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唐朝超級發明家

唐朝超級發明家

發布時間:2021-10-11 10:02:53

① 唐朝的發明家有誰啊

唐初孫思邈在《丹經》中第一次把火葯的配方記錄下來

② 大唐發明家後面的為什麼看不了

大唐發明家後面的為什麼看不了呢?有很多的原因。可能牽扯收費問題,也可能是不支持個別 影視專方轉發。你可以去試試別的地方,看一看大唐發明家。後面內容。

③ 唐朝的楷書的四大發明家是誰

楷書四大家吧?
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楷書四體,他們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 、元朝趙孟頫(趙體)。

④ 懷丙是我國唐朝傑出的發明家對錯

不對,懷丙是北宋人。嚴格的說,他是工程家,也不是發明家。

⑤ 四大發明的主發明家是誰

四大發明的發明家都不一樣啊啥主發明家啊

⑥ 古代四大發明家

1,張衡
東漢時期,也就是距今約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後(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准確地報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志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

這兩台著名儀器的發明者就是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製造過指南車、記里鼓車等,因其機械製造水平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張衡生平

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當時的南陽是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的地區,有「南都」之稱。張衡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學,在青少年時代就已經為後來從事文學和科學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家中的經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滿足張衡的求知慾望了,於是從十六歲開始,他便離鄉游學,廣結學者名流。他曾到漢朝故都長安一帶,游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世態人情。後來他又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就讀於最高學府——太學。並成為學識比較淵博的學者。當時,地方上曾經推舉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了。

張衡自幼就對文學有特殊的愛好和研究。他的文學作品很多,風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歸田賦》。有的氣勢磅礴,廣寫景物,如《二京賦》;有的特色突出,獨樹一格,如《四愁詩》、《同聲歌》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二十三歲的張衡應邀回鄉出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並在辦理政務之餘,潛心於文學創作。他以游學長安和洛陽的見聞作為素材,先後花了十年功夫,精心雕琢、反復修改,於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為《二京賦》,為人們廣為流傳,他畫的畫也很出色。

後來,鮑德調任,張衡便辭職回家。掌握朝政的皇親鄧騭為了籠絡士人,幾次派人邀請張衡作他的幕僚,以增強自己這一派的勢力。但張衡一方面厭惡外戚專權,一方面想專心鑽研學問,都堅決地拒絕了。

在張衡三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到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面。他很喜愛揚雄的哲學著作《太玄經》。《太玄經》的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太玄經》里的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也給了張衡以很大的啟發。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張衡應征進京,先後任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等低、中級官職。其中擔任太史令時間最長,前後達十四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觀測天象、編訂歷法、候望氣象、調理鍾律(計量和音律)等事務的官員。在他任職期間,對天文歷算進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漢朝時,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已經出現了三種: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又稱天圓地方說,認為天是圓的,像一把張開的傘,地是方的象一個棋盤;渾天說認為天地的形狀像一個雞蛋,天與地的關系就像蛋殼包著蛋黃;宣夜說認為天沒有一定的形質,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等都飄浮在氣體中。

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真研究了這三種學說,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理論,大膽地對天象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的多的「渾天儀」。創制了一個能夠精確在表演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一個可以轉動的空心銅球。銅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恆星的位置;球體內有一根鐵軸貫穿球心,軸的兩端象徵北極和南極。球體的外面裝有幾個銅圓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黃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黃道上刻有二十四節氣。凡是張衡當時知道的重要天文現象,都刻在了渾天儀上。

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動轉動,張衡又利用水力推動齒輪的原理,用滴壺滴出來的水力推動齒輪,帶動空心銅球繞軸旋轉。銅球轉動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轉的速度相等。這樣,人們坐在屋子裡,便能從渾天儀上看到天體運行的情況了。

從公元89年到140年,東漢都城洛陽和隴西一帶,共出現過三十三次地震。特別是公元119年,洛陽和其他地區連續發生了兩次大地震,促進了張衡加緊對於地震的研究。他終於在公元132年,發明並製造出了我國第一架測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張衡製造的這台地動儀,相當靈敏准確。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精確的測知距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隴西發生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歐洲在1880年才製造出類似的地震儀,距張衡已經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在氣象學方面,張衡還創造了一種測定風向的儀器——侯風儀,又叫相風銅鳥。是在一根五丈高的桿頂安放一隻銜著花的銅鳥,可以隨著風向轉動。鳥頭所對的方向就是風向。這個儀器和歐洲裝在屋頂上的候風雞相似,但是後風雞是在十二世紀才出現的,比起張衡的候風儀晚了一千年。

張衡一生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謙虛謹慎、勤學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晝夜」,幾十年如同一日,在所從事的事業中表現出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強權、勇於進取的研究風格。而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們學習。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張衡請求告老還鄉不準,又被調到朝中做尚書,但只任職一年就與世長辭了,終年六十一歲。

《靈憲》

張衡一生所著的天文學著作,以《靈憲》最為著名。這是一部闡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們的運動的天文理論著作,代表了張衡研究天文的成果。它總結了當時的天文知識,雖然其中也有一些錯誤,但還是提出了不少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獨到見解。

例如,在闡述渾天理論的時候,雖然仍舊保留著舊的地平概念,並且提出了「天球」的直徑問題,但是張衡進一步明確提出在「天球」之外還是有空間的。他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就是說,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空間是有限的,觀測不到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宇宙。這段話明確地提出了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窮無盡的思想,是十分可貴的。

張衡在《靈憲》中指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他說「夫日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景就是影,魄指月亮虧缺的部分)。他生動形象地把太陽和月亮比做火和水,火能發光,水能反光,指出月光的產生是由於日光照射的緣故,有時看不到月光,是因為太陽光被遮住了。他這種見解在當時是十分新鮮的,也是正確的。

同時,張衡還進一步解釋了月食發生的原因。他說:「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食。」這段話的意思是:「望月」時,應該能看到滿月,但是有時看不到,這是因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緣故。他將地影的暗處叫做「暗虛」,月亮經過「暗虛」時就發生月食,精闢地闡述了月食的原理。至於「在星則星微」一句,說的是星星碰上「暗虛」就隱而不見了。

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由於星星距地球極為遙遠,又大都是發光的恆星,不象月球一樣屬於行星,因此沒有任何一個星星會進入地球的影子之中而失去了光芒。這是張衡的不足之處。這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水平下,古人的研究不可能作到盡善盡美。今人也一樣,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可能將事情作的絕對正確,但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正確反映客觀現實。

此外,張衡在《靈憲》中還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徑,記錄了在中原洛陽觀察到的恆星二千五百多顆,常明星一百二十四顆,叫得上名字的星約三百二十顆。這和近代天文學家觀察的結果是相當接近的。

在張衡的另一部天文著作《渾天儀圖注》里還測定出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這和近代天文學家所測量的時間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字十分接近,說明張衡對天文學的研究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2,蔡倫
紙的發明家蔡倫的名字也許鮮為人知。與他的重大發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視的程度的確使人瞠目,有些大部頭的網路全書里甚至沒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標準的歷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由於紙的重要性顯而易知,所以有關蔡倫史料的缺乏會使人們認為他這個人物是純屬虛構。但是經過仔細研究就清楚地說明蔡倫確有其人。他在中國皇宮當過官吏,約在105年他把紙的樣品呈獻給皇帝。中國有關蔡倫發明的記載出現在漢朝正式的史書中,記述翔實可信,沒有一點神秘或傳奇的色彩。中國人總是把紙的發明歸功於蔡倫,他的名字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有關蔡倫的生平人們知道的並不多。中國的史書中提到他是個太監,還提到皇帝對他的發明不勝喜悅,因而對他加以擢升提拔,使他名利雙收。但是由於後來他參與了宮廷政變,因而一跌不振。有的史書中敘述道:蔡倫一被革職就穿上最漂亮的服裝,喝下致命的毒葯。

公元二世紀紙在中國就有了廣泛的作用,不到幾百年時間中國人就向亞洲其他一些地區出口紙。在很長的時期里,他們對造紙技術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國造紙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虜,不久撒馬爾罕和巴格達都有了造紙業。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12世紀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學到造紙技術。紙的使用逐漸廣泛起來,古騰堡發明現代印刷術印刷術後,紙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今天紙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難想像出沒有紙世界會是個什麼模樣。在蔡倫以前的中國,書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這樣的書顯然極其笨重。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的大多數書是用牛皮紙和羊皮紙製成的,這兩種紙就是經過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紙取代了希臘人、羅馬人和埃及人喜歡用的紙莎草紙。牛羊皮紙和紙莎草紙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價昂貴。

今天,書和其他文字材料造價低廉,產量巨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紙的問世。要是沒有印刷機,紙就絕對不會象今天這樣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低廉豐富的印刷材料,印刷機也確是無矢之弓。

那麼哪個人的名次應該排得高些,蔡倫還是古騰堡呢?雖然我認為兩者幾乎不相上下,但是我還是把蔡倫排得略高些,其理由如下:(1)紙除了作書寫材料外,還有許多其它用途,實際紙的用途之廣使人出乎意料。目前製造的紙張有很大的百分比不是作為印刷材料,而是作為其他用途。(2)蔡倫早於古騰堡。若當時沒有紙,古騰堡完全有可能發明不出印刷術。(3)假如這兩項發明只出現一項的話,我認為使用刻版印刷(早在古騰堡之前)和紙會比使用活字印刷術和羊皮紙生產出來的書籍更多。

把蔡倫和古騰堡列入世界上曾出現過的最有影響的十位人物當中妥當嗎?為了充分認識紙和印刷術的重要性,有必要比較一下中西文化的發展情況。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中國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進,但在公元後的一千年間,中國的成就則超過了西方。根據許多標准來看,七、八世紀中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最為先進。但是在15世紀後,西方超過了中國。人們對這些變化從不同角度上做出了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是其中大多數說法都忽略了我認為是這個最簡單不過的解釋。

當然中東農業和書寫實際上比中國起步早些,但是僅僅這一點還不能說明為什麼中國文化一直落後於西方文化。我認為關鍵的原因是在蔡倫之前中國沒有方便的書寫材料。西方世界有紙莎草紙,雖然這種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卻比用木頭或竹子做的書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缺乏適當的書寫材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一種極大的障礙。中國學者需要用車隨行帶上在我們看來是可憐的幾本書。可想而知,用此依據來掌管政務,是何等的艱難。

但是蔡倫對紙的發明,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由於有了適當的書寫材料,中國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幾百年內就趕上了西方。

(當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就整個發展來看卻是微不足道的。中國在第四世紀雖然不如西方那麼統一,但卻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進步。)在隨後的幾百年中,西方發展得比較慢,而中國卻出現了諸如指南針、火葯和刻板印刷術等重大發明。由於紙比羊皮紙便宜又容易大量生產,所以整個形勢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西方國家開始使用紙以後,就堪與中國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縮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馬可·波羅的著作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在十三世紀,中國也遠比歐洲繁榮昌盛。

那麼中國為什麼最後又落在西方後頭呢?人們說出各種不同的復雜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許一種單純的技術上的原因就能說明這個問題。在15世紀的歐洲,一個名叫約翰·古騰堡的天才發明了一種可以大規模印刷書的技術,因而歐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中國卻沒有古騰堡,因而中國人仍使用刻字印刷術,其文化相對說來就發展得慢些。

如果有人同意上述分析,那麼他就得同意這樣的結論:蔡倫和古騰堡是歷史上中心人物之二。實際上把蔡倫排得遠遠高於大多數其他發明家還有另一個原因。大多數發明是其時代的產物,即使實際上不曾有那些發明者,那些發明也會出現。但是就紙而言,顯然不存在這種情況。歐洲人在蔡倫以後一千年才開始造紙,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當時他們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造紙技術。就造紙而論,其他一些亞洲國家甚至在看到中國造的紙以後自己也不知道怎樣才能造出紙來。顯然發明一種造紙技術是相當難的,它決不會出現在發達程度一般的國家裡,而且需要有天賦的個人做出傑出的貢獻。蔡倫就是個這樣的人,他使用的造紙技術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後實行的機械化)。

上述這些就是我認為應該把古騰堡和蔡倫列入本書前十名當中的理由,而把蔡倫排在古騰堡之前。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

3,畢升
姓名:畢升

國家或者地區:中國

學科:發明家

發明創造: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畢升(?- 1051)中國古代發明家。徽州(今安徽歙縣)人。在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平民畢升創造了活字印刷術。這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發展所作出的又一偉大貢獻。畢升用一種細膠泥刻成單個反體字,一字一印,字的筆劃凸出的高度像銅錢的邊緣那樣厚薄,字刻好後,把印泥放入火中燒硬。然後取一塊鐵板,在上面塗一層松脂、黃蠟和紙灰等製成的固著劑,再將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個個有序地排列在鐵框放在鐵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個個有序地排列在鐵框內。排滿了字的鐵框就為一版,放到火上烘烤,等脂蠟稍稍熔化,就用另一塊很平的鐵板壓在字面上,字面即被壓平,待其冷卻後,泥活字便粘在一起,成為活字版了。這樣的活字版即可施墨鋪紙印刷。印完之後,再經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

我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現在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刻版印刷術」。刻版印刷術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紀出現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以後,逐漸發明了刻板印刷術。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國已非常盛行,並先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影響到非州和歐州。公元十一世紀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印刷術出現了許多重大的改革和發明。宋代慶歷(公元1041年)間,畢升首創泥活字版,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畢升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為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溶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因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

4,杜詩

杜詩
中文名稱: 杜詩

又名: 字君公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漢代

生卒年: ?—前38

生平簡介

杜詩,(?-38)東漢機械工程家。字君公。河南汲縣(今河南)人。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他還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使郡內富庶起來。有「杜母」之稱。南陽人稱贊說:「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
杜詩 字公君。河內汲縣(今屬河南)人。生年不詳;東漢建武十四年(公元
38年)卒於南陽郡(今河南南陽)。機械、農田水利。

杜詩青年時期就才能出眾,在河內郡(今河南武陟西南)任吏員時,人們贊揚
他處事公平。光武帝初年,為侍御史。當時將軍蕭廣放縱士兵,在洛陽民間為非
作歹,老百姓惶恐不安。杜詩通告蕭廣約束部下,蕭廣不予理睬。杜詩下令按法
誅蕭廣,並將經過情形向上匯報,得到表揚。光武帝見他能幹,又派他去河東郡
(今山西夏縣西北)誅剿降漢復又叛變的楊異等人。杜詩到了大陽(今山西平陸西
南,屬河東郡),聽說楊異率部下企圖北渡,立即派人設法焚燒掉他們的渡船;
另又派人收服河東郡的地方軍,並進行突然襲擊,終於殲滅楊異等人。杜詩被遷
為成皋(今河南滎陽■水鎮)令,任職3年,政績裴然。再遷為沛郡(今安徽濉溪縣
西北)都尉,轉汝南(今河南平輿縣北)都尉,「所在稱治」。建武七年(公元31
年),杜詩遷升為南陽郡太守。在南陽郡任職7年,「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
於計略,省愛民役」,「政化大行」。在此期間,他還做了兩件在科學技術史上
有意義的事:一是興修水利;一是製做水排。建武十四年病死,身後「貧困無田
宅,喪無所歸」。最後由朝廷賜賻才得以喪葬。

秦漢時期,長江長江流域的灌溉以漢水支流唐白河地區的發展最為顯著,而唐白
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南陽、鄧縣、唐河、新野一帶較為發達。唐白河地區為浸
蝕、沖積平原沖積平原,年降雨量約90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適於作物生長。這里開發
較早,到西漢中期經濟已相當發達。農田水利在西漢後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元
帝時(公元前48—前33年),南陽太守召信臣對此地的水利和農業生產有特殊貢獻,
因而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譽為「召父」。東漢時期,南陽水利事業進一步興
盛,杜詩在這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績,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史載,杜詩
「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

所謂「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韝鞴鼓風的器具,用於冶金。生鐵的早期
發明,是中國對世界冶金技術的傑出貢獻。要獲得液態生鐵,需有較高的爐溫。
有風就有鐵,鼓風技術對於生鐵冶鑄的發展有著極重要的意義。《禮記》禮記說: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從商周以來,都用皮囊鼓風,子繼父業,年輕工匠必
須學會縫制皮囊的技巧。說明早期冶鑄匠師高度重視鼓風器具的製做。鼓風裝置
由人力驅動(人排)發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驅動(馬排、水排),是東漢冶鐵技術的重
大創新。由於杜詩的倡導,水排至遲在公元1世紀上半葉於南陽地區已較多地使
用。《後漢書·杜詩傳》說杜詩「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
便之」。水排的功效不僅比人排,就是比馬排也高得多,《三國志·魏志·韓暨
傳》寫道:「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暨乃
以長流為水排,計其利益,三倍於前。」鑒於杜詩的功績,南陽老百姓把他比之
召信臣,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元代《王禎農書》詳細記述了立輪式和
卧輪式水排的形制,並繪有圖形。

文獻

原始文獻

[1](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註:後漢書·杜詩傳,中華書局, 1965。

研究文獻

[2]《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中國水利史稿·上冊,水利電力出版社,
1979。[3]華覺民等編譯:世界冶金發展史,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5。

(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中國古代發明家

姓名 領域 年代 發明作品 簡介
石申 天文學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 天文學 隋代 《皇極歷》 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學 唐代 《大衍歷》 一行--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 文學家 南宋時期 《統天歷》 楊忠輔--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 天文學 漢代 赤道式儀器 洛下閎--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 天文學 宋代 天象儀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 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裴秀 224~271 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 裴秀——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馬鈞 機械設計 三國時代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馬鈞——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李春 橋梁設計 605~617 趙州橋 李春—— 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 發明家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倫 62~121 紙 蔡倫—— 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 105 年將此發明報皇帝。於 114 年被皇帝封為龍亭侯。當時人稱紙為蔡侯紙。 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朝鮮、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紙牌然後經由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

畢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杜詩 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孫子 三國時期 孫子算經 孫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秦九韶 數學 1202~1247 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李治 數學 測園海鏡 李治——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沈括 宋朝 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參考資料:http://211.95.73.80:8080/fmczy-more-zhongwai3.htm

⑦ 四大發明家是誰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家分別為:張衡、畢升、蔡倫、杜詩。

1、張衡:張衡南陽西鄂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發明家。在東漢時期擔任郎中、侍中等職位。公元前132年在朝中做太史令的時候發明地動儀。這一偉大發明對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人木聖。

(7)唐朝超級發明家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艾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歷史意義

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1、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2、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3、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4、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⑧ 中國古代都有哪些發明家

1、紙張——蔡倫,東漢太監。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被漢和帝封為龍亭侯,時稱蔡侯紙。
2、活字印刷術——畢升,北宋湖北英山布衣。沈括《夢溪筆談》載,其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燒硬後便成活字。可施墨鋪紙印刷,經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
3、織布機——黃道婆,南宋末上海人,童養媳出身。從海南崖縣黎民學到紡織技術,回故里改革棉紡工具,包括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
4、水力鼓風機——杜詩,東漢南陽太守。水排以水為動力,通過滾動機械使皮製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稱為「杜詩水排」,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
5、麻將——難考。一說明朝太監鄭和,豐富出洋水手生活;二說明初萬秉迢,引喻梁山好漢;三說起源江蘇太倉,以籌牌記數酬勞。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麻將經」,清人陳實門豐富發展。
6、火柴——北齊宮女。陶谷《清異錄》載,577年北齊兩面受敵,缺火種來燒飯和取暖,絕望中一群貧苦宮女竟神奇地發明了火柴,用硫磺製作而成。
7、算盤——難考,初為算籌。一說東漢天文學家劉洪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著《數術記遺》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二說劉洪問學於道家天目先生,傳授珠算之法;三說算盤的名稱最早見於元學者劉因《靜修先生文集》。
8、小孔成像——墨子,宋大夫,先秦墨家代表。《墨子》論述了杠桿平衡,並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線進行的性質。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9、指南針——沈括,宋朝科學家。戰國時發明了司南,沈括《夢溪筆談》進一步說明了用鐵針磁化製作指南針的方法。
10、測園海鏡——李治,宋元數學家,《測園海鏡》是第一本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11、淬火技術——浦元,三國蜀工匠,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12、大衍求一術——秦九韶,南宋數學家。《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
13、孫子問題——孫子,三國數學家。《孫子算經》上卷介紹籌演算法則(春秋就採用十進位值制記數),下卷則有著名的「物不知數」題(乘余定理的起源),亦稱「孫子問題」。
14、造塔術——喻皓,北宋建築師。設計靈感塔,著《木經》,有造塔魯班之稱。
15、л精確值——祖沖之,南朝數學家。利用劉微割圖術提出л更精確的上下界,即3.1415926〈л〈3.1415927。製成《大明歷》,造出指南車,千里船。
16、割圖術——劉微,魏晉數學家。發明了割圖術,取л值3.14。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
17、四元術——朱世傑,元代數學家。編撰中國第一本算學啟蒙,又著《四元玉鑒》,把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這是一種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個未知數)。
18、卧褥香爐(平衡環)——丁緩,漢長安巧工。《西京雜記》記載,其作卧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初為房風發明),其法後絕,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中,故以為名。其原理與現代陀螺儀中的萬向支架相同。又作七輪扇,七輪大皆徑尺,遞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19、敞肩式拱橋——李春,隋代建橋巨匠,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趙州橋。
20、龍骨水車——馬鈞,三國魏人,時稱「天下之名巧」。水車桔槔(翻車)能連續提水,結構精妙。又先後改進了織綾機、製造了已經失傳的指南車、為魏明帝曹睿製做了「水轉百戲」、設計製造出了輪轉式發石車。
21、制圖六體——裴秀,晉魏地圖學家,曾與機械專家馬鈞辯難。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22、走馬燈——莘七娘,五代閩國隨軍夫人。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又發明了走馬燈,乃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23、天象儀——蘇頌,宋代天文學家。與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
24、赤道式儀器——洛下閎,漢天文家。改創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25、統天歷——楊忠輔,南宋天文學家。創制了《統天歷》,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26、大衍歷——僧一行,唐代高僧、天文家。編制新的歷法《大衍歷》,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世界第一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的現象。
27、皇極歷——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制定《皇極歷》,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以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又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28、石氏星經——石申--戰國魏國天文學家。著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後世尊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還記有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
29、天文儀表——郭守敬,元代傑出天文學家。創制了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專供測量天體使用。還製作了簡儀,測定了黃赤交角。
30、渾天儀——張衡,東漢天文學家。渾天說代表人物,設計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畫出我國首張星圖。
31、運河船閘——喬維岳,後周壽州刺史,984年發明了運河船閘,提高了河運能力。
32、機械鍾—— 僧一行,唐朝高僧、數學家,發明了機械鍾,實際上是一架附有報時裝置的天文儀器,而不是一架簡單的鍾表。
33、七巧板——難考。一般認為源於宋明燕(宴)幾圖,黃伯思撰《燕幾圖》,明代嚴澄著《燕幾譜》將方形改為三角形,用13張三角形的案幾合為蝶翅形,稱為燕翅幾,也可拼出各種圖形。清初始有七巧板,養拙居士《七巧圖》刊行,使之流傳。
34、耬犁——趙過,西漢搜粟都尉。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耬車有獨腳、二腳、三腳、甚至四腳數種。
35、火腿——宗澤,宋朝名將。發明了火腿的製作方法。
36、糕點——聞仲,奉商紂之命討伐武王,為減少埋鍋造飯時間,設計了一種用飴糖和谷粉粘在一起的糖餅,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點心。
37、毛筆——蒙恬,秦朝大將。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蒼毫名秦筆。
38、豆腐——劉安,淮南王,劉邦之孫。熬丹葯時無意間用黃豆、鹽鹵做成了豆腐腦。又說樂毅(戰國燕國大將)父母年老嚼不動黃豆,就磨成豆漿,再撒鹽鹵成了豆腐。
39、理發工具——羅隱,唐明皇時人,亦稱羅祖、羅真人,發明理發手藝和工具。
40、皮鞋——孫臏,戰國軍事家。苦不能行走,發明原始皮鞋,為「製鞋始祖」。
41、玻璃——陸毒,西漢綠林好漢,用石頭架鍋做飯時發出強光,原來是石頭被燒得透明,此為中國原始玻璃。
42、中醫四診——扁鵲,戰國名醫秦越人,創立望、聞、問、切「四診」醫術。
43、拋石機——馬鈞,三國魏人,把諸葛亮的連發弩改成拋石機(發石車)。
44、新式織綾機——馬鈞,三國魏國人。當時的織機經線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躡,馬鈞將其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
45、眼鏡——孫雲球,清初科學家,中國眼鏡業創始人,著《鏡史》。
46、體操——華佗,三國神醫。他發明五禽戲,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是專門編了用作健身用的。
47、性激素——張仲景,東漢名醫。他發明了五石散,原用來治療瘧疾。葯性偏熱,服用全身酷熱難當,必須以陰寒食物來抑其燥火,故又名寒食散。又說,服食後激動不已且不能著衣,疑有催情作用。魏人何晏廣為宣傳,遂在文士間蔚然成風。
48、二十四節氣——鄧平,漢朝科學家。《尚書》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淮南子》有完整的24節氣記載。前104年鄧平制定《太初歷》,正式把24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24節氣的天文位置。
49、法醫——宋慈,宋代名醫,福建建陽人。《洗冤集錄》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檢驗專著,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50、麻醉術——華陀,三國神醫。他發明「麻沸散」,主葯是莨菪子和曼佗羅。開創全身麻醉的先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術做腹腔手術的人。
51、人造金——葛洪,晉代道士煉丹家。其《抱朴子》中的「黃自」卷側重講了許多人造黃金和自銀,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葯品。
52、隸書——程邈,秦始皇囚徒,故稱隸書。在獄中改進文字,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
53、楷書——鍾繇,三國魏書家。魏初任相,與王羲之並稱「鍾王」。
54、行書——劉德升,後漢書家。《太平廣記》載,「行書者,後漢劉德升所造也。行書即正書之小變,務從簡易,相聞流行,故謂之行書」。
55、草書——張芝,漢代書家。草書始於漢初章草(急就章),漢未張芝變「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的「狂草」。
56、小篆——李斯,秦國丞相。秦採取「書同文」政策,廢除六國文字中和秦文字不同的形體,將秦國的大篆進行簡省刪改規范,形成了一種新的正式字體「小篆」。
57、幾何——墨子,宋大夫,先秦墨家代表。《墨經》中提出了點、線、方、圓等幾何概念。
58、勾股定理——商高,西周人。一般稱為畢氏定理,由古希臘數學家畢達格拉斯首先發現。但《周髀算經》記載商高與周公的一段對話,商高說「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遠早於畢氏,有人主張應稱商高定理。
59、吊橋——李冰,戰國秦水利家,興建都江堰。還在四川灌縣修建了安藍橋,這是世界最早的竹纜鏈橋。總長320米,有八個孔,整個結構中沒有一塊金屬材料。
60、標度盤——趙達,晉朝科學家。570年發明了指針式標度盤裝置,結構精細復雜令人驚奇,由多達40個同心圓組成。
61、火槍——唐福,宋朝科學家。995年使用火葯造出火簡、火槍。後來火槍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出現最原始的步槍。唐福還發明了火球和火蒺藜兩種火葯武器。後來,宋人陳規又發明了長竹管制火槍,引燃葯捻點爆。
62、火炮——鄭瑤,唐末科學家。將火葯包裝在拋石機上,用火點著向敵人拋過去的,《九國志》將這種打法稱為「發機飛火」。904年鄭瑤攻南昌便運用火炮陷龍沙門。
63、火箭——馮繼升,宋朝科學家。907年向政府獻上製作火箭的方法,政府還賜了他一些獎勵。1000年唐福又向宋朝政府獻火箭。
64、直升飛機——徐正明,清初發明家,江蘇吳縣人。前500年中國人製成了直升竹蜻蜓,這是直升飛機的起源。17世紀徐正明製成原始的飛行器棗飛車,離地尺余,飛渡港汊。堪稱直升機型式飛行器最原始試驗。
65、水雷——唐荊川,明朝抗倭英雄。其《武論》中闡述水雷製作方法,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操縱機械擊發的水雷。
66、煙花——李畋,唐代花炮祖師,湖南瀏陽大瑤人。傳說鑽研《荊楚歲時記》中燃竹驅祟避邪之記,始有火硝爆竹之首創。又傳,得葯王孫思邈指點,將「伏火硫磺」首創為「火硝紙爆」,開「煙花禮炮」之先河。
67、宣紙——孔丹,東漢蔡倫的徒弟。傳說他想造一種精良的白紙,但屢試屢敗,便周遊四方,終於在安徽涇縣造出宣紙。
68、炒肝——劉喜貴,清會仙居掌櫃。用料為豬腸和豬肝,著名北京小吃。
69、臭豆腐——王致和,清康熙年間人。從安徽進京趕考落選,遂留在京城豆腐。無意間發明了臭豆腐,傳說慈禧賜名「青方」。
70、麵筋——張士誠,元末農民軍首領。《事物紺珠》說,梁武帝當年作斷酒肉文,創造了麩(麵筋)替代雞豚。但江浙民間說,乃張士誠手下廚師所創。
71、五香醬羊肉——馬永祥,清乾隆年間月盛齋掌櫃。月盛齋馬家老鋪由回族人馬慶瑞1775年創辦,以製作五香醬羊肉和燒羊肉著稱,從第二代馬永祥開始出名。
72、皮影戲——李少翁,東漢方士。為漢武帝做皮影戲,得見已逝的寵妃李夫人。佛教徒多用皮影藝術宣傳佛教。
73、木偶戲——偃師,周穆王的工匠。又稱傀儡戲,最早代替活人殉葬,全盛時期為宋代。
74、獸醫——馬師皇,黃帝時代獸醫。善醫馬及各種野獸,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
75、冰糖——鄒和尚,唐代僧人,愛科學,尤重製糖技術,首創冰糖,列為朝廷貢品。製糖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
76、饅頭——諸葛亮,三國蜀謀士。發明肉餡饅頭替代人頭,用以祭祀。
77、桿秤——范蠡,春秋謀士。他在經商中發現,買賣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便發明了老秤。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外加福祿壽三星,組成了十六兩秤的「秤星」,告誡商人,缺一兩折福,缺二兩折祿,缺三兩折壽。
78、紙幣——張詠,北宋名臣。主政四川時,覺得金銀銅錢攜帶不便,於是創立「交子」制度。這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全世界最早的紙幣。
79、笛子——京房,漢音樂家。他對羌笛進行改造,從四孔變成五孔。而漢武帝時丘仲機所造之笛,完全是羌笛形制。
80、彈弓——考子。古語說「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生於古之孝子」,意思是說,弩箭由弓箭而產生,弓箭由彈弓而產生,彈弓的產生是因為一位孝子。古代實行淺葬,時有野獸掏墳吃肉,有個孝子在守墳時發明了彈弓。
81、火鍋——難考。一說三國魏文帝,時有「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形同今天的「鴛鴦鍋」;二說成吉思汗,為了使部隊不延誤戰機,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里眾人共吃;二說長江纖夫,火鍋熱湯佐以烈酒,疲乏頓消。其實,火鍋的發展是漸進式的。
82、腐乳——王婆,漢代商人。在漢中街賣豆腐,與佘員外競爭不利,豆腐長期積壓變質,無意中發明了豆腐乳。又說,苗栗客家人發明了「豆腐飴」。
83、月餅——楊貴妃,唐玄宗寵妃。殷周時期就有紀念聞仲的「太師餅」,後從西域引進芝麻、胡桃,改稱「胡餅」。某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玄宗嫌「胡餅」不雅,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隨口命曰「月餅」。
84、車船——李皋,唐朝人。《舊唐書》說李皋「常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所造車船即現代輪船的始祖。又說,南北朝祖沖之所造"千里船"日行100多里,就是車船。
85、獨輪車——諸葛亮,三國蜀相。前身是木牛流馬,俗稱「小車」、「雞公車」、「羊角車」。其實,這種車相傳大禹治水時就已經發明。
86、轆轤——史佚,周代初期的史官。《物原》記載,「史佚始作轆轤」。
87、耬車——趙過,漢武帝時期人。戰國時期就有了播種耬車,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山,發明了三腳耬,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
88、賈憲三角——賈憲,北宋數學家。他創制了一幅數字圖式,即「開方作法本源圖」。此圖見於楊輝書中,特意說明「賈憲用此術」。所以,稱為「楊輝三角」是不妥當的。
89、地磁偏角發現——沈括,宋代科學家。他在《夢溪筆談》記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可以指南的時候指出,「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最早發現。
90、皮蛋——吳江人。傳說明代蘇州吳江有一家小茶館,掌櫃常把茶葉渣倒在爐灰堆中,他家的鴨子又常在爐灰堆上生蛋,無意中發明了皮蛋。
91、制墨——邢夷,西周人。《述古書法纂》載,「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最早記載的是三國魏書法家韋誕(字仲將),「仲將之墨,一點如漆」。
92、法典——皋陶,唐堯主管司法的大臣,首創國家第一部法典,被萬世敬奉為獄神或司法神。虞舜親自創作了三故五典,做為治國之文典制度之本。
93、榻床——呂望,即姜子牙。《廣博物志》載,「神農始作床,少昊始作簣,呂望始作榻」。
94、船櫓——魯班,春秋魯國發明家。他看見魚兒在水中揮尾前進,遂削木為櫓。此說恐有附會,東漢劉熙《釋名釋船》對櫓作出了解釋,它省力且高效,有一櫓三槳之說。
95、石碾——魯班,春秋魯國工匠。明《物原》說,「魯般作礱磨碾子」。但是,目前未發現魏晉以前的考古實物,疑出現較晚。
96、石磨——魯班,春秋魯國工匠。《世本·作篇》載,「公輸班作磑」。公輸班即魯班,磑即磨。《說文解字》也說,「古者公輸班作磑」。
97、風箏——魯班,春秋魯國工匠。傳說發明了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
98、雨傘——魯班,春秋魯國工匠。傳說發明了傘,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
99、紙牌——張遂,唐代高僧一行。紙牌起源於葉子戲(紙牌只有樹葉大),而葉子戲由僧一行發明。後來馬可波羅帶到了歐洲,遂有撲克。
100、硯台——子路,孔子學生,硯墨而傳之。又說,春秋魯人仲田鑿石而成。

⑨ 唐代的發明家有哪些

李淳風(602~670),唐代初期天文學家、數學家。
一行(本名張燧,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和佛學家。
曹士為(生卒年不詳),歷法家,活動於唐德宗建中年間。
梁令瓚(),唐代天文儀器製造家。

閱讀全文

與唐朝超級發明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