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真善美的小世界是在什麼環境下創造的
有的 又一現實中舒服的感覺 《傷城》 華語榜第一的傷情歌曲 這首也有相同之處 祝你上網愉快! 愛情甜蜜!
② 真善美的具體含義
一、文學藝術中的真善美
文藝批評中檢驗作品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美學標准。
1、真,即藝術的真實性,指作品是否正確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質,以及作者對所反映的生活有無正確的感受和認識。
2、善,即藝術的傾向性,也就是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對於社會具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3、美,即藝術的展現性,指作品的形式與內容是否和諧統一,是否有藝術個性,是否有創新和發展。
二、哲學定義
1、真:就是指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思維性價值事物。
2、善:就是指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行為性價值事物。
3、美:就是指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生理性價值事物。
習近平: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
「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總書記的講話,對文藝與真善美的必然聯系,對文藝傳遞真善美的重要作用做了全面闡述,深刻揭示了文藝的特性和文藝的核心本質與功能。
藝術美的創造,是文學、音樂、繪畫、戲劇、影視等藝術種類共同具有的特徵。何為美?這是美學一直探討的復雜問題。無論現實世界的美,還是文學藝術創造的美,美的事物一般都能通過人們的感官而引起美感愉悅,即審美的快感。文學藝術作品中,真善美三者是既有區別又相統一的整體。
古希臘蘇格拉底認為:「美和善是一個東西,就是有用和有益。」「任何一件東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實現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時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則它就同時是惡的又是丑的。」這是最早把美與有用的價值相聯系的觀點。美的藝術形象又與真緊密聯系。
黑格爾曾說:「感性觀照的形式是藝術的特徵,因為藝術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實呈現於意識。」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既相聯系又有區別。人們要求藝術真實,卻不要求藝術等同於現實。藝術作為人的創造,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必然體現人作為創造主體的烙印,體現人的能動性。
③ 作文 真善美
境界」一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事物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它是一種具體的境況。如思想境界,指的是某人的思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水平。
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指的是語文課堂教學所達到的一種具體的狀況、具體的情況。由於教學是在一定的場合進行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就具有一定的情境性,與一定的情境聯系在一起,是一種十分具體的境況,具有「場」的特點。又由於是在一定場合下,一群人的活動與交往,因此,還具有情感性。其實,只要有人的參與,沒有「情」的「境」是不存在的,哪怕是純粹自然的「境」,只要一有人的融入,便映上了「人」的色彩,打上了人的烙印。
境界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質的差異性。大凡境界,都具有高低、優劣之分。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美的境界。
語文教學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以求真為基礎向善的邁進;而美則是向著善的目標邁進的最佳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真」就是真理性的知識和科學性的規律。具體而言,主要包括規律性的語言(或言語)知識、文學知識、寫作知識、文章知識和文化知識等,當然,還包括一些更加具體的操作性的知識。需要指出的是,規律也即是知識,只不過是操作性的知識罷了。整個語文教學,可以說,就是以這些基本的知識教學為基點的,沒有這些基本知識的教學,其它一切都是枉然。當然,或許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列出其它的關於「真」的具體內容。但不可否認的卻是,不論有多少種關於「真」的理解,也不論這些理解有多大的差別。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語文教學離不開真理性知識和科學性規律的教學。
真理性知識的傳授和科學性規律的傳遞,目的都是一個,大而言之,是為了人的健康成長;小而言之,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在目前,比較功利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拿高分。這就是「善」。語文教學,就是這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說,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就是美。當然,這樣的表述比較抽象,比較難以理解。對語文教學而言,僅有這樣的抽象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實踐的語文教學,「美」是通向善的最佳途徑。雖說「條條道路通羅馬」,通向目的的道路有多條,但求美的道路無疑是最好的一條。因為美本身也是一種善。它本身即是千百年來人們所孜孜以求的一個目標,象建設美麗的國家,裝扮美麗的城市,裝飾美麗的住房,穿戴美麗的衣帽,這些都是人們為之而奮斗的重要目標。它們既是美,也是善。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這樣?人們千方百計設計美的教學思路、美的板書,力求用美的語言引導,乃至穿美的服裝,這一切,不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其實,不止是這樣,美還不僅僅具有手段的價值,它本身就是老師、學生所要追求的一個目標。這種把美本身作為追求的目標,最為典型的體現在各種名目的、作秀式的優質課、公開課上,從教學手段到教師穿戴,從一舉一動到一問一答,從發言順序到問題答案,不是都力求完美嗎?只不過這種所謂的「完美」,僅僅具有表演的一次性價值,只具有表面的、形式主義的美學價值罷了。這種作秀式的表演,就從反面向人們表明:語文教學中對美的追求是人們對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的追求。這樣,美本身自然就成為一種追求,一種善。
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常用的方法,「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是我們對比較功能的一種認識。既然有「最佳」,就肯定有一般、有不佳。美既然是最佳,那一般就是求真,不佳就連求真得任務也難以完成。讓我們來看三個例子:
同是教授劉永的詞《雨霖霖》,三種不同的教法就顯示了三種不同的境界:
有位老師說:
「在東京城外、植滿垂柳的汴河碼頭。凄清冷落的深秋,一場驟雨剛剛下過,樹梢上的寒蟬又如泣如訴的叫了起來。在長亭送別的人漫漫飲酒,細細話別。一直挨到傍晚,雨也停了,舟人催促,該是起程的時候了。——這首詞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我國十一世紀纏綿的送別圖……」
接著,老師放《雨霖霖》的教學磁帶,先讀後唱,民樂伴奏,崑曲聲腔。在悠揚悅耳的簫、笛聲中,學生傾聽著凄楚婉轉的女高音歌唱,眼看課文和注釋,很自然地進入了詞的境界。
另一位老師則這樣開頭:
「在宋代,有一位著名的詞人,名叫劉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詞《雨霖霖》。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劉永的這首詞。」接著介紹作者,介紹時代,布置學生查字典、詞典,掃除生字、生詞障礙……
還有一位老師,他這樣上:
一進教室,就叫學生翻開課本,板書課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並把這首詞中的所有生字生詞全部抄在黑板上,讓學生全部抄下來。然後,逐句講解……
三種教法,三種境界,高下分明:
第一種,先用語言描述,把學生帶進了那個凄清冷落的深秋。錄音磁帶的播放,又創造了一種如泣如訴的氛圍。學生漸漸地進入了角色,就沉浸在語言、樂曲、歌唱的情境中,體驗、領悟作者的心境。這就是美的境界。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就能受到美的熏陶。
第二種,那是實實在在地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知道劉永這個人、這首詞,而且還讓學生自己查字典詞典,培養了學生使用語文工具書的能力。但這種方式,平淡枯燥,只有硬梆梆的知識傳授,沒有情感,沒有形象,更沒有情境可言。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學得索然寡味,昏昏欲睡。這是一般的求真的狀況。
第三種就一般了,由教師一個人全部包辦,學生處在完全被動聽講的地位,思維處於抑制狀態。
一比較,高下立分,就可以明白最佳境界之所以然。
語文教學中真善美的統一,不僅僅是理論上的一種探討,更是實踐上的具體操作。其實,任何理論上的好設想、好建議,只有化為具體的實踐,才能體現它的價值。而課堂教學,不論在何種情形下,都是實現教育、教學價值的最重要的途徑,都是主渠道。語文教學更不必說,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引導學生在求真的基礎上,以最好的、美的境界,實現對善的追求。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人們已經從許許多多方面進行了探討,有從客觀物質設備入手的,有從教材內容切入的,有從教師素養進行的……。這些探討,從不同方面給人們以啟發,也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進一步認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思路。但這些認識,這些探討,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缺點:都是靜態的論說,微觀的探索,都把語文課堂教學放在一個靜態的角度,進行微觀審視。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探討,雖然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操作意義,但對於整個實踐的改造意義卻要大打折扣,因為它蔽於微觀而看不到宏觀,僅僅一兩個因素的美倫美煥,還難以實現整堂課的美。有鑒於此,本文著力從課堂教學的機制上進行一番探討。
機制是指事物在運動中,各相關因素有一定向度的、相互銜接的律動作用聯系。一定向度,是指向一定方向、目標運動,對於語文課堂教學而言,就是指求美、求善;律動是指循著一定規律而運動,而不是盲目的、人為的動,指的是求美求善的過程,不是人為的、隨心所欲的進行操作,而是遵循著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心理發展以及審美及創造美本身的規律而進行的。
從整個語文課堂教學的機制上看,語文教學美在何處?
首先,美在和諧。和諧是各種相關因素恰倒好處配合的結果。語文教學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各種因素都有機的相互作用,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而在這諸多因素當中,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兩個主導因素,只有這兩個主導因素相互配合好了,美才會出現在課堂。所以,我們主要是看教師和學生兩個主導因素在課堂上的活動。當然也涉及其它因素。
當然,並非任何時候師生兩個因素的和諧配合都具有美學價值,只有當兩者的配合創造了一定的美的情境的時候,才具有美的特性。請看下面兩個例子,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哪是美的情境:
在上初中課本第一冊《夏天也是好天氣》時,導入新課後,有位老師從標題的理解開始,然後,布置學生去課文中找出寫「夏天也是好天氣」的句子。學生配合相當好,都認真地去課文中找。一會兒,都找出來了。老師就分別讓幾位同學念。最後,老師表揚了同學們。
餘映潮老師卻不是這樣。他的課堂上,處處具有美的特質。他把課文的學習分成四個階段,讓學生①說「理解」的話;②說「積累」的話;③說「發現」的話;④說「創造」的話。以第一個階段說「理解」的話為例。在導入新課之後:
師:夏天也是好天氣,它好在哪裡?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說話。怎麼說?這樣 說:「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比如說: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太陽不肯回家去。各人自說自講,並在書上作記號。
(學生雜然地讀課文,說「話」)
師:下面准備課堂發言,先預演一下。
(學生按句式要求各說以句話)
……
生: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
師:多麼秀美呀。
生:夏天也是好天氣,它是這樣的一處世外人間,讓你在躁動中獲得一份自省的寧靜,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實實在在的虛無。
師:這是說,在很熱的時候,我們的心很靜。
……
學生暢快的發言與教師精粹的評點交融在一起,形成動人心弦的課堂交流。
兩相比較,前者,雖然也有師生的密切配合,但總讓人感覺到有些許遺憾。遺憾在哪?在於沒有情感的滲入,只有乾巴巴的對話,乾巴巴的課文朗讀,毫無美感可言。後者卻不同,學生的發言,老師的點評,都是心靈的交流,情感的交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這就是美感。
其次,美在無言。美的形態有多種,有時,無言也是一種美。所謂無言,就是沒有言語的參與,只有心靈的沉浸。這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師生共同處在某種特定的情景,沉浸在其中,在感悟,在體驗,在進行心靈的交流,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語文教學中,這樣的情境很多:
有位老師教都德《最後一課》的最後一部分時,「當,當,當!」錄音機里突然傳出了沉重、遙遠的鍾聲,學生既怔有詫,全神貫注,寂靜籠罩這課堂片刻。
接著,教師深情地朗讀起來:「忽然,教堂的鍾聲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鍾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沉默。教師哽住了,讀不下去了。教室里鴉雀無聲。突然,教師「轉身朝著黑板,使出全身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這時,同學們深情地注視著教師,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彷彿這位教師就是韓麥爾。
……
這位教師,不僅自己融入了都德所描繪的情境中,被主人公那強烈的愛國精神所感動。更妙的是,他精心設計了這一教學片段,巧妙的運用了錄音機、自己的朗讀、自己的模仿表演,把學生們帶進了那個亡國的情境中。在這時,學生表面上的無言,其實是內心的千言萬語,內心強烈的情感,難以表達的表現。「此時無言勝千言」。一些優秀語文教師,在他們的成功教學中,運用他們的智慧,設計了許許多多這樣美妙的片段,大大豐富了語文教學的課堂。
再次,美在節奏。在教學中,張馳兼顧、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課堂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禮記·樂記》中說:「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節奏,本意為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急徐行止長短強弱等現象。美國的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在《演講六技》一書中說:「節奏是一件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種不同要素的有序、有節拍的變化——而這一切變化一步一步地激起欣賞者的注意,始終如一的引導他們接近藝術家的最終目的。」這是指藝術上的各種要素的有秩序、有節拍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上,節奏主要指教學結構的疏密變化、教學氣氛的張馳起伏、教師聲調的抑揚頓挫等。教學中豐富的節奏,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從而產生美感。
課堂教學中節奏的形成,取決於多種因素。但以下幾方面是必不可少的①:
教學內容主次分明。一堂課,一篇課文,乃至一個單元的教學,教師需要教,學生需要學的方面很多。但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出發,確定重點、難點,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重點內容,要重錘敲打,精雕細刻;一般內容,一語帶過,忍痛割愛。這樣,就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自然就會相成鮮明的節奏。
課堂氣氛張馳有序。中國有句古話:「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張與馳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課堂教學中,就是要講究「張」與「馳」的巧妙配合。
其實,一堂課就象一出戲一樣,要有使人平心靜氣的舒緩場面,也要有使人緊張振奮的高潮。就是這種平緩與高潮的交替出現,才能扣人心弦,產生真正的節奏。課堂中,如果整個45分鍾都是一板一眼、四平八穩、慢條斯理的舒緩氣氛,學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無精打采。相反,如果整節課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奮,學生也會因過度疲勞而思維抑制,教學效果也將適得其反。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巧妙地把課堂氣氛由平緩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轉入平緩。使學生時而緊張,時而舒緩;時而迷惘,時而驚嘆;時而興致勃勃,時而惴惴不安。
教學速度安排適宜。上課的速度是教學節奏的一個重要方面。上課的速度應該有快有慢,有行有止,錯落有致,才能形成鮮明的節奏。太快,學生一會跟不上;太慢,學生又容易走神。一味地講解或思考,學生大腦沒有得到適當休息,容易疲勞;停頓太多,或停頓時間太長,又破壞了一堂課的完整性。這些,都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調節。
教師語調抑揚頓挫。語調是由語音的高低、強弱、長短、輕重等各種因素構成的。上課時,教師要運用好這些因素,使自己的語言產生抑揚頓挫的效果,從而用語言粘住學生。著名特級教師於漪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她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她就是用自己那富有藝術性的語言粘住了一代又一代學生的。
語文課堂教學中,美的境界形態多樣,限於篇幅,就不再贅述
④ 真正的藝術作品為什麼要求真善美真善美間有什麼關系
既是道德觀也是人生觀
一個人首先要做到真,不能虛偽的活在這個世上,如果沒有了真,即使有了善和美,也是偽善,虛假的美,因此在真善美中最重要的是真;
而善是我們必須做到的,因為善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在中國古代的儒家學者中,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而我寧願相信人性本善,因為即使是惡人,也不主張人就應該惡,善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
心靈美應該屬於善,而心靈美是遠遠高於外在美的,外在美可能是短暫的,是客觀世界帶給五官的感受,然而心靈美是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褪色的,相反,她會隨著歲月的醞釀而升華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有一顆美好善良的心靈,這樣我們的世界也會隨之而變得美好、溫暖,充滿著人性的光輝和正義的光芒。
真善美這三個字是獨立存在又缺一不可的。
真不一定善。善不一定真。
真不一定美,善也不一定美。
美也不一定真和善。
真代表理智,善代表愛心,美代表形式。
一些人認為美必須具備真和善,而我理解這里的美指的是一切層面的形式之美。美是五官感受到的,是精神所創造的,它可能不是真的,也可能具有殺傷力,但它確實是美的。這里的美包括外表美,但不包括心靈美。心靈美應該歸於善。
所以真善美這三個字各自有它獨特的涵義。但是如果僅僅只有真,只有善,只有美,會怎樣呢?只追求真,生活會變得枯燥;只追求善,會毀了自己;只追求美,會迷失心靈。
真善美,是對一個人來說自我完善的標准。首先真字在前,做人也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善字為中,因為善就是人來到這世界上的目的,感受善和給予善,獲得與人分享的快樂。美字最後,也是必須做到的,因為真和善,如果不通過美的形式展現出來,人就不能有所進步,有所超越。追求美就是追求發展。
所以真善美是不可分離的具有指導意義的人生准則。
科學、哲學...是真的產物,道德、法律...是善的產物,文明、藝術...是美的產物。
生活原本是真善美的,真善美之間的失衡導致了假惡丑,讓我們完善自己,回歸真善美。
⑤ 在藝術創作中「真善美」是何種關系
馬克思主義美學在批判吸收各家學說的基礎上,科學地闡明了真善美的辯證關系。從內容方面說,美既不是單純的自然,也不是純粹的主觀意識,美是顯現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質力量,是真善的統一體,即人在實踐中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體。人類的實踐活動,是一種求真向善的活動。求真,即合規律性的活動;向善,即合目的性的活動。所以,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美與真、善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內容看,美是真和善的辯證統一;從形式看,美也是真和善的辯證統一。
1、美與真
什麼是真呢?真不是客觀精神,也不是主觀意識(真理),而是真實存在著的客觀物質及其運動,是不依人的意識和意志為轉移的外部現實世界。真也不單指外部現實世界的本質規律,應指由本質與現象、規律和結構、形式統一組成的客觀物質世界。當外部現實世界作為真實的存在,並且按照自身的規律永不停息地運動時,它只是真,還不成其為美。美與真的關系表現為:
① 美以真為基礎,真是美的前提。
真是指不依賴於人的意志和意識的客觀物質世界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它是美的基礎和前提。這是因為:
其一、美必須把自然界作為自己得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
所謂歷史,就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過程。美雖然是歷史的產物,但必須以自然界的現實存在為基礎和前提。沒有自然界,人類的社會實踐,就失去了對象,也就無法展開。人雖是大自然的驕子,人也從自然中來。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實踐、創造、審美的對象。離開自然界,人既不能生活,也不能創造。作為人類第一歷史活動的物質生產,是以自然界為對象的。狩獵,是對自然界自然物的直接獲取。勞動工具的製造,首先是利用自然界的天然石塊。即使現代的大工業生產,也同樣離不開自然界。它是人類在更高層次上,利用現代化的工具和技術手段,對自然的加工和創造。鋼鐵的冶煉,煤炭的開采,水電站的興修,其活動對象都要依賴於自然界。現實美的創造如此,藝術美的創造也不例外。人類童年的神話藝術,就是藉助想像和幻想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結果。所以,無論是現實美的創造,還是藝術美的創造,都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活動,而是依賴於自然界,根據自然的客觀規律以改造自然的物質活動。只有依賴自然,符合客觀規律,人類才能創造歷史,創造美。
其二、美必須依賴自然的客觀物質而成為感性形式的存在。
美雖不是自然界客觀物質的屬性,但必須依賴於客觀物質的屬性而存在。離開了物質,美也就無所附麗。客觀物質的存在,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任何審美對象,首先是某種物質對象。先有太陽、月亮、高山、大海的物質性存在,然後人們與之發生審美關系,才有太陽的火紅,月亮的皎潔,高山的雄偉,大海的壯闊。如果抽掉了日、月、山、海的物質性存在,這些美就無從談起了。美不是虛無飄渺的幻想,而是實際存在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具體形象。美一旦失去了具體事物的物質屬性,其客觀性、形象性也就自行消失了。藝術也是如此。藝術作為藝術家審美心理的物態化,盡管是藝術家能動創造的產物,但仍不能脫離開物質形態。一方面,它源於客觀物質世界的真,是社會現實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它還必須依附於一定的物質材料作為載體和形式,如果藝術失去了語言、色彩、聲音、形體等藉以傳達藝術信息的物質媒介,藝術美更無從談起。所以,美不就是客觀物質的自然屬性,也不等於自然規律,卻必須依存於客觀物質的自然屬性,符合自然規律,在此意義上說,真是美的基礎和前提
② 真的不一定是美,但美的必須是真。
美雖以真為前提,真卻不等於美。美學史上美在真,真即美的看法,強調了美對真的依賴性,美與真的相似性,卻沒有看到美與真的相異性。從美與真的聯系看,美必須以真為基礎前提,美的必須是真的;但不能反過來說,真的就是美的。美與真的區別,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從歷史角度看,真在美之前,就已同宇宙一起存在;美在真之後,經由人類社會實踐才得以產生。
外部世界作為一種真實存在,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並且按照自身的自然規律永不停息地運動著。這時的自然界,只是作為真而存在,還不成其為美。美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的產物,它的出現遠比自然的真要晚得多。只有被人類實踐征服改造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才有美的存在。
其二、從性質上看,只有符合人的目的,符合「美的規律」的真,才有可能是美的。
人類的實踐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人類的勞動產品,是有目的活動的結晶。美必須經過勞動創造,必須是勞動的產品。但是,並非一切勞動創造的產品都是美的。只有那些符合人的目的,符合「美的規律」的產品,以感性形式顯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產品,引起人們的審美愉悅,才有可能成為美的。而那種與人的意識和目的相悖,使人的本質力量被否定的產品,如殘品、次品、廢品,卻引不起人們的美感,不能成為美的對象。但是,它仍是一種物質存在,是一種真實的東西。所以,真的東西要成為美,還必須具有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否則,雖是真的,也不是美的。也可以這樣說,真成為美,必須經過善的中介,在內容上自然規律符合主體目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然形式符合主體尺度。沒有與善結合的真,就不是美。這樣看來,狄德羅把美僅僅看作真或善的形式的觀點,黑格爾把美看作真(理念)的感性顯現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因為他們都把美看作是單純的形式,並沒有在內容上說清美與真的關系。
2、美與善
什麼是善呢?善不是人的主觀意志和願望,也不是人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而是主體實踐活動的功利目的和現實要求及其實現,即現實性對目的性的肯定。換言之,善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本質力量的肯定性實現,是現實對主體所具有的功利性質。善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主體實踐的功利要求,可理解為實踐的需要、目的和尺度;二是主體實踐的外部現實性,可理解為實踐活動及其產品的目的實現。主體實踐的這種善,是個體與群體、個人與社會的矛盾統一,決不是個人狹隘的實踐要求和現實性,而是人類普遍的實踐要求和現實性。主體實踐作為善而存在的時候,它還只是善而不是美。美與善的聯系與區別表現在:
① 善是美的前提,美的根底里潛伏著功用。
人類征服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其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為了實現人的願望,滿足人的需要。人們最早以為美的東西,實際都是有用的東西。雖然後來審美逐漸脫離了實用功利,但在其根底里,仍然潛伏著功用。我們說善是美的前提,是因為:
其一、美不是善,但美必須以善作為存在的前提。
自然界的真,必須通過主體實踐的改造,使之滿足人的需要,從而實現人的目的,成為符合目的性的自然,才有可能成為美。原來與人相對立的自然界,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得以認識和改造,逐漸變得對人有利有益,即從「自在之物」變成「為我之物」,這就是善。古人以「羊大為美」,其原因就在於羊的直接功利性——羊的肥胖碩大總是同味道的甘美聯系在一起的。美麗的城市雕塑、園林景觀,總是潛伏著悅人耳目的精神功利。現代人日益提高的審美追求,健康的身體、旺盛的精力、精美的食品、漂亮的服裝、舒適的居室、優雅的環境、豐富的文化生活,都是以功利內容的善作為前提的。最初的美,都附麗於對人有用有利的事物,那些於人有害,否定生活的東西,在本質上絕不能成為美的對象。「在一切人類所以為美的東西,就是於他們有用——於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別的社會人生的斗爭上有著意義的東西。」(《魯迅全集》第4卷第263頁。)正因為合目的性是美的前提,所以美必須依賴善而得以存在。
其二、美不是善,但美必須以善作為產生和發展的條件。
美雖不是主體實踐對外部現實性的要求,卻必須依賴主體的實踐活動。只有隨著人類實踐對自然的征服改造,自然與主體實踐的目的要求相符合時,美才能得以產生和發展。作為符合主體實踐目的要求的外部現實,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作為動態形式存在的實踐活動本身,即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造型力量;另一種是作為靜態形式存在的實踐活動的產品。所以,美雖然不是主體實踐對外部現實的目的要求,卻是這種目的要求的實現;美雖然不是善,卻是真對善的肯定。善是美的又一個必要前提,可以說,沒有善便沒有美。以往的美、善等同論,片面強調了美善的聯系,卻忽視了美善的區別,更沒有看到善要轉化為美,必須獲得實在性的形式,必須潛伏於生動具體的形象之中,必須引起欣賞者的審美愉悅。以往的美、善「無關」論,雖然看到了美善的差別,但割斷了二者之間深層的內在聯系,更沒有看到美具有肯定的性質,沒有看到美的根底里潛伏著一定的功用。這兩種理論失誤的原因在於:一是未能透過現象究其本質,二是對善的功利性(直接的個人的和物質的;間接的社會的和精神的)作了狹隘化的理解。
② 美以善為前提,但善不就是美。
單純的善,即實踐主體對外部現實性的目的要求,還只是作為善而存在,還不是美。只有主體實踐的目的要求符合客觀規律,並為現實所肯定,進而獲得外部現實形式的實在性,即藉助一定的形象載體得以表現時,才有可能是美的。這是因為:
其一、善被真所肯定,獲得現實形式的實在性,才有可能是美的。
主體實踐的目的要求,由於符合客觀規律,達到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被現實所肯定,或者說,善被真所肯定,因而掌握運用客觀規律,得到充實,獲得現實形式的實在性,所以有可能是美的。而那些不符合客觀規律的主體實踐的要求及其活動,是沒有實現的善,沒有被真所肯定,所以是不美的。
其二、善的形式符合主體實踐的「內在尺度」,才是美的。
為現實所肯定的善,即使獲得某種現實形式的實在性,也不一定就是美的。只有這種現實形式的實在形式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即主體實踐的目的要求符合客觀規律,主體實踐的「內在尺度」符合客觀的自然形式,那麼它才是美的。因此,同樣可以說,善成為美,必須經過真的中介,與真結合,符合真,在內容上主體實踐的目的要求符合客觀規律,在形式上主體實踐的「內在尺度」符合自然形式。
3、真、善、美的關系
真、善、美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三種方式,分別反映了人的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審美活動的能動過程及其成果,又分別是屬於科學、倫理學和美學范疇的基本概念。美與真、善歸根結底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它們既是人類實踐活動內容互有不同的三個方面,又是實踐活動不同價值形態對於人類的全面展開。真是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善是人類自由、自覺活動的目的要求及其實現,美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及其感性形式,也叫自由的形式即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或感性顯現。
真、善、美共有的一致品格表現在:首先三者都是客觀的,都有其自身的本質屬性、特徵和規律,不能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類只能發現它,適應它、掌握和運用它,而不能忽視它,違背它,強迫它。其次,三者都是在實踐中形成的。沒有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實踐,也就無所謂真、善、美;美;同時,三者又必須服務、應用於實踐,否則,真、善、美就沒有任何意義。再次,從本質根源上說,三者都是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中逐漸形成的,沒有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改造、征服活動能力的提高,沒有人類自身素質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沒有人類精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與主觀能動意識的不斷增強,也就沒有真、善、美。三者既有深刻的、不可分割的內在本質上的聯系,又有豐富多彩的、錯綜復雜的外在現象上的融合,同時還有不可等同、無以替代的屬性范疇上的區別。
如前所說,真善美三者的關系具體表現在:美必須以真、善為前提,離開了真、善而言美,美就無所附麗。但是,美又不是單純的真,也不是單純的善,把美等同於真或善,不加區分,是不科學的。美是真與善的統一體,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是真與善的統一體。這種統一體有兩種形態:就真轉化為美來說,真必須經過善的中介,才能成為美,這種美表現為以善為內容,以真為形式的自然美。無善的真,只是與人無關的自然客體,與實踐主體的目的和需要相違背,就不是美的。就善轉化為美來說,善必須經過真的中介,才能成為美。這種美表現為以真為內容,以善為形式的社會美。無真的善,違反自然與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任何主體實踐及其產品,都是不美的。無論呈現為哪一種形態,美作為真與善的統一體,在程度上都高於單純的真或單純的善,其本質上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和統一。
出處 http://tieba..com/f?kz=143500323
⑥ 關於真善美的作文
「境界」一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事物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它是一種具體的境況。如思想境界,指的是某人的思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水平。
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指的是語文課堂教學所達到的一種具體的狀況、具體的情況。由於教學是在一定的場合進行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就具有一定的情境性,與一定的情境聯系在一起,是一種十分具體的境況,具有「場」的特點。又由於是在一定場合下,一群人的活動與交往,因此,還具有情感性。其實,只要有人的參與,沒有「情」的「境」是不存在的,哪怕是純粹自然的「境」,只要一有人的融入,便映上了「人」的色彩,打上了人的烙印。
境界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質的差異性。大凡境界,都具有高低、優劣之分。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美的境界。
語文教學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以求真為基礎向善的邁進;而美則是向著善的目標邁進的最佳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真」就是真理性的知識和科學性的規律。具體而言,主要包括規律性的語言(或言語)知識、文學知識、寫作知識、文章知識和文化知識等,當然,還包括一些更加具體的操作性的知識。需要指出的是,規律也即是知識,只不過是操作性的知識罷了。整個語文教學,可以說,就是以這些基本的知識教學為基點的,沒有這些基本知識的教學,其它一切都是枉然。當然,或許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列出其它的關於「真」的具體內容。但不可否認的卻是,不論有多少種關於「真」的理解,也不論這些理解有多大的差別。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語文教學離不開真理性知識和科學性規律的教學。
真理性知識的傳授和科學性規律的傳遞,目的都是一個,大而言之,是為了人的健康成長;小而言之,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在目前,比較功利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拿高分。這就是「善」。語文教學,就是這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說,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就是美。當然,這樣的表述比較抽象,比較難以理解。對語文教學而言,僅有這樣的抽象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實踐的語文教學,「美」是通向善的最佳途徑。雖說「條條道路通羅馬」,通向目的的道路有多條,但求美的道路無疑是最好的一條。因為美本身也是一種善。它本身即是千百年來人們所孜孜以求的一個目標,象建設美麗的國家,裝扮美麗的城市,裝飾美麗的住房,穿戴美麗的衣帽,這些都是人們為之而奮斗的重要目標。它們既是美,也是善。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這樣?人們千方百計設計美的教學思路、美的板書,力求用美的語言引導,乃至穿美的服裝,這一切,不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其實,不止是這樣,美還不僅僅具有手段的價值,它本身就是老師、學生所要追求的一個目標。這種把美本身作為追求的目標,最為典型的體現在各種名目的、作秀式的優質課、公開課上,從教學手段到教師穿戴,從一舉一動到一問一答,從發言順序到問題答案,不是都力求完美嗎?只不過這種所謂的「完美」,僅僅具有表演的一次性價值,只具有表面的、形式主義的美學價值罷了。這種作秀式的表演,就從反面向人們表明:語文教學中對美的追求是人們對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的追求。這樣,美本身自然就成為一種追求,一種善。
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常用的方法,「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是我們對比較功能的一種認識。既然有「最佳」,就肯定有一般、有不佳。美既然是最佳,那一般就是求真,不佳就連求真得任務也難以完成。讓我們來看三個例子:
同是教授劉永的詞《雨霖霖》,三種不同的教法就顯示了三種不同的境界:
有位老師說:
「在東京城外、植滿垂柳的汴河碼頭。凄清冷落的深秋,一場驟雨剛剛下過,樹梢上的寒蟬又如泣如訴的叫了起來。在長亭送別的人漫漫飲酒,細細話別。一直挨到傍晚,雨也停了,舟人催促,該是起程的時候了。——這首詞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我國十一世紀纏綿的送別圖……」
接著,老師放《雨霖霖》的教學磁帶,先讀後唱,民樂伴奏,崑曲聲腔。在悠揚悅耳的簫、笛聲中,學生傾聽著凄楚婉轉的女高音歌唱,眼看課文和注釋,很自然地進入了詞的境界。
另一位老師則這樣開頭:
「在宋代,有一位著名的詞人,名叫劉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詞《雨霖霖》。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劉永的這首詞。」接著介紹作者,介紹時代,布置學生查字典、詞典,掃除生字、生詞障礙……
還有一位老師,他這樣上:
一進教室,就叫學生翻開課本,板書課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並把這首詞中的所有生字生詞全部抄在黑板上,讓學生全部抄下來。然後,逐句講解……
三種教法,三種境界,高下分明:
第一種,先用語言描述,把學生帶進了那個凄清冷落的深秋。錄音磁帶的播放,又創造了一種如泣如訴的氛圍。學生漸漸地進入了角色,就沉浸在語言、樂曲、歌唱的情境中,體驗、領悟作者的心境。這就是美的境界。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就能受到美的熏陶。
第二種,那是實實在在地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知道劉永這個人、這首詞,而且還讓學生自己查字典詞典,培養了學生使用語文工具書的能力。但這種方式,平淡枯燥,只有硬梆梆的知識傳授,沒有情感,沒有形象,更沒有情境可言。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學得索然寡味,昏昏欲睡。這是一般的求真的狀況。
第三種就一般了,由教師一個人全部包辦,學生處在完全被動聽講的地位,思維處於抑制狀態。
一比較,高下立分,就可以明白最佳境界之所以然。
語文教學中真善美的統一,不僅僅是理論上的一種探討,更是實踐上的具體操作。其實,任何理論上的好設想、好建議,只有化為具體的實踐,才能體現它的價值。而課堂教學,不論在何種情形下,都是實現教育、教學價值的最重要的途徑,都是主渠道。語文教學更不必說,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引導學生在求真的基礎上,以最好的、美的境界,實現對善的追求。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人們已經從許許多多方面進行了探討,有從客觀物質設備入手的,有從教材內容切入的,有從教師素養進行的……。這些探討,從不同方面給人們以啟發,也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進一步認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思路。但這些認識,這些探討,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缺點:都是靜態的論說,微觀的探索,都把語文課堂教學放在一個靜態的角度,進行微觀審視。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探討,雖然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操作意義,但對於整個實踐的改造意義卻要大打折扣,因為它蔽於微觀而看不到宏觀,僅僅一兩個因素的美倫美煥,還難以實現整堂課的美。有鑒於此,本文著力從課堂教學的機制上進行一番探討。
機制是指事物在運動中,各相關因素有一定向度的、相互銜接的律動作用聯系。一定向度,是指向一定方向、目標運動,對於語文課堂教學而言,就是指求美、求善;律動是指循著一定規律而運動,而不是盲目的、人為的動,指的是求美求善的過程,不是人為的、隨心所欲的進行操作,而是遵循著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心理發展以及審美及創造美本身的規律而進行的。
從整個語文課堂教學的機制上看,語文教學美在何處?
首先,美在和諧。和諧是各種相關因素恰倒好處配合的結果。語文教學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各種因素都有機的相互作用,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而在這諸多因素當中,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兩個主導因素,只有這兩個主導因素相互配合好了,美才會出現在課堂。所以,我們主要是看教師和學生兩個主導因素在課堂上的活動。當然也涉及其它因素。
當然,並非任何時候師生兩個因素的和諧配合都具有美學價值,只有當兩者的配合創造了一定的美的情境的時候,才具有美的特性。請看下面兩個例子,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哪是美的情境:
在上初中課本第一冊《夏天也是好天氣》時,導入新課後,有位老師從標題的理解開始,然後,布置學生去課文中找出寫「夏天也是好天氣」的句子。學生配合相當好,都認真地去課文中找。一會兒,都找出來了。老師就分別讓幾位同學念。最後,老師表揚了同學們。
餘映潮老師卻不是這樣。他的課堂上,處處具有美的特質。他把課文的學習分成四個階段,讓學生①說「理解」的話;②說「積累」的話;③說「發現」的話;④說「創造」的話。以第一個階段說「理解」的話為例。在導入新課之後:
師:夏天也是好天氣,它好在哪裡?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說話。怎麼說?這樣 說:「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比如說: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太陽不肯回家去。各人自說自講,並在書上作記號。
(學生雜然地讀課文,說「話」)
師:下面准備課堂發言,先預演一下。
(學生按句式要求各說以句話)
……
生: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
師:多麼秀美呀。
生:夏天也是好天氣,它是這樣的一處世外人間,讓你在躁動中獲得一份自省的寧靜,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實實在在的虛無。
師:這是說,在很熱的時候,我們的心很靜。
……
學生暢快的發言與教師精粹的評點交融在一起,形成動人心弦的課堂交流。
兩相比較,前者,雖然也有師生的密切配合,但總讓人感覺到有些許遺憾。遺憾在哪?在於沒有情感的滲入,只有乾巴巴的對話,乾巴巴的課文朗讀,毫無美感可言。後者卻不同,學生的發言,老師的點評,都是心靈的交流,情感的交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這就是美感。
其次,美在無言。美的形態有多種,有時,無言也是一種美。所謂無言,就是沒有言語的參與,只有心靈的沉浸。這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師生共同處在某種特定的情景,沉浸在其中,在感悟,在體驗,在進行心靈的交流,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語文教學中,這樣的情境很多:
有位老師教都德《最後一課》的最後一部分時,「當,當,當!」錄音機里突然傳出了沉重、遙遠的鍾聲,學生既怔有詫,全神貫注,寂靜籠罩這課堂片刻。
接著,教師深情地朗讀起來:「忽然,教堂的鍾聲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鍾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沉默。教師哽住了,讀不下去了。教室里鴉雀無聲。突然,教師「轉身朝著黑板,使出全身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這時,同學們深情地注視著教師,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彷彿這位教師就是韓麥爾。
……
這位教師,不僅自己融入了都德所描繪的情境中,被主人公那強烈的愛國精神所感動。更妙的是,他精心設計了這一教學片段,巧妙的運用了錄音機、自己的朗讀、自己的模仿表演,把學生們帶進了那個亡國的情境中。在這時,學生表面上的無言,其實是內心的千言萬語,內心強烈的情感,難以表達的表現。「此時無言勝千言」。一些優秀語文教師,在他們的成功教學中,運用他們的智慧,設計了許許多多這樣美妙的片段,大大豐富了語文教學的課堂。
再次,美在節奏。在教學中,張馳兼顧、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課堂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禮記·樂記》中說:「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節奏,本意為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急徐行止長短強弱等現象。美國的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在《演講六技》一書中說:「節奏是一件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種不同要素的有序、有節拍的變化——而這一切變化一步一步地激起欣賞者的注意,始終如一的引導他們接近藝術家的最終目的。」這是指藝術上的各種要素的有秩序、有節拍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上,節奏主要指教學結構的疏密變化、教學氣氛的張馳起伏、教師聲調的抑揚頓挫等。教學中豐富的節奏,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從而產生美感。
課堂教學中節奏的形成,取決於多種因素。但以下幾方面是必不可少的①:
教學內容主次分明。一堂課,一篇課文,乃至一個單元的教學,教師需要教,學生需要學的方面很多。但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出發,確定重點、難點,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重點內容,要重錘敲打,精雕細刻;一般內容,一語帶過,忍痛割愛。這樣,就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自然就會相成鮮明的節奏。
課堂氣氛張馳有序。中國有句古話:「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張與馳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課堂教學中,就是要講究「張」與「馳」的巧妙配合。
其實,一堂課就象一出戲一樣,要有使人平心靜氣的舒緩場面,也要有使人緊張振奮的高潮。就是這種平緩與高潮的交替出現,才能扣人心弦,產生真正的節奏。課堂中,如果整個45分鍾都是一板一眼、四平八穩、慢條斯理的舒緩氣氛,學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無精打采。相反,如果整節課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奮,學生也會因過度疲勞而思維抑制,教學效果也將適得其反。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巧妙地把課堂氣氛由平緩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轉入平緩。使學生時而緊張,時而舒緩;時而迷惘,時而驚嘆;時而興致勃勃,時而惴惴不安。
教學速度安排適宜。上課的速度是教學節奏的一個重要方面。上課的速度應該有快有慢,有行有止,錯落有致,才能形成鮮明的節奏。太快,學生一會跟不上;太慢,學生又容易走神。一味地講解或思考,學生大腦沒有得到適當休息,容易疲勞;停頓太多,或停頓時間太長,又破壞了一堂課的完整性。這些,都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調節。
教師語調抑揚頓挫。語調是由語音的高低、強弱、長短、輕重等各種因素構成的。上課時,教師要運用好這些因素,使自己的語言產生抑揚頓挫的效果,從而用語言粘住學生。著名特級教師於漪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她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她就是用自己那富有藝術性的語言粘住了一代又一代學生的。
語文課堂教學中,美的境界形態多樣,限於篇幅,就不再贅述。
⑦ 怎樣理解真善美及其統一是文學創造的審美價值追求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又一個的江湖之中,世事紛擾,心力交瘁。文學作為人類創造的精神家園版之一權,可以說是人類的一個「桃花源」。不管是世俗的成功者還是世俗的失敗者都在口吻心靈:什麼樣的生活是我想要的?我生活的有意義嗎?-----------唯一合理的答案是真善美。因為這是人之為人的唯一合理解釋。
⑧ 什麼是真善美
既是道德觀也是人生觀
一個人首先要做到真,不能虛偽的活在這個世上,如果沒有了真,即使有了善和美,也是偽善,虛假的美,因此在真善美中最重要的是真;
而善是我們必須做到的,因為善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在中國古代的儒家學者中,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而我寧願相信人性本善,因為即使是惡人,也不主張人就應該惡,善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
心靈美應該屬於善,而心靈美是遠遠高於外在美的,外在美可能是短暫的,是客觀世界帶給五官的感受,然而心靈美是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褪色的,相反,她會隨著歲月的醞釀而升華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有一顆美好善良的心靈,這樣我們的世界也會隨之而變得美好、溫暖,充滿著人性的光輝和正義的光芒。
真善美這三個字是獨立存在又缺一不可的。
真不一定善。善不一定真。
真不一定美,善也不一定美。
美也不一定真和善。
真代表理智,善代表愛心,美代表形式。
一些人認為美必須具備真和善,而我理解這里的美指的是一切層面的形式之美。美是五官感受到的,是精神所創造的,它可能不是真的,也可能具有殺傷力,但它確實是美的。這里的美包括外表美,但不包括心靈美。心靈美應該歸於善。
所以真善美這三個字各自有它獨特的涵義。但是如果僅僅只有真,只有善,只有美,會怎樣呢?只追求真,生活會變得枯燥;只追求善,會毀了自己;只追求美,會迷失心靈。
真善美,是對一個人來說自我完善的標准。首先真字在前,做人也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善字為中,因為善就是人來到這世界上的目的,感受善和給予善,獲得與人分享的快樂。美字最後,也是必須做到的,因為真和善,如果不通過美的形式展現出來,人就不能有所進步,有所超越。追求美就是追求發展。
所以真善美是不可分離的具有指導意義的人生准則。
科學、哲學...是真的產物,道德、法律...是善的產物,文明、藝術...是美的產物。
生活原本是真善美的,真善美之間的失衡導致了假惡丑,讓我們完善自己,回歸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