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24節氣是逐漸確立的,不是某個固定的人發明的。
今天建築物前的裝飾物華表柱,在專炎帝時代是觀天測地屬的一種儀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時間、節氣,並以此觀測恆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這種「日晷」劃分出了二十四節氣,並由此認識到「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如此看來,節氣的發明最少有6000年了。
後來,《尚書·堯典》 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記載,相當於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周禮》中有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明確提出了冬至和夏至。戰國後期的《呂氏春秋》中出現了「日夜分(春分和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小暑至」「霜始降」等稱呼。到了西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
❷ 至今仍在使用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
以上是復制過來的.不過關於你的問題,這個是誰發明的,應該是傳說中的"勞動者智慧的結晶"了,鄧平他們只不過是總結
另外,其他國家有些也有歷法,但是不一定是24節氣,不過和24節氣有相似和不同之處
❸ 24節氣是誰發明的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內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容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❹ 中國的24節氣是誰發明的
24節氣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傳統中國歷法為陰陽合歷,制訂的准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其運行軌跡稱為「黃道」。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歷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
節氣的來源,而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歷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
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❺ 24節氣是誰發明的啊
24節氣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傳統中國歷法為陰陽合歷,制訂的准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其運行軌跡稱為「黃道」。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歷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 節氣的來源,而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歷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 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❻ 誰最早發明冬至夏至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它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古人根據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導農業生產不誤時節。
西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圭表測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節氣。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來自三百多年前訂立的依據太陽黃陽度數劃分。
(6)夏至誰發明擴展閱讀
冬至、夏至」。從漢字字面可以解釋為「冬天夜長到頭了」。夏至可以解釋為「夏天晝長到頭了」。有些人把「至」當成「到」來解釋,是誤解了。
冬至絕對不是冬天到了的意思,夏至絕對不是夏天到了的意思。您如果從前也聽人這樣說,並且信以為真的話,要趕快糾正過來,以免被人當笑話說你。
「至」在這里是「極至」的意思,即「到頭了」的意思。什麼到頭了?冬天是說「夜長到頭了」,夏天是說晝長到頭了。
或者換一種說法:冬至是中午的影長變長到頭了;夏至是中午的影長變短到頭了。用天文學的術語說,冬至是太陽走到南歸線了,該頭向北了。夏至是太陽走到北歸線了,該頭向南了。
❼ 請問一下一年24個節氣最早是由誰發明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❽ 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不是單單一個人的發明創造,是長時間人們總結歸納出來的東西。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
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8)夏至誰發明擴展閱讀:
央視網消息:二十四節氣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農歷又稱「夏歷」。時至今日,我國一直遵循著二十四節氣的規律,下面就向您介紹一下我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二十四節氣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勞動人民也總結出了便於記住的節氣。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一年四季每個節氣的開始,還有「二分二至」、「三暑二寒」、「二露一霜」、「二雨二雪」以及「驚、清、滿、芒」,它包含了人們對四季變化以及轉換規律的科學總結,是祖先留給人們的一份寶貴遺產。
❾ 二十四節氣表誰發明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由於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准。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二十四節氣的公歷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
由於上下五千年歷史以來,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1] 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歷,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歷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20張)
二十四節氣和黃道十二宮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農歷既不是陰歷也不是
90後鏡頭下唯美24節氣圖 (24張)
陽歷,而是陰歷與陽歷結合的一種陰陽歷。農歷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歷每一年的天數相差比較大(閏年13個月)。農歷的正月初一往往不能跟公歷的日期相對應,更不能與干支歷(含二十四節氣)相對應。只有公歷和干支歷基本對應——因為二者都屬於陽歷!比如:每年公歷2月4號或5號都是立春,也就是寅月的開始;每年4月4號或5號都是清明,也就是辰月的開始。所以,雖然農歷裡麵包含二十四節氣的信息,但不能因而認為二十四節氣要以農歷正月初一為起始,這是錯誤的。二十四節氣就是以立春為始,立春當天就是干支歷的寅月的開始。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