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氧氣這個詞沒被發明出來之前,人是靠什麼呼吸
氧氣在被發現之前,氧氣一直存在,我們靠呼吸系統呼吸。
氧在自然專界中分布最廣,屬佔地殼質量的48.6%,是豐度最高的元素。在烴類的氧化、廢水的處理、火箭推進劑以及航空、航天和潛水中供動物及人進行呼吸等方面均需要用氧。
動物呼吸、燃燒和一切氧化過程(包括有機物的腐敗)都消耗氧氣。但空氣中的氧能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斷地得到補充。
(1)呼吸是幾年前發明的擴展閱讀:
地球的大氣層形成初期是不含氧氣的。原始大氣是還原性的,充滿了甲烷、氨等氣體。大氣層氧氣的出現源於兩種作用,一個是非生物參與的水的光解,一個是生物參與的光合作用。
生物的光合作用對大氣層的影響巨大。它造成了大氣層由還原氛圍向氧化氛圍的轉變。使得水光解產生的氫氣能重新被氧化為水回到地球而不至於擴散到外層空間去,從而防止了地球上的水的流失。
2. 呼吸是多少年前發明的
呼吸,是指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氣體交換的過程。人的呼吸過程包括三個互相聯系的環節:外呼吸,包括肺通氣和肺換氣;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內呼吸,指組織細胞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正常成人安靜時呼吸一次為6.4秒為最佳,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氣體量大約為500毫升,稱為潮氣量。當人用力吸氣,一直到不能再吸的時候為止;然後再用力呼氣,一直呼到不能再呼的時候為止,這時呼出的氣體量稱為肺活量。正常成人男子肺活量約為3500~4000毫升,女子約為2500~3500毫升。一個呼吸分為三個部分:呼氣、屏息、吸氣。
事實證明,該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
簡單,也就是說,一旦你理解了呼吸的一些基本原理,它會很快變得非常復雜。為了解釋「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區別,我將在這里介紹一些基礎知識。
呼吸既是生理的也是經驗的
首先,它有助於區分兩種方式,我們可以評估呼吸的概念。
呼吸是一個生理過程。
呼吸是我們體驗到的東西。
有時這些觀點一致,有時卻是不一致的——這可能造成很大的混亂。
以這個常見的指令為例:「呼氣到腹部。」
從經驗的角度來看,該短語是有意義的,甚至可能感覺非常直觀。我們大多數人在呼吸時都會感覺到腹部的起伏。專注於將呼吸吸入腹部可以幫助一些人更深入、更平穩、更有意識地呼吸——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瑜伽中通常想要鼓勵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短語經常被使用的原因。
3. 呼吸機的發展歷程
呼吸機發展歷程
呼吸機是當前大型醫院必備的搶救設備,是延長病人生命為進一步治療爭取寶貴時間的重要工具。它通過機械裝置根據不同的治療目的,為呼吸功能不全的危重病人提供呼吸支持。隨著電子和機械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呼吸機的性能日臻完善,其適用范圍也日益擴大和普及。
一、發展歷程
現代呼吸機的發展,最早始於1915年哥本哈根的Mol-gaard和Lund,以及1916年,斯德哥爾摩的外科醫師Giertz。可惜他們的成就缺乏資料記載,僅見於科學通訊報道。
1934年Frenkner研製出第一台氣動限壓呼吸機——「Spiropulsator」,它的氣源來自鋼筒,氣體經兩只減壓閥,產生50cm水柱的壓力。呼氣時通過平衡器取得足夠的氣流,吸氣時間由開關來控制,氣流經吸入管入肺,當內壓力升至預計要求時,閥門關閉,呼吸停止。1940年,Frenkner和Crafoord合作,在「Spiropulsator」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使之能與環丙烷同時使用,成為第一台麻醉呼吸機。
1942年美國工程師Bennett發明一種採用按需閥的供氧裝置,供高空飛行使用。以後由加以改進,於1948年研製成功間歇正壓呼吸機TV-2P,以治療急、慢性呼吸衰竭。1951年瑞典的Engstrom Medical公司生產出第一台定容呼吸機Engstrom100取代了當時的「鐵肺」,救治了大量的由流行性小兒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病人。許多工程師、醫師等投入呼吸機的研究,歐洲各國紛紛生產出代表呼吸機達到10種類型。
50年代開始,由於心臟外科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醫師認識到機械呼吸的優點。1955年Jefferson呼吸機是美國市場上首先使用最廣的呼吸機之一。此外,還有Morch、Stephenson、Bennett和鳥牌呼吸機等四種類型。
進入60年代,呼吸機的應用更為廣泛,1964年Emerson的術後呼吸機,是一台電動控制呼吸機,呼吸時間能隨意調節,是一台電子線路的呼吸機,配備壓縮空氣泵,各種功能均由電子調節,根本改變過去呼吸機純屬簡單的機械運動的時代,而跨入精密的電子時代。
1970年利用射流原理的射流控制的氣動呼吸機研製成功,是以氣流控制的呼吸機。全部感測器、邏輯元件、放大器和調節功能都是採用射流原理,而無任何活動的部件,但具有與電路相同的效應。
8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新一代多功能電腦型呼吸機具備了以往不可能實現的功能,如監測、報警、記錄等。進入90年代,呼吸機不斷向智能化發展,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使呼吸機的性能更臻完善。
我國呼吸機的研製起步較晚,1958年在上海製成鍾罩式正負壓呼吸機。1971年製成電動時間切換定容呼吸機。
二、發展趨勢
近20年來,呼吸機的發展非常迅速,臨床應用日趨廣泛,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有關呼吸機對人體的影響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臨床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正是這些問題和要求促進了呼吸機的發展。為了滿足這些要求,目前新一代的呼吸機的性能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在呼氣、吸氣轉換上,高檔機均有兩種以上的切換方式;在通氣上力求使病人更舒適,減少病人的呼吸功,觸發的敏感度越來越高;而最關鍵的是計算機在呼吸機上應用,微機替代電子控制不但減低了成本,而且誤差小,操作更直觀、方便,計算機具有自檢系統,可以自我檢查故障,縮短保養和維修的時間。
可以預測,未來的呼吸機將絕大多數用微機控制,各種性能更完善,操作更直觀,實現確實的人機對話。現在的呼吸機本身並不能改善換氣功能,這將是未來留給人們的一個重要課題。
4. 現代人工呼吸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
最早採用人工呼吸方法救人的醫學家是張仲景,記錄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雜療方二十三》「救自縊死」的方法:
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
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勿著勞之,須臾,可少與桂枝湯及粥清,含與之,令濡喉,漸漸能咽,及稍止,若向令兩人以管吹其兩耳,好,此法最善,無不活也。
意思就是說:當遇到自縊身死患者時,不能把上吊的繩子割斷,而要先把病人抱住,慢慢解開繩套把病人放在被子里保溫。一個用兩腳抵住病人的肩部,一個人用雙手按患者的兩側胸部,一上一下地按壓放鬆;另一個人用手分別扶住患者的兩上肢,一屈一伸,和按壓胸部的那個人互相配合。
這樣的急救動作,要持續進行一頓飯的功夫,也就是大約半個小時左右。可以喂患者適量的湯和清粥,漸漸能咽下去的時候就停,如果又能能用管吹患者兩耳,效果更好,這種方法最佳,沒有不活的。
(4)呼吸是幾年前發明的擴展閱讀:
次早提到人工呼吸方法的人是著名的比利時解剖學家維薩留斯(Vesalius)。他開始時是對動物做解剖實驗。他發現,只要給剖開胸腔的動物的肺吹氣,這只動物的心臟就能維持跳動更長的時間。這還只是類似於人工呼吸的作法,但還沒有用來治病。
1666年,英國科學家虎克給一隻剖開胸腔的動物聯上個小風箱。把管子插到氣管里,用風箱來維持動物的呼吸,動物可以不死。這種人工呼吸還沒有用來救治病人。
只是到了公元1897年,拉波得才真正把人工呼吸的方法介紹到治療人體的疾病,用以急救某些瀕死的患者。
5. 腹式呼吸是誰發明的
中國的內家拳吧?太極很講究這個,其他內家拳的呼吸方法也有腹式呼吸,起源很早。
6. 人工呼吸是誰發明的
華佗是歷史上最早發明人工呼吸的人。
《金匱要略》中明確記載了「救自縊專死」的方法,「一人以腳踏屬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數動之」。
但書中並沒有口對口的記錄,是用的吹耳法,和現今我們所說的人工呼吸有較大差異。其所載的「手按揉胸上,數動之」,是胸外按壓的手法。
口對口人工呼吸,在中國最早的記錄是在《中藏經》里。這本書原署華佗,華佗是和張仲景同時代的,都是東漢末年。但其有偽托之嫌,是後代醫生假託華佗所著,目前最為廣泛的說法是創作於公元四世紀左右。
(6)呼吸是幾年前發明的擴展閱讀:
當患者有口腔外傷或其他原因致口腔不能打開時,可採用口對鼻吹氣,其操作方法是:首先開放患者氣道,頭後仰,用手托住患者下頜使其口閉住。
深吸一口氣,用口包住患者鼻部,用力向患者鼻孔內吹氣,直到胸部抬起,吹氣後將患者口部張開,讓氣體呼出。如吹氣有效,則可見到患者的胸部隨吹氣而起伏,並能感覺到氣流呼出。
7. 氧氣是於1774年發現的,那麼1774年之前的人們都在呼吸什麼呢
1774年之前氧氣就存在於大氣層中,只不過在1774年才被人類認識到氧氣的存在。那麼1774年之前的人也都在呼吸空氣中的氧氣。
氧氣作為大氣的構成成分之一,一直都存在於大氣之中。只不過在1974年之前人們並沒有獲得單一的氧氣,所以在此之前人們並不知道氧氣的存在但呼吸的依舊是氧氣。
8.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物是什麼進行什麼呼吸
最早出現的是生命之源--蛋白質。以後才有單細胞生命。 最早的是微生物菌母。
5億年前的陸地上,到處是光禿禿的山脈和大地,除了石頭就是沙子,沒有任何生命,也沒有生命賴以生存的土壤。直到4億2千5百萬年前,海藻才在地球大氣中積累了足夠的氧,形成臭氧層來保護暴露在陽光下的生命,生物才可能浮出水面。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現在45億年前。這時的生命是像細菌一樣的東西,它只有一個細胞,今天地球上所有的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這種單細胞的小生命遍布海洋,孤獨地生活了大約20億年。這時的地球上空曠、寂寞,空氣是有毒的,根本無法呼吸。大氣中沒有氧氣,也沒有保護生命的臭氧層,直射地面的強烈紫外線輻射只要一個小時就可以殺死絕大多數生命。大約7億年前,單細胞生物又演變成多細胞生物,就像今天的植物一樣,它們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這種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的小生命,用了漫長的時間,讓地球大氣中充滿了氧氣。這樣,最早的地球生命就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進化成一些更復雜的生命。這是生命的重大突破。
據某些專家推測,地衣是最早上岸的生命,正是由於地衣分解岩石,再加上自然的分化為後來登陸的生物打下一片天地,因為沒有土壤,任何其他陸地生命都是無法生存的。生命在進化過程中,前仆後繼地經營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生命第一次從海洋爬上陸地後,就不斷地開發新的棲息地,直至布滿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在南極零下23攝氏度的嚴寒冰層中,有自在生活的藻類和真菌;在海底火山附近達到沸點的開水中,也有安詳生活的生命。已知生活在世界最低處的動物是一種像蟲子一樣的海洋生物;在珠穆朗瑪峰海拔6千米以上的地方也有生命存在。
古老而浩盪的息粒,是地球古期最為單一的生命形式,生存期短促,約有半小時的時間,它們的游離性全憑著外力。暗灰色的息粒雖瞬生瞬死,但總量奇多,鋪天蓋地,充斥著廣袤的地表。息粒時代,是地球嬰兒般簡單,並且純潔的時代。
肉眼難視的息粒放大來看,是一個水泡樣的單胞原體,在它身體邊緣有若干纖毛,能緩慢地扇動。它們始生於距今47億2千萬年前,蓬勃生發,持續了約一百萬年之久,在後四十餘萬年趨減至無。
繼息粒之後,地球迎來了第二批絢麗的生命之花——微生物菌母。
這是地球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微生物菌母,在息粒減滅期大量湧出,它們稱雄於天下的時間,約三十萬年。
9. 呼吸機什麼時候發明的
全球首台睡眠呼吸機的發明者澳大利亞的百沙利文度教授(Dr.Colin
Sulivan),於1981年發明了一種小型的內睡眠呼吸機,容夜間睡眠時通過一舒適的鼻面罩,將知壓縮空氣道送入患者的氣道內,調節適當的壓力來輔助患者的呼吸,即可防止專氣道的塌陷,副作用小,應用方便,有效率達90%以上。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