著模型,待干透後切開外層的粘土,作為外模。 將模型削去外層,作為內模。 在內模刻上圖案文字。 組合起外模和內模,並在之間放入銅片作為間隔空隙以待注入銅液。 將已溶化的銅注入。 將模冷卻打破,取出青銅器。 File:毛公鼎.jpg 毛公鼎內之銘文是凹下的 但是,怎樣在內模上加上文字圖案等,仍然是一個謎。由於在青銅器內側的金文是凹入去的,因此在內模上的文字應該是凸出來的。加上這些凸出來文字的技法,有各種不同的假設:將溶成泥狀的粘土,逐漸貼上。
此為清朝金石學權威阮元提出的假設,但沒有實證實驗 在內模貼上薄粘土,再削去多餘部份。
這是民國以前被提出的假設。工序中必然會在內模上造成痕跡,而青銅器上亦必然有之,然實際上並沒有。 先在木片或龜甲上刻上文字,用粘土填滿後,再將粘土移印至內模上。
經實驗證明這個方法可行,但是沒有發現相關的物證,因此仍只可當作假設。 概論:除甲骨文外,在殷代的一種重要文字是金文。它的名稱也是由書刻的原料而來。

Ⅷ 金文的創造者是誰是哪個朝代的(急用,請寫詳細一點)

金文的創造者沒有記載。
金文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版。商、西周、春權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219年)。

Ⅸ 誰是第一個人發現和研究金文的人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榮更《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Ⅹ 金文是怎麼由來的創造者是誰金文用的時間是什麼當時朝代是什麼

金文,亦稱銘文或鍾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初始於商朝中期,盛於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大部分人以周宣王在位時期鑄造的毛公鼎金文(又稱西周金文)為金文代表,毛公鼎銘文共32行,500字
西周以降,金文被普遍地使用,而用途則無甚改變。據統計,其文約有3,005字,可辨識者,計有1,804字,比甲骨文略多。由於商周盛行青銅器,而青銅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鍾上故稱之金文,亦因而得「鍾鼎文」之名。

閱讀全文

與金文的發明人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