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歷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歷,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內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容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沒有打敗中國農歷之說法 只是現在國家正式通用公歷而已,在廣大的農村農歷還是有很大的使用率的
㈡ 公歷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日歷么
現行公歷是由義大來利醫生兼源哲學家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歷制定的歷法,由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在中文中又稱陽歷、西歷、新歷。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歷,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公歷是基督教開創的,因而西方歐洲國家都沿用公歷,而在近代統治世界的又都是西方國家,所以公歷成為世界通用歷,我國是2種日歷都在使用。
㈢ 公元紀年是什麼時候,什麼人發明的
現行的公元紀年法是從所謂的耶穌出生之年算起,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後的年份叫公元某年。但應該注意:沒有公元零年這一年。我國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採用公元紀年的,今年是公元2008年。
公元紀年的來歷
公元紀年
Anno Domini;Christian era
國際通用的公歷紀元。532年(中國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基督教僧侶狄安尼西提出,應從耶穌基督誕生之年開始紀年。後來人們就以傳說中的耶穌誕生之年為元年。公元元年以前,稱為公元前,其年份順序倒數。公元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後,則僅稱公元,其年份順數。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
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各國採用。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歷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㈣ 中國農歷的發明人是誰
中國最早的紀年法採用陰歷,到夏朝祖乙王統治時一個叫萬年的人在陰歷基礎上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發明陰陽合歷的萬年歷。歷朝都採用這種紀年法,並不斷完善。
在西漢時編撰太初歷時陰陽合歷基本完善並加入天乾地支二十四節氣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農歷。後世只是對其出現的誤差進行調整。
在採用公歷後是否廢止農歷的討論中,都以夏歷代代指農歷說明其對中國歷史傳承的重要性,其也成為農歷繼續使用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認為夏朝的萬年是農歷的發明人,並且將農歷又被稱為萬年歷。但實際使用的農歷是在漢太初歷編撰出來後才初具雛形。
世界上紀年方式分兩類,陽歷與陰歷;
任何歷法中,為方便計數,年和月的長度均為日長的整數倍,分別稱為"歷年"和"歷月",並非嚴格天文意義上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且所有歷法中,均採用置閏(設置閏月或閏年)的方式來消除整數歷年、歷月與天文時間的誤差;
現代公歷所用的"日",每天長度相等,稱為「平太陽日」,即假定地球公轉軌道為一正圓形、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相垂直時,地球相對太陽自轉一周所經歷的時間;
而一個完整的四季變化所需要的時間周期稱為回歸年,其長度等於365.2422平太陽日;月亮一個完整圓缺變化的周期稱為朔望月,長度等於29.5306平太陽日;
㈤ 陰歷和陽歷是哪個國家人發明的
世界上很來多民族都根源據太陽和月亮的運動制定了自己的陽歷和陰歷,並且其中很多歷法系統是獨立的、不受其它系統影響的,所以並不能說是哪個國家「發明」的陽歷和陰歷,只能說「最早發明」。
已知最早的陰歷是在今天的蘇格蘭發現的,可追溯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當時的不列顛根本沒有形成國家,無所謂「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
已知最早的陽歷有爭議,一般認為是古埃及人制定的,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
另外,現在中國人說的「陰歷」和「陽歷」是有特指的。陰歷特指中國的農歷,是古代中國人制定的;陽歷特指公歷,即國際通用的格里歷,是在古埃及歷法的基礎上由羅馬獨裁者尤里烏斯·凱撒、皇帝屋大維等人修改,羅馬教皇格里戈利十三世最終確立的。
㈥ 誰發明了公歷
公歷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 阿洛伊修斯·李籙時(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
李籙時對儒略歷進行革新修正,形成新的紀年歷法,在李籙時逝世後的1582年,由當時的羅馬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被西方世界普遍採用,稱為格利高利歷,爾後該紀年歷法被東方世界採用,發展為現在的公元紀年。
(6)公歷的發明人擴展閱讀
公歷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歷與格里高利歷中,在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丁)。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Before Christ(B.C.)。但是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成用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縮寫為 B.C.E.)的說法。
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歷作為國歷,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
㈦ 誰最開始發明了陰歷和陽歷
陰歷和農歷還有公歷是中國常用的三種紀年方法。
陰歷是中華民族根據農業活動長期積累的結果,不是有某個人發明的。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從世界范圍看,最早人們都是採用陰歷的,這是因為朔望月的周期,比回歸年的周期易於確定。後來,知道了回歸年,出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多改用陽歷或陰陽歷。現在,只有伊斯蘭教國家在宗教事務上還使用純陰歷。
㈧ 公元記時是何人發明
公元紀年的發抄明者是公元5—6世紀的基督教神學家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拉丁語:Dionysius Exiguus,意為「謙卑者狄奧尼修斯」)。
公元紀年起源於基督教的影響。公元525年,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建議將耶穌生年定為紀元元年,以取代當時羅馬教廷所採用的戴克里先紀元(拉丁語:Anno Diocletiani)或稱殉教紀元(拉丁語:Anno Matyrum)即以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登基之年(公元284)年作為元年的紀年法。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推算耶穌是生於羅馬建國後754年,但後來的歷史學家發現他的計算有誤;現在一般以耶穌誕生在公元前7年~前4年左右的說法最可靠。
㈨ 公歷是誰發明的為什麼二十四節氣回對應公歷
公歷是西方人發明的,公歷跟中國的二十四節氣都是從地球繞日公轉的規律得出的東西,雖然兩家的總結手法不一樣,但都是描述一個東西,肯定是相當吻合的。
農歷基礎是以月相一個周期定的一個月,這樣一來非常直觀就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但中國是個農業國,種地這種事是跟太陽息息相關的,二十四節氣就是一個體現了太陽變化周期的歷法(就是前面說的地球繞日一周)。
㈩ 現在使用的公歷是什麼歷法,哪裡的,誰發明的
現行公歷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歷制定的歷法,由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在中文中又稱陽歷、西歷、新歷。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歷,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公歷是基督教開創的,因而西方歐洲國家都沿用公歷,而在近代統治世界的又都是西方國家,所以公歷成為世界通用歷,我國是2種日歷都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