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攝像機是怎麼發明的
1874年,法國的朱爾?讓桑發明了一種攝影機。他將感光膠卷卷繞在帶齒的供片盤上 ,在一個鍾擺機構的控制下,供片盤在圓形供片盒內做間歇供片運動,同時鍾擺機構帶動快門旋轉,每當膠卷停下時,快門開啟曝光。讓桑將這種相機與一架望遠鏡相接,能以每秒一張的速度拍下行星運動的一組照片。讓桑將其命名為攝影槍,這就是現代電影攝影機+Y6R 的始祖。
1882年,法國的朱爾?馬雷發明了一種攝影機,用它可以拍攝飛鳥的連貫動作,由此誕生了攝影技術。這種攝影裝置形狀像槍,在扳機處固定了一個像大彈倉一樣的圓盒,前面裝上口徑很大的槍管,圓盒內裝有表面塗有溴化銀乳劑的玻璃感光碟。拍攝時,感光碟作間歇圓周運動,遮光器與感光碟同軸,且不停地轉動,遮斷和透過鏡頭攝入光束。整個機器由一根發條驅動。可以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以每秒12張的頻率攝影。
馬雷於1888年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攝影機,他用繞在軸上的感光紙帶代替了固定感光碟,當感光紙帶通過鏡頭的聚焦處時,兩個抓色機構固定住感光紙帶使其曝光。後來,馬雷又用感光膠卷代替了感光紙帶。馬雷的攝影機不斷改進,最終可以在9厘米寬的膠卷上以每秒60張的頻率拍攝。
188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一種攝影機。這種攝影機用一個尖形齒牙輪來帶動19毫M米寬的未打孔膠帶,在棘輪的控制下,帶動膠帶間歇式移動,同時打孔。這種攝影機由電機驅動,遮光器軸與一台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便將聲音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種活動攝影機。攝影機中有一個十字輪機構控制膠卷做間歇運動,另有一個齒輪帶動膠卷向前移動。攝影機使用帶片孔的35毫米膠卷日本JVC是世界上第一台攝像機的發明者故稱JVC為攝像機之父蘇格蘭人貝爾德。
1925年,經過精心設計,利用舊無線電器材、舊糖盒、自行車燈透鏡、舊電線等廢舊材料,製造出了世界是最原始的電視攝影機和接收機。
1926年1月27日,貝爾德在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向40位科學家表演了他的發明。他在一間屋內放電視,科學家們在另一間屋收看,熒光屏上出現了一個在吸煙和說話的人的畫面。這一次表演,後來被國際公認為電視第一次公開播放的日子。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
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形。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東 大學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並首次開辦每天2小時的電視廣播。對當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千克,長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
2. 攝影術是何時發明的
科技發展到今天,攝影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人喜愛的娛樂活動。每逢節假日,或全家老小,或要好伴,帶著照相機一同外出,選那美的景和開心的笑容,輕輕一按快門,便留下了人生美好的回憶。
可是你知道嗎?這一切對於上個世紀的人們來說,簡直是不可想像的。那時的人們要想留下一個固定的影像,就只有靠畫師的筆了。
人類從認識光影的作用,到能夠記錄並復制再現它們,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期。
我國古代,在這方面的研究水平是領先於別國的。作為現代攝影技術形成、發展的理論基礎之一的小孔成像原理,早在2400年前我國戰國時期的著作《墨經》中就有所記載了。在公元1661~1721年間,我國就已能製造裝有成像鏡頭的繪畫或觀景的暗箱。清代陳文述對此做過形象的描述:「千里鏡於方匣布鏡器上,就日中照之,能攝數里之外景,平列其上,歷歷如畫。」同時期,國外也有人發明了一種暗箱,非常接近今天的照相機。可見光學機械的發展在17世紀中葉已有了相當水平,只是礙於感光化學的落後,才使攝影術的發展暫時停滯。
到了18世紀,人們偶然地發現了銀鹽的感光特性,只是未能將其與攝影術聯系起來,而且用實驗印出的影像不能保留,很快就會消失。
直到1826年,人類才第一次將暗箱與化學感光材料結合起來,真正發明了攝影術。這就是攝影史的真正開端。
3. 攝像技術是誰發明的
路易·雅克·芒戴·達蓋爾 Louis·Jaque·Manteis·Daquelle
4. 照相術是怎麼發明的
達蓋爾1787年生於法國北部的康布雷城,青年時代他是個藝術家。在多歲時,他設計了「西洋鏡」,這是用特殊的燈光效果展示的全景圖畫。當他從事這項工作時,他開始產生興趣想發展一種不用刷子和油漆就能自動重現世界上的景象的機器。從此,他開始了研製照相機的嘗試。
最初,他設計一架有實用價值的照相機的努力沒有取得成功。1827年時他遇見了尼埃普斯,有可能那時尼埃普斯也在努力發明一架照相機(到那時多少已經取得了一點成功)。兩年後他們變成了合作夥伴。1833年尼埃普斯去世,達蓋爾獨自繼續堅持這一努力。到1837年時,他成功地發明出一種可以實用的照相系統,這被稱為達蓋爾照相術。
1839年,達蓋爾將他的照相過程向公眾公布,但沒有申請專利。作為回報,法國政府授予尼埃普斯的兒子和達蓋爾終身年金。達蓋爾發明的公布在公眾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他成了當時的英雄人物,並接受了眾多的榮譽。與此同時,達蓋爾照相術也迅速得到普遍的應用。達蓋爾很快就退休了,於1851年在距巴黎不遠的鄉村住宅中去世。
沒有什麼發明是完全歸功於一個人的工作的。確實,在達蓋爾之前,許多其他的工作為達蓋爾的成功做了准備。暗箱(一種類似於小孔成像相機的裝置,但沒有底片)至少比達蓋爾早800年就發明出來了。16世紀時,卡爾達諾在怎樣將透鏡安裝在暗箱的孔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拉開了現代照相機的令人興奮的序幕。但是由於它產生的圖像根本不能保存,幾乎不能認為它就是照相機。另一項重要的准備性發現是1727年由舒爾茨完成的,他發現銀鹽對光敏感。盡管他用這個發現製造出一些暫時存在的圖像,但舒爾茨沒有真正對這一現象深入研究。
最接近於達蓋爾成就的先行者是尼埃普斯,他後來成了這蓋爾的合夥人。大約在1820年時,尼埃普斯發現產於朱迪亞(古巴勒斯坦南部地區)的瀝青對光敏感。通過這種光敏材料與暗箱結合,尼埃普斯成功地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機(他於1826年製造的一架照相機現仍被保存著)。正是由於這一原因,一些人認為尼埃普斯才是照相機的發明者,但是尼埃普斯的照相方法完全不實用,它要求有8個小時的曝光時間,即使是這樣,得到的仍然是一幅相當模糊的圖像。
用達蓋爾的方法,圖像被記錄在一張塗有碘化銀的平板上,15到20分鍾的曝光時間就足夠了。這樣一來,這一方法盡管還很麻煩,但卻可供實用了。在達蓋爾將他的方法公之於眾後的兩年時間內,其他人對這一方法提出了一些小改進:在用做光敏材料的碘化銀中加入溴化銀。這一微小的變化對於大大減少必需的曝光時間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而使得用照相術產生圖像變得實用。
5. 攝影術是怎樣發明的
科技發展到今天,攝影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人喜愛的娛樂活動。
可是你知道嗎?這一切對於上個世紀的人們來說,簡直是不可想像的。那時的人們要想留下自己的樣子,就只有靠畫師的筆了。
人類從認識光影的作用,到能夠記錄並復制再現它們,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期。
我國古代,在這方面的研究水平是領先於別國的。作為現代攝影技術形成、發展的理論基礎之一的小孔成像原理,早在2400年前我國戰國時期的著作《墨經》中就有所記載了。在公元1661~1721年間,我國就已能製造裝有成像鏡頭的繪畫或觀景的暗箱。清代陳文述對此做過形象的描述:「千里鏡子方匣布鏡器上,就日中照之,能攝數里之外景,平列其上,歷歷如畫。」同時期,國外也有人發明了一種暗箱,非常接近今天的照相機。可見光學機械的發展在17世紀中葉已有了相當水平,只是礙於感光化學的落後,才使攝影術的發展暫時停滯。
到了18世紀,人們偶然發現了銀鹽的感光特性,只是未能將其與攝影術聯系起來,而且用實驗印出的影像不能保留,很快就會消失。
直到1826年,人類才第一次將暗箱與化學感光材料結合起來,真正發明了攝影術。這就是攝影史的真正開端。
暗箱能保護膠片不受其他光線影響,只讓鏡頭匯聚的影像對膠片起感光作用。
膠卷的感色性是指膠卷對各種顏色的感光性能。
6. 攝影術最重要的三大創始人和他們的成就
:尼埃普斯
1765年~1833年7月5日)法國發明家。
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幅照片是法國人尼埃普斯於1827年拍攝出來的,但是現在全世界公認的攝影術的發明者卻是法國的達蓋爾。尼埃普斯,是未被大眾關注的攝影術發明者,他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在那個時期,攝影的產生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人們早在亞里士多德和中國墨子年代就已發現了小孔成像的奧秘,直至今日,小孔成像這一原理仍然適用於攝影術,但當時阻礙攝影產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種將影像保留下來的方法仍然沒有被發明。1825年,法國人尼埃普斯委託法國光學儀器商人查爾斯·塞福爾(Charles Chevalier)為他的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製作光學鏡片。並於1827年(有說1826年)將其發明的感光材料放進暗盒,拍攝和記錄下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作品在其法國勃艮第(Burgundy)的家裡拍攝完成,通過其閣樓上的窗戶拍攝,曝光時間超過8小時.
2:1838年,法國物理學家、畫家、攝影家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發明了銀板攝影法,
這標志著攝影真正進入到實用階段
達蓋爾發明的銀板照相機也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實用相機
1839年8月19日,達蓋爾向外界介紹了銀板攝影術,轟動一時
全世界一般將這一天作為攝影術的誕生日(去年是攝影術誕生170周年)
達蓋爾拍攝的《Boulevard Temple(林蔭道寺院)》(1838 or 1839)是世界上第一張銀板照片,也是第一張有人物出現的照片
《Boulevard Temple》的出現雖然稍晚於尼埃普斯那張著名的《窗外的風景(鴿子窩)》(被認為是世界第一張照片),
但是《Boulevard Temple》只曝光了10分鍾,相比《窗外的風景(鴿子窩)》8個小時的曝光,已經是很驚人的進步了
而且達蓋爾的相片清晰銳利,比尼埃普斯的方法要先進很多
所以也有很多人認為《Boulevard Temple》才是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
畫面左下角那個擦鞋的男子站立了10分鍾以上,使得達蓋爾拍到了他的身影,
3:塔爾博特
(180—187)英國化學家,卡羅攝影術的發明者.最早用硝酸銀將紙敏化,後改用光敏度更好的氯化銀.1840年,對原有的攝影法進行改進,使用有碘化銀和顯影液,使曝光時間更加縮短,影像也更為牢固.1841年,改進後的方法被確認,命名為「卡羅式攝影法」。
7. 照相技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照相技術的發明時間具有爭議,有人認為法國人J.N.涅普斯在1826年首先成功地照了相,但又有人回認為另一答法國人L.J.M.達蓋爾在1839年的成就才是照相術的發明年代,因為他的鹵化銀方法是以後發展的基礎。
在歐洲,15、16世紀出現了以透鏡代替針孔的暗室,而對成像的解釋卻到17世紀J.開普勒才完成。這種成像裝置僅供人們觀察或描繪外物之用,是一間房間;其後向小型化、自動化方面發展而成為現代的照相機。
實際上外文的照相機一詞就是從暗室演變而來的。另外,配合各種專業要求,還發展成種種專用照相機,如天文、航空、製版、顯微等,那些照相機的形式可能與日常的照相機很不相同。
(7)攝像術的發明擴展閱讀
照相機的類型:
照相機方盒式是最簡單價廉的,配備風景物鏡,時間與f數皆固定,亦不調焦,拍攝時只在適當時機按動快門而已。稍後是折疊式,暗箱是可折疊的,拍攝時張開,調焦,選擇恰當的f數和時間進行曝光。折疊時雖小巧,放開總需時間,往往來不及搶拍。
現在最流行的是前述雙鏡頭或單鏡頭反射式以及使用36毫米或更小膠卷的小型照相機,鏡頭伸縮方便。近來更輔以種種自動化設施,乃至內裝閃光燈等。
8. 誰發明了攝影術
達蓋爾 法國 1839年
1787年達蓋爾出生在法國北方的科梅伊鎮,年青時是位藝術家,他約在三十五回歲時設計出西洋答鏡,用特殊的光效應展示全景畫。在從事這項工作的同時,他對一種不用畫筆和顏料自動再現世界的景色裝置——換句話說就是照相機——發生了興趣。 先前達蓋爾為發明可使用的照相機作出了努力,但沒能獲得成功。1827年他遇見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他也一直在努力發明照相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獲得了成功。兩年後他們成為合作人。1833年涅普斯逝世,但是達蓋爾仍在繼續努力。1837年他成功地發明了一種實用的攝影術,叫做達蓋爾攝影術(銀版攝影術)。 1839年八月十九日,達蓋爾把他的技術公布於世,但未獲得專利權,然而法國政府為達蓋爾和涅普斯的兒子提供終生恩給金作為酬謝。達蓋爾發明的宣布在公眾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達蓋爾成了一代英雄,享盡了榮華富貴,與此同時達蓋爾攝影術迅即得以廣泛的使用。達蓋爾本人不久就隱退了,1851年他在巴黎附近的家鄉去逝。
9. 攝像技術何時發明最早的錄像資料是什麼
《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網路有詳細內容,搬運一下。
《朗德海花園場景》(內Roundhay Garden Scene),是由路易斯·容李·普林斯(Louis Le Prince)執導,阿道夫·李·普林斯(Adolphe Le Prince)、莎拉·惠特利(Sarah Whitley)、約瑟夫·惠特利(Joseph Whitley)、哈里特·哈特利【Harriet Hartley,註:一說是安妮·哈特利(Annie Hartley),未確認】主演的黑白無聲紀錄短片。該片拍攝於1888年,是IMDb認證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影。該片記錄了一群人在花園里做著一些滑稽的動作。
10. 照相術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1839年,法國政府任命達蓋爾為功勛局的官員,年薪6000法郎。達蓋爾能獲如此榮譽和高薪,是因為他發明了照相術。
談起照相術的發明,可要先講一個小故事。這是二千多年前,我國學者韓非在他的著作里記載的。
有一個人請畫匠為他畫一張畫。3年以後,畫匠告訴他:「畫成了。」他一看,哪來的什麼畫呀,明明是一塊大木板嘛。還沒等他發脾氣,畫匠告訴他:「請你修一座密不透光的房子,在房子一側的牆上開一扇大窗戶。用木板堵住窗戶,太陽一出來,你在對面的牆上就可看到一幅圖畫了。」這個人半信半疑地照畫匠說的辦了。果然,在屋子的牆壁上出現了亭台樓閣和往來車馬的圖像,好像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尤其奇怪的是,畫上的人和車還在動,不過都是倒著的。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畫匠在木板上鑽了一個小孔,對面牆上的畫就是外面的景物通過小孔所成的像,這在物理學上叫「小孔成像」。照相機就是在這個現象的基礎上發明的。
1500年,義大利人發現了用暗室能觀察到小孔成像。一些機靈的畫家利用這個原理製作了針孔繪圖暗箱,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暗箱的毛玻璃屏上映出實像,然後貼上半透明的紙在上邊描圖,這樣可以迅速地獲取所需的景物。
許多年過去了,人類的光學理論和工藝製作水平都向前邁了一大步。1812年,英國人渥拉斯頓對這種針孔繪圖暗箱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進。他將針孔擴大為圓洞,裝上透鏡,這樣,經過透鏡的折射,鏡頭所取的景物能在毛玻璃屏上映出很清晰的像,這實際上就是後來照相機的雛形。
最後的突破性工作,是法國畫家達蓋爾完成的。達蓋爾為了設計光學布景,利用了渥拉斯頓式的暗箱,裝上了反射鏡,這樣可以將一張畫成的風景畫映射到幕布上去。一天,達蓋爾突發奇想:能不能把幕布上的圖像永遠固定在幕布上呢?於是,他放下畫筆著手這方面的研究。
達蓋爾的研究有著前人的基礎。早在1727年,德國的舒列茨博士就發現了硝酸銀和石灰粉的混合物具有感光性。他曾將這種混合物裝在無色玻璃瓶里,在瓶的外面帖上刻有鏤空圖案的黑紙,然後把瓶放在陽光下照射一會兒。把黑紙剝去時,瓶內的白色混合物變成了花的:黑紙遮蓋的地方仍是白的,鏤空處卻變成了黑色。不過,剝去黑紙後的瓶子見光後會很快繼續變色,最後整個瓶子全變成了黑色的。用舒列茨的辦法當然不能將圖像永遠保留下來。
1802年,英國的韋奇伍德做了一個實驗,他把一片樹葉放在塗了硝酸銀的硝化過的羊皮上,經過太陽光曝曬後,陽光把羊皮曬成了黑色,而葉子遮住的地方仍然是白色,樹葉留下了它的影像。不過,樹葉的影像仍無法長期保存下來。
比較成功的是尼布斯的發明。1820年,法國人民布斯在錫板或玻璃板上撒上瀝青粉末,上面再敷上一層油或蠟,使之成為半透明體。在陽光下,經過長時間照射,可以留下實物的白色影子,製成永不消逝的照片。1827年,尼布斯將他拍的一張長8英寸(約20厘米)、寬6英寸(約15厘米)的風景大照片贈給了英國皇家學會,一直保存至今。這是他留下的惟一的一張照片,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張照片。
不過,用尼布斯的方法每拍一張照片,就要在陽光下曝曬8個小時,不要說拍攝活動的物體根本不可能,即使拍風景照片也很成問題。尼布斯決心繼續研究。這時他聽說達蓋爾也在研究照相,便找上門去要求合作。正有志於此的達蓋爾欣然同意。1832年,67歲的尼布斯和45歲的達蓋爾攜手研究僅2年,尼布斯就去世了。告別了他懷有父親般感情的尼布斯後,達蓋爾毅然重新跨進實驗室,孤獨地繼續那看似容易成卻難的發明研究,一直到7年後那兩樁偶然的事件發生。
1839年,達蓋爾無意中將一把銀匙放在用碘處理過的金屬板上,過一會兒發現這銀匙的影子居然印到了板上。這一偶然發現使他大為驚奇,他設法重現這一現象獲得了成功,果然拍下了淡淡的影子,這使他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又是一個偶然的發現使達蓋爾解決了顯影這一關鍵性的問題。一天,達蓋爾打開葯品箱找葯品,突然發現過去曾經曝過光的底片上,影像已變得十分清晰。細心的達蓋爾是不會放過任何偶然現象的,為了找出這種現象的原因,他進行了探討:「也許,是葯品箱中的某一種葯品起了作用。」為驗證這一點,每天晚上,達蓋爾將一張曝過光的底片放在葯品箱里,第二天早晨在取出底片的同時取出一瓶葯,然後再放進一張底片。
使達蓋爾大感意外的是,當他連續試驗了10多天,將箱子里的葯品全部取完後,底片仍然顯像清晰!達蓋爾並未輕易放棄試驗,他坐下來冷靜地回顧了整個過程,認為最初的判斷還是有道理的。於是他把箱子翻來覆去反復檢查,終於發現了箱子角落裡有一些小小的水銀珠,立刻意識到,奇跡一定是水銀造成的,是水銀蒸氣起的作用。為了驗證自己的推斷,達蓋爾把曝過光的底片放到暗室里用水銀蒸氣進行處理,果然底片顯像異常清晰。以後,他又解決了定影技術,從而徹底解決了照相技術問題。
1839年8月15日,法國科學院大廳展出了達蓋爾拍的照片,立即轟動了整個巴黎。紳士淑女在如畫的照片前流連忘返,他們紛紛找到達蓋爾,要求拍攝自己的肖像照,盡管為此他們要被綁在椅子上,臉上塗上白粉,在太陽光下曝曬也心甘情願——達蓋爾的照片曝光時間雖然僅是尼布斯的十六分之一,可仍要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