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用的創新技法有哪些
1.組合法。2.移植法。3.聯想法。4.設問法。5.列舉法。6.靈感法。7.頭腦風暴法。8.綜攝法。
『貳』 如何激發創新的六種方法
要想真正發揮創新潛能,除了要有敢於嘗試與創新的勇氣,還必須精心地培育你的創造力。這里羅列的,是許多成功人士常用的方法。
1.及時記錄下來一些創新想法
人們在工作、生活、交際和思考過程中,常會出現許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會因為不合時宜而被人們放棄直至徹底忘卻。
其實,在創新領域里,從來就不存在「壞主意」這個詞彙。三年前你的某個想法也許不合時宜,而三年後卻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主意。更何況,那些看來是怪誕的遠非成熟的想法,也許更能激發你的創新意識。
如果你能及時地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那麼,當你需要新主意時,就可以從回顧舊主意著手。而這樣做,並不僅僅是為了給舊主意以新的機會,更是一種重新思考,重新整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輕易地捕捉到新的創新性的思想。
2.自己提問自己
如果不問許多「為什麼」,你就不會產生創新性的見解。
為了避免這個常犯的錯誤,成功者總是透過所有的表面現象去尋找真正的問題。他們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結果;他們也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那些不明確的,看來似乎是一時沖動之中提出來的問題,往往包含著更多的創新性思維的火花。
3.經常表達出來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麼樣的想法,你都應當表達出來。如果是獨自一人,你就對自己表達一番;如果你身處群體之中,不妨告訴其他人共同進行探討。
一個人一生中的大多數想法,都被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所否決。這種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機制將一切離奇的想法都當作「雜草」,巴不得盡快地加以根除。
循規蹈矩的心境里沒有「雜草」,但循規蹈矩的心境也沒有創造力。你想要有創造力,就必須照料好每一株「雜草」,把它們當作有潛在經濟價值的新作物。
把你的不尋常的離奇想法說出來,把它們從頭腦中解放出來。一旦它們進入到交流領域之中,便能夠免受無意識領域中自我審查機制的摧殘。這樣做,使你有機會更仔細更充分地去審視、探索和品味,去發現它們真正的實用價值。
4.永遠充滿著創新的渴望
滿足於現狀,就不會渴望創造。沒有樂觀的期待,或者因為眼前無法實現而不去追求,都會妨礙創造力的發揮。
發明家和普通人其實是一樣的人,所不同的是,他們總是希望有更好的方法。
系鞋帶時,他們希望有更簡便的方法,於是便想到了用帶扣、按扣、橡皮帶和磁鐵代替鞋帶。
煮飯時,他們希望省去擦洗鍋底的煩惱,於是便有了不粘鍋的塗料。
所有這一切,都來源於改進現狀的願望。
5.換一種新的方法來思考
墨守成規不可能產生創新力,也無法使人脫離困境。
有人喜歡用比較分析法來思考問題。面臨抉擇,他總是坐下來將正反兩方面的理由寫在紙上進行分析比較;也有人習慣於用形象思維法,把沒法解決的問題畫成圖或列成簡表。能不能換一種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種不同的思考策略呢?
試試看。也許,最困難的抉擇也會迎刃而解。
6.有了創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實施
有了創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實施,再好的想法也會離你而去。
想努力去做,卻又因為短期內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恆,你也會同成大事者失之交臂。
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經驗之談。
堅持努力,持之以恆,才會如願以償。
另外,創新與創造的能力與年齡有一定的關系。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創新與創造的最佳年齡是在25歲至40歲之間,這是一個最容易取得成功的黃金時代。
美國學者萊曼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一直從事人的創造力發展的研究。他曾研究了幾千名科學家、藝術家和文學家的年齡和成就,他的結論是:一個人25歲至40歲是事業成功的最佳年齡。
而另一位學者麥爾斯則認為:在18歲至49歲這個年齡段,人的各種能力的發展幾乎都處於最高水平,尤其是比較和判斷能力,這對於創新與創造是非常有利的。
一個權威機構曾做過一次統計,發現在公元600年到1960年之間做出過1911項重大科學創造的1243位科學家和發明家,獲得成就的最佳年齡,也是在20多歲至40多歲之間。
創造與創新有個最佳年齡段,並不等於排斥人們在其他年齡段做出成就的可能性。莫扎特5歲時就發現了三度音程,並據此譜寫了小步舞曲。而摩爾根發表基因遺傳理論時,卻已是60歲的老人了。一些科學家、政治家和企業家50歲以後的智力水平甚至高於他們生活的時代。
在這里,我們惟一的希望就是:每天都不能丟棄創新思維的理念!
『叄』 創新技法有哪些
尋異、綜合、分解、折中、換元、重組、移植、逆尋8種思維
『肆』 創造技法的種類有哪些
1:智力激勵法
2:設問法
3:聯想組合法
4:類比法
5:列舉法
6:形態分析法
7:系統提問法
『伍』 幾種常用的創造技法
隨著對創造過程和創造方法的不斷研究,人們產生了一種設想,是否能把那些創造過程中令人感到神秘、原為個人所特有的想法,變成對每人都適用的東西。於是,就產生了「專門研究產生創新構思的方法技巧」的創造技法。自美國的奧斯本發明第一種創造技法——智力激勵法(又稱腦轟法)以來,四十多年中在世界各國產生了幾百種創造技法。這些創造技法主要運用於生產實踐和高等院校。對於校學生來說,進行一種或多種創造技法的訓練,可以鍛煉他們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因而也能使他們發明、製造一些小生產品。但是,單靠學習創造技法還不能使創造力產生持久、穩定和普遍遷移的效果。因為影響創造思維的另外一個的重要因素是個人有無廣博的知識基礎。所以說,創造技法的學習訓練是可行的,但他應該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輔助性的手段。 為了幫助學生開闊思路,我們有選擇地挑選了適合小學生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的幾種創造技法,以供參考。1、智力激勵法這種技法,主要通過一種規定的會議,讓參加的人員互相啟發,極力彼此間的連鎖性反應,產生眾多的創造性設想。會議的具體組織方法是:參加會議的人數不超過十人,會議時間掌握在十分鍾到一個小時之間,每次會議的議題明確,每人充分發表自己的設想。會議還必須做出幾項規定,如不允許私下交談,以免干擾別人的思維生活;任何人不能批評別人或作出判斷性結論;各種設想應一律記錄下來等等。智力激勵法由於能使每個人充分利用別人的設想來激發自己的靈感,或者結合幾根人的設想產生新的設想,所以,要比單獨思考更加容易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從而獲得有價值的新設想。在輔導小學生進行創造發明時,我們可以適當地、靈活地運用這種創造技法。在討論時,可以四個人一個小組,討論時間定為二十分鍾。會議形式可以是談話式,也可以先寫在卡片上,在互相交談,互相啟發。但指導原則是統一的,即在時間上要有一定的限制,造成緊張的氣氛,使參加者的大腦處於高度的興奮狀態,以利於「爆出」新的設想來。2、檢查一覽表法為了打破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技法要求人們把應該考慮的各個要點編成一個表格,然後按表格內列的要點逐一考慮,這種就能提高創造性思維的效率。上海《少年報》曾把這種創造技法和我國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起來,提煉為十二個「聰明的辦法」。這是二個辦法通過實例介紹,再引申到具體方法的介紹,對小學生的創造發明很有啟發。這十二個辦法是:①「加一加」辦法:美國人威廉看到他的朋友在用鉛筆畫畫,鉛筆的一端綁著一塊橡皮,他從中得到啟發,終於發明了橡皮頭鉛筆。現在的戴帽子的風雪大衣、帶閃光燈的照相機、收錄兩用的錄音機都是兩樣東西的有機組合。那末,如果在某件東西上添加些什麼、加厚些、或者跟其他東西組合在一起,會有什麼結果?②「減一減」辦法:較少時間或次數、減輕一些或省略些什麼,會有什麼結果?如明信片就減少了貼郵票這道手續,公交月票就減少了買票次數。③「擴一擴」辦法:把一件東西放大、擴展,會怎麼樣?投影電視、照片放大技術,不就是擴一擴嗎?④「縮一縮」辦法:把這件東西壓縮一下,將會產生什麼效果?如壓縮餅干就是一種戰備糧食,袖珍字典很受大家歡迎,縮小熱水瓶的體積就成了保溫杯。⑤「變一變」辦法:改變一下形狀、顏色、音響、味道、氣味,改變一下次序怎麼樣?現在的牙膏,加入了各種配方,有桔味、留蘭香味、薄荷味、中草葯味等,很受人們歡迎;寫作文時,改變敘述的次序,用倒敘、插敘、插敘等方法,效果是否會好一些呢?⑥「改一改」辦法:考慮一下這件東西在使用時,是不是給人們帶來了不便和麻煩,需要加以改進呢?例如,雨傘太長,攜帶不便——那就改為折疊式的;以前的鬧鍾,只會鈴聲大作,現在改為發出音樂聲提醒大家注意,聽起來要舒服多了。⑦「聯一聯」辦法:某些事物的結果,與它的起因於何聯系,從中能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嗎?例如,有塊甘蔗田的產量比其他的高出百分之五十。原來,在栽種甘蔗前一個月,有些含硅酸鈣的水泥曾灑在這塊天地里。經過研究,硅酸鈣能使這些酸性土壤得到改良,所以甘蔗獲得豐收。⑧「學一學」辦法:有什麼事物可以讓自己模仿、學習一下呢?如魯班被茅草拉破手,從而模仿發明了鋸子;人們已經模仿生物創造發明了許多東西。⑨「代一代」辦法:這個辦法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否可以用一些東西來代替另一些東西呢?例如,用塑料代替金屬做瓶蓋,成本又低又不會生銹。⑩「搬一搬」辦法:把一些想法、道理、技術搬到別的地方,用得上嗎?把電視機的拉桿天線搬到教師手中,不就成了一根可以調節長度的教棒嗎?⑾「反一反」辦法:這是一種逆向思維的辦法,把一件東西、一個事物的位置或順序顛倒一下考慮,會有什麼結果?例如,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從別的科學家證明「電流能夠產生磁」現象中得到啟發,從而實現了「磁也可以轉變為電」的證明,發明了世界上的第一台發電機。⑿「定一定」辦法:為了解決某個問題,需要規定些什麼?為了知道噪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科學家給聲音的大小作了規定,即聲音的大小單位叫做「分貝」;為了維護城市的交通安全,人們發明了交通信號燈。3、缺點列舉法這是日本的鬼冢喜八郎創造的。這種技法就是通過對某個事物的具體缺點的列舉,然後再想方設法加以克服。這樣就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了。目前,我國小學生的許多小發明都收到了這方法的啟示。這種技法要求對已經習以為常的東西「吹毛求疵」,找到它的缺點,然後運用新的技法加以改革。例如,「多用升降籃球架」的發明者,是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她在隆冬季節上體育課時發現:操場上只有一個籃球架,全班幾十個同學在排隊投籃,她想:一節體育課每人只能輪上幾次,多數的時間是站在等待,天氣寒冷,人不動就更冷,如果能有幾個籃球架那該多好!再說,籃球架是固定的,不管是高年級學生還是低年級學生都嫌不方便。因此,一個由多架籃球圈,能上下調節的新式籃球架的設想產生了。經過家中落地風扇的啟發和其他資料的提示,她終於發明了「多用升降籃球架」。運用缺點列舉法的關鍵是,尋找出生活中感到不便或有缺點的事物,即發現了需要,然後通過對其他事物的聯想、借鑒、啟發,最後找出解決俄的辦法來。第三屆世界琴少年科技發明獎獲得者,我國的茅嘉凌同學也是由於發現奶奶在高處曬衣服十分不方便後,才發明了高空穿繩器的。4、希望點列舉法 這種創造技法是一種主動進攻的技法。例如,人們希望燒飯能自動控制,結果就有人發明了「電飯鍋」;人們希望能隨意控制電視節目,結果就有人發明了「遙控電視機」。這種技法是根據發明者的意願而提出的各種設想。它不同於缺點列舉法,因為缺點列舉法是不離開物體的原型的。例如,人們希望有一種不用紐扣的穿著方便的衣服,那麼,鈕扣的圓形就不能使用了,後來,人們發明了一種用尼龍的靜電摩擦作用作搭扣的衣服。希望點列舉法這種技法的訓練學習能培養學生主動動腦筋的創造精神。具體的做法是:召開希望點列舉會議,參加人數五至十個人,會議的議題是大家感興趣的東西。如「怎樣的書包最理想」,「怎樣的城市使你滿意」,「怎樣的學校最合心意」等等都可以。與會者圍繞這一主題列舉出各種希望點,為了技法與會者產生更多的希望,可將個人提出的希望點公布在黑板上,以產生更多的連鎖反應。會議時間為半至一個小時。會後再將各種希望點整理出來,經過研究,制定出今後改革的具體方案。
『陸』 何謂6m法則,為什麼說他是創造技法之母
「奧斯本6M法則」 ,是世界創造學之父———美國的奧斯本提出的。基本思路是 ,通過發問6個May(可以) ,來獲取創造創新之捷徑。
奧斯本創新法則(6M法則):
一是改變。即改變功能、顏色、形狀、氣味和其他。
二是增加。即增加尺寸、強度和新的特徵。
三是減少。即做好減輕、減薄、減短、減去過多功能,至少是一時用不上的功能。
四是替代。即用其他材料、零部件、能源、色彩來取而代之。
五是顛倒。即對現有設計來一個上下、左右、里外、正反、前後的顛倒,甚至目標與手段的顛倒
六是重組。即零部件、材料方案、財務等重新組合。包括疊加、復合、化合、混合、綜合等等。
按照這一法則,通過簡單的改變、增加、減少、替代、顛倒、組合.便能有效激發企業積極創新產品,適應消費、擴大產品市場。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供不應求是不多見的.大多數商品都會處於一種飽和狀態。即使某種商品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也會很快變為供求平衡甚至供過於求,這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
(6)六種創造技法擴展閱讀
奧斯本檢核表法
1、檢核表
檢核表即「檢查一覽表」或「檢查明細表」。檢核表的作用是為對照檢查提供依據,還可以起到啟發思路的作用。
2、檢核表法
亞歷克斯·奧斯本是美國創新技法和創新過程之父。1941年出版《思考的方法》提出了世界第一個創新發明技法「智力激勵法」。1941年出版世界上的第一部創新學專著《創造性想像》,提出了奧斯本檢核表法,此書的銷量4億冊超過《聖經》。
奧斯本檢核表法是指以該技法的發明者奧斯本命名、引導主體在創造過程中對照9個方面的問題進行思考,以便啟迪思路、開拓思維想像的空間、促進人們產生新設想、新方案的方法。
檢核表法有利於提高發現創新的成功率:創新發明最大敵人是思維的惰性。大部分人思維總是自覺和不自覺沿著長期形成的思維模式來看待事物,對問題不敏感,即使看出了事物的缺陷和毛病,也懶於去進一步思索不愛動腦筋,不進行積極的思維,因而難以有所創新。
因為檢核表法的設計特點之一是多向思維,用多條提示引導你去發散思考。如奧斯本創造的檢核表法中有九個問題,就好像有九個人從九個角度幫助你思考。你可以把九個思考點都試一試,也可以從中挑選一、兩條集中精力深思。
檢核表法使人們突破了不願提問或不善提問的心理障礙,在進行逐項檢核時,強迫人們思維擴展,突破舊的思維框架,開拓了創新的思路,有利於提高了發現創新的成功率。
『柒』 有多少種創造技法,具體有哪些創造技法
http://kyc.jxufe.cn/ccx/ccx/c4/c41.htm
這里有詳細介專紹屬
『捌』 創造技法是什麼的總和
創造方法,創造經驗,創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