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詩思維導圖怎麼寫
學生時代我們背誦過許多古詩,但是記牢的古詩非常的少,那麼,如何更好的記住古詩詞呢?這就需要用到我們的思維導圖了,跟著老師一起用一支筆,一張紙一起來繪制我們的思維導圖,進行古詩記憶吧。
要說思維導圖可是當年東尼博贊先生的一個人間偉大發明啊,思維導圖副科只是一小小小部分的功能(當然這已經是很嚇人的效果了),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思維導圖如何背、古、詩!
以終南別業為例子,我們來背誦一下
第一步,我們先要誦讀全詩,並理解詩的意思。
終 南 別 業
王 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邊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那麼我們一起來理解一下這首詩的含義吧。
中年以後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於終南山邊陲。
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遊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村父老,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詩文的意思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吧,那麼我們如何通過思維導圖來學習古詩呢?重點來啦,大家要好好記錄。
第二步
找提示性的關鍵詞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邊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找到關鍵詞,劃分好古詩的意群,確定好我們的核心主題和分支結構,我們就可以繪制一幅思維導圖了,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其他小朋友完成的古詩《中南別業》的導圖吧!
如果你覺得樣式圖案太單調也可以加點不一樣的顏色,易於理解和記憶,圖案,插畫,圖表什麼的,都可以加入到我們的導圖中,幫助我們記憶。
第三步
通過情境聯想的方式
根據文字的內容在腦海中展開畫面想像
讓自己對這首詩的內容更為熟悉
比如,中歲頗好道這句話,中年以後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到中年人想當道人,那麼道人我們怎麼想像呢,可以想像一下倚天屠龍記里的張三豐。
晚家南山陲,意思是直到晚年才安家於終南山邊陲,那麼我們可以想像道人變成老頭了,住在南山的邊緣(陲的意思是邊緣)
這樣是不是就很好記了呢,來我們在一起看一下第一句詩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是不是已經背下來了呢?簡單吧!
② 有什麼適合畫思維導圖的古詩
文言文的話先歸納段意層意,注意寫作順序,如由遠及近,由現象到本質,時間空間等,然後寫出關鍵詞。古詩也差不多。(最好讀三遍,先慢後快再正常)
如送東陽馬生序的
勤,艱:得書艱難—從師不易—學途艱難—生活清苦
③ 如何運用思維導圖背誦詩歌
以崔顥的「黃鶴樓」為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先了解內容的意思:
古代的仙人已經乘著黃鶴離去,只留下一座空盪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再回頭,而白雲卻千年不變悠悠地飄飛在空中。晴天時,可以清晰地看到川水流經漢陽的林樹,而鸚鵡洲上方的芳草也隨著風搖曳著。傍晚時,暮色昏暗,看不清我的故鄉,只見江上蒼茫的煙波,讓人徒增感傷。
2、畫出詩中的關鍵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接著把這些關鍵字的意義,用思維導圖分段表達出來:
4、再來,練習看著思維導圖把文章內容背出來。
5、最後,不看思維導圖,而是根據腦海中思維導圖的印象把文章背出來。
比較長的詩詞可以用另一種「句首字」的技巧來幫助我們快速記憶。同樣的必須先將文章大聲朗讀、熟悉內容,接著按照順序取每一句的第一個字,利用意義或諧音的聯想方法,把這些字串成一個故事。
④ 怎麼用思維導圖畫出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西江月
《西江月·遣興》是宋代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借醉酒表達自己對現實社會和自身處境的不滿,抒發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傷感和憤慨,表現出詞人的耿介、曠達的性格。上片寫閑居中的飲酒讀書生活,下片描寫酔中情態。全詞語言明白如話,文字生動活潑,表現手法新穎奇崛,體現了作者晚年清麗淡雅的詞風。
⑤ 詩歌發展史 思維導圖
發展順序:詩經——楚辭——樂府——賦——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新詩。
(5)用思維導圖創造詩歌擴展閱讀:
近現代詩歌的主要流派有:五四派、新月派、現代派、湖濱派、九葉派等。
1、「五四」派
現代詩歌是五四以來的詩歌。現代詩歌的主體是以打破舊格律形式的白話新詩。最早嘗試和提倡新詩的雜志是《新青年》,它在1917年2月第6卷第二卷發表了胡適的八首白話詩。1920年,《胡適嘗試集》出版,這是第一部新白話詩集。
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是早期新詩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他在《女神》中的大部分作品創作於1920年左右,傳達了當時的時代精神,開啟了當時的詩風。
2、新月派
近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派,一般以1927年為界分為兩個時期。成立初期,從1926年春開始,以《北京晨報·詩娟》副刊為位置,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翔、饒夢康、孫道東、柳夢偉等。
3、現代派
「現代派」是指1932年以後在《現代》雜志周圍出現的一群詩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費明、林耕等。何其芳的《預言》等詩歌華麗而細膩。
4、湖畔派
它是中國最早的新詩流派,因為它的詩人大多聚集在西湖附近。愛是湖濱學校歌唱的主要內容。
有代表性的詩人有馮雪峰、王敬之、應樹人、潘墨華等。代表作:馮雪峰《一仔》、《花女》、王靜之《慧峰》、《我是死海》、英秀《芽》、潘默華《離家》等。
5、九葉派
「九葉派」是20世紀40年代的又一詩派(又稱「中國新詩派」),其代表詩人有辛迪、穆旦、鄭敏、杜雲謝、陳景榮、杭約和、唐琦、唐詩、袁克家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詩歌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詩歌
⑥ b思維導圖——從漢代到唐代,幾百年來詩歌發生了哪些形式上的變化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樣。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是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初唐詩歌】
這是唐詩繁榮的准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四傑」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如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寧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傑」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對此他耿耿於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韓愈曾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後定型。
鑒賞唐詩,首先要對「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分別有個概要的了解,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就能更好地領略其妙處。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這個概念和通常說的「古代詩歌」不同,是專用名詞,專指唐代以前流行並在唐代繼續流行的一種詩體,和唐代形成的近體詩相對存在。古體詩的特點是:每篇句數不限,每句字數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平仄對應和用詞對仗的要求。一句話,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不同。古體詩分兩大類: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或簡稱五古和七古)。此外還有句式長短不齊的古詩,一般歸入七古。有的古體詩句數、字數和律詩相同,但用韻、平仄和對仗都不同於律詩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詩。上文講到的《古詩十九首》及陶淵明等人的詩都是古詩。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近體詩分兩大類:(1)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2)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下面我們分別舉例說明。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五言絕句,它必須是四句20字。其次它必須依照用韻要選一個韻部的字作韻腳①,這首詩的「流」、「樓」兩字就屬「十一尤」韻。再次,它用的字必須合乎規定的平仄格式,這樣讀起來才抑揚間錯,和諧動聽。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用·標出來的字可平可仄,其餘的字不能變通。平——指的是古代漢語中的平聲字;仄——指的是古代漢語中的上聲、去聲、入聲字。按現代漢語說,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字屬平;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字屬仄。絕句詩上下句之間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這首絕句全首對仗,後兩句「欲窮」對「更上」,「千里」對「一層」,「目」對「樓」。
我們舉《登鸛雀樓》這首詩來說明近體詩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絕句還有三種平仄格式,共四種格式。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也都各有四種平仄格式。關於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只舉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詳細介紹了。如果不想創作這類詩,只是鑒賞前人作品,那麼關於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無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