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了古箏

誰發明了古箏

發布時間:2021-10-11 15:41:33

㈠ 古箏是哪個朝代發明

傳說黃帝時候都有了。。。

㈡ 古箏的來歷是什麼

古箏起源於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故也稱秦箏。早期的古箏,為五弦,箏體為竹製,形式如「築」。以後箏弦逐漸增加。東漢許慎和清代訓詁家朱駿聲分別在《說文解字》和《說文通訓定聲》中有具體說明。許慎說:「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為瑟,易竹以木。」朱駿聲日:「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以木。唐以後為十三弦。」現代更增加至二十一弦。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三國時期的箏弦當為十二弦。

用假甲彈箏,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公元前502年)的梁代《梁書·羊侃傳》載:「有彈箏人陸大喜,著鹿角爪,長七寸」,在李商隱的《無題二首》詩中有:「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可見三國時期仍是用肉甲演奏。

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165—212)為三國魏時著名文學家、音樂家,他將音樂與文學結合,將箏藝與文學融合,推進到一個箏、文與人品之化一的境界。阮瑀的《箏賦》對當時的箏樂藝術作了詳盡的描繪。這篇《箏賦》是這樣的: 「惟夫箏之奇妙:極五音之幽微,苞群聲以作主,冠眾樂而為師,稟清和於律呂,籠絲木以成資。身長六尺,應律數也。故能清者感夭,濁者合地,五聲並用,動靜簡易,大興小附;重發輕隨。折而復扶。循覆逆開,浮現抑揚,升降綺靡,殊聲妙巧。不識其為,平調足均,不疾不徐。遲速合度,君子之銜也;慷慨磊落,卓礫盤紆,壯士之節也;曲高和寡,妙技雞工。伯牙能琴,千茲為膜。蛟憚禽然,庶配其蹤;延年新聲,豈此能同;陳惠李文,蜀能是逢。」(《藝文類聚》卷四十四)

這篇賦,從箏的形制到為眾器之師、音樂效果、藝術風格、彈奏手法、音樂美學,以至社會影響,都做了精闢的論述。他指出此時的箏已成為一種「曲高和寡」的樂器,並以枉、苞、冠、稟、籠來誇陳箏在眾樂器中的雄踞地位,可知秦箏在三國時期,為一種相當高尚的樂器,受到朝野學者、文士之普遍重視,在表現能力、彈奏技巧以及製作工藝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又說箏是群聲之主,眾樂之師,對箏樂極為推崇。在箏的演奏法上:「籠絲木以成資」是說古箏的取材和構造;「五聲並用」則指古箏以五聲音階定弦;「大興小附,重發輕隨」則是說在以大、食指彈弦的同時也要講求強弱對比之表現;「折而復扶」是次第使用按滑音與實音之變化奏法;「循覆逆開」是演奏樂曲開始與反復時運指的順序。另外,將彈箏的行雲流水與做人之道相結合,借彈箏的高超技巧以喻君子品格。

據說魏文帝曹丕彈古箏彈得很好,而且不管到哪裡,都要把箏帶上,隨時隨地都彈。他弟弟曹植也很喜愛古箏藝術,留下了「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笙聲既設,箏瑟俱張」,「何以忘憂?彈箏酒歌」等和箏有關的詩句。周瑜在江南,也善於欣賞箏樂,後人為之作「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的詩句以形容他高超的音樂鑒賞力。

至於古箏流派,當今的六大派系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內蒙箏中,三國時期能看見影子是河南箏,當時魏之首都在洛陽,阮瑀曹植等人描述的大約是河南箏,其特色為深沉內在慷慨激昂。

總之,三國時期,涌現了很多妙解箏音的音樂家,有的以箏為題材作賦寫詩,有的精通彈箏且擅長譜曲,有的擅長賞析,大大推動了古箏發展的進程。

㈢ 古箏是哪個朝代發明的,背景是什麼

古箏的由來
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形成流傳於秦地(今陝西一帶), 史稱秦箏。隨著歷史的變遷,流傳到全國及周遍不少地區。中國古箏藝術從文獻上看,最早在《史記·李斯列傳》中便提到「擊築彈箏」,這是第一次出現「箏」字,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古箏既善於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描繪了箏的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箏,通常人們又把它叫做古箏。這與它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傳統箏曲給人們留下的古樸雅緻的情趣有關。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趙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聲」、「秦箏」之稱,在古代,箏還被稱為瑤箏、銀箏、雲箏、素箏等。關於箏的命名,史料中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l 箏淵源於瑟。唐趙磷《因話錄》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韻》中載有:「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雲: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二人爭瑟,而產生了「箏」,僅是傳說而已。
l 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話中,有兩處談到箏,即「彈箏博髀」和「退彈箏而取韶虞」 .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於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於木,唐以後加十三弦。」這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l 早期箏是五弦竹箏,築身瑟弦。如:東漢應劭《風俗通》雲:「箏五弦,築身而瑟弦。」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關於箏的命名,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這就說明箏是由本身發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的
這幾種說法,以音響效果具有錚錚的特點而命名的論斷比較合理。

㈣ 古箏是誰發明的

珺最喜歡的劇中人物就是紫薇,因為紫薇愛彈古箏,所以喜歡上了古箏,也學著如何彈奏古箏;就因為喜歡紫薇,每次練琴出現疲憊狀態總是拿格格來標榜,讓她提高興趣,在不斷地堅持和努力後,終於小有成就,彈得有模有樣、有聲有色啦。 最近影視台熱播《還珠格格》,珺偶爾也看看,看到紫薇彈琴時,就特開心,認真地看著,帶著崇敬的表情,跟著曲子小聲哼哼。完了,轉過頭問我,「媽媽,人是猴子變得吧?那到底是誰發明了古箏呢?」暈,我真是被她問倒了,是啊,都說人是猴子變來的,那麼古箏這么好聽的聲音到底是誰最先創造的呢?那些好聽的音樂又是怎麼一步步彈奏出來的呢?這么深奧的問題突然問出來,我都不知該如何回答了。 「那外國人唱譜是不是five、five、……」她用英語單詞哼著正在學的《南泥灣》曲譜,我馬上打住,「不對,不對,音樂是沒有國籍的,都是用到來咪發嗦啦希來發音,只是中國習慣用簡譜,而外國人習慣用五線譜。」我用我所知道的單薄的知識解說著,因為不太懂得音樂,連基本的常識都搞得不太清楚,只能從表面的層次推理一下,每每這時,才覺得知識的重要性,可不能因為我的無知而造成誤導啊! 「噢,原來是這樣啊。」珺若有所思,我也裝得很懂似的,但心裡特怕再問這些高難度的問題。 「媽,那美人魚呢?真的有美人魚嗎?」 「沒有,美人魚只是童話故事中的人物,長得美人臉,可是身子卻是魚。」 「你不是說過,人有可能是魚變來的嘛。」 暈,是曾在網上看過這樣的報導,並講給她聽過。這回人家又聯繫上了,難不成把美人魚想像成未進化好的魚或人來著?真是不敢再信口開河,胡亂造次,只得打著晃子說,「這個問題嘛,得你們長大了以後慢慢研究啦!」 人家聽得這樣說,倒到一旁睡了。

㈤ 古箏起源於什麼時候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越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盛行,故有「真秦之聲」、「秦箏」等稱。古箏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樣,具有許多種版本,會有這樣的原因,我想是來自於它沿革歷史悠久,加上每個朝代對其加註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會有以下四種學說:說法一:箏淵源於瑟在史料中,可看到多處皆有因爭瑟一分為二而成箏的記載,於上述對於「箏」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詳述。

說法二:箏築同源說箏築同源的說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記錄,根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的記載,「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及同時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敘述到「箏,鼓弦築身樂也」。因此有許多學者推斷,箏的來源與築相當類似,都是竹製,都是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之後箏不斷演進,演變成十二弦木製箏,簡單的說,箏與築皆是由簡單的竹製樂器所演進而生的,因此才有此一說。註:何謂「築」?築乃是一種便於攜帶流行於古代游牧民族用竹所制的簡單樂器,戰國時代流行於燕、趙、齊等靠北方的國家。北宋陳暘樂書「築之為器,大抵類爭,其頸細,其肩圓。竹鼓之,為琴……品聲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擊之,隨聲應律焉」。

說法三: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史料中的記載如下:1.漢應劭風俗通「僅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隋朝的音韻學家陸法言在切韻中說「箏,秦蒙恬所造」。

3.隋書樂志「箏,十三弦,所謂秦箏,蒙恬所作者也」。

4.唐段案節樂府雜錄「箏者,蒙恬所造也」,雖然此一說法有許多文獻證明,但仍有許都研究學者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推斷,以下分項述之:(1)在孔子弟子所撰寫的禮記、樂記中就已有古箏記載。這代表著在春秋時代,古箏早已流行,但此時蒙恬尚未出生,又怎麼造箏呢?

(2)在公元前237年,在宰相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曾敘述到「夫擊瓮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其中也有箏樂的記載,李斯和蒙恬雖是同時代人,但此文和蒙恬造箏之說時,相差了十六年,這是另一項否定蒙恬造箏之說的論點。

(3)其三,若蒙恬造箏為事實,怎會於史記蒙恬列傳中,完全無提及有關造箏一事,令人可疑;另外在晉傅玄箏賦序及舊唐書音樂志中皆有反駁蒙恬造箏的記載。箏賦序:「……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恬所造,非也」。舊唐書音樂志:「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此派學者認為蒙恬造箏說已不攻自破,不足採信;至於對蒙恬改造箏的說法倒是認為有可能的。在清朝朱駿聲說文通訓中提到:「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已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這一段文字便證明了蒙恬改造箏的說辭。

說法四:箏為漢代京房所造承上述舊唐書音樂志提到:「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其後述是「箏與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弦,此乃箏也」,但實際上,「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之意,是京房設計了一個狀如瑟的五音準,換句現代話應該是說京房製造了一個有五音準的調音器,而不是古箏。這算是一個會意上的差錯,而非是真實的。那麼倒底事實的真象為何?這些古人的說辭,你自己又相信誰?或許只有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才知道吧!也或許沒有人真正知道!因為若要追溯每個樂器或音樂的確實的背景、歷史,那麼真正的創造者,應該是在當時的人民,因為箏樂早已在每個人的心中慢慢萌芽、茁壯而誕生。

㈥ 古箏從什麼時候發明的

古箏是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發明的。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陝西)一帶廣泛流傳,又名秦箏。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漢民族樂器,一共10級。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傳.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

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也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

(6)誰發明了古箏擴展閱讀

1965年,王昌元成功創作出了古箏曲《戰台風》,《戰台風》的出現,使古箏的演奏的技術、技巧,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結束了古箏只能輕彈慢揉的時代,此曲中的掃搖四點、密搖、扣搖、刮奏等來製造台風效果等技法,都是創新技法,提高且豐富了箏的表現能力。

70年代,趙曼琴在演奏實踐中,創造使用了雙弦過渡滑音、和弦長音、快撥及1/5泛音等新技巧。並突破傳統的八度對稱模式。

創立了由輪指、彈輪、彈搖等幾十種新指序構成的「快速指序技法體系」,使箏不須改變定弦即可單手演奏五聲、七聲及變化音階的快速旋律,為箏由色彩樂器進入常奏樂器行列奠定了堅實地基礎。

㈦ 古箏最早起源於哪個國家

現存最早的古箏實物
1979 年,在江西省貴溪縣仙岩東周崖墓群中發現了連件箏。其中保存完好的一件,長 166 厘米、寬 17.5 厘米,尾寬 15.5 厘米

㈧ 古箏的歷史

一,古箏的起源
箏,又名秦箏,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因為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樂淳樸典雅、古色古香,所以後來人又把它稱為「古箏」。
古箏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它是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

二、古箏的發展
在漫長的二千多年歷史進程中,經過歷代彈奏者和樂器製作匠的共同努力,古箏這件華夏民族的古樸樂器得以不斷改進,其發展趨勢和人類社會的事物發展規律一樣,也是由「簡」和「繁」、「彈撥樂器」。
最初的古箏體積小,只有5根弦,後來發展到十二、十三、十六、十八,直到現在最多的有五十餘根弦,目前慣用的則是二十一根弦,又稱二十一弦箏。
古箏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非常流行,在日本、朝鮮、新加坡及我國台灣、香港等地可與鋼琴並駕齊驅,由於古箏的表現力豐富,韻味深長、色音淳美、古樸典雅,彈奏起來時若玉珠落盤,時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變幻莫測,氣勢磅礴,令人陶醉。

三、箏體簡介
(1)箏頭、箏尾。大的一頭稱箏頭,小的一頭稱箏尾。
(2)岳山:古箏分前岳山、後岳山,大箏頭處稱前岳山,箏尾初處稱後岳山。
(3)箏碼:也稱柱或雁柱,它是箏弦和面板的傳振支柱,箏碼可以左右移動,以調整音高低,前後移動,以調整音質。
(4)箏弦:分鋼絲弦和尼龍弦,從高音到低音依次排列為1—21弦。
(5)箏的共鳴體由面板、底板和兩個箏邊組成。

四、坐姿
1、彈箏姿式分立式、坐式及盤式(盤腿、坐地)日本、朝鮮彈奏政者多採用盤式,我國常用坐式。
2、坐式要點
(1)坐在靠箏頭一邊,身體右側與前岳山延長線對齊、人體中線對第一、第二個箏碼。
(2)箏上最高碼之頂端在彈奏者胸腰之間。
(3)坐距箏體約10—15厘米。
(4)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呈「丁」字形。
(5)上體平直,放鬆自然。
3、手形要求
兩肩自然放鬆,手腕放平,手呈半握拳狀,各手指自然彎曲,各關節凸出,不能踏陷,大指要立起與中指相對,彈奏時各關節往掌心運動。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了古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