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學欣賞再創造的意義

文學欣賞再創造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10-12 03:42:05

㈠ 怎樣理解文學欣賞是一種再創造活動

體味作者的思維 加以自己的理解

㈡ 文學欣賞的意義

通過這九周對文學欣賞課的學習,使我對文學欣賞有了更深的認識,且為我以後讀書,看待問題有了很好的借鑒意義。接下來我談談對文學欣賞的認識。

文學欣賞是指在學習閱讀文學作品過程中,我們通過文學語言的描述逐步獲得形象的感受和體驗。在理解和把握作品內容的同時。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鳴與反響,得到審美的愉悅、滿足與享受,從而從心靈深處受到震撼、啟迪、影響、教育的一種審美的精神活動。

那麼如何對文學作品進行欣賞那?首先, 在學習文學作品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像使作品中的生活畫面,藝術形象逐漸地呈現在我們的腦海中,使得我們對文學作品有深刻的印象揮之不去,是我們恍然大悟產生共鳴,更加有興趣的深入文學作品之中。其次,我們要對優美的段落或句子進行反復的剖析提煉出文學作品中的真諦,感受它的美妙傳神,是我們的思想升華,享受到審美的愉快和滿足。最後,我們欣賞文學作品時要把握它特定的時代生活背景,反思對比自己所處的環境,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學水平,最好在欣賞作品之前對作者有個詳細的了解。再者,文學作品的高深莫測在於它所傳達的意境,只有深刻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 才能真正的領略其中百轉千回的酣暢淋漓。

文學欣賞對我們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可以讓我們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陶冶情操,升華人格,以平和心態處事,健康發展自我。它也是我們進入文學殿堂的必由之路,不會欣賞就不能領略文學的真諦,最實際的就是可以讓我們寫作水平得到提高。我們應該努力提高文學欣賞能力,培養這樣一個欣賞萬物的好習慣。

㈢ 文學欣賞對造就時代新人方面有什麼作用

可以紿新時代新人以振奮和鼓力,增
加新人學習的勇氣。

㈣ 如何避免文學欣賞的再創造誤區

一度創造來:作家創作,塑造文源學形象.(原生文學)
二度創造:讀者閱讀,生成新的文學形象.(次生文學)
文學欣賞是一種依靠想像與聯想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活動。
想像在文學欣賞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學欣賞離不開形象,但也不是簡單的再現形象,而是通過讀者的想像、聯想,通過自己的感受、理解,重新創造形象。比如沒參加過戰爭的人,也能通過作家形象地描繪,通過自己的想像和聯想,去體驗、領略戰爭生活。如果讀者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像和聯想,就不可能對作品有深切地感受,不可能發現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當然,不同的讀者,由於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個性特點的差異,對於同一部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得到的印象不一樣,因此人們認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㈤ 為什說文學接受活動是一種再創造性的活動

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力求把握本文深層意蘊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特定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和信息的主動的選擇、接納或拋棄。文學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學閱讀、文學欣賞、文學批評、文學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閱讀與欣賞。
文學接受與傳統文藝學中"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學接受是指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欣賞與再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審美精神活動。它包括著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基本涵義與特徵。但是,文學鑒賞是以欣賞對象即作品為中心的,而文學接受則與20世紀70年代開始躍起來的接受美學相聯系,主張在文學接受過程中以讀者為中心。由於他們的理論背景不一樣,因此在理解作品與讀者關系時側重點也產生差異。接受美學作為理論的一個派別,特別重視對藝術接受過程中閱讀主體再生產、再創造特點的研究,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著人們去發現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學的理論家姚斯曾說:"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行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這就是說,文學接受具有"對話性"特點,作品離開讀者主觀的參與、評價與創造,其意義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以把握文本深層意蘊為目的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進行主動選擇、接納或揚棄的過程。

(一)接受者的語言文字能力

文學接受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能力。識字只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對於閱讀文學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語義知識、語法規則、語用習慣與語言經驗。他們構成了一個讀者必須的語言綜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語言環境長期熏陶和相當程度的語文教育訓練的結果。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

文學接受者應該具有起碼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文學是社會文化系統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審美文化。它與文化的其他領域保持密切的聯系,包容著諸如哲學、宗教、歷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種信息與內涵。同時,文學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載體,又深深地滲透著民族文化精神和社會時代意識。因此,文學接受者面對的是兼容並蓄的文化復合物。他作為主體,要與對象形成響應關系並進入對話狀態,必須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和一定的思想水平。

(三)接受者的審美能力

文學接受者應當擁有基本的文學審美能力。具體到文學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學興趣和一定的文學知識,相應地養成文學閱讀習慣並不斷積累文學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接受者應該按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用審美的眼光來理解審美對象。

㈥ 文學欣賞有哪些好處

雖然文學鑒賞是整個文學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但它的作用卻能輻射到文學活動的其他環節.首先,文學鑒賞是文學功能的實現機制.文學的功能可以舉出種種,但是其中無論哪一種功能,離開了文學鑒賞都無法得到實現.就一定的作品而言,它具備了某種性質並不意味著它已經產生了實效,作品的性質還只是一種前功能或潛功能,在這里要將潛在的變成實在的、可能的變成現實的,還必須藉助於文學鑒賞,只有通過文學鑒賞,作品才能滿足讀者的欣賞需要,才能對讀者產生影響,才能發揮實際意義,也才能談得上產生功能.正如馬克思所說:「供給的產品本來並沒有效用.它的效用是由消費者確定的.即使產品的效用得到公認,但產品究竟不僅僅代表效用.」(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85-86頁.)這就相當於一件衣服、一份食物,當人們還沒有穿它、吃它時,它雖然不失其固有的性質,但是無所謂功能;一旦它發揮了功能,產生了實效,則事先必然已有穿和吃的消費行為加諸其身了.同樣道理,一部小說、一首詩歌、一出戲劇,無論作者在其中注入了多少優良的美學品質,但是只要它還沒有進入欣賞過程,還沒有被人感受、領悟、理解和激賞,那麼它就不會產生任何影響,不會收到任何效果.這種情況只有在文學鑒賞中才能得到改觀,接受美學的倡導者堯斯對此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認為作品就像一部樂譜,欣賞者就相當於演奏者,不通過演奏,樂譜還只是一堆死材料,只有通過演奏,樂譜才能獲得現實的生命.歷史上無數事實證明,那些具有重大影響的文學作品,它們的功用無一不是通過文學鑒賞而得到實現的.總之,文學鑒賞是從文學創作到文學產生功用這一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文學作品來自現實生活再回歸現實生活的必由之路.

㈦ 文學欣賞以什麼為主要目的

文學鑒賞的基本特點:
文學鑒賞是一種獨特的精神活動,它的基本特點可以歸納分述如下:
(一)、文學鑒賞是審美享受的活動
人們欣賞任何文學藝術作品,主要是滿足娛樂享受,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獲得心靈的凈化,從而理解生活的底蘊,受到思想教育。
文學鑒賞的這一特點,是由文學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作家是從藝術的角度去接近生活,用藝術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通過親身強烈的審美活動(感受、體驗、想像、虛構等)去把握事物的美感特徵。只有當他有了強烈的審美感受,進行了深刻而具體的審美體驗,把握了事物的美感特徵,認識了事物美的本質,才可能進行文學創作,產生文學作品。同時,他反映現實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是用個別表現一般、現象表現本質、偶然表現必然的典型化方法,是用具體感性的、概括的、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式。因此,在文學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生活可以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更帶普遍性,從而具有強烈的美感力量。在表現形式方面,由於各種形式的巧妙配合、內容形式的和諧統一、節奏的鮮明、語言的准確、韻律的優美,也給我們一種美感。當讀者閱讀作品時,藝術形象給他的是一種具體感性的、活生生的、富有美感力量的一幅生活圖畫或藝術意境,加上作品與讀者之間的各方面的聯系,便會喚起豐富的聯想、感情的波動,並通過這種審美活動,獲得巨大的審美享受。文學鑒賞的審美享受的特點是由文學的形象性、意象性、情感性、想像性的特點所決定的。正因為文學作品具有具體感性的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有喜怒哀樂的感情,最易於觸動讀者的聯想,激起情感的波瀾,才能給讀者以審美享受;正因為讀者從對藝術形象的具體而直接的感受與把握中,引起了審美活動,獲得了審美享受,才使文學作品的閱讀不同於政治論文、科學著作的閱讀,具有獨特的特點而成為鑒賞的對象。所以,審美享受是文學鑒賞的首要特點。
我們閱讀一首詩、一篇小說、一個劇本,如果作品是公式化、概念化的東西,板著面孔說教的東西,沒有藝術特色沒有感情趣味的東西,就不能喚起我們豐富的想像,激起我們的感情,就不能給我們以審美享受,從而就談不到鑒賞。同是部優秀的作品,如果我們閱讀時漫不經心,不去具體地細致地深入地感受和把握藝術形象,不作設身處地的體驗,積極的想像,那麼,也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就得不到審美的享受,這種閱讀仍然不是鑒賞。相反,如果我們全神貫注地閱讀,深切感受,深入體驗,積極聯想,仔細玩味,乃至達到「入迷」、「忘我」的境地,那麼,我們便會感到審美享受的滿足和愉快。這時,閱讀就不是一般的閱讀,而成為文學鑒賞了。
(二)、文學鑒賞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文學鑒賞決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它有很大的主觀能動性,它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人們在鑒賞過程中,通過思維想像活動,可以「豐富」、「補充」和「擴大」作品中藝術形象,對藝術形象進行「再創造」。正如巴爾扎克在描寫一個詩歌朗誦場面所說:「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羅丹藝術論》的記錄者葛賽爾有一次陪羅丹到盧森堡美術館參觀,在他欣賞羅丹的雕像《思》的復製品時有這樣的感受:「這是一個非常年輕、神秀,面目俊美的女性頭像。她低著頭,周圍縈繞著夢想的氣氛,顯得她是非物質的。頭額上帽子的邊緣,好象她的夢想的羽冀一樣;但是她的頸項,甚至她的頷都在一塊粗大的石頭上,好象夾在不能擺脫的枷板中一樣。」這里所描述的內容,既有從藝術形象中直接看到的,也有不是直接看到的,沒有直接出現在雕像上的,而這正是鑒賞者通過聯想和想像在自己心目中發展開去的。正如王朝聞所說:「欣賞活動所以是有趣的,不只因為欣賞者被動地接受什麼,也因為他可能主動地發現了什麼,補充了什麼。」
第二,人們憑借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通過聯想、想像、玩味,可以發掘出形象中的含蓄、象徵等隱蔽的形象和意義,因小見大,舉一反三。例如,我們在鑒賞毛澤東的《十六字令》:「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墜,賴以柱其間。」這里直接描寫的雖然只是生動雄偉的山的形象,然而在我們頭腦中出現的就不僅是高山的雄姿,更主要的是具有擎天力量的無產階級戰士的英雄形象。我們欣賞諶容的《人到中年》,不僅感受和把握了那位「用瘦削的雙肩,默默地承受著生活中各種突然的襲擊和經常的折磨」,長年累月,酷暑嚴寒,勞碌奔波於醫院和家庭之間,以她那顆溫柔賢惠的心愛她的孩子和丈夫,以她那善良的人格、無私的精神和非凡的才智給病人帶來光明和溫暖的中年眼科大夫——陸文婷的形象,而且會聯想出許許多默默無聞、生活清貧、忍辱負重、不折不撓、埋頭苦乾的中年知識分子。
第三,人們在鑒賞過程中往往摻進自己的感情,在某種程度上強化或改變作品的感情素質。據史沫特萊說:「聽中國人唱《國際歌》,和歐洲不同。中國人唱得悲哀一些。」這就是因為我們摻進了我們的感情體會。唱歌如此,文學鑒賞也是如此。比如,我們鑒賞《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不僅感受到社國山河的壯美和詩人高昂曠達的情懷,而且會摻進我們今天在現實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時代精神。此外,在鑒賞過程中,鑒賞者可能會發現作者所沒有發現的問題,體會到作者所沒有體會到的意義。提出和作品不同乃至比作品更藝術更美妙的表現技巧和描寫手法,作出不同作者乃至較作者更為正確的結論,等等。這都表現出鑒賞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三)、文學鑒賞存在共鳴現象
共鳴是文學鑒賞中一種復雜而常見的現象,就如物理學上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產生共鳴一樣,文學鑒賞中讀者和作品之間思想感情上有某種相似或一致時,也會產生共鳴。當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作家通過作品的形象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強烈地打動了讀者,引起讀者思想感情的迴旋激盪,他們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勝利而歡樂,為反面人物的潰滅而稱快;或者為正面人物的失敗而悲痛,為反面人物的得勢而憤慨。這種現象,就是文學鑒賞中的共鳴現象。斯湯達在《拉辛與莎士比亞》一文中講過這樣一件事情:1822年8月,在巴耳地冒爾劇場演出莎士比亞的悲劇《奧賽羅》,當演出到第五幕奧賽羅將要殺死苔絲狄蒙娜時,一個執行劇場警衛任務的士兵(他當然在看戲)喊道:「我決不許一個該死的黑人,當著我的面,殺死一個白女人。」士兵邊說邊開槍,打傷飾奧賽羅的演員的胳膊。這件事說明,這個士兵在情感上和戲劇產生了共鳴,以致把劇中人物同現實等同起來,做出荒唐的舉動。
產生共鳴的條件大致有三:
第一,社會矛盾的類同。歷史不斷前進,社會不斷發展。古代革命人民和進步人士所作的可歌可泣的斗爭,仍然可以給今天的的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和啟發,引起人們精神上的共鳴。例如,歷代富有戰斗性的民歌民謠,屈原的《離騷》、《九章》,杜甫的「三吏」、「三別」等,都能撥動今天讀者的心弦,使他們產生相當強烈的共鳴。尤其是當這類作品所表現的社會矛盾和現代的社會矛盾有某種類似之處時,它就更容易為今天的讀者所喜愛,更容易打動讀者的思想感情。在我國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古代一些反對投降、歌頌抗戰的文學作品,就深深地激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岳飛的《滿江紅》曾被人們到處傳誦,杜甫的《春望》、陸游的《示兒》、文天祥的《正氣歌》等,也給處於民族危難之際的廣大讀者以勇氣和力量。從這些作品中,人們感受和體驗到古人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氣節,從而激發起自己的愛國熱情,堅定了參加抗日救亡的決心和信心。
第二,生活處境近似。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有著種種錯綜復雜的關系。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點,是受他所生活的特定的社會關系制約的。文學作品中恰恰有許多是著重表現人們對現實生活中這種相互關系的感受的,懷念親人、感嘆離別、追憶故園等類作品就是如此。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之所以千古流傳、膾炙人口,就在於詩人以淺近朴實的語言,寫出了一種月夜思鄉的特定情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的,因而千百年來它曾經觸動了無數讀者思念家鄉、緬懷故國的情感,引起了他們的共鳴。
第三,實踐經驗相通。文學作品如果藝術地概括了具有客觀真理性質的經驗,當然也就容易引起讀者的欣賞與共鳴。如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廣泛傳誦的著名的哲理詩,借觀廬山的感受,深刻而生動地闡明了哲學上的一個道理:假若人們片面地看待客觀事物,陷入局部經驗之中,就必然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看不清全局,因而也弄不清事物的全貌、真相。詩中所表達的這一人生哲理,歷來都曾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靈。又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李商隱的《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都是借某一特定情景,形象地概括了某一人生哲理。上述這類作品,正因為概括了人類在長期實踐中所積累的經驗,具有普遍的意義,可以啟發讀者正確對待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所以長期來得到讀者的喜愛和共鳴。

㈧ 1、如何看待女性視角對文學的影響 2、舉例說明再創造與文學欣賞的關系。

1、女性視角,較之於男性,更為細微,開拓了文學的題材,寫作的內容更為廣內泛
加之女性的容感受更為細膩,寫作風格也會更加多樣化

2、文學欣賞,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作者寫了什麼,就是什麼;第二個層次,是在文章的基礎上,加了讀者根據自己的經歷、想像力而創造的東西。再創造就是第二個層次。

㈨ 怎樣理解文學欣賞是一種再創造活動

一度創造:作家創作,塑造文學形象.(原生文學)
二度創造:讀者閱讀,生成新的文學專形象屬.(次生文學)

文學欣賞是一種依靠想像與聯想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活動。

想像在文學欣賞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學欣賞離不開形象,但也不是簡單的再現形象,而是通過讀者的想像、聯想,通過自己的感受、理解,重新創造形象。比如沒參加過戰爭的人,也能通過作家形象地描繪,通過自己的想像和聯想,去體驗、領略戰爭生活。如果讀者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像和聯想,就不可能對作品有深切地感受,不可能發現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當然,不同的讀者,由於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個性特點的差異,對於同一部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得到的印象不一樣,因此人們認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閱讀全文

與文學欣賞再創造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