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銀河系是被誰發現的
17世紀時,伽利略首先用望遠鏡發現了銀河。他發現,這是一個恆星密集的區域。後來,英國人賴特提出了銀河系的構想,並具體描繪出了銀河系的形狀。他假定,銀河系是個透鏡,連同太陽系在內的眾星位於其中。在中國境內,人們觀測到的銀河是從天蠍座起,經人馬座特別明亮的部分,到達盾牌座而止。
18世紀時,英國著名天文學家赫歇爾父子對賴特的猜想進行了驗證。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處恆星特別多,離中心越遠越少。他們的觀測表明,銀河系的確是一個恆星體系,並且其范圍是有限的,太陽靠近銀河系中心。測量結果表明,銀河系非常龐大,可容納3億顆恆星,其直徑為8000光年,厚1500光年。
20世紀初,荷蘭天文學家卡普亭對銀河系的觀測和赫歇爾的觀測結果基本相似。1906年,他測出銀河系直徑為23000光年,厚6000光年。但1920年他對銀河系測出的新數據變化很大,銀河系直徑為55000光年,厚11000光年。
以赫歇爾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提出,太陽是銀河系的中心。1915年,美國天文學家卡普利研究了許多球狀星團的變星,發現太陽僅僅是銀河系內的一顆普通恆星,而不在銀河系的中心,它距中心約5萬光年並朝向人馬座,銀河系的范圍大約有30萬光年。
20世紀80年代,銀河系又有了新的數據,即質量相當於2000億個太陽的質量,直徑為8萬光年,厚2000光年,太陽距銀河系中心距離為2.5光年。
關於銀河系的觀測一直在進行著。有科學家指出銀河系是鑲嵌在碩大無比的異常低密度的星系冕——銀冕之中。天文學家從理論上論證了它的存在。由於銀河系吸引仙女座星系以每秒300公里的速度向我們奔來,這就要求銀河系質量至少不低於10000億個太陽質量,進而說明,銀河系至少應存在一個至少延伸到80000光年以外的星系冕。
Ⅱ 誰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
總的來說是物質和能量具體解釋
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 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
《淮南子.原道訓》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
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學家們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發生之前,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之後發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擊,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這種不斷膨脹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產生宇宙的理論尚不能確切地解釋,「在所存物質和能量聚集在一點上」之前到底存在著什麼東西?
「大爆炸理論」是伽莫夫於1946年創建的。它是現代宇宙系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又稱大爆炸宇宙學。與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
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
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宇宙學
大爆炸宇宙學是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與其它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冷到熱,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很大的爆發。
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
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能統一說明以下幾個觀測事實:
1、大爆炸理論主張所有恆星都是在溫度下降後產生的,因而任何天體的年齡都應比自溫度至今天這一段時間為短,即應小於200億年。各種天體年齡的測量證明了這一點。
2、觀測到河外天體有系統性的譜線紅移,而且紅移與距離大體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那麼紅移就是宇宙膨脹的反映。
3、在各種不同天體上,氦豐度相當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恆星核反應機制不足以說明為什麼又如此多的氦。而根據大爆炸理論,早期溫度很高,產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則可以說明這一事實。
4、根據宇宙膨脹速度以及氦豐度等,可以具體計算宇宙每一歷史時期的溫度。大爆炸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預言今天的宇宙已經很冷,只有絕對溫度幾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測到具有熱輻射譜的微波背景輻射,溫度大約為3K。這一結果無論在定性上或者定量上都與大爆炸理論的預言相符。但是,在星系的起源和各向同性分布等方面,大爆炸宇宙學還存在一些未解決的困難問題。
Ⅲ 最早發現草帽星系的人是誰
最早發現草帽星系的是法國天文學家梅襄,他於1781年發現了它。梅襄在給另外一位天文學家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在烏鴉座的上方發現了一個星雲,它似乎不含有恆星。」
Ⅳ 星系天文學之父是誰
18世紀中葉,瑞典的斯維登堡、英國的賴特、德國的康德和朗伯提出,我們所見的銀河和恆星構成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並提出在這個巨大的天體系統之外,在浩瀚的宇宙中還存在著無數這樣的天體系統。18世紀下半葉,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用天文觀測證實了前一點,並將這個巨大的天體系統稱為銀河系。但在銀河系之外是否存在別的類似銀河系的天體系統(河外星系)的問題,在威廉·赫歇爾之後約一個多世紀中始終沒有解決。直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哈勃才率先解決了這個問題。他還對河外星系進行了形態分類,發現了河外星系退行速度與它離我們的距離之間關系的哈勃定律,探討了河外星系的空間分布……這些成果開創了人們對星繫世界的研究,因此他被譽為「星系天文學之父」。
Ⅳ 宇宙是誰創造的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沒有誰創造宇宙這一說法。
宇宙起源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 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許多科學家認為,宇宙是由大約137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瞬間產生巨大壓力,之後發生了大爆炸,這次大爆炸的反應原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量子物理。
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去,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
(5)誰發明了星系擴展閱讀
電腦演化宇宙產生的模型:
2014年5月,科學家製作出最為成功的宇宙演化的電腦模型,模擬宇宙以暗物質為起點誕生並演化的過程。
本次建立的電腦模型和真實的宇宙驚人得相似。這個電腦模型可用於測試有關宇宙構造和運轉原理的理論。有關科研成果已經在《自然》雜志上發表。
電腦模型最初展示了虛空狀態下分散在各處神秘的「暗物質」。幾百萬年過去了,暗物質集中起來,為早期星系的產生埋下種子。反暗物質隨之出現,才有了將來的星球和生命。黑洞也在模型中佔有一席之地。它們吸入並吐出物質,產生一系列爆炸,影響星球的形成。
Ⅵ 誰創造了銀河系及太陽系
都說宇宙是一個奇點大爆炸而產生的,但這個奇點又是什麼?是物質嗎?物質又是什麼產生的?非常奇怪,這么小的一個奇點,為什麼有那麼大的能量,行成那麼大的宇宙?宇宙大爆炸以後,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一個個的星系逐步行成,銀河系只是其中的一個,太陽系又是銀河系中的一個小星系,地球又是太陽系中的一個行星,我們又是地球的一個小小的單元。萬有引力是星系行成的真正的因素,而物質包括宇宙前奇點的物質,才是宇宙行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奇點中的物質,應該是物質的最小微粒,什麼介子誇克還小多少倍的微粒,這都是天文學家與物理學家的事,我們這些愛好者弄不明白。
Ⅶ 宇宙是誰最先發現的呢
人類,因為只有人類才有思想,所以當人類誕生的時候,人類就開始發現宇宙,思考宇宙的問題.
因為宇宙是指所有的物質空間及時間的總和,時間是無限的.
「宇宙」一詞,最早大概出自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墨子(約公元前468-376)。他用「宇」來指東、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間,用「宙」來指古往今來的時間,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萬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遠是近;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是認識到的,還是未認識到的……總之是一切的一切。
從哲學的觀點看。人們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不過,對這個深奧的概念我們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討,還是留給哲學家們去研究。我們不妨把眼光縮小一些,講一講利用我們現有的科學技術所能了解和觀測的宇宙,人們把它稱為「我們的宇宙」或「總星系」。
Ⅷ 迄今為止人類發現了多少星系
銀河系中有約4000億顆發光的恆星,現在已經發現的宇宙中類似銀河系的星系約1500億個。
謝謝採納!!呵呵呵!!
Ⅸ 最早提出宇宙有無數星系的人是誰
很多人都曾提出過。
就目前資料看,最早提出宇宙中存在無數個星系的人應該是一位18世紀的英國人,叫賴特(Thomas Wright)。1750年,賴特出版了一本書,叫《最初的理論或關於宇宙的新假設》。在這本書中,賴特說:「就像可見的宇宙里滿布著恆星系統和行星世界一樣,無邊的太空中也有著無數個與已知的宇宙類似的宇宙。」(註:他把當時仍處於猜測中的銀河系叫做「宇宙」)「可能是外部的宇宙與已知的這個[銀河系]類似,但是太遙遠,而非望遠鏡的能力所及。」賴特的這些話,被認為是認為銀河系和宇宙本質的思想火花。
然後,是東普魯士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和說不清是哪國人的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此人也是天王星的發現者)。1755年,康德在他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中說:「讓我們想像一個聚集在平面上的恆星系統,它很像銀河,但離我們很遠,以至於用望遠鏡也不能分辨出組成它的恆星。。。。這樣一個恆星系統對遙遠的觀測者將只表現為一個光斑,既很暗弱,又只有很小的張角。如果該系統的平面與觀測者的視角相垂直,它看上去就是圓形的;如果相傾斜,就是橢圓的。它的暗弱光芒、形狀和可見直徑,顯然使它能與單個恆星相區分。」
1784年,法國的梅西葉(Charles Messier)出版了著名的梅西葉星雲表,標示出了天空中110個星雲(雲霧狀的光斑)。身在英國的赫歇爾利用這張星雲表,開始了對「宇宙中最暗弱的天體」的觀測(其實這個觀測在梅西葉星表出版前就開始了,星雲表的出版讓赫歇爾更加方便了)。到1802年,赫歇爾和他妹妹卡羅琳編出了一份包含2000多個星雲的新表,到1820年,新表的長度達到近3000個。同時,兄妹倆已經用自製的望遠鏡把好幾個星雲的邊緣分解成了一顆顆的恆星。至此,宇宙中存在無數個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已確定無疑。
赫歇爾還認為,星系的形成是宇宙中彌散的恆星會在引力作用下聚集成團。這個觀點是錯的。
此外,他也沒能區分出星雲有兩類,一類是遙遠的星系,還有一類是銀河系內的星際氣體雲。後一類星雲不可能分解成星,而赫歇爾一直認為是他的望遠鏡性能不夠好。
參考資料:《大爆炸探密》-[英]約翰·格里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