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四大發明筆記

四大發明筆記

發布時間:2021-10-12 12:26:03

1. ——— 四大發明的出現和傳播有什麼重大意義

先說紙吧,105年,蔡倫將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加工成了新的書寫材料---紙,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使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之後造紙術傳入歐洲,四大發明中,紙的發明影響最為久遠,紙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使得信息的記錄、傳播和繼承都有了革命性的進步,傳播到歐洲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提供了文化載體。再說說指南針,最初叫做「司南」,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指南針應用於方向測定,對於軍事和經濟生活有些重要的作用,對航海業的發展意義特別重大,指南針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再傳入歐洲,指南針為明代航海家鄭和遠航東非等地提供了條件,就世界范圍來說,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為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提供了技術保證。然後我們在說說火葯,火葯的發明,與古人煉丹的長期實踐有關,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然後傳入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其它的就不廢話了,直接說影響:1:改變了人類作戰的方式,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2: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發展經濟的能力;3: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成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的重要武器,為資產階級打垮騎士階層創造了條件。最後說說印刷術,最初為雕版印刷術宋代平民畢升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影響: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對歐洲,推動了歐洲印刷術的進步,推動了歐洲社會進步,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出現准備了條件,補充一點:印刷術是由波斯傳入西方的。

課本資料+課堂筆記+純手機手打。

2. 《夢溪筆談》是有關_____等各種知識的筆記,《活板》就是介紹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的______

《夢溪筆談》是有關歷史、文藝、科學等各種知識的筆記
《活板》就是介紹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

3. 中國四大發明和四大名著

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造紙術:
東漢造紙術發明家。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東漢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他總結前人經驗,始有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造紙,稱「蔡侯紙」,對改革和推廣造紙術有很大貢獻,後世傳為造紙術的發明者。

活字印刷術:
我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現在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刻版印刷術」。刻版印刷術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紀出現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以後,逐漸發明了刻板印刷術。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國已非常盛行,並先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影響到非州和歐州。公元十一 世紀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印刷術出現了許多重大的改革和發明。宋代慶歷(公元1041年)間,畢升首創泥活字版,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畢升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為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溶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因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

火葯: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葯、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後世尊為「葯王」。他不僅是偉大的醫葯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後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總之,火葯的發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指南針:
早在戰國時已有關於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指示方向的記載。至宋代,中國人在這方面的技術有了重大進展。《夢溪筆談》中說,當時以看風水、看病為業的方士最先把指南勺和指南魚磨製成了靈敏度更高的磁針,並放在以八卦和天乾地支分度的羅盤上,使用起來十分方便。宋朝航海者首先將指南針裝到了船上,到宋後半期,海船上已普遍裝有原始的羅盤導航「針盤」。這是世界海運史上空前的進步,標志著人類從此獲得了在海洋中全天候、遠距離航行的能力,對發展海上交通、推進世界各地人民的交往起了巨大的作用。與中國在海路上貿易來往頻繁的阿拉伯人,於十二世紀八十年代在其船上裝置了指南針。宋末元初,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認識進而在船上安裝了指南針,由此,近代歐洲航海家的一系列遠航與地理大發現都成為了可能。

四大名著:
吳承恩的西遊記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曹雪芹的紅樓夢
施耐庵的水滸傳

西遊記:它的故事主要是描述一群人格化的動物,護送一名佛教的高僧到西印度取經的故事,所已也帶了一些童話的趣味。這些動物,都是具有法力的仙胎,為了護送取經者,周旋在神魔之間。作者吳承恩筆下創造的這個幻想世界,在荒謬之中卻顯得栩栩如生,暗示人性的不同面貌。孫悟空原是一隻石猴,有猴子的靈巧與頑皮,法術高強,擅降妖伏魔,而豬八戒有豬笨重和憨直的性格象徵,時常出醜,製造了很多的笑料。由於取經人必須要通過八十一個難關,一一克服牛魔王、蜘蛛精、白骨精這些妖魔鬼怪的挑戰,才能夠完成取經的任務,這也象徵著每個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當中,必須迎接各種困難與挑戰。西遊記夠受到古今讀者的喜愛,主要在角色塑造的成功,讀者除了可以從中享受到喜劇效果的趣味之外,更可以對人性和人生有深刻的體會。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水滸傳:
《水滸傳》寫的是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1前後)宋江等聚眾起義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筆記里有多種記載,雖不一致,但都說到力量強大,威脅朝廷,在民間影響深廣.南宋人龔聖與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說書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間,話本,雜劇廣泛演說,有些存留到現在,如話本《大宋宣和遺事》和元人雜劇.施耐庵把宋元以來史書,傳說,話本和雜劇等"水滸"故事加以匯集,選擇,加工,創作而寫成《水滸傳》.它以梁泊起義敘寫了農民反封建斗爭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以深刻的思想,廣泛的內容,傑出的藝術譜出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英雄史詩,革命悲劇,反映出沒落衰敗的封建社會深重的剝削和殘酷的壓迫激化著階級矛盾,反動統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廣大人民的反抗斗爭.

紅樓夢:紅樓夢》一書,以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悲劇為主線,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森羅萬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們稱《紅樓夢》內蘊著一個時代的歷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網路全書。

4. 中國的四大發明的時間比其他國家早多少年

中國四大發明

我國西漢時開始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現存最早的紙為西漢初期的甘肅天水放馬灘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製成植物纖維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在幾個世紀以後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後來又經過非洲北部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推動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對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也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11世紀中期,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開辟了印刷史上的新紀元。後傳至朝鮮、日本、埃及和歐洲,改變了歐洲當時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北宋已有指南針,又叫羅盤針,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經波斯和阿拉伯傳到西方,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為歐洲人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葯時發明。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就有火葯配方的記錄,唐末開始用於軍事,北宋時在軍事上廣泛使用。元朝時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一定作用。

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也是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附言:很難得有人多中國的古代發明還這么有興趣想知道比其他國家早多少年。不過,那畢竟是過去的輝煌,以後的一切還要靠我們呢。順便告訴你我國一些其他的優秀發明。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我國勞動人民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都創造了領先於世界其他各國的科技成就。

商朝的人們認識許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記錄。

春秋時期魯國的天文學家在公元前613年觀測到一顆彗星掃過北斗,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戰國時期楚人甘德、魏人石申合著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唐朝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領導測量子午線的長度。

北宋科學家沈括創制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多年;他發現地磁偏角比歐洲早5個世紀。

元朝傑出科學家郭守敬的歷法《授時歷》,同現行公歷一年周期相同,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

中國的古代天文學成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本只稱《詩》,後世稱為《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共305篇,舉其約數,故又稱《詩三百》。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雅》有《大雅》《小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及湖北等地。相傳古有「采風」制度,派專人收集民間詩歌,占《詩經》大部分篇幅的「風」,就是從民間採集來的。據《史記》等書記載,此書系孔子所刪定,近人多疑其說。《詩經》里有些詩描寫了勞動人民的生產情況,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反抗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詩篇的形式以四言為主,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秀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美,音節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魯、齊、韓三家為今文詩學,「毛詩」為古文詩學。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輯注較備。

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學術界有互相辯爭的風氣。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時期,社會正經歷著大的變革,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階級斗爭非常尖銳。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階級立場和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了不同的主張。當時爭論的問題有:天道觀、認識論、名實關系、社會倫理、禮法制度以及各種政治主張等。參加論爭的主要人物有:墨子、子思、孟子、莊子、楊朱、許行、李悝、吳起、商鞅、尹文、惠施、公孫龍、荀況、韓非、鄒衍等,他們或者著書立說,或者從事教育活動,或者進行政治改革,積極宣傳自己的主張。他們形成了各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反映了各自不同階級和階層、集團的利益和觀點。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等不同學派,稱為「諸子百家」。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他的主要主張為:「兼愛」「非攻」,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掠奪戰爭;提倡節約,反對浪費,反對厚葬;主張選舉賢能的人來做國君和各級官吏。墨子的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在階級社會里,「兼愛」思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重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孟子說:「民為貴,君為輕」,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主張實行「仁政」,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還主張放寬刑罰,減輕賦稅。但是,孟子關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說法,是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儒家的另一代表荀子,是唯物主義思想家,認為自然界的變化有一定規律,提出「人定勝天」,即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種思想,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斗爭力量的加強。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莊子。他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但他的思想消極,認為人不能戰勝自然,甚至認為「有用」還不如「無用」的好。

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為韓非。他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現代必然勝於過去。人們應該按照現行政治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拘泥於古代的傳統。他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君主任用官吏來代替世襲的貴族。他還主張「法治」,認為法律應向全國公布,強調用嚴刑厲法鎮壓人民的反抗。他的學說被秦始皇所採用,後來成為秦統一後許多政治措施的理論依據。

各派的學說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互相爭辯,同時又互相影響,使學術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有力地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空前繁榮,在思想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後來中國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他少而好學,20歲後游蹤幾遍全國。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其父司馬談死。三年後,他繼父職為太史令,得讀政府所藏「石室金匱之書」。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著手撰寫《史記》。五年後,他因李陵事被武帝治罪下獄,處以宮刑。獄中仍繼續從事寫作。太始元年(前96年)被赦,出任中書令。漢時中書令多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深以為恥,忍辱含垢,發憤著述,終於完成我國最早的通史,初名《太史公書》,後人稱《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事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漢武帝,首尾共3000年左右。全書有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合計130篇。52萬余字。本紀是按年月順序編寫的帝王正史,以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為中心,描述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是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順序,譜寫人物和事件。書是有關各種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專輯,內容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重要領域。世家用來記載王侯、封國以及歷史上重要人物的歷史。列傳主要是人物的傳記,也兼記少數民族,以及與我國互相往來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並包括作者的自敘。上述五種體例中以本紀和列傳為主體,各體例相互配合,這種體例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範例。《史記》內容豐富,記事詳實(其間也有某些失實之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進程和階級斗爭的真實狀況。如詳述了陳勝起義的經過,正確地肯定了漢滅秦是「由涉首事也」。把孫勝列入世家,與歷代王侯勛臣同列。《史記》對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司馬遷首創的傳記文學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對後世史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史學史上的《二十四史》,總共有3259卷,雖在名目、門類上有所變衍,但都有「紀」和「傳」,絕無例外地沿襲《史記》體例。《史記》不僅是部歷史著作,而且是部具有極高藝術水平的文學作品。

由於司馬遷在歷史學、文學上的傑出貢獻,1956年他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

二十四史

我國封建社會系列正史合稱。清乾隆時,《明史》定稿,詔刊廿二史,又詔增《舊唐書》,並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舊五代史》,合稱二十四史。流行的二十四史有兩種,一為武英殿本。清末以來各種翻刻本大體以此為根據。一為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集合各史較早刻本影印,原書刻誤多據殿本修改,但亦有誤改之處。對二十四史簡要介紹如下:

《史記》如前述。

《漢書》,東漢班固撰。100篇,分120卷。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創始於班彪繼《史記》而作的《後傳》。班彪死後,其子班固整理補充,撰成本書。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班固之妹班昭和馬續續成。本書體例大略與《史記》相同,惟改書為志,廢世家入列傳,並創《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准繩。《百官公卿表》敘述秦漢官制沿革,並排比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簡明扼要。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今本120篇,分130卷。紀傳體東漢史。原書只有紀傳,北宋時把晉司馬彪《續漢書》八志,與之相配,成為今本。敘事喜以類相從,新立的類傳有《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烈女傳》等,大部分專傳也以類盯從,往往不論年代先後。本書匯集一代史事,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三國志》,西晉孫壽撰。65卷,分魏、蜀、吳三志。紀傳體三國史。無表志。魏志前四卷稱紀,蜀、吳兩志有傳無紀。對魏的君主稱帝,敘入經中;吳、蜀則稱主不稱帝,敘入傳中。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130卷。紀傳體晉代史。修撰者共21人,此外唐太宗也寫了宣帝、武帝兩紀和陸機、王羲之兩傳後論,故舊本亦題「御撰」。本書增立「載記」。十六國中的前趙、後趙等十四國,皆入「載記」,僅前涼、西涼入列傳。本書詞藻綺麗,多記異聞,對史料的鑒別取捨,不甚注意,這是本書的缺點,但以諸家晉史已不存,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宋書》,南朝梁沈約撰。100卷。紀傳體宋史。本書選錄詔令章奏等文件甚多,雖嫌冗長,卻保存了若干資料。入志內容,上溯三代秦漢,尤詳於魏晉,可補《三國志》之缺,惜門類不全(如無食貨、藝文等志)。

《南齊書》原名《齊書》,宋以後為了區別於李百葯的《北齊書》,故名,南朝梁蕭子顯撰。60卷,今本亡失序錄一卷。紀傳體南齊史。有志無表,各志亦不全,《食貨》《刑法》《藝文》均缺。本書保留較多的原始資料,對文學、思想、科學的情況也有所反映。

《梁書》,唐姚思廉撰。56卷。紀傳體南朝梁代史。本書是現存梁史的比較原始的記載,范縝、阮孝續、陶弘景等傳,保存了當時思想、文化、醫葯方面的史料。但全書無表志。

《陳書》,唐姚思廉撰。36卷。紀傳體南朝陳代史。全書無表無志,與所撰《梁書》相同。

《魏書》,北齊魏收撰。130卷。紀傳體北魏史。受命修撰的雖有多人,實由魏收獨立完成。魏收從北齊統治者立場出發,以魏和東魏為正統,不為西魏三帝立紀,稱晉為僭偽,凡劉陪、石勒及宋、齊、梁、陳都入外國傳。本書中的《釋老志》《官氏志》《食貨志》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北齊書》,原名《齊書》,宋時加「北」字,以與蕭子顯的《南齊書》區別。唐李百葯撰。50卷。紀傳體北齊史。無表志。作者多採用王劭《齊志》,文筆生動,並保留當時口語。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撰。紀傳體北周史,無表志,50卷。今本多取《北史》補入,已非原來面目。

《隋書》,唐魏徵等撰。85卷。紀傳體隋代史。內容歷敘梁陳齊周的典章制度,詳於隋代。基中《經籍志》創立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成為舊目當中書籍分類的標准。本書對隋朝統治階級的荒淫殘暴有所揭露,並顯示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威力。十志如《食貨》《地理》《天文》《經籍》等,綜合五代,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南史》,唐李延壽撰。80卷。記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歷史,紀傳體,無表志。

《舊唐書》,原書《唐書》,因與歐陽修等所撰《新唐書》區別,故稱。本書保存唐代史料,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即多據本書。

《新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撰。225卷。紀傳體通史。本書在史料上對《舊唐書》有所補充,首創《兵》《儀衛》《選舉》三志,並增撰各表,又專立《藩鎮傳》記述沿革,皆可供參考。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因與歐陽修所撰《五代史記》區別,故稱。150卷。紀傳體五代史。分梁、唐、晉、漢、周五書,故原稱《梁唐晉漢周書》。此書文獻,故紀傳多首尾完備,事實較詳。

《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宋歐陽。74卷。紀傳體五代史。列傳皆用類傳。本書間采小筆記,以補舊史之缺,有一特殊史料價值。

《宋史》,元脫脫領銜,歐陽玄等編撰。496卷。紀傳體宋代史。首創《道學傳》,以道學為判斷是非的標准。

《遼史》,元脫脫等撰。116卷。紀傳體遼代史。

《金史》,元脫脫等撰。135卷。紀傳體金代史。

《元史》,明宋濂等撰。210卷。紀傳體元代史。保存了較多的史料。

《明史》,清張廷玉等撰。332卷。紀傳體明代史。本書取材頗富,歷經三次訂正,有一定史料價值。

5. 四大發明的傳播有何重大意義

紙是很普通的東西,也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我們讀書、寫信、繪畫、記筆記、寫文章,那一件也離不開紙。
有了紙,人類的各種知識才能保存下來,才能傳播開去。有了紙,人類的文化科學事業才能迅速地向前發展。可以這樣說紙是人類文明的標志。
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我國在解放後後開辦了很多造紙廠,用機器大量製造各種各樣的紙張,供我們使用。在許多少年朋友看來,紙好象沒有什麼希奇。
可是你知道嗎,人類的文化史,有漫長的一個時期不是寫在紙上,因為那時候人們不會造紙。造紙的方法是我們祖先經過長期的努幾花了無數的心血才發明出來的。
紙的發明,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重大貢獻。

「龍骨」的故事

在紙產生以前,人類早就會寫字了。據歷史學家的研究,我國的文字起源於六千年前。
在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東郊、有個半坡村。六千年前,有一個原始氏族公社在這里生活。一九五四年,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半坡村氏挨公社的遺址,挖出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那些陶器上,除了刻有花紋,還刻著簡單的符號。歷史學家們認為,這些符號具有文字的性質,可以說是已經發現的我國最早的文字。
可見在紙發明以前, 我國的文字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到了青銅時代,我們的祖先還把文字鑄在或者刻在青銅器上,有些商代和周代的青銅器一直保存到現在,上面的文字記載了當時的一些歷史事件和社會狀況。

除了青銅器,我們的祖先還把文字寫在什麼上面呢?這里,我們先講一個「龍骨」的故事。
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有一個人叫王懿榮,喜歡收集和研究古代的文物。有一天,他生了病,醫生給他開了一張葯方,葯方上有一味葯,叫「龍骨」。所謂龍骨,實際是古代動物的骨骼或者骨骼化石。葯買了回來,王懿榮打開一看,發現有的「龍骨」上刻著很多古代的文字,他感到非常奇怪。就花工夫搜集這刻有古代文字的「龍骨」。後來又有一些學者對這些」龍骨」發生了興趣,他們經過搜集研究,方才知道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龍骨」是一種珍貴的古代文物——殷商時代留下來的甲骨,離開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年了。

這片「龍骨」,實際上是刻著卜辭的龜甲
甲骨是什麼東西呢?
甲骨就是烏龜的腹甲;骨就是獸骨,主要是牛的胛骨。甲骨上刻的是當時的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刻在申村上面,所以稱做甲骨文。
這些帶字甲骨,最初是在河南安陽發現的。安陽是殷商後期的京城。當地的農民在地里挖到了這些東西,就當做「龍骨」,賣給了葯店。這就是「龍骨」的來歷。
最初出土的甲骨並不很多,後來考古學家確定它是研究殷商歷史的珍貴資料,就在安陽等地大規模發掘。幾十年來,刻有文字的甲骨,已經發現約十餘萬片。
那麼,當時的人為什麼要把文字刻在甲骨上呢?
原來殷商王朝很迷信,出征啦,打獵啦,放牧啦,甚至有什麼疾病災害啦,都要「占卜」一下,予測自己的運氣好不好。甲骨就是是他們占卜的用具。占卜的時候,他們先用銅鑽在甲骨的一面鑽一個孔,再用火燒灼鑽孔的以方。甲骨經火一燒灼,另外一面就出現了縱橫的裂紋,他們就根據裂紋來判斷吉凶。占卜以後,他們常常就把結果刻在這塊甲骨上。
當時,占卜的事情實在大多了,因此,甲骨文字記錄的范圍非常廣泛,反映了殷王的活動和殷商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
不但殷代有甲骨文,殷以後的西周也有甲骨文。一九七七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周原地區,又挖出了一萬五千多片西周早期占卜用的甲骨。
殷商時代和西周甲骨的出土,使我們獲得了研究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大量歷史資料。這種甲骨就是我們祖先最早用來「寫」字的一種「紙」。

印刷術有多麼重要,你也許沒有想過吧?
我們每天上學,書包里都要帶幾本書,這些書是印刷出來的。我們每天還要看報紙,這些報紙也是印刷出來的。如果沒有印刷術,這些書籍、報紙都要靠人們用手抄,那我們大家一天到晚都得忙著抄書抄報,就夠麻煩的了!
在印刷術發明以前,報紙根本談不上,書籍也只能靠抄寫來流傳。前面說到的居延出土的漢簡和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不都是一筆一筆地寫上去的嗎?後來紙發明了,要想讀書,還只有向人借來抄寫。一部書即使字數不多,比方說,只有幾萬字吧,一天抄幾千字,也得花費好多天;如果是幾十萬字的書,那就得花費很多時間了。
用手抄書,不但得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抄來抄去,容易出錯。所以,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書籍的傳布非常緩慢,人們想得到一本書,真是非常艱難。
印刷術發明以後,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一本書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出幾百本幾千本來,既可以滿足許多人的需要,又可以減少或避免錯誤。書印得多了,就容易普及,還容易易保存,不致於失傳。在很早的時候,我國就發明了指南針。
指南針是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我們現在看到的指南針,是一個圓形的小羅盤,羅盤中裝著一根小針。這根小針中間粗,兩頭尖,能夠在盤中來迴旋轉。不管把盤子怎樣轉動,小針總是一頭指向南方,另一頭指向北方。因為指南針和羅盤結合在一起,通常把它們叫羅盤針。
指南針雖然是個小小的東西,用處卻大得很。比如航海啦,航空啦,勘察啦,勘察啦,都離不開指南針。

指南針——從「吸鐵石」說起

指南針是磁鐵做成的。磁鐵能吸鐵,通常稱為「吸鐵石」,古代稱為「慈石」因為它一碰到鐵就吸住,好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一樣。後來,人們才稱它為「磁石」。
每塊磁鐵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S極,另一頭叫N極。我們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的大磁體,在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靠近地球北極的是S極,靠近地球南極的是N極。我們知道,同性磁極相斥,異性磁極相吸引,所以,不管在地球表面的什麼地方,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它的N極總是指向北方,S極總是指向南方。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的特性做成的,那未,世界上哪個國家最早發現磁鐵和它的特性的呢?
二千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戰國時候,我國已經用鐵來製造農具了。勞動人民在尋找鐵礦的時候,就發現了磁鐵,並且知道它能夠吸鐵。
我國古書《管子》上有這樣的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銅金」就是一種鐵礦。《管子》這部書產生在公元前三世紀,這說明我國最遲在公元前三世紀就知道磁石能夠吸鐵了。
秦朝時候,還有這樣有趣的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在陝西咸陽造了一個很大的阿房宮,阿房宮中有一個磁石門,完全用磁鐵造成。如果有誰帶著鐵器想去行刺,只要經過那裡,磁石門就會把這個人吸住。
另外,根據古書記載,漢武帝時候,膠東有個欒大,獻給漢武帝一種斗棋。這種棋子一放到棋盤上,就會互相碰擊,自動鬥起來。漢武帝看了非常驚奇。原來來大的棋子是用磁石做的,所以有磁性,能互相吸引碰擊,只是漢武帝不懂這個道理罷了。
每逢重大的節日,我們常常放爆竹,放焰火,表示慶祝。爆竹劈劈拍拍,響個不停,焰火五色繽紛,絢爛多采,使節日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爆竹和焰火是用什麼東西做的呢?
它們就是用火葯做成的。
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葯的是我國人民。
我國發明的火葯,現在叫做黑色火葯,也叫做褐色火葯,通常稱「黑火葯」或者「黑葯」。黑色火葯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樣東西研成粉未,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起來做成的。硝石、硫黃和木炭的比例,一般是75:10:15。
火葯這東西,有個怪脾氣,就是特別愛「生氣」。人們只要用火一點,它馬上就燃燒起來,燃燒以後,它產生的氣體突然比它原來的體積擴大上千倍,所以有強烈的爆炸能力。
火葯不但可以做爆竹、焰火,還有更大的用處。我們製造槍彈和炮彈,開礦,開山,築路,修渠等,也都要用火葯。火葯在我們的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中作用很大,是不能缺少的東西。
我國古代發明的黑色火葯是一種低級炸葯,它的爆炸能力和自動燃燒的速度,都遠遠趕不上近代的高級炸葯。近代的高級炸葯是用硝化纖維和硝化甘油等做的,和黑色火葯並不相同,可是它們都是從我國古代的黑色火葯發展來的。
這里,我們就來講一講我國古代發明火葯的經過。

著「火」的「葯」

先從火葯的名字講起吧。火葯為什麼叫「火葯「呢?
把它同「火」聯系起來,這很好懂,因為它特別容易著火,有強烈的爆炸能力。
但是,它為什麼又同「葯」聯系在一起呢?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先從黑色火葯的三種成分——硫黃、硝石和木炭講起。
硫黃是一種礦物。大約在西漢年間,我國湖南發現了豐富的硫黃礦。以後,在山西、河南等省,也陸續發現了硫黃礦。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硫黃的記載。
硝石也是一種礦物,出產在四川、甘肅一帶。在華北各地,許多低溫的地方,如牆根上,常常長著硝的細微白色結晶,叫做「牆霜」。在古代,這大概是硝石的主要來源。硝石在古代名稱很多,有的人稱它煙硝或火硝,因為它能發煙發火;有的人稱它為苦硝,因為它有苦味;有的人稱它為地霜,因為它出產在地上,顏色如霜。我國西漢時候有一部《神農本草經》,共載葯物三百六十五種,硝石就是其中的一種。可見硝石大約也是西漢時候發現的。
木炭是非常普通的東西,在古代,人們砍了樹木,把它燒成木炭,拿來做燃料。它出現的年代,當然比硫黃和硝石早得多。
這三樣東西,除了木炭,當時都是做葯用的。
由於硫黃和硝石都是醫病的葯,又因為這兩樣東西和木炭台在一起會發火,因此大家就把這三樣東西的混合物叫做「火葯」。它的意思就是「著火的葯」,或者「發火的葯」。
「火葯」這個名稱,就是這樣來的。

6. 中國四大發明的來歷

造 紙 早在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蔡倫發明「蔡侯紙」之前,中國已經出現了紙的雛形。中國甘肅省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早期的紙,是現已發現的最早的紙。此外,新疆羅布泊和西安灞橋等地都出土過西漢的古紙。但這些紙都比較粗糙,原料是麻或絲絮。
東漢時,公元105年,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術並加以改進,開創了以樹皮、破布、麻頭、魚網為原料,並以漚、搗、抄一套工藝技術,造出了達到書寫實用水平的植物纖維紙,稱為「蔡侯紙」。從此,紙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造紙術的發明,不僅是書籍製作材料上的偉大變革,而且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火 葯
火葯的發明與中國古代發達的冶煉技術有密切的關系,在冶煉金屬的過程中,人們不斷總結經驗,逐漸接觸和熟悉了許多礦物的性能,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從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起,就有人把冶金技術運用到煉制礦物葯方面,夢想能煉出長生不老的葯來,也有人想從礦物中煉出金銀來。雖然沒有煉出長生不老的丹葯或金銀,但是煉丹工匠們在煉丹的過程中發現硝石、硫磺與含碳物質在一起加熱後會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一次次爆炸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配製,將會製成會爆炸的火葯。
火葯發明的具體年代已無從查考,但根據資料可以推斷,火葯發明的時間應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前。由於這種火葯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叫做「黑火葯」。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最早的火葯武器是「飛火」,即火箭。宋、元時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軍事上廣泛應用火葯,出現了許多火葯武器,主要有火箭、火銃、突火槍、火炮等。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時,出現了利用齒輪控制的觸發性地雷與線香控制的定時水雷。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時,火葯傳到歐洲,引起了武器製造業和戰略戰術上的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對歐洲社會經濟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指南針
中國早在春秋和戰國(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時期,人們在尋找鐵礦時就發現了磁鐵,並知道了它們所具有的特殊性質。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人們開始利用磁鐵製造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被製成勺狀,使用時將它放置在一個光滑、水平的底盤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其轉動;當它停止時,勺柄就指向南方,勺口則指向北方。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初期,人們發現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磨擦鋼針,制出磁針。這種經過磁化了的鋼針就被正式叫做指南針了(由於磁針軸受地球磁極的影響,而且地磁軸與地球自轉軸有個11度多的交角,磁針所指示的南北方向實際上是地球磁極的南北方向)。指南針的製做方法各種各樣,有的把磁浮在水上,有的放在碗沿,有的放在指甲上,有的用線懸在空中。但較為精確的指南針,是把磁針裝在刻有方位的羅盤上,所以,指南針又叫做羅盤針。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以及後來的海船上,都裝有指南針。12世紀末,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也開始流行起來。公元4世紀東晉時期,石碑拓印得到了發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紙鋪到版上印刷,即為雕版印刷的雛形。大約在公元7世紀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誕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紙上按所需規格書寫文字,然後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據文字刻出陽文反體字,這樣雕版就做成了。接著在版上塗墨,鋪紙,用棕刷刷印,然後將紙揭起,就成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後一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敦煌發現的印刷於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剛經》,印製工藝

7. 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
造紙、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四大發明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這些發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萬事萬物的原有狀態,其波及范圍不限於某一局部地區,而是整個世界;其影響所及不是一時一世,而是持續千百年之久。
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什麼?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自然不能不說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四大發明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的標志和中國人民聰明智慧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近代文明的進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國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許人類社會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這可不是中國人的自吹自擂,因為世界史學界一致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歐洲之後,給歐洲人的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影響了人類的整個進程。對此,馬克思曾經這樣高度評價,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他少說了一項。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產生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宣揚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
一個是火葯,火葯是我們發明的。火葯給我們帶來什麼東西呢?帶來了我們的禮花,帶來了我們的鞭炮。到今天為止火葯在我們的歷史上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之後,歐洲人利用火葯技術製造了大炮,這就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進北京,用中國的火葯燒了中國的圓明園。帝國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發明了火葯,卻沒有用自己的火葯製造出強大威力的洋槍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洋人的進攻,任憑他們的鐵蹄踐踏中國的國土,我們不得不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指南針,我們的鄭和用指南針七下西洋,開拓了中華民族文化進軍世界的先河。他們是傳教士,中國人歷來是善良的,我們下西洋不是為了掠奪,不是為了搶劫。但是我們的發明一旦被他們所使用,他們就造出了新的、更加靈巧的指南針,闖入我們的領海,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把大批的鴉片潛入到我們的民族之中,使我們的民族成為「東亞病夫」。
我們的印刷術,印刷術和造紙術是中國偉大的發明。傳到了歐洲以後,幾百年以後才造福於社會,中華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紀,他們確實是受益匪淺的。他們的科技發達了,文藝復興了,但是今天我們的造紙術又如何呢?我們的印刷術又如何呢?我們公司有一位對印刷比較精通的副總經理,他每天設計我們公司的產品,我國最好的印刷機叫「海德寶」,是我們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但是現在最好的印刷機是「海德寶」,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紙張是人家的,便宜、質量好。要什麼紙?要二八銅版。要什麼的?要進口的。紙張是我們發明的,但最好的機器都在人家手裡,我們需要花多少錢?甚至現在連最好的油墨也是進口的,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現在我們回顧一下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確實給中華民族帶來永久的載入史冊的榮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實惠的又是誰呢?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我們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創新,也往往因為不能精益求精,發展遲緩,錯過了時機,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大規模的產業化失之交臂。比如說中國人早就發明了陰陽八卦,但是沒有由此引申發明出二進制技術法,計算機是由外國人發明的。鄭和提出的「冷不自生」,這可謂是前無古人創造性的見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導出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卻在1800年之後,由一個德國人正式提出來的。從冷的物體傳入熱的物體,不能無償發生,我們沒有得到規律性的經驗。

閱讀全文

與四大發明筆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