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本我意識上升到自我意識之上必定精神分裂,如何理解請推薦弗洛伊德的關於精神心理潛意識著作及網站...
心理學上絕對沒樣的說法。我們可以把弗洛伊德挖取出對質。
你的問題是絕對化,絕對的絕對化。本我和自我發生沖突一定會導致不適應,但不一定就是精分。因為有很多心理防禦機制去化解這種沖突。就算不能化解也可能只是神經症,或是其他的精神病,不一定非要是精分。
你的說法是,打比方槍擊某人,某人必死。不可以重傷痊癒,他不可能閃躲,反正他得死。你太小看人的適應性了。
作為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你是一定要看的,夢是潛意識的表達方式。我是看不完全懂,換句話,完全看不懂。希望你的運氣比我好。
『貳』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書籍里哪些是早期經典作品,系統性的心理學研究,其作品是否具有連貫性或者繼承性。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書籍里哪些是早期經典作品有:《少女杜拉的故事》、《釋夢》等,其作品是具有連貫性或者繼承性。如《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綱要》、《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弗洛伊德論創造力與無意識》、《圖騰與禁忌》
『叄』 有關弗洛伊德最經典德著作是哪幾本書
《弗洛伊德論創造力與無意識》
《精神分析引論 (奧)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文集 文明與缺憾》
《弗洛伊德文集·性愛與文明》
《弗洛伊德文集·夢的解析》
《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
《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
《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
《弗洛伊德究竟說了些什麼》
《弗洛伊德主義原著選輯(上卷)》
《弗洛伊德主義原著選輯(下卷)》
《弗洛伊德與現代文化》
《精神分析和新弗洛伊德主義》
《弗洛伊德主義論評》
《弗洛伊德的愛欲論--自由及其限度》
《20世紀藝術邊緣學科譯叢 藝術與精神分析——論弗洛伊德的美學》
《退縮的歷史——論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學的破產》
《20世紀藝術邊緣學科譯叢 藝術與精神分析——論弗洛伊德的美學》
《現代外國文藝理論譯叢 第三輯(3)弗洛伊德主義與文學思想》
《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 弗洛伊德後期著作選》
《弗洛伊德著作選》
《弗洛伊德 思想的貢獻與局限》
『肆』 弗洛伊德什麼人
盧西恩·弗洛伊德的作品《天窗下的李》。
盧西恩·弗洛伊德生平
近年來,盧西恩·弗洛伊德(1922年—— )在英美舉辦了多次個人畫展,從而使他再次成為評論家們關注的焦點。他無疑是當代最有才華的繪畫大師。他的傳聞可謂是形形色色,而且均與性有關。諸如他對待女性方面的怪癖、輕率的生活態度及私生子,等等。有些評論家聲稱:盧西恩是現代藝術家中的魔鬼梅菲斯特,是一個偏執狂,就像其祖父、精神分析學大師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種「心理變態者」。他是弗洛伊德家族中最不具有這一家族傳統的一個弗洛伊德,被看作是十足的色棍、不負責任的父親、積習很深的賭徒、一個沒有上進心的迫害狂……然而,也不能否認他的另一面,特別是他所具有的卓越的繪畫才能、獨特的藝術追求及迷人的風度與魅力。正是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頗有影響的傳奇人物——畫家盧西恩·弗洛伊德。
顯然,盧西恩的繪畫創作是與他的個人生活緊緊相聯的。他的社會交往極其復雜,不僅同音樂家、詩人等過從甚密,甚至還同許多王公貴族乃至英國皇室有過來往。他是一個非凡的肖像畫家,在他的這些作品中,大多以貴婦人為題,形象傳神、栩栩如生。其中最著名的當屬1953年創作的宮廷人物畫《伊麗莎白二世與她的侍從》及1985年完成的《等待中的婦人》等。
1980年——1981年間,盧西恩又以安娜貝爾為模特兒,創作了一幅人體油畫,當時的安娜貝爾已28歲,且懷有身孕。在畫面上,她赤裸身體痴迷地躺在沙發上,畫面的中心是她那隆起的肚子和鼓脹的乳房及突現的血管……
對此,盧西恩·弗洛伊德曾說:「畫家必須完全自由地運用他所獲得的感覺與情緒進行創作。」事實也的確如此,他正是將這種激情與純熟的技巧相結合,樂此不疲地創作了多幅人體繪畫,其中較為成功的有《裸體少女》、《畫室中的兩個男人》、《從背後看裸體男子》等。目前,年逾古稀的盧西恩·弗洛伊德仍然是一個不知疲倦的人。他在90年代初又相繼創作了《穿蝴蝶衫的婦女》及《兩個裸體女人》等油畫。
『伍』 心理減壓理論
我給你推薦,你自己去看看那個是你要的答案心理學書籍推薦
精神分析類: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主義文集》(1-5卷) 車文博主編 長春出版社
《釋夢》 商務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論》 商務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日常生活的心理奧秘》
《性愛與文明》
《精神分析綱要》 安徽文藝出版社
《論文學與藝術》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論文明》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導論講演新篇》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論美文選》 知識出版社
《弗洛伊德論創造力與無意識》
《摩西與一神教》 三聯書店
介紹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精神分析入門》(極好) 查爾斯?布倫納 楊華渝等譯 北京出版社
《精神分析治療指南》 羅伯特?尼薩諾著 楊華渝譯 北京出版社
《弗洛伊德和馬克思》(好) 奧茲本著 董秋斯譯 三聯書店
《生與死的對抗》 諾爾曼?布朗著 馮川等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
《心靈的激情》上下 歐文?斯通著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別傳》麗連婭?弗萊姆著 戎容譯 文化藝術出版社
《愛欲人格》 長江文藝出版社
《弗洛伊德》 奧?曼諾妮著 王世英譯 河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伊德傳》 葉孟理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弗洛伊德:文明的代價》 何仲生等編著 遼海出版社
《結構精神分析學》 拉康著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拒斥死亡》(好) 恩斯特?貝克爾著 華夏出版社
《藝術與精神分析》(好) 傑克?斯佩克特著 高建平等譯 文化藝術出版社
《藝術與精神分析》 彼德?福勒著 段煉譯 四川美術出版社
《弗洛伊德主義批判》 巴赫金等著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法西斯主義群眾心理學》(好) 賴希著 張峰譯 重慶出版社
《後現代精神分析》(好) 諾曼?N?霍蘭德著 潘國慶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精神分析文論》 陸揚醫 山東教育出版社
《潛意識的詮釋》 王小章等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微精神分析學》 方迪著 尚衡譯 三聯書店
《現代精神分析的「聖經」》(極好) 賈曉明等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介紹榮格與榮格派理論的:
《尋求靈魂的現代人》 榮格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
《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榮格著 三聯書店
《人及其象徵》 榮格等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東洋冥想的心理學》 榮格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 拉?莫阿卡寧著 江亦麗等譯 商務印書館
《榮格心理學入門》 霍爾等著 馮川譯 三聯書店
《神秘的原型》(好) 施春華著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神秘的榮格》 楊韶剛著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榮格:靈魂的現實性》(好) 河合俊雄著 趙金貴譯 河北教育出版社
《靈性:分析與體驗》 申荷永等主編 暨南大學出版社
《千面英雄》(好) 約瑟夫?坎貝爾著 張承謨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破譯心靈》(好) 詹姆斯?希爾曼著 蔣書麗等譯 海南出版社
《榮格崇拜》 理查德?諾爾著 曾林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人與神話》 溫森特?布羅姆著 文楚安譯 新華出版社
《建造靈魂的廟宇》 劉耀中等著 東方出版社
《人格陰影》 韋雷娜?卡斯特著 陳國鵬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告別犧牲者的角色》 韋雷娜?卡斯特著 李妍譯 北京出版社
曼荼羅叢書 東方出版社(這是一套書自己比較喜歡的書)
《父親:神話與角色的變換》 阿瑟?科爾曼等著 劉文成等譯
《深度心理學與新道德》(好) 埃?諾伊曼著
《大母神》 埃?諾伊曼著
《榮格的生活與工作》 芭芭拉?漢著
《可理解的榮格》 哈里?A?威爾默著
《日性良知與月性良知》 默里?斯坦因著
《秋空爽朗-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極好) 阿瑟?科爾曼等著
《貓、狗、馬》 芭芭拉?漢娜著
點金石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榮格之道》 戴維?羅森著 申荷永等譯
《性別與慾望》 波利?揚-艾森卓著 楊廣學譯
《二百萬歲的自性》 安東尼?史蒂文斯著 楊韶剛譯
《變形:自性的顯現》 默里?斯坦因著 喻陽譯
心理自助叢書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功解讀童話》(好) 維蕾娜?卡斯特著 晏松譯
《無聊與興趣》(好) 維蕾娜?卡斯特著 晏松譯
《女人自戀:渴望承認》 貝貝爾?瓦德茨基著 陳國鵬譯
《個性:命運交響曲》 卡爾?柯尼希著 黃雪媛譯
《內心枷鎖》(極好) 海因茨?彼得?勒爾著 王蔚譯
《樂趣與負罪感》 伊爾瑪?迪爾巴?布爾瑙茨基著 楊毅君譯
弗洛姆的著作:
《逃避自由》(極好)在線訂購,點擊這里>>>
《愛的藝術》(好)
《為自己的人》
《健全的社會》(好)
《人心》
《被遺忘的語言》
《說愛》
《弗洛伊德的使命》
《精神分析與宗教》
《弗洛姆文集》 改革出版社
《孤立無援的現代人》 郭永玉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姆思想研究》 張偉著 重慶出版社
霍妮著作: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好) 貴州人民出版社
《神經症與人的成長》(極好)
介紹霍妮的著作:
《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好)
《與命運的交易》(好) 伯納德?派里斯著 葉興國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陸』 給幾本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好的書
弗洛伊德的著作:
《釋夢》商務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論》商務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奧秘》
《精神分析綱要》安徽文藝出版社
《論文學與藝術》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論文明》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導論講演新篇》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論美文選》知識出版社
《弗洛伊德論創造力與無意識》
《摩西與一神教》三聯書店
『柒』 弗洛伊德到底是唯心主義家還是唯物主義家
雖然弗洛伊德最初只是一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但他因為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使其影響卻遠遠超出了專業學術領域,而成為了20世紀為數不多的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人物之一:一方面他受到過來自世界各地和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許多善意和惡意的批評、指責,但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理解、贊譽,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評價和地位,有人將弗洛伊德與愛因斯坦、哥白尼並列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有人以弗洛伊德的出現為標志將人類的認識歷史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有人稱弗洛伊德是"人類偉大的人物和領路人之一"。的確,弗洛伊德以其對人類精神和行為所作出的的驚世駭俗的發現,不僅對心理學、哲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美學等幾乎所有的人文學科和精神領域,而且也對當代人們對自我和世界的認識、了解以及對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都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在20世紀人類文化的地形圖上,弗洛伊德毫無疑問地佔據著一個顯赫的位置。也正因為如此,弗洛伊德的各種著作便成為了20世紀世界上經久不衰的暢銷書。弗洛伊德一生著述很多,而舉世聞名、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一版再版、其發行數量無法統計的著作之一就是近一個世紀以前初版的這本《夢的解析》。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生於摩拉維亞的弗萊堡。他的父親是一個猶太籍羊毛商。弗洛伊德三歲時,他全家遷居維也納。弗洛伊德讀書時成績優異,一直作學生班班長,畢業時不僅德文、希伯萊文名列前茅,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英文和義大利文也成績突出。1873年弗洛伊德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1881年成為醫生,專攻精神病學,後不久開始從事使他後來聲名昭著的精神分析研究。1895年,他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歇斯底里研究》,這被看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處女作。1899年,他的傑作《夢的解析》出版,弗洛伊德聲稱他發現了三大真理:夢是無意識慾望和兒時慾望的偽裝的滿足;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情結;兒童具有性愛意識和動機。這些發現為精神分析學奠定了基礎。但在當時,弗洛伊德這本書並沒有得到重視,初版的600冊書8年以後才售完。1905年,他的《性慾理論三講》發表,探討兒童性心理的發展與精神變態機制的聯系,才真正開始為世人所重視。但因為他的學說的反傳統性,在當時卻受到了學術界和社會輿論的群起而攻之,他本人也成了當時德國科學界最不受歡迎的人。但弗洛伊德仍然不改初衷,我行我素,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寫作了約80篇論文和9本著作,繼續闡述、發揮和宣傳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在《日常生活的精神分析》中提出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失誤都是由無意識動機所支配的;在《圖騰與禁忌》中用俄狄浦斯情結來解釋人類的原始文化;在《精神分析引論》中則用講演稿的形式對精神分析理論作了全面的總結和介紹。20年代以後,弗洛伊德的思想和觀點出現了一些變化和發展,在《自我和伊特》、《抑制、症狀和焦慮》等著作中他提出了將心理劃分為"伊特"("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互動的部分。在《超越唯樂原則》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在《文明及其缺陷》等著作中弗洛伊德用文明與本能的沖突來揭示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始動力。弗洛伊德不僅著書立說,而且畢生都以極大的社會熱情創立和發展精神分析運動。1908年,在"心理學星期三聚會"的基礎上,他創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1910年發展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1919年創建國際精神分析學出版社。在這期間,弗洛伊德迅速蜚聲世界,經常應邀在歐洲和美國講學,並培養了一批學術繼承者,如後來也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榮格、阿德勒等。精神分析運動從此也成為遍布世界各地的國際性運動。1938年德國法西斯佔領維也納,弗洛伊德移居英國。1939年因病在倫敦逝世。但是,弗洛伊德的影響並沒有因為他的逝世而消失。甚至人們可以這樣說,弗洛伊德的理論不僅對於心理學來說是一種必備的積累,即使對於其它人文領域、藝術創作以至於日常知識來說,也是不能缺乏的一個必須了解的環節。正如一本權威著作所評述的那樣,"雖然弗洛伊德學說一再受到抨擊,這絲毫無損於他的形象。他卓絕的學說、治療技術以及對人類心理隱藏的那部分的深刻理解,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由他所創立的學說,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人類本性的看法"二本世紀初,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開創了人類自我認識的嶄新領域。盡管這一學說與早期關於無意識現象的哲學推論、精神病理學的發展,與當時的享樂主義動機說、機械決定論思想、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文化淵源關系,但是它們都僅僅提供了一種氛圍或氣候,是弗洛伊德首創性地在將精神分析學從一種精神病學方法發展為普通心理學的過程中,對人的心理結構、心理動力這兩個主要方面作出了富於洞察力的探索和闡述,從而為精神分析學和弗洛伊德主義架起了兩根支柱。心理結構的無意識論:弗洛伊德為人類描繪了一幅立體的心理結構圖。傳統心理學所謂的"心理"只是這一結構的表層,即意識層,而在心理結構中還存在著一個比意識層更為廣袤、復雜、隱密和富於活力的潛意識層面,如果說人的心理象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的話,那麼意識只是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可見的小部分,而潛意識則是藏在水下的更巨大的部分。這一潛意識層面又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無意識層(unconscious),它是由各種受到壓抑或者被遺忘的情緒、慾望、動機所組成,並失去了與正常交流系統和語言規則的聯系,幾乎無法進入人的意識和理性層面。二是前意識(preconscious),它是意識和無意識的中介層面,其心理內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從無意識狀態轉變為意識狀態。藉助於這一立體結構,弗洛伊德指出,舊心理學為人們所描繪的以理性意識為中心的精神生活圖畫是自欺欺人的,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來自於鮮為人知的無意識領域,"心理過程主要是無意識的,至於意識的心理過程僅僅是整個心靈的分離的部分和動作。"(2)無意識不僅是一個心理過程,而且是一個具有自己的願望沖動、表現方式、運作機制的精神領域,它象一雙看不見的手操縱和支配著人的思想和行為,任何意識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無意識的纏繞,"自我不是自己家裡的主人",這一發現,使精神分析不僅把心理學研究范圍擴展到無意識領域,而且改變了傳統心理學對人的心理結構的基本理解,所以弗洛伊德才認為,"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僅在於發現心靈內的無意識",並稱"對於無意識心理過程的承認,乃是對人類和科學別開生面的新觀點的一個決定性的步驟。"(3)(1)《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3卷,第189頁(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9頁。(3)《弗洛伊德論創造力與無意識》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8頁。心理動力的本能論:弗洛伊德將本能視為人類的基本心理動力。本能來自身體的內部刺激,它驅使人通過活動來滿足由於內部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宣洩和消除由於刺激所引起的緊張、痛苦和焦慮。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弗洛伊德多次提出和修改他的本能理論,如前期提出的自我保存與種族繁衍的本能,後期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等。但是他所反復強調、深入研究的則是性本能。他認為性本能是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躍因素,"性的沖動,廣義的和狹義的,都是神經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這是前人所沒有意識到的。更有甚者,我們認為這些性的沖動,對人類心靈最高文化的、藝術的和社會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貢獻。"(1)根據這一心理動力論,弗洛伊德系統地揭示了人格發展的過程,揭示了各種精神病的起因,解釋了人類創造性行為的心理動機,性本能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理解人類活動的一把鑰匙。正是這兩個基本的理論發現,支起了一個巨大的拱門,精神分析的潮流就從這一拱門源源流出,並顯示了獨特的思想個性。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種學說中,最有影響的分支主要包括5個方面:一、夢心理學。弗洛伊德用無意識來解釋夢,認為"夢都是本能慾望的滿足。"(2)同時他還提出了夢的工作機制,探討了自由聯想等釋夢的方法和技術,將夢的分析看著是理解和接近人的無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二、過失心理學。根據決定論思想,弗洛伊德深信任何偶然性的後面都受到必然性的支配,因而人的各種失誤,如口誤、筆誤、遺失、遺忘、誤聽、誤讀、誤行等,都是無意識動機與意識的控制相互沖突的體現,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暴露。三、變態心理學。傳統的變態心理學只強調外部刺激而弗洛伊德則將病因轉向了對病人的內心沖突和動機的分析,他指出,變態心理可以說是性的本能因受到外部和內部挫折和剝奪後所引起的非常規的尋求滿足的心理,是無意識慾望的反常表現,是力比多的變態用法,是力比多滿足的代替物。而這些變態心理大多是對早期嬰兒的性滿足方式的倒退,如受虐與施虐、自戀、同性戀、戀物淫、窺淫癖等。四、人格心理學。弗洛伊德將人格劃分為三個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的構成是被稱為"力比多"(libido)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它無條件地按照"快樂原則"行動,沒有道德是非和時空限制,無所顧忌地尋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滿足和心理刺激的徹底消除。而"自我"則使本能現實化理性化了,它已從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來,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識的部分,其行為准則是"現實原則",它根據現實條件和客觀環境來調整本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在不造成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滿足本我的需要。"超我"則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了兒童時期所認同的雙親或社會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標准,用自我理想來確立行為目標,用良心來監督行為過程,使自我擺脫本我的糾纏,按照社會規范和要求活動。這三部分在人格構成中,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心理需要和遵循不同的運作原則,因而往往相互矛盾、沖突,而自我作為中介,便不得不處在本我的驅使、超我的譴責、現實的限制的夾縫之中陷入"一仆三主"的人格困境。四、兒童心理學。弗洛伊德認為,性慾力比多與生俱來,貫穿於人的肉體生命和人格成長的全過程。特別是兒童時期四個階段--口腔階段、肛門階段、生殖器階段和生殖階段--性慾力比多的發展情況對於人的一生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他強調了兒童時期的俄狄浦斯情結的重要性,認為兒童的第一個性慾對象往往是異性的雙親之一,而同性的父親或母親則被兒童視為第一個情敵。以後由於閹割情結的威脅,這種"殺父娶母"的願望被壓抑進無意識從而深刻地影響到人的心理和人格。(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第311頁、第9頁。(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12頁。顯然,精神分析心理學的體系都是在弗洛伊德對人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動力的闡釋的基礎上的,從而決定了精神分析學首先是一種深層心理學,它不止於描述心理現象而且還致力於探究人的心理動機,不止於揭示表層心理規律而且還致力於探究人的深層無意識心理機制,不止於共時性地解釋人的心理活動而且還歷時性地說明人的心理過程,從而把人的自我意識引向了人類心理一直未被發現的新大陸,表明如果離開對人的無意識的、非理性的因素的考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本質,如果離開了對人的童年經驗、性慾創傷的考察也不能真正說明人的人格發展的歷史。同時,精神分析學還是一種深層心理學的分析方法,弗洛伊德先後提出了自由聯想、夢的分析、癥候分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方法、手段、技巧,使不可能通過內省、觀察、反思、測量而直接把握的人的無意識能夠被人們所了解和考察,為人們接近無意識的深淵提供了方法論啟示。盡管弗洛伊德的理論經常具有一種方法論或者策略上的有意無意的偏激和片面,他的一些觀點也往往缺乏科學依託和實證支持,但他的思想是富於想像力和創造性的。因而,他沒有將精神分析學僅僅局限於一種心理學領域,而是試圖將它擴展為一種通用的人文思想,一種關於人、歷史、社會"廣義的哲學觀"(1),這也使得弗洛伊德從一位心理學家成為了一位思想家,成為了"關於人的現代觀念的營造師"(2)。正因為如此,弗洛伊德的理論就不僅是心理學理論而且也是一種更廣義的文化哲學,具有獨特的人性觀、歷史觀和文化觀。在對人性的理解上,弗洛伊德認為人並非是自我同一、自我覺知、自我控制的,而是分裂的、非自覺、非自為的存在。人不僅不是世界的主人而且也不是自己的主人。這一思想與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理性主義傳統對人性的理解完全是針鋒相對的,它暗示人們,驅使人生存、勞作和創造的動機並不是理性、意識、意志而是來自生命底層的無聲的本能躁動,來自於心靈深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意識積淀。在對歷史的理解上,弗洛伊德則用個體本能與社會文明之間的沖突來解釋歷史發展的動力。他指出"文明只有在否定個人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存在,人類的本能生活是進攻與利己主義的自我滿足。文明的全部意義就在於禁止和限制人類。"(3)所以,在弗洛伊德那裡,人類的歷史也就成了本能的宣洩與反宣洩、壓抑與反壓抑的斗爭史,人類史也永遠成為了本能與文明的對立史。在對文化的理解上,弗洛伊德是一個泛性主義者,用性慾來解釋人的一切實踐和創造行為,提出文化是得不到實現的人的生命本能的"升華",如果說夢是性本能的化裝滿足的話,神話就是人類無意識的集體夢想,藝術是被形式化的白日夢,社會形式則是俄狄浦斯情結的社會組織化,性是文化的本體而文化成為了性的象徵。盡管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中,他過分誇大無意識的作用和性本能的意義而無視意識、理性和社會性在人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動力中所佔有的位置,表現了一種明顯的"唯無意識論"和"泛性論"的傾向;他重視了個體經驗和經歷的歷時性影響而忽略了社會環境的共時性限制,存在著一種唯心主義的思維方式;他的許多論斷不僅建立在缺乏科學實證的假設和推想的基礎上而且還往往用一種故意的極端的修辭方式加以強調,不免有一種形而上學的片面性,然而,弗洛伊德的歷史地位和意義卻仍然是不可低估的,這不僅表現在他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提出了許多富於啟示性的解釋,開辟了心理學和人類自我認識的新領域,而更重要的在於他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論,即深層心理學方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弗洛伊德理論在具體的結論上、闡述方式和技術手段諸方面還存在多少謬誤,但他卻為人類思想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以至於在今天,任何關於人的理解如果缺乏對無意識的考察都會失去說服力。這也正是由弗洛伊德所開創的精神分析學能夠在一個世紀里仍然還方興未艾的基本原因。(1)魯本.弗恩《精神分析學的過去和現在》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頁。(2)參見《弗洛伊德與20世紀》倫敦1958年版,第279頁。(3)參見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陷》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捌』 弗洛伊德是個什麼樣的人
S.弗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猶太籍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生於現屬捷克的摩拉維亞的弗賴堡,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學醫,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與精神病學家J.布洛伊爾合作,用催眠術醫治並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間,先去巴黎就學於J.M.沙可,後赴南錫參觀催眠療法。回維也納後認識到催眠療法的局限性,1895年後改用自己獨創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聯想法,以挖掘患者遺忘了的特別是童年的觀念和慾望。在治療過程中,他發現患者常有抗拒現象,認識到這正是慾望被壓抑的證據,因而創立了他的以潛意識為基本內容的精神分析理論。初期概念有防禦、抗拒、壓抑、發泄等。在臨床治療時患者還出現了對醫生的「移情」現象,從而認為人的神經活動大都以性慾為基礎,被壓抑的慾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錯亂是產生神經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應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著名心理學家S.霍爾邀請,與榮格等赴美國參加該校20周年校慶紀念,並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W.詹姆斯、E.B.鐵欽納、J.Mck.卡特爾等晤面。發表了以精神分析為主題的演講,聲名遠揚。回國後,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榮格和O.蘭克反對他的泛性論,先後背離他而自立門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他不斷修訂和發展自己的理論,提出了自戀、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結構論等重要理論,使精神分析成為了解全人類動機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論登峰造極。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金。1936年壽辰時,榮任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在最後16年曾與口腔癌作斗爭,堅持工作。在納粹分子的脅迫下,1938年被迫離開維也納去倫敦。1939年9月23日在倫敦死於癌症。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弗洛伊德自傳》。
『玖』 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建立在什麼體系
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
潛意識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和無意識現象,無意識現象又可以劃分為前意識和潛意識。前意識是指能夠進入意識中的經驗;潛意識則是指不能進入或很難進入意識中的經驗,它包括原始的本能沖動和慾望,特別是性的慾望。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關系是:意識只是前意識的一部分,二者雖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識位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扮演者「稽查者」的角色,嚴防潛意識中的本能慾望闖入意識中;潛意識則始終在積極活動著,當「稽查者」放鬆警惕時,就通過偽裝伺機進入意識中。而且他認為,潛意識的心理雖然不為人們所覺察,但卻支配著人的一生。
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潛意識現象,但是因為潛意識本身不能被直接認識,所以必須通過一些獨特的方法才能對它進行研究。這些方法包括自由聯想法、夢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自由聯想法
自由聯想是一種不給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聯想。精神分析者讓患者在全身心都處於放鬆狀態的情況下,進入一種自由聯想的狀態,即腦子里出現什麼就說什麼,不給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識的引導,但是患者必須如實報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對患者報告的內容進行分析和解釋,直到雙方都認為找到患者發病的最初原因為止。
夢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認為,夢的本質是潛意識願望的曲折表達,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慾望偽裝的、象徵性的滿足。他把夢分為「顯夢」和「隱夢」兩部分。顯夢是指人們真正體驗到的夢。隱夢則指夢的真正含義,即夢象徵性表現的被壓抑的潛意識慾望。對夢進行分析就是從顯夢中破譯出隱夢來。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與意識的斗爭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有時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過失」變現出來,比如口誤、筆誤、誤讀、錯放、遺忘和誤解等。弗洛伊德認為,導致過失產生的心理機制和做夢的心理機制類似,都是被壓抑於意識中的願望經過扭曲掩蓋後的表達。通過對這種過失行為的分析,能夠發覺深層的潛意識的內在動機。
本能理論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動性或者動機性的驅動力量,是身體內的刺激的源頭。本能的目的是通過某些行為,如進食、飲水、性行為等,來消除或減少這種刺激。弗洛伊德把本能分為兩類: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生的本能包括飢餓、渴、性。生的本能是為了個體和種族的存續,因此是維持生命的創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過被稱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現出來。死的本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內部,表現為自虐和自殺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現為仇恨和攻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