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力的理論基礎

創造力的理論基礎

發布時間:2021-10-10 21:22:36

⑴ 什麼叫做創造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區分人才的重要標志。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1)創造力的理論基礎擴展閱讀

特徵

1、變通性

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

2、流暢性

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

創造,顧名思義就是首先創立製造出新東西。在《辭海》里,創造是「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創造是一項復雜的人類活動,因此,要想對其進行有效的定義,必須顧及一定的事實,即創造本身包含創造的過程和創造的成果

創造必須首先是具有豐富創造活動體驗的實踐過程,其次該實踐過程還應該有獨創性的成果。因此,創造是伴隨有獨創性成果出現的、具有豐富創造性體驗的實踐過程。

3、獨特性

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聚合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

人們在進行思維活動時,既需要發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任何成功的創造性都是這兩種思維整合的結果。創造力與一般能力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基本條件,智力水平過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創造力。

另外,創造力與人格特徵也有密切關系,綜合多人研究的結果表明,高創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徵:興趣廣泛,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於記憶,工作效率高,

從眾行為少,好獨立行事,自信,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生活范圍較大,社交能力強,抱負水平高,態度直率、坦白,感情開放,不拘小節,給人以浪漫印象。

⑵ 創造力組成要素

創造力是產生新思想、新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是個體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活動所必需的能力及品質。它可以是知識的創新,是新概念、新法則、新理論,又可以是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也可以是日常生活表現中的新觀念、新設想。
創造力的結構中有三個基本要素。第一要素是專業知識技能。創造不會憑空產生,必須基於前人的知識和成就。人們要在某領域具有創造性,獲得成就,必需要有該領域的基於良好認知結構的知識基礎和技能。
第二要素是創造能力和探究策略。創造能力是以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像為核心的能力組合,還包括敏銳的觀察力、高效的記憶力、穩定的注意力以及實踐能力。
第三要素是創造動機和人格品質。創造動機主要是指內部動機,是發自內心的創造慾望、興趣和自我激勵,而不是外部壓力,外部獎勵。從創造人格來說,強烈的創造意識、堅定的自信心,堅忍不拔的創造意志,勤奮、熱情、好奇、不因循守舊,忍耐模糊不清、不怕挫折、甘冒風險等良好品質都是創造不可缺少的心理環境和內部動力。具有這些品質,才能破除各種禁錮個人創造力的精神枷鎖,戰勝阻擾創造活動的各種心智障礙。
創造力是可以傳授和訓練的,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曾做過實驗研究,發現教學生學完一輪創造課程和訓練後,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幾乎成倍增長。說明創造思維能力和其他技能一樣是可以學習和訓練的,通過學習訓練和實踐活動能促進兒童創造力發展。
心理學研究發現,創造性思維主要由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構成。常見的幾種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綜合性思維技巧和訓練的方法有:頭腦風暴法、PMI思考法、TEC思考法和信息交合法。

⑶ 創造性的主要理論觀點

創造性的主要理論觀點。創造性的主要聯絡觀點主要是以創新為主,創新就代表進步,代表先進。

⑷ 吉爾福特的創造力的4P理論包含哪幾個內容

創造力的4P理論:從四個角度來界定創造力的操作定義,分別是:人格( person)、產品(proct)、過程(process)和環境(press/environment),一般稱之為創造力的「4P」。

這里也會採用這四個角度來介紹創造力的測量。另外,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常常會以兒童在創造力測驗上的得分來評判兒童的創造力,需要指出的是創造力測驗只是鑒定兒童創造力的方式之一,每一項考試都存在它自身的局限,必須搜集更多關於兒童的信息才能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的結論。

(4)創造力的理論基礎擴展閱讀

創造力測驗對創造性產品的外部評估,它主要是由專家對創造性產品進行評估。很多學者都傾向於認為創造力研究的基礎是對創造性產品的分析,判斷出究竟是什麼使得這些產品與眾不同。一般都是將專家的一致意見作為創造力評估的一種方式,同時將產品的原創性、新穎程度和想像力等作為評估創造為產品的標准。

在使用專家評估的方式中存在兩種類型的研究:一種是研究者給專家們一些評判准則來評估創造力;另一種是讓專家們根據自己對於創造力理論的理解來評判。

前一種研究類型中存在著研究者如何選擇評判標準的問題,而對於後一種研究類型,選擇不同的專家組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影響了測量的信度。

阿瑪比利研究出了《一致性評估技術》。這種方式強調專家們是根據創造力的實際定義而不是精細的標准來進行評估,它有效避免了標準的問題,成為評估創造性產品中最廣泛使用的方式。此外,針對產品的測驗還有《創造性產品語義學量表》、《學生產品評價表》等。

⑸ 創造力的基本性質

創造力具有以下五方面的基本性質:
1)普遍性。創造力的普遍性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一般都具有創造力。創造力並非超凡之力或神秘之力,它首先是人的自然屬性。
創造力無時不有。人類從製造工具的誕生之日起就開始創造。創造性的勞動不僅促使類人猿完成了向人類進化的飛躍,同時也為人類施展自身的創造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創造力無人不有。一般認為,一個能從事智力活動的人,在一定的條件下都能產生新的思維或行為亦即從事創造,因而也就具備一定程度的創造力。
人的先天性生理素質對創造力有一定影響,但是並不能決定創造力的高低或限定創造力的發展程度。例如,人的腦容量的大小與創造力不存在線性相關的關系。有資料介紹,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大腦重量為2012克,而差不多同時代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作家法朗士的大腦只有900多克。腦重的差異雖然在一倍以上,卻沒有影響這兩位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創造力。
人在社會生活中得到的許多附加因素,如身份、學歷、職業、地位、財富等,雖然多少同創造力有關但沒有必然聯系。例如; 郝建秀創立先進工作法、倪志福發明新式鑽頭的時候,都是普通工人。華羅庚最初發表數學論文的時候,只有初中二年級文化程度。
2) 特殊性..創造力是人的一種十分珍貴的特殊能力,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現為個人創造時間的有限性和創造時機的隨機性。
個人創造時間的有限性。任何個別的創造者進行創造的時間也總是有限的。即使是在生命存在的時期內,人也不可能時時、事事都進行創造。由此觀之,個體的創造時間就更為有限,從而表明創造力是極為珍貴的特殊能力。
創造時機的隨機性。從創造者自身來說,既無法精確預測未知的創造時機何時到來,又不能預先准確安排創造成果的具體形式。創造力的有效發揮往往是內因與外因相結合的結果,外因的誘發有時會對創造起到關鍵的作用。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條件下都能適時地抓住有利於創造的機遇。
3)社會性。 在很多情況下,創造活動表現為群體的共同實踐,創造成果是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例如,遠古以來許多重大發明成果的創造者早已佚名。是誰設計了尼羅河畔的金字塔?是誰創建了橫貫華夏的萬里長城?由於年代久遠,缺乏准確的資料記載,因此我們只能推測:是古代埃及人和古代中國人。 個人的創造離不開社會條件。在不少情況下,創造可以表現為個人的思維與行為。即便如此,也離不開社會提供的必要條件。在完全脫離人類社會的條件下,個人的創造力是難以產生的。狼孩的悲劇就是一個例證。由於自幼與社會隔絕,狼孩只是動物學意義上的人。非社會的生長環境使他們沒有學會正常思維,當然更談不上具備創造力。
4)能動性。能動性是指創造力能對客觀世界產生強烈的反成深遠的影響。
創造力是智力因素的有效綜合。創造力與智力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但創造力同智力的組成因素密切相關。創造者進行創造的過程中,往往要綜合運用觀察、記憶、思考、想像等智力因素,不僅使它們得到有機的統一,而且有效地組合成主動、積極、活躍的創造力,產生出前所未有的嶄新成果。創造力能動性的意義首先就在於此。
創造力受非智力因素激發。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創造力是人類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結合,不僅是人腦特有功能與人體特有技能的外部表現,而且受人的理想、抱負、意志、感情、情緒、精神狀態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在有利的條件下,創造者會受到上述非智力因素的激發而產生極大的創造力。有不少人在千鈞一發的危難關頭能夠急中生智,想出異乎尋常的方法化險為夷,就是創造力受非智力因素激化的能動性表現。還有一些人不畏艱辛,不怕挫折,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堅持長時期的艱苦奮斗,終於在某個領域獲得新的突破與成功,這也是創造力在非智力因素影響下發揮能動性的例證。
5)可開發性。可開發性是創造力的一個鮮明特點,意味著創造力存在可以挖掘的潛在優勢。正是在不斷挖掘、不斷開發的前提下,創造力才得以發展增長,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創造力的差異性是可開發性的前提。不同人的創造力是有大小高低之分的。例如,英國人斯旺從1848年開始研製電燈三十餘年並研製出碳絲燈泡。美國人愛迪生也試驗過多種材料製造電燈泡卻屢遭失敗,直到1879年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讀到斯旺製成碳絲燈泡的消息,才受到啟發並轉而研究碳絲燈泡。可是,斯旺長期只帶一名助手孤軍奮戰;愛迪生卻組建了研究所,同難 許多人合作攻關。斯旺只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愛迪生則造注重推廣應用。為了使電燈具有實用價值,他改革了電路聯接方式,研製了細燈絲燈泡、變壓器。供電網等有關成果。斯旺在制出第一個碳絲燈泡32年後才首次申請了一項專利;愛迪生卻在研製碳絲燈泡以後的四年內獲得與電燈有關的專利147項。相形之下,愛迪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方法、創造能力都大大地超過斯旺。電燈發明者的桂冠也理所當然地戴到了愛迪生的頭上。
創造力可開發性的理論依據。創造者施展創造力的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發揮了主導作用,而人腦正是創造性思維的發源地。現代生物科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有左右兩個半球,每個半球均由大腦皮質(皮層)、大腦白質(髓質)基底神經節和側腦室組成。其中大腦皮質是思維的器官,表面約集中了140億個神經細胞。其構造之復雜,功能之特異,都難以估量。根據實驗資推測,人腦的記憶容量相當於七億多冊書籍,單項記憶可保持八十餘年。僅就記憶存儲功能而言,即便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一生至多隻利用了自己大腦功能的百分之幾。由此可見,人腦還存在極大的潛力。正是這種潛力,為創造力的可開發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⑹ 如何培養創造力

培養創造力的方式:

1,激發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創造性想像,以及培養善於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

2,重視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3,培養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

對於人來說,創造力不僅是天賦和才能,而且還是一種責任。創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決一個困難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來,由創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現看來,創造力是教育、培養和實踐的結果。閱題在於洞察創造活動的全過程,為促進創造力創造先決條件。

(6)創造力的理論基礎擴展閱讀:

影響創造力的因素:

1,知識,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參考資料:

創造力-網路

⑺ 美國心理學教授阿瑪比爾提出了創造力三結構理論包括哪些

一、創造力的定義

自古以來,
創造力始終是有關人類精神現象的探討中一個最熱門的話題
之一。到目前為止關於創造力還沒有較為統一的定義,但是現在被大家
較普遍接受的定義是:創造力即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
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精神或物質產品的能
力或特徵。

二、創造力的本質

關於創造力的本質,有史以來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現代心理學領域中,
對創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種看法:

精神分析黨派的心理學家們認為,創造過程是自我控制被放鬆的狀態
下,前意識(介於意與潛意識之間的精神活動)中的觀念自由組合、自
發釋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回歸於幻想,並把幻想與問題解決
結合起來,新觀念通過自由表達就產生了。在這派心理學家中,弗洛伊
德強調無意識在創造力中的作用;
榮格將創造性的藝術看成是個體在不
受意識控制的情況下,對集體無意識的改造。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與自我實現相聯系的人格特徵。
馬斯洛
認為,自我實現的創造力來源於人格,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來
就具備的潛能,在後天一定的環境中得到開發。這派心理學家認為,提
高個體創造力的途徑主要是誘導個體產生更多的創造性自我知覺,
或改
善環境,使環境有利於個體創造力的表達。

認知派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人的頭腦對情景的一種完美經驗的組織
以及完善、
靈活的認知結構。
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創造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1
)准備(收集信息);

2
)孕育(讓觀念在頭腦中自由聯結);

3

明朗(以頓悟方式產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4
)驗證(檢驗解決的正
確性、有效性);吉爾福特強調創造力是一種心理能力,來源於具有流
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三個重要特徵的發散思維。斯騰伯格提出創造力
的三維模型理論,認為創造力由智力維度、

智力方式維度、人格維度
構成。

一些研究大腦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學家強調大腦右半球是創造力的物
質基礎,創造過程依賴於通過胼胝體實現的大腦兩半球機能聯合。一些
專家認為,傳統教育教學活動過分強調了輻合思維,重左腦、輕右腦。
他們建議:以通過延遲判斷(不急於評判學生作業的對與錯)、創造和
諧人際關系、刺激潛伏期(引發思索),並通過生物反饋、默想以及放
松等技術,幫助學生增強右腦功能。

從上述有關創造力本質的不同理論中,
我們可以看出存在於其中的一些
共同點:

1

教學應創設有利於消除創造性思維障礙的各種條件;

2

讓學生了解自己觀念的價值所在;(
3
)延遲判斷;(
4
)訓練思維的靈
活性;(
5
)不斷激發創造性行為。

三、創造力的結構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創造力研究之後,
人們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創造力
絕非一種單一能力,而是能力與其他方面的復合。人們逐漸放棄了那種
「單維創造論」,漸漸地構建起了創造力系統觀,使得創造力研究向

「多維取向」和「聚合模型」發展。
這樣的模型主要有吉爾福特創造力
結構理論,艾曼貝爾的創造力成分理論,斯騰伯格的創造力三維模型和
創造力投資理論,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創造力系統模型。

⑻ 馬斯洛需要理論的理論基礎是什麼,為什麼有人說他的理論基礎是錯誤的

馬斯洛:人類六大基本需要的理論簡介
A·H·Maslow (1908—1970)馬斯洛是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他提出了人類需要層次論和自我實現論。
馬斯洛的理論簡介:人類有六大基本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審美需要。另外還有認識與理解的慾望。
一,首先是生理需要。不用一系列定量的生化指標去描繪,所謂生理需要就是指維持人正常生存的物質需要。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絕對優勢。假如一個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那麼生理需要最有可能成為他的主要動機。一個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的人,對於食物的需要可能最為強烈。【以上於06年4月21日列印。】
當人的機體被某種需要主宰時,它還會顯示另一個奇異的特徵——人關於未來的人生觀也有變化的趨勢。對於一個長期極度飢餓的人來說,烏托邦就是一個食物充足的地方。他往往會這樣想,假如確保他餘生的食物來源,他就會感到絕對幸福並且不再有其它任何奢望。生活本身的意義就是吃,其它任何東西都是不重要的。自由、愛、公眾感情、尊重、哲學等等都被當做無用的奢侈品棄置一邊,因為它們不能填飽肚子。可以說這種人僅僅是為了麵包而活著。這種情況也適合維持生命的其它需要極度匱乏或不適的情況,比如:水、空氣、溫度、性慾等等。
二,人只靠麵包活著並不是謬論,但這只是在沒有麵包時才是對的。當麵包充足並且人們腹中長期有食物時,慾望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這時,其它的更高級的需要會立即出現,這些需要開始控制機體。當生理需要相對充分地得到滿足,接著就會出現一整套新的需要,我們可以把它們大致歸納為安全需要一類。比如:安全、穩定、依賴、免受恐嚇、焦燥和混亂的折磨,對體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要,對保護者實力的要求等等。上面所談到的生理需要的所有特點同樣適合這些安全需要的慾望,不過程度稍弱,他們同樣可能完全控制機體,幾乎可能成為行為的唯一組織者,調動機體的全部能力來為其服務。因此我們可以將整個機體描述為一個尋求安全的工具,正如飢餓者那裡表現的一樣。這個壓倒一切的目標,不僅對於他目前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且對於他未來的人生觀都是強有力的決定因素。幾乎一切都不如安全重要,甚至有時包括生理需要——它們由於被滿足,現在不受重視了。假如這種狀況表現得足夠嚴重,持續得足夠長久,那麼處於這種狀態中的人可以被描述為僅僅為了安全而活著。在世界上尋求安全和穩定的努力還有一些范圍更廣的方面,這些方面見於一種極為常見的偏愛,偏愛熟悉的事物而不是不熟悉的事物,偏愛己知的事物而不是不熟悉的事物。人恆定地存在一種想用某一宗教或世界觀把宇宙組成令人滿意的和諧狀態,一般科學或者哲學的產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安全需要促成的。
三,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滿足,愛、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就會產生,並且以新的中心重復著己描述過的整個環節。現在,個人空前強烈地感到缺乏朋犮、心愛的人、妻子或孩子。也就是說:他一般渴望同人們有一種深情的關系,渴望在他的團體和家庭中有一個位置,他將為達到這個目標而作出努力,他將希望獲得一個位置勝過希望獲得世界上任何其它東西,他甚至可以忘掉當他感到飢餓的時候把愛看得不現實、不必需和不重要了。此時他強烈地感到孤獨,感到在遭受拋棄、遭受拒絕、舉目無親浪跡人間的痛苦。應注意愛和性並不是同義的,性是生理需要,愛的需要既包括給予別人的愛,也包括接受別人的愛。
四,除了少數病態的人之外,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種對於他們的穩定的、牢固不變的,通常較高的評價的需要或慾望,有一種對於自尊自重和來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慾望。這種需要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對於實力、成就、適當、優勢、勝任、面對世界時的自信、獨立和自由等慾望。
第二,對於名譽或威信的慾望。(來自他人對自已尊重或尊敬)
五,即使所有這些需要都得到了滿足,我們可以經常(假如並非總是)預料新的不滿和不安又將迅速地發展起來,除非個人正在獨特地干著他所適合乾的事情。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始終都無法安靜。一個人能夠成為什麼他就必須成為什麼。他必忠實於自已的本性。這一需要我們就可稱為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的明顯出現,通常要依賴於前面所說的生理、安全、愛和自尊需要的滿足。
六,我們對審美需要的了解比其它需要更少。但是歷史,人類美的屬性和美學家的證據不允許我迴避這個令人不快的領域。審美需要與意動、認知等需要之間相互重疊,重疊范圍是如此之大,因此,審美需要與人的意念動向和認知取向有不可分離的關連。秩序的需要,和對稱性的需要、閉合性的需要,行為完美的需要、規律性的需要,以及結構的需要,可以都歸其產生的原因於認知的需要、意動的需要或者審美的需要。
人類有以上六種基本需要。同時,這些基本需要存在一個統計意義上的序列。所謂統計意義上的序列就是指:序列前方的某需要不必百分之百得到滿足,後面的需要就可以出現。比如優勢需要A僅滿足百分之十,那麼需要B可能杳無蹤影,然而,當需要A得到百分之二十五的滿足時,需要B可能顯露出百分之五。
從統計學角度看,基本需要的序列是這樣的:首先是生理需要。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後,會產生安全需要。當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後會產生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自尊和自我實現需要。最後產生審美需要。
從統計的角度看,這個需要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序列存在逐級減少的趨勢。例如,為了說明情況,可以任意假定一些數字說明這一趨勢。或許一般公民大概滿足了百分之八十五的生理需要、百分之七十的安全需要、百分之五十的愛的需要、百分之四十的自尊需要、百分之十的自我實現需要等等。存在統計學上的優生次序。

●●●人類產生需要的動機主要是無意識層面,意識層面相對較次要。

但是,基本需要的統計學優勢層次性不是絕對的,有些天生具有創造性的人,他們的創造力往往就不尊循這一序列的優勢層次。他們的創造性(亦即自我實現需要)可以在基本需要極度匱乏下釋放出來。這些人是殉道者。他們為理想或價值可以放棄一切。(這是文明的突變因素)另一部分人則恰恰相反,—些高級需要可能永遠處於壓抑狀態,甚至在層次序列中佔劣勢的高級需要可能丟失。所謂心理變態人格是永久喪失愛的需要的例證。這些人從生命的頭幾個月開始就缺乏愛的哺育,從而永遠喪失了愛的需要和給予。等級需要被顛倒的另一個原因是,當一種需要長期得到滿足時,其價值就可能被低估,中國古語「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⑼ 什麼是創造力構成創造力的因素有哪些

創造力是產生新思想、新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是個體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活動所必需的能力及品質。它可以是知識的創新,是新概念、新法則、新理論,又可以是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也可以是日常生活表現中的新觀念、新設想。

創造力的結構中有三個基本要素。第一要素是專業知識技能。創造不會憑空產生,必須基於前人的知識和成就。人們要在某領域具有創造性,獲得成就,必需要有該領域的基於良好認知結構的知識基礎和技能。

第二要素是創造能力和探究策略。創造能力是以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像為核心的能力組合,還包括敏銳的觀察力、高效的記憶力、穩定的注意力以及實踐能力。

第三要素是創造動機和人格品質。創造動機主要是指內部動機,是發自內心的創造慾望、興趣和自我激勵,而不是外部壓力,外部獎勵。從創造人格來說,強烈的創造意識、堅定的自信心,堅忍不拔的創造意志,勤奮、熱情、好奇、不因循守舊,忍耐模糊不清、不怕挫折、甘冒風險等良好品質都是創造不可缺少的心理環境和內部動力。具有這些品質,才能破除各種禁錮個人創造力的精神枷鎖,戰勝阻擾創造活動的各種心智障礙。

創造力是可以傳授和訓練的,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曾做過實驗研究,發現教學生學完一輪創造課程和訓練後,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幾乎成倍增長。說明創造思維能力和其他技能一樣是可以學習和訓練的,通過學習訓練和實踐活動能促進兒童創造力發展。

心理學研究發現,創造性思維主要由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構成。常見的幾種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綜合性思維技巧和訓練的方法有:頭腦風暴法、PMI思考法、TEC思考法和信息交合法。——誠道則(如何趕超別人家的天才?)

⑽ 創造力多因素理論對影響創造力因素的概括

影響創造力的因素(創造力的多因素理論)

人的創造力受多種因素影響。心理學家斯騰伯格和洛巴特(Lubart)在他人和自己許多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創造力的多因素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的創造力能否充分發揮,受六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1.智力。它是創造力充分發揮的必要條件,影響個體對問題情景的感知、表徵以及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等過程,即影響信息的輸入、轉譯、加工和輸出過程;

2.知識。即有關的經驗體驗、知識結構,它給創造性思維提供加工的信息,幫助創造者了解其在某個領域中所處的位置;

3.認知風格。即認知活動過程的風格和傾向性。斯騰伯格和洛巴特認為認知風格有三種:立法式認知風格(即樂於建立自己的規則和善於解決非預制的問題)、執行式認知風格(偏向於用現成的規則解決具有形成結構的問題)和司法式認知風格(用判斷、分析和批判傾向看待事物,他們樂於對規則和程序做出評價,對現有的結構作出判斷,從而來檢驗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創造型個體常常具有立法式認知風格;

4.人格特徵。個體的人格特徵對創造力的發揮有著重要影響,其中對模糊的容忍力、冒險性、毅力和堅持性以及成長的願望和自尊至關重要;

5.動機。動機是驅使個體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動力。

6.環境。環境可以激發一個人的創造力,也可以抑制創造力的發揮。斯騰伯格和洛巴特特別指出,上述六個因素對創造力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以綜合效果發揮作用的。創造力的充分發揮的關鍵是這些因素的投入和它們之間的凝聚方式,這六個因素須經有效聚合後才能產生出高創造力來。

閱讀全文

與創造力的理論基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