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電視機的發明過程

電視機的發明過程

發布時間:2021-10-12 04:44:10

Ⅰ 電視機有什麼樣的發展過程

電視機現在已經成為家庭不可缺少娛樂工具。

電視機的發展經過了黑白和彩色兩個階段。

20世紀前期,電視機問世。到20世紀50年代,電視機風靡歐美,數量猛增。

最初,電視機屏幕最大不過12時。因為是人工吹制,不可能再大。後來採用焊接技術,電視機屏幕才逐漸擴大。

彩色電視機問世以來,因為它具有色彩,所以更受人們青睞。

近年來,科學家又研製出了三維電視,也就是立體電視。立體電視影像更加逼真,具有立體感。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都製造出了不用戴眼鏡觀看的三維電視。它將走進21世紀的普通百姓家。

電視機的製作,最初是靠人工,製造起來很麻煩。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電視製造業基本上採用電腦控制了。我們經常在電視上可以看到,電子計算機控制的電視集成電路的製造非常迅速,而且准確無誤,令人眼花嘹亂。

目前,在集成電路製造業和電視機製造業等領域,大部分人工勞動已被裝配機器人、焊接機器人和計算機控制的自動檢測設備所取代。計算機裝配非常迅速,而且保證質量。一台機器就能在印刷線路板上以每小時72000件的速度組裝配件,相當於240名工人一小時的工作量。整個裝配線只需要11名工人,就可以操縱整個組裝系統了。

這樣,不僅節省了大量勞動力,還減少了廢品,提高了質量,降低了維修保養費用。因此,也使電視機的價格越來越低。

相信,在計算機控制生產下的電視機,質量會更好,會給人們送來更為清晰的電視信息。

Ⅱ 電視機是怎麼發明

電視的發明(通過電子傳送對遠距離物體瞬間進行觀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系列不斷而獨立的發明過程。第一個商用陽極電子管是1897年由卡爾·佛德南特·布勞恩(1850—1918)發明的。但直到l907年才由俄國聖彼得堡(現為列寧格勒)的鮑里斯·羅森用於電子視覺。A·A·坎普貝爾·斯溫頓(英國,1863—1930)1908年6月18日在一封寫給《自然》雜志題為《遠距離的電子視覺》的信中披露了電視傳送的原理。最早的公開電視示範表演是由蘇格蘭的羅傑·貝爾德在1926年1月27日進行的。他用了保爾·格特里伯·尼伯可夫在1884年1月6日所建議的機械掃描系統的改進系統。l924年2月,他成功地在英國東索賽克斯的哈斯汀斯傳播了一個3.05米遠的馬爾他十字。1925年10月30日第一次傳送了威廉·泰恩頓的臉部形像(15歲),傳送前泰思頓要求支付2先令6便士。1923年12月29日,維蘭迪馬·考茨瑪·往瑞金(1889年生於俄國,1924年成為美國公民,死於1982年)遞交了一份是申請光電攝像管專利的報告,到1938年12月20日才得到批准。

高楊謙二郎(生於1899年1月20日)於1926年12月25日成功地用一個布勞恩陰極電子管和一個尼伯圓片,在日本的濱津技術學院傳送了一張40行的電子圖像。

貝爾德在1929年9月30日藉助於BBC的發射台,開始了他首次的電視「服務」。1930年5月命名第一架電視機為貝爾德電視機。30行掃描的公開轉播是於1932年8月22日至1935年9月11日間進行的。

Ⅲ 電視機是如何發明的

發明電視的人叫做貝爾德。他出生於英國,並且從小體弱多病,因此他內無法正常學習及工容作;可是這卻磨練了他克服種種困難的勇氣及毅力。

在他的一次辭職養病期間,他一位朋友的話啟發了貝爾德,於是他決心研製用電來傳播圖像。他並不考慮病痛的折磨,賣掉了僅剩的一點財產購買設備。他的小屋不但是卧室而且是實驗室。當他沒有錢買試驗器材時,他就用舊電扇馬達以及舊茶葉箱、舊帽子盒蓋等代替。在經歷長達5年的研究實驗中,他遭受了許多的失敗,最終在1928年貝爾德用短波從倫敦成功地向紐約傳送了圖像。自此以後,電視事業快速發展起來。

Ⅳ 電視機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CRT顯像管大胖子電視→PDP等離子電視→LCD液晶電視→OLED有機電視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電視領域「出人意料」地快速經歷了多次變革。在CRT顯像管大胖子電視逐漸瘦身、越發成熟的時候,PDP等離子電視就給人們打開了新的視界。而在等離子還受困於自己短板,發展不明的時候,LCD液晶電視又橫空出世,快速搶占市場。
而如今,等離子技術完全退出了市場,LCD液晶電視也還是如日中天的時候,新一代顯示技術OLED有機電視也已經來到我們眼前。
今年8月,創維宣布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實現4K(超高清)OLED電視量產,開啟4KOLED新紀元。而 OLED的各種「先天優勢」也很好地詮釋了「贏在起跑線上」這一老話。

Ⅳ 電視機是怎樣發明的

發明者:
1924年,英國人貝爾德發明了最原始的電視機,用電傳輸了圖像。
美國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到1953年設定全美彩電標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電視機。

由於射頻信號在空中傳輸的過程中要混入一些干擾信號並隨著傳輸距離的增大而衰減,電視機從有線或天線(RF-IN)接收到微弱的射頻電視信號後,首先要通過調諧器對它進行解調,經過放大、混頻和檢波,濾掉高頻載波分量,得到PAL、NTSC或SECAM制式的復合全電視信號。
從全電視信號中分離伴音信號和視頻信號。音頻信號經音頻電路處理後送揚聲器輸出。
視頻信號經視頻放大,並把亮度、色度信號分離開,得到YC分量信號。最後,把YC分量信號轉換成YUV、進而轉換成RGB分量信號並送顯象管顯示。
在全電視信號中,由於色度信號佔用了2.6MHz的帶寬,電視機的電子電路在亮度、色度信號分離處理時有的直接截取亮度低端約3MHz的信號。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電視機的熒光屏可以達到水平約500線的分解率,實際從天線輸入的電視信號其水平分解率只有約260線。另外,不同頻道的信號強弱不同,最終反映到熒光屏上的圖像分解率也不同。
發明者:約翰·貝爾德
1929年的一天,當英國人第一次看到電視圖像時,無不興高采烈,奔走相告。在他們中間的電
視發明者貝爾德(1888—1946),激動地流下了熱淚。

貝爾德出生在英國,從小體弱多病,好多次差一點被病魔奪去生命。然而,身體的脆弱磨煉了他克
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大學畢業後,他在電氣公司工作。他對工作一絲不苟,很短時間就修好了幾
台幾乎淘汰的機器,深受公司器重。

無情的病魔纏住了他,只好辭職養病。1923年的一天,一個朋友告訴他:「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
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圖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
「用電傳送圖像」的任務。他將自己僅有的一點財產賣掉,收集了大量資料,並把所有時間都投入
到研製電視機上,最後,完成了電視機的設計工作。

要把設計圖紙變成實物樣機,不是容易的事。一間小小的屋子,既是卧室又是工作室。雖然疾病折
磨著他,但他仍頑強地工作著,常常是日以繼夜,連夜戰斗,餓了吃麵包,困了和衣睡一會兒,沒
有錢買實驗器材就以舊茶葉箱、舊帽子盒蓋、編織針等代替。

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奮斗和無數次失敗之後,貝爾德終於用電信號將人的形像搬上了屏幕。1929年,
英國廣播公司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30年代以後,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
究,並有所成就。

電視機的誕生

上世紀初期,無線電技術廣泛運用於通訊和廣播以後。人們希望有一種能夠傳播「現場實況」的電視機。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都在著手研究。

1906年,18歲的英國青年貝爾德雄心勃勃,開始研究電視機。貝爾德家境貧寒,沒錢購置研究器材,只得就地取材,把一隻盥洗盆與從舊貨攤覓來的茶葉箱相連,作為實驗的基礎設備。箱子上安放著一台舊馬達,用它來轉動「掃描圓盤」。這掃描圓盤是用馬糞紙做成的,四周戳著一個個小孔,可以把場景分成許多明暗程度不同的小光點發射出去。這樣,一台最原始的、只值幾英鎊的電視機便問世了。

經過18年夜以繼日的努力,他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1924年春天,他把一朵「十字花」發射到3米遠的屏幕上,雖然圖像忽隱忽現、十分不穩定,但是,它卻是世界上第一套電視發射機和接收器。

接著,他想到應該把圖像發射得遠一點、清晰一點。他把幾百節干電池串聯起來,使電壓達到了兩千伏,這樣,馬達就會轉動得更快,使「掃描」圖像的速度加快,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可是,他在操作時太大意了,不當心左手觸到了一根裸露的電線上。他只覺得渾身一麻,就被彈了出去,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幸虧被人及時發現,對他進行了搶救,貝爾德才大難不死。

第二天,倫敦《每日快報》用「發明家觸電倒地」的大標題報道了他觸電的新聞,也介紹了他不懈努力研究的情況。

在這之後,貝爾德的實驗毫無進展,甚至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更無錢付房租,他只得把設備上的一些零件賣掉,換錢糊口。

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探索並在親友的資助下,1925年10月2日,貝爾德的實驗有了突破,他將一個人的圖像發射到了屏幕上,而且十分逼真,眼睛、嘴巴甚至眉毛和頭發都清晰可見。一架有實用意義的電視機宣告誕生了。

1941年,貝爾德又研究成功了彩色電視機,可是,當英國廣播公司1946年6月第一次播送彩色電視節目時,他沒能看到,不久,他便與世長辭了。

貝爾德(1888-1946),電視機的發明者。他的發明成功後,申請在英國開創電視廣播事業,英國廣播公司不願意,後經議會決定才獲准。1936年秋天,英國廣播公司開始在倫敦播放電視節目。

他發明的第一架電視機,現被陳列在英國南肯辛頓科學博物館中。

參考資料
http://www.fguir.com/article/2006-3-28/9525-1.htm

Ⅵ 電視機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一次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革命

——1925年電視的發明

許多人已習慣了有電視的生活。打開電視機,五彩繽紛的世界吸引著你的視線,影響著你的思維。1925年,蘇格蘭發明家貝爾德第一次推出電視系統時,也許很難想像,電視會給今天人們的生活帶來如此大的影響。

1.貝爾德其人

貝爾德出生在蘇格蘭海倫斯堡一個牧師的家裡,從小體弱多病,好多次差一點被病魔奪去生命。然而,身體的脆弱磨煉了他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大學畢業後,他在電氣公司工作。他對工作一絲不苟,很短的時間就修好了幾台幾乎淘汰的機器,深受公司器重。然而由於無情的病魔始終纏著他,他只好辭職養病。1923年的一天,一個朋友告訴他:「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圖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從此貝爾德就下定決心要完成「用電傳送圖像」的任務。他將自己僅有的一點財產賣掉,收集了大量資料,並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研製電視機上,最後,完成了電視機的設計工作。

2.發明電視機的過程

貝爾德最初研究電視的時候,人們認為他的想法稀奇古怪不切實際,沒有人給予他經濟支持,他白天替人推銷皮鞋油,晚上在狹小的頂樓做實驗,每天的收入只夠買麵包付房租,但是他從不氣餒。

1924年,貝爾德首次用收集到的舊收音器材、霓虹燈管、掃描盤、電熱棒和可以間斷發電的磁波燈和光電管等,做了一連串試驗來傳送圖像。然而這些試驗材料實在太破舊了,以致每次試驗都要損壞、更新一些零件。經過上百次的試驗後,貝爾德總結了大量的經驗。1925年10月2日清晨,當貝爾德再一次發動起房間里的機器時,隨著馬達轉速的增加,他終於從另一個房間的映像接收機里,清晰地收到了比爾——一個表演用的玩偶的臉。貝爾德興奮異常,他多年的夢想——發明「電視」實現了。雖然還談不到完美,但卻是一次成功的試驗。緊接著,貝爾德說服富有的公司老闆戈登·塞爾弗里奇為他提供贊助,更加專心地研究起電視來。

1926年1月,貝爾德發明的機器有了明顯的改善。他立刻給英國科學普及學會寫了一封信,請求該會實地觀察。當貝爾德從一個房間把比爾的臉和其他人的臉傳送到另一個房間時,應邀前來的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一項難以置信的偉大發明。贊助者也很快意識到了這項發明的市場前景是廣闊的,於是紛紛投資,成立了好幾家公司。

1928年春,貝爾德研製出彩色立體電視機,成功地把圖像傳送到大西洋彼岸,成為衛星電視的前奏。一個月後,他又把電波傳送到貝倫卡里號游輪,使所有的乘客都十分激動和驚訝。這一時期的貝爾德,正可謂春風得意,與同時代的其他幾個也在發明電視的發明家相比,他的技術脫穎而出,凌駕於其他發明家之上。

然而好景不長,1936年貝爾德遇到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電氣和樂器工業公司發明了全電子系統的電視。經過一段時間的比較,專家於1937年2月得出結論:貝爾德的機械掃描系統不如電氣和樂器工業公司的全電子系統好。貝爾德對其系統不斷地進行改造。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開始播送全世界最早的高清晰度公共電視節目。1939年4月30日,美國人第一次用電視節目播送了羅斯福總統在博覽會上的開幕致辭。一連幾天,成千上萬的觀眾擁進曼哈頓百貨商店,在美國無線電公司展出的9英寸×12英寸的屏幕前觀看電視節目。

從此,電視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它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每天晚上,人們下班回家,習慣性地打開電視機,觀看新聞,小朋友們也不會錯過定時播放的動畫片。電視,給人們創造了接觸世界的新空間,人們已經再也離不開它了。尤其是1962年通信衛星被送上了太空軌道,各大洲之間的通訊,已不再有什麼困難。人們坐在家裡,就可以知道世界上每個角落發生的事情,人與人之間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被縮短了。這一切都要感謝貝爾德的發明。

Ⅶ 電視機發明的過程是什麼

發明電視機的過程

貝爾德最初研究電視的時候,人們認為他的想法稀奇古怪不切實際,沒有人給予他經濟支持,他白天替人推銷皮鞋油,晚上在狹小的頂樓做實驗,每天的收入只夠買麵包付房租,但是他從不氣餒。

1924年,貝爾德首次用收集到的舊收音器材、霓虹燈管、掃描盤、電熱棒和可以間斷發電的磁波燈和光電管等,做了一連串試驗來傳送圖像。然而這些試驗材料實在太破舊了,以致每次試驗都要損壞、更新一些零件。經過上百次的試驗後,貝爾德總結了大量的經驗。1925年10月2日清晨,當貝爾德再一次發動起房間里的機器時,隨著馬達轉速的增加,他終於從另一個房間的映像接收機里,清晰地收到了比爾——一個表演用的玩偶的臉。貝爾德興奮異常,他多年的夢想——發明「電視」實現了。雖然還談不到完美,但卻是一次成功的試驗。緊接著,貝爾德說服富有的公司老闆戈登·塞爾弗里奇為他提供贊助,更加專心地研究起電視來。

1926年1月,貝爾德發明的機器有了明顯的改善。他立刻給英國科學普及學會寫了一封信,請求該會實地觀察。當貝爾德從一個房間把比爾的臉和其他人的臉傳送到另一個房間時,應邀前來的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一項難以置信的偉大發明。贊助者也很快意識到了這項發明的市場前景是廣闊的,於是紛紛投資,成立了好幾家公司。

1928年春,貝爾德研製出彩色立體電視機,成功地把圖像傳送到大西洋彼岸,成為衛星電視的前奏。一個月後,他又把電波傳送到貝倫卡里號游輪,使所有的乘客都十分激動和驚訝。這一時期的貝爾德,正可謂春風得意,與同時代的其他幾個也在發明電視的發明家相比,他的技術脫穎而出,凌駕於其他發明家之上。

然而好景不長,1936年貝爾德遇到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電氣和樂器工業公司發明了全電子系統的電視。經過一段時間的比較,專家於1937年2月得出結論:貝爾德的機械掃描系統不如電氣和樂器工業公司的全電子系統好。貝爾德對其系統不斷地進行改造。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開始播送全世界最早的高清晰度公共電視節目。1939年4月30日,美國人第一次用電視節目播送了羅斯福總統在博覽會上的開幕致辭。一連幾天,成千上萬的觀眾擁進曼哈頓百貨商店,在美國無線電公司展出的9英寸×12英寸的屏幕前觀看電視節目。

從此,電視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它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每天晚上,人們下班回家,習慣性地打開電視機,觀看新聞,小朋友們也不會錯過定時播放的動畫片。電視,給人們創造了接觸世界的新空間,人們已經再也離不開它了。尤其是1962年通信衛星被送上了太空軌道,各大洲之間的通訊,已不再有什麼困難。人們坐在家裡,就可以知道世界上每個角落發生的事情,人與人之間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被縮短了。這一切都要感謝貝爾德的發明。

Ⅷ 電視機經歷了哪些過程

電視機的發展過程由可以分三個線路來說。
一路是原件線路來說的。經歷了最初的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半集成電路——然後就是大集成電路——最後到了現在的超級晶元電視機。
一路是從市場名稱來說的,最早是黑白電視機——然後就是彩色電視機——再後是背投和等離子電視機(這兩個很快僦被淘汰,市場佔有率很少)——再到液晶電視機——以及未來的電視牆。
從接收信號一路來分 模擬信號電視——數字電視——高清電視。
總的發展歷程大概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電視機是由費羅·法恩斯沃斯、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和貝爾德三人各自獨立發明的,但是三人發明的電視是有區別的,貝爾德(他全名是約翰·洛吉·貝爾德)的電視是機械掃描電視,費羅·法恩斯沃斯和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的電視是電子電視。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但是,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因為,也是在那一年,俄羅斯人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他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闆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和1927年費羅·法恩斯沃斯兩人也分別發明了電視。
第一台電視機面世於1924年,由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發明,到1928年,美國的RCA電視台率先播出第一套電視片《FelixTheCat》,從此,電視機開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信息傳播和思維方式。從此 ,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球面到平面。

Ⅸ 電視機的發展歷程和歷史

電視機歷史

一、機械式電視

俄裔德國科學家保羅·高特列本·尼普可夫(Paul Gottlieb Nipkow)早在1884年就提出並申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式電視系統的專利,當時他只有23歲,還在德國讀大學。經過研究他發現,如果把影像分成單個像點,就極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傳送到遠方。不久,一台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問世了。這是一種光電機械掃描圓盤,它看上去笨頭笨腦的,但極富獨創性。

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這項發明申報給柏林皇家專利局。在他的專利申請書的第一頁這樣寫道:「這里所述的儀器能使處於A地的物體,在任何一個B地被看到。」一年後,專利被批准了。這個專利中的尼普可夫圓盤據認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視圖象光柵(television image rasterizer)。但是,尼普可夫本人從來也沒有做出一個模型來證明他的設計。直到1907年,放大器技術的進步才證明他的這個系統的可行性。

1897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布勞恩發明了一種帶熒光的螢火幕的陰極射線管。當電子束撞擊時,熒光幕上會發出亮光。當時布勞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陰極射線管做電視的顯示器,固執的布勞恩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會提交的一篇論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詞。波斯基的論文評估了機電技術的在當時的狀況,並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貢獻。[3]1906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布勞恩的兩位助手用這種陰極射線管製造了一台畫面接收機,進行圖像重現。但他們的這種裝置重現的是靜止畫面,應該算是傳真系統而不是電視系統。

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羅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學生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驗證了在發射機中用快速轉動的鏡面掃描裝置和在接收機中使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的電視系統。

波瑞斯·羅星(Boris Rosing)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離開了人們的視線。而斯福羅金(Zworykin)之後去了美國無線電公司(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工作。他在那裡建立了純粹的電子式電視系統。不過,他的這個系統最終被認為是侵犯了費羅·法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的專利。

二、電子式電視

1911年,工程師艾倫·坎貝爾·斯文頓(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倫敦發表演講,同時在時代雜志中也被報道,描述了如何在發送端和接收端同時使用陰極射線管傳輸電視訊號的細節。在演講中,他還補充了在1908年撰寫的雜志文章自然雜志中第一次描述的電子電視傳送方法,這種傳送方法沿用至今。其他人在當時也完成了使用陰極射線管作為接收機的實驗,但是使用另外一個陰極射線管作為發送端的概念尚屬首創。

在19世紀20年代末,當機械電視還在普遍使用的時候,發明家費羅·法恩斯沃斯和弗拉基米爾·佐利金分別已經在研究全電子傳輸管的工作中。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開辟了電子電視的時代。弗拉基米爾·佐利金(茲沃雷金)原是俄國聖彼德堡技術研所的電氣工程師。早在1912年,他就開始研究電子攝像技術。1919年茲沃雷金移民美國,後在威斯汀豪森電氣公司工作。

1923年,蘇格蘭發明家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一個朋友告訴他:「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影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用電子訊號傳送影像。他變賣了僅有的一些財產,並收集大量資料,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研製電視上,完成了電視機的設計工作。貝爾德成功用電信號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同時也在實驗陰極射線管來產生和顯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1886)工作期間,他研製了電子攝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演示過程中,圖像模糊不清、對比度很低、解析度差,而且圖像是靜止的。

這種攝像管沒有走過實驗階段,但是RCA(獲取了西屋電氣公司專利權)相信法恩斯沃斯1927年影像分解器的專利條件過於寬泛,會排擠其他形式的電子成像技術。所以,RCA在獲取了1923年斯福羅金的專利應用之後,對法恩斯沃斯提出了專利抵觸訴訟。美國專利辦公室的檢察官否決了1935年的決議,制定了法恩斯沃斯的發明優先於斯福羅金。

在1939年十月,RCA在輸掉法庭上訴,但是他們還是希望能更進一步的生產商用電視機設備,RCA同意支付法恩斯沃斯1百萬美元(在2006年等同於1千3百80萬美元)在之後的10年期間內,使用法恩斯沃斯的專利,需要支付額外的授權費用。1929年茲沃雷金又推出一個經過改進的模型,結果仍然不理想。

美國的ARC公司最終投資了5千萬美元,1931年茲沃雷金終於製造出了攝像機顯像管。同年,進行一個完整的光電攝像管系統的實地試驗。在這次實驗中,一個由240條掃描線組成的圖像傳送給4英里以外的一台電視機(使用鏡子把9英寸顯像管的圖像反射到電視機前),成功使電視攝像與顯像方式電子化。

第一個半機械式模擬電視系統在1925年10月2日被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後來,他的這個系統被英國廣播公司(BBC)所採用。後在1937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終止使用這種技術。因為在那時電子式電視系統更受歡迎。

決定性的解決方案—電視的基本原理基於在整個掃描周期內持續釋放的電子流堆積和次要電子的儲存的原理上—由匈牙利發明家Kálmán Tihanyi首次發現於1926年,1928年完善了該技術。

在1927年12月7日,菲爾·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聖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號的實驗室里,首次使用影像解剖(Image Dissector)攝影管傳送了第一個圖像:一條簡單的直線。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製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給媒體進行演示,由電視傳送一個動畫圖像影片。

1929年,這個系統被更加的優化,去掉了電動發電機,現在他的電視系統沒有任何運動部件。同年,法恩斯沃斯使用了他的電視系統傳送了首個直播人類影像:一個3.5英寸他妻子Pem閉眼的動態圖像(也許當時光線太亮的原因)。

1928年,「第五屆德國廣播博覽會」在柏林開幕。展會中電視第一次作為公開產品展出。有線的機械電視傳播信號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無法顯示精細的畫面。

因為只有幾分之一的光線能透過尼普可夫圓盤的孔洞,為得到理想的光線,就必須增大孔洞,擔畫面將十分粗糙。要提高圖像的清晰度,必須增加孔洞數目,但是,孔洞變小,能透過來的光線便會減少,圖像便會模糊不清。機械電視的這一缺陷導致這種技術的淘汰。

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30年代以後,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究。經過不斷地改進設備提高技術,貝爾德研製的電視效果越來越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後來成立了「貝爾德電視發展公司」。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貝爾德電視的傳送距離有了較大的改進。

193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富蘭克林學會首次給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電子電視系統。其他發明家之前只是展示了類似系統的部分功能,或者演示使用靜態影像或者動態圖片影片的電子系統。但是法恩斯沃斯是第一個把電子掃描電視攝像機和電子掃描電視接收機整合在一起,提供直播,動態,黑白圖像的系統。不幸的是,他的攝像機需要很強的光線,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斷。

在英國,艾薩克·舒伯特(Isaac Shoenberg)使用斯福羅金的想法開發了馬可尼-電磁干擾(Marconi-EMI)自己的電子攝像管,這個設計構成了為BBC製造的攝像機的核心部件。使用這種攝像管,在1936年11月2日,一條405線的服務被架設在亞歷山大宮的攝影棚內,由安裝在維多利亞大廈頂上特殊製造的桅桿形天線進行廣播。

它暫時替隔壁的貝爾德機械電視系統進行播出,但是它更可靠,也具備更佳的清晰度。而桅桿形的天線一直沿用至今。這台完全用電子電視系統播放的節目,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德國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佐爾金發明的全電子攝像機,擔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戲稱為電視大炮。

這4台攝像機的圖像信號通過電纜傳送到帝國郵政中心,在那裡圖像信號經過混合後,通過電視塔被發射出去。柏林奧運會期間,每天用電視播出長達8小時的比賽實況,共有16萬多人通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

1939年,英國大約有2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也在紐約世博覽會上首次露面,開始第一次固定的電視節目演播。二戰的爆發使得剛發展起來的電視的發展停滯了10年。戰爭結束後,電視工業又蓬勃發展起來,電視也迅速流行起來。

1946年,英國廣播公司恢復了固定電視節目,美國政府也解除了禁止製造新電視的禁令;電視工業便飛速發展起來。在美國,從1949年到1951年,不僅電視節目已在全國普遍播出,電視機的數目從1百萬台升至1千多萬台,成立了許多家電視台。幽默劇、輕歌舞、卡通片、娛樂節目和好萊塢電影常在電視中播出。

德國科學家卡羅魯斯也在電視研製做出了成就。1942年,卡羅魯斯小組(包括兩名科學家,一名機械師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設備。這台設備用兩個直徑為1米的尼普可夫圓盤作為發射和接收信號的兩端,每個圓盤上有48個1.5毫米的小孔,能夠掃描48行,用一個同步馬達把兩個圓盤連接起來,每秒鍾同步轉動10幅畫面,圖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機上。

他們稱這台機器為大電視。這台大電視的效果比貝爾德的電視要清晰許多。但從未進行過公開展示,因而他們的發明鮮為人知。

1956年,金斯伯格和安德遜設計的Modoll VRllo錄像機的問世,使電技術前進了一大步。因最初製作電視節目一般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電視膠片把節目拍攝下來,沖印,再通過電子掃描播出。採用這種方法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無法進行電視節目的實況轉播。另外一種是用攝像機直接把信號傳播出去。這雖然滿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現場情景的觀眾的需要,但是它不能重放。錄像機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種3/4英寸大的卡式錄音帶,根本上改變了電視節目的錄制方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業彩色錄像放映系統所使用的卡式錄音帶。

(9)電視機的發明過程擴展閱讀:

電視機(英語:Television)簡稱電視,屬家用電器。而這個詞語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如指將動態的影像和聲音轉換為電子訊號,並通過不同渠道傳輸電子訊號,再將電子訊還原為影像和聲音的技術,亦是電視訊號傳送和接受的技術;和可以接收並還原電子訊號為動態影像和聲音的裝置,通稱電視機;電視亦沒有單一發明者。

而是由不同國家科學家研究的共同結果。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研究將影像轉變成電子訊號的方法。電視亦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與商業活動,特指人群與人之間使用電視作為傳播載體進行資訊交流、訊息傳播的一種過程,諸如電視節目的製作、電視訊號的傳輸、電視訊號的接收和觀眾對於電視節目內容的評判和反饋等的各個方面。

屏幕尺寸

電視機的屏幕尺寸是一個衡量電視機可能的最小顯示畫面的參數,它以電視機屏幕對角線的長度量,單位通常是英寸。

液晶電視屏幕的尺寸是嚴格的產品說明書所標注的尺寸,因為液晶屏幕不存在被邊框遮蓋住的現象。

市場銷售的個別產品存在尺寸不實的現象,主要表現為比標注的標准尺寸少1-2厘米,即少了不到1英寸的距離。

閱讀全文

與電視機的發明過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