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數控加工技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它是為了什麼而發明的
是1952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發明的,因為機械加工速度緩慢和精度差而想像出的,有了數控給機械加工帶來方便。精度比人工操作精確
② 數控技術創造發明指導生產成就的技術總結
數控技術的建設與教學改革成果總結 數控技術已成為製造業實現自動化、柔性化,集成化生產必不可 少的基礎,並上升為衡量一個國家製造水平的重要指標。是國家十 五計劃期間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
課程的重要性在於不僅 要滿足後續課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工程師 基本素質形成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順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數控技術課程建設顯示出 了強勁的改革發展勢頭,在教學改革、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等各方 面積極探索,穩步實施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具體改革成果 有以下幾方面: 一、課程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 數控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以數控編程及數控原理為 核心,以 cad/cam 為主線,以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目標為基本出 發點,建立相應的理論教學體系模塊、實踐教學體系模塊、創新教 育模塊,並使三者相互滲透密切結合成為統一的課程教學體系。貫 穿於整個課程改革的全過程。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以 創新製作和職業資格證書為紐帶,加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各 個模塊的教學環節中進行工程意識的培養和訓練,有效地提高學生 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加強實踐教學,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 實行理論教學與實驗、實習、實訓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方式,全 面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與職業綜合能力。 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堅持工程的靈魂是實踐、工程教育本質是實 踐、實際、實干、實績、實效的原則,加大實踐課程的比例。在理 論教學結束後,進行 1 周的集中實習,根據培養目標要求,遵循由 基本技能到專項能力再到綜合能力訓練的程序,運用分散在課外的 實踐和集中周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建立與理論課程體系緊密結合、 相互滲透、相對獨立的實踐課程體系,加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 養。 三、改革考試辦法,客觀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課程考核方面進行改革,除實行試卷庫考核外,加強綜合實踐 應用能力的考核。考試改革分為閉卷、開卷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 式。閉卷主要考核數控基本理論知識;開卷考試分為工藝設計與編 程、機床操作與創新製作。工藝設計與編程主要考查學生工藝分析 能力、程序編制及優化能力。機床操作與創新製作主要考查學生實 踐操作能力,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實踐操作要求。 四、編寫富有特色的實踐教學改革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和傳播媒介,為適應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 學手段的變化,相應地對原有的教材內容做適當的調整、補充、重 組,充分體現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革。 五、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 改革課程體系,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之與當今社會相適應,是高 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課程組對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進行了深入 細致的改革,圍繞改革的總體思路,課程組按照優化培養過程的總 體教學要求精選教學內容,制定了符合教學要求的課程建設方案, 《數控技術教學大綱》 、 《數控技術考試大綱》 、 《數控實習大綱》 、 《數 控實習計劃》等一系列教學文件,形成了理論教學體系模塊、實踐 教學體系模塊和創新教學體系模塊。 六、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 自主開發多媒體教學軟體,加強多媒體教學 改變傳統的黑板、掛圖和模型靜態、分散的教學手段,自主開發 多媒體教學軟體,將傳統數控技術中教師難講解、學生難理解的內 容以生動活潑、直觀形象的方式表現出來,並有效地擴大教學信息 量,以便適應學時壓縮和我校學生的自身特點。 2.建立數控模擬加工和現場加工演示系統 課堂上需要老師用語言描述數控編程到實際加工的動態過程,教 師表達困難,學生更難理解,為解決這一問題,採用了三維動畫及 自動編程軟體動態模擬加工路徑,並拍攝和收集了各類先進數控加 工影片,鏈接到教學課件中,使學生更全面直觀的了解數控技術的 發展和應用,效果生動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 積極性,使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3.啟發式教學 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過去那種注入式教學方法,從講 課到實驗、實習、自習、作業、討論、考試等各個教學環節實行啟 發式、討論式教學。 七、深入開展教學法研討,積極撰寫教改論文 承擔本課程的教師,保持著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和孜孜以求的學 習態度,課程組多次召開教學法研討會,各成員積極發表自己的見 解,深入討論教改方案及思路,確定新課程體系的各類教學文件。 八、收集了大量的數控技術教學改革實踐的反饋意見 教學改革成果已在兩屆學生中應用,課程或實習結束後要求每個 學生寫心得體會,發放課堂教學改革和實踐改革的調查表,利用網 絡評教系統,廣泛了解學生對課程教學的評價和要求,為教學改革 的進一步實施提供參考,不斷改革教學方法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 果。根據學生反饋意見反映,教改效果良好。 九、學科的綜合建設成效 經過課程組教師的共同努力,數控技術教學改革及學生創新能力 的培養,在教學改革、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文件建設、教學 制度完善等綜合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各項工作上了一個新台 階。 十、今後的構想 數控技術學科,已隨先進製造技術的高速發展,有了新的發展切 入點,在知識經濟時代,新知識、新理論層出不窮,單純的知識堆 砌,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
課程的出路在於如何合理的保留基礎, 加強融合,積極外延。特別是如何有效的開發學生的潛能,以知識 為依託,能力培養為主體,素質教育為目的,進一步加強先進製造 技術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數控技術精品課程建設在各方面的支持關心和課程組成員的努力 下,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課程組將繼續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加強 對外的合作交流。進一步豐富網上資源,繼續加大數控培訓力度, 使更多的學生成為有一技之長的高級實用人才。
③ 世界上第一台數控車床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是哪個國家
車床又稱機床,使用車床的工人稱為「車工」,在機械加工行業中車床被認為是所有設備的工作「母機」。車床主要用於加工軸、盤、套和其他具有回轉表面的工件,以圓柱體為主,是機械製造和修配工廠中使用最廣的一類機床。銑床和鑽床等旋轉加工的機械都是從車床引伸出來的。在我國香港等地也有人叫旋床。[1]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於1952年成功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數控銑床。1955年用於製造航空零件的數控銑床正式問世!以後其他一些工業國家,如德國,日本,英國,俄羅斯等相繼開始開發,研製和應用數控機床。
我國第一台數控機床於1958年,由清華大學研製最早的樣機!1966年我國誕生了第一台用直線——圓弧插補的晶體管數控系統。1970年初研製成功集成電路數控系統!
④ 數控機床是誰發明的。
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開始研究數控機床,195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伺服機構實驗室成功版
數控技術是指用數字、文字權和符號組成的數字指令來實現一台或多台機械設備動作控制的技術。它所控制的通常是位置、角度、速度等機械量和與機械能量流向有關的開關量。數控的產生依賴於數據載體和二進制形式數據運算的出現。1908年,穿孔的金屬薄片互換式數據載體問世;19世紀末,以紙為數據載體並具有輔助功能的控制系統被發明;1938年,香農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了數據快速運算和傳輸,奠定了現代計算機,包括計算機數字控制系統的基礎。數控技術是與機床控制密切結合發展起來的。1952年,第一台數控機床問世,成為世界機械工業史上一件劃時代的事件,推動了自動化的發展。
⑤ 壓鑄技術與CNC技術有什麼區別
兩碼事,壓鑄是將熔化的有色金屬壓射進製作好的模具型腔里,冷卻後,形成一個個成品。CNC是一種數控加工方法,完全不是一回事,要說有關系的話,那就是現在的壓鑄模具或者塑料模具的型腔基本上都是採用CNC技術加工出來的,其優點是精度高,效率高,自動化程度高。
⑥ 世界上第一台數控車床是誰發明的
195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明
⑦ 數控機床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數控機床是由美國發明家約翰·帕森斯上個世紀發明的。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機床業已進入了以數字化製造技術為核心的機電一體化時代,其中數控機床就是代表產品之一。數控機床是製造業的加工母機和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它為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提供裝備和手段,具有無限放大的經濟與社會效應。目前,歐、美、日等工業化國家已先後完成了數控機床產業化進程,而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仍處於發展階段。
美國政府重視機床工業,美國國防部等部門因其軍事方面的需求而不斷提出機床的發展方向、科研任務,並且提供充足的經費,且網羅世界人才,特別講究「效率」和「創新」,注重基礎科研。因而在機床技術上不斷創新,如1952年研製出世界第一台數控機床、1958年創制出加工中心、70年代初研製成FMS、1987年首創開放式數控系統等。由於美國首先結合汽車、軸承生產需求,充分發展了大量大批生產自動化所需的自動線,而且電子、計算機技術在世界上領先,因此其數控機床的主機設計、製造及數控系統基礎扎實,且一貫重視科研和創新,故其高性能數控機床技術在世界也一直領先。當今美國生產宇航等使用的高性能數控機床,其存在的教訓是,偏重於基礎科研,忽視應用技術,且在上世紀80代政府一度放鬆了引導,致使數控機床產量增加緩慢,於1982年被後進的日本超過,並大量進口。從90年代起,糾正過去偏向,數控機床技術上轉向實用,產量又逐漸上升。
⑧ 壓鑄機的發展簡史
壓鑄的起源眾說不一,但據文獻報導,最初用於壓鑄鉛字。早在1822年,威廉姆?喬奇(Willam Church)博士曾製造一台日產1.2~2萬鉛字的鑄造機,已顯示出這種工藝方法的生產潛力。1849年斯圖吉斯(J.J.Sturgiss)設計並製造成第一台手動活塞式熱室壓鑄機,並在美國獲得了專利權。1885年默根瑟勒(Mersen-thaler)研究了以前的專利,發明了印字壓鑄機,開始只用於生產低熔點的鉛、錫合金鑄字,到19世紀60年代用於鋅合金壓鑄零件生產。壓鑄廣泛用於工業生產還只是上世紀初,應用於現金出納機、留聲機和自行車的產品生產中。1904年英國的法蘭克林(H.H.Franklin)公司開始用壓鑄方法生產汽車的連桿軸承,開創了壓鑄零件在汽車工業中應用的先例。1905年多勒(H.H.Doehler)研製成功用於工業生產的壓鑄機、壓鑄鋅、錫、銅合金鑄件。隨後瓦格納(Wagner)設計了鵝頸式氣壓壓鑄機,用於生產鋁合金鑄件。
捷克工程師約瑟夫?波拉克(Jesef Pfolak)設計了冷壓室壓鑄機,由於貯存熔融合金的坩鍋與壓射室分離,可顯著地提高壓射力,使之更適合工業生產的要求,克服了氣壓熱壓室壓鑄機的不足之處,從而使壓鑄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鋁、鎂、銅等合金均可採用壓鑄生產。由於整個壓鑄過程都是在壓鑄機上完成,因此,隨著對壓鑄件的質量、產量和擴大應用的需求,已對壓鑄設備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新型壓鑄機的出現以及新工藝、新技術的採用,又促進壓鑄生產更加迅速地發展。例如,為了消除壓鑄件內部的氣孔、縮孔、縮松,改善鑄件的質量,出現了雙沖頭(或稱精、速、密)壓鑄;為了壓鑄帶有鑲嵌件的鑄件及實現真空壓鑄,出現了水平分型的全立式壓鑄機;為了提高壓射速度和實現瞬時增加壓射力以便對熔融合金進行有效地增壓,以提高鑄件的緻密度,而發展了三級壓射系統的壓鑄機。又如,在壓鑄生產過程中,除裝備自動澆注、自動取件及自動潤滑機構外,還安裝成套測試儀器,對壓鑄過程中各工藝參數進行檢測和控制。它們是壓射力、壓射速度的顯示監控裝置和合型力自動控制裝置以及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等。
近40年,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進步,尤其是隨著汽車、摩托車以及家用電器等工業的發展,又從節能、節省原材料諸方面出發,壓鑄技術已獲得極其迅速的發展。壓鑄生產不僅在有色合金鑄造中佔主導地位,而且已成為現代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一些國家由於依靠技術進步促使鑄件薄壁化、輕量化,因而導致以往用鑄件產量評價一個國家鑄造技術發展水平的觀念改變為用技術進步的水平作為衡量一個國家鑄造水平的重要依據。例如我國的較好的壓鑄機品牌就有「力勁、伊之密、寶洋」等...
⑨ 壓鑄的歷史
1838年,為了製造活字印刷的模具,人們發明了壓鑄設備。第一個與壓鑄有關的專利頒布於1849年,它是一種小型的,用來生產印刷機鉛字的手動機器。1885年奧托·默根特勒(Otto Mergenthaler)發明了Linotype排字機,這種機器能夠將一整行文字壓鑄成一個單獨的鉛字,它給印刷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在印刷業進入大規模工業化後,傳統的手壓字模已經被壓鑄取代。1900年左右,鑄字排版進入市場使得印刷業自動化技術進一步提高,因此有的時候在報社內能看見十多台壓鑄機。隨著消費產品的不斷增長,奧托的發明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應用。人們可以利用壓鑄大批量地製造零部件產品。1966年,通用動力發明了精速密壓鑄工藝,這種工藝有時也被稱作雙沖頭壓鑄。
⑩ 壓鑄機分為哪幾種呢
壓鑄機由於壓鑄合金的不同,在基本上可分成二大類,即冷室機及熱室機。 冷室機適合銅、鎂、鋁等高溫合金之壓鑄,而熱室機則應用於鋅、錫、鉛等 低溫合金的壓鑄。鋅合金不但可利用熱室機亦可用冷室機壓鑄。高溫合金何以不用熱室法壓鑄,乃甲熱室機之柱塞(plunger)系浸漬於機械之熔鍋(Machine pot)中,柱塞之鐵元素會污染合金之成份,是故高溫合金皆用冷室機壓鑄。壓鑄機就是在壓力作用下把熔融金屬液壓射到模具中冷卻成型,開模後得到固體金屬鑄件的一系列工業鑄造機械,最初用於壓鑄鉛字。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進步,尤其是隨著汽車、摩托車以及家用電器等工業的發展,又從節能、節省原材料諸方面出發,壓鑄技術已獲得極其迅速的發展。壓鑄機的分類方法很多,按使用范圍分為通用壓鑄機和專用壓鑄機;按鎖模力大小分為小型機(≤4 000 kN)、中型機(4 000 kN~10 000 kN)和大型機(≥10 000 kN)。
通常,主要按機器結構和壓射室(以下簡稱壓室)的位置及其工作條件加以分類。壓鑄的起源眾說不一,但據文獻報導,最初用於壓鑄鉛字。早在1822年,威廉姆喬奇(Willam Church)博士曾製造一台日產1.2~2萬鉛字的鑄造機,已顯示出這種工藝方法的生產潛力。1849年斯圖吉斯(J.J.Sturgiss)設計並製造成第一台手動活塞式熱室壓鑄機,並在美國獲得了專利權。1885年默根瑟勒(Mersen-thaler)研究了以前的專利,發明了印字壓鑄機,開始只用於生產低熔點的鉛、錫合金鑄字,到19世紀60年代用於鋅合金壓鑄零件生產。壓鑄廣泛用於工業生產還只是上世紀初,應用於現金出納機、留聲機和自行車的產品生產中。1904年英國的法蘭克林(H.H.Franklin)公司開始用壓鑄方法生產汽車的連桿軸承,開創了壓鑄零件在汽車工業中應用的先例。1905年多勒(H.H.Doehler)研製成功用於工業生產的壓鑄機、壓鑄鋅、錫、銅合金鑄件。隨後瓦格納(Wagner)設計了鵝頸式氣壓壓鑄機,用於生產鋁合金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