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戰斗機是誰發明的
法國人雷蒙·索爾尼埃發明的。
法國雷蒙·索爾尼埃於1915年初製造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裝有一挺霍奇斯基步兵用機槍,並裝有一種由雷蒙·索爾尼埃發明的叫作偏轉片的裝置。
這個裝置可使沿飛機縱軸安裝的機槍射出的子彈在碰到螺旋槳葉時會被偏轉過去。
正是偏轉片系統使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真正具有了空戰的能力,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戰斗機。
莫拉納-索爾尼埃是法國早期著名的飛機製造廠,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它生產的一系列偵察機、戰斗機曾被英、法、俄等航空隊採用。
其中L型飛機是世界上首架裝上向前射擊機槍的戰斗機。
1915年4月的3周內,法國飛行員加羅斯曾駕駛過L、N兩型飛機連續擊落5架德國飛機以此紀錄為世界公認的空中英雄(即王牌「Ace」)。
一、發展歷程
1、初露鋒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
在戰時,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相遇時,往往利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互相攻擊,例如手槍、石頭等,企圖擊斃對方的飛行員,這就是「空戰」(Combat)最早的起源。
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系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殲擊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
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外號信天翁)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機槍同步射擊」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殲擊機。
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這個階段的殲擊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
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據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由機上的成員以手擲的方式瞄準釋放,投擲准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P-51與F-15戰斗機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明就是機槍同步射擊裝置。
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在轉動的螺旋槳間隙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准確度,但射速慢則是缺點。
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殲擊機的基本型態大致上已經有了雛型:以小型機為主,強調運動性,需要有向前射擊的固定武裝。
2、兩次大戰間的發展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另外一個是客運與貨運市場的逐漸成長。
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一種發展趨勢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
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
『貳』 球球大作戰是誰發明的
《球之戰》是一個巨型網路超級棒棒糖工作室自己開發的免費(不含道具)手機在線游戲。2015年5月27日中國大陸。
『叄』 四國大戰誰發明的怎麼發明的
::四國軍棋介紹
[起源]:
《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中這樣定義軍棋:(Kriegspiel)國際象棋的變種,1900前後首先流行於英國。對弈雙方各自有一棋盤,都不得看對方的棋盤和棋子。另有第三個棋盤置於中間,由裁判使用,不許對方看見,裁判根據雙方各自的意見代為走棋,雙方根據裁判所提供的有限情報著棋。
文中未提及軍棋的發明者,此外一些解釋讓人費解。如「第三個棋盤置於中間,由裁判使用」,「雙方各自的意見代為走棋」,最初的軍棋到底是什麼樣子呢。查找一些相關的英文資料,可以得知,軍棋又被稱為盲象棋(BLIND CHESS) 是由南非(South-Africa)的一位叫Henry Michael Temple人於1899年發明的。他本人是一名國際象棋愛好者, 因為自己的夥伴希望能玩一種反映戰爭的游戲,於是他借鑒國際象棋的棋子,發明了這種戰爭游戲。Kriegspiel的英文解釋就是WAR GAME,是象棋的一種變形,同時也是一種真正的具有公眾觀賞性的游戲(a true spectator sport!)。它使旁觀者和下棋人共享其中的歡樂。軍棋是一種成功的變形象棋。它和象棋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允許看對方的棋子,更具有挑戰性。
軍棋的誕生,立刻風靡世界。由此也產生了一些軍棋專家( Bob Timmel, ike Thayer, and Rea B. Hayes. 並獲得城市冠軍。可見,在國外早已有了軍棋比賽,不知在國內有沒有進行過這樣的比賽。(摘自中國軍棋網)
『肆』 坦克大戰發明者誰
中國人熟悉的小霸王學習機是由任天堂游戲機演變而來。
其中有一款家喻戶曉的游戲:BattleCity(坦克大戰)
這款游戲大概是我們接觸到的最早的「坦克大戰」了。
它是由日本南夢宮(NAMCO)公司開發的。
正規的游戲都有它的廠商,並不是一個人創作的。
因此也就沒有「發明者」了。
而後來,在不同的平台陸續推出了很多名為「坦克大戰」的游戲。
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以下是當年BattleCity的片頭畫面:
『伍』 地道戰是誰的發明創造
地道戰歷史介紹1941年,河北平原 抗日根據地的道溝地道戰,是這種形式的前身,但當時還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敵人大掃盪以後,斗爭環境異常殘酷。為了便於我軍民堅持平原對敵斗爭,黨根據幾年來開展道溝地道戰的經驗,在廣大平原地區領導軍民進一步開展了地道戰。初期的地道主要是為了我地方幹部隱蔽斗爭,在一些黨員或「堡壘戶」的住宅院內,挖掘能容納一、二人的小地洞。雖然這種地道在反「掃盪」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靈活,一旦被敵人發覺,沒法躲避。為了使敵人不易發現洞口,就逐漸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兩層,或修兩個洞口,或把兩個洞連接挖通。這樣,雖有了一定的靈活性,但它只能作為臨時藏身躲險的處所。
地道的分布范圍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保定中部偏南,東到滄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莊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區。面積大概是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方圓直徑為130公里。
從1943年開始,地道戰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陣地。地道戰開始後,敵人也曾費盡心機,採用尋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辦法進行破壞。但是,黨領導群眾不斷改進地道,使其更加完善。為使敵人不易發現洞口,除對群眾進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還把洞口巧妙地隱蔽起來,用牆壁、鍋台、水井、土炕做掩護;為使敵人不敢進入洞內,在洞口修築陷阱、埋設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內挖掘縱橫交錯的「棋盤路」;為了防止敵人用水、火、毒破壞地道,還在洞內設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門,或者將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細、並且設有直通村外的突圍口。這樣,地道便成了進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壘。
地道戰的廣泛開展,對平原地區進行嚴酷的反「掃盪」斗爭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駐靈壽的日偽軍200多人包圍了正定縣高平村。拂曉,敵人開始進攻,群眾已進入地道,民兵游擊組、爆炸組利用地道工事監視敵人。當敵人進入地雷陣時,先後兩次拉響4枚地雷,炸死20多個鬼子,敵人嚇得在街上亂跑,又接連響了9個地雷,加上手榴彈和冷槍,打得敵人亂跑亂竄,防不勝防。至中午,敵人傷亡40多人,狼狽逃回據點。
1945年4月1日,敵人約一個團的兵力向清苑縣冉庄進攻,冉庄群眾依靠地道擊斃敵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敵人三個團的兵力進犯,擊斃團長以下40人,打得敵人不敢再來進犯。地道戰是平原人民對敵斗爭的偉大創舉,在河北平原抗日斗爭 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地道戰中國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記載,但近代抗日戰爭中被我們的先輩發揮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國平原地區開始有個別村莊利用地窖的來躲避倭寇的掃盪直至後來發展到地窖相連甚至村村相連,最終用於殲敵.
當然具我所知不僅僅我們在而二戰是用了地道戰,在太平洋戰爭中倭奴也曾用來抵禦過美軍對倭國本土的進攻,如硫磺島戰役期間,對美軍造成了較大的傷亡。
在後來的美越戰爭中越共也曾用過以抵禦外敵. 可以看出在戰爭雙方裝備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預想不到的效果的. [編輯本段]地道遺址 冉庄遺址
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庄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遊的好去處。 冉庄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 焦庄戶遺址
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
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焦庄戶村在戰爭年代隸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
焦庄戶人民同國內外敵人開展地道戰斗是爭從1943年春天開始的,當時只是挖了幾個隱蔽洞。這種懂只能藏一兩個人和少量食物。一旦被敵人發現只有束手就擒。
為了跟敵人長期斗爭,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把單個隱蔽洞連接起來,並在地道內安裝了翻板、單人掩體和暗堡等戰斗設施以及數十個休息室和指揮所,供民兵和群眾較長時間的在地道內戰斗和生活。
到了1946年村裡共挖了23里長的地道,村內縱橫交錯並和鄰村相連,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戰斗型地道網。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對人民進行傳統教育,展室內以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文物及真實的地道戰遺址,再現了焦庄戶在黨的領導下同國內外敵人進行英雄斗爭的歷史畫面。現在供人們參觀的地道遺址留著650多米。
紀念館參觀的內容共有六項:一是參觀地道遺址;二是看地道戰電影;三是聽抗戰時期兒童團員焦志斌同志講焦庄戶村的戰斗歷史;四是吃「抗戰飯」(即窩窩頭、玉米渣粥和鹹菜);五是看「地對空導彈基地」(即看部隊內務、隊列表演、通訊和指揮、導彈實物操作、導彈演習錄像);六是秋季蘋果熟了,觀眾可以親自參加採摘蘋果活動。
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區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
「焦庄戶民兵斗爭室陳列室」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焦庄戶村在戰爭年代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
焦庄戶人民同國內外地人開展地道戰斗爭是從1943年春天開始的,當時只是挖了幾個隱蔽洞,這種洞只能藏一兩個人或存放一些糧食等物品。一旦被敵人發現,就只有束手就擒。為了同敵人進行長期斗爭,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把單個隱蔽洞連接起來,並在地道內進行戰斗和生活。到1946年全村共挖23里長的地道,村內縱橫交錯並和鄰村相連,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戰斗型地道網。順義縣人民政府於1947年10月授予焦庄戶「人民第一堡壘」錦旗,並把它插在18米高的民兵指揮了網樓頂上。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對人民進行傳統教育,展室內以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文物及真實的地道戰遺址,再現了焦庄戶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同國內外地人進行英勇斗爭的歷史畫面。現在供觀眾參觀的地道戰遺址還保留著650多米,地道內有休息室和指揮所,又單人掩體、陷阱、碾盤和廟台暗堡等戰斗設施,還有水缸、炕洞、牆櫃、鍋台、豬圈、驢槽等較隱蔽的出入口和瞭望樓。
現在,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六年國家又把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定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陸』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各種科技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寫幾個主要的
1、雷達,英國人首先發明,並搬上戰斗機
2、綜合雷達火控系統,老美發明出來的,將多部雷達集成在一起
3、VT信管,老美發明的,被譽為三大利器,開了精確制導武器的先河
4、導彈(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反坦克導彈)都是德國人先搞出來的
5、噴氣式戰斗機,德國人先搞出來的
6、原子彈,美國人
『柒』 星球大戰創造者是誰
原力(Force)又譯為力、大能或原動力,是《星球大戰》系列作品中的核心概念。原力是一種超自然的而又無處不在的神秘力量,是所有生物創造的一個能量場,同時也是絕地武士和西斯尊主(Sith Lord)兩方追求和依靠的關鍵所在。
中文名
原力
外文名
the Force
別稱
力、大能或原動力、神力
所屬作品
《星球大戰》系列
類別
虛擬技能能力
深入理解
「它是所有生物創造的一個能量場,包圍並滲透著我們。有著凝聚整個星系的能量。」 —— 歐比旺·克諾比(Obi-wan Kenobi)《星球大戰:新的希望》)
原力的解釋
原力可以從四個不同角度來理解:光明原力、黑暗原力、統一原力和生命源原力。
光明原力和黑暗原力
這兩種原力是最先在經典三部曲(Star Wars Episode IV~VI)中提出的,具有明確 道德 准則的對立的兩個方面。
光明原力是正義、仁愛、治療等積極元素的體現
黑暗原力則代表了恐懼、憤怒、憎恨、惡意等消極元素。
黑暗原力往往比光明原力更具有攻擊性和侵略性。
統一原力和生命源原力
這兩種源自於較為革新的絕地哲學。
統一原力認為原力既不存在光明面也不存在黑暗面,原力是一個完備獨立的整體而不具有任何傾向性(主要來源:星戰小說New Jedi Order系列之The Unifying Force)。
生命源原力首先在《星球大戰》前傳三部曲(Star Wars Episode I~III)中由絕地大師魁剛·金 提出,認為原力是生命的體現,絕地可以在絕大多數有生命的物質上感受到原力,唯一與原力完全隔絕的生命形式來自於另一個星系的種族Yuuzhan Vong。
原力是一個隨著盧卡斯(《星球大戰》創造者)的想法不斷變化的概念。
在《夢之帝國:星球大戰三部曲的故事(Empire of Dreams: The Story of the 'Star Wars' Trilogy)》中,盧卡斯表示,最早的時候,他想把「原力」設定成一種可見的類似「能量球」的東西。後來他決定乾脆把「原力」設定成存在於天地之間的神秘力量,相當於中國說的「氣」。
在《星球大戰》中「原力」的功能多種多樣。首先,「原力」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能力控制,主要是原力學習者——絕地武士(Jedi)與西斯武士(Sith)。他們相信原力是生命能量的來源,他們這些具有天賦的人經過學習原力知識後能夠發現並使用原力。學習過原力的人能夠至少擁有以下能力:
綜合強化生理機能:比如快速移動,上下騰挪,超人的反應力。
擁有意念移物能力:利用原力控制物體移動,移動物體大小取決於原力知識的程度。當然,你可以用原力把人或物推倒。
擁有控制他人意念的能力:前提是對方意志薄弱。如果對方也是個原力修習者,那麼你必須原力修為遠遠高於對方。另外,個別物種對於原理意念控制免疫,參見《星球大戰前傳1:魅影危機》。
擁有「原力閃電」的能力:這是一個原力黑暗面技能。用黑暗原力製造出閃電攻擊對手,在電影中,西斯尊主達斯·西迪厄斯(帕爾帕廷 Palpatine)和達斯·泰拉納斯(杜庫伯爵)使用過。絕地有一個與其相似的原力技能:「原力審判」,在前傳電影中登場的普羅·孔大師就擅長這種技能。由於絕地的信條認為原力應該用作保護自身而非傷害別人,故其威力不如「原力閃電」,號稱「電不死人」,盡管如此後來學會了這招的盧克第一次用就把人給電死了。「原力審判」通常被用來制服那些挾持了人質的對手,但也有一些想法別具一格的絕地利用其威力較低的特點,將此技能運用於醫療領域。
擁有用原力啟動光劍的能力:絕地和西斯的武器,「光劍」,有兩種開啟方式。一種是按光劍按鈕,這當然是低端的啟動方式;像帕爾帕廷皇帝這種高手,就是用原力啟動的(參見《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
擁有預知未來的能力:當原力修為高到一定程度時,原力修習者擁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不過絕地大師尤達(Yoda)曾提過,要小心對待這種能力。
擁有長壽的能力:一般來說,只要不死於非命(但作為原力修習者這不太容易獲得)。
願原力與你同在。
原力敏感者
盡管原力在幾乎所有生命上都體現,只有一小部分能被稱作對原力敏感者(Force Sensitive)。原力的敏感程度與生命血液中共生的微小生命體midichlorian(有時譯作絕地迷蟲)含量有關,含量越高表示使用原力的潛力越大,可修煉。
『捌』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何重大的發明
戰列艦 裝甲車 坦克 鐵絲網 機關槍 迫擊炮 有實用價值的汽車 潛艇 原子彈 計算機 飛彈 飛機 水雷 細菌武器 巴祖卡火箭炮 戰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