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朦朧詩創作背景
朦朧詩派: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作為一個創作群體,「朦朧詩」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關於朦朧詩曾在當時文壇引起論爭。「朦朧詩」精神內涵的三個層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會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反思與探求意識以及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三是在人道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人」的特別關注。「朦朧詩」改寫了以往詩歌單純描摹「現實」與圖解政策的傳統模式,把詩歌作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學意義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朦朧詩」的崛起,也是中國文學生命之樹的崛起。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7677346.html?si=2
② 十首最美朦朧詩
十首最美朦朧詩有:《回答》《弧線》《雙桅船》《相信未來》《星星變奏曲》《休眠火山》《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陽光中的向日葵》《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的名字叫寂寞》等。
【北島】
北島,朦朧詩派先驅代表,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
◆◆◆◆◆◆◆
代表作:回答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顧城】
顧城,朦朧詩派先驅代表,曾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創作年金及德國伯爾創作基金。
◆◆◆◆◆◆◆
代表作:弧線
◆◆◆◆◆◆◆
鳥兒在疾風中
迅速轉向
少年去撿拾
一枚分幣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觸絲
海浪因退縮
而聳起的背脊
【舒婷】
舒婷,朦朧詩派先驅代表,曾獲莊重文文學獎、《詩選刊》十佳詩人稱號,兩岸詩會桂冠人物獎。
◆◆◆◆◆◆◆◆
代表作:雙桅船
◆◆◆◆◆◆◆◆
霧打濕了我的雙翼,
可風卻不容我再遲疑。
岸啊,心愛的岸,
昨天剛剛和你告別,
今天你又在這里。
明天我們將在,
另一個緯度相遇。
是一場風暴,一盞燈,
把我們聯系在一起。
是一場風暴,另一盞燈,
使我們再分東西。
不怕天涯海角,
豈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視線里。
【食指】
食指,朦朧詩派先驅代表,插過隊、扛過槍,也做過研究員,曾獲人民文學獎詩歌獎。
◆◆◆◆◆◆◆◆◆
代表作:相信未來
◆◆◆◆◆◆◆◆◆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地爐台,
當灰燼地余煙嘆息著貧困地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
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
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
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
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江河】
江河,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現居美國。
◆◆◆◆◆◆◆◆◆◆
代表作:星星變奏曲
◆◆◆◆◆◆◆◆◆◆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裡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
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求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心頭
誰願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
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楊煉】
楊煉,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中國「十大詩人」之一,獲得義大利FLAIANO國際詩歌獎,卡普里國際詩歌獎,現定居倫敦,從事文學創作。
◆◆◆◆◆◆◆◆◆◆◆◆◆◆◆◆◆◆◆◆◆◆
代表作:《休眠火山》——《人與火》組詩之一
◆◆◆◆◆◆◆◆◆◆◆◆◆◆◆◆◆◆◆◆◆◆
經歷過最深的夜,忍受了最殘暴的光明
它記得鳥聲灼成最後一道創傷
樹根緩慢地扎進心裡,它學會對自己無情
一千張嘴曾經是一千處刀口
血,呼喊和乞求,沉入泥沙的寧靜
那一雙鮮紅的翅膀被時間砍斷
腐爛成黑土,飄起為雲
黃昏,又一片向日葵在天邊成熟
掠過群山,龐大如鷹
一千張嘴現在是一千隻眼
它注視著自己腳下累累碎石
那兒有風,在玄武岩的洞穴中築巢
有水,珍藏著一萬年前的波濤
太陽,猛烈撲打青苔遮掩的懸崖
而整個藍天被夢握緊
握成一把測量沉默的發光的尺子
它在最深的睡眠里醒著,對自己無情
山巔那一片白色煙霧蔓延著
松針向上生長,碧綠的閃電,摧毀冬天
是它最吸最輕的一縷呼吸
久久等待:那聲怒吼、那次必然
顫栗的恐怖、凌駕萬物的美,使大地狂歡
它像野鹿舔食鹽鹼一樣
忍受秘密焚燒自己的火焰
一顆心,一千種飛翔的慾望
【梁小斌】
梁小斌,朦朧詩代表詩人,2005年中央電視台新年新詩會上,梁小斌被評為年度推薦詩人。
◆◆◆◆◆◆◆◆◆◆◆◆◆◆
代表作: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著紅色大街瘋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歡叫,
後來,我的鑰匙丟了。
心靈,苦難的心靈,
不願再流浪了,
我想回家,
打開抽屜、翻一翻我兒童時代的畫片,
還看一看那夾在書頁里的
翠綠的三葉草。
而且,
我還想打開書櫥,
取出一本《海涅歌謠》,
我要去約會,
我向她舉起這本書,
做為我向藍天發出的
愛情的信號。
這一切,
這美好的一切都無法辦到,
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天,又開始下雨,
我的鑰匙啊,
你躺在哪裡?
我想風雨腐蝕了你,
你已經銹跡斑斑了。
不,我不那樣認為,
我要頑強地尋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陽啊,
你看見了我的鑰匙了嗎?
願你的光芒,
為它熱烈地照耀。
我在這廣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著心靈的足跡尋找,
那一切丟失了的,
我都在認真思考。
【芒克】
芒克,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與北島共同創辦文學刊物《今天》,作品被翻譯成英、法、義大利、德、西班牙、荷蘭、瑞典、日文等。
◆◆◆◆◆◆◆◆◆◆◆◆
代表作:陽光中的向日葵
◆◆◆◆◆◆◆◆◆◆◆◆
你看到了嗎
你看到陽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嗎
你看它,它沒有低下頭
而是把頭轉向身後
它把頭轉了過去
就好像是為了一口咬斷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牽在太陽手中的繩索
你看到了嗎
你看到那棵昂著頭
怒視著太陽的向日葵了嗎
它的頭幾乎已把太陽遮住
它的頭即使是在沒有太陽的時候
也依然在閃耀著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嗎
你應該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會發現
它腳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會攥出血來
【海子】
海子,「後朦朧詩」代表人物,海子在世間約創造了近200萬字的詩歌、詩劇、小說、論文和札記。比較著名的有《亞洲銅》、《麥地》、《以夢為馬》、《黑夜的獻詩——獻給黑夜的女兒》等。
◆◆◆◆◆◆◆◆◆◆◆◆◆◆
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牧野】
牧野,朦朧詩2.0時代詩人,朦朧詩社發起人,曾獲得上海詩歌節、全國詩歌聯賽、世界華文詩歌賽等獎項,現是中國詩歌網上海頻道站長,朦朧詩社社長。
◆◆◆◆◆◆◆◆◆◆◆◆
代表作:海的名字叫寂寞
◆◆◆◆◆◆◆◆◆◆◆◆
銀河在張衡之前,早已乾涸
鵲橋,只是滿天星斗編織的一個謊言
什麼樣的故事,可以與碧藍相襯?
海天一色,時常演繹著煙雨蒙蒙
仰望蒼穹,把吐出去的苦水又咽了回來
在心中,激起無數個漩渦
千年沉船,默默細數著極光的里程
被定海神針扎痛的,不只是尋路人
一襲月色,在廣闊無際的海平面盪漾
永遠無法探測到惡魔谷的深淵
掩埋了幾萬年的人之初,靜靜地注視著
注視著潮起潮落的,陰晴圓缺
③ 關於朦朧詩
朦朧詩產生的背景文化大革命
特點:較多地運用了隱喻和象徵的手法
「朦朧」詩人包括北島、顧城、舒婷、江河、楊煉、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詳細的看這里把http://www.cul-studies.com/old/bbs/read.asp?boardid=57&bbsid=21194
④ 朦朧詩和後朦朧詩重要作家及作品
朦朧詩:舒婷《致橡樹》,顧城的《一代人》、《遠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牆》
後朦朧詩:韓東《你見過大海》,於堅《遠方的朋友》,李亞偉《中文系
⑤ 中國當代文學中朦朧詩派的創作及其特點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為朦朧詩。 一九八零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朦朧派詩人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朦朧詩」是中國當代漢語詩歌史上最值得關注也繞不過去的重要課題,它的重要性還在於它開啟了詩歌的多個方向,啟迪了當代漢語詩歌的多種可能性,它的源頭性的意義還有待進一步挖掘。一般認為,朦朧詩是自1978年北島等主編的《今天》雜志開始的。當時活躍於《今天》雜志的詩人包括後來大名鼎鼎的舒婷、顧城、楊煉、江河、梁小斌、芒克等。其主要特點如下:1.注重詩的觀念省略和詩的主題暗示,使朦朧詩作品的主題具隱約性和多義性。朦朧詩 人採用這種若隱若現的表現形式,再加上象徵、意象、通感、暗示、隱喻、變形等多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從而使作品的主題體現了「不即不離,捉摸不行」的隱約性、「詩無達詁」的多義性。2.注重以象徵手法為中心的藝術創作方法,一反傳統的以比喻手法為中心的詩歌創作方法。詩人在凝神觀照中,拆除開所觀照的對象,把自己的生命輸送到沒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賦以靜止的生命與靈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這種「移情說」應用到文藝創作便產生了象徵手法。象徵附麗並寄託著朦朧詩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像,具有著無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於表達多層主題,表達復雜感情,表達抽象的意識和情緒。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常常採用藝術通感手法和藝術變形手法4.注重跳躍性情緒節奏和自由化的內在結構與韻律,以表達情緒為目的,以喧泄心靈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結構。不拘於只藉助外部的聲音循環作為詩的韻律美,而是重視詩行中的內在聲音美以及其他各種內在的韻律美。尤其重視把外部的韻律和內部的韻律結合起來,從而使詩歌的韻律美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⑥ 朦朧詩作品
朦朧詩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甦而出現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以舒婷、北島、顧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驅者為代表。可以在網上搜索這些人的詩集,很容易找到。
⑦ 朦朧詩的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思潮是經由新詩潮而得以產生的,「朦朧詩」是它的第一批文學作品。從60、70年代的地下創作,到70年代末「朦朧詩」的公開發表,再到80年代初引發的聲勢浩大的關於「朦朧詩」的論爭,是這一運動的發展軌跡。「朦朧詩派」迎著熱風冷雨,直到被社會普遍認可與接受,其生長和發展的不尋常歷程,可以說是相當輝煌的。然而,到了文學多元化的80年代中後期,「朦朧詩」則開始淡出。「朦朧詩」以人的主體性的覺醒對「文革」神本主義思想文化統治的勝利而告終,這個勝利也是人本主義文學對「四人幫」文化專制的勝利,它使詩歌打破了建國以來的種種文學禁錮,而承接了五四以來的新詩傳統。「朦朧詩」不應被看作是一個詩歌流派,而應被看作是一種文學思潮。文學思潮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適應時代、社會的變化而在文學上形成的一種思想潮流。一種新的文學思潮的興起和發展,總要同舊的思潮發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朧詩」登上歷史舞台之際,就有了新詩潮詩歌運動。
「朦朧詩派」崛起於二十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主要有舒婷、北島、顧城、楊煉、江河、多多、食指、芒克等。舒婷的《致橡樹》、《中秋夜》、《四月的黃昏》,北島的《回答》、《冷酷的希望》、《結局或開始》,芒克的《天空》、《十月的獻詩》、《心事》,食指的《相信未來》、《命運》、《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江河的《祖國啊,祖國》、《沒有寫完的詩》、《星星變奏曲》,顧城的《簡歷》,楊煉的《烏篷船》,方含的《謠曲》等。其中,不少後來被看作是「朦朧詩」的「代表作」。「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的這首《一代人》作於1979年,這首詩是「朦朧詩」創作中最經典的名篇之一。舒婷的《致橡樹》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這首詩熱烈歌頌了誠摯、堅貞的愛情,當年曾膾炙人口。
雖然「朦朧詩派」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詩歌群體,但這些詩人從自我心靈出發,以象徵、隱喻、通感等詩歌藝術技巧,所創作的詩作呈現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憂傷而不悲觀、真摯而又沉鬱,既有苦難中對理想的追尋,又有對「人」的自我價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會的正義性、強烈的個人理性精神都通過詩歌表達了出來。
二、「朦朧詩」的產生與衰減
(一)「朦朧詩」的產生
「朦朧詩」的崛起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它自1979年3月浮出水面,能在兩三年內迅猛崛起,遍地開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興起的思想解放運動,得益於舉國上下痛恨「文革」渴望新生的政治熱情。伴隨著當時整個社會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漸復甦,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的自由心靈的探求,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未來的熱切希望,構成了「朦朧詩」的思想核心。
例如,顧城的《一代人》以一組單純的意象構成了對剛剛過去的「文革」歲月的隱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尋找」在這里的含義都是不言而喻的。《一代人》只有短短的兩行詩句,以三個單純的意象概括了生於逆境卻始終不失信念的一代人異常復雜的心理經驗和精神特徵。《一代人》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靈史」的縮影,「朦朧詩人」所代表的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長大,心靈的成熟包括著對苦難的承擔,或是在不斷地受傷害中經歷成長,苦難給予了他們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們時時企圖透過時代的陰暗尋找光明,時時企圖在精神的嚮往與追尋中戰勝苦難。他們用詩歌表達了了「一代人」歷經黑暗後對光明的頑強的渴望與執著的追求。
朦朧詩潮的社會起源和個人起源都與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個人經驗有關。這些年輕詩人都有一個由信仰的狂熱到理想破滅後墜入絕望的共同的「文革」經歷,他們是這一代青年中最早覺醒並進行反思的一群。這群「文革」後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並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朦朧詩人」們從自我的心靈出發,譜寫出一曲曲「心靈的呼告」,我們今天讀來,仍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震撼。
(二)「朦朧詩」的衰減
「朦朧詩」在「文革」期間以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的批判這一主題宣告其誕生,在經過近20年的坎坷歷程之後,又以「提供歷史的見證」這一主題宣告其消隱。至此,新詩潮詩歌運動也拉下了它的帷幕。在「朦朧詩」受到猛烈討伐的1983年,「朦朧詩」的勢頭已衰減。衰減的原因,部分在於「朦朧詩」影響擴大所帶來的模仿和復制;而「朦朧詩」過早的經典化也造成對自身的損害;加上藝術創新者普遍存在的時間焦慮,加強了他們盡快翻過歷史這一頁的沖動。對中國新詩有更高期望的「更年輕的一代」認為,「朦朧詩」雖然開啟了探索的前景,但這不是終結,他們需要反抗和超越。
新詩潮的大多數後續者大多生於60年代,他們獲得的體驗和「朦朧詩」所表達的政治倫理判斷不盡相同,也不大可能熱衷於「朦朧詩」那種雄辯、詰問、宣告的浪漫模式。此時,社會生活的「世俗化」的過程加速,公眾高漲的政治情緒、意識已有所滑落,讀者對詩的想像也發生變化。國家要求詩承擔政治動員、歷史敘述的責任的壓力明顯降低。在80年代中期前後,「純文學」、「純詩」的想像,成為文學界創新力量的主要目標之一。這種想像,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即帶有「對抗」的政治性含義,也表達了文學因為「政治」長久過多纏繞而謀求「減壓」的願望。回到詩歌自身,回到語言,回到個體的日常生活與生命意識,成為新的關注點。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ct.free.10004583.1/
⑧ 關於月亮的朦朧詩(自己創作)
老鼠啊,我是你死黨兼同桌,沒想到,你也從網上找答案,o(∩_∩)o...
老王把我們害慘了......
⑨ 朦朧詩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稱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代"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朦朧詩孕育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後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並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徵。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索構成了朦朧詩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擱淺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劇命運(《船》),面對神女峰這千年流傳的人間神話,"煽動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鑰匙的丟失來象徵理想的失落(《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楊煉在大雁塔的歷史中觀照人民的命運(《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壘進"紀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難(《紀念碑》)。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憫與清醒、痛苦與庄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詩學主題。
朦朧詩對傳統詩歌藝術規范的變革和反叛,為詩歌創作提供了新鮮的審美經驗。意象化、象徵化和立體化,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徵。朦朧詩高揚主體意識,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觀真實而摒棄客觀再現,意象的瞬間撞擊和組合、語言的變形與隱喻構成整體象徵,使詩的內涵具有多義性。捕捉直覺與印象,用情感邏輯取代物理邏輯,以時空轉換和蒙太奇造成詩歌情緒結構的跳躍性和文體感,使詩歌情緒內涵獲得了彈性張力空間。朦朧詩意味著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探索的再出發,意味著詩壇恢復了與世界現代詩壇的某些聯系。
朦朧詩的代表作:
北島的《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顧城的《一代人》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舒婷的《致橡樹》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也不止象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每一陣風吹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象刀象劍也象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象沉重的嘆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註:北島,顧城,舒婷是朦朧派的代表詩人。
其他優秀的朦朧詩作:
《一切》
一切都是命運
一切都是煙雲
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
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
一切歡樂都沒有微笑
一切苦難都沒有淚痕
一切語言都是重復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愛情都在心裡
一切往事都在夢中
一切希望都帶著注釋
一切信仰都帶著呻吟
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
《雨行》
雲 灰灰的
再也洗不幹凈
我們打開雨傘
索性塗黑了天空
在緩緩飄動的夜裡
有兩對雙星
似乎沒有定軌
只是時遠時近……
《小巷》
小巷
又彎又長
沒有門
沒有窗
我拿把舊鑰匙
敲著厚厚的牆
【牆】
我無法反抗牆
只有反抗的願望
我是什麼?它是什麼?
很可能
它是我漸漸老化的皮膚
既感覺不到雨冷風寒
也接受不了米蘭的芬芳
或者我只是株車前草
裝飾性地
寄生在它的泥縫里
我的偶然決定了它的必然
夜晚,牆活動起來
伸出柔軟的偽足
擠壓我
勒索我
要我適應各式各樣的形狀
我驚恐地逃到大街
發現同樣的噩夢
掛在每一個人的腳後跟
一道道畏縮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牆
我終於明白了
我首先必須反抗的是
我對牆的妥協,和
對這個世界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