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苗族

發明苗族

發布時間:2021-10-11 07:03:06

① 苗族刀法是什麼時期發明

苗刀的發明創造,最早可以追溯至上古代苗族先祖蚩尤時期,蚩尤率族人開掘葛盧山銅礦,研製發明了劍、刀、矛、戟、大弩等兵器。苗族先民在蚩尤率領下,不僅開冶煉兵器之先河,而且創制了刑法和宗教。俗稱苗族的「三大發明」。

上古三苗九藜部落聯盟首領蚩尤的配刀,被後世命名為「苗刀之祖」。《苗刀考證》上記載:「苗刀用以沖鋒陷陣,遠勝單刀及其他短兵。」

② 苗族發明了什麼

您好,在我國苗族的苗葯是很出名的,希望可以幫到您,感謝您的採納

③ 苗族人的祖先是誰

蚩尤。

苗族原本生活在黃河流域(下游)後經炎黃部族的征討向南遷移到長江流域,後來在商周的時候,商朝、周朝的征討以及百越的侵犯使得他們進入四川,並且他們擊敗了巴蜀文明(三星堆那個文明)。

在漢朝的時候,歷代對少數民族實行高壓政策,尤其是諸葛亮南征,將苗族趕往雲南一帶。而傳說至今苗族的歌謠還是有歌頌蚩尤的,也就是說,他們就是歷史上與炎黃大戰的那個蚩尤部族的後人。

蚩尤是漢人的戰神——兵主:

漢族神話傳說一直有崇拜蚩尤的傳統,華北地區的河北、山西一帶有相關的崇拜活動。如南朝任昉的《述異志》記載冀州(今河北)有樂名《蚩尤戲》,人們頭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們祭蚩尤神。

在蚩尤死後,黃帝及其後代帝王都把蚩尤奉為「兵主」,視為「戰神」來崇敬和緬懷。《路史·後紀四·蚩尤傳》說「後世聖人著其『像於尊彝,以為貪戎』。」『羅萍注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

《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由此可見,蚩尤在九黎部落聯盟戰略被擒殺而死以後,黃帝及其族人們就將蚩尤的形象用來威嚇天下八方,從而將蚩尤變成了自己的保護神,並對蚩尤加以崇敬和緬懷。

有相當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長期懷念著蚩尤。民間傳說,一直在說蚩尤是一位長期受人懷念的歷史人物。

《蘇氏演義》說:「冀州人把蚩尤稱為神,民間人常作戲;齊魏之間,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漢武帝時,太原人還為蚩尤立祠;。如今,河北省涿鹿縣仍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祠、蚩尤廟等,深綬當地人民的懷念和祭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蚩尤

④ 漢字是苗族人發明的嗎

不是
倉頡是漢字發明者。陝西白水縣倉頡廟,2001年6月,國務院將其定為國家級文物。陝南、河南、山東都有類似的倉頡廟,此乃唯一「國家級保護單位」。

古人一向觀點明確,太史公曰、異史氏曰……責任分明。最早記述倉頡的是荀況的《荀子》,呂不韋《呂氏春秋》、韓非《韓非子》也提到此公,贊他「雙瞳四目」。中國古書上有三人「目有重瞳」:虞舜、項羽、倉頡。唐堯眉分八彩,把天下禪讓給目有重瞳的虞舜,「重瞳」特指帝王之相。項羽是「武霸王」,倉頡是「文聖人」。

炎帝(神農氏)國家衰敗,各部落不聽號令。黃帝代表北方游牧民族,比農耕文明更擅長武力,他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貔、貅、豸、虎,與炎帝決戰於大阪泉之野,三戰方得其志。戰敗的炎帝退出黃河流域,遠走南方。蚩尤不服黃帝統治,黃帝再戰於涿鹿,殺蚩尤。諸侯尊黃帝軒轅為天子,取代神農氏。

這段歷史被黃帝的史官倉頡記錄下來,共用28個漢字,倉頡由此成為發明漢字的鼻祖。這28個漢字,老鴨一個都不認識。今天,中國大陸以外的港、澳、台、海外諸國,凡是使用傳統繁體字的華人群體,最常用的鍵盤語言還是「蒼頡碼」。
滿意請採納

⑤ 苗族分為哪幾種

按語言大致分是三種,湘西(東部)方言苗族,黔東(中部)方言苗族和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
其中也可以細分。
一、湘西方言(東部方言)苗族自稱果雄,舊時稱紅苗,因為女性會穿紅色百褶裙,男性在腰間系紅絲帶,清朝時期,受到滿族服飾的影響現在沒有這種服飾了。湘西方言內部分為東部土語和西部土語,東部土語苗族居住在湘西州古丈縣東南部、瀘溪縣、吉首市東部(主要是丹青鎮)、龍山縣、永順縣、麻陽縣,他們的服飾特徵是挑花,以幾何圖案為主,無論衣服、頭帕還是圍兜上都有挑花的花紋,少銀飾;西部土語分布較廣,湘西州花垣縣、鳳凰縣、保靖縣南部、古丈縣西南部、吉首市西部(矮寨、已略等地)、懷化麻陽、新晃、貴州松桃縣、重慶東南部以及湖北宣恩縣是主要分布地區。西部土語苗族服飾顏色以深藍、黑色為主,上面有刺綉的花紋,以花鳥為主,銀飾較多,特別是鳳凰、松桃的苗族,銀飾繁盛。
二、黔東方言(中部方言)苗族自稱木、嘎鬧、孟等,舊時稱九股(鼓)黑苗,分布於貴州黔東南、黔南、黔西南三州以及廣西融水縣、湖南懷化等地。黔東苗族的語言差別不大,放慢語速基本都能交流。黔東苗族支系多,服飾不下兩百種,且銀飾繁多,目前各媒體、旅遊勝地中的苗族銀飾和服裝樣式大多來自黔東苗族。
三、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苗族數量最多,按語言可分為三個群體。
1、第一個是川黔滇次方言群體,這是西部方言苗族的主力,自稱「蒙」,舊時所稱的黑苗、白苗、青苗、花苗、小花苗、歪梳苗等都屬於這個群體,廣泛分布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雲南全境、廣西西部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地,後又因戰爭遷至美國、法國、澳洲等地,其中雲南文山的影響力最大。這個次方言群體的語言互通性其實非常高,從貴州畢節到雲南文山再到美國明州,三地的苗族只要聽習慣了對方的發音是可以交流的,不存在某些人說語言差異很大,寮國一帶的苗族發明了拉丁字母書寫的苗文,後帶到歐美,使用的范圍很廣泛。
2、第二個是滇東北次方言群體,舊稱大花苗,主要分布在烏蒙山地區,即貴州畢節、雲南東部昆明、昭通一帶,自稱「阿卯」,主要信仰基督教,有專門用來書寫苗語聖經的苗文,字母符號比較特別,稱為伯格里苗文。
3、第三個族群可以稱為「麻山苗族」群體,包含了多個次方言群體(如惠水次方言、貴陽次方言、洛北河次方言等)。雖然他們的苗語劃入西部方言,但實際上既像西部方言又像中部方言,正好分布在過度地帶上,比如貴州的貴陽市、黔南州、安順等地,自稱接近「蒙」。西部方言苗族的銀飾隨著分布地越往西越少。
此外還有一些小的支系:
在湖南懷化東部、邵陽和廣西龍勝一帶的苗族,舊時稱為青衣苗,苗語已經消亡,只有幾種特殊的平話(比如城步平話、貓家話、龍勝平話,語言等)。這種平話,語言學上屬於漢語,但在城步當地被稱為「苗話」,和城步漢族的漢語無法溝通。目前已對比得出,城步平話的底層詞彙接近苗語中部方言,但又夾雜著少量苗語東部方言和瑤語的詞彙。這部分苗族在明朝時應征前往貴州西部,形成了當地的喇叭苗。
海南苗族,實際上是瑤族,說的是瑤語金門方言,劃為苗族屬於當年識別錯誤。
貴州、湖南、廣西交接的清水江流域分布著酸湯苗、草苗、三鍬人等文化相似的特殊族群,其中一部分識別為苗族。他們是苗、漢、侗等族群在清水江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以苗族的合款制度共同建立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相互融合形成的族群。比如酸湯苗的酸湯話是漢語方言;草苗的語言接近侗語,但認同苗族;三鍬人的語言里則是漢語、苗語、侗語的混合語。
看到評論中有人說我刻意分裂苗族就很搞笑了,我說的都是相對客觀的東西,苗族人數多,分布廣,自然存在差異,提及舊時的稱呼也只是讓人了解下,方便不了解自己苗語是什麼方言的同胞對號入座。每一種支系的文化都很值得了解,苗族各支系的融合應該是建立在互相了解各自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不是刻意迴避差異。

此外,部分人可能聽過的黑苗、白苗、青苗、歪梳苗、四印苗等稱呼的說法。這是舊社會時期的分法,前綴主要來自於這支苗族服飾的顏色或者某種特徵。我個人是不支持繼續使用這種分類法的:
其一,苗族的服飾從舊社會到當代其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湘西苗族以前叫紅苗是因為女性穿紅裙,男性系紅腰帶,但清末,湘西苗族女性就已經不穿裙子,男的也不系紅腰帶了,服飾的顏色也是青黑為主,再叫他們紅苗合不合適呢?黔東南的苗族以前叫黑苗,服飾以深色為主,但如今黔東南一些地方的苗族服飾變成了紅色。還有文山苗族,內部分為黑、白、青、花等七個支系,原本服飾不同,如今服飾已經趨於統一。這種分類法,顯然已經與當下各支系苗族的特徵名不副實了。
其二,有讀者看了上面的介紹是不是發現,黔東南有黑苗,雲南文山也有黑苗,但卻是不同方言區的苗族,他們顯然不是同一支苗族。西部方言里有大花苗、小花苗、文山花苗的等不同的花苗,也不是同一支。此外,貴州的歪梳苗,到了廣西,卻被叫做「偏苗」。這就是這種老分類的另一個缺點,沒有科學性,明明是不同支系的苗族,被冠上同一個叫法;明明是同一支系的苗族,卻被叫成兩種稱呼。迷信這種老分類的人,很可能被誤導,一般只能作為參考。

⑥ 出名的苗族流行明星

1、沈從文(1902—1988)20世紀中國偉大的作家,傑出的文學評論家、文物考古學家。苗族,湖南鳳凰縣人。小學學歷,自學成才。早年曾在暨南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等高校任教。1938年後歷任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教授。1950年起歷任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等。著有1100多萬字《沈從文全集》,是世界文明史上作品創作數量最多的文化巨人之一,被譯成英、法、德、俄等世界幾十種文字。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已決定授予沈從文,可惜該獎未頒發他就辭世於北京。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阿麗思中國游記》《長河》,中篇小說《邊城》《八駿圖》,短篇小說《蕭蕭》《月下小景》《柏子》,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學術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其中篇小說《邊城》是一部享譽全球的世界名著;學術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被譽為20世紀中國社會科學三大經典著作之一。目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著名高校主持編寫的國家級重點大學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史》等已將沈從文列入大師級作家進行重點講授和研究,國內外許多學者因研究沈從文的作品獲得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2、李敖(1935—)20世紀中國傑出的作家、歷史學家、政論家。苗族。遠籍貴州威寧,生於哈爾濱。少年時代跟隨家人住過北京、太原和上海,1949年移居台灣。高二時寫成《李敖札記》;高三時休學創作《李敖詩集》。1954年考入台灣大學法律系,不久自動退學,1955年再次考入台灣大學歷史系,1959年大學本科畢業後參軍。1962年考入台灣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1963年肄業.。一生主要從事文學創作和歷史研究,曾任台灣東吳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迄今已出版各類作品100多部,共2000多萬字,是世界文明史上作品創作數量最多的文化巨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最偉大的白話文作家」。其主要作品有《傳統下的獨白》、《胡適研究》《李敖回憶錄》《李敖全集》等。2000年以長篇小說傑作《北京法源寺》進入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其文學成就已被國內外高校寫入《20世紀中國文學史》等多部大學教材。2005年9月,已是70歲高齡的李敖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等高校演講訪問,各大電視台均作了報道,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
3、肖紀美(1920—)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傑出的金屬材料科學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苗族,湖南湘西鳳凰縣人。1933年考入長沙私立明德中學;1938年考入江蘇省立銀行專科學校;1939年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唐山交通大學,1943年本科畢業後在湖南國立第八中學、湖南省立第十三中學等單位任教。1946年到南京民國中央標准局工作。1948年赴美國密蘇里大學留學,僅兩年就拿到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任教於北京科技大學。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第一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苗族人;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進步一等獎。在國內外發表科學論文450多篇;出版專著《合金能量學》等15部,近600萬字。肖紀美精通英語,許多科學論文均用英文寫成,是20世紀苗族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4、熊希齡(1870—1937)中國現代傑出的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詩人。苗族,湖南湘西鳳凰縣人。1894年考取進士。曾到日本、德國考察。歷任東北三省清理財政部部長,中華民國財政總長,民國國務院總理兼財政部部長,中華教育改進社董事長,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等職。1937年病逝於香港,終年67歲。著有300多萬字《熊希齡先生遺稿》。
5、滕代遠(1904—1974)20世紀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國家重要領導人。苗族,湖南麻陽縣人。早年任紅五軍、紅一軍、紅三軍政委。1931年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3年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委武裝部部長,同年獲二等紅星獎章。1935年到蘇聯列寧學院留學。1937年回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八路軍參謀長,中共中央委員,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華北軍區副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總司令兼政委。1950年出任鐵道部部長;1954年兼任國防委員;1964年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滕代遠一生為黨為中國人民的進步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6、朱早觀(1903—1955)中國現代著名政治活動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苗族、湖南湘西鳳凰縣人。15歲參軍,1922年到湖南講武堂學習。早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幹部團團長、中央獨立三師參謀長兼旅長。1937年赴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八路軍總部高級參議。1945年任中原軍區參謀長兼中央中原局統戰部副部長;1946年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參謀長;1947年任西北軍區副參謀長。1949年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第五局局長,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國防部辦公廳副主任等職。
7、鍾哲明(1932—)中國當代傑出的政論家,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苗族,湖南武岡縣人。「苗族鍾氏兄弟三傑」之一。1952年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留校,1956年到中國人民大學進修碩士研究生課程一年。歷任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北大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教育部高校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等。發表論文《馬克思的主要歷史功績:關於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結合的幾個問題》等60多篇;出版專著《科學社會主義專題講座》;參加編寫大學教材《鄧小平理論專題講座》等多部。
8、鍾優民(1936—)著名魏晉文學研究專家、文學史家。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吉林大學教授。苗族,湖南武岡縣人。「苗族鍾氏兄弟三傑」之一。1954年於湖南省立第六師范學校畢業後分配到長春市第一中學任教。1957年報送到吉林大學中文系深造,1962年本科畢業,並在該校進修研究生課程一年。1963年至1972年曾在國家教育部、吉林省高等教育局工作。1973年後長期在吉林省社科院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文學史方法論及其實踐》《陶學發展史》等10餘部,共500多萬字。被譽為「中國陶學大師」。
9、鍾良明(1943—)著名英語教育家、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苗族,湖南武岡縣人。「苗族鍾氏兄弟三傑」之一。1959年考入長沙雅禮中學高中部,1962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1966年本科畢業。時值「文革」被下放農村10年。1981年起先後在中南工業大學、長沙鐵道學院、北京交通大學任教。歷任北京交通大學外語系主任,《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科板)編委等。
10、滕久明(1944—)正部級高級領導,著名政治活動家、理論家。苗族,貴州松桃縣人。1962年考入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1966年本科畢業後當過戰士和重慶市第96中學教師。1973年5月後任重慶市大渡口區團委書記,區革委辦公室主任;1979年2月後任大渡口區革委會副主任,區委副書記、副區長;1982年8月後任大渡口區委代書記、書記。1983年到中央黨校研究生班進修二年。1985年8月後任重慶市北碚區委副書記、書記;1987年4月任重慶市委常委、秘書長。1988年8月兼任重慶市級機關黨工委書記;1988年12月任重慶市委常委、秘書長、宣傳部部長;1993年4月任重慶市委副書記; 1997年重慶劃為中央直轄市後,歷任重慶市委宣傳部部長、市委秘書長、市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以及中共中央紀委委員。1996年調往中央,任中央紀委、中組部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巡視組組長。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共十五大代表。出版理論集《燈下漫筆》《征程言》《滕久明作品選》等。
11、宋祖英(女,1966—)中國當代著名歌唱家。苗族,湖南湘西古丈縣人。1981年入古丈縣歌舞團;1984年調湘西州歌舞團。1985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學,1988年畢業;1989年到中國音樂學院進修。1991年調入解放軍海政部文工團。1998年到中國音樂學院攻讀音樂學碩士學位,2001年畢業。2009年攻讀中國音樂學院聲樂學博士學位。歷任第九屆和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現為海政部文工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歌唱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被譽為「中國當代最有實力的歌唱家之一」「中國當今最負盛名的女高音歌唱家」。2008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9屆奧運會上,與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多明戈共同登台演唱,其演唱水平受到全世界上億觀眾的高度贊揚。曾到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和舉行個人演唱會。演唱歌曲錄製成磁帶、VCD向全國和世界出版發行,主要專輯有《宋祖英演唱歌曲精選》《中國百年電影歌曲經典:宋祖英百年留聲》等。多次獲國內外音樂大獎,宋祖英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最傑出的歌唱家之一。
12、張超倫(1918—)醫學博士。著名社會活動家、正部級高級領導。苗族,貴州威寧縣人。早年在「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貴州石門坎就讀小學;初中到雲南昭通宣道中學完成。1932年赴成都華西協和高級中學就讀;1935年高中畢業因家境貧困無法考大學,被迫回家鄉。1936年得到教會資助考入華西協和大學,經過七年的刻苦攻讀,1943年獲本校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現代史上獲得博士學位幾位苗族人之一。1944年回貴州石門坎初級中學任教;1945年到雲南昭通福滇醫院任醫師。1949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會。1950年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任命為貴州省人民政府委員;1951年被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任命為貴州省衛生廳廳長。「文革」時被迫害多年。1978年復出,當選為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直到1997年。1983年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是第一屆和第二屆中國農工黨貴州省主任委員、第十屆中國農工黨中央常委。
13、姚紹斌(1956—)傑出的私營企業家,湖北八峰集團公司董事長。苗族,湖北鶴峰縣人。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第七屆至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八峰村在姚紹斌的帶領下艱苦創業,從人均收入只有40元上升到2007年人均收入8000多元。目前公司年銷售額達20多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氨基酸生產企業集團。他創造性地在苗族地區發展高科技產業,其產品遠銷國內外,使八峰苗族人民徹底改變了貧困,看到自己的未來,增強了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曾榮獲「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等稱號。
14、龍咸靈(1911—1993)20世紀中國著名空間物理學。武漢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苗族,貴州錦屏縣人。1935年考入武漢大學物理系,1940年本科畢業留校任教。1947年在物理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引起世界物理學界的關注。1954年任武漢大學物理系副主任;1956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武漢高空物理研究所所長;其科學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78年領銜創建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目前該系空間物理學已成為全國高校最強的學科。曾兼任中國科委電子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側地及地理物理聯盟秘書長。龍咸靈是20世紀苗族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15、潘愛華(1958—)中國傑出的生物技術科學家、企業家。苗族,湖南道通縣人。1984年於湖南醫科大學本科畢業;1986年考入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攻讀醫學碩士學位,1989年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攻讀理學博士學位,1992年提前畢業留校。現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最大的生物工程集團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團公司董事長(潘愛華是該集團主要創始人,2007年銷售額達100多個億),兼任深圳市北大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廈門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山東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等。1997年被美國名人協會評為「世界500位最有影響力的領袖之一」;1998年榮獲第三屆中國傑出青年科技創業獎及北京大學科技產業傑出貢獻金獎;1999年被中國科技部評為第五屆「中國十大傑出跨世紀科技人才」;2001年獲深圳市彭年科技獎一等獎(獲獎金50萬元)。
16、李振軍(1920—2008)著名政治活動家,正部級高級領導。苗族,湖南湘西鳳凰縣人。1936年參軍,1937年投入抗日戰爭。40年代初畢業於抗日軍政大學。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任團、旅、師政委及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軍銜。1985年後歷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湖南省軍區副政委,湖南省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治部副主任,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公安部黨組成員,中國人民武警部總隊政委等職。
17、侯鈺鑫(1946—)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書法家、畫家。筆名楊岩。苗族,貴州畢節地區黔西縣人,少年時代在河南輝縣長大。1965年高二時因家境貧寒而失學,靠繪畫幫助父母維持家庭生活。1972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7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大路歌》,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1980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協會。1984年於河南大學中文系進修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現為河南省文學院專業作家,河南太行書畫院院長,河南大學兼職教授,河南省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等。著有長篇小說15部、中短篇小說50多篇(部)、影視劇本50多部(集),共1500多萬字,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苗族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其長篇小說《好爹好娘》被國家列為建黨80周年十部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拍成電視劇由中央電視台播出;多次獲全國文學大獎。
18、錢東(1967—)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納米材料研究專家。苗族,湖南瀘溪縣人。1999年於中南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02年赴丹麥科技大學物理系做訪問學者一年。曾先後到德國、瑞典等國進行科學考察和研究。2004年在中石化長嶺分公司做博士後研究。主要從事高分子材料助劑的研發、納米材料、催化與化工分離研究。
19、姜穆(1929—2003)20世紀苗族傑出的作家,著名文學評論家和編輯家。苗族,貴州錦屏縣人。早年參軍。1949年移居台灣。六十年代初於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歷任《今日中國》雜志主編,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總編輯等。一生著有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2000多萬字,是20世紀苗族文學史上作品創作數量最多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詩集《恰夢》,長篇小說《浩浩東流》《王安石全傳》,中篇小說《奴隸們的怒吼》、《決堤》,短篇小說集《早落的太陽》、《不歸鳥》,散文集《人生探索》、《尋夢》等。
20、楊漢先(1913—1998)副部級高級領導、著名學者。苗族,貴州威寧縣石門坎人。小學和初中分別就讀於威寧石門坎光華小學和雲南昭通宣道中學;高中就讀於成都華西協和高級中學。1933年考入華西協和大學社會學系,1934年因家庭困難休學,1935年返校,1938年大學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隨後曾在貴陽大廈大學、華西協合大學、四川省博物館、雲南昭通明城中學、省立昭通女子師范學校、貴州大學等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50年6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會。1951年任貴州省民委副主任兼貴州民族學院院長,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擔任大學校長的苗族人;1959年任貴州大學副校長兼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長;「文革」期間受到迫害。1963年起歷任第三屆至第五屆貴州省政協副主席,是第一屆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著有《苗族史述略》《黔西苗族調查報告》等。
21、王佳敏(女,1957—)著名舞蹈家,國家一級編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藝術家,文化部特殊津貼獲得者。苗族,生於雲南個舊市,籍貫雲南富民縣。高等自考大專學歷。1990年到中央民族大學進修一年。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歷任雲南省紅河州歌舞團團長,中國少數民族歌舞團藝術總監,雲南省舞蹈家協會常務理事,雲南省第七屆青聯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和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等。是雲南省第十二屆運動會開幕式總導演。其舞蹈《看看》1998年獲中國舞蹈界最高獎荷花杯銀獎。曾應邀到日本、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演出。
22、徐新建(1955—)中國當代傑出的文化人類學家,著名文學理論家。苗族,貴陽市人。1971年進貴陽市歌舞團任演奏員。1979年考入貴州大學中文系,1983年本科畢業,分配到貴陽市委宣傳部,1985年調入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92年赴南京大學進修一年。1998年調入四川大學,不久在四川大學攻讀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該校文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2002年曾到美國哈佛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等職。至今已發表和出版論文、專著、編著等400多萬字,出版專著《從文學到文化》《西南研究論》《苗疆考察記》等多部。先後獲全國第四屆民族文學「駿馬獎」、全國第七屆莊重文文學獎、貴州省第三屆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四川大學成果獎等。被譽為中國三位最傑出的文化人類學家之一。
23、向本貴(1947—)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苗族,湖南沅陵縣人。1967年高中畢業因「文革」爆發停止高考而回家務農,做過農村生產隊隊長、鄉文化站輔導員、縣文化館文學專乾等。1983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迄今已發表和出版10餘部長篇小說,40多部中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和散文,共600多萬字,是文學湘軍重鎮之一。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歷任湖南懷化市作家協會主席,湖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盤龍埠》、《蒼山如海》,中篇小說《有病流行》、《這方水土》等。其中《蒼山如海》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全國第六屆文學「駿馬獎」,被列為國慶50周年全國最優秀的10部長篇小說之一;《這方水土》獲中國作協全國第七屆文學「駿馬獎」等。
24、周基堃(1917—2000)著名外國歷史研究家、翻譯家。南開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苗族,湖北宣恩縣人。從小隨父母在武漢長大。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1943年大學本科畢業後在昆明美軍顧問團任翻譯。1946年被北京大學聘用,途徑天津被南開大學外語系留用。一生發表和出版論文、專著、譯著等共200多萬字。主要譯著有《美利堅合眾國的成長》、《唯物主義歷史觀》等。周基堃精通英、德、俄、西班牙等四種外國語言文字。
25、楊占清(1951—)濟南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第三軍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醫學家。苗族,湖北宣恩縣人。1969高中畢業後參軍,在部隊期間被保送到山東淄博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深造,大專畢業後到濟南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2002年51歲時考入第一軍醫大學博士研究生,2005年以論文《山東地區腎綜合征出血熱宿主和流行病學研究》獲醫學博士學位。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26、吳廷楨(1924—)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西北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兼蘭州大學教授。苗族,湖南花垣縣人。1951年畢業於貴州大學歷史系。1953年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畢業。歷任西北師大馬列教研室主任、歷史系主任等。有各類學術著作400餘萬字,主要編著有《西北史研究》、《河西開發研究》等。
27、滕久祥(1949—)著名中醫學家。湖南中醫葯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969年考入湖南中醫葯大學,1973年本科畢業,留校任教。主要從事中醫內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中醫消化系疾病研究方向博士生導師。發明新葯「九氣拈痛交囊」等。曾兼任湖南省中醫葯研究院副院長。
28、田渠(1900—1957)20世紀中國著名物理學家。苗族,湖南麻陽縣人。1922年於北京中法大學本科畢業後到法國里昂大學留學,1927年獲法國國家天文學博士學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博士學位的苗族人。1937年回國後在雲南大學從事科學研究。四十年代歷任西南聯合大學、貴州大學、湖南大學教授;五十年代歷任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其重要著作《狹義相對論》自民國出版以來至今還不斷重印出版,此書是我國第一部物理相對論大學教材。
29、李必雨(1936—2009)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苗族,生於貴陽。1959年於雲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後在昆明第八中任教。1969年去緬甸,1979年回國。歷任昆明師專講師,昆明文學院院長,昆明市文聯主席,雲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雲南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著有長篇小說《野玫瑰與黑郡主》、《紅衣女》(發行10萬冊)、《亡命異邦》,中篇小說《在遙遠的大江彼岸》,學術專著《小說技法》等300多萬字。其文學成就已寫入我國部分大學教材。
30、龍庄偉(1956—)副部級高級領導。河北省副省長兼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漢語語言學家、政治活動家。中國民盟中央常委。苗族,湖北恩施縣人。1971年下鄉當知青。1974年進恩施師范學校讀書,1976年中師畢業後任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恩施師專中文系,1981年大專畢業後到恩施教育局工作。1983年考入河北師范學院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1986年畢業留校。1995年兼任中國民盟河北省委副主任委員。1996年該校與河北師范大學合並,繼任河北師大西校區中文系主任、教授。1998年調任石家莊市副市長;2002年兼任中國民盟河北省委主任委員。2003年1月當選為河北省副省長;2005年兼任中國民盟中央常務、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2008年1月再次當選河北省副省長。

⑦ 苗刀是苗族人發明的嗎

不是,只是長的像田裡的禾苗,所以稱之為苗刀,是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發明,對抗日本倭寇的戰刀,是漢人習武用的刀,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⑧ 苗族祖先是誰(聽說是炎帝,但沒得到證實)

我在大概幾年前聽到的關於民族遷移說的一種假說
是這樣的:苗族原本生活在黃河流域(下游)後經炎黃部族的征討向南遷移到長江流域,後來在商周的時候,商朝、周朝的征討以及百越的侵犯使得他們進入四川,並且他們擊敗了巴蜀文明(三星堆那個文明),在漢朝的時候,歷代對少數民族實行高壓政策,尤其是諸葛亮南征,將苗族趕往雲南一帶
而傳說至今苗族的歌謠還是有歌頌蚩尤的,也就是說,他們就是歷史上與炎黃大戰的那個蚩尤部族的後人
尤其是「盤古開天」這一產生、流傳於中原地區(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為中原)的古老傳說,竟與苗族的不謀而合便是佐證

⑨ 盤古是苗族的神在演變成中原的神

暈,這是個偽命題。
苗族在古代沒有文字,所以不可能出現「記載」。而盤古的傳說最遲在秦漢時期就有。
所以,最早記載盤古的是漢族而非其他民族。
至於盤古是哪個民族最早發明的傳說,現在只有漢族文獻記載,當然是漢族的了。呵呵。
為什麼其他民族也有盤古的傳說呢?因為是從漢族那裡穿過去的。印尼人還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說呢,難道梁祝是印尼的?韓國還說端午節是韓國習俗呢,難道屈原是韓國人?呵呵。
口頭相傳的都是沒有根據的,沒有錄音,沒有文字記錄,誰能證明苗族最早關於盤古的傳說不是從華夏民族學習的呢?
==========
如果僅僅依靠口頭傳說,漢族也有啊,都是口頭,怎麼能說苗族的傳說最早呢?況且,漢族的有文字記載為證據,而苗族的沒有文字記載。更不能說苗族的傳說更早了。
回到你文的問題。「記載」的意思,就是靠記錄來儲存「盤古神話」這個信息。口頭傳說是瞬時的,不能成為記錄,而文字或錄音是長久的,可以成為記錄。所以,「記載」一詞只能用於文字或錄音,而口頭傳說不能稱為「記載」。你看的那本書寫錯了。

⑩ 苗族先民是怎樣創立苗族醫葯文化的

苗族醫葯的起源很早。苗族民間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葯」之說,而苗族醫葯見諸史籍的時間也很早。西漢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吾聞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營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之而來者,舉而來者,皆平復如故。」「苗父」者誰?有的學者認為:「劉向《說苑》說上古有人名苗父,……這個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師(巫醫),巫師治病主要是祈禱禁咒術,但也逐漸用些酒、草等葯物」。

有的學者認為,漢族文獻所記的苗父,就是苗族傳說中的「葯王爺」。湘黔交界的苗族人民說,葯王爺是一個周身透明、狀如玻璃、有翼能飛的神人,他不畏艱難險阻,披星戴月為人民「岔稅岔嘎」(東部苗語即「尋找葯方」),這個傳說流傳很廣,苗族東西部地區均有「一個葯王,身在八方;三千苗葯,八百單方」的歌謠。

至今黔西南州安龍、貞豐、晴隆等地的苗醫,還非常崇敬「葯王」,在行醫過程中治好病,就要以殺雞祭祖的方式來敬祭「葯王」。這個傳說同《淮南子》記載的「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非常類似,《山海經》雲:「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其中「有翼」和「有翅」、「透明」的傳說,均是神話時代苗族先民的特徵,這說明苗族醫葯是起源於上古神話時代的。

由於苗族本身無本民族文字和史實的記載,故其醫葯的起源難於考證,但從眾多的其他文獻和傳說、古歌中,仍可窺知其具體情況,其特點一是起源較早,歷史悠久;二是起源於苗族人民生產和生活實踐。苗族由於生活於葯物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較早地了解和掌握了植物的知識和葯用價值。至今在苗族地區,幾乎每人都能認識掌握幾種甚至幾十種葯物治療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戶戶門庭院落房前房後皆種植一些常用葯物。

形成人們應用草葯極為普遍的特點,具有「百草皆葯,人人會醫」之稱,史載楚國巫師經常用苗葯作巫具,《楚辭》中有不少記有被稱為「苗葯』、的「菖蒲」和「澤蘭」,長沙馬王堆一、二號漢墓把「澤蘭」作為殉葬品,說明了苗葯的歷史悠久和廣泛應用。苗族「古歌」中關於遠古發現葯物的故事也很多,如黔東南一首叫《墊哈》的古歌,說的是哈哥小時不幸被虎背去,十年未返,後被父母找回時,野性不改,聲音嘶啞不能說話,一次他跑出去到河邊吃了很多浮萍,哈哥不但能說話了,還改掉了野性,苗家因此積累了浮萍能治嘶啞病的經驗。

閱讀全文

與發明苗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