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大唐發明者

大唐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10-11 09:30:42

❶ 唐朝時期發明的 和 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二項。

1指南針(司南) 發明人不詳 戰國時期
指南針:最早叫司南。發明人和具體時間不詳,目前發現最早在戰國時期有使用。指南針的始祖司南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2造紙 蔡倫 東漢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火葯 孫思邈 唐朝初期
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約581~682)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4印刷 畢升 北宋宋仁宗慶歷年間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

❷ 唐朝的發明創造有哪些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1966年在南朝鮮發現雕版陀羅尼經,刻印於 704~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剛經》(現存大英博物館),不過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約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
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製作原稿。然後將原稿反轉過來攤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後各種技術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繪上的、畫上的或寫上的原稿,大師級雕工負責精細部分的,到雕刻比較便宜的木頭或比較不重要部分的比較沒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後刷上墨,在印刷機中加壓形成原稿的復製品。
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優於鑄造活字_例如像中文這樣的語言有很大的字元集的情況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時會更便宜一些。這個工藝也具有更多的藝術繪畫的自由,例如圖畫和圖表的繪制。不過,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損壞了需要不斷更換,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江蘇省揚州市的陳義時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火葯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
低爆速炸葯的一類。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燒的葯劑。燃燒時發生大量的氣體,具有爆破作用或推動作用(使物體如彈丸以一定的速度發射出去)。最早應用的是我國發明的黑色火葯。根據燃燒時的性質,可分為有煙火葯(燃燒時發煙,如黑色火葯)和無煙火葯兩類。主要用作引燃葯或發射葯。
火葯又被稱為黑火葯。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黑色火葯在晚唐(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於神仙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其他科學與技術成就

唐代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為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科技領域內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主要表現在天文學、數學、地理學、醫葯學及印刷術等方面。

天文與數學僧一行,本名張遂,是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他青年時代就精通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唐玄宗召他到長安主持改定歷法。當時,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已經製成木黃道游儀的模型,一行主張改用銅鑄,並與令瓚繼續進行研究,經過兩年的努力,最後於開元十二年(724)製成銅黃道游儀。次年,一行又與梁令瓚奉玄宗之命,共同研製成銅鑄的水運渾儀,用以計時。黃道游儀和水運渾儀的製成,對觀察天象起了很大的作用。開元十三年,一行還用自己製成的「復矩圖」,令南宮說率人到今河南若乾地點測量北極高度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影長度,測出地球子午線1°的長度約合十二萬三千七百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具有重大的意義。一行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恆星位置變動的天文學家。他臨死前編成《大衍歷》的草稿,日後經張說等整理成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歷書。該歷在編寫的過程中使用的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具有正弦函數性質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公式,在數學上都是傑出的貢獻。

此外,李淳風等注釋《算經十書》及十書中最後一部王孝通所撰《輯古算術》,也都是數學方面的重要成就。

地理學唐初的一部重要地理學著作是《括地誌》。唐太宗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延攬學士蕭德言、顧胤、蔣亞卿及謝偃等,根據《貞觀十三年大簿》的資料編撰成該書,於貞觀十六年(642)奏上。《括地誌》全面敘述了唐初政區的建置沿革,並介紹了各地的山嶽、河流、風俗、物產及人物故事等。該書共五百五十卷,另有《序略》五卷,內容豐富,惜今天已無完帙,清代以來的輯佚本僅數卷而已。

唐德宗時的賈耽是著名的地理學家,他在貞元十七年(801)繪成《海內華夷圖》,並撰成《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其中尤以《海內華夷圖》貢獻最大,圖長三丈三尺,寬三丈,以一寸為百里,古地名標以黑字,唐代地名題以紅字。可惜原圖已失,但12世紀時根據它編繪的《華夷圖》刻石至今仍保存於西安市碑林。賈耽的其他重要地理著述還有《皇華四達記》十卷、《貞元十道錄》四卷等。

唐朝另一部重要的地理學著作是唐憲宗朝宰相李吉甫在元和八年(813)撰成的《元和郡縣圖志》。該書四十卷,目錄兩卷,在所介紹四十七鎮的每鎮之前,都附以地 圖。全書記錄了當時各地的物產、貢物、戶口、州縣沿革和山川險易等情況。原書僅存三十四卷,圖已佚,是現存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方總志,對後世方誌的編撰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杜佑所著《通典》的《州郡典》共十四卷,在方誌發展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唐末人樊綽所著《蠻書》十卷,詳細記載了洱海一帶的民族、風俗、山川、道路,是輿志中較早的著作,為研究古代雲南地理及南詔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醫葯學孫思邈是唐初醫學和葯物學家。他於高宗永徽三年(652)撰成《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故名其書為《千金要方》。該書廣收博採自古代至唐初的重要方劑,對診治之訣,針灸之法,導引養生之術均有周詳的論述。後來,孫思邈覺得《千金要方》仍有闕遺,又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輔之。這兩部書在中國葯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人尊稱孫思邈為「葯王」。此外,顯慶四年(659)唐廷頒行的《新修本草》,為世界上第一部官修的葯典。這是唐高宗時期醫葯工作者集體作出的重要貢獻。
http://tieba..com/f?kz=165172991

❸ 唐朝有哪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版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權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❹ 唐代的發明家有哪些

李淳風(602~670),唐代初期天文學家、數學家。
一行(本名張燧,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和佛學家。
曹士為(生卒年不詳),歷法家,活動於唐德宗建中年間。
梁令瓚(),唐代天文儀器製造家。

❺ 唐朝有什麼著名的發明

唐朝時期抄比較有名的發明創造有:火葯、黃道游儀和水運渾儀和雕版印刷等。
其中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剛經》。1966年在南朝鮮發現雕版陀羅尼經,刻印於 704~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❻ 唐朝重大發明和科技創新有哪些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868年,《金剛經》的印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技術。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一行發起這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主要目的有二。其一,中國古代有一種傳統理論:「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劉宋時期的天算家何承天根據當時在交州(今越南河內一帶)的測量數據,開始對此提出了懷疑,但長期未能得到證實。

隋朝天算家劉焯則提出了用實測結果來否定這一錯誤說法的具體計劃,他說:「交愛之州,表北無影,計無萬里,南過戴日,是千里一寸,非其實差。」他建議:「請一水工,並解算術士,取河南北平地之所,可量數百里,南北使正。審時以漏,平地以繩,隨氣至分,同日度影。

得其差率,里即可知。則天地無所匿其形,辰象無所逃其數,超前顯聖,效象除疑。」但這個建議在隋朝沒有被採納。一行的測量則實現了這一計劃。

其二,當時發現,觀測地點不同,日食發生的時刻和所見食象都不同,各節氣的日影長度和漏刻晝夜分也不相同。這種現象是過去的歷法所沒有考慮到的。這就需要到各地進行實地測量。

(6)大唐發明者擴展閱讀

唐朝,唐朝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疆域遼闊、交通發達,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暢通;前期統治者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周邊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無;政府對外採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交往頻繁等都為唐王朝國力的強大和文化的發達奠定了堅實基礎。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閱讀全文

與大唐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