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空間是園林設計的根本目的

創造空間是園林設計的根本目的

發布時間:2021-10-11 08:55:17

❶ 空間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因此,重視個人環境兼顧集體空間,藉以活躍人們的思維,努力提高辦公效率,這也就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是為人們生活、工作和社會提供一個合情、合理、舒適、美觀

❷ 園林設計的三大基本要素

一、西方園林的設計要素1、形式與功能的結合。與傳統園林的服務對象和裝飾與觀賞性不同,現代園林面向大眾的使用功能已經程瑋設計師們所關心的基本問題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並且力求簡明與合乎目的。例如,紐約觀景台公園和橫濱美術館前廣場公園雖然都不大,條件也不復雜,但公園設計視線安排合理,使用方便,空間劃分明確,細部考慮周到,反映了現代主義手法在當代園林中的廣泛應用。2、自然的精神大自然是勞倫斯。哈普林(Lawrene Halprin)許多作品的重要靈感之源。在深刻理解大自然及其秩序、過程與形式的基礎上,他以一種藝術抽象的手段再現了自然的精神,而不是簡單的移植或模仿。哈普林對自然現象做過細致的觀察,他曾對圍繞自然石塊周圍的溪水的運動,自然石塊的塊面形態及質感,做了大量的寫生與記錄。在這些研究中,他體驗到了自然過程的抽象之道。例如他設計的美國俄勒岡波特蘭市(Portland,Oregon),伊拉。凱勒水景廣場(Ira?Keller?Fountain?Plaza)。從高處的涓涓細流到湍急的水流,從層層跌落的跌水直到轟鳴傾瀉的瀑布,整個過程北濃縮於咫尺之間。3、場所精神與文脈主義對文脈的深層閱讀要求深入到一個場所的精神領域之中,並關注到傳統的阻力。從某種程度上講,每一設計實際上都是在創造一種場所,只有更傾心地體驗設計場地中隱含的特質,充分揭示場地的歷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點時,才能領會真正意義上的場所精神,使設計本身成為一部關於場地的自然歷史或演化過程的美學教科書。法國園林師謝墨托夫(Alexandre?Chemetoff)在拉。維萊特公園(Parc?de?Villette)中設計的下沉式竹園(The?Bamboo?Garden),有意識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線設施,給水干管、排水管、電力管縱橫於場地之中,讓人們了解到這一小小的綠色空間實際上是城市龐大聚集體的一個「碎片」。

❸ 空間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個人總結就是:功能上最合理,尺度上最舒適,視覺上最美觀。無論是室內空間還是室外空間都是這個目的。

❹ 園林設計的依據與原則

園林設計的最終目的是要創造出景色如畫,環境舒適、健康文明的遊憩境域。一方面,園林是反映社會意識形態的空間藝術,園林要滿足人們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園林又是社會的物質福利事業,是現實生活的實境,所以,還要滿足人們良好休息、娛樂的物質文明的需要。
總體來講,基本原則就是「經濟、適用。美觀」

❺ 園林設計專業目的

園林包含的范圍比較廣了,但相對也很細。包含庭院的設計,廣場,城市綠地,濱河綠地,小區環境,校園環境,商業街環境,公園,濕地,風景區規劃,等等很多方面。其主要目的更多的還是對公共場地和環境空間的設計布置規劃,在特定的場地裡面創造出合適的空間,也就是人們所謂的因地制宜,供人們使用,體驗和感受,同時表達設計師的某種想法。
城規所規劃的東西比較大,比較籠統,它所規劃的東西對園林來說是更大方向的東西,而園林的針對性相對很強,細化可以細到毫米。主要就是針對可以使用到的或需要使用的戶外空間。

❻ 園林規劃設計的創作背景

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美麗的環境是人們無時無刻都在追求的目標。最早的造園造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奠神靈的場地、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的場地和居民為改善環境而進行的綠化栽植等。初期的園林主要是植物與建築物的相結合,園林造型比較簡單,建築物是主體,園林僅充當建築物的附屬品。隨著社會的發展,園林逐漸擺脫建築的束縛,園林的范圍也不僅局限於庭園、庄園、別墅等單個相對獨立的空間范圍,而是擴大到城市環境、風景區、保護區、大地景觀等區域,涉及人類的各種生存空間。然而總體來說,建造園林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整地、理水、植物栽植和建築布置等途徑,創造出一個供人們觀賞、遊憩的美麗環境。某些非凡的藝術,如插花、盆景等,因其創作素材和經營手法的相同,都可歸於園林藝術的范圍。當今的園林形式豐富多彩,園林技術日趨提高,幾千年的實踐證實,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園林應該是與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科學技術水平、文化藝術特徵、歷史、地理等密切相關的,它反映了時代與社會的需求、技術發展和審美價值的取向。

❼ 園林規劃設計的含義是什麼

園林規劃設計含義
園林規劃設計包含園林綠地規劃和園林綠地設計兩個含義。

園林綠地規劃從宏觀上講,是指對未來園林綠地發展方向的設想安排。主要任務是按照國民經濟發展需要,提出園林
綠地發展的戰略目標、發展規模、速度和投資等。這種規劃是由各級園林行政部門指定的。由於這種規劃是若干年以後園
林綠地發展的設想,因此常制定出長期規劃、中期規劃和近期規劃,用以指導園林綠地的建設。

通過規劃雖然在時空關繫上對園林綠地建設進行了安排,但是這種安排還不能給人們提供一個優美的園林環境。為此
要求進一步對園林綠地進行設計。所以園林綠地設計就是為了滿足一定目的和用途,在規劃的原則下,圍繞園林地形,利
用植物、山水、建

築等園林要素創造出具有獨立風格,有機,有力度,有內涵的園林環境,或者說設計就是對園林空間進行組合,創造
出一種新的環境。

園林綠地設計的內容包括地形設計、建築設計、園路設計、種植設計及小品等方面的設計。

另付:「規」者,規劃、規矩之意;「劃」者,計劃、策劃之意;「設」者,陳設、設置之意;「計」者,計謀、策略之意。園林規劃設計,就是園林綠地建設之前的籌劃謀略,是實現園林美好理想的創作過程,它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和藝術法則的指導。

園林規劃設計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問題,
如建園的意圖和特點,
園址現狀條件的把握,
園林綠地的內容、形式和布局,
山水地形的處理方法,
出入口與園林鋪地的設置,
主要園林建築形式,
園林植物的合理選擇與配置等。
此外,還要解決好近期和遠期,局部和整體的關系,以及考慮到造價及投資的合理應用,服務經營等有關問題。

❽ 關於園林設計的論文

園林的設計與空間結合

論文簡述: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美麗的環境是人們無時無刻都在追求的目標。最早的造園造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奠神靈的場地、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的場地和居民為改善。

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美麗的環境是人們無時無刻都在追求的目標。最早的造園造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奠神靈的場地、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的場地和居民為改善環境而進行的綠化栽植等。初期的園林主要是植物與建築物的相結合,園林造型比較簡單,建築物是主體,園林僅充當建築物的附屬品。隨著社會的發展,園林逐漸擺脫建築的束縛,園林的范圍也不僅局限於庭園、庄園、別墅等單個相對獨立的空間范圍,而是擴大到城市環境、風景區、保護區、大地景觀等區域,涉及人類的各種生存空間。然而總體來說,建造園林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整地、理水、植物栽植和建築布置等途徑,創造出一個供人們觀賞、遊憩的美麗環境。某些非凡的藝術,如插花、盆景等,因其創作素材和經營手法的相同,都可歸於園林藝術的范圍。當今的園林形式豐富多彩,園林技術日趨提高,幾千年的實踐證實,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園林應該是與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科學技術水平、文化藝術特徵、歷史、地理等密切相關的,它反映了時代與社會的需求、技術發展和審美價值的取向。
園林在一般情況下總是地形、水、植物和建築這四者藝術的綜合。因此,築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築營造便相應成為造園的四項重要內容。這四項工作都需要通過物質材料和工程技術去實現,所以它是一種社會物質產品。地形、水、植物和建築這四個要素經過人們有意識地構配而組合成有機的整體,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景觀,給予人們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就此意義而言,園林又是一種藝術創作。園林藝術不同於音樂、繪畫、雕塑等其他藝術,園林具有實用價值,它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園林藝術正是以這種實用技術為基礎的,成為人類文化遺產中彌足珍貴組成部分。園林既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又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 既是一種物質產品,又是一種藝術創作。
創造空間是園林設計的根本目的。每個空間都有其特定的外形、大小、構成材料、色彩、質感等構成要素,它們綜合地表達了空間的質量和空間的功能作用。設計中既要考慮空間本身的這些質量和特徵,又要注重整體環境中諸空間之間的關系。
一、空間及其構成要素
空間的本質在於其可用性,即空間的功能作用。一片空地,無參照尺度,就不成為空間,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間實物進行結合便形成了空間,容納是空間的基本屬性。「地」、「頂」、「牆」是構成空間的三大要素,地是空間的起點、基礎;牆因地而立,或劃分空間,或圍合空間;頂是為了遮擋而設。與建築室內空間相比,外部空間中頂的作用要小些,牆和地的作用要大些,因為牆是垂直的,並且經常是視線輕易到達的地方。空間的存在及其特性來自形成空間的構成形式和組成因素,空間在某種程度上會帶有組成因素的某些特徵。頂與牆的空透程度,存在與否決定的構成,地、頂、牆諸要素各自的線、形、色彩、質感、氣味和聲響等特徵綜合地決定了空間的質量。因此,首先要撇開地、頂、牆諸要素的自身特徵,只從它們構成空間的方面去考慮 ,然後再考慮諸要素的特徵。並使這些特徵能准確地表達所希望形成的空間的特點。
二、空間的形式
園林空間有容積空間、立體空間以及兩者相合的混合空間。容積空間的基本形式是圍合,空間為靜態的、向心的、內聚的,空間中牆和地的特徵較突出。立體空間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間層次豐富,有流動和散漫之感。容納特性雖然是空間的根本標識,但是,設計空間時不能局限於此,還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例如草坪中的一片鋪裝,因其與眾不同而產生了分離感。這種空間的空間感不強,只有地這一構成要素暗示著一種領域性的空間。再如一塊石碑坐落在有幾級台階的台基上,因其莊重聳立而在環境中產生了向心力。由此可見,分離和向心都形成了某種意義和程度上的空間。實體圍合而成的物質空間可以創造,人們親身經歷時產生的感受空間也不難得到不同的感受。
三、空間的封閉性
空間的圍合質量與封閉性有關,主要反映在垂直要素的高度、密實度和連續性等方面。高度分為相對高度和絕對高度,相對高度是指牆的實際高度和視距的比值,通常用視角或高寬比D/H表示。絕對高度是指牆的實際高度,當牆低於人的視線時空間較開闊,高於視線時空間較封閉。空間的封閉程度由這兩面三種高度綜合決定。影響空間封閉性的另一因素是牆的連續性和密實程度。同樣的高度,牆越空透,圍合的效果就越差,內外滲透就越強。不同位置的牆所形成的空間封閉感也不同,其中位於轉角的牆的圍合能力較強。
四、空間處理
空間處理應從單個空間本身和不同空間之間的關系兩方面去考慮。單個空間的處理應注重空間的大小和尺度、封閉性、構成方式、構成要素的特徵(形、色彩、質感等)以及空間所表達的意義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內容。多個空間的處理則應以空間的對比,滲透、層次、序列等關系為主。空間的大小應視空間的功能要求和藝術要求而定。大尺度的空間氣勢壯觀,感染力強,常使人肅然起敬,多見於宏偉的自然景觀和紀念性空間。小尺度的空間較親切宜人,適合於大多數活動的開展。為了獲得豐富的園林空間,應注重空間的滲透和層次變化。主要可通過對空間分隔與聯系關系的處理來達到目的。被分隔的空間本來處於靜止狀態,但一經連通之後,隨著相互間的滲透,似乎各自都延伸到對方中去,所以便打破了原先的靜止狀態而產生一種流動的感覺,同時也呈現出了空間的層次變化。空間的對比是豐富空間之間的關系,形成空間變化的重要手段。當將兩個存在著顯著差異的空間布置在一起進,由於外形、大小、明暗、動靜、虛實等特徵的對比,而使這些特徵更加突出。空間序列是關繫到園林的整體結構和布局的問題。當將一系列的空間組織在一起時,應考慮空間的整體序列關系,安排游覽路線,將不同的空間連接起來,通過空間的對比、滲透、引導、創造富有性格的空間序列。在組織空間、安排序列時應注重起承轉合,使空間的發展有一個完整的構思,創造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而作為園林專業的學生,最為關心的就是如何把設計做好。許多人認為只要投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即可。其實不然,對於設計而言,把握好設計的方法、規律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在真正面對一個設計題目時,在收集了相關信息資料後,遵循一定的設計方法才能把設計工作推向深入。園林設計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要想設計好園林,還必須對園林有一深入透徹的了解。
園林設計是個由淺入深不斷完善的過程,它主要是由下列環節構成。園林設計者在接到任務後,應該首先充分了解設計委託方的具體要求,然後善於進行基地調查,收集相關資料,對整個基地及環境狀況進行綜合概括分析,提出合理的方案構思和設想,最終完成設計。它主要包括方案設計、具體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三大部分。這三部分在相互制約的基礎上有著明確的職責劃分。其中方案設計作為園林設計的第一階段,它對整個園林設計過程所起的作用是指導性的,該階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確立設計的思想、進行功能分區,結合基地條件、空間及視覺構圖確定各種使用區的平面位置,包括交通的布置、廣場和停車場的安排、建築及入口的確定等內容。
具體設計階段就是全面地對整個方案各方面進行具體的設計,包括確定準確的外形、尺寸、色彩和材料,完成各局部具體的平立剖面圖、詳圖、園景的透視圖、表現整體設計的鳥瞰圖等。
施工圖階段是將設計與施工連接起來的環節,根據所設計的方案,結合各工種的要求分別制出具體、准確地指導施工的各種圖紙,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項設計內容的尺寸、位置、外形、材料、種類、數量、色彩以及構造和結構,完成施工平面圖、地形設計圖、種植平面圖、園林建築施工圖等。
園林設計的特點與要求
園林設計本身是個復雜的過程,它作為一個全新的內容完全不同於制圖技巧的練習。園林方案設計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五個特性,即創作性、綜合性、雙重性、過程性和社會性。
1.創作性
設計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作活動,它需要創作主體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靈活開放的思維方式。園林設計者面對各種類型的園林綠地時,必須能夠靈活地解決具體矛盾與問題,發揮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才能設計出內涵豐富、形式新奇的園林作品。對初學者而言,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應該是其專業學習練習的目標。
2.綜合性
園林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到建築工程、生物、社會、文化、環境、行為、心理等眾多學科。作為一名園林設計者,必須熟悉、把握相關學科的知識。另外,園林綠地本身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的,有道路、湖水、廣場、居住區綠地、公園、風景區等等。因此,把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3.雙重性
作為一門設計課程,它的思維活動有著不同於其他學科之處,具有思維方式雙重性的特點。園林設計過程可概括為分析研究——構思設計——分析選擇——再構思設計……如此循環發展的過程。在每一個「分析」階段,設計者主要運用的是邏輯思維,而在「構思階段」,主要運用形象思維。因此,平時的學習練習必須兼顧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個方面。
4.過程性
在進行風景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科學、全面地分析調研,深入大擔地思考想像,不厭其煩地聽取使用者的意見,在廣泛論證的基礎上優化選擇方案。設計的過程與一個不斷推敲、修改、發展、完善的過程
5.社會性
園林綠地景觀作為城市空間環境的一部分,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這種社會性要求園林工作者的創作活動必須綜合平衡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個性特色三者的關系。只有找到一個可行的結合點,才能創作出尊重環境、關懷人性的優秀作品。
方案設計的方法
功能和形式對設計者來講,是始終要關注的兩個方面。方案設計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先功能後形式」和「先形式後功能」兩大類。它們最大的判別主要體現為方案構思的切入點與側重點的不同。
「先功能」是以平面設計為起點,重點研究功能需求,再注重空間形象組織。從功能平面入手,這種方法更易於把握,有利於盡快確立方案,對初學者較適合。但是很輕易使空間形象設計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園林形象的創造性發揮。
「先形式「則是從園林的地形、環境入手,進行方案的設計構思,重點研究空間組織與造型,然後再進行功能的填充。這種方法更易於自由發揮個人的想像與創造力,設計出富有新意的空間形象。但是後期的功能調整工作有一定的難度,初學者一般不宜採用。
上述兩種方法,並非截然對立的,對於設計者而言,需要兩種方式同時交替進行,在滿足平面功能的同時,也注重空間形式的表達。
形態構成中的心理和審美
形態構成的審美法則是人們的審美意識的一種反映,而形態構成自身的構造規律是客觀的。與審美意識相比,構形的規律要穩定得多。從這個意義上講,把握構形的方法、規律是基本,審美意識的提高則依靠於自身的修養。只有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使我們在這方面的能力趨於完備。
形態的視知覺
1.單純化原理
形的要素變化(如長短、方位、角度的變化,基本單元的開頭變化等)越小、數量越少,就越輕易被人熟悉把握。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對簡單的幾何形比較偏愛。對於復雜的形體,人們也傾向於將它們分解成簡單的形和構造去理解。構造簡單的形輕易識別,而盡可能地以簡單的形和構造去熟悉對象的方法,就稱為單純化原理。
2.群化法則
群化法則反映了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各個部分之間由於在外形、大小、顏色、方向等方面存在著相似或對比,部分之間聯系起來形成整體。
3.圖底關系
人們在觀察某一范圍時,把部分要素突出作為圖形,而把其餘部分作為背景的視知覺方式。「圖」指的就是我們看到的「形」,「底」就是「圖」的背景。
4.圖形層次
在立體構成中,從觀察的角度看,形與形之間存在著明確的、實在的前後關系,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層次。在平面構成中,人們也傾向以這樣的關系去熟悉平面圖形中的各個形。根據不同的平面圖形關系,可確定其中各個形的前後層次關系。
形態的心理感受
1.量感
就是對形態在體量上的心理把握。
2.力感和動感
由於實際生活中對力、運動的體驗,使我們在看到某些類似的形態時會產生力感和動感。
3.空間和場感
場感是人的心理感受到的形對四周的影響范圍。空間感必須以體形作為媒介才能產生,完全的虛空並非我們構成意義上的空間。
4.質感和肌理
質感是人們對形的質地的心理感受。通過對形的表面紋理的處理,可以產生不同的肌理,創造極為多樣的視覺感受。同樣材質的形,也會由於不同的肌理處理產生極其懸殊的視覺效果。
5.錯覺和幻覺
錯覺是人們對形的錯誤判定,幻覺是由形引起的人的一種想像。二者有細微的差別。
6.方向感
有運動感、力感的形體能體現出方向感,但反之卻不盡然,有方向感的形體不一定體現出運動感和力感。方向感和形體的輪廓有直接的聯系:當各個方向上的比例接近時,形體的方向感較弱,反之則較強。
近年來,隨著人類對環境的日益重視,園林已成為社會的熱門專業,為多種學科的綜合體,不僅要求設計者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還要求有較寬的知識拓展能力。今後本人應更加加強各方面的學習,努力完善園林設計創作。

❾ 大哥大姐們,老師要我寫園林設計的論文,我是一點頭緒都沒有還有不到10天就要交了怎麼辦啊。求救SOS!!!

園林的設計與空間結合

論文簡述: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美麗的環境是人們無時無刻都在追求的目標。最早的造園造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奠神靈的場地、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的場地和居民為改善。

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美麗的環境是人們無時無刻都在追求的目標。最早的造園造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奠神靈的場地、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的場地和居民為改善環境而進行的綠化栽植等。初期的園林主要是植物與建築物的相結合,園林造型比較簡單,建築物是主體,園林僅充當建築物的附屬品。隨著社會的發展,園林逐漸擺脫建築的束縛,園林的范圍也不僅局限於庭園、庄園、別墅等單個相對獨立的空間范圍,而是擴大到城市環境、風景區、保護區、大地景觀等區域,涉及人類的各種生存空間。然而總體來說,建造園林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整地、理水、植物栽植和建築布置等途徑,創造出一個供人們觀賞、遊憩的美麗環境。某些非凡的藝術,如插花、盆景等,因其創作素材和經營手法的相同,都可歸於園林藝術的范圍。當今的園林形式豐富多彩,園林技術日趨提高,幾千年的實踐證實,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園林應該是與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科學技術水平、文化藝術特徵、歷史、地理等密切相關的,它反映了時代與社會的需求、技術發展和審美價值的取向。
園林在一般情況下總是地形、水、植物和建築這四者藝術的綜合。因此,築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築營造便相應成為造園的四項重要內容。這四項工作都需要通過物質材料和工程技術去實現,所以它是一種社會物質產品。地形、水、植物和建築這四個要素經過人們有意識地構配而組合成有機的整體,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景觀,給予人們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就此意義而言,園林又是一種藝術創作。園林藝術不同於音樂、繪畫、雕塑等其他藝術,園林具有實用價值,它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園林藝術正是以這種實用技術為基礎的,成為人類文化遺產中彌足珍貴組成部分。園林既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又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 既是一種物質產品,又是一種藝術創作。
創造空間是園林設計的根本目的。每個空間都有其特定的外形、大小、構成材料、色彩、質感等構成要素,它們綜合地表達了空間的質量和空間的功能作用。設計中既要考慮空間本身的這些質量和特徵,又要注重整體環境中諸空間之間的關系。
一、空間及其構成要素
空間的本質在於其可用性,即空間的功能作用。一片空地,無參照尺度,就不成為空間,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間實物進行結合便形成了空間,容納是空間的基本屬性。「地」、「頂」、「牆」是構成空間的三大要素,地是空間的起點、基礎;牆因地而立,或劃分空間,或圍合空間;頂是為了遮擋而設。與建築室內空間相比,外部空間中頂的作用要小些,牆和地的作用要大些,因為牆是垂直的,並且經常是視線輕易到達的地方。空間的存在及其特性來自形成空間的構成形式和組成因素,空間在某種程度上會帶有組成因素的某些特徵。頂與牆的空透程度,存在與否決定的構成,地、頂、牆諸要素各自的線、形、色彩、質感、氣味和聲響等特徵綜合地決定了空間的質量。因此,首先要撇開地、頂、牆諸要素的自身特徵,只從它們構成空間的方面去考慮 ,然後再考慮諸要素的特徵。並使這些特徵能准確地表達所希望形成的空間的特點。
二、空間的形式
園林空間有容積空間、立體空間以及兩者相合的混合空間。容積空間的基本形式是圍合,空間為靜態的、向心的、內聚的,空間中牆和地的特徵較突出。立體空間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間層次豐富,有流動和散漫之感。容納特性雖然是空間的根本標識,但是,設計空間時不能局限於此,還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例如草坪中的一片鋪裝,因其與眾不同而產生了分離感。這種空間的空間感不強,只有地這一構成要素暗示著一種領域性的空間。再如一塊石碑坐落在有幾級台階的台基上,因其莊重聳立而在環境中產生了向心力。由此可見,分離和向心都形成了某種意義和程度上的空間。實體圍合而成的物質空間可以創造,人們親身經歷時產生的感受空間也不難得到不同的感受。
三、空間的封閉性
空間的圍合質量與封閉性有關,主要反映在垂直要素的高度、密實度和連續性等方面。高度分為相對高度和絕對高度,相對高度是指牆的實際高度和視距的比值,通常用視角或高寬比D/H表示。絕對高度是指牆的實際高度,當牆低於人的視線時空間較開闊,高於視線時空間較封閉。空間的封閉程度由這兩面三種高度綜合決定。影響空間封閉性的另一因素是牆的連續性和密實程度。同樣的高度,牆越空透,圍合的效果就越差,內外滲透就越強。不同位置的牆所形成的空間封閉感也不同,其中位於轉角的牆的圍合能力較強。
四、空間處理
空間處理應從單個空間本身和不同空間之間的關系兩方面去考慮。單個空間的處理應注重空間的大小和尺度、封閉性、構成方式、構成要素的特徵(形、色彩、質感等)以及空間所表達的意義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內容。多個空間的處理則應以空間的對比,滲透、層次、序列等關系為主。空間的大小應視空間的功能要求和藝術要求而定。大尺度的空間氣勢壯觀,感染力強,常使人肅然起敬,多見於宏偉的自然景觀和紀念性空間。小尺度的空間較親切宜人,適合於大多數活動的開展。為了獲得豐富的園林空間,應注重空間的滲透和層次變化。主要可通過對空間分隔與聯系關系的處理來達到目的。被分隔的空間本來處於靜止狀態,但一經連通之後,隨著相互間的滲透,似乎各自都延伸到對方中去,所以便打破了原先的靜止狀態而產生一種流動的感覺,同時也呈現出了空間的層次變化。空間的對比是豐富空間之間的關系,形成空間變化的重要手段。當將兩個存在著顯著差異的空間布置在一起進,由於外形、大小、明暗、動靜、虛實等特徵的對比,而使這些特徵更加突出。空間序列是關繫到園林的整體結構和布局的問題。當將一系列的空間組織在一起時,應考慮空間的整體序列關系,安排游覽路線,將不同的空間連接起來,通過空間的對比、滲透、引導、創造富有性格的空間序列。在組織空間、安排序列時應注重起承轉合,使空間的發展有一個完整的構思,創造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而作為園林專業的學生,最為關心的就是如何把設計做好。許多人認為只要投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即可。其實不然,對於設計而言,把握好設計的方法、規律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在真正面對一個設計題目時,在收集了相關信息資料後,遵循一定的設計方法才能把設計工作推向深入。園林設計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要想設計好園林,還必須對園林有一深入透徹的了解。
園林設計是個由淺入深不斷完善的過程,它主要是由下列環節構成。園林設計者在接到任務後,應該首先充分了解設計委託方的具體要求,然後善於進行基地調查,收集相關資料,對整個基地及環境狀況進行綜合概括分析,提出合理的方案構思和設想,最終完成設計。它主要包括方案設計、具體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三大部分。這三部分在相互制約的基礎上有著明確的職責劃分。其中方案設計作為園林設計的第一階段,它對整個園林設計過程所起的作用是指導性的,該階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確立設計的思想、進行功能分區,結合基地條件、空間及視覺構圖確定各種使用區的平面位置,包括交通的布置、廣場和停車場的安排、建築及入口的確定等內容。
具體設計階段就是全面地對整個方案各方面進行具體的設計,包括確定準確的外形、尺寸、色彩和材料,完成各局部具體的平立剖面圖、詳圖、園景的透視圖、表現整體設計的鳥瞰圖等。
施工圖階段是將設計與施工連接起來的環節,根據所設計的方案,結合各工種的要求分別制出具體、准確地指導施工的各種圖紙,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項設計內容的尺寸、位置、外形、材料、種類、數量、色彩以及構造和結構,完成施工平面圖、地形設計圖、種植平面圖、園林建築施工圖等。
園林設計的特點與要求
園林設計本身是個復雜的過程,它作為一個全新的內容完全不同於制圖技巧的練習。園林方案設計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五個特性,即創作性、綜合性、雙重性、過程性和社會性。
1.創作性
設計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作活動,它需要創作主體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靈活開放的思維方式。園林設計者面對各種類型的園林綠地時,必須能夠靈活地解決具體矛盾與問題,發揮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才能設計出內涵豐富、形式新奇的園林作品。對初學者而言,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應該是其專業學習練習的目標。
2.綜合性
園林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到建築工程、生物、社會、文化、環境、行為、心理等眾多學科。作為一名園林設計者,必須熟悉、把握相關學科的知識。另外,園林綠地本身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的,有道路、湖水、廣場、居住區綠地、公園、風景區等等。因此,把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3.雙重性
作為一門設計課程,它的思維活動有著不同於其他學科之處,具有思維方式雙重性的特點。園林設計過程可概括為分析研究——構思設計——分析選擇——再構思設計……如此循環發展的過程。在每一個「分析」階段,設計者主要運用的是邏輯思維,而在「構思階段」,主要運用形象思維。因此,平時的學習練習必須兼顧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個方面。
4.過程性
在進行風景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科學、全面地分析調研,深入大擔地思考想像,不厭其煩地聽取使用者的意見,在廣泛論證的基礎上優化選擇方案。設計的過程與一個不斷推敲、修改、發展、完善的過程
5.社會性
園林綠地景觀作為城市空間環境的一部分,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這種社會性要求園林工作者的創作活動必須綜合平衡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個性特色三者的關系。只有找到一個可行的結合點,才能創作出尊重環境、關懷人性的優秀作品。
方案設計的方法
功能和形式對設計者來講,是始終要關注的兩個方面。方案設計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先功能後形式」和「先形式後功能」兩大類。它們最大的判別主要體現為方案構思的切入點與側重點的不同。
「先功能」是以平面設計為起點,重點研究功能需求,再注重空間形象組織。從功能平面入手,這種方法更易於把握,有利於盡快確立方案,對初學者較適合。但是很輕易使空間形象設計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園林形象的創造性發揮。
「先形式「則是從園林的地形、環境入手,進行方案的設計構思,重點研究空間組織與造型,然後再進行功能的填充。這種方法更易於自由發揮個人的想像與創造力,設計出富有新意的空間形象。但是後期的功能調整工作有一定的難度,初學者一般不宜採用。
上述兩種方法,並非截然對立的,對於設計者而言,需要兩種方式同時交替進行,在滿足平面功能的同時,也注重空間形式的表達。
形態構成中的心理和審美
形態構成的審美法則是人們的審美意識的一種反映,而形態構成自身的構造規律是客觀的。與審美意識相比,構形的規律要穩定得多。從這個意義上講,把握構形的方法、規律是基本,審美意識的提高則依靠於自身的修養。只有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使我們在這方面的能力趨於完備。
形態的視知覺
1.單純化原理
形的要素變化(如長短、方位、角度的變化,基本單元的開頭變化等)越小、數量越少,就越輕易被人熟悉把握。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對簡單的幾何形比較偏愛。對於復雜的形體,人們也傾向於將它們分解成簡單的形和構造去理解。構造簡單的形輕易識別,而盡可能地以簡單的形和構造去熟悉對象的方法,就稱為單純化原理。
2.群化法則
群化法則反映了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各個部分之間由於在外形、大小、顏色、方向等方面存在著相似或對比,部分之間聯系起來形成整體。
3.圖底關系
人們在觀察某一范圍時,把部分要素突出作為圖形,而把其餘部分作為背景的視知覺方式。「圖」指的就是我們看到的「形」,「底」就是「圖」的背景。
4.圖形層次
在立體構成中,從觀察的角度看,形與形之間存在著明確的、實在的前後關系,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層次。在平面構成中,人們也傾向以這樣的關系去熟悉平面圖形中的各個形。根據不同的平面圖形關系,可確定其中各個形的前後層次關系。
形態的心理感受
1.量感
就是對形態在體量上的心理把握。
2.力感和動感
由於實際生活中對力、運動的體驗,使我們在看到某些類似的形態時會產生力感和動感。
3.空間和場感
場感是人的心理感受到的形對四周的影響范圍。空間感必須以體形作為媒介才能產生,完全的虛空並非我們構成意義上的空間。
4.質感和肌理
質感是人們對形的質地的心理感受。通過對形的表面紋理的處理,可以產生不同的肌理,創造極為多樣的視覺感受。同樣材質的形,也會由於不同的肌理處理產生極其懸殊的視覺效果。
5.錯覺和幻覺
錯覺是人們對形的錯誤判定,幻覺是由形引起的人的一種想像。二者有細微的差別。
6.方向感
有運動感、力感的形體能體現出方向感,但反之卻不盡然,有方向感的形體不一定體現出運動感和力感。方向感和形體的輪廓有直接的聯系:當各個方向上的比例接近時,形體的方向感較弱,反之則較強。
近年來,隨著人類對環境的日益重視,園林已成為社會的熱門專業,為多種學科的綜合體,不僅要求設計者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還要求有較寬的知識拓展能力。今後本人應更加加強各方面的學習,努力完善園林設計創作。

閱讀全文

與創造空間是園林設計的根本目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