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要進行成功的教學,不僅要學習新課程標准理念、理解其內涵和意義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還是要在情感上認同,大膽去除傳統模式化教學的束縛,根據新課程標准教學的理念將其自覺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主動地摸索、反思、積累教學經驗,盡快探索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方法。優質課比賽總結會發言。
一、刪繁就簡,標新立異
新的課改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進行了諸多的改進,而教師因受傳統教材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中往往擺脫不了束縛,該少說的不少說,該精講的不精講,顧此失彼,所教內容既無重點,也無重心,讓學生無所適從,造成課堂效率低下。其實,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課改教材無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礎上的重新編排和取捨,使之更趨科學合理,很多內容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並把教材內容讀懂吃透。在此基礎上,針對每一節內容,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該合並的合並,該分解的分解,該講的地方精講,不該講的地方不講,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數學主要的學習方式。
二、注重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學生要實現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數學教學是教師思維與學生思維相互溝通的過程,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這種溝通就是指數學信息的接受、加工、傳遞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師生之間的數學交流和信息的轉換,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整個過程就難以暢通。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僅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的素質。
那麼,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首先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作用的效果應以學生主體功能的發揮是否充分來衡量。離開了學生的主動積極的參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沒有意義的。教師的「導」要具科學性、啟發性和藝術性,要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由於數學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識的應用,都貫穿著人類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充滿著人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親自參與這些創造性活動的過程,從而實現開發智力和能力、提高創造思維的品質、增強創造力的目的、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於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進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1.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來自於解決實際問題或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義常隱去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2.參與公式的發現過程。數學公式定理形成過程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經過觀察、分析,用不完全歸納法、類比等提出猜想,而後尋求邏輯證明;二是從理論推導得出結論。教學中的每個公式、定理都是數學家辛勤研究的結晶,他們的研究蘊藏著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而現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結論和推導過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並且學生對這樣的問題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引導學生參與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3.參與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解決數學問題要指導學生按照弄清問題、擬訂計劃、實現計劃、回顧四個步驟來進行。例題教學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應啟發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聯想、思考、探索,這樣既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又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雖然學生獲得上述結果要花許多時間,但做這樣一題的價值要比做五題強,同時學生活動自由了,參與意識增強了,思維更活躍了。因此,花點時間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將學生規定在某種思路里,即沒有真正給予學生參與權和自主權,也會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不寬闊。數學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習與學生、教材與學生相互作用的場所。在課堂上應極大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喚起學生對數學的酷愛,讓他們在迫切的需求下學習,使他們把數學學習成為自覺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三、利用設問,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1.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是學生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數學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沖突,這種沖突能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在創設問題時,衡量問題情境設計的標准有兩個,即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直接有利於教學目的。
2.啟發引導,保持思維的持續性。在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但怎樣保持這種積極性,使其持續下去而不中斷呢?
(1)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數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師提出問題後,應該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實驗表明,思考時間若非常短,學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簡短,但若把思考時間延長一點時間,學生就會更加全面地回答問題,這樣合乎要求和正確的回答率就會提高。當然,思考時間的長短是與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密切相關的。目前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提出問題後,不給思考時間,要求學生立刻回答。當學生不能立刻回答時,便不斷重復他的問題,或者另外提出一些問題來彌補這個「冷場」。其實,這是干擾學生的思考,「冷場」往往是學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靜,實際上思維活動卻很活躍。
(2)啟發要與學生的思維同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般要讓學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
(3)要不斷向學生提出新的教學問題。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且是思維的方向,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更深入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合適的數學問題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① 問題要有方向性。這是指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於教學目標。②問題的難度要適中。這是指問題不宜太難和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坡度。③問題要有啟發性。有的教師往往把啟發式誤認為提問式,認為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其實問題並不在多少,而在於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是關鍵性的問題,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塊打破成三塊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教師問:「若帶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I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Ⅲ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這就是一個極為關鍵性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它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並為學生學慣用「角邊角公理」奠定了基礎。
3.重視學生提出的問題。上《平行四邊形》一節時,整節課採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氣氛熱烈,學生回答也不錯。但課後筆者發現沒有一個問題是學生主動提出來的,這樣教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於是筆者認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逐漸把問題習慣於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與引導學生思維、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成績。
四、平時教學中應善於與中考和競賽內容接軌
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善於把學習內容與中考或競賽內容接軌。講課過程中,可讓學生在學習新課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不自覺中接受中考試題或競賽試題的熏陶。在平時教學中,筆者非常注重做題,特別是各種中考題或競賽題,做完後善於總結,並把各種題型分解在每一節內容中,讓類似題型貫穿於學生的訓練中。
參加中考或競賽,要想獲得好成績,不是靠一個月兩個月的輔導就能見效的。首先教師要多做題,頭腦里要有東西,交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課堂上要多滲透。平時為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筆者每堂課都會留下一道或兩道有一定思考價值的數學題寫在黑板上,或競賽題或中考題,讓不同層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討論,從而在討論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
在平時教學中,很多教師走入了一種誤區,認為學生多做題就能提高學習成績,於是題海戰術成了很多教師的法寶。殊不知,這不但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談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了。
我們都有這么一種體會,許多學習數學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觸數學題後,卻仍能解出一些很復雜的數學題。為什麼?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們掌握了數學解題的思想和方法。中學數學中處處滲透著基本數學思想,如果能落實到學生學習和運用數學的思維活動上,就能在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方面發揮出一種方法論的功能。因此,只有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才會游刃有餘、水到渠成。 其實,對中考或競賽試題,只要少加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每一道題,都包含著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那種考試過程中靠碰熟悉題提高成績的做法說到底就是碰運氣,是不可取的。教師的精力應該用在平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上。
六、講課的同時給予學生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是21世紀教師素質的重要體現。把教學看作是知識的傳授是傳統的教學觀點,也是落後於時代要求的。學習方法指導,簡稱數學學法指導,是「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只是為學生的認識的發展提供種種有利的條件,即幫助、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習慣。教師應該做的是善於「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這也是新課改的要求之一。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應更突出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做作業的習慣,都加以引導,使之更趨科學合理。要求學生學習時要專注,不受外界的干擾;要耐心仔細,獨立思考,不抄襲他人作業;要學會分析學習的困難,克服自卑感和驕傲情緒。
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路,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七、數學課堂教學的語言要講究藝術
語言是教學思想的直接體現,是教師使用最廣泛、最基本的信息載體,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語言。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著學生的情感,所以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教學語言不僅要准確規范、嚴謹簡約、還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風趣、比喻恰當。
事實上,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多種多樣,語言藝術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數學教師應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達到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藝術性的辯證統一。這樣,教學水平自然就會不斷地得以提高。
八、善於與學生交流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與學生只有實現心靈的零距離,學生才會打開心靈的窗口,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一切。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一是要有寬松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其聰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師輸出的各種信息才會在學生頭腦里暢通無阻,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師對每一個學生充滿信任和期待,就會使學生得到一種潛在的鼓舞和力量。實踐證明,學生喜歡熱情和藹、敬重學生、耐心指導、誨人不倦的教師。有的教師雖然有比較精深的專業知識,對教材的分析、講授能力強,但是由於不善於和學生建立真誠合作的關系,師生之間存在感情隔閡,教與學不能協調配合,結果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保證。
總的來說,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良好的自身素質是基礎,正確的學生觀是前提,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愛好是關鍵,優良的教學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㈡ 如何創造巔峰學習狀態
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為學習必須刻苦:「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苦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等。但我要告訴大家這種認為學習必須刻苦的觀點是錯誤的。有的同學認為:學習是最痛苦的事。所以我們向他表示同情。因為,二十一世紀的基本特徵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再過十年,你的學習能力就是你的生存能力,賺錢能力,你的報效國家的能力。
從生理學的角度出發,在學習上感到快樂或痛苦完全取決於最初的生命體驗,如果在你小時候你的爸爸媽媽教給你學習是快樂的,這樣在你游戲過程中,取得了進步,又受到了爸爸媽媽的表揚、鼓勵,於是你越學越喜歡學,越喜歡學你就越能找到方法,這樣你真的感覺到學習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但是,同樣在你小時候玩耍時,你的爸爸媽媽卻告訴你:你不可以整天玩,你得學習,學習才是正經事。這樣,你會認為正經事就不好玩了。爸爸媽媽又說:正經事就必須刻苦、努力。所以,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如果你不刻苦、努力,爸爸媽媽甚至會打罵你。這樣,你更加認為學習是最痛苦的。
告訴大家一個生理規律:人體可以分泌2000多種荷爾蒙,也叫激素。當你懷著快樂的情緒學習時,體內分泌的荷爾蒙是腦內嗎啡,學名叫β內啡肽,它的作用:1、讓人舒暢的程度超過嗎啡的10倍。2、讓人心情愉悅、寧靜。3、激活大腦內的記憶物質。所以當你心情愉悅學習時,體內分泌腦內嗎啡,作為催化劑,催化大腦產生大量記憶物質,迅速記憶。
而當你懷著痛苦情緒學習時體內分泌的荷爾蒙是: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氯化銨。它們在體內的作用:1、使人心跳加快。2、讓人肌肉綳緊。3、讓人血管收縮。這三類荷爾蒙讓人肌肉感到的痛苦程度超過蛇毒的10倍。當你懷著厭倦、痛苦、緊張、焦慮、煩躁、壓力、恐懼等情緒學習時,這三類荷爾蒙讓人肌肉感覺到壓力比較大。
所以,「學習不好的同學通常坐不住凳子」,而學習好的同學在學習時的感覺是快樂,絕不是痛苦。———痛苦使人改變,快樂使人堅持。
一、學習不好有七大原因:
1、自我觀念的局限。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人大約在三歲的時候產生自我觀念),而人的自我觀念就像「煤氣罐」的閥門,它需要釋放,這個世界沒有什麼難學,什麼不難學,找到方法,什麼都不難學,你可以學會任何學科,並且輕松愉快。
雖然,理論上人的潛能是無限的 ,可是現實中,有些學生學習某些學科時,明明是也很賣力,但是學習成績卻很低。於是人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理論: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針對這一現象,美國的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把一些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集中到一起,請了一位數學家來給他們上課,心理學家在旁邊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經過半年時間,結果考試成績是:大部分學生的成績仍然不好。所以這個理論「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不成立。
在過去十幾年中, 如果你形成了錯誤的觀念,那麼對你來說是災難性的。所以,你首先要轉變觀念:這個世界沒有哪個學科是難的,只是沒有找到方法或是你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而不是你笨,你沒有天賦。要知道你的觀念在牢牢地束縛你,要想改變現狀,你必須學會反省,從而找到這個錯誤觀念,然後再把它徹底改正過來。
2、方法不得當。
現在很多同學錯誤的認為理科學習方法就是做題,文科學習方法就是一個字「背」,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往往事倍功半。
其實理科和文科的學習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打個比方:「挖溝」(2米寬,2米深,100米長)。現在有兩種挖法。第一種挖法:從一頭開始,挖2米寬,2米深,然後按照這個尺寸,慢慢推進,一直挖到100米長。第二種挖法:從一頭開始,挖2米寬,20厘米深,然後按這個尺寸,一直挖到100米,再從頭開始,按照上面的方法進行,一層一層如此反復,直到挖完。
顯然第一種方法代表著理科的學習方法。
總結四句歌謠:
⑴步步為營,舊知識沒學會,不學新知識。
⑵循序漸進,不能跳躍。因為理科的知識體系是嚴格按照邏輯體系編排的,新知識要用舊知識去推導,解讀。
⑶重點突破:三定(定義、定理、定律)
⑷反復練習,增長能力。
第二種挖溝方法代表著文科的學習方法。
總結四句歌謠:
⑴鬼子掃盪,不要在不懂得地方停下來。
⑵大面積反復,溫故而知新。
⑶充分聯想,掌握知識。(重在理解)
⑷整體把握,總攬全局。
Ⅰ、學習的四種程度:
⑴聽懂了。⑵、記住了。⑶、學會了。⑷、掌握了。
Ⅱ、學習的程序:(特別數理化)
⑴專心聽課。(聽懂了)
⑵認真看書。(記住了)
⑶、做例題。 (學會了)
⑷做習題。 (掌握了)
3、基礎知識掌握不牢。
4、沒有學習興趣。
5、缺乏激勵因素。
6、情緒問題的困擾。
7、用功程度不夠。
二、十二大學習規律:
1、人的潛能是無限的。
2、學習是人的本能行為。
3、興趣是培養出來的。
4、學習是簡單的,只要模仿就夠了。
特別英語:①模仿②大聲朗讀③大量閱讀
5、主動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學習是腦力勞動,從事學習的勞動者必須處於主動狀態」。
哲學家尼采形容人的心理狀態:第一種:90%的人象沙漠中的駱駝。其心理狀態是被動的。(語言描述為:你應該)。第二種:草原中在追趕羚羊的獅子。其心理狀態是主動的。(語言描述為:我想要)。
我們同學要象草原上追趕羚羊的獅子一樣。正如高爾基所說:「我撲在書籍上,就象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6、要有方法。
7、必須有目標
8、要有持續的激勵。
9、消除情緒困擾。
10、正確使用身體。
要想高效的學習狀態,必須做到:
①肉體高度放鬆。②大腦高度專注。③心情愉悅、平靜。
上個世紀80年代,文盲的定義:不會使用符號的人(指不識字的人)。
上個世紀90年代,文盲的定義:不會使用現代化手段的人(指不會使用計算機的人)。
今天,文盲的定義:不會使用自己身體的人(指你擁有無限的潛能,但不懂得使用)。
11、擁有健全的人格。
信念是開啟學習潛能大門的鑰匙。「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
12、批評的方式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
各位同學,人生要有夢想,只要心中擁有夢想,把你的潛能釋放出來,那麼,我們一定能夠成為人生的成功者。
二十一世紀是我們中國人的世紀,確切的說是你們這一代中國人的世紀,如果,你們發奮學習,自強不息,當有一天你們真正在國際舞台上叱吒風雲的時候,到那時我們才能驕傲地、勇敢地說「我們中華民族又一次站起來了!」。
㈢ 如何創造孩子的巔峰學習狀態
子曰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源,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 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之後,自然會學得 比別人好。
學習興趣與動力是學生學好知識的源泉,是教育心理學和教學理論及實踐關注的最重要領域之一,也是 廣大家長急切希望解決的問題。董進宇博士在《創造巔峰學習狀態》中學生潛能訓練營中,深入講解了如何 激發學習興趣與動力。
㈣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是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學校要把「構建有效課堂」當作抓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並通過教研活動、檢查考評、總結匯報等一系列措施,切實把課堂抓出成效,使之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師要根據各年級、各學科學生的基礎和特點,制定教學目標,使「向40分鍾要質量」真正落實到每一堂課,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加強課堂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把功夫下在課前。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仔細備課,必要時採取集體討論的方式備課。二是把力量放在課內。教師要盡可能做到讓每堂課都優質高效。三是把補困加在課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不僅要幫助學困生解決學習上的疑難問題,而且要幫助他們解決思想問題。建議採取如下措施:建立學困生成長檔案;任課教師對任課班中的學困生做到心中有數,分層次教學;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經常與學困生談心,鼓勵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並及時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四是精選課堂教學例題、習題、作業題。我們要求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例題、習題和學生作業題做到精選精改,注重效率。不僅要認真抓好備課、上課、布置與批改作業等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規范教學行為,而且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意識,抓好教學反思,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引導者。
㈤ 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思路。具體應做到以下兩點。 一、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或用講授法,或用討論法,或用談話法,或用練習法,或用實驗法,或用點撥法,或用讀書筆記法。同時,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體現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使用多媒體技術,正確處理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學得更積極,更主動。 二、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創設開放性課堂 現代教學不應局限於課堂上,束縛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師的可控制圈內。課堂上,教師應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加強課外閱讀。這樣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是,學生可在活動中活用課堂所學知識,創造性地開展活動,進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主人翁意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我在思品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 四、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思品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五、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 熱愛學生, 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作為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
㈥ 如何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體驗,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氣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都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其次,學生的思維狀態是否被激活,教師有沒有對學生形成積極的認知干預「積極的認知干預」要求教師理解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也就是說,要理解和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學到了什麼。
為達成良好的情緒狀態、交往狀態、對學生認知形成積極正面的干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學習情緒的激勵,採取積極的態度肯定學生,提高學生自尊心,促使學生產生良好反應。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沒有了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愛護就會變成粗暴的傷害;沒有愛護的尊重就成了漠不關心;沒有了嚴格要求,尊重就成了對學生行為的放縱。
(二)教師應該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個人的、積極的交流,注意對學生的尊重。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用親近、微笑、點頭予以表示;當學生回答正確時,給予積極的強化,如點頭、重復學生的正確答案;當學生回答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應該忽視或戲弄學生,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可以對學生說:「不錯」,「有進步,誰能再補充一下」等等。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句體己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個尊重的姿勢,也許能將孩子巨大的潛能喚醒,讓他的天性中最優美、最靈動的東西發揮到極致。
(三)教師應該防止產生師生之間的隔閡。不要只注意優秀學生或者個別要求關注的學生。學校里沒有所謂的「差生」。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應以積極、熱切的期望,多角度地來觀察、評價和接納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創造條件發展他們的潛能。因此,我們要摒棄已經習慣了的橫向比較,採用縱向比較,促使我們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同時也正適應了每一個獨特的學生發展的需要。
(四)當學生完成某一任務時,教師不是對它草率地瞧一眼,打個勾或者表示一下就算了事,而應該從質量的角度予以評價,對完成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點,肯定學生的想法和觀點,以便學生取得進步。教育並不是由教育者替代學生設置模式,個性更不是教育者一拍腦袋為孩子們想出來的,教育不過是創造環境、設置條件、營造氛圍,讓學生有廣闊的心理空間和心靈自由。
(五)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形成概念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用有意義的方式來思考和運用學習材料。這樣,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得到強化,有利於學習者完成學習任務。要讓學生知道,做任何事,只要你努力去做,不怕困難挫折,就會有成功的希望。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創造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使他們懷有成功感。
(六)注意課堂提問的設計,多提一些有梯度的值得爭論的問題,提高問題的質量,這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同時要允許學生從各種角度提出問題和作出解答,所有學生都能參與討論。教師不輕易把學生的思路納入自己思路,而是通過巧妙的點撥和引導,啟發和訓練學生的思維。
㈦ 如何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1、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㈧ 如何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課堂效果的提升是每個從教人員努力追求的目標之一。要想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首先教師要認真的備好課,所選素材一定是結合放下學生喜歡的人物或者故事。其次,課堂上和學生互動也很重要,因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無論教師設置多好的教學環節,如果學生不參與,那麼學生學習的獲得感也不會那麼強。自然也就不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㈨ 如何增強課堂學習效果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在學習態度上,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我認為不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下嘗試:
1、創設情境,營造利於能力發展的教學環境。只有在課堂創設多元化的情感空間,才會使能力的形成融匯於統一的整體布局中,才會使學生在充滿情感、美感、和想像的教學情境中不斷體驗,從而發現學習的樂趣。
2、圍繞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做學問。在問題設計上盡量與學生日常經驗相聯系,力求有實用價值;具有開放性,以便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孩子在「跳一跳,摘果子」的過程中獲得學習過程的體驗。
3、圍繞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交流。
讓學生們親自經歷發現、體驗、探究與感悟過程的課堂,孩子們的主動參與使課堂變得生動,充滿生機。
4、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創造。
為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培養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為他們充分發展創設寬松的環境和氛圍,還要盡量創設一種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處理問題,猜測、操作、試驗、調查、信息搜集與、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
5、讓學生在有效的課堂練習中鞏固知識,
學生層次的不同決定了鞏固練習的不同。現在提倡的精心設計板演作業、基礎訓練作業、拓展提高作業等這樣幾種作業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在作業的選擇上一定要有分類。批改作業中要仔細分析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別問題。如是共性問題,就要集中講評;如是個別問題,就要個別當面輔導。
6、要重視教學活動的反饋。
教師和學生要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調節教和學的活動,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反饋時間要及時。教師要做到每一節課都有反饋,表揚好的做法,提出問題和缺點,讓學生及時糾正錯誤,強化重要內容,加深學生對當堂內容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能靈活理解所學知識,做到舉一反三。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教師要耐心地多講解幾遍並加上適當地練習。(2)反饋方式要多樣、靈活。(3)反饋應該貫穿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只有師生的心靈不斷撞擊,才會產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師生的情感不斷交流,才會激發人性的快樂。只有通過我們尊重人的發展規律、尊重教育的發展規律,轉變觀,念提升能力,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