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ar技術是什麼
AR技術指增強現實技術。
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是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並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是一種將真實世界信息和虛擬世界信息「無縫」集成的新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並進行互動。這種技術最早於1990年提出。隨著隨身電子產品運算能力的提升,增強現實的用途越來越廣。
應用領域
AR技術不僅在與VR技術相類似的應用領域,諸如尖端武器、飛行器的研製與開發、數據模型的可視化、虛擬訓練、娛樂與藝術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而且由於其具有能夠對真實環境進行增強顯示輸出的特性,在醫療研究與解剖訓練、精密儀器製造和維修、軍用飛機導航、工程設計和遠程機器人控制等領域,具有比VR技術更加明顯的優勢。
❷ 吳懷宇的吳懷宇(中國科學院):
中國3D科技創新產業聯盟副理事長 。任職於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NLPR)、中國-歐洲信息,自動化與應用數學聯合實驗室(LIAMA)。目前擔任多個國際刊物的評審專家和國際程序委員會成員等學術任職,擔任過ICCV/ CVPR/ ACCV國際程序委員會委員、程序主席秘書、以及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項目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國家科技計劃高新領域評審專家。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3D智能數字化列印、計算機三維視覺、視覺形狀感知分析與處理、視頻圖像處理、計算機交互圖形學等。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其中因取得突出研究進展獲首批國家青年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連續資助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計劃863項目(四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南京市科技領軍人才計劃等多項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在計算機視覺/計算機圖形學領域的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P、IEEE Transactions on CSVT、IEEE Transactions on ITS、ICCV、CVPR等國際權威期刊/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相關技術申請國際/國家發明專利6項。著有《3D列印:三維智能數字化創造》(3D Printing: Three-Dimensional Creation via Intelligent Digitization)一書。研究成果應用到國產3D影視動漫製作當中,如國產三維動畫電影《麋鹿王》中的三維形狀漸變,該動畫片獲得第13 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動畫片獎、第二十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提名獎。
作為我國3D智能數字化列印領域的前沿領軍人物,受《中國科學報》、《光明日報》 、《中國自動化學會通訊》邀請撰寫長篇技術評論並連載在最新版面上,標題分別為:《3D數字化與3D列印:用「虛擬」再造「現實」》、《3D數字化與3D列印:轉向「中國智造」的產業機遇》、《智能數字化與3D列印:「中國智造」推動「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3D列印:智能數字化》 。先後主持和參與基於隨機回歸森林與多源數據融合的高精度三維動態形狀獲取、流形調和分析的三維形狀匹配與檢索、立體視覺方法的三維運動捕捉系統研究及其應用、面向復雜非規則多運動對象的大規模全景動態光場採集與再現系統、虛實融合協同工作的集成環境和關鍵技術的科研工作,相關成果被CCTV新聞聯播、中國科技網 、CETV中國教育電視台等報道。 [專著]:
* 吳懷宇,《3D列印:三維智能數字化創造》 ,電子工業出版社(全彩印刷),2014.1(第1版)、2015.1(第2版)
BOOK:Huai-Yu Wu, 3D Printing: Three-Dimensional Creation via Intelligent Digitization, PHEI Press, 2014.1(First Version)、2015.1 (Second Version)
[論文]:
* Huai-Yu Wu, Chunhong Pan, Hongbin Zha, Qing Yang, Songde MA. Partwise Cross-Parameterization via Nonregular Convex Hull Domains.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TVCG), Volume: 17 , Issue: 10, 1531-1544, 2011. SCI Indexed
* Huai-Yu Wu, Chunhong Pan, Qing Yang, Songde MA. Consistent Correspondence between Arbitrary Manifold Surface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 2007), Rio de Janeiro, Brazil, October 14-20, 2007.
* Huai-Yu Wu, Hongbin Zha. Robust Consistent Correspondence Between 3D Non-Rigid Shapes Based On 'Dual Shape-DNA'.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 2011), Barcelona, Spain, 6-13 November, 2011.
* Huai-Yu Wu, Hongbin Zha, Tao Luo, Xu-Lei Wang, Songde MA. Global and Local Isometry-Invariant Descriptor for 3D Shape Comparison and Partial Matching.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n (CVPR 2010), pp.438-445,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une 13-18, 2010.
* Huai-Yu Wu, Chunhong Pan, Hongbin Zha, Songde MA. Model Transction for Triangle Meshes.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CST), 25(3): 584-595, May 2010. SCI Indexed
* Huai-Yu Wu, Chunhong Pan, Kun Zeng, Qing Yang, Songde MA. An Efficient Skeleton-Free Pose Retargetting Method for Triangular Meshes. Journal of Electronics ,Vol. no. 4, pp. 659-664, 2008. SCI Indexed
* Lingfeng Wang, Huai-Yu Wu, Chunhong Pan. Manifold Regularized Local Sparse Representation for Face Recogni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TCSVT), 2014. SCI Indexed
* Lingfeng Wang, Huai-Yu Wu, Chunhong Pan. Fast Image Upsampling via the Displacement Field.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TIP), 2014. SCI Indexed
* Lingfeng Wang, Hongping Yan, Huai-Yu Wu, Chunhong Pan. Forward-Backward Mean-shift for Visual Tracking with Local Background Weighted Histogram.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ITS), 2013, (accepted). SCI Indexed
* Huai-Yu Wu, Chunhong Pan, Qing Yang, Hong-Xia Wang, Songde MA. Model Transction with Mean-value Shape Representation. Computer Graphics International (CGI 2008), Istanbul, Turkey, 2008.
* Huai-Yu Wu, Chunhong Pan, Jia Pan, Qing Yang, Songde MA. A Sketch-based Interactive Framework for Real-time Mesh Segmentation. Computer Graphics International (CGI 2007), Petrópolis, RJ, Brazil, 2007.
* Jia Pan, Huai-Yu Wu, Chunhong Pan, Qing Yang. A Novel Scheme for Efficient Cross-parameterization. Computer Graphics International (CGI 2007), Petrópolis, RJ, Brazil, 2007.
* LingFeng Wang, Huai-Yu Wu, Chunhong Pan. Adaptive eLBP for Background Subtraction.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CCV 2010), Queenstown, New Zealand, 2010.
* LingFeng Wang, Huai-Yu Wu, Chunhong Pan. Mean-shift Object Tracking with a Novel Back-Projection Calculation Method.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CCV 2009), Xi』 an, China, 2009. (Oral: acceptance rate: 5.22%)
* Tao Luo, Huai-Yu Wu, Hongbin Zha. Crease Detection on Noisy Meshes via Probabilistic Scale Selection.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CCV 2009), Xi』 an, China, 2009. (Poster: acceptance rate: 25.22%)
* Huai-Yu Wu, LingFeng Wang, Tao Luo, Hongbin Zha. 3D Shape Consistent Correspondence by Using Laplace-Beltrami Spectral Embeddings. ACM SIGGRAPH VRCAI'2009 (The 8th ACM SIGGRAP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Reality Continuum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Instry), ACM Press, Yokohama, Japan, 14-15 Dec, 2009.
* Huai-Yu Wu, Tao Luo, LingFeng Wang, Xu-Lei Wang, Hongbin Zha. 3D Shape Retrieval by Using Manifold Harmonics Analysis with an Augmentedly Local Feature Representation. ACM SIGGRAPH VRCAI'2009 (The 8th ACM SIGGRAP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Reality Continuum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Instry), ACM Press, Yokohama, Japan, 14-15 Dec, 2009.
* Huai-Yu Wu, Chunhong Pan, Qing Yang, Jia Pan, Songde Ma. Mean-value Laplacian Coordinates for Triangular Meshe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Imaging and Visualization (CGIV 2006), Sydney, Australia, pp.
* Huai-Yu Wu, Qing Yang, Chunhong Pan. An Efficient Skeleton-Free Mesh Deformation Method with Motion Capture Data. I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su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VIE 2006), Bangalore, India, pp.465–469, 2006.
* Kun Zeng, Liang Lin, Huai-Yu Wu, Chunhong Pan, Qing Yang. Image Sketching Using Low-, Mid-level Vision Cue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08.
* Lingfeng Wang, Huai-Yu Wu, Chunhong Pan. Region-based Image Segmentation with Local Signed Difference Energy.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PRL), 2013 (accepted). SCI Indexed
* Hong-Xia Wang, Chunhong Pan, Haifeng Gong, Huai-Yu Wu. Facial Image Composition Based on Active Appearance Model.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 2008), 2008.
* 吳懷宇. 3D智能數字化與3D列印:「中國智造」的新機遇. 《光明日報》,2013
* 吳懷宇. 3D數字化與3D列印: 用「虛擬」再造「現實」. 《中國科學報》技術評論專欄,第5777期,2013-4-10
* 吳懷宇. 3D數字化與3D列印:轉向「中國智造」的產業機遇. 《中國科學報》技術評論專欄,第5782期,2013-4-17
* 吳懷宇.智能數字化與3D列印:「中國智造」推動「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自動化學會通訊》,2013 * 吳懷宇,潘春洪,陳艷琴,趙兩可. 基於增量主成分分析的特徵與模型互匹配人臉跟蹤方法. 國際PCT發明專利: PCT/CN2013/078331, 2013.
* 吳懷宇,潘春洪,王舒暘、沙金正. 一種基於單攝像頭與運動捕捉數據的人臉表情編輯方法. 國際PCT發明專利: PCT/CN2013, 2013.
* 吳懷宇、潘春洪、王瑩、李成華、汪凌峰. 基於點對應的3D形狀資料庫分析與局部檢索技術. 國家發明專利: IB147192, 2015.
* 吳懷宇、潘春洪、鄭薈. 一種基於超體素圖割的視頻顯著物體分割方法. 國家發明專利: IB147153, 2014.
* 吳懷宇,潘春洪,楊青,馬頌德. 一種直接傳遞三維模型姿態的方法. 國家發明專利: 200610078215.0, 2006.
* 潘春洪、王紅俠、吳懷宇. 一種人臉圖像自動合成方法. 國家發明專利: 2008102467465, 2008. * Principal Investigato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High-Quality 3D Dynamic Shape Capture Based on Random Regression Forests and Multi-Data Fusion,2013.01 - 2016.12* Principal Investigato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A Study of 3D Shape Match and Retrieval based on Manifold Harmonics Analysis, 2010.01 - 2012.12
* Principal Investigator,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The First Class): Digital Geometry Processing for 3D Scanned Data based on the Laplace-Beltrami Eigenfunctions, 2008-2010
* Principal Investigator, Beij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A Key Study on 3D Media Shape Retrieval, 2013.01 - 2015.06
* Main Investigator,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Program (China's 863 program): Large-scale panoramic dynamic light field collecting and relighting system for complex and irregular multiple moving objects, 2009.1-2010.12* Main Investigator,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Program (China's 863 program): Indivialized Transformation and Reuse Technology on Cartoon Material Library, 2005-2006
* Main Investigator,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Program (China's 863 program): The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Key Technology based on Virtual and Real Fusion Cooperation, 2009.1-2010.12
* Main Investigator,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Program (China's 863 program):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3D Motion Capture System based on stereo vision methods, 2004.10-2005.10
────────────────────────────────────────────────────────
❸ 奧迪車型將搭載5G通信模塊 A6L/A7L率先搭載
開創性項目「預測性維護」,使內卡蘇姆工廠的生產系統維護變得更加高效,並減少了停機時間。例如,在質保部門中,通過使用人工智慧可檢測出鈑金零件中最細微的裂紋。通過VR眼鏡和控制器,來自不同部門或工廠的員工可以虛擬形式測試完整的裝配流程。其功能基礎是360度掃描,可為虛擬空間提供三維室內地圖,以及奧迪自主研發的VR軟體。該技術首次用於內卡蘇姆工廠中奧迪e-tron GT生產的准備工作。
❹ 航空發動機以及飛機整體的三維建模用什麼軟體比較好
自然是catia了
不過非專業人士一般用不到
所以上述幾個人的回答都不對 他們只聽過或者用過3dmax 就說是這個
3dmax的功能catia輕松實現 但是catia的功能3dmax根本沒有
機械設計用catia proe ug多一些 設計出來可以進行實體生產的
catia 汽車飛機製造行業用的多 功能最為強大 cadcaecam功能都有
是目前功能最全的軟體 光模塊就有幾十個之多 能夠實現電子樣機 造型設計 運動模擬 簡單的有限元分析 模具設計 甚至還有電路圖布線 工廠布局等模塊 一架完整的波音777能夠用catia實現無圖紙設計 你說catia的功能如何?
ug 汽車行業也用
proe汽車零部件行業用的多 小型產品用的多
單純的工業設計只看外形的3dmax用的多一些 游戲人物造型啥的 但是3dmax做的作品並不能用於機械方面的設計加工 只是虛擬的東西
做造型設計的還有rhino 也就是犀牛 cinema 4d好像是渲染比較強
inventor好像是也是搞機械設計用的
catia
CATIA是法國達索公司的產品開發旗艦解決方案。作為PLM協同解決方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製造廠商設計他們未來的產品,並支持從項目前階段、具體的設計、分析、模擬、組裝到維護在內的全部工業設計流程。
模塊化的CATIA系列產品旨在滿足客戶在產品開發活動中的需要,包括風格和外型設計、機械設計、設備與系統工程、管理數字樣機、機械加工、分析和模擬。CATIA產品基於開放式可擴展的V5架構。
通過使企業能夠重用產品設計知識,縮短開發周期,CATIA解決方案加快企業對市場的需求的反應。自1999年以來,市場上廣泛採用它的數字樣機流程,從而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常用的產品開發系統。
CATIA系列產品已經在七大領域里成為首要的3D設計和模擬解決方案:汽車、航空航天、船舶製造、廠房設計、電力與電子、消費品和通用機械製造。
CATIA先進的混合建模技術
設計對象的混合建模:在CATIA的設計環境中,無論是實體還是曲面,做到了真正的互操作;
變數和參數化混合建模:在設計時,設計者不必考慮如何參數化設計目標,CATIA提供了變數驅動及後參數化能力。
幾何和智能工程混合建模:對於一個企業,可以將企業多年的經驗積累到CATIA的知識庫中,用於指導本企業新手,或指導新車型的開發,加速新型號推向市場的時間。
CATIA具有在整個產品周期內的方便的修改能力,尤其是後期修改性
無論是實體建模還是曲面造型,由於CATIA提供了智能化的樹結構,用戶可方便快捷的對產品進行重復修改,即使是在設計的最後階段需要做重大的修改,或者是對原有方案的更新換代,對於CATIA來說,都是非常容易的事。
CATIA所有模塊具有全相關性
CATIA的各個模塊基於統一的數據平台,因此CATIA的各個模塊存在著真正的全相關性,三維模型的修改,能完全體現在二維,以及有限元分析,模具和數控加工的程序中。
並行工程的設計環境使得設計周期大大縮短
CATIA 提供的多模型鏈接的工作環境及混合建模方式,使得並行工程設計模式已不再是新鮮的概念,總體設計部門只要將基本的結構尺寸發放出去,各分系統的人員便可開始工作,既可協同工作,又不互相牽連;由於模型之間的互相聯結性,使得上游設計結果可做為下游的參考,同時,上游對設計的修改能直接影響到下游工作的刷新。實現真正的並行工程設計環境。
CATIA覆蓋了產品開發的整個過程
CATIA 提供了完備的設計能力:從產品的概念設計到最終產品的形成,以其精確可靠的解決方案提供了完整的2D、3D、參數化混合建模及數據管理手段,從單個零件的設計到最終電子樣機的建立;同時,作為一個完全集成化的軟體系統,CATIA將機械設計,工程分析及模擬,數控加工和CATweb網路應用解決方案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為用戶提供嚴密的無紙工作環境,特別是CATIA中的針對汽車、摩托車業的專用模塊,使CATIA擁有了最寬廣的專業覆蓋面,從而幫助客戶達到縮短設計生產周期、提高產品質量及降低費用的目的。
CATIA擁有遠遠強於其競爭對手的曲面設計模塊,在此有必要介紹一下:
1.Generic Shape Design, GSD,創成式造型,非常完整的曲線操作工具和最基礎的曲面構造工具,除了可以完成所以曲線操作以外,可以完成拉伸,旋轉,掃描,邊界填補,橋接,修補碎片,拼接,凸點,裁剪,光順,投影和高級投影,倒角等功能,連續性最高達到G2,生成封閉片體Volume,完全達到普通三維CAD軟體曲面造型功能,比如Pro/E。完全參數化操作。
2.Free Style Surface, FSS, 自由風格造型,幾乎完全非參。除了包括GSD中的所有功能以外,還可完成諸如曲面控制點(可實現多曲面到整個產品外形同步調整控制點、變形),自由約束邊界,去除參數,達到汽車A面標準的曲面橋接、倒角、光順等功能,所有命令都可以非常輕松的達到G2。憑借GSD和FSS,CATIA曲面功能已經超越了所有CAD軟體,甚至同為汽車行業競爭對手的UG NX。
3.Automotive Class A, ACA,汽車A級曲面,完全非參,此模塊提供了強大的曲線曲面編輯功能,和無比強大的一鍵曲面光順功能。幾乎所有命令可達到G3,而且不破壞原有光順外形。可實現多曲面甚至整個產品外形的同步曲面操作(控制點拖動,光順,倒角等)。對於豐田等對A級曲面要求近乎瘋狂(全G3連續等)的要求,可應付自如。目前只有純造型軟體,比如Alias, Rinho可以達到這個高度,卻達不到CATIA的高精度。
4.FreeStyle Sketch Tracer,FST,自由風格草圖繪制,可根據產品的三視圖或照片描出基本外形曲線。
5.Digitized Shape Editor,DSE,數字曲面編輯器,根據輸入的點雲數據,進行采樣,編輯,裁剪已達到最接近產品外形的要求,可生成高質量的mesh小三角片體。完全非參。
6.Quick Surface Reconstruction, 快速曲面重構,根據輸入的點雲數據或者mesh以後的小三角片體,提供各種方式生成曲線,以供曲面造型,完全非參。
7.Shape Sculpter, 小三角片體外形編輯,可以對小三角片體進行各種操作,功能幾乎強大到與CATIA曲面操作相同,完全非參。
8.Automotive BIW Fastening,汽車白車身緊固,設計汽車白車身各鈑金件之間的焊接方式和焊接幾何尺寸。
9.Image & Shape,可以像捏橡皮泥一樣拖動,拉伸,扭轉產品外形、增加「橡皮泥塊」等方式以達到理想的設計外形。可以極其快速的完成產品外形概念設計。
1~9包括在Shape design & Styling模塊中
10.Healing Assistant,一個極其強大的曲面縫補工具,可以將各種破面缺陷自動找出並縫補。
CATIA比較廣泛的用於汽車、航空航天、輪船、軍工、儀器儀表、建築工程、電氣管道、通信等方方面面。
最大的客戶有:通用(同時使用UG),波音麥道,空客,福特,大眾,戴克,寶馬,沃爾沃,標致雪鐵龍,豐田,本田,雷諾,達索飛機,菲亞特,三菱汽車,西門子,博世,現代,起亞,中國的上汽,一汽,東風等大公司。歐盟以及其成員國軍方,美國軍方都是其忠實的用戶。
CATIA V4版本具有強大的曲面、結構設計能力,無以倫比的精度,目前為以上客戶的主要設計軟體。波音777飛機除了發動機以外的所有零部件以及總裝完全採用CATIA V4,從概念設計到最後調試運行成功實現完全無紙化辦公。可見CATIA功能之強大。
CATIA V4隻能運行在IBM的UNIX圖形工作站上,為了更通用的運行於各種不同的圖形工作站平台和PC,V5隨之誕生,它包括伺服器-工作站版本和單機節點版本,工作站版本可運行於各種類型的圖形工作站和Windows或各種版本的Unix操作系統下(Linux下不行),而單機版本可運行於PC機、筆記本上Windows或其他操作系統下。非常賞心悅目的軟體界面,較之V4更簡單易用但更強大功能使CATIA V5成為福特,豐田等公司轉向CATIA的原因,而大眾,戴克,標致雪鐵龍等公司也因此不遺餘力的從V4平台轉向V5。
CATIA的競爭對手包括UG NX,Pro/E,Topsolid, Cinmatron。其中NX和Pro/E與CATIA可謂三分天下。目前CATIA在設計與工程軟體中佔有最多的市場份額。這來源於其如此強大的客戶來源和軍工背景。與其競爭對手相比,CATIA的優勢在於賞心悅目的界面,易用而強大的功能,在汽車、航空航天、造船等專用行業強大的功能支持等,IT老大IBM的全球銷售合作。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來自CATIA母公司,達索系統Dassault Systemes其他兄弟軟體的支持:
1. Delmia,強大的生產線規劃和管理軟體,配合Catia完成製造可行性分析和實施;
2. Inovia,強大的數據管理和設計支持系統
3. Smarteam,強大的PLM軟體,與UGS Team Center並列為PLM最成功的軟體,PLM的鼻祖。
4. VPM,設計數據共享平台,跨國公司各設計中心可使用此軟體進行數據和信息狀態共享
5. Solidworks,三維工程軟體在全球中端市場的統治者,被達索公司收購後,成為打擊其他中端軟體的招牌武器,並且有效的支持高端軟體CATIA在中低端市場的滲透
6. Abaqus,最強大的FEM軟體之一,優勢是非線性、動態、隱式計算,成為可以有效解決汽車與航空航天領域復雜問題的有效工具,與LS-DYNA並列為高端CAE軟體2巨頭。
Catia的歷史
CATIA是英文 Computer Aided Tri-Dimensional Interface Application 的縮寫。 是世界上一種主流的CAD/CAE/CAM 一體化軟體。在70年代Dassault Aviation 成為了第一個用戶,CATIA 也應運而生。從1982年到1988年,CATIA 相繼發布了1版本、2版本、3版本,並於1993年發布了功能強大的4版本,現在的CATIA 軟體分為V4版本和 V5版本兩個系列。V4版本應用於UNIX 平台,V5版本應用於UNIX和Windows 兩種平台。V5版本的開發開始於1994年。為了使軟體能夠易學易用,Dassault System 於94年開始重新開發全新的CATIA V5版本,新的V5版本界面更加友好,功能也日趨強大,並且開創了CAD/CAE/CAM 軟體的一種全新風格。
法國 Dassault Aviation 是世界著名的航空航天企業。其產品以幻影2000和陣風戰斗機最為著名。CATIA的產品開發商Dassault System 成立於1981年。而如今其在CAD/CAE/CAM 以及PDM 領域內的領導地位,已得到世界范圍內的承認。其銷售利潤從最開始的一百萬美圓增長到現在的近二十億美圓。雇員人數由20人發展到2,000多人。
CATIA是法國Dassault System公司的CAD/CAE/CAM一體化軟體,居世界CAD/CAE/CAM領域的領導地位,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電子\電器、消費品行業,它的集成解決方案覆蓋所有的產品設計與製造領域,其特有的DMU電子樣機模塊功能及混合建模技術更是推動著企業競爭力和生產力的提高。CATIA 提供方便的解決方案,迎合所有工業領域的大、中、小型企業需要。包括:從大型的波音747飛機、火箭發動機到化妝品的包裝盒,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製造業產品。在世界上有超過13,000的用戶選擇了CATIA。CATIA 源於航空航天業,但其強大的功能以得到各行業的認可,在歐洲汽車業,已成為事實上的標准。CATIA 的著名用戶包括波音、克萊斯勒、寶馬、賓士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其用戶群體在世界製造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波音飛機公司使用CATIA完成了整個波音777的電子裝配,創造了業界的一個奇跡,從而也確定了CATIA 在CAD/CAE/CAM 行業內的領先地位。
CATIA V5版本是IBM和達索系統公司長期以來在為數字化企業服務過程中不斷探索的結晶。圍繞數字化產品和電子商務集成概念進行系統結構設計的CATIA V5版本,可為數字化企業建立一個針對產品整個開發過程的工作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可以對產品開發過程的各個方面進行模擬,並能夠實現工程人員和非工程人員之間的電子通信。產品整個開發過程包括概念設計、詳細設計、工程分析、成品定義和製造乃至成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使用和維護。CATIA V5版本具有:
1.重新構造的新一代體系結構
為確保CATIA產品系列的發展,CATIA V5新的體系結構突破傳統的設計技術,採用了新一代的技術和標准,可快速地適應
企業的業務發展需求,使客戶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2.支持不同應用層次的可擴充性
CATIA V5對於開發過程、功能和硬體平台可以進行靈活的搭配組合,可為產品開發鏈中的每個專業成員配置最
合理的解決方案。允許任意配置的解決方案可滿足從最小的供貨商到最大的跨國公司的需要。
3.與NT和UNIX硬體平台的獨立性
CATIA V5是在Windows NT平台和UNIX平台上開發完成的,並在所有所支持的硬體平台上具有統一的數據、功能、
版本發放日期、操作環境和應用支持。CATIA V5在Windows平台的應用可使設計師更加簡便地同辦公應用系統共享數據;而
UNIX平台上NT風格的用戶界面,可使用戶在UNIX平台上高效地處理復雜的工作。
4.專用知識的捕捉和重復使用
CATIA V5結合了顯式知識規則的優點,可在設計過程中互動式捕捉設計意圖,定義產品的性能和變化。隱式的
經驗知識變成了顯式的專用知識,提高了設計的自動化程度,降低了設計錯誤的風險。
5.給現存客戶平穩升級
CATIA V4和V5具有兼容性,兩個系統可並行使用。對於現有的CATIA V4用戶,V5年引領他們邁向NT世界。對於新的
CATIA V5客戶,可充分利用CATIA V4成熟的後續應用產品,組成一個完整的產品開發環境。
航空航天:
CATIA 源於航空航天工業,是業界無可爭辯的領袖。以其精確安全,可靠性滿足商業、防禦和航空航天領域各種應用的需要。在航空航天業的多個項目中,CATIA 被應用於開發虛擬的原型機,其中包括Boeing飛機公司(美國)的Boeing 777 和Boeing 737,Dassault 飛機公司(法國)的陣風(Rafale)戰斗機、Bombardier飛機公司(加拿大)的Global Express 公務機、以及Lockheed Martin飛機公司(美國)的Darkstar無人駕駛偵察機。Boeing飛機公司在Boeing 777項目中,應用CATIA設計了除發動機以外的100%的機械零件。並將包括發動機在內的100%的零件進行了預裝配。Boeing 777也是迄今為止,唯一進行100%數字化設計和裝配的大型噴氣客機。參與Boeing 777項目的工程師、工裝設計師、技師以及項目管理人員超過1700人,分布於美國、日本、英國的不同地區。他們通過1,400套CATIA 工作站聯系在一起,進行並行工作。Boeing 的設計人員對777的全部零件進行了三維實體造型,並在計算機上對整個777進行了全尺寸的預裝配。預裝配使工程師不必再製造一個物理樣機,工程師在預裝配的數字樣機上即可檢查和修改設計中的干涉和不協調。Boeing 飛機公司宣布在777項目中,與傳統設計和裝配流程相比較,由於應用CATIA節省了50%的重復工作和錯誤修改時間。盡管首架777的研發時間與應用傳統設計流程的其他機型相比,其節省的時間並不是非常的顯著,但Boeing飛機公司預計,777後繼機型的開發至少可節省50%的時間。CATIA 的後參數化處理功能在777的設計中也顯示出了其優越性和強大功能。為迎合特殊用戶的需求,利用CATIA 的參數化設計,Boeing 公司不必重新設計和建立物理樣機,只需進行參數更改,就可以得到滿足用戶需要的電子樣機,用戶可以在計算機上進行預覽。
汽車工業:
CATIA是汽車工業的事實標准,是歐洲、北美和亞洲頂尖汽車製造商所用的核心系統。CATIA 在造型風格、車身及引擎設計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長處,為各種車輛的設計和製造提供了端對端(end to end )的解決方案。CATIA 涉及產品、加工和人三個關鍵領域。CATIA 的可伸縮性和並行工程能力可顯著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一級方程式賽車、跑車、轎車、卡車、商用車、有軌電車、地鐵列車、高速列車,各種車輛在CATIA 上都可以作為數字化產品,在數字化工廠內,通過數字化流程,進行數字化工程實施。CATIA 的技術在汽車工業領域內是無人可及的,並且被各國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所認可。從近來一些著名汽車製造商所做的采購決定,如Renault、Toyota、Karman 、Volvo、Chrysler 等,足以證明數字化車輛的發展動態。 Scania 是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卡車製造商,總部位於瑞典。其卡車年產量超過50,000輛。當其他競爭對手的卡車零部件還在25,000個左右時,Scania公司藉助於CATIA系統,已經將卡車零部件減少了一半。現在,Scania 公司在整個卡車研製開發過程中,使用更多的分析模擬,以縮短開發周期,提高卡車的性能和維護性。CATIA 系統是Scania 公司的主要CAD/CAM 系統,全部用於卡車系統和零部件的設計。通過應用這些新的設計工具,如發動機和車身底盤部門CATIA 系統創成式零部件應力分析的應用,支持開發過程中的重復使用等應用,公司已取得了良好的投資回報。現在,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品的性能,Scania 公司在整個開發過程中,正在推廣設計師、分析師和檢驗部門更加緊密地協同工作方式。這種協調工作方式可使Scania 公司更具市場應變能力,同時又能從物理樣機和虛擬數字化樣機中不斷積累產品知識。
造船工業:
CATIA 為造船工業提供了優秀的解決方案,包括專門的船體產品和船載設備、機械解決方案。船體設計解決方案已被應用於眾多船舶製造企業,類似General Dynamics, Meyer Weft 和Delta Marin ,涉及所有類型船舶的零件設計、製造、裝配。船體的結構設計與定義是基於三維參數化模型的。參數化管理零件之間的相關性,相關零件的更改,可以影響船體的外型。船體設計解決方案與其他CATIA 產品是完全集成的。傳統的CATIA 實體和曲面造型功能用於基本設計和船體光順。Bath Iron Works 應用GSM (創成式外型設計)作為參數化引擎,進行驅逐艦的概念設計和與其他船舶結構設計解決方案進行數據交換。
4.2版本的CATIA 提供了與Deneb 加工的直接集成,並在與Fincantieri 的協作中得到發展,機器人可進行直線和弧線焊縫的加工並克服了機器人自動線編程的瓶頸。
General Dynamic Electric Boat 和 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 使用CATIA 設計和建造美國海軍的新型弗吉尼亞級攻擊潛艇。大量的系統從核反應堆、相關的安全設備到全部的生命支持設備需要一個綜合的,有效的產品數據管理系統(PDM)進行整個潛艇產品定義的管理,不僅僅是一個材料單,而是所有三維數字化產品和焊接設備。ENOVIA 提供了強大的數據管理能力。
Meyer Werft 關於CAD 技術的應用在業內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從設計、零件、船載設備到試車,涉及造船業的所有方面。在切下第一塊鋼板前,已經完成了全部產品的三維設計和演示。
Delta Marin 在船舶的設計與製造過程中,依照船體設計艦橋、甲板和推進系統。船主利用4D 漫遊器進行瀏覽和檢查。
中國廣州的文沖船廠也對CATIA 進行了成功地應用。使用CATIA 進行三維設計,取代了傳統的二維設計。
廠房設計:
在豐富經驗的基礎上,IBM 和Dassault - Systems 為造船業、發電廠、加工廠和工程建築公司開發了新一代的解決方案。包括管道、裝備、結構和自動化文檔。CCPlant 是這些行業中的第一個面向對象的知識工程技術的系統。
CCPlant 已被成功應用於Chrysler 及其擴展企業。使用CCPlant 和Deneb 模擬對正在建設中的Toledo 吉普工廠設計進行了修改。費用的節省已經很明顯地體現出來。並且對將來企業的運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Haden International 的塗裝生產線主要應用於汽車和宇航工業。Haden International 應用CATIA 設計其先進的塗裝生產線,CCPlant 明顯縮短了設計與安裝的時間。 Shell 使用CCPlant 在鹿特丹工廠開發新的生產流程,鹿特丹工廠擁有二千萬噸原油的年處理能力,可生產塑料、樹脂、橡膠等多種復雜化工產品。
加工和裝配:
一個產品僅有設計是不夠的,還必須製造出來。CATIA 擅長為稜柱和工具零件作2D/3D關聯,分析和NC ;CATIA 規程驅動的混合建模方案保證高速生產和組裝精密產品,如機床,醫療器械、膠印機鍾表及工廠設備等均能作到一次成功。
在機床工業中,用戶要求產品能夠迅速地進行精確製造和裝配。Dassault System 產品的強大功能使其應用於產品設計與製造的廣泛領域。大的製造商像Staubli 從Dassault System 的產品中受益匪淺。Staubli 使用CATIA 設計和製造紡織機械和機器人。Gidding &Lewis使用CATIA 設計和製造大型機床。
Dassault System 產品也同樣應用於眾多小型企業。象Klipan使用CATIA設計和生產電站的電子終端和控制設備。Polynorm 使用CATIA 設計和製造壓力設備。Tweko使用CADAM 設計焊接和切割工具。
消費品:
全球有各種規模的消費品公司信賴CATIA,其中部分原因是CATIA設計的產品的風格新穎,而且具有建模工具和高質量的渲染工具。CATIA已用於設計和製造如下多種產品:餐具、計算機、廚房設備、電視和收音機以及庭院設備。
另外,為了驗證一種新的概念在美觀和風格選擇上達到一致,CATIA 可以從數字化定義的產品,生成具有真實效果的渲染照片。在真實產品生成之前,即可促進產品的銷售。
❺ 北京三維海容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三維海容創建於1993年,自公司創辦以來一直秉承「誠信、創新、責任、和諧」的企業管理理念,專注於國內智能化及數字化醫院建設。在醫院物流傳輸系統、智能化葯房、專業醫療軟體服務(HIS/LIS/PACS)領域,已成為國內醫療物聯網的開拓者和領導者。三維海容總部設在北京,生產基地青島三維海容機電有限公司位於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
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多方的認可,承接了國家「九五」工業計算機應用系統項目、承接了國家863計劃重大課題「CIMS系統研究與開發「項目,多項研發成果獲得部級科技進步獎,並成為中石油、中石化重要軟體供應商,為公司的後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公司始終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先後與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院校進行技術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保持公司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公司擁有46項國家專利,並在行業內率先通過ISO1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 14001環境體系認證、CE認證,成功申報軟體企業、軟體產品,高新技術企業及安全標准化企業等資質。
目前三維海容是國內醫用物流及葯房自動化行業的領跑者。2002年公司推出國產第一套氣動物流傳輸系統; 2008年公司率先推出了國內第一台全自動葯品分包機,並首創智能葯盒技術、獨創萬能葯盒技術,如今我們又在業界首推「不碎葯、不錯葯;包葯差錯率』十萬分之一』」的品質保證理念;2009年三維海容系列門診發葯機問世;2011年智能存儲葯櫃成功推向市場,2012年公司推出國產第一台中型物流傳輸系統;2015年推出國內第一台半自動葯品分包機,同年智能麻醉葯品管理系統研發成功。目前,公司已建立一整套自主知識產權的醫院物流傳輸及葯房自動化系列產品的研發體系,且多項產品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我們始終堅持「客戶的高度認可,就是最好的品牌」的經營宗旨,致力於為客戶提供高度認可的、質量穩定、性能可靠、技術先進的產品,最大程度、毫無條件的滿足客戶的需求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公司擁有強大的產品開發體系,可以針對醫院的特殊需求,為客戶設計定製各項特殊功能,致力於為客戶創造新價值的同時還力爭為客戶提供更大程度的增值服務。目前三維海容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醫用物流與葯房自動化系統的提供商,我們的產品已經成功地應用在國內27個省、市400多家醫院,並且得到多家三甲醫院的高度認可,同時我們的產品已經遠銷至德國、法國、英國、比利時、墨西哥等多個國家及地區。
我們將繼續以客戶需求為關注點,為員工鋪設成長的平台,為夥伴營造共贏的局面,為社會做出我們的貢獻為責任!創國內最大的醫療行業智能化解決方案供應商為遠景!為民族行業的興起而努力!帶著使命、帶著誠信與責任,揚帆出海,我們期待著與您攜手,共創美好的未來!
法定代表人:趙起超
成立日期:2010-07-12
注冊資本:1336.01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北京市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110108558544779F
經營狀態:開業
所屬行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人員規模: 100-499人
企業地址:北京市大興區興華大街19號院4號樓16層1602
經營范圍: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進出口、貨物進出口、代理進出口;產品設計;生產機械設備(限外埠地區從事生產活動);計算機系統服務;數據處理;銷售儀器儀表、醫療器械I類;零售機械設備、五金交電(不含電動自行車)、建築材料;專業承包。(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
❻ 什麼是AR技術
AR技術就是增強現實,它通過電腦技術,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使真實的環境和虛擬的物體實時地疊加到同一個畫面或空間中,使之能夠同時存在。通過AR技術,人們看到的場景,有真有假、真假結合。
AR技術是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的視界
AR技術可以投射新聞信息、觀看視頻、查看天氣、進行3D建模和模擬游戲等等,將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用戶可以使用AR眼鏡之後,就可以在周圍的現實世界中看到簡易的操作系統,並通過手勢動作來執行一定操作項目,試想,我們看到一個人、一件商品之後,他的各種信息和數據都將出現眼前,是怎樣的體驗?
AR技術的應用領域更加廣闊是真正的黑科技
VR技術為人們搭建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用戶可以在其中看電影、玩游戲,體驗各種不同的場景,而AR技術卻能夠使虛擬與現實進行交互起來,這樣看來,AR技術的應用領域顯然更加的寬闊,在教育、商用、醫療等等領域中都能發揮出重要的作用,這才是真正的黑科技,將過去只是在好萊塢大片中才能看到的未來科技搬到可現實中來。
❼ 我國海洋油氣勘探技術有哪些
一、海洋油氣勘探技術形成階段(1991—1995年)
1.含油氣盆地資源評價和勘探目標評價技術
在引進和總結國內外油氣資源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經過科技攻關掌握了一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油氣資源評價新方法和盆地模擬技術。首次在國內建立了一套以地震資料解釋為基礎、結合少量鑽井資料的早期油氣資源評價流程;研製了國內第一套在NOVA機上實現定位、構造、速度、數據自動分析的流程,初步實現了資料整理自動化;採用了先進的區域地震地層學分析方法和流程,研究各層岩相古地理演化過程;對生烴、排烴等資源定量評價方法有所創新;提出了TTIQ法及計算機程序,採用了圈閉體積模糊數學法、圈閉供油麵積及隨機運算概率統計等先進的評價方法,充分體現了國內油氣資源評價的新水平。
在一維盆地模擬系統基礎上,開發多功能的綜合盆地模擬系統。系統耦合了斷層生長作用、沉積作用、壓實作用、流體流動、烴類生成運移,以及地殼均衡作用、岩石圈減薄和熱對流等因素,能從動態的發展角度在二維空間上再現盆地構造演化史、沉降史、沉積史、熱演化史、油氣生排運聚史。主要特點是:正反演結合、與專家系統結合、與平衡剖面結合,來模擬多相運移、運距模擬三維化及三維可視化等。
此外,在國內首度研製成功了PRES油氣資源評價專家系統。該系統從功能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凹陷評價,包括地質類比評價、生油條件評價、儲層條件評價和油氣運聚評價;二是局部圈閉評價,包括油源評價、封閉條件評價、儲集條件評價、保存條件評價及綜合評價。系統的第二版本實現了運聚評價子系統與盆地模擬系統的掛接,可在三維狀態下進行運聚模擬評價。其研製成功開創了專輯系統技術在石油勘探領域的應用,促進了石油地質專家系統技術的發展。
2.海上地震勘探的資料採集、處理、解釋技術
海上地震技術是海上油氣勘探開發的主要技術,是涉足研究深度、廣度最大、最省錢、最適合海上油氣勘探的技術。
在地震資料採集方面通過引進技術和裝備,實現了雙纜雙震源地震採集,研究成功了高解析度地震採集系統,掌握了先進的海上二維、三維數字地震資料採集及極淺海遙測地震資料採集技術,裝備了包括一次採集能力可達240道的數字地震記錄系統;電纜中的數字羅盤能准確指示電纜的實時位置;三維採集質量控制的計算機系統,可做5條相鄰側線的面元覆蓋,並實時顯示和不同偏移距的面元顯示,裝有可進行實時處理和預處理的解編系統;配備了衛星導航接收機和組合導航系統。
在資料處理解釋方面,已掌握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常規處理和三維資料處理以及特殊處理技術,廣泛應用了地震地層學、波阻抗剖面,尤其檢測、垂直地震剖面和數據分析等技術;推廣應用計算機繪圖系統和解釋工作站;掌握了地震模式識別和完善的地震儲層預測軟體;研製開發了面元均化、多次擬合去噪、道內插等配套處理技術。
一些成功的應用技術具體有:QHDK-48道淺水湖泊地震勘探接收系統,已用於我國淺海和湖泊的地震勘探中;三維P-R分裂偏移技術及其在油氣勘探開發中的運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一項進行三維地震勘探資料疊後偏移處理,提高了三維波場歸位精度和斷層分辨能力;海洋物探微導航定位資料處理程序系統,有較強的人機對話功能,在VAX機上可讀ARGO、GMS、NOR三種格式的野外帶,可對高斯、VTM和蘭伯特三種不同投影系統數據進行處理;DZRG處理系統實現了國產陣列機MCIAP2801與引進的VAX-11/780機的連接,從而提高了原主機的使用效率,從30%提高到68%,地震資料處理速度提高了60%~70%,為VAX類計算機配接國產AP機開創了一條新路。
這些技術在海上勘探中,得到過廣泛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在南海大氣區勘探中,首次使用高解析度地震採集技術,為東方1-1氣田評價提供了可靠有力的資料依據。
3.數控測井與資料分析處理技術
數控測井是當代測井的高新技術,該系統包括地面測量儀器和相應配套井下儀器適用於裸眼井、生產井以及特殊作業井的測井作業,是一套設備齊全、技術先進、適應性廣泛的測井系統。
1985年9月,中國海油與國家經濟委員會簽訂了「數控測井系統」科技攻關項目專題合同。1986年5月提出數控測井系統開發可行性方案報告。1991年在勝利油田進行測井作業,該項目難度大、工藝復雜,各項技術指標接近並達到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證明了HCS-87數控測井地面系統工作可靠、預測資料可信。1991年獲得中國海油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成果二等獎。
由於實行雙兼容,在長達5~6年的科研過程中,可以及時把一些階段成果用於生產,為測井儀器國產化開辟了一條新路。1991年7月,中國海油與西安石油勘探儀器總廠合作完成數控測井地面系統國產化的任務。為了滿足南海大氣區勘探高溫高壓測井的需要,中國海油研製成功了耐溫230℃、耐壓140兆帕的測井儀,其解釋效果與斯倫貝謝公司的解釋軟體達到的效果相同。
4.復雜地質條件下尋找大中型構造油氣田的能力
在早期主要盆地油氣資源評價、「七五」富生油凹陷研究和「八五」區域地質勘探綜合研究的基礎上,我國具備了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尋找大中型構造油氣田的能力。這些油氣田的尋找主要依靠盆地地質條件類比、盆地演化史定量分析和多種地球物理資料處理、解釋軟體的支持,排除了各種地質因素干擾,還地下構造的真實本來面貌,提高了海上自營勘探能力和勘探成功率。
二、高速高效發展海洋石油(1996—2008年)
經過了20多年勘探開發工作,已經深諳我國自然海況條件,需要我們大力開發核心技術,才能高速高效地發展中國海洋石油業。進入「九五」期間我國海洋石油科技發展以實現公司「三個一千萬噸」和降低油桶成本為具體目標,進入了高速、高效、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1.「九五」後三年科技工作的重點
1)解決三大難題
(1)海上天然氣勘探。
(2)海上邊際油田開發。
(3)提高海上油田採收率。
2)開展四項科技基礎工作
(1)建立海上石油天然氣行業與企業標准。
(2)建立中國海油信息網路上的科技信息子系統。
(3)開展海上油氣田鑽采工藝基本技術研究。
(4)開展海洋石油改革與高速發展戰略軟科學研究。
3)攻克八項高新技術
(1)海上天然氣田目標勘探技術。
(2)海上地球物理高解析度、多波技術。
(3)海洋地球物理測井成像技術等。
(其他技術與勘探無關,故此處不詳細列出)
由於上述「三四八」科技規劃的實施,在海上油氣勘探開發生產建設的科技創新中,取得了一大批優異成績,充分顯示了科技進步產業化的巨大威力。
2.「863」海洋石油進入國家高新技術領域
在《海洋探查與資源開發技術主題》的6個課題研究工作中,中國海油技術達到了創新的紀錄。分別是:(1)海上中深層高解析度地震勘探技術;(2)海洋地球物理測井成像技術;(3)高性能優質鑽井液及完井液的研製;(4)精確的地層壓力預測和監測技術;(5)高溫超壓測試技術;(6)海底大位移井眼軌道控制技術。
特別的,在「863」計劃「九五」期間27項重大項目中,海洋石油的《鶯瓊大氣區勘探關鍵技術》更為顯著。其中的海上中深層高解析度地震勘探技術、海上高溫超壓地層鑽井技術、海底大位移井鑽井技術、海上成像測井技術等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863」計劃執行16年間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並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同時培育了一批高技術產業生長點,為傳統產業的改造提供了高技術支撐,更為中國高技術發展形成頂天立地之勢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3.「九五」技術創新碩果
海上中、深層高解析度地震勘探技術躋身前列,研製了海上多波地震勘探設備,打破了國際技術壟斷。研製出的框架式多槍相干組合震源、立足於不疊加或少疊加的處理技術、聚束濾波去多次波等技術,均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成像測井系列儀器達到了國際90年代中期水平,屬於國內先進技術。認可的技術創新有:(1)八臂地層傾角測井儀的八臂液壓獨立推靠技術;(2)高溫高壓絕緣短節;(3)薄膜應變型井徑與壓力感測器;(4)多極子聲波測井儀的高溫高壓單極、偶極,斯通利波換能器;(5)高溫專用混合厚膜電路晶元;(6)電阻率掃描測井儀的24電扣極板技術;(7)內置電動扶正、八臂獨立機械推靠器技術。
解決了高溫超壓鑽井世界性難題的關鍵技術,包括高溫超壓鑽完井液、精確的地層壓力預測和監測技術、高溫超壓地層測試技術。
確認高溫超壓環境可以成藏,鶯歌海中深層有良好的砂岩儲層和封蓋層,二號斷裂帶是斷裂繼承性發育帶,既要重視古近系斷裂批復結構的圈閉,又要注意新近系反轉構造及砂岩體的勘探。
三、勘探技術分析
1.海洋石油地質研究與評價
富生油凹陷的分析與評價技術說明了我國近海油氣資源分布基本規律,也是油氣選區的基本依據。中國近海51個主要生油凹陷,經多次評價共篩選出10個富生油凹陷作為勘探重點。富生油凹陷占總儲量發現的84%,其中5個凹陷儲量發現超過了1億噸。
氣成藏動力學研究系統,在油氣勘探實踐中形成的石油地質研究系統,它強調了在烴源體和流體輸導體系的框架上,用模型研究和模擬研究正、反演油氣生成—運移—聚集的全過程,使油氣運移——這一石油地質研究中最薄弱的一環有了可操作研究方法和量化表現。該技術不但使中國海油地質研究跨入世界石油地質高新技術前沿,而且在珠江口盆地的實踐中,發現了重要的石油勘探新領域。
三維智能盆地與油氣成藏動力學模擬系統,中國自主開發的石油地質綜合研究計算機工作平台,這套系統突破了許多高難度的技術課題,實現了三維數字化盆地的建立和油氣運移、聚集的模擬。
精細層序地層學研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實現成功應用的典範,大大提高了對地下沉積預測的能力,取得了豐富的應用成果。
勘探目標評價與風險分析方法,石油地質軟體科學研究的突出成果,它反映了勘探家由「我為祖國獻石油」到「股東要我現金流」的觀念性的轉化。通過規范勘探管理,將單純追求探井成功率轉變成儲量替代率、資本化率、桶油發現成本等全面勘探資本運營管理,使探井建井周期縮短2/3,每米探井進尺費用降低40%。
2.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技術
從1962年至今,我國海上地震勘探技術發展已走過40個春秋,從初期光點記錄到24位模數轉換多纜多源數字磁帶記錄;從炸葯震源到高解析度相干空氣槍陣列震源;從光學6分定位、羅盤導航到DGPS、無線電聲吶綜合定位導航;從單次二維地震到非線性多次覆蓋三維地震;從「一炮定終生」的無處理地震到運算速度達每秒70億~80億次的大規模並行數字處理;從二維模擬處理到全三維數字處理;從NMO速度分析和疊加到DMO速度分析和疊加;從二維疊後射線偏移到全三維疊前波動方程時間偏移至全三維疊前深度偏移;從人工解釋繪圖到人機交互三維可視化解釋繪圖;從單一的構造解釋到構造、地震地層學和岩性地震學綜合解釋;從單一的縱波地震勘探到轉換多波地震勘探;從常規二維地震作業到高解析度二維至三維地震作業,我國海上地震勘探技術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基本上達到了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的水平。海洋石油人多年的耕耘,換來了豐碩的成果:查清我國海域區域地質和有利沉積盆地的分布,為勘探指明方向;查明了盆地主要構造帶和局部構造的分布,為油氣鑽探提供了井位;發現了以蓬萊19-3油田為代表的多個億噸級大油田和以崖城13-1氣田為代表的多個大氣田;直接使構造和探井成功率不斷提高,分別達到53%和49%;為開發可行性研究、建立油氣藏模型、編制OPD報告,提供各種主要參數和地質依據。
上述成果充分證明,海洋物探在海洋石油工業發展中起到了先鋒作用,其技術發展是海上油氣勘探與開發增儲上產的重要手段。
3.海洋石油地球物理測井技術
我國海洋地球物理測井技術,是伴隨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成長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以前,海上測井作業只能選用陸地上最先進、最可靠的測井儀器進行。到20世紀80年代,利用國家改革開放賦予海洋石油的優惠政策,有計劃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模式,1981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測井公司,並直接引進美國西方阿特拉斯CLS-3700多套技術裝備。與此同時,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新成果,緊緊抓著技術與學科緊密結合的關鍵,積極開展數控測井技術研究與開發,逐步形成了研究、製造、作業、解釋、培訓「五位一體」的機制。先後研製成功HCS-87數控測井和ELIS-I成像測井地面以及部分下井儀器設備。同時,培養了人才、鍛煉了隊伍,為測井設備的國產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勘探過程中的海洋環境保護
在開發海上資源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海洋環境保護,這是海上油氣田勘探開發中不容忽視的一項技術。1996年,中國海洋石油以全新的「健康、安全、環保」理念,實施安全、健康、環保、管理體系,開始步入科技化、規范化、井然有序的法制管理軌道。
安全生產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安全生產環境和秩序是經濟發展的保障。海洋石油工業有著投資大、技術難度高、環境因素復雜、風險大的特點,一旦出了事故,施救工作非常困難;在小小的平台上,集中了幾百套設備和眾多人員,一旦發生爆炸起火,人、物將毀於一旦;作業人員日常接觸的介質不是易燃,就是易爆,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損害。因此,加重了安全環保的工作責任,必須建立完善健康安全環保管理體系,才能確保海上油氣田安全生產。環境保護貫穿於整個生產過程和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就此建立了完善的健康安全環保機構、安全的法規體系和管理體系,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科學管理。
觀測海洋、檢測海洋,及時進行海冰、台風、風暴潮、地震等特殊海洋環境的預報,是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生產的不可缺少的條件。為此,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觀測、監測和預報系統研究及綜合、集成、生產應用等工作,形成了海上固定平台水文氣象自動調查系統、海洋環境要素數值模擬分析計算和各種災害監測預報技術,在生產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四、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斷膨脹,陸上大型油田日益枯竭,於是人們逐漸將目光投向海洋,因為那裡有著很多未探明的油氣儲量。盡管過去由於技術不成熟人們對海洋望而卻步,但自深海鑽井平台出現後,人類就開始向幾百米甚至幾千米海洋深處進軍。
隨著海洋鑽探和開發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深水的概念和范圍不斷擴大。90年代末,水深超過300米的海域為深水區。目前,大於500米為深水,大於1500米則為超深水。研究和勘探實踐表明,深水區油氣資源潛力大,勘探前景良好。據估計,世界海上44%的油氣資源位於300米以下的水域。隨著未來投資的增加,海上油氣儲量和產量將保持較快增長。其中,深水油氣儲量增長尤為顯著。到2010年,全球深水油氣儲量可達到40億噸左右。
面對如此良好的開發前景,我國海洋石油公司也制定了協調發展、科技領先、人才興起和低成本等4個發展策略。盡快提高中國海油科技競爭力無疑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海洋石油勘探部分,我國通過建立中國海油地球物理勘探等技術,通過技術創新與依託工程有機地銜接,創造條件使其發揮知識和技術創新的重要作用。天然氣的勘探也需要進一步解決地球物理識別技術、高溫超壓氣田勘探開發技術、非烴氣體分布於工業利用等;深水油田的勘探和開發需要深水地球物理採集和處理、深水鑽完井技術、深水沉積扇研究、深水生產平台等多種技術。
我國海洋深水區域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但深水區域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復雜的油氣儲藏條件決定了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具有高投入、高回報、高技術、高風險的特點。發展海洋石油勘探技術需要面對如下問題:
(1)與國外先進技術存在很大差距。截至2004年底,國外深水鑽探的最大水深為3095米,我國為505米;國外已開發油氣田的最大水深為2192米,我國為333米;國外鋪管最大水深為2202米,我國為330米。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是我國深水油氣田開發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實現深水技術的跨越發展是關鍵所在。
(2)深水油氣勘探技術。深水油氣勘探是深水油氣資源開發首先要面對的挑戰,包括長纜地震信號測量和分析技術、多波場分析技術、深水大型儲集識別技術及隱蔽油氣藏識別技術等。
(3)復雜的油氣藏特性。我國海上油田原油多具高黏、易凝、高含蠟等特點,同時還存在高溫、高壓、高CO2含量等問題,這給海上油氣集輸工藝設計和生產安全帶來許多難題。當然,這不僅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世界石油界面臨的難題。
(4)特殊的海洋環境條件。我國南海環境條件特殊,夏季有強熱帶風暴,冬季有季風,還有內波、海底沙脊沙坡等,使得深水油氣開發工程設計、建造、施工面臨更大的挑戰。我國渤海冬季有海冰,如何防止海冰帶來的危害也一直是困擾科研人員的難題。
(5)深水海底管道及系統內流動安全保障。深水海底為高靜壓、低溫環境(通常4℃左右),這對海上和水下結構物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也對海底混輸管道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來自油氣田現場的應用實踐表明,在深水油氣混輸管道中,由多相流自身組成(含水、含酸性物質等)、海底地勢起伏、運行操作等帶來的問題,如段塞流、析蠟、水化物、腐蝕、固體顆粒沖蝕等,已經嚴重威脅到生產的正常進行和海底集輸系統的安全運行,由此引起的險情頻頻發生。
(6)經濟高效的邊際油氣田開發技術。我國的油氣田特別是邊際油氣田具有底水大、壓力遞減快、區塊分散、儲量小等特點,在開發過程中往往需要考慮採用人工舉升系統,這使得許多國外邊際油氣田開發的常規技術(如水下生產技術等)面臨著更多的挑戰,意味著水下電潛泵、海底增壓泵等創新技術將應用到我國邊際油氣田的開發中;同時也意味著,降低邊際油氣田的開發投資,使這些油氣田得到經濟、有效的開發,將面臨更多的、更為復雜的技術難題。
高科技是海洋油氣業的重要特徵,海洋油氣業的發展正是我國石油能源產業「科技領先戰略」的最直接體現。只有堅持自主科技創新,才能不斷提高我國海洋油氣業的核心競爭力。2004年以來,我國在海洋石油的勘探新領域和新技術、提高採收率、邊際油田開發、深水油田開發、重質油綜合利用、液化天然氣與化工、新能源開發、海外勘探開發等領域實現了一系列突破。
2008年,中國海油兩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一項成果是針對中國南海西部海域所存在的高溫超壓並存、井壁失穩嚴重等世界級重大鑽井技術難題,研發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雜構造鑽井關鍵技術。截至2008年底,這些技術在南海西部海域7個油田以及北部灣盆地、珠江口盆地、瓊東南盆地的探井及評價井共計76口井的鑽井作業中得到推廣應用,並取得了良好效果。鑽井井眼復雜事故率從40%~72%降至5%以下,遠低於國際上20%的統計指標,井眼報廢率也從5%降至0%,不僅節約了可觀的鑽井直接成本,而且加快了邊際油氣田的開發,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該項技術研究與應用大大提高了中國海油的鑽井技術水平,扭轉了之前該海域復雜井作業技術依賴外國石油公司的歷史。
而經過十多年的自主研究,中國海油開發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適合海洋石油開發要求的成像測井系統(ELIS)。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個滿足海上石油測井要求的成套技術裝備。該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打破了國外測井設備對我國海上和世界石油測井市場的長期壟斷。截至2008年底,中國海油累計生產裝備10套,總值達5億元人民幣,產品已進入國內外作業市場,年服務收入達3.8億元人民幣,創匯2800萬美元,效益顯著。
同時,中國海油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也已進入穩步增長階段,截至2008年底,中國海油累計獲得授權的有效專利達423項,其中發明專利105項。
2008年,中國海油首次獲准承擔國家「973」計劃課題,實現了科學研究層次的新突破。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里,中國海油將承擔6個項目和兩個示範工程。
❽ 有關3D列印機的書
推薦一本必讀的書《3D列印:從想像到現實》,我看過,很受用。其他的還有《
解析3D列印機:3D列印機的科學與藝術》重點講解3D列印機結構和原理的,看這兩本就足夠了,我這有幾本電子版的,留QQ可以發你。
如果還想了解更多,還有《從數據基因的角度看3D
列印》,《掘金3D列印
》,《3D列印:三維智能數字化創造》,《3D列印:列印未來》,《
3D列印:改變世界的新機遇新浪潮》,《3D列印:從平面到立體》等等。
忘採納,南京小不點。
❾ 誰有《3D列印 三維智能數字化創造》這個完整的電子書嗎
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