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傳說中國古時養蠶是誰發明的
在遠古時期,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今四川省鹽亭縣境內)嫘村山一戶人家。姑娘長大後每天都要外出採集野果來奉養體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處的野果採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採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遠處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來奉養二老呢?生活的艱難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樹下傷心地哭起來,哭聲是那樣哀婉、凄涼,使遠近的飛禽走獸都感動地流下了淚水。這哭聲震動了天廷。玉皇大帝撥開雲霧向下一看,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孝女哭得死去活來,便發了善心,把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蟲。馬頭娘看見姑娘悲傷的樣子,便將桑果落在她的嘴邊,姑娘舔舔嘴邊又酸又甜。便吃了一點,覺得沒什麼異樣,就采了許多帶回家給二老吃,老人吃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姑娘發現樹上的天蟲不斷地吐著絲,做繭子,在陽光下產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麗,出於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裡,用手把絲拉出來,這絲又有韌性。她索性像天蟲那樣,編成一塊塊小綢子,連成一大塊給父母披在身上,熱天涼爽、冬天溫暖,於是為天蟲取名為蠶,捉回家喂養。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蠶的生產規律和繅絲織綢技藝,並將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的人們。從此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衣其羽毛"原始衣著,進入了錦衣綉服的文明社會。
據史書記載,嫘祖為黃帝正妃,她首先馴養家蠶、創造蠶絲業而被人們奉為「先蠶娘娘」。在嫘祖任西陵部落酋長和西蜀聰明首領時,發展農桑、經貿,安邦治國有方而深受人民愛戴,嫁黃帝為正妃後,「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統一華夏,從此被人們尊為「萬邦之母」、「民族之母」、「人文女祖」。
嫘祖隨黃帝南巡死於衡山,遵其遺囑葬於故鄉鹽亭縣青龍山上。
嫘祖被後人推崇為我國養蠶取絲的創始人。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時尊她為先蠶。北宋的《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路史》將嫘祖發明的養蠶取絲系統化,說西陵氏勸養蠶、育蠶種、親自採桑制絲,開創了絲織事業,從此,嫘祖被當作是上古時勞動婦女養蠶取絲的始祖,被古代黃帝供奉為蠶神。以後,每到植桑養蠶時間,人們紛紜設祭壇祭祀先蠶,以求風調雨順,桑壯蠶肥。同時也用來祭奠嫘祖這一偉大的發明創造。
陝西省黃陵縣境內的橋山,在祭奠黃帝陵的盛大典禮中,有祭祀嫘祖的紀念活動。
四川省鹽亭縣有嫘祖陵,當地人每年正月初八過蠶年,以二月初十為嫘祖生日。
㈡ 蠶的歷史
1、夏代以前已存在蠶的家養,從桑樹害蟲中選育出家蠶,創造了養蠶技術。商代設有「女蠶」,為典蠶之官。
2、秦漢以來對野蠶仍繼續採集利用。魏晉南北朝時選種、制種技術有很大進步,己發明低溢控制家蠶制種孵化時間的方法。
3、宋代蠶事趨於完善,生產過程分為:浴蠶、下蠶、喂蠶、一眠、二眠、三眠、分箔、採桑、大起、捉績、上簇、炙箔、下族、擇繭、窖繭等。
4、明代對蠶種選擇和品種改良都很重視,浴種用天露法,利用石灰水、鹽鹵水等浴法留取好種,淘汰低劣蠶卵。最早發現了雜交蠶種的優勢並加以利用,以「早雄配晚雌幻出嘉種」。
5、宋元以前主要做絲絮、打線及紡粗帛用,宋元後山東登萊地區已推廣人工放養野蠶,產量大增。同時紡絲織綢也告成功,野蠶生產遂遍布魯、遼、陝、豫、貴、皖等省山區,柞蠶有拓、樣、棘、蕭、懈、椿、椒、柳、榆、楓、構、祀蠶等品種。
6、在傳統養蠶技術的基礎上,各地都重視制種,清代時江蘇、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廣東、貴州等地,都有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地方蠶品種,其中浙江餘杭、新昌、蕭山等地的優良品種較著名,後來就成為現代蠶種的製造基地。
(2)蠶發明人擴展閱讀
夏秋養蠶應注意:
一、防農葯中毒。養蠶季節不要在蠶室以及桑田附近的農田噴灑殺蟲雙等有機農葯,其氣味作用會導致蠶兒中毒;喂蠶桑葉要經過試喂確認無毒後,才能采葉喂蠶。
二、蠶室內禁用蚊香或滅蚊、滅蟲劑。在鄰近蠶室的住房內使用,也要關閉蠶室門窗,以防蠶兒中毒。
三、蠶室要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蠅類入蠶室內危害蠶兒,並添加「滅蠶蠅」乳劑或噴蠶體,以殺滅蠅蛆。
四、養蠶前要堵塞鼠洞,蠶架與牆壁要保持一定間距,蠶架腳周圍要撒上石灰粉或蠶葯,以防止老鼠上爬。養地蠶,要做好葯物滅鼠。
五、夏、秋養蠶氣溫較高,要打開門、窗,加強室內通風換氣。桑葉噴灑清水,室內用電風扇吹微風,也有利於室內降溫。
㈢ 發明養蠶繅絲的是誰
養蠶繅絲
傳說黃帝戰勝了凶惡的蚩尤,由小姑娘變成的蠶神便親自手捧著兩束潔白的絲,前來敬獻給黃帝,向他表示祝賀,黃帝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漂亮而希罕的東西,現在一見,高興得不行,忙吩咐皇後嫘祖,叫她用這絲來織絹。嫘祖是位心靈手巧的女人,沒多久,她就織了一幅又輕又軟的絹。隨後,她又用絹給黃帝做了一套禮服和一頂禮帽;黃帝則把剩下的絹賜給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後來,嫘祖親自養育起蠶來,黃帝還下令讓他的臣民種植桑樹。就這樣,蠶種不斷地滋生繁衍,越來越多,遍及我們祖先居住的大地;它又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一直傳到現代。
另有一則故事說:黃帝戰勝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大家一致推選黃帝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一天,黃帝把他的大臣還有皇後嫘祖召集到一塊兒,對他們說:「以前,戰爭不斷,咱們無力發展生產,更談不上製作生活用品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咱們要種植五穀,製造工具,縫做衣裳。這種五穀、造工具的事,由我負責,這縫作衣服的事,由嫘祖操持,胡曹、伯余、於則,你們三人也幫著嫘祖多做些事情。」
嫘祖是位既聰明又能乾的皇後。她聽了黃帝的話,馬上應道:「請夫君放心,我一定要讓大家都有衣服穿!」隨後,她便吩咐那輔助她做事的大臣:「胡曹,你具體負責做帽子;伯余,你具體負責做衣服;於則,你具體負責做鞋。我帶著人剝樹皮,紡麻網,加工皮毛,為你們提供材料。」
在嫘祖的操持下,很快,部落里的人全都穿上了合體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帽子,腳上也有了舒服的鞋子。可是,由於過度勞累,嫘祖卻病倒了,好幾天什麼東西也吃不下。守護在她身邊的侍女,想盡各種辦法,為她做了可口的飯菜,而她見了,總是搖搖頭,不想吃,黃帝和大臣們見嫘祖日漸消瘦,很是著急,但也沒有辦法。
後來,侍女們悄悄商量說:「這里的飯菜也許是太沒味道了,所以,皇後娘娘不願意吃。咱們為什麼不能上山去給她採摘點新鮮果子吃呢,也許她會喜歡吃的。」商量好了以後,第二天一早,她們留下一個在家看護嫘祖,其餘的人都上了山。她們走遍了山山嶺嶺,跑遍了溝溝岔岔,但採摘到的野果不是苦,就是澀,沒有一種覺得可口。天快黑了,侍女們很沮喪:咳,折騰了整整一天,什麼果子也沒找到,這可怎麼是好呢?大家垂頭喪氣地准備往回走。忽然,一位到河溝里找水喝的侍女高聲喊叫起來:「快來看哪,這小白果有多漂亮。」侍女們隨著她的喊聲跑了過去。她們驚異地發現,在河溝旁有一片桑樹林,桑樹上結滿了雪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上等的果子,便歡呼著採摘起來。她們太高興了,竟忘了品嘗。等到拿回宮去用嘴一咬,才知道這小白果根本咬不動,而且什麼滋味也沒有。侍女們愣了,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恰巧從這幾位侍女面前走過,見此情形,忙問發生了什麼事。侍女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說了一遍。共鼓一聽隨口說道:「咬不動有什麼關系,用水煮熟了,不就能咬動了嗎!」侍女們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便忙拿來瓦罐,放上水,把白果倒進水裡,燒著火煮起來。可是,煮了好一陣子,還是咬不動。有位侍女急了,拿起一根細木棍,便在罐里亂攪起來。攪了一陣,攪累了,她想把木棍拽出來。誰知,木棍上纏繞著許多許多像頭發那樣粗細的白絲線。
這新奇事被嫘祖知道了,她強撐著讓人把她扶到瓦罐旁。嫘祖仔細瞅著罐里連著罐外、罐外連著木棍的白絲線,笑了,說:「姑娘們,這果子雖然不能吃,卻可以派大用場。如果用這細絲織成布,那做出來的衣服準保又舒服又漂亮。」說來也怪,嫘祖見了白絲線,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第二天,嫘祖便讓侍女們領著來到了那片桑樹林。經過觀察發現,那白果子並不是樹上結出來的。它是一條蠕蠕而動的蟲子口中吐出的細絲繞織而成的。嫘祖給這蟲於取名為「蠶」,給它織成的白果於取名為「繭」。自此以後,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做衣就在嫘祖的領導下開始了。後人為了紀念嫘祖的功績,尊稱她為「先蠶娘娘」。有的地方還建廟祭祀她。
這些美麗而動聽的傳說,雖然不足以作為養蠶、繅絲、織綢、制衣起源的論據,但它卻至少說明,我國最早是用野蠶絲織造絲綢的,後來才改用家蠶絲。絲綢的出現比棉布要早得多,大約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原始的蠶絲利用技術。
關於這一點,史書上也多有記載。《尚書·禹貢》中便說:在大禹統治中國時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產,確定貢賦的。當時的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東至山東半島,南到江淮流域,都種桑出絲。他們的貢賦,除了絲之外,還有用竹筐裝著的綵綢。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則早有了「絲」、「桑」、「帛」等字樣,這表明,絲綢的織造,在那時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些古代的文獻記載,已被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證明。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發現一個用某種工具切割開來的蠶繭,它的樣於很像半個花生殼。1958年,在遠離西陰村幾千里之遙的浙江吳興錢三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竟發掘到一些絲織品,其中有絹片、絲帶、絲線籌。這些絲織品織製得還相當不錯呢! 1950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古工作者還發現,有的青銅器上還粘附著織造精美的細絹。由此可以斷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國的蠶桑絲織事業便興起了。
那麼,是誰最早創造這一技術的呢?不用說,那是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嫘祖不過是當時勞動人民的集中代表。
在五千多年前,人們都是靠打獵、採集野果和撿鳥蛋來維持生活。有一次採摘桑椹時,有人順手把野蠶結的繭摘了回來。他把繭放在嘴裡咀嚼著,繭里的蛹被他嚼碎了,蛹汁被他吸食了出來。「真是太香了,味道好極了。」嚼繭的人心裡說。他實在捨不得扔掉這美味,就像現在的人們嚼口香糖一樣,不停地一個勁地咀嚼。終於什麼滋味也沒有了,他才戀戀不舍地把它吐了出來。由於唾液的浸潤和牙齒的研磨,他放在口中那堅韌的繭殼已經變得又松又軟。因此,當他把繭殼從口中取出來,用手一撕扯,繭殼便成了一小團散亂的絲纖維。這奇怪的現象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發,他們便上山摘來野蠶繭,放到鍋里煮,然後用木棍攪和。於是,白白的細絲便被抽取了出來。再往後,他們又開始飼養家蠶,用家蠶結的繭來繅絲織綢,製作衣裳。
最初的絲線盡管非常粗糙,但卻為後來利用蠶絲線開了一個大大的好頭。當你現在身穿輕盈飄逸舒適的絲綢服裝時,你該不會忘記我們祖先的開創之功吧?
㈣ 我國上古傳說中發明養蠶的人,勞動人民把她奉為蠶神的是誰
蠶,原是生在自然生長的桑樹上的,以吃桑葉為主,所以也叫桑蠶。在桑蠶還沒有被飼養之前,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蠶繭抽絲了,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工養蠶,現在還難以確定。但是早在殷周時期,我國的蠶桑生產已經有很大發展,可見開發人工養蠶遠在殷周之前。
從古老的文獻中,我們看到關於養蠶的直接記載。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長江一帶的生產情況的《夏小正》中說:「三月……攝桑,……妾子始蠶。」這是說,夏歷三月(陰歷四月間)要修整桑樹,婦女開始養蠶。
殷代甲骨文中不僅有蠶、桑、絲、帛等字,而且還有一些和蠶絲生產有關的完整卜辭。據甲骨文學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辭上記載,叫人察看蠶事,要經過九次占卜。可見蠶桑在當時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生產事業。甲骨文中還有關於蠶神和祭禮蠶神的記載,當時人們為了養好蠶,用牛或羊等豐厚的祭品祭禮蠶神。
考古學家還不是一次在殷墓中發現有形態逼真的玉蠶,例如河南安陽墓和山東蘇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蠶。在殷商的銅器上也常發現有用蠶做裝飾花紋的。這些都說明,蠶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
許多傳世的殷代銅器物附著有絲織物的痕跡或絹絲斷片。經研究,有些絲織品反映出當時已經有相當高級的絲織技術;並且有大量事實說明,絲織品在當時社會經濟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貨物交換的中間媒介。要生產大量的絲織品,只有靠發展人工養蠶,才能提供足夠的蠶絲原料。
到了周代,栽桑養蠶已經在我國南北廣大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絲綢已經成為當時統治階級衣著的主要原料。養蠶織絲是婦女的主要生產活動。《詩經》中就有許多詩篇提到蠶桑。例如《詩經·豳風·七月》:「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愛求柔桑。」意思是:春天裡一片陽光,黃鶯鳥兒在歡唱。婦女們提著籮筐,絡繹走在小路上,去給蠶採摘嫩桑。這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婦女們採桑養蠶的勞動情景。
周代已經大面積栽種桑樹。《詩經·魏風·十畝之間》中有「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的詩句,意思是:十畝桑園綠樹間啊,採桑兒多悠閑啊。這說明春秋時期桑樹已經成片栽植,而且一塊桑田有十畝之大。當時栽種的桑樹,大概有灌木式的,也有喬木式的。現在,我們還可以在戰國時期銅器上的採桑中看到古代勞動婦女提籃採桑的生動形象,也看到當時栽種的喬木式和灌木式兩種桑樹。
據《詩經》、《左傳》、《儀禮》等古書記載,當時蠶不僅已經養在室里,而且已經有專門的蠶室和養蠶的器具。這些器具包括蠶架(「栚」或「槌」)、蠶箔(「曲」)等。由此可見,到殷周時期,我國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栽桑養蠶技術。
戰國時期的《管子·山權數篇》中說:「民之通於蠶桑,使蠶不疾病者,皆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謹聽其言,而藏之官,使師旅之事無所與。」這是說,群眾中有精通蠶桑技術、能養好蠶、使蠶不遭病害的,請他介紹經驗,並給予黃金和免除兵役的獎勵。的確,最有經驗、最有知識的,是從事生產實踐的廣大人民群眾。他們中有很多蠶桑專家和能手,他們在長期的養蠶生產實踐中,不斷有所創造和發明,為我國和世界養蠶業積累了極其豐富和寶貴的經驗。
中國古代有很多記述栽桑養蠶技術的書。漢代曾經提到我國古代有《蠶法》、《蠶書》、《種樹藏果相蠶》等有蠶桑著作。可惜,這些古籍都已經失傳了。但是從漢代以來,兩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關蠶桑的古籍,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秦觀蠶書》、《豳風廣義》、《廣蠶桑說》、《蠶桑輯要》、《野蠶錄》、《樗繭譜》等等,或是專講蠶桑的,或是講到蠶桑的。這些書記下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栽桑養蠶的豐富經驗。
要發展養蠶,就必須繁殖桑樹,發展桑園。遠在西周,人們就利用撒樹繁殖桑樹。至遲到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期,壓條法已經應用在桑樹繁殖上。《齊民要要》中講述了這種方法。壓條法用桑樹枝條來繁殖新桑樹,比用種子播種縮短了好多生長時間。宋元以來,我國南方蠶農更發明了桑樹嫁接技術,這是一種先進的栽桑技術,它對舊桑樹的復壯更新,保存桑樹的優良性狀,加速桑苗繁殖,培育優良品種。都有重要的意義,到現在也還在生產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桑葉是家蠶的主要食料,桑葉的品質好壞,直接關繫到蠶的健康和蠶絲的質量。我國很早就發明了修整桑樹的技術。早在西周,就已經有低矮的桑樹,它或許就是後來所講的那種「地桑」(魯桑)。西漢的《汜勝之書》具體講述了這種地桑的栽培方法:頭年把桑葚和黍種合種,待桑樹長到和黍一樣高,平地面割下桑樹,第二年桑樹便從根上重新長出新枝條。這樣的桑,低矮便於採摘桑葉和管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桑樹枝嫩葉肥,適宜養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引用農諺,對地桑(魯桑)作了肯定的評價,說:「魯桑百,豐綿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著名的湖桑就是源於魯桑,兩宋以來,人們已把北方的優良桑種魯桑應用嫁接技術引種到南方。人們以當地原有的荊桑作為砧木,以魯桑作為接穗,經過長期實踐,逐漸育成了魯桑的新類型「湖桑」。湖桑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我國養蠶業的發展。桑樹修整技術不斷發展提高,桑樹樹形也不斷變化,由「自然型」發展為高幹、中干、低乾和「地桑」,由「無拳式」發展為「有拳式」。質量優良的桑葉,只能在新生的枝條上產生,通過修整,剪去舊枝條,可以促使新枝條發生。新生枝條吸收了大量的水分、養分,使葉形肥大,葉色濃綠,既增加產量,又提高葉質,這就有利於養蠶生產。這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獨特創造。十九世紀後半葉,日本人也根據我國《齊民要術》和其他蠶桑古籍的記載,把桑樹培育成各種形式。
制備蠶種,是養蠶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禮記·祭儀》中有「奉種浴於川」的記載,可見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已經知道用清水浴洗卵面保護蠶種。後來更發展用硃砂溶液、鹽水、石灰水以及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葯物來消毒卵面,如南宋《陳旉農書》記載:「至春,候其欲生未生之間,細研硃砂調溫水浴之。」這種臨近蠶卵孵化的時候所進行的浴種,對預防蠶病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通過浴種,把卵面消毒干凈,蠶孵出以後,就不會有病菌侵襲蠶蟻(幼蠶)。我們知道,有許多病菌,如微粒子病原蟲和膿病毒,都是經過食道傳染的。孵化的時候,蠶蟻都要咬去一部分卵殼才能出殼。如果卵面上帶有這些病菌而又沒有消毒,那麼咬蠶蟻殼的時候就非常容易感染這些疾病。
至少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蠶農就已經注意蠶種的選擇工作了。《齊民要術》說:「收取繭種,必取居簇中者。近上則絲薄,近下則子不生也。」古人認為選種對養好蠶有兩種意義:一是可以淘汰體弱有病的蠶種,二是使第二代蠶的生長發育時間和速度一致,便於飼育和管理。選種包括選蠶、選繭、選蛾和選卵四項。但是,人們最初選種的時候並沒有完全包括這四項。《齊民要術》只是提到要選取「民簇中」的繭留作種。宋末以來,人們已經進一步從各個角度,如繭的質量,成繭的時間和位置,娥出繭的時間,蛾的健康狀態,以及卵的健康狀態等,來選取種繭、種蛾和種卵。到清代,人們更注意到了選蠶,他們知道只有「蠶無病,種方無病」。
通過層層的嚴格選種,淘汰了大量有病或體質虛弱的蠶種,這樣就提高了第二代蠶的體質,增強了它們對疾病的抵抗力,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微粒子病原蟲和膿病病毒通過胚子傳染給子代蠶。我們知道,十九世紀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1822—1895)提出的防止微粒子病蔓延的基本方法就是通過嚴格選種,以切斷微粒子病蟲的胚胎傳染途徑。
古人也認識到蠶的生長發育和周圍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在秦漢時期,人們就知道:適當的高溫和飽食有利於蠶的生長發育,可以縮短蠶齡;反過來就不利於生長發育,並且要延長蠶齡。歷代蠶農都非常重視控制蠶的生活的環境條件。《齊民要術·種桑柘篇》載有在蠶室四角置火加溫來調節蠶室溫度的辦法,「火若一處,則冷熱不均」,「數人候看,熱則去火」。金末元初的《士農必用》也提出:幼蠶時蠶室要暖些,因為那時天氣還很冷;而到大眠之後,就必須涼些,因為那時天氣已經熱了。《務本新書》說:「風雨晝夜總須以身體測度涼暖。」養蠶的人只穿單衣,以自己身體做比較:「若自己覺寒,其蠶必寒,便添火;若自覺熱,其蠶必勢,約量去火。」在一般情況下,人體的舒適的環境溫度和蠶所需的生活溫度大致相近,以人體的冷熱感覺來調節蠶室溫度,基本上是合理的。《王禎農書》中對幼蠶期蠶室生火,體測冷熱,一眠後卷窗簾通風,夏日門口置水瓮生涼氣等,都有詳細記載。
在長期的養蠶生產中,我國古代蠶農積累了豐富的防治蠶病的經驗。他們採取了許多衛生措施、葯物添食以及隔離病蠶等辦法,來防止蠶病的發生和蔓延。
公元二世紀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說:「三月清明節,令蠶妾治蠶室,塗隙穴,具槌持箔籠。」這是說,養蠶前必須修整和打掃蠶室蠶具。古代還發明了用煙熏的方法來消毒蠶室。這些養蠶前的衛生消毒工作,對預防蠶的病蟲害,無疑起了積極的作用。另外,在整個飼養過程中,要及時清除蠶沙(蠶糞),不斷消毒蠶具。金元時期的《農桑要旨》說:蠶座的「底箔須鋪二領,蠶蟻生後,每日日出卷出一領,曬至日斜,復布於蠶箔底,明日又將底箔搬出曝曬如前」,反覆替換。這樣利用日光消毒蠶具,是一個經濟實用的方法。
葯物防治蠶病,包括葯物添食和用葯物煙熏兩種。葯物添食防治蠶病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士農必用》說:以快要落葉的桑葉,「搗磨成面」、「能消蠶熱病」。後來的《養余月令》(公元1633年)和《養蠶秘訣》等書還記載了用「甘草水」、「大蒜汁」、「燒酒」等噴在葉面喂蠶,來防治各種蠶病。到後來更針對不同的症狀,提出不同的治病葯方。
從明代以來,對某些傳染性蠶病,如膿病、軟化病和僵病等,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知道採取淘汰或隔離的措施,來防止蠶病的蔓延。
家蠶蠅蛆病是我國養蠶史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蠅蛆病是一種蠶蛆蠅寄生的結果。蠅,古稱「蠁蟲」。兩千多年前,《爾雅》中就有「國貉蟲為蠁」的話,晉代郭璞《注》說:「今呼蛹蟲為」。蛹蟲的意思是,這蟲寄生在蛹身上。南宋末年陸佃著《埤雅》中清楚地描述了這種寄生的現象。他說,蠁舊說蠅於蠶身乳子,既繭化而成蛆,俗呼蠁子。入土為蠅。」這里說蠁把卵產在蠶身上,待其結繭化蛹時,它已化為蠅蛆。明代譚貞默通過親身觀察,進一步證實前人的記載完全正確。他進一步指出蠶蛆蠅多發生於二蠶,二蠶有十分之七被寄生。在古代,由於蠶明蠅為害主要是在夏蠶,所以隨著夏蠶飼養比例的上升,蠅蛆病為害問題也就更加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人們雖然很早就發現了蠅蛆病,但在宋代以前的農桑著作中,卻很少有關於防治蠶蛆蠅為害的記載。到了宋代以後,記載就屢見不鮮。元代初年,司農司所編寫的《農桑輯要》一書,多次提到養夏蠶和防蠅的問題。它在「夏秋蠶法」條下引《士農必用》說:「今時養熱蠶,以紙糊窗,以避飛蠅,跡盡往來風氣,……或用荻簾,當窗系定,遮蔽飛蠅。」在《王禎農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述:「又有夏蠶、秋蠶,夏蠶自蟻至老俱宜涼,惟忌蠅蟲。」這說明在元代人們為了養好夏、秋蠶,就已經十分注意防蠅工作了。
在明清時期的著作中,有關蠅蛆病和防蠅的記述就更多了。在譚貞默著《譚子雕蟲》一書之前,皇甫謐的《解頤新語》(公元1582年)也談到了「蠅蛆病」:「今之養蠶者,蒼蠅亦寄卵於蠶之身。久則其卵化為蠅,穴繭而出」。徐光啟在《農政全書·蠶桑篇》中也特別提醒蠶農,養「夏、秋蠶俱要計算除蠅」。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凡害蠶者,有雀、鼠、蚊三種,雀害不及繭,蚊害不及早蠶,鼠害則與之相始終。」這里說的「蚊害」,當是蠅害」之誤。因為在養蠶生產中,蚊子並不造成危害,而且在養蠶史上,也只有「蠅害不及早蠶」一說。
清代,蠅蛆病害引起了人們的嚴重關切。同治年間,沈秉成在《蠶桑輯要》一書中說:「原蠶即夏蠶,又名二蠶,……二十二日即老,最忌大蒼蠅。」沈秉成是浙江人,他生活在養蠶地區,並做過清朝的常州、鎮江、通州、海寧道道台,曾在鎮江提倡蠶桑。他說養夏蠶「最忌大蒼蠅」,顯然是根據當時實際情況作出的經驗總結。在這里作了「最」這個副詞,以引起人們的特別注意。俞墉在《蠶桑述要》(公元1866年到1874年)中也說:「蠶更忌蒼蠅,無論大小,被叮咬一口,至蠶老成繭之成,即有蛆蟲於繭身,咬一小孔鑽出,而蠶蛹已死,不復變蛾。隔三四月,蛹腐污繭矣。」俞墉是浙江吳興人,記述雖然比較粗糙,但也是從實踐和觀察中得出的結論。他指出了被蠅蛆所寄生了蠶蛹是要死亡的,而死蛹的爛屍還污染繭絲。
對多化性蠶蛆蠅和它的危害描述最詳細的是趙敬如撰寫的《蠶桑說》(公元1896年)一書。書中有如如下一段記載:「又有一種大麻蠅,雖不食蠶,為害最甚。此麻蠅與尋常麻蠅不同,身翅白色,遍體黑毛,兩翅闊張,頗形凶惡之狀。其性頗靈,其飛甚疾。每至飛搖不定,不輕棲止,見影即飛,甚不易捉獲。其來時在蠶略棲即下一白卵,形細如蟣。二日,下卵之處變黑色,其蛆已入蠶身,在皮內絲料處,專食蠶肉。六七日,蛆老,口有兩黑牙,鉗手微痛。蠶因不傷絲料,仍可作繭。蛆老借兩黑牙嚙繭而出,成小孔,即蛀繭也。蛀繭絲不堪繅。蛆出一日,成紅殼之蛹。十二三日,破殼而出仍為白色大麻蠅。幸而二三眠天氣尚涼,此蠅不多。天暖蠅多,無術可驅。大眠初起受蛆,便不及作繭而死。故夏蠶不避此蠅,蠶無遺種。」這段記載,對蠶蛆蠅的形態和生活習性作了相當詳細的描述。正如鄒樹文在《中國昆蟲學史》一書中指出:趙敬如《蠶桑說》中對蠶蛆蠅的細致觀察和描述,可能是接受了西方現代的科學方法。這也進一步印證了我國古籍中關於家蠶蠅蛆病害的記載基本上是正確的。
家蠶經過歷代人民長期的飼育和選擇,形狀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各個歷史時期和各個地區,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品種。宋元時期,雖然我國北方主要還是飼育一化性的三眠蠶,但是在南方已經主要飼養一化性和二化性的四眠蠶了。三眠蠶抗病能力比四眠蠶強,容易飼養。但是從蠶絲生長角度看,四眠蠶的繭絲比三眠蠶優良。經過長期培育,我國南方江浙地區終於成功地飼養了四眠蠶,並且培出了許多優良品種。難飼養的四眠蠶的飼育成功和推廣,是養蠶生產上的一個進步。
為了發展蠶絲生產,我國古代除了飼養春蠶外,還飼養夏蠶、秋蠶、甚至一年裡養多批蠶。早《周禮》這部書中,就已經提到「原蠶」,「原」是「再」的意思。原蠶就是一年中第二次孵化所養的蠶,也就是夏蠶。漢代焦贛(延壽)所著的《易林》中有「秋蠶不成,冬蠶不生」的記載。可當時人們不僅飼養夏蠶,而且還飼養秋蠶和冬蠶。為了一年能養多批蠶,古人除了利用多化性自然傳種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還發明了低溫催青製取生種的方法。這方法是利用低溫抑制一種二化性蠶的蠶卵,使它延期孵化。這樣,一種蠶就可以在一年裡連續不斷孵化幾代,為能在一年裡多批養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是我國古代養蠶生產技術上的又一項重要創造。用人工低溫製取生種,充分反映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在人工孵化法發明以前,人們為了能在一年裡養多批蠶,只能利用天然的多化性蠶來傳種。但是多化性蠶所出產的繭絲,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都遠不如二化性蠶。為能在一年裡分批多次養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是我國古代養蠶生產技術上的又一項重要創造。用人工低溫製取生種,充分反映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在人工孵化法發明以前,人們為了能在一年裡養多批蠶,只能利用天然地多化性蠶來傳種。但是多化性蠶所出產的繭絲,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都遠不如二化性蠶。為了能在一年裡分批多次養蠶,並又能獲得比較多和比較好的繭絲,我們的祖先創造性地采人工低溫催青二化性蠶,使它在一年裡連續孵化出好幾批蠶。同時,又讓每批這種蠶所產的卵,在自然高溫影響下孵化,從而獲得了各批越年化的蠶。雖然這種蠶所產卵須待來年春天才能孵化,但由於它質量比較好,所以它還是受到蠶農的歡迎。這樣,既可以解決多次養蠶的傳種問題,同時又盡可能獲得比較好的蠶絲。
特別要提到的是,我國明代蠶農,在制備夏蠶種的生產中發現了家蠶的雜種優勢。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凡蠶有早、晚二種。晚種每年先早種五六日出,結繭亦在先,其繭較輕二分之一。」又說:「今寒家有將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種,一異也。」《天工開物》中所說的「早種」就是一化性蠶,「晚種就是二化性蠶。所以,所謂「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蠶和二化性的雌蠶雜交。根據現代家蠶雜交實驗證明,「早雄配晚雌」所產生的雜種是二化性的,因此它可以作為夏蠶種繼續在夏季飼養。《天工開物》指出「早雄配晚雌」出現了「嘉種」,就是產生了優良的雜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家蠶雜種優勢利用的記載。
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柞蠶絲的國家。
柞蠶,也叫山蠶或野蠶。它以吃柞樹葉為主。我國山東半島是放養柞蠶的發源地。那裡的人民很早就利用柞蠶繭絲。據古書記載,早在漢元帝永四年(公元前40年),山東蓬萊、掖縣一帶的人民就已經採收野生的柞蠶繭,製成絲綿。後來人們逐漸知道利用柞蠶繭絲來織綢。到了明代,用柞蠶絲織綢制衣,已經風行全國。
在明代,山東蠶農已經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放養柞蠶的方法。清代山東益都的孫廷銓還寫了一部《山蠶說》,專門介紹放養柞蠶的技術。書中說,當時膠東一帶山區,到處都放養著柞蠶。不久,放養柞蠶就逐步擴大到我國的其他地區,首先傳到和山東隔海相望的遼東半島。這里逐漸地成了我國第二個放養柞蠶的中心地。接著放養柞蠶的方法又傳到河南和陝西,後來又推廣到比較遠的雲貴等地。
世界上所有養蠶國家,最初的蠶種和養蠶方法,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我國傳去的。
朝鮮是我國的近鄰,兩國人民早就親密往來。根據古書上的記載,我國的蠶種和養蠶方法,遠在公元前11世紀就已經傳到了朝鮮。日本的養蠶方法,據傳說是在秦始皇的時候從中國傳去的。後來日本人又多次派人到中國和朝鮮取經,或招收中國技術人員去日本傳播經驗,以促進發展養蠶事業。直到近代,日本還不斷地從我國引進優良的家蠶品種和先進的栽桑技術。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生產的美麗的絲綢,很早就源源不斷地運往波斯、羅馬等地。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通西域,最遠曾到達中亞細亞,我國古代的絲綢,大體就是沿著張騫通西域的道路,從昆侖山脈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往西穿越蔥嶺(帕米爾),經中亞細亞,再運到波斯、羅馬等國。這就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後來蠶種和養蠶方法也是先從內地傳到新疆,再由新疆經「絲綢之路」傳到阿拉伯、非洲、歐洲去的。
公元7世紀,養蠶法傳到阿拉伯和埃及。10世紀傳到西班牙。11世紀又傳到義大利。15世紀蠶種和桑種被人帶到法國,從此法國開始有了栽桑養蠶織絲的生產。英國看到法國養蠶獲利,便效仿法國,於是養蠶生產又從法國傳到了英國。
在美洲,據說墨西哥公元16世紀中葉就已經養蠶,但是,美洲大規模發展養蠶生產還是17世紀的事。那時英國殖民主義者認為它的美洲殖民地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發展養蠶有利可圖,於是就在美洲殖民地大規模開展養蠶試驗。
㈤ 中國最早發明養蠶製作絲綢的人是
嫘祖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絲綢(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而做出發明絲綢(養蠶繅絲織綢)這一偉大貢獻的發明家,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軒轅黃帝的妻子嫘祖。
㈥ 人類通過蠶發明了什麼
當然主要是發明絲綢啊。中國是絲綢大國。所以歷史上就出現了絲綢之路要說法。甚至還有海上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所以這個蠶對這個中國文明的影響是很大的。絲綢這種現象,當時主要就是中國有。其他國家難以出現。
㈦ 蠶絲發明國家來自
中國
蠶絲,乃我國古代文明產物之一,其之發明當為極早之事,相傳黃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蠶;甲骨文中有絲字及絲旁之字甚多。《穆天子傳》中就有周穆王「休於獲澤(今山西陽城縣),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的記載;《尚書》禹貢謂:「兗州厥貢漆絲,厥篚織文;青州噘篚檿絲;徐州厥篚元纖縞;揚州厥篚織貝……」可見古代產絲地之廣。
㈧ 中國最早的蠶,是誰發明的
中國紡織發明者---嫘祖
嫘祖,一作「累祖」。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五帝中的「顓頊帝」。 嫘祖是中國的蠶神、紡織神。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神話傳說中把她說成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北周以後被祀為「先蠶」(蠶神)。唐代著名韜略家、《長短經》作者、大詩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題唐《嫘祖聖地》碑文稱:「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
《世本》上說:「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纍祖,生青陽及昌意。」郝懿行說:「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晉語》雲: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大戴禮.帝繋篇>作嫘祖。<路史.後記五>雲:「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儽祖,以其始蠶,故又曰先蠶。王瓘《軒轅本記》「帝周遊行時,元妃嫘祖死於道,帝祭之以為祖神。」
《史記·封禪書》也說:黃帝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劉恕《通鑒外記》亦日: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 《集說詮真》曰:為蠶祈福,謂之先蠶。據李賢註:《漢日儀》曰:春蠶生而皇後親桑於菀中。祭蠶神日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齊始祀黃帝元妃螺祖為先蠶神,以與婦女相合。嗣後道教;民間皆以其為蠶神,奉祀至今。如今在四川省鹽亭縣建有供奉嫘祖的祖廟,據說崇奉的人特別多,香火尤盛。
新鄭自古有養蠶的歷史。在春秋時期這里,漫山遍野都是桑樹。鄭國的三位大夫因為祭祀山神毀了桑林,被鄭相子產罷免官職,奪去封邑。在新鄭北關故宮遺址附近,有目前現存的中國最早的巢絲遺址。
嫘祖紀念地有:風後嶺東麓半山腰的嫘祖娘娘洞、辛店鎮的娘娘廟、新鄭市區的黃帝故里嫘祖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