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領先世界的發明有哪些,每一個都超脫時代
有石油井、牛痘、水地雷、研究出燧發槍在碰水情況下也能使用的技術,這些都是領先於時代的。
一、石油井
石油與天然氣這倆「小玩意」都靜悄悄的呆在地下深處,要想把它們搞出來為人所用,就得專門挖一個通道,這個通道現在我們稱之為井。而這個石油井,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根本就不是外國人搞出來的,可見古人的大腦是多麼的聰明,也不知道他們用什麼工具,挖得出這么深的坑,但是憑借他們的智慧,石油井就這么被他們給搞出來了,這時期的石油井,外國人根本不知道是啥玩意。
四、水地雷
這個東西被發明出來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在當時沒有大力研究,但是明朝的時候確實有人做出來了。這項技術在當時的國際社會,都不知道水地雷是個啥玩意。
2. 王朝「大明」是怎麼得來的大明的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大明的滅亡可能是領導人的失誤吧,不過那時候當一個領導人也挺不容易的。
3. 大明歷史上哪位皇帝創造了文字
明太祖洪武帝鑒於「空印案」的後果所以才創造這一問題 在中國古代帝王歷史上這一創舉 幾乎沒人可以且沒人可以復制
4. 明朝有哪些科技發明
明朝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挾島內戰國局面之餘威悍然侵略朝鮮。明朝組織遠征軍入朝參戰,血戰7年獲得全勝。此戰役明朝已經不復往日輝煌,實力已經在走下坡路,可是依然在朝鮮以數萬之眾,憑大炮巨舟之利重挫剛結束戰國時代久經戰陣實力處於顛峰的日本(詳細情況可參看《龍戰三千里》一書)。在1604年明朝以50艘戰船為後盾,和荷蘭殖民軍東方艦隊指揮官韋麻郎談判,將其逼退。1622年明軍在廣寧大敗,袁崇煥單劍出關,努爾哈赤兵抵山海關,明朝無力應付荷蘭在福建沿海的騷擾,可是荷蘭殖民者在凡是有明朝駐軍的地方就沒能討到好!1623年明朝官員南居益在澎湖,採用海面上用火船陣,陸地上用堡籃陣,與擁有當時最先進火器的荷蘭殖民者血戰半年,迫使其在明軍的監視下拆除經營兩年的澎湖要塞,灰溜溜揚帆而去。1633年10月22日,明軍在料羅灣大戰中擊潰荷蘭和中國海盜劉香的聯軍。此後明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荷蘭人不敢騷擾中國沿海為止。1639年不服氣的荷蘭人卷土重來以九艘巨艦騷擾中國沿海,多次擊敗明朝小艦隊,最後被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派人以火葯筒泅水攻擊,一連焚燒5艘。使得荷蘭殖民者最終認輸,不敢在海上和明軍對壘。崇禎這位明朝末代皇帝沒有將一寸國土丟給西洋人。
清朝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一敗再敗,先敗英法,後敗日本,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幾千年積攢的黃金白銀的家底賠個精光···
《天工開物》在清朝曾一度「銷聲匿跡」說明了什麼?
文:於成玉
眾所周知,《天工開物》的作者是我國明朝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宋應星其字長良,系江西奉新縣人。生於萬曆15年(1587)。萬曆43年(1615),宋應星和他的哥哥宋應升同時考中舉人。於崇禎7年(1634)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筆者按:教諭即管理教育的官職)。其間,宋應星把他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10年(1637)刊行,明朝滅亡後棄官回鄉,終身再未出任,大約在清順治年間(約1661)去世。
《天工開物》全書分上、中、下3卷,又細分做18卷。內容十分豐富,並有123幅精美生動的插圖。上卷記載了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薴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製糖工藝。
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
下卷記述了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製造、顏料、酒麴的生產,以及珠玉的採集加工等。全書詳細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和大量確切的數據,是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重要文獻資料。
然而,民國初年,有人去查《雲南通志》,發現裡面在說到冶煉銅礦的地方,引用了一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此人想要看到這本書的全貌,於是便到北京各個大圖書館去尋找,結果一無所獲;又去詢問各藏書家,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本書。由此可見,在經過滿清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之後,《天工開物》已經徹底從中國「銷聲匿跡」了,連知道這本書名字的人幾乎都沒有。
後來這個人偶然在一個日本朋友家裡現這本書的日文版,於是他又到日本圖書館去查閱,竟然發現這本書還有英、俄、德、日、法等國的翻譯本,而且法國還有全譯本。據說當年法國皇帝拿著這本書,如獲至寶,愛不釋手,以致將它深藏於皇帝文庫中。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惟獨中國沒有這本書。後來他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里找到了《天工開物》明朝的最初原刻本,然後按照這個原刻本,《天工開物》才在中國又廣為印行,重見天日了。由此可見,清朝的文字獄有多麼「興旺發達」啊!
嚴格意義上說,中國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保守民族,當國家出現危機時,中國是有改革決心的,中國各朝不乏變革者。由於滿清是異族統治,滿族在人口上又處於絕對劣勢,因此在政治上才非常保守,滿族的政治思想是「穩定壓倒一切」,由於近代我們因為滿清的保守給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所以我們自己也認為中國人非常保守。其實大陸國家因為面臨外侵壓力比島國更大、更直接,民族性格一般更開放,需要變革時也會更徹底。滿清統治者最大的壓力來自國內,害怕「反清復明」,因此面臨外侮它考慮問題自然偏向。就是外國軍艦開過來它考慮的還是國內問題——會不會影響它在中國的通知根基!!如果是明朝統治者,它所考慮的問題自然就要單純的多,變革所需承擔的壓力也會比滿清更少。
明朝末年的鄭芝龍(鄭成功他父親)集團就是被朝廷招安的海盜集團。當時壟斷了東南亞的海上貿易,是個超級海上勢力,擁有大量的艦船和武裝人員。與之能抗衡的只有荷蘭人和海盜劉香的聯合力量。在歷次明朝和荷蘭人的交戰中鄭芝龍集團都是海上主力。在明朝打敗荷蘭人後奪取了從日本到南海的東亞制海權,凡是航行的船隻都要花錢買明朝鄭芝龍的令旗(通行證)。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明朝即使被漢族農民起義推翻,另立新朝,讓鄭芝龍類似的海上勢力集團存在,中國就不會被世界文明所拋棄。再慘也不會落到滿清最後任人宰割的地步。最次也是當時的土耳其的翻版,做二流強國。
5. 明朝發明了什麼東西明朝信仰什麼宗教
明代開始搞八股,及其不重視理工科,如果想了解明代的科技進展,推薦你看看著名數學家、音樂學家和詩人朱載堉的生平,他算得上是孤獨的天才。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這樣點評:朱載堉是「世界上第一個平均律數字的創建人」,其「著作曾經得到很高的評價」。[5]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文藝復興式的聖人」。
宗教方面朱元璋是相當推崇道教的,但也不會因此而給與道教更多的權力。明朝政府也一貫地尊崇孔聖人,對佛教也沒有歧視態度。總得來說,愛信什麼信什麼。
6. 明朝時期,有哪些發明領先於世界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歷史,因此在這5000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偉大發明。而這些發明當中也有許多發明是領先於世界的,而其中明朝最偉大的5項發明,每一項發明都領先於世界。
而我國的歷史文化當中,明朝的科研成果是非常的豐富,在明朝的時候他的科技發展已經領先了世界,並且在當時中西方交流是非常頻繁的,因此明朝的科技完全可以吸收外來的部分先進技術,因此明朝出現了許許多多偉大的發明。
正是因為明王朝大力發展科技,才使得我國古代能夠出現許許多多偉大的科技發明。並且這些科技發明也為我國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7. 大明什麼會被稱為是中國衰亡的起點,明朝的海盜究竟是什麼人
這篇文章寫出來,也許會受到很多喜歡明朝網友的指責和謾罵,但我還是決定寫出來。當很多人保持著狹隘的民族主義把大清罵得一無是處時,他首先內心深處都已經樹立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只有漢人才可以正統。在這種前提下,即使不是滿人,任何少數民族掌握帝權都會受到謾罵和指責的。為何唐朝能被後人稱為天國王朝,除了他軍事上的強大之外,他更偉大的之處在於包容和吸納。而清朝是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延續下來的封建帝王制度,同樣是人,同樣是萬惡的舊社會,只不過換了一個種族來統治,有什麼本質區別嗎?
其實在朱元璋死後,他的那些制度因為太過僵硬和死板,並沒有得到他後代的太多支持和擁護,那根本就不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完全是一種極端的理想主義。而在萬年年間,朝廷為了自身的利益居然頒布了海禁。這樣一來,不但把別人鎖在了門外,也把自己給封死在了房子之內,一個不能與外面正常交流的民族,註定會被世界所邊緣化的。而明朝所謂的海盜和倭寇,真正懂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是朝廷因為海禁嚴重損害了沿海一部分漁民的利益,這種以行政手段與民爭利的政策,徹底打破了原來沿海百姓和朝廷的平衡。為了生存和利益,他們就違令出海,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走私。面對這種大規模的民間走私行為,朝廷頒布的指令不就成了一張廢紙了嗎?於是朝廷就下令逮捕並嚴懲那些走私的人,這就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於是一場民間與朝廷的對抗便在於沿海地區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斗爭。
8. 明朝歷史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於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共經歷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因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稱朱明。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元末蒙古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到元順帝時期,暴發了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朱元璋接到了好友湯和的邀請信,思量再三,參加了當時的濠州大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分支,先後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達、常遇春等北伐元朝 明太祖朱元璋
,攻佔大都(北京),元順帝北逃,元朝在中原歷經97年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進入明朝統治。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勵精圖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間,明朝以北進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錫蘭,羈絆馬來諸島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一個接一個,一派盛世景象。 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萬邦來朝」。1442年後,宦官王振開始擅權,1449年發生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永樂以來的軍事優勢遭到破壞,並使國力大損,景泰帝果斷任用於謙擊敗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又經歷景泰、天順兩朝的經營恢復,國力有所回升,到明中葉孝宗弘治時期再次大治,此時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對外復立哈密等衛,重新確立對西域的羈絆和控制,歷史上稱此時期為「弘治中興」。 正德朝開始逐漸中衰,至嘉靖時推行新政,政治國力一度有所恢復,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又開始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至隆慶年間徐階,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罷海禁,冊封俺達等人,史稱隆慶新政。到萬曆朝時,在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輔政之下實行改革,再度中興。此時期海內清平,又先後平定甘肅,貴州叛亂,並為援救朝鮮擊敗侵朝日軍,史稱萬曆中興。 此時明朝經濟文化極其發達,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世界第一。萬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地主階級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江南民變的發生。萬曆末年,關外建州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中官黃門集團的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因為連年災害,明廷因財政破產,無力鎮撫,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後金的軍隊也突破長城防線,五入關內。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同年清軍入關。 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擁立明朝宗室建立幾個政權,史稱南明。1662年,吳三桂將永曆帝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台灣鄭氏政權繼續沿用永曆年號,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進攻台灣,鄭氏投降,監國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 明朝疆域 宣德時期
疆域
明朝疆域達1100多萬平方公里,後期約570萬平方公里,包括內地兩京十三省、南海諸島,並曾在東南亞舊港等地設有羈縻管理機構,影響力波及整個亞洲和非洲東岸,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島,在台灣島設立行政機構一府兩縣(東寧府,下轄天興、萬年兩縣)正式管理台灣全島,台灣收歸中國版圖。
年號簡表
編輯本段明朝皇帝
姓名 廟號 謚號 年號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讓皇帝(又謚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長陵
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獻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鎮 英宗 睿皇帝 正統(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復位。 裕陵
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載垕 穆宗 庄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慶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思陵
編輯本段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簡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鍵 紹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節皇帝 紹武(1646年) 紹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曆(1646年——1662年) 永曆陵
現在故宮
註:明太祖孝陵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與安宗葬處不明,景泰陵位於北京海淀區玉泉山北麓,隆武陵位於福州羅漢嶺,紹武陵位於廣州越秀公園內,永曆陵位於貴州都勻高塘山,明顯陵位於湖北鍾祥市,其餘十三位皇帝陵墓位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明十三陵。詞條圖冊更多圖冊明朝皇帝御圖集(13張)
明開平王常遇春像(1張)
明神宗萬曆皇帝(1張)
明延平王鄭成功(1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