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六書,六書的具體內容,並闡述其貢獻及不足
1)六書:是漢儒總結出來的四種造字方法和兩種用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 聲,轉注,假借。 (2)四體二用:清人戴震提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四種造字法。轉注、假借是二種 用字法,這是「四體二用說」.造字法,與漢字結構有關;用字法,與漢字結構無關。 (3)貢獻與局限: 貢獻: 「六書」在當時確實是個創造,可以說是古典文字學領域一個豐碑。 「六書」說的建 立,把人們對字形的感性認識提高到了理性的高度,開辟了科學地認識字形的途徑。 不足:但由於漢儒接觸是秦篆和六國文字,由於時代和科學水平的限制,所以「六書」說並 不完善,今天看來,它有不少錯誤和疏漏。首先,許慎對「六書」說的某些界說含糊不清, 所下定義欠於周密。再次,漢儒缺少語言與文字關系的科學觀念。就字論字,割裂字和詞、 漢字和漢語的關系。
❷ 我國古代造字有「六書」之說,「六書」是指哪六書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1、象形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
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的。
2、指事
也叫「象事」、「處事」。以點畫等象徵性的符號來表明意義。指事字在漢字中為數不多,這可 能與以符號表意的局限有關。
指事字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所謂純指事字,全部用指事性的符號來表示,如一、二、三、四等。這類指示字可能是來自原始的刻劃符號。
另一類是在象形字的某一部位加上點畫性符號,以表明造字的意圖所在。如「刃」是在刀口處加一點,指明刀刃。
3、會意
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系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用會意法造出的字就是會意字,它體現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4、形聲
也叫「象聲」、「諧聲」。由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合成的字,其中形符表義,聲符表音。形聲字是漢字中最能產的合成字。因此,形聲字在漢字中數量最多,佔百分之八十以上。
5、轉注
「漢字六書」之一。「漢字六書」為: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轉注就是互訓,意義上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釋。
轉注有不同的解釋:一是「形轉」,二是「義轉」,三是「音轉」。由於許慎對於轉注的定義簡單,《說文》九千餘字中亦未指出哪些是轉注之字例,後世對轉注之確切意義莫衷一是,至今無定論。
6、假借
假借字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表所想表達的字或意。
產生背景如下:漢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發展起來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繪,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圖像和筆畫來表現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隨時造出文字來表現,於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書
❸ 六書是什麼
六書
六書,指漢字的六種構造條例,是後人根據漢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則
象形
指事
形聲
會意
轉注
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主要是是「造字法」,轉注、假借是「用字法」
六書的歷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㧑,『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寫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語里有的詞,沒有相應的文字對應。於是就找一個和它發音相同的同音字來表示他的含義。例如「自」本來是「鼻」的象形字,後來借作「自己」的「自」。
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也由於形聲字在創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時代約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聲,但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
❹ 六書的具體內容是
六書,指漢字的六種構造條例,是後人根據漢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先民原始造字法則的全部。然而,在六書出現後(時間最遲是東漢),人們造字時:
* 象形
* 指事
* 形聲
* 會意
* 轉注
* 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主要是是「造字法」,轉注、假借是「用字法」。
六書的歷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 『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㧑,『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 「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 「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 「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有部分漢字,會同時兼有會意和形聲的特點。例如「功」字,既可視為以「力」和「工」會意,而「工」亦有聲旁的特點;「返」字,既可視為以「反」和「辵」(解作行走,變形作「辶」)會意,而「反」亦有聲旁的特點。這類字稱為會意兼形聲字。
轉注
屬於「用字法」。各說文家解釋不同。大致有「形轉」「音轉」「義轉」三說。江聲認為所謂「建類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屬老部。戴震認為轉注就是互訓,《說文解字》「考」字下說「老也」,「老」字下說「考也」,「轉相為注,互相為訓」的例子。
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語里有的詞語,沒有相應的文字對應。於是就找一個和它發音相同的同音字來表示他的含義。例如「自」本來是「鼻」的象形字,後來借作「自己」的「自」。
有人會把通假字與六書中的假借字相混,詳見通假字條目之解說。
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貓」、「軑」、「鉲」是形聲字,「凹」、「凸」、「凼」是指事字, 「曱」、「甴」是象形字,「畑」、「辻」、「奀」是會意字,「鎄」是形聲兼會意字(「愛」既標音,亦指愛因斯坦。該化學元素的外文乃以愛因斯坦來命名)。這些新字,當中包含了日本國字,亦依從六書來造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 「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也由於形聲字在創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時代約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聲,但到了近代,有 80%的漢字是形聲字。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❺ 甲骨文是什麼朝代的距今歷史多久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屬於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紀殷商王都內王室及貴族人群的占卜刻辭與記事刻辭,也是中國最早的成文古文字文獻遺產。刻辭載體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龜甲,也包括其他動物的骨骼。其內容為研究中國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人文社會傳承形態,提供了獨特而真實可貴的第一手史料。
甲骨文堪與西亞兩河流域發現的距今5500年左右的泥版楔形文字、北非尼羅河口發現的距今5000年前的古埃及碑銘體聖書文字及後來衍變出的紙草僧侶草體文字、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古印度印章文字、美洲民族公元初期發明的瑪雅文字等交相輝映,是世界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五大古典文字。
(5)六書創造初期擴展閱讀:
早在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文字的雛形。其中既有與漢字有承續關系的,也有與漢字無關的其他民族的雛形文字,這些文字雛形被稱為「文字畫」或「圖畫文字」。因為它們還不能逐詞地記錄語言,因此也不能視作嚴格意義上的文字。
成熟漢字約形成於夏商之際,而甲骨文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統,是漢字的童年時期。雖然甲骨文中還殘留一些早期文字不規范、不嚴密、不準確的地方,但已經屬於可以嚴格記錄語言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字。
漢字記錄漢語,同時也記錄漢語所表現出的思維。中國古代一切思想觀念、文化、文明,都通過漢字這一載體才傳布久遠,保留至今。而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成系統的漢字的最早形態,因此說甲骨文是中華文化的基因、中華文化之源、中華文明的早期結晶,一點都不為過。
甲骨文的形體結構體現「六書」的造字理據,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字形。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書」的地方,體現出古人的獨出機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總字頭數已經達到4000多,可以自由記錄漢語。
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結構已經基本定型,這些字經過幾千年演變,雖然筆勢筆意屢有變遷,但其基本結構沒有變,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如其所記載的中華文化一樣,承傳有序,源遠流長。
甲骨文記載的漢語,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詞彙,其所記載的內容也包羅萬象。有些文字較多的記事刻辭更是具有一定的情節,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視為最早的文學作品。
❻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將古代文字的創造和使用方法總結為「六書」,分別是_____、指
填空題: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將古代文字的創造和使用方法總結為「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❼ 「六書」包括哪些內容
六書造字方法包括: 象形、 指事、 形聲、 會意、 轉注、 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主要是「造字法」,轉注、假借是「用字法」。
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凼」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7)六書創造初期擴展閱讀:
說文解字
首先必須明確,《說文解字》是處在語文學時代,其起始目的是為了「正字」,即為了正確地認字和寫字。《說文敘》就是闡明認字和寫字兩大問題。
傳統文字學稱作「小學」,開始也表明其起點是很低的識字教學,只是由於兩漢經學今古文斗爭中古文經學家的推崇,「小學」才上升為考證和釋讀儒家經典的津梁,即講解古代文獻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有了崇高的地位。
❽ 古人造字有六種方法,古代稱之為「六書」,是哪六種呢其中哪種造出的字最多
古人把漢字的造字方法歸納為六種,總稱「六書」,也就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另外補充一下這六種方法不是在造字之前就有的,而是後代的文字學家歸納和概括出來的。從而可以知道樓主你後面的問題是個矛盾!
不過總結來說「六書」中「形聲」的比較多些!有六七成吧!
❾ 漢字六書中,沒有創造出新的漢字的是
漢字「六書」中,沒有創造出新的漢字的造字方法是:轉注和假借。
六書,首見於《周禮》,後來一般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類型,總稱六書。其中前四種屬於造字方法,後兩種屬於使用方式。
轉注
,屬於「用字法」,大致有「形轉」「音轉」「義轉」三說。有人認為所謂「建類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屬老部。有人認為轉注就是互訓,《說文解字》「考」字下說「老也」,「老」字下說「考也」,「轉相為注,互相為訓」。
「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假借,屬於用字法。有兩種情況:一類是本無其字的假借,例如「北」,甲骨文字形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無形可像 ,就借語音相同的「背」來表示北方的意思。許慎在《說文敘》里所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就是這一類。另一類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在日常使用的文字當中,本來有表示某個詞義的書寫形式 ,但是在使用當中不用本來約定俗成的字形而寫為另外一個意義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這一類在秦漢以上的古書中極為常見。如借「湯」為「盪」,借「壺」為「瓠」,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總之,「六書」中的轉注、假借,是沒有創造出新漢字的使用方式,而不是造字方法。
❿ 六書創造和使用漢字的神奇
清朝語言學家講「六書」歸納為「四體二用」,四體就是指事、象形、會意、形聲四種造字法,是漢字造字的基礎,基本上所有漢字都必然符合這四種結構方式,六書中另外兩種特殊情況,轉注和假借,其本身不是漢字的結構方式,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有時候會因其特殊性,產生了新的用法,這就是「二用」。
指事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說文解字》
指事是一種用記號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方法,當一個事物不方便用具體形象表達出來時,就用抽象的符號來表示,指出了事物的特徵,自然一看便知其意。
比如「上下」兩個字,甲骨文中的「上」字,一筆長畫上面加一短橫,指「上」;「下」字也一樣,長畫下面加一短橫,便是「下」了。
「上」、「下」甲骨文字形
再如「本末」二字,本末一詞的本義就是指樹木的根部和梢部,物有本末,事有始終,所以在造字時,也就抓住了這一特點來指事,「本」字是在木的根部加上一點,指樹根;「末」是在木的上面加一點或短橫,指樹梢:
「本」、「末」甲骨文字形
象形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說文解字》
原始先民造字時,最先是以圖畫文字出現,後來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加強,這便是象形字,象形字在六書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幾乎所有其他的造字方法,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拼合刪減而成的,漢字也是從象形字開始,逐漸成為表意文字的。
古老文字中的象形字非常可愛,比如太陽是圓的,那麼「日」就是一個圓,月亮是彎的,所以「月」字是就是一道彎,中間一點,分別表示日的精光、月的陰影(也有無點的寫法);看見魚兒,就畫成魚的樣子;看見鳥兒,那就畫個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