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分屍
拼音
wǔ mǎ fēn shī
解釋
古代的一種酷刑,用五匹馬或牛拉扯裂人的頭和四肢,但是其真正拉扯的並不是活人而是屍體,又稱「車裂」。比喻硬把完整的東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出處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北腔類·王昭君和番》:「無不蓋你虧心漢,今日把你分屍五馬,遠配千年。」
歷史
商鞅相秦期間,商鞅因執法較嚴引起秦貴族的怨恨。孝公卒後,太子惠王立。公子虔之徒為報夙怨,告商鞅有謀反企圖,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國,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計而喪師,故拒不接納。商鞅不得已而歸秦,乃與其徒屬發邑兵攻鄭(今陝西華縣),兵敗被俘。惠王車裂商鞅,並滅其族。 這是最出名的歷史人物絢麗之死,為新貴族利益獻身。 商鞅坐像
黑背知識
其實根據物體受力原則,當拉扯一塊物體時,只能把它分成兩塊。當五匹馬拉扯時,人體最薄弱的環節易撕裂。因此,兩只上肢和頭部會先被扯掉,剩下的就是兩只腿和軀幹了。當一條腿扯掉時,另一條腿就和軀干在一起,就無法分離了。 【1】頭部 【2】右手 【3】左手 【4】左腿 【5】右腿和軀干
擴展閱讀:
1
http://ke..com/view/2999.htm
開放分類:
http://ke..com/view/28006.html?wtp=tt#4
B. 僵屍這個詞是誰發明的
僵屍在國外其實稱為活死人。英國專家解釋了出現「活死人」現象的部分原因。這些專家在研究一種自然疾病——埃博拉病毒熱時,發現了「活死人」現象的奧秘。他們稱,「活死人」現象就是一種由這一病毒引起的疾病。在連續高燒數個小時後,一個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將會陷入昏迷或者昏厥狀態,而這一徵兆與臨床死亡極為相似,所以經常被認為這個病人已經死亡。但是,幾個小時或者幾天後,這個病人忽然蘇醒,並且進入一種極具攻擊性的狀態。這個意識模糊的病人將撕咬所有運動的物體,包括人類和動物。同時,這種疾病將使得病人分泌大量的唾液,並且引發內出血現象。但是,在外人看來,這個「忽然復活的死人」嘴角流下了鮮血、眼神變得呆滯,已經變成了一個「僵屍」或者「詐屍」。 僵屍是一種死後經過很長時間卻仍然沒有腐爛的屍體、變成類似木乃伊。沒有腐爛的原因可能是氣候或土質的關系,但是現在還沒有實物報告。 【傳說】 清朝野史,述異記(東軒主人著)中有出現僵屍的故事,大致是說清朝初年,湘南西邊,有一個靠山的小村落,村中一個無賴因盜墓而中屍毒,後雖被一老人救回,但因再度做不當的事,被全村的人打了一頓,再丟在後山草叢中讓他自生自滅。過了幾天,他再來求救,但這次沒人願意幫他。村民們將他打他一頓,然後綁在樹上,雖有人出言勸阻,但無人理會。最後他死在樹上,晚上村民想將之安葬,但發現屍首不見。最後他回來殺了全村,村民因被咬而一個一個變為僵屍,一些及時離開的村民在早上回村探望時也慘成僵屍。 【起源】 僵屍之說盛行於明中葉以後及清朝。清代筆記載僵屍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此二書可以說是僵屍大全。 湘西趕屍之說,又稱移靈,屬茅山術祝由科,發源於湘西沅陵, 濾溪, 辰溪, 敘浦四縣,在屍體未腐化時由術士趕回鄉安葬。趕屍的術士大約三五同行,有的用繩系著屍體,每隔幾尺一個,然後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劃伏夜行。天光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上路。 亦有人指趕屍者其實背起屍體而行,但由於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見趕屍者,以為有行屍。 【別名】 移屍,走影,走屍 【屍變概念】 《閱微草堂筆記》把屍體成為僵屍的原因分成兩項:新屍突變及葬久不腐。 養屍地,這較為科學。土壤土質酸鹼度極不平衡,不適合有機物生長,因此不會滋生蟻蟲細菌,屍體埋入即使過百年,肌肉毛發也不會腐壞,有些資料顯示屍體的毛發,指甲會繼續生長。風水學中亦有此一說。 坊間流傳道家有太陰煉形之法,屍體葬數百年,期滿便會復生,新死的屍體被邪物/邪氣附身,屍體吸收了陽氣,借人生氣而屍變,人死之際,魂一散而魄滯。 袁枚《子不語》:人之魂善而魄惡,人之魂靈而魄愚,魄主宰人身,當魄離開人體,便會淪為惡鬼僵屍。 三魂七魄乃道家之說 魂乃陽性神靈,附於人的氣,主宰精神思維活動 魄乃陰性神靈,附於人之形,主宰人的形體活動 屍變之可能性 甚至1950年代香港人仍有家中殮葬和停屍,所以其時社會屍變之說大行其道,如行雷閃電,大肚貓跳過棺材,屍體便會出現異變。 【對付僵屍的法寶】 收復僵屍器物有以下幾類: 鏡子《本草綱目》有提:「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 桃枝、桃木劍 《荊楚歲時記》:「桃者,五行之精,能厭服邪氣,制御百鬼。」 雞鳴《子不語》:「鬼聞雞鳴即縮。」 棗核七枚 《子不語》:「棗核七枚,釘入屍脊背穴。」 火燒 為終極滅屍方法。《子不語》:「放火燒之,嘖嘖之聲,血涌骨鳴。」
C. 求歐陽震華演的破案,現代的。有一個是屍體從雕塑里摔出來被發現
現代的,應該是法證先鋒吧
D. 棺材誰發明的。
目前好像沒有這方面的考證喲。 棺材,亦稱壽枋,老柩,壽棺,老房,四塊半,壽方,是盛載死屍的空匣子,通常在葬禮中使用。裝著死屍的棺材稱為靈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造,最常見的以木製造。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 寓意 大自然創造了一切,同時給予這一切以不同形式、形態而延續發展的--生命。世界萬物的生命都來之不易,然而,我們人類卻以一種特殊的形式來說明生命的可貴…… 上古千年至今以來,人類對自己的死亡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定理」--雖人死不得復生,但可一律歸天,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如果以科學的客觀說法來解釋歸天「定理」,它則是人們的一種心靈願望--雖人死不復生,但他的精神形象,卻永存在他人的心靈當中。人們為了將這種心靈感受以有形的對死者的懷念之情予以表達,就對死者的屍體進行安置,即安葬。人們為了讓死者到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就為死者准備了華麗的棺材。 中國傳統喜愛以優質的梓木、楠木等製造棺材。很多人以死後能得一副好棺木為最大幸事。 棺材以在農村實用為最,幾乎每位農民死後都會用棺材裝殮屍首,也有人由於其他原因死後要被火化了,但是也會在死前吩咐子孫將自己的骨灰裝在棺材裡,他們都喜歡這種土葬的方式,以保存屍首的完整,寓意深遠。
採納哦
E. 粽子是屍體這種說法是誰發明的有據可靠嗎
沒有根據。正統的說法是這樣的。
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愛戴他。怕魚鱉啃食他的屍體,就向江中投蒸熟的糯米團。就演化成端午蒸粽子的習俗了。但是這也是後人的傳說。沒有具體考證過,最早應該是出自唐宋文人的筆記吧。
遠非春秋戰國的古風俗
F. 五馬分屍是誰發明的
《東周列國志來》記載源商鞅被「五牛分屍」,這是五馬分屍俗說的近源,什麼時候五牛被五馬取代更不可考。但至少在近代,「五馬說」已廣為流傳。
正式載入刑罰起於清末太平天國洪秀全,將「五馬分屍」刑當作太平天國正式刑名頒於天下,而且處決過犯人,這是中國法制史上獨一無二之例。
又名車裂,所謂車裂,就是把人的頭和四肢分別綁在五輛車上,套上馬匹,分別向不同的方向拉,這樣把人的身體硬撕裂為六塊,所以名為車裂。有時,執行這種刑罰時不用車,而直接用五條牛或馬來拉,所以車裂俗稱五牛分屍或五馬分屍。
商鞅相秦期間,商鞅因執法較嚴引起秦貴族的怨恨。孝公卒後,太子惠王立。公子虔之徒為報夙怨,告商鞅有謀反企圖,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國,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計而喪師,故拒不接納。商鞅不得已而歸秦,乃與其徒屬發邑兵攻鄭(今陝西華縣),兵敗被俘。惠王車裂商鞅,並滅其族。 這是最出名的歷史人物絢麗之死,為新貴族利益獻身。
G. 是誰發明棺材,想知道棺材的起源
棺材,亦稱壽棺,老房,四塊半,是盛載死屍的匣子,通常在葬禮中使用。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造,最常見的以木製造。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
中國傳統喜愛以優質的梓木、楠木等製造棺材。很多人以死後能得一副好棺木為最大幸事。
廣西柳州因為出產良好木材,棺材工藝水準亦很高,故有「住在杭州,穿在蘇州,食在廣州,死在柳州」之稱。
大自然創造了一切,同時給予這一切以不同形式、形態而延續發展的--生命。世界萬物的生命都來之不易,然而,我們人類卻以一種特殊的形式來說明生命的可貴……
上古千年至今以來,人類對自己的死亡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定理"--雖人死不得復生,但可一律歸天,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如果以科學的客觀說法來解釋歸天"定理,"它則是人們的一種心靈願望--雖人死不復生,但他的精神形象,卻永存在他人的心靈當中。人們為了將這種心靈感受以有形的對死者的懷念之情予以表達,就對死者的屍體進行安置,即安葬。人們為了讓死者到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就為死者准備了華麗的棺材。
你瞧,它整個是一件集中了藝術的寶貝。
棺材又名老房,它是專為死者設的,做工非常精細。首先,看它的用料,通常,一般的因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大眾化的棺材用松木、柏木加工而成;上好的,特別講究的棺材就用很名貴的楠木或天然水晶石等精創而成。而它的外型也是非常奇特的,前端大,後端小,呈梯形狀。在它的身上,所用的每一塊板材的斜面對靠,呈形後的每一部分也要體現出前大後小的斜面。正所謂棺材的材料又叫斜貨材料,兩個側旁和蓋卻又斜中帶弧,從材頭正面看,整個棺材好像是一根半邊圓木。
特別引人注目的要屬它的外部裝飾了。棺材的正面材頭上畫的是碑廳鶴鹿,琉璃瓦大廳上空展翅騰飛著兩只雪白的仙鶴,大廳兩旁是蒼簇盛旺的青松,柏樹,大廳前面是芬芳百艷的青青草地,草地的中間是通往大廳的石階路徑,顯得十分清潔幽雅,整幅圖畫將整個棺材頭裝飾的猶如仙境居室,整個一庄清靜別墅,材頭正頂上寫著"安樂宮"三個大字將材頭圖與棺材本身緊緊相扣。棺材的兩旁分別畫著兩條正在騰雲駕霧的黃金龍追逐戲弄著寶珠。龍的周圍畫著呂洞賓等八仙用的兵器,又名"暗八仙",還有古琴、古畫、梅蘭菊竹、桃榴壽果,在材面上有"壽山福海"。棺材上所有圖畫都用立粉、貼金等技法、以及顏料的調配充分將古代唐三彩的繪畫風格搬入其內,使得整個棺材莊重大方,色彩層次分明,絢麗有序;線條飄逸流暢。一個人在死後能夠與身相伴這么多物質的、精神的、以及知識的博古通今自然也就能夠安心地走上黃泉路了。
埃及是棺材的最早發明國家
H. 雕像誰發明最早世界上
在德國發現的用猛獁象牙雕成的外形奇特的雕塑應該是世界上有關人類外形回的年代最為久遠的描述。這答個象牙雕展現了一個胸部、臀部異常豐滿的女性,距今至少3.5萬年。
人形猛獁牙雕被稱之為「霍赫勒·菲爾斯的維納斯」,是2008年9月在6個碎片中發現的。「霍赫勒·菲爾斯的維納斯」保存並不完整,左臂和肩膀已經缺失,但研究人員相信缺失的部分將在未來洞穴沉積物的挖掘中浮出水面。
「霍赫勒·菲爾斯的維納斯」沒有頭部,取而代之的是,早期藝術家在其寬大的肩膀上方偏心位置小心翼翼地雕刻了一個環。環經過拋光處理,可能充當她的裝飾物。
「霍赫勒·菲爾斯的維納斯」的雙手均刻有栩栩如生的手指,左手上的5根手指和右手上的4根手指清晰可見。
I. 火葬是誰發明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火葬#.E6.AD.B7.E5.8F.B2
據考古記錄,火葬始於至少2萬6千年前的蒙戈湖(Mungo
Lake)火葬。
替代的死亡禮儀強調處置遺體的方法,埋葬(土葬,火葬,和暴曬)經歷歷史的各偏好時期。
在中東和歐洲,土葬及火葬在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記錄里是很明顯有的。在歐洲,火葬的痕跡可追溯至青銅時代早期(約西元前2000年)的潘諾尼亞平原和沿中多瑙河一帶。風俗在整個銅器時代的歐洲與瓮棺墓地文化(約西元前1300年)成為主導。在鐵器時代,土葬再次盛行,而火葬持續至維蘭諾瓦文化及其他地方。荷馬所著的伊里亞德里的故事人物帕特羅克洛斯的葬禮曾敘述火葬,隨後更埋葬在一個類似瓮形的墳墓,這被認為是最早描述的火葬儀式。但是火葬在那個時代並不盛行,因為在美錫尼文明時代,土葬才是首選,荷馬可能反映在寫伊利亞德時代較為普遍使用的火葬。英國科學史家威廉·丹皮爾認為:「火葬只是後來才發現,而且大半見於歐洲中部,因為那裡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公元前九世紀,地中海人都實行土葬,但在荷馬筆下的英雄都用火葬」[47]
各文化種族,也各有其自己的偏愛和禁令。古埃及人發展出一種錯綜復雜的靈魂復活神學,並禁止火葬,這也被閃語族廣泛採用。巴比倫人則根據希羅多德來防腐其屍體。早期的波斯人實行火葬,但在瑣羅亞斯德時期被禁止了。腓尼基人均實行火葬和土葬。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火葬作為一種較高級的作法,但不普遍。據西塞羅說法,已知「在羅馬,土葬被認為是較古老的儀式,不過最尊貴的公民傳統都是火葬的,尤其是上層階級和貴族家庭的成員。」 古希臘、羅馬人一般會把將火葬與軍事表揚儀式一同進行。
批評安葬儀式也是宗教化爭議里一種常見的中傷,一方會把火葬聯想到拜火或人類祭品。
婆羅門教是顯著地不僅允許並公開指定進行火葬的宗教。火葬在印度首先表明於墓地H文化(Cemetery
H culture,約西元前1900年)的,被認為是吠陀文明的形成階段。梨俱吠陀包括了新興做法的參考,在曼陀羅10.15.14,那裡祖先「均進行火葬(agnidagdhá-)和不火葬(ánagnidagdha-)」。
基督教反對火葬,其一是尊從猶太教的教義,其二是試圖去廢除希臘羅馬異教(Graeco-Roman
pagan)的禮儀。在5世紀前,火葬幾乎在歐洲消失。
在中國遠古時代,受儒家思想「入土為安」的影響,火葬並不盛行,因《周禮》規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厚葬才是孝順,反倒是邊疆少數民族很早就有火葬,如《墨子·節喪下》:「秦之西有儀渠之國,其親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熏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荀子·大略》又說:「氏羌之虜也,不憂其系縲也,而憂其不焚也。」中國興起火葬的觀念還在佛教傳入之後。《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載述:「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曰火葬,積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水漂散;三曰野葬,棄林飼獸。」
J. 岳陽洞廷湖旁廣場上的那座雕塑(一個人射巨蛇的)有什麼典故或傳說嗎
古代中國的修蛇,體長180米、頭藍身黑。修蛇居於洞庭湖一帶,吞吃動物和人類,曾生吞大象,3年後才吐出骨架。天帝派後羿斬殺,他用箭射中修蛇,再追趕到西方斬為兩段。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稱巴陵陽。去年建成此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