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早的摩托車是誰發明的
摩托車也叫機器腳踏車,是德國人巴特列布·戴姆勒(1834~1900)在1885年發明的。當以煤炭為燃料的蒸汽的汽車普遍行使在街頭的時候,由於煙霧彌漫,時速不快等原因,已經由人開始試圖利用其他燃料了。在奧托工廠任職的青年技術員戴姆勒決定研製一種小型而高效率的內燃機,毅然辭去工廠的職務,在另外組織的一個專門研製機構進行研製,終於在1883年獲得成功,並於同年12月16日獲得德意志帝國第28022號專利。1885年8月29日,戴姆勒巴經過改進的汽油引擎裝到拇制的兩輪車上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輛摩托車,並獲得了專利。
當時的汽油發動機尚處於低級幼稚的狀況,車輛製造尚為馬車技術階段,原始摩托車與現代摩托車在外形、結構和性能上有很大差別。原始摩托車的車架是木質的。從木紋上看,是木匠加工而成的。車輪也是木製的。車輪外層包有一層鐵皮。車架中下方是一個方形木框,其上放置發動機,木框兩側各有一個小支承輪,其作用是靜止時防止傾倒。因此,這輛車實際上是四輪著地。單缸風扇冷卻的發動機,輸出動力通過皮帶和齒輪兩級減速傳動,驅動後輪前進。車座作成馬鞍形,外麵包一層皮革。其發動機汽缸工作容積為264毫升,最大功率0.37千瓦,僅為現代簡易摩托車的1/5。時速12公里,比步行快不了多少。由於當時沒有彈簧等緩沖裝置,此車被稱為「震骨車」,可以想像,在19世紀的石條街道上行駛,簡直比行刑還難受。盡管原始摩托車是那麼簡陋,但是從此摩托車才能不斷變革,不斷改進,才有了100多年的數億輛現代摩托車的子孫。
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兩輪車名叫「家因斯伯車」,這是1885年德國巴德—康斯塔特市的哥特利勃·戴姆載製造的一種機動車,車架用木頭製造。發動機為單缸264毫升四沖程,每分鍾700轉,最高車速為每小時19公里。出生於符騰堡王國(相當於今日德國的巴登—符騰堡邦之一部分)海爾布隆的勒文斯坦市的威廉·梅巴赫首次騎行該車。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早期的摩托車由於採取了當時的新發明和新技術,諸如充氣橡膠輪胎、滾珠軸承、離合器和變速器、前懸掛避震系統、彈簧車座等,才使得摩托車開始有了實用價值,在工廠批量生產,成為商品。
20世紀30年代之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摩托車生產又採用了後懸掛避凝震系統、機械式點火系統、鼓式機械制動裝置、鏈條傳動等,使摩托車又攀上了新台階,摩托車逐步走向成熟,廣泛應用於交通、競賽以及軍事方面。20世紀70年代之後,摩托車生產又採用了電子點火技術、電啟動、盤式制動器、流線型車體護板等,以及90年代的尾氣凈化技術、ABS防抱死制動裝置等,使摩托車成為造型美觀、性能優越、使用方便、快速便捷的先進的機動車輛,成為當代地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尤其是大排量豪華型摩托車已經把當今汽中先進技術移植到摩托車上,使摩托車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摩托車的發展進入了鼎盛階段。
㈡ 摩托車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1輛摩托車是德國人戴姆勒在1885年發明的,它裝有不完善的發動機和木製車輪,車速僅為12km·h-1。到1894年,經改進的摩托車,公路賽的最高速度為24 5km·h-1。
㈢ 世界上第一輛摩托車是誰發明的
戈特利布·戴姆勒。
戈特利布·戴姆勒1834年3月17日出生於德國符滕堡雷姆斯河畔舍恩多夫的一個手工業工人家庭,父親是一位麵包店老闆。
1872年,戴姆勒設計出四沖程發動機。1883年,他與好友-著名的發明家威爾赫姆·邁巴赫合作,成功研製出使用汽油的發動機,並於1885年將此發動機安裝於木製雙輪車上,從而發明了摩托車。
(3)發明舊摩托擴展閱讀:
1885年8月30日,德國工程師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摩托車。他通常還被認為參與製造了世界第一台成功的內燃機。在造出摩托車前一年,戴姆勒就主張優先發展這種兩輪裝置。
但是,由發動機驅動的兩輪車的創意最早並非來自於戴姆勒,也並不是戴姆勒第一個將這種裝置變成現實。曾參加過美國內戰的西爾維斯特·羅佩爾(Sylvester Roper)早在1867年就造出了「摩托車」原型。羅佩爾的支持者認為,他應該享受「摩托車之父」的殊榮。
但之所以將造出世界上第一輛「真正」摩托車的頭銜授予戴姆勒,是因為這輛車將汽油作為燃料。而羅佩爾在美國內戰後發明的摩托車原型採用小型兩缸發動機,由蒸氣驅動。
戴姆勒製造的摩托車基本上採用木製自行車結構(腳踏板被拆除),由一台奧托循環發動機驅動,還有一個噴霧器類型的化油器。
㈣ 最早發明摩托車
古人以前如何繪制平面地圖呢?
我國古代就有地圖的繪制,以下是三國時期到元代的幾個代表性演進史。由敘述中可以得知古人測量繪制地圖的方法。
我國在宋代也有航海圖繪制的能力,當然,元代之後的科學更是發展迅速(比如說,混天地動儀,可測量天文)。而在同時期的外國科學發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說,荷蘭人駕船繞行台灣繪制的台灣全圖)。
………………………………………………………………………………………
第一部測算專著——《海島算經》
《海島算經》是三國時期(西元三世紀)的數學家劉徽所著。他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寫了《重差》一卷,附於該書之後。
唐代數學家李淳風將《重差》單列出來,取名《海島算經》,並列為我國古代的數學經典《算經十書》之一。該書全部9個算例均涉及測高望遠及其計算問題。9個算例分別是:測量海島的高度(望海島),測量山上的松樹的高度(望松),測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測量澗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測量地面上塔樓的高度(望樓),測量河流的寬度(望波口),測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淵),從山上測量湖塘的寬度(望津),從山上測量一座城市的大小(臨邑)。
為解決這些問題,劉徽提出了重表法、連索法和累距法等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就是重差測量術。重差測量術是藉助矩、表、繩的簡單測量工具,依據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內在關系,進行測高、望遠、量深的理論和方法。在劉徽之前,趙爽在為《周髀算經》作注時曾作日高圖,首先提出了重差測量理論。而劉徽在《海島算經》中活用重差理論,巧妙地提出了多種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把重差測量理論推廣開來。
《海島算經》是一部影響久遠的測算專著。它所詳細揭示的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成為古代測量的基本依據,為實現直接測量(步量或丈量)向間接測量的飛躍架起了橋梁。直到今天,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在某些場合仍有借鑒意義。
什麼是「制圖六體」
制圖六體,是晉代制圖學家裴秀提出的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彥,河東聞喜(今屬山西省)人,晉武帝時官司空,後任宰相。他根據「六軍所經,地域遠近,山川險易,征路迂直」,校驗了魏國留下的舊圖。
由於舊圖繪制粗略,加之地名改變,他在門客京相璠的幫助下,編制了我國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地形方文圖》。他總結了前人制圖經驗,提出了地圖制圖的六條原則,即「制圖六體」: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為「准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系;三為「道裏」,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裴秀認為,制圖六體是相互聯系的,在地圖製作中極為重要。地圖如果只有圖形而沒有分率,就無法進行實地和圖上距離的比較和量測;如果按比例尺繪圖,不考慮准望,那麼在這一處的地圖精度還可以,在其他地方就會有偏差;有了方位而無道裏,就不知圖上各居民地之間的遠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離,而不測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地圖同樣精度不高,不能應用。
這六條原則的綜合運用正確地解決了地圖比例尺、方位、距離及其改化問題。所以制圖六體成為我國明代以前地圖制圖學理論的基礎,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計裏畫方
「計裏畫方」,是按比例尺繪制地圖的一種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中邊長代表實地裏數,相當於現代地形圖上的方裏網格;然後按方格繪制地圖內容,以保證一定的准確性。據文字記載,此法始於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 「制圖六體」原則,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地形方丈圖》。
唐代賈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編制了《天下州縣圖》(又稱《守令圖》)。元代朱思本,用計裏畫方的方法繪制的全國地圖——《輿地圖》,精確性超過前人。此法沿用1500餘年,直到清初,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元代郭守敬在測繪上的建樹
郭守敬在測繪上作出的最大貢獻,是他首創的以我國沿海海平面作為水準測量的基準面。當時,郭守敬曾經從河套東頭的孟門山(今陝西宜川至山西吉縣一帶)起,順中條山往東,沿黃河故道測量地形,掌握了大河之北縱橫數百里地區內地勢起伏的變化。
這是在黃河中游的一次大面積地形測量。大面積測量必須解決各局部測量資料的統一歸化問題。據《元朝名臣事略》記載,郭守敬「又嘗以海平面較京師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謂汴梁之水去海甚遠,其流峻急,而京師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緩,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學,其不可得也」。
這是我國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利用海平面作為基準來建立統一的高程系統,創立了「海拔」這一科學概念。這一工作,對於測量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我國大面積測量發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傑出科學成果。
直到今日,世界各國的區域性測量,其水準測量成果均歸化到以海岸某點的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的高程系統中去。我國現就採用青島港驗潮站歷年記錄的黃海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並在青島設有水準原點,全國的高程均以此為基準。這一科學方法。仍將繼續沿用。
㈤ 二輪摩托車是那個國家的誰發明的
美國是最早製造摩托車的國家之一,著名的公司有哈雷-戴維森和印第安等。
哈雷摩托已成為一個懷舊時代的標志。1907年,哈雷-戴維森公司製造出了第一台V型雙缸發動機,較傳統單缸發動機,能為摩托車提供兩倍的動力.
㈥ 最早的摩托車在什麼背景下被誰發明的
摩托車也叫機器腳踏車,是德國人巴特列布·戴姆勒(1834~1900)在1885年發明的。當以煤炭為燃料的蒸汽的汽車普遍行使在街頭的時候,由於煙霧彌漫,時速不快等原因,已經由人開始試圖利用其他燃料了。在奧托工廠任職的青年技術員戴姆勒決定研製一種小型而高效率的內燃機,毅然辭去工廠的職務,在另外組織的一個專門研製機構進行研製,終於在1883年獲得成功,並於同年12月16日獲得德意志帝國第28022號專利。1885年8月29日,戴姆勒巴經過改進的汽油引擎裝到拇制的兩輪車上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輛摩托車,並獲得了專利。
㈦ 誰發明的摩托
1885年,德國人戈特利伯·戴姆勒將一台發動機安裝到了一台框架的機器中,世界上第一台摩托車誕生了。因此,摩托車是由德國人戈特利伯·戴姆勒在1885年發明的。
㈧ 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輛摩托車
爾·本茨研製發明了世界第一輛汽車的同時,在同一國度上另一位工程師戈特利普·戴姆勒(1846—1900)和他的助手威廉·邁巴赫(1846—1929),也在從事以汽油為動力的車輛的研究,並也於1885年製造出一台氣冷型垂直單缸二沖程,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容積為264ml,最大功率600轉時達到3.7馬力。兩人把這台內燃機安裝在以橡木為車架的單車上,而成為世界上第一輛摩托車。戴姆勒於同年的8月29日獲得專利,成為世界摩托車工業之鼻祖;而他的助手邁巴赫則是世界上第一位摩托車「騎士」。 世界上第一輛摩托車車名,也冠以發明者之名。該車車後輪26英寸,前輪34英寸。其馬鞍式真皮坐墊,橡木車架,木製車輪,皮帶傳動,加一級齒輪變速。離合器的結構是藉助皮帶傳動的壓帶輪來控制的,壓緊壓帶輪,動力轉向後輪,驅動車子前進;放鬆壓帶輪,皮帶打滑,即切斷動力傳遞,車子停止前進。該摩托車最快時速為11.2公里。遺憾的是這件世界第一輛摩托車唯一珍品在二戰期間毀於戰火。
㈨ 是誰發明摩托車
世界上第一台摩托車是誰發明的?
1884年,英國人埃德華·布特勒在自行車上加裝一個動力裝置,製成一輛三輪車,採用煤油發動力驅動。1885年,德國的「汽車之父」特利布·戴姆勒製成用單缸風式汽油機驅動的三輪摩托車,並於同年的8月29日獲得了這一發明專利。
1885年,德國人戈特利伯·戴姆勒把一台發動機安裝到了一台框架的機器中,世界上第一台摩托車就這樣誕生了。因此,世界上第一輛摩托車是由德國人戈特利伯·戴姆勒在1885年發明的。
在當時,與摩托車相關的摩托車運動則是一種軍事體育項目之一。以摩托車為器具的一種競技運動。分兩輪和三輪兩種車型,每種車型按照發動機汽缸工作容積不同可以分若干個等級。按競賽形式又可以分為越野賽、多日賽、公路賽、場地賽和旅行賽等項目。以行駛速度或駕駛技巧評定名次。
所以,戴姆勒被世界公認為是摩托車的發明者。戴姆勒的這輛摩托車是用四沖程內燃機作動力,氣缸工作窖為264立方厘米,在每分鍾700轉時,功率可達0. 5馬力,時速可達12千米。車為木質結構,後輪為皮帶傳動,兩側還有輔助支撐輪。
鑒於戴姆勒的這一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德國工程師協會尤登堡分會在他去世以後,於堪的休塔特廣場建立了他的紀念碑。因為他就是在這個廣場里駕駛他的第一輛摩托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