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代的歷史是怎樣的
http://ke..com/view/23861.htm
㈡ 漢代的兵器是什麼做的,哪國發明的
鋼鐵。 在戰國時代鋼鐵就漸漸取代青銅武器, 鑒於樓上幾位答案不全,我補充下,世界上專最早使用鐵器的事中屬國,而最早發明鐵的是在 「西商」 。 只是那時也沒幾把鐵做的武器全世界也沒幾把。 所以很多人以為是戰國發明的。
補充一句,漢朝以前的工業,中國絕對處於世界頂尖(你可以理解為現在的M國)。基本你能想到的在那時基本就是中國發明的。
㈢ 漢代的歷史是怎樣的
漢代,中國飲食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代
漢代是我國一個比較重要的時代,隨著鐵制炊具的發明和使用,漢代出現了紅案和白案的分工以及爐灶和砧板的分工,促進和加速了烹飪技術的發展,中國飲食文化在此也形成了一定的體系和特色,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漢代從建國以來,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的措施,「與民休息」,重農業、減勞役、輕稅賦,從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工商業也隨之活躍起來,為飲食業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一 烹飪炊具及餐具
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和現代農村的柴灶相似的爐灶,立體長方形,前有灶門後有煙囪,灶面有太灶跟一個,或者小灶眼1~2個,但南方、北方的灶不同。北方的灶有擋火牆,灶面富於裝飾性。從平面上看,北方多為前方後圓式,南方多為尖尾弧背式。爐子漢代也比較多,有陶爐、銅爐、鐵爐,形式不一,形狀多樣,可用來烤、煮食物。
除了爐灶之外,還出現了面點用工具——蒸籠。在《餅賦》中就有用蒸籠蒸麵食訣竅「火盛湯涌,猛氣蒸作」的記載,另外,在《齊民要求餅法八十二髓餅法》中也記載了「以髓脂。蜜,合和面,厚五分、廣六七寸。便著明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復」。蒸籠和烤爐的出現促進了面點製作的發展。
漢代,進入了陶器、原始瓷器向瓷器的過渡時期。據出土的文物分析,漢代早期的原始瓷,其質量較先秦有明顯的提高。這時的餐具有鼎、壺、敦、盒、罐等。西漢晚期,鼎逐漸消失,壺、罐、盆、勺增多,東漢晚期,制瓷技術又有了提高,這時的餐具瓷胎較細,釉色光亮,釉胎結合較緊。
二 紅案和白案的發展及技術成績
(一)紅案
1 原料
進人漢朝以後,蔬菜和水果的品種較以前也有所增加,長沙馬王堆漢墓等處曾有出土。蔬菜品種主要有韭、蔥、葵、姜、芥、蒜、瓜、純、紫菜、茄子、蘿卜、菘等。張騫通西域以後,開展了中外文化和物質等的交流,引進了一些蔬菜和水果品種,其中有黃瓜、大蒜、胡芫、苜蓿、石榴、葡萄、胡桃等,大大豐富了烹飪原料,是中國飲食史上的一件大事。用於烹調的禽畜、乳製品、水產品的品種也有所增加。有史料和考古資料證實在東漢時就出現了豆腐,使豆類和豆製品廣泛的應用於烹調中。漢代的調味料除了酒之外,還有鹽、醬、蔥、姜、蒜、飴、蜜、油等,使菜餚的口味更加豐富多變。漢代鐵器的出現,為烹飪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2 烹飪技藝
漢代在選料時已注意季節選料,在不同的季節選用不同的原料。
菜餚的刀工也比較講究,出現了多種刀具和刀法,例如:平刀法、直刀法等,原料通過處理出現了多種形狀。菜餚原料的搭配上開始重視顏色、質感、口味、形狀以及葷素等方面的結合。
在烹調技法上,新的烹調方法脫穎而出,鐵制炊具的出現使原有的羹、脯、炙等烹飪方法製作菜餚的花式品種有了大的增加,新的烹調方法如燴、炒、消等也廣泛的用在漢代的烹調中。在火候上,已經注意調節火力強弱,如以「微火」「緩火」、「逼火」、「急火」用於烹制不同烹飪要求的原料,還注意掌握用火的時間。涌現了有代表性的一批名菜。
(二)白案裊展及技術成績
漢代已出現了象蒸籠、石磨、篩、籮等專業的面點製作工具,面點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
除了製作工具外,漢代面點在發酵、面團、成形、調味、成熟等方面都有了比較大的提高。漢代已出現如《四民膾》所載的「入水即爛」的「酒溲餅」,也出現了酸漿和酒酵兩種發酵方法。面團也已經有了冷水面團、熱水面團、蜜糖面團和用牛羊脂膏調制的油酥面團。面團的成型上已學會用各種手法和模具將面團製成各種美麗的形狀。面點的調味技術進步也較快,將調味原料分別摻合到面團中、餡中和烹制的湯汁中,這佯點心的味道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口味也豐富起來,已用水煮、汽蒸、油煎、炸、烤等方法。出現了一大批在烹飪史上有重要意義的名點。例如:湯餅、胡餅、蒸餅等。
從眾多的著作中可以發現,在漢代已經明顯出現了紅案和白案的分工。使得烹調技術和面點製作技術發展提高比較快。面點在人們的飲食中佔有了一定的地位。分工明確後,廚師可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在某一方面的研究上,例如用同一烹調工具創造和發現新的烹調方法。用刀具研究出不商刀法和原料成型,探索麵團的特點種類、成型手法等等,使我國烹飪技術在這一時期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㈣ 漢調發明在漢朝嗎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楚腔、楚曲),俗稱「二黃」,指湖北省武漢市地方戲劇,漢內族傳統戲曲劇容種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漢劇,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民國時期定名漢劇。漢劇主要流傳於湖北省,遠及湘、豫、川、陝、湘、粵、皖、贛、閩、黔、晉等省的部分地區。[1]漢劇傳統劇目有660餘個,唱腔優美,對白雅緻,文本大氣,對演員文化素質要求較高,[2]角色共分為十行,腔調除了西皮、二黃外,羅羅腔也用得較多。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漢劇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舊名楚調、漢調。清代中葉形成於
漢劇(16張)
湖北境內,原以秦腔經襄陽南下演變出來的西皮為主要腔調,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俗稱路子。對湘劇、川劇、贛劇、桂劇、滇劇等劇種的形成發展都有影響。清嘉慶、道光年間,漢調流傳到北京,加入徽調班社演唱,逐漸融合演變而成京劇。
民國元年( 1912 年),定名為漢劇。抗日戰爭爆發後,漢劇藝人參加了抗日救亡活動,成立了漢劇流動演出隊。1962年建立了武漢漢劇院,主要演員有陳伯華等。[4-5]
㈤ 在漢朝是誰發明什麼
張衡的渾天儀和地動儀
華佗發明的 麻沸散
蔡倫 發明的造紙術
另外指南車 好象也是漢朝發明的具體我也忘記了
㈥ 漢代的紙是如何造出來的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請樓主採納!
㈦ 四大發明中,出現於漢代的有幾項
漢代的是:指來南針,造紙源術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古代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
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
火葯是中國漢族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印刷術: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 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㈧ 漢代,人們發明了那些車
漢代,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好玩兒的車,有鹿車、 記里鼓車、輜車、斧車、棧車、軒車、軺車等等。
1.軺車是由一匹馬拉的雙轅車,一般可乘坐兩人, 車廂四面空敞,有根桿子支撐傘蓋。軺,是遙 遠的意思,因為坐車時可四方遠望,故稱軺車。
2.鹿車也就是獨輪車,因窄小僅 能容下一隻鹿大小的貨物,所 以被稱作「鹿車」。人們推著 獨輪車可以走過狹窄的道路。
3.牛車是魏晉時期達官貴人們喜歡乘坐的一種車。它比馬車慢很多,安逸舒適。
4.軒車的結構基本與軺車類似,只是車廂兩側較高。人坐在車中, 因兩側遮擋無法看見左右的事物,只能看見前後的景物。
5.棧車是一種由一匹馬拉的卷篷的篷車,是一種簡單的民間用車。
6.輜車多為漢代婦女乘坐。最大特點是 車廂與車蓋連接,車廂兩側開窗,後 方開門,車廂內可坐卧休息。車廂分 為前、後兩部分,一路上,駕車的人 坐前面,乘車的人坐後面。
7.斧車是由一匹馬拉的雙轅車,因車廂中間 豎起一柄大型斧鉞 (yu-)而得名。車身較輕, 又被稱為輕車。漢代的斧車,屬於儀仗車。
8.記里鼓車是古代用於計算道路里程的車。車上有一面鼓,兩個木人,通常車走過一里的路程,兩個木人同時擊鼓一次。人們記住木人擊鼓的次數, 就可以算出走過的里程。
查看更多《中國國家博物館兒童歷史網路繪本》(5冊)
㈨ 漢代藝術是如何傳達出鮮明的"民族味"的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秦始皇對先秦學術的百家爭鳴局面大為敏感和忌諱,親自導演了一場「焚書坑儒」的歷史悲劇。
秦王朝鉗制思想,摧殘文化,燔滅文章,坑殺儒生,加上刑法統治,使文學在這個時期留下的值得一提的東西太少。現在留下來的有價值的僅有少數不多的刻石之文和詔令、奏議之類的應用文字,呂不韋組織編著的雜家著作《呂氏春秋》和李斯的《諫逐客書》,是比較有文學意義的作品。但這兩部(篇)作品從創作時間上講,仍在公元前221年之前,屬先秦作品。真正的秦王朝的有文學意味的作品,從目前保存的資料看,除去李斯的刻石作品,已無留存。另外,秦代尚有「雜賦」、「仙真人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也久已失傳。
西漢承秦建制,許多方面繼承秦的作法,但在刑法和文化控制方面,漢初吸取秦朝的經驗教訓,採取簡約寬松的政策。漢立國之初,朝中盛行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對百姓生活極少干涉,並大量搜羅文獻,允許多家學說並行。
漢初君臣,皆起於楚地。建國以後,他們對楚歌、楚聲也多所偏愛。因此,楚辭在漢初得到極大的流行。「秦焚燒《詩》、《書》……故在文章,則楚漢之際,詩教已熄,民間多樂楚聲,劉邦以一亭之長登帝位,其風遂被宮掖。蓋秦滅六國,四方怨恨,而楚尤發憤,誓雖三戶必亡秦,於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聲為尚。」(《漢文學史綱要》第六篇 《漢宮之楚聲》)
漢初的政論散文家有賈誼和晁錯,其中賈誼的《過秦論》、《陳政事疏》等文章很著名,文學性也較強。漢初之辭賦主要繼承騷體傳統,並開始向新體賦轉化。漢初的騷體賦作者因為缺少屈原那樣的果敢精神,其賦作也往往強為呻吟,並沒有多麼深刻的思想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故而辭賦由抒發個人的強烈感情轉向鋪張揚歷,宣揚統治階級的華貴生活和享樂生活,由嚴峻的責斥變為溫和的諷勸。
賦體的變化也必然成就一些實踐這種體裁的詩人作家,賈誼是漢初騷體賦作的唯一優秀作家。
西漢的經濟力量雄厚,疆域廣闊,漢代文學呈現出八方薈萃、氣度恢宏的文化主流氣象。如漢之樂府,就廣泛採集代、趙、秦、楚各地的歌謠,以「觀風俗、知薄厚」。同時武帝大規模擴大樂府機構,重視採納民間和異域的新聲變曲,為文學的發展引進了民間的文化營養,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此舉在文學史上意義重大。
漢武帝時的詩人、辭賦家和文章家其眼光和胸襟也大為開放,或寫下了「亦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報任安書》)的史著,或以賦家之心,包舉宇宙,總攬人物,大開大合,成就氣象萬千之辭賦。
《史記》是史傳散文的典範之作,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記傳體的通史。記載了從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由五種體例構成。其中本紀、世家和列傳是《史記》中最具文學價值的部分。無論是在人物形象的刻劃上,還是在文章自身的結構及語言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這個階段的大賦兼綜南北、融繪古今,描繪千秋帝業,是漢賦的鼎盛時期。
標志著漢大賦正式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發》。漢代的統一繁榮為文人提供了廣闊的視域,使山川風物可以走到他們的筆下,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是漢大賦的代表作。
但是,漢家獨尊儒術,大興經學,使生動活潑的《詩三百》變為「詩經學」。倫理化、政治化了的「詩三百」其文學意義則降到了極其次要的地位。漢代士人常要憑借解經之功得官職,他們不象先秦士人那樣可以用外交、軍事等手段為君主奪取霸權,士的地位及主體人格在這個階段降到很低的位置。一些賦家也更多地表現出宮廷文人的特色,主要以文學活動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時,提一些建議和批評。因而漢文人的賦作大多是「潤色鴻業,勸百諷一」的作品。宣帝時辭賦也盛極一時,王褒、劉向等都是當時著名的作者。
西漢後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王莽開始托古改制,然而改制並沒有成功。王莽在學術上提倡古文經學,古文經學被立為官學。揚雄是此期的代表作家。他的《法言》、《太玄》力求自成一家之言,不傍經典,一改他以前作品的復古特色,但行文流於艱深。其雜文《解嘲》與東方朔《答客難》前呼後應,倒是很有現實意義。
王莽的新朝在農民起義中結束。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稱光武帝。他加強皇帝集權,緩和社會矛盾,大興學校,嚴格選舉標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
劉秀借著圖讖的幫助當上了天子。東漢的經學,也就走上了神學的道路。東漢初期的士人因此缺乏懷疑精神。建制以來,光武、明帝、章帝三代社會經濟發展勢頭很好。自和帝後,高層權力結構不夠穩定,但洛陽首都的經濟繁榮卻遠遠超過了西漢首都長安。東都的興起,對漢代文人眼界的開闊是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的。這在傅毅、班固、張衡諸人的京都諸賦中可以領略到。然而兩漢的易代也讓一些士人對正宗思想產生了懷疑。從桓譚的《新論》到王充的《論衡》,正是顯示了一條由「非聖無法」到「離經叛道」的思想轉變的過程。
東漢後期的權力不穩定主要原因是出現了幾個年少登極的小皇帝,這些小皇帝往往為外戚和宦官控制,而由他們獨斷專權,封建統治的管理網路被破壞了,仕進無門的文人們或滯留太學、或窮居野處,周遊郡國,逐漸也形成了一些文人集團。隨著豪門強臣權勢的壯大,士人集團意識的強化,社會上危機四伏。
士人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他們開始輕視與皇權關系緊密的儒學。桓、靈之世,士人與一部分正直的官僚結合,形成了一定的「清議」力量,一時影響很大,後來引起宦官的恐懼,終於釀成了兩次「黨錮之禍」。但這也標志著從東漢到魏晉,開始形成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思想自由的局面。
今文經學特別是讖緯之學代表著東漢王朝的統治思想,但從東漢初年以來,桓譚、王充、張衡等人都不斷地產生一些反讖緯的科學思想。王充的《論衡》,舉起「疾虛妄」的旗幟,對神學迷信進行有力的批判,表現了唯物主義的精神。由於西漢以來散文和辭賦的發展,東漢開始出現了「文章」的概念,賈誼、司馬相如等散文家和辭賦家都被視為文章家。同時不少文士「以文章顯」,《後漢書》在《儒林傳》之外,特立《文苑傳》,更具體地反映了文章家和經學家在這個時期的分化。
在《史記》影響下,東漢產生了不少歷史著作,班固《漢書》則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依《史記》體例,「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反映西漢一朝的歷史,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
東漢政論文繼西漢的傳統,以王符的《潛夫論》、崔宴的《政論》,仲長統《昌言》為最著名。
東漢賦不如西漢賦興盛,司馬相如《子虛》、《上林》影響下的班固的《兩都賦》具有恢宏的篇制。張衡《兩京賦》在誇張鋪敘中引入針砭現實的議論,《歸田賦》則突破了舊傳統,抒發了抑鬱的感情。桓靈之世趙壹的《刺世疾邪賦》也是很著名的賦作。
辭賦是漢代文學的主流。此後,直到清末,辭賦盡管發生過許多變化,如有大賦、小賦、駢賦、律賦等,但賦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始終存在。在辭賦的推動下,漢代還出現了各種四言韻文樣式,如頌、連珠、贊、箴、銘、弔文等等,漢代在文學上的特點是文學地位的提高和漢賦的興盛,文學在漢代普遍受到重視,以漢武帝時代為例,寫作辭賦的,有武帝本人,有淮南王等諸侯,有御史大夫倪寬等公卿大臣,有董仲舒、司馬遷這樣的名儒學者,更不用說還有司馬相如等一批專家。作品的數量與先秦相比可謂驚人。
據班固《兩都賦序》說,成帝時整理從武帝以來各種人士獻給朝廷並且還保存著辭賦,總數有一千餘篇。東漢張衡更用「作者鼎沸」來形容他那時的辭賦創作的情況。
東漢樂府繼承西漢的傳統,也採集民間聲樂與歌謠,現存漢樂府民歌大都是東漢的作品。東漢末的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樂歌。東漢樂府民歌中的詩歌有四言的舊形式,也出現了五言的新形式,五言詩是東漢中後期才開始在文人中流行的。班固作《詠史》詩,單純詠事,少有寄託,是文人五言詩的雛型詩作。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嬌嬈》的出現,說明文人五言詩的寫作已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今存文人五言詩《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的代表作,詩體成熟,思想富於張力。《古詩十九首》非一時一人一地之作,作者是中下層失意的知識分子,大概產生於東漢順帝至獻帝之間。這些短詩發泄詩人的愁苦和憤怒,時代的紛亂,家園的殘敗,生死的難以預料,生活的奔波與分離,是貫穿詩歌的主題。《古詩十九首》以「比興」的手法,本色的語言,創造了「怨而不怒」的含蓄風格,成為「溫柔敦厚」一派詩風的源頭。漢代形成的這種詩體在魏晉南北朝文學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唐以後又與七言詩並列,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基本樣式,並且,七言詩也是在漢代就開始孕育的,只是尚未成熟。
近人劉師培講:「文章各體,至東漢而大備。」(《中國中古文學史》)指出了漢代文學的特點。事實上,文體的發展是文學發展的必然,隨著社會內容的變化,作為文學形式的文體自然也要有所變化。
㈩ 漢代工藝的特色都是如何
漢代漆器的藝術特點
一、 漆器的胎質及製法
漆器主要有木胎和夾胎兩種。也有少數為竹胎。木胎的製法有輪旋、割削和剜鑿、卷制3種,不同器形分別採用不同的方法。夾胎是先用木頭或泥土製成器型,作為內模,然後用多層麻布或繒帛附於內模上,逐層塗漆,干實以後,去掉內模,便剩下麻布或繒帛的夾胎,這便是所謂「脫胎法」。
二、花紋和裝飾
漆器上施花紋,有下列幾種方法:
1.漆繪:用生漆製成半透明的漆液,加上各種顏料描繪於已經塗漆的器物上,色澤光亮,不易脫落,大多數漆器的花紋都用此法繪描。
2.油彩:用油汁(可能是桐油)調顏料,繪描於已塗漆的器物上,所繪花紋因油脂年久老化,易於脫落。
3.針刻:用針尖在已經塗漆的器物上刺刻花紋,稱為「錐畫」;有的器物在刺刻出來的線縫內填入金彩,產生了類似銅器上金銀錯的花紋效果。
4.金銀箔貼:用金箔或銀箔製成各種圖紋,貼在器物的漆面上,呈現了類似「金銀平脫」的效果。紋樣的特點是細致而流利。
5. 堆漆裝飾法:長沙發現的西漢大墓漆棺上的花紋,都是用濃稠的厚顏料堆起,玉壁上的渦紋和花紋上的邊線,都是用特製的工具將厚顏料擠出作為鉤邊線和渦紋,高出一層顯出浮雕效果,「識紋隱起」系屬堆漆技法之一。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發現。在兩千年前就創造出這種堆漆的表現技法,說明漢代的漆藝已極精妙。
西漢中期以後,流行在盤、樽、盒、奩等器物的口沿上鑲鍍金或鍍銀的銅箍,在杯的雙耳上鑲鍍金的銅殼,這便是所謂「銀口黃耳」或「器」。有些漆器如樽、奩和盒的蓋上常附有鍍金的銅飾,有時還鑲嵌水晶或玻璃珠。
漢代漆器的紋樣以流雲紋、旋渦紋、變形蟠蠡紋、菱格紋和飛禽走獸辟邪為主,色彩多為紅黑二色相間,或用朱、青,或用朱、金彩繪,強烈大方。人物畫多一孝子故事和神仙羽人為當時的題材,有的描繪神仙或飛廉,並配以鳥獸在流雲中賓士之狀。線條流動,有如行雲駕霧遨遊太空。這類題材與漢代墓室,享堂的畫像石、壁畫、畫像磚之類的題材大致相似。它同樣是一種神仙升天思想的反映。西漢前期的漆器,花紋富麗而繁復;東漢的漆器,花紋比較簡素。從西漢中期到東漢,少數漆器的花紋是神仙、孝子及其他以人物為主的故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