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教的創始人是誰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Śākyamuni)不是其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譯作「文」、「寂靜」等,是聖者之德,「釋迦牟尼」漢譯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稱為「釋尊」或「佛陀」。
(1)發明如來擴展閱讀: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
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佛滅後,聖典先是口口傳誦,較晚才陸續出現文字經典;原始經典後來又經各部派的重新編纂。這一系列的過程,佛陀的原說一直被加工。
所以在全部藏經中,某些法義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現。最多隻能在一定程度體現佛陀教說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漢譯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內容結構多為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於無常、無我的緣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訴他:「世尊所說,諸法是因緣的生滅」。
Ⅱ 如來佛祖
人們平常所說的(如來佛祖)一般是指(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現在佛教之創立者。是我們一切佛門弟子之根本師傅。
-----------------------------------
南無釋迦牟尼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Ⅲ 「明心見性,可以見如來」出自何處
「明心見性,可以見如來」出自《金剛經》
明心見性一詞簡約總括地解釋起來,就是:從究明人們的「心」(本心)的形相與作用,而徹見、領悟、神會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體與真理,以覺醒迷夢,而了生脫死,證大涅槃。它的意義詳細分析起來,至為深廣,因為它是這一代時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說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腳。現在我們只能擇其精要者約略言之。
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之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於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
那麼心是什麼?性又是何物呢?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里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於有色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發生愛嗔,取捨,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這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起的,所以稱為集起為心,也就是現代學說所謂「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要詳細談它的形象和內容,法相宗《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它可以分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這里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不詳細說它了,請讀者自己去研讀《成唯識論》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現代學說認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古人比為色里膠青,水中鹽味,雖不可目睹,但事實上確實在起作用,在佛經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只因眾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兩回事。現在世界得以飛躍前進,全靠自動化,而自動化又靠熱能,無有熱能,即無動力;無有動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同樣,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創造發明等,也靠體內的動力,而這動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雖不能眼見,但確實在起一切作用,猶如電雖不能目見,而一切照明、發動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經內稱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兩者混用,稱心為性,稱性為心,我們只要洞悉它們的底蘊,搞清它們的分野,也就不至為之混淆惑亂了。
Ⅳ 釋迦牟尼佛和正發明如來,誰更慈悲
當然是一樣的大慈大悲。
大小、上下、來去、有無、內外、是非、好壞這些種種的差別、分別概念都是凡夫情計,都是凡夫心、迷惑心。以此凡夫心來揣摩如來心,那跟小螞蟻揣摩火箭發射原理是一樣的。
Ⅳ 如來佛祖是誰
如來佛祖是喬達摩·悉達多。他是1個偉大的創造者,另外還有,耶穌、默罕默德、馬克思、孔子。他發明啦佛教。其實每個信仰一開始都是好的,但是為了擴大規模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庸俗,不可避免的被權勢挾持或心甘情願與其同流合污。
Ⅵ 中國四大發明
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
四大發明是中國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①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②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③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④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指南針
指南針前身——司南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1]。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造紙術(也稱蔡侯紙)蔡倫改進。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對紙的概念有個統一認識。什麼樣的物品叫「紙」。
火葯
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最初均製成粉末狀,以後一般製成大小不同的顆粒狀,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採用無煙火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葯
印刷術、活字印刷術
簡介
木活字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源自南北朝時期道家的雕版印刷,它活躍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學者斷定該經不早於704年,後來被珍藏在一座建於751年統一新羅時代的舍利塔里。關於雕版印刷是起源於隋之說其實是繆誤與以訛傳訛,陸深《河汾燕閑錄》的《儼山外集》卷三中說:「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十二月(593 年)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這里說的可以理解為雕造被毀之佛像,撰集殘缺的佛經,並不是雕版印刷。關鍵在於文中的「廢像遺經,悉令雕撰」做何解釋。誤讀者蓋肇始於明人陸深。陸深,字子淵,號儼山,上海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嘉靖初督學山西期間,撰《河汾燕閑錄》二卷。其中上卷引《歷代三寶記》「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之後,陸氏發揮道:「此印書之始,又在馮瀛王先矣。」萬曆年間,胡應麟(1551-1602)《少室山房筆叢》卷4引「陸子淵《河汾燕閑錄》雲:『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板。此印書之始。』據斯說,則印書實自隋朝始,又在柳玭先,不特先馮道、毋昭裔也」。先是陸深誤解文義,胡應麟則徑改文獻,方以智(1611-1671)、袁枚(1761-1798)等等,皆由胡氏書轉引陸深語,「雕板」雲雲,遂相沿成習。《中國雕板源流考》從《提要》引作「雕造」,解讀文義與胡應麟、陸深無別,「費長房《歷代三寶記》亦謂隋代已有雕本」,則一誤再誤矣。按:《隋書·經籍志》「開皇元年,高祖普詔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而京師及並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之處,並官寫一切經,置於寺內;而又別寫,藏於秘閣。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倍」。由是觀之,「廢像遺經,悉令雕撰」者,即雕刻佛像以「重顯尊容」,撰集佛經以供「官寫」、「別寫」暨信眾轉寫,隋時並無雕版印刷佛經之史實也。
於此種誤讀,王士禛(1634-1711)於《居易錄》卷25中早已進行過辨證,雲「毀像殘經」者,「像」指佛像,「經」指佛經。「廢像遺經,悉令雕撰」者,說的是雕造被毀之佛像,撰集殘缺之佛經。「予詳其文義,蓋雕者乃像,撰者乃經,儼山連讀之誤耳」。清乾隆間修《四庫全書》,《四庫提要》也批評胡氏「引開皇十三年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板』為證,然史文乃『廢像遺經悉令雕造』,非雕板也」。「史文」雲雲,抑亦想當然歟?近世相關出土文獻,也可提供有力佐證。羅振玉據伯希和所得部分經卷,撰《敦煌石室書目及發見之原始》,登《東方雜志》6卷10期(1909年10月),同時由廣雅書局莫棠活版印行,改題《敦煌石室記》。首自敘緣起(即「發見之原始」),次書目。羅氏所見諸書中,有刻本《陀羅尼經》十餘紙,「(一)一切如來大尊勝陀羅尼,二朝灌頂,國師三藏大廣智不空譯。每行十五六字不等,其字似初唐人寫經。又『國師』之『國』字上空一格,其為唐刻本無疑。(二)大隨永陀羅尼,經末有『囗楊法雕印施』六字。(三)大佛頂陀羅尼,經末有『開寶四年十月廿八日記』十字。(四)大隨永陀羅尼,經上面左有『施主李知順』一行,右有『王文沼雕板』一行,經末有『太平興國五年六月雕板畢手記』十三字。此外無年號者甚多」。
《中國雕板源流考》引《敦煌石室書錄》,「書錄」當系「書目」之訛,內容即上述第四種,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王文沼雕板印本。大英博物館、日本國立博物館藏有王文沼雕板本《法國吉美博物館藏本殘》,系紙本單張印刷品,卷面立體為陀羅尼輪,輪之中心為菩薩像,坐蓮上,八臂,手中各持法器,像周圍以梵文神呪,顛倒廻環至十九圈。輪外右上方有「施主李知順」,左上方有「王文沼雕板」,輪外下底矩形框內刊印發願文:「大隋求陀羅尼;若有受持此神呪者,所在得勝。……太平興國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雕板畢手記。」每行九字,二十一行。據此檢視羅氏《書目》,有數處著錄錯誤,主要是把「大隨求」之「求」誤認為「永」。稍後羅氏撰《莫高窟石室秘錄》,登《東方雜志》六卷十一、十二期,在「雕本第二」部著錄該卷「大隋求陀羅尼」,改「永」字之誤,又增「隋」字之「訛」。《中國雕板源流考》所引,乃將羅氏《書目》、《秘錄》兩篇之訛誤累加,進二割裂篇題,以就己意。眾所周知,「陀羅尼」為梵漢音譯,指諸菩薩倡導善行、制止惡行的真言以密語形式表達出來的「呪」、「一切如來大尊勝」、「大佛頂」、「大隨求」以及「佛頂尊勝」「無垢凈光」、「遍身香如來」、「金剛摧一切罪如來」、「大般若波羅密多」等等,分別是數以百計的中國的「陀羅尼」名,無論譯寫何字,與中國的王朝名號都是不搭界的。《中國雕板源流考》竟析出「大隋」二字,望文生義,擅增「翻雕隋本」四字,累及羅振玉,為論者所非議。
葉夢得《石林燕語》卷8:「世言雕板印書,始馮道,此不然,但監本五經板始道為之耳。」胡應麟《經籍會通》卷4:「遍綜前論,則雕本肇自隋時,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此余參酌諸家,確然可信者也。」《中國雕板源流考》首節,即採信上述兩家之說而成。除「肇自隋時」假說有待確據,「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三句,言簡意賅,精彩至極。雕版印刷「行於唐世」,已是不爭的事實。1906年,吐魯番出土唐武則天時期刊印《妙法蓮花經》卷五(如來壽佛品第十六、分別功德品第十七);1944年,成都唐墓出土梵文陀羅尼一卷,為八世紀後期刊印本;1966年,韓國慶州佛國寺釋迦塔內舍利瓶上綢袋內發現《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一卷,含六道神呪並經文故事,為唐武則天時期洛陽刊印本;1974年,西安柴油機械廠內唐墓銅臂釧內發現梵文陀羅尼紙本單張印刷品,專家考定為初唐(7世紀初葉)長安刊印本;1975年,西安冶金機械廠內唐墓小銅盒內發現《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呪》,武周或稍後刊印本。寶藏不時間出,在在證明,我國雕板印刷「行於唐世」的論斷是經得起考驗的,舊說「起源於唐末五代」,應該予以糾正。
另外陸深道:「此印書之始,又在馮瀛王(指馮道)先矣。」這種說法其實也是錯誤唐穆宗長慶四年,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已知的不存在爭議的關於雕版印刷的最早記載就是出自唐代唐穆宗長慶四年,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而如今出土的關於雕版印刷的出土文物中歷時最久遠的印刷品也是出自唐代。
雕版印刷「實肇自隋時」及「起源於唐末五代」這兩種論調早已被古代及現代的一些學者的詳細考證和近現代的出土文物反駁,也就剩下個「行於唐世」的論斷經得起考驗。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細質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理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Ⅶ 唐僧原來是佛祖的弟子什麼,轉世投胎做狀元什麼之子,出家後法名什麼,修成正果後被如來封為什麼急急急
唐僧:
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因不聽說法,輕謾我之大教,故貶他的真靈轉生東土。
父親:狀元陳光蕊,金蟬子轉世到東土的父親,在上任途中被船夫所害。
出家後法名為:三藏,被金山寺的主持收養。
修成正果:旃檀功德佛旃檀功德佛是三十五佛之一, 位於佛陀的西北方,其身藍色,右手觸地印,左手定印,持誦此佛名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阻止齋僧的罪業。
(7)發明如來擴展閱讀:
玄奘 (唐代著名高僧)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 ,其先潁川人 。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
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參考資料:網路—玄奘
Ⅷ 楞嚴經中的「發明」是什麼意思 多次出現了這個詞,我想知道「發明」在楞嚴經里是什麼意思
阿彌陀佛!師兄,發明這個詞用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會有不同的意思。此經中所說,大多是指開啟、顯發、成就的意思。
比如說:「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即是指,身根意塵消亡,顯發、成就了無漏智慧。
Ⅸ 咖喱是否是釋迦如來發明
應該不是吧 因為佛家弟子好象不能吃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