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最早的活字印刷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活字印刷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10-08 21:19:57

① 最早的活字印刷是由誰發明

畢升
畢升(?-約1051)北宋發明家。徽州(今安徽歙縣)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我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
的,現在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刻版印刷術」。刻版印刷術的前身是
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紀出現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
出現以後,逐漸發明了刻板印刷術。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國已非常盛行,並
先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影響到非州和歐州。公元十一
世紀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印刷術出現了許多重大的改革和發明。宋代慶
歷(公元1041年)間,畢升首創泥活字版,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據沈括的《夢
溪筆談》記載,畢升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為燒硬後,便成活字。
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
上面,加熱,使蠟稍溶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因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板
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經濟
方便。

② 活字印刷是誰發明的

爭論中呢。別說德國谷登堡,韓國還有爭著的呢。

有一種說法:
活字印刷術,中學歷史課本上都說是北宋人畢升發明的,可惜這偉大發明隨著畢升本人一起被扔進了棺材,歷史上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幾乎沒有採用過。從宋朝一直到明清,大量採用的還是雕版印刷,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泥活字從技術上根本就不過關,否則的話,難以解釋為什麼連中國人自己都不願意採用。對印刷業產生革命性推動作用的,不是畢升的泥活字,而是德國人谷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並且,根本沒有證據表明德國人古登堡是採用了畢升提出的技術方案才解決了製作金屬活字的難題。實際上,是古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促進了信息在西方的廣泛傳播。

又有人說:
宋代發明家畢升(?-約1051)首創活字版印刷術。據沈括著《夢溪筆談》載:畢升在宋代慶歷年間,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熔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樣印刷。此外,畢升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畢升的發明比歐洲早400多年。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擺脫了蒙昧,提高了交流效率,為人類創造文明史奠定了技術基礎。但少數西方人對東方文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在印刷術問題上不願承認中國人的歷史貢獻,總認為德國人谷登堡為活字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谷登堡何許人也?谷登堡(,?-1468)德國人,鉛活字印刷的發明者。年輕時曾學金工。後從事金屬活字的鑄造和金屬活字版印刷的研究,並建立了活字版印刷工場。1450年前後用所制活字字模澆鑄鉛活字,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聖經》等書,為現代金屬活字印刷術奠定了基礎。還根據壓印原理製成木質印刷機械以代替手工刷印。顯然,谷登堡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其作用不可低估,少數西方人固執地認為谷登堡是活字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可能是認為他發明了印刷字母的活字印刷機的緣故,在這一點上,他們的觀點是荒謬的。

為什麼少數西方人只承認谷登堡為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呢?是因為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有北宋時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畢升發明泥活字印刷的記載,但由於當時的活字印刷品未能流傳於世,以致後來有人懷疑中國對活字印刷術的首創。但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證明,這些西方人的觀點是錯誤的。2000年1月初,中國歷史學家宣布,中國新近發現的一批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表明,活字印刷術的確源自中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西夏學專家史金波教授介紹,這批活字印刷品出現於俄羅斯收藏的中國黑水城文獻,以及中國寧夏、內蒙古和甘肅等地出土的文物中。中國專家學者在對這批800年前西夏王朝時期的世俗文獻和佛經進行整理研究時獲得這一重大發現。史金波教授說:「西夏(1038-1227)是與宋王朝同時期的中國少數民族政權。這批西夏文活字印刷品的問世,說明活字印刷術在中國中原地區發明不久,就很快傳播到了西部地區。」這位歷史學家同時透露,史學界還發現由中國敦煌出土、現流失於海外的近千枚回鶻文木活字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活字實物。回鶻也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政權。西夏使用的活字是方塊字活字,而回鶻活字則是一種包括了詞、詞綴和字母活字在內的混合型活字。從使用活字印刷的時間上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不久,位於中國西部地區的西夏和回鶻在十二世紀中葉和十三世紀也相繼使用活字印刷,而歐洲採用活字印刷是在十五世紀中葉。這就說明中國的活字印刷是怎樣由東向西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西方的。

印刷術發明權的論爭並未止息
——訪北京大學肖東發教授
姚 雪

編者按:印刷術的發明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北宋時期,平民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改進,並傳播到世界各地,大大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我國是印刷術的起源國這一事實,不僅長期讓國人引以為豪,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認。然而盡管如此,印刷術的起源之爭,仍未停止過。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例,近年來,韓國就一直在這方面有不同觀點,近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姚雪采訪了一直密切關注此事的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肖東發先生,並將訪談作了詳細記錄。本刊現將記錄全文發表如下。
姚:肖教授您好,聽說您2002年6月再次訪問了韓國,並參觀了清州古印刷博物館。您能簡要介紹一下最新情況么?

肖:2002年6月,韓國濟州島耽羅大學第二次請我講旅遊文化課。6月12日,我訪問了位於清州市的古印刷博物館。1992年3月17日,清州市整修興德寺舊貌,在此基礎上修建了清州古印刷博物館。興德寺就是韓國的金屬活字本——《 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 》(以下簡稱《直指》)的刊出地。現在這個博物館是2000年6月在韓國政府的支持下重新整修以後擴建開放的,主要陳列室有印刷文化室、印刷工具室、《直指》金屬活字工房模擬館等。尤其是金屬活字工房模擬館引人注目,這里以幾組蠟像來展示活字印刷的步驟,從燒蠟、制模、排字到印刷、裝訂等,每道工序大概有3~4個蠟像,和真人一樣大小,每組中都有一個是活動的,以頭、手的動作來演示具體操作,口中還念念有詞,用韓語進行解說。這個博物館正在舉辦」古活字印刷特別展」,展出了來自韓國各地的大量的活字。在博物館入口的醒目位置,擺放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的證書和2001年6月11日國際咨詢會的照片,還有與會者的簽名。《直指》在該會議上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本。這次我還看到了一些平時不輕易展出的展品,並且拍攝了整個參觀過程,留下了寶貴的資料。我的感受可以用「震驚」兩個字來形容。一方面,整個博物館從規模、設計到宣傳,都是下了大力氣的,展品也很豐富,可見韓國對這段歷史非常重視。這一點是值得我們關注和學習的。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印刷史研究者,我不得不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歷史上,韓國對活字印刷尤其是金屬活字是做出過一定的貢獻,但在整個展覽中,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國——中國的地位和作用,卻被不公正地抹殺了。許多關鍵的技術環節用的就是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記的畢升的方法和王楨在《造活字印書法》中以及金簡在《武英殿聚珍版程序》中所用的工藝流程,十分明顯,然而卻均不加以說明。只講韓國金屬活字發明最早,對印刷術貢獻最大,不僅有違歷史的真實,而且對一部《直指》進行了超大規模宣傳,在時間和投入上可以說異乎尋常。這些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應該引發更深一層思考,也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姚:您說的超大規模宣傳包括哪些方面?它們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肖:韓國對印刷術發明權的宣傳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最上一層是爭取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認,認定在高麗王朝隅王3年(1377)興德寺刊出的《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即《直指》是在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我特意看了該館展出的國際咨詢會議上的照片和簽名,發現其中沒有中國人。這就是對中國學術界的刻意迴避,否則它申請世界遺產必然會面對來自我國學者的質疑。

第二層次是對韓國內外的學術界和知識界。他們在舉辦其他學科國際會議時,也組織與會人員參觀清州古印刷博物館的展覽,以多種方式向外國學者宣傳韓國在印刷術方面的貢獻。

第三層次是各種媒體和形式的宣傳。「直指」二字的標志常常醒目地出現在各種媒體和當地的建築物上,在韓國不同文本的旅遊手冊及宣傳品上也將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宣傳點。

第四層次是廣大韓國國民,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印刷術的發明及金屬活字本《直指》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重視。金大中總統親自參加了該館的活動,與此相關的清州市和發現《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的慶州市更是將印刷術作為本地的重要賣點和旅遊資源,比如在清州就有「直指路」、「直指橋」,清州古印刷博物館館長指著對面的建築還給我講了下一步擴建的宏偉計劃。活字印刷已經成為該城市的一個金字招牌。2001年11月,清州古印刷博物館被韓國的文化觀光部選定為韓國最優秀的博物館。除了古印刷博物館外,與其鄰近的還有清州國立博物館及幾個民俗博物館,都有關於《直指》和韓國活字印刷方面的陳列。2000年9月,韓國政府投入100億韓元舉辦清州國際印刷出版展覽會,用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通過各種活動宣傳 《直指》和韓國在活字印刷方面取得的成就,鼓吹他們是金屬活字的最早發明者。現在他們又投入50多億韓元,准備籌辦清州古印刷博物館開館十周年慶典。這樣前後相繼投入相當於人民幣1.2億元的資金,這還不包括1997年到2002年每年召開的國際會議的費用。當你看到2000年9月22日到10月22日當地歷時一個月的活動節目表和有關畫冊,就會感到我所用的詞彙並不過分。

第五個層次是對少年兒童和對教育界的宣傳。在參觀博物館時,有一位館員自豪地說,《直指》已經寫入他們的小學教科書了,這讓我感到心頭一震。於是,後來在韓國的幾天里,我所有空閑的時間都在書店裡尋找他們的教科書,盡管我不認識韓文,但我熟悉有關圖片。老天不負有心人,我終於在有限的時間里,在他們小學五年級、六年級的《社會》課本中,找到了這方面的內容。這樣全方位地宣傳,其影響是可想而知的。無論是對本國國民,還是對外國人,如果他們對印刷術歷史沒有深入研究,很容易被這樣強大的宣傳所蒙蔽,留下錯誤的印象,忽略中國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方面的真正功績。我更加感到匡正視聽、還歷史本來面目的必要性。

姚:對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歷史的本來面目應該是如何的呢?

肖:這里有一些重要事實需要澄清。一是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在實踐中取得了成功。韓國學者認為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只是一種思想,沒有在實踐中使用,畢升製造活字後便將其收藏起來,束之高閣。而事實上,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活字印刷的步驟記載的非常清楚,還說「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說明它有過實踐。關於這些活字的收藏,則是「升死後,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寶藏之」。也就是說是在畢升死後,這些活字才被沈括的侄兒們收藏起來,在此之前,已經有過許多印本,認為它沒有在實踐中成功是站不住腳的。從年代上說,沈括和畢升是同時代的人,並且親眼見到過這些活字,也增加了這些記載的可信度。另一個有力論據是,最近在我國發現了大量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這些地方的活字印刷術是沈括在1080年知延州的時候傳過去的。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其位置正和西夏交界,如今從寧夏的銀川、賀蘭山,一直到甘肅敦煌、新疆西域一線上,發現十幾處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這有力地證明了我國活字印刷術在實踐中不僅成功了,而且很快向西北傳播。韓國的活字印刷也是由我國傳去的,從清州古印刷博物館的實物和模型都可以看出採用蜜蠟固定找平活字,也就是畢升發明的松脂蠟法。他們沿用著畢升法,卻同時否定貶低畢升的發明,這是不明智的。這就引出第二個必須強調的論點,我國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國,這一點不容置疑。大量文獻和事實材料證明,我國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國,這已經得到了世界的承認。韓國《直指》刊出的時間是1377年,相當於我國明代洪武十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我國宋元時期的活字印刷》,裡面引用的文獻和實物,有宋代的,也有元代的,都早於韓國的1377年。僅舉一例,如元代王禎的《農書》里附的《造活字印書法》寫道:「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它的意思是把錫字用鐵條穿成行,排在字盤里,然後用界條隔開來印書,這就把當時錫活字的鑄造方法講得很清楚了。據潘吉星等學者考證,這里的「近世」指的是「元以前的南宋。事實上,充分的歷史事實證明,中國金屬活字印刷的起源時間最遲應該在南宋,也就是12~13世紀,這早於韓國。三是韓國在活字印刷方面的成就該如何恰當評價的問題。在歷史上,韓國對活字印刷的發展做過貢獻,特別在金屬活字方面。在大約相當於我國明代初年的李朝太宗3年(1403),設立了專門從事金屬活字鑄造及印刷的機構鑄字所,前後大概鑄有幾百萬金屬活字,目前尚有大量的活字印本存世,這一點在清州博物館展出的展品中就可以充分體現。對此我們應給予肯定。但就活字印刷術這一重大發明而言,其原理是最重要的,它出於畢升的發明,這一點有著充分的論據支持,是必須予以承認的。而採用何種材料製作活字則是多樣的,木、銅、錫、鐵等都是材料上的擴展和應用。所以,對於歷史應該持冷靜客觀的態度,不要不恰當地用一些「最早」、「最大」等字眼來誇大其辭。

姚:中韓兩國究竟哪國發明金屬活字更早,在金屬活字印刷技術上有哪些不同呢?

肖:在韓期間我與幾位韓國學者心平氣和地交換過看法。可以說各持己見,也有不少啟發。金屬活字包括銅活字、錫活字、鉛活字、鐵活字等,兩國都以銅活字為最早。從時間上看,韓國最早用金屬活字印刷書籍的記錄為1234~1241年之間。中國關於銅活字起源時間的記載更多,有五代、宋、元、明四種說法。明代已被大量文獻和實物證明是銅活字發展的成熟時期,不必討論。我在2000年提交的論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在宋元時代的發展與傳播》以及2001年出版的《中國圖書出版印刷史論》一書中都詳細列舉了前三說的根據。

「五代說」的根據是,元岳浚在《九經三傳沿革例》中曾與二十三種版本的「九經三傳」相比勘,其中提到五代後晉「天福銅版」。明楊守陳也提及「魏有《太和石經》,晉天福有《銅版九經》,皆可紙墨摹印,無庸筆寫」。張秀民等學者據此認為是整塊銅刻板。也有學者指出九部經書有四十餘萬字,刻成銅版,工程巨大,在國家處於分裂狀態的五代後晉,刻銅版印刷九經在經濟實力上難以負擔,只有用銅活字擺印才有可能,但其年代為公元936~943年,比畢升還要早100年,原文過簡,缺少旁證,不便肯定,留待研究。

「宋代說」的文獻依據有三條、旁證兩條:一是宋孫奭《圓夢秘策》序文,有「用不敢私,鐫金刷楮,敬公四海……景佑三年(1036)四月上浣休休老人孫奭敘於《圓夢秘策》之端」。這里的「鐫金」以鐫刻銅活字的可能性為最大。

二是清蔡澄《雞窗叢話》:「嘗見古骨肆,古銅方二三寸,刻選詩或杜詩韓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識者曰:此名書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頒行天下,刻書之式。」賀聖鼐在其《中國印刷術沿革史略》中認為此書范即宋代的活字版。《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一書中還提到清張延濟藏有監官翟惠銅版,長方形,反文,厚半寸,背無文字,其面中鑿山水形,左旁鑿「掌典」二字一行,右旁鑿「專知翟惠監官」一行。

三是孫從添《藏書記要》稱「宋刻有銅字刻本、活字本」。

旁證之一是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復制了一圖版「金代之金屬活字版」,並引《金泥石屑》一書的說明文字:「千佛銅牌,多無文字,此有皇統紀元年號,及李稀造題字一行,用活字排集成之,乃活字版傳世之最先者。」魏志剛先生在《關於我國金屬活字版(公元1148年)記述與物證》一文中也復制了這一圖版,並指出「皇統為金熙宗完顏稟的年號,使用此年號時間為公元1141~1149年,戊辰為1148年。由於此圖中的多個圖版高低不平,兩邊文字排列歪斜,明顯地是活字排版」,末題「皇統戊辰歲次十一月日 記平陽府李稀造」可以清楚看出字距較大,互不交叉,字形歪斜,字列不正,濃淡不一等活字版的特點。

旁證之二是北宋慶歷年間,宋朝政府曾「發內府金,收換會子。收銅版,勿造」。可見這時已有用銅版印刷鈔票的事情了,可參見《辭源》銅版條。

「元代說」的根據有二。

一是元代黃溍(1277~1357)《金華先生文集》卷四十一《北溪延公塔銘》載:元「英宗皇帝以禪師先朝舊德,每入見,必賜座,訪以道要。命於永福寺與諸尊宿校勘三藏(原為歲字,從蔡美彪文改),將鏤銅為板以傳。後因屑金書藏經,慮前賢撰集之書或有偽濫,復命之刪定焉」。這段話的意思是:元英宗命智延「校勘三藏」,然後「鏤銅為板以傳」;後因發現藏經「或有偽濫」,復改命先行「刪定」。有的學者認為:鏤板「三藏」,工程浩大,英宗只當了三年皇帝(1320~1323),便被御史大夫鐵失所殺,元朝政局陷入混亂,英宗的計劃實際並未實現。但這條資料仍有重大的學術價值,正如蔡美彪先生所說:「足見『鏤銅為版』的事在當時已經是可能的,並且還一定有過這樣事實的經驗。如果真的要印行藏經之類的大部分書籍,就很有可能使用這種比較方便的銅活字印刷。」另外,楊繩信先生的《中國版刻綜錄》也認為「鏤銅為版」是「銅活字」。這就是說,在元代中期,我國已經可以「鏤銅為版」,銅活字的發明時間當會更早。

二是元代王禎《農書》所附《造活字印書法》載:「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於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錫活字是鑄造的,而不是在錫上直接刻字。既是鑄造,那麼一定要經過刻字模、熔錫、修整等工序。錫字能用鐵絲穿成行,想必是每個錫字上有小孔。把它們穿好排在字盤內,再用界條隔開來印書。但是,由於錫活字吸水性差,與金屬活字配套的油墨沒有很好解決,以致難於使墨,印刷效果不好,這種新的印書方法未能久行。王禎所述「鑄字」、「易行印書」技藝及其「不能久行」的原因,是如此具體而明晰,說明其作絕非憑空而論,無據而談,而是用錫活字印書實際情況的記述。關於「鑄錫作字」的時間,潘吉星等學者經過認真考辨,認為王禎這里所說的「近世」是指「元以前的南宋」,(12~13世紀),而不是元朝,因為談到宋元之際或元初時,他已用『今』或『今世』的詞了。事實上他所列舉的印刷史四個發展階段是:1)五代(10世紀)雕版印刷→2)北宋至南宋(11~12世紀)的泥活字印刷→3)「近世」或南宋(12~13世紀)的金屬活字→4)「今」或宋元之際至元初(13世紀)經改進的木活字印刷。由此可以看到,中國金屬活字印刷的起源時間最遲應在南宋(12~13世紀),而不是元初(13~14世紀)。以上兩條元代文獻的時間都帶有上溯性,均可作為宋代說的旁證。年代范圍應不晚於1234年。對王禎的這段話有必要進行重新認識,「不能久行」說明它還是使用了一段時間,其不能久行的真正原因,並非簡單的「難於使墨,率多印壞」,也並非現在韓國學者推測的是由於「中國用水墨,韓國用油墨」,而是由於和當時發達的雕版印刷術相比,它的效率實在太低。

金屬活字印刷的低效,在古代中韓兩國是相同的,韓國甚至比中國更甚。據朝鮮《世宗實錄》記載,韓國在1403年至1420年之間使用的金屬活字「癸未字」由於「才印數葉,字便松動」,因而一天的印刷數量不超過10個印刷頁。到1420年經過改革後出現的「庚子字」,其一天的印刷數量也僅20餘頁,被韓國人奉為金屬活字印刷頂峰的「甲寅字」,其一天的印刷數量也才40餘頁。

由此可見,金屬活字在中國不能久行,是由於在中國具體的印刷環境中,其印刷效率相對低下造成的。而相同甚至更低的印刷效率,在韓國的印刷環境中卻能不以為少,堅持印下來。 (ID:382)

在印刷方法上,中國很早便脫離了捶拓式方法,進化為「刷印」,在印刷的用力方向上,脫離了捶拓式的上下縱向方式,而進化為左右橫向方式。(由於碑石為豎向長方形,因而上下縱向捶拓效率高;書版為橫向長方形,因而橫向刷印效率高。)但在韓國,最原始的捶拓技術(列印)及上下縱向印刷方式一直被使用著,而這種方式恰恰適用於金屬活字印刷。(金屬活字「難於使墨」,通過「列印」可加以解決;而王禎在《造活字印刷法》中特別強調活字印刷時要「豎直刷之,不可橫刷」,也即這種上下縱向印刷方式適用於活字印刷。)

姚:我覺得活字印刷技術原理更重要,至於是泥、木、還是金屬,包括銅、鐵、錫、鉛是第二位的。

肖:我非常贊成你的這一見解,許多學者也都持這樣一種觀點。包括多數韓國學者都承認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是畢升,他創造的原理和印刷實踐帶有開創性,其後任何工匠和技術人員都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加以探索和嘗試,可以在不同的層次和領域做出各自的貢獻。

韓國學者徐有榘在《怡雲志》卷七的《活版緣起》中說:「沈括《夢溪筆談》記膠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權與也,視鏤版用力省,而程功速,後世其法寢備,或用木造,或用鉛造,或用銅造,我東尤尚之。」可知朝鮮半島的活版技術 確實源於畢升之法,而且在材料上推出更多的數量和品種如陶活字、瓢活字、鉛活字、鐵活字等。高麗朝有關鑄字印成二十八本《詳定禮文》和《南明證道歌》的史料證明1239~1241年前,半島已有銅活字印書活動。其時相當於中國南宋末理宗端平至淳佑年間。進入朝鮮李太宗三年(1403,相當於明永樂元年),政府置「鑄字所」,金屬活字印刷得以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發展。從15世紀到19世紀,先後鑄造了「不下三十副」金屬活字,印刷了為數眾多的儒經和佛典,在世界印刷史上做出了貢獻,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僅據一本1377年(明洪武十年)的《直指》就認定其為「金屬活字最古老的書籍」,進而把出版之書的清州興德寺遺址認定為「世界上首先使用金屬活字之地」是不科學的。因為中國早在宋代就已經有金屬活字的印刷活動。王禎提到的1298年以前錫活字難道就不是金屬活字嗎,何況上文所列的文獻和實物都早於明初洪武年間。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包括金屬活字的史實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否定不了的。

說起活字印刷,有幾個技術關鍵。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門」中的記載雖然只有短短的三百餘字,但內涵相當豐富,基本包括了活字印刷的整個工藝流程,包括刻字、置范、排版、固版、印刷、拆版、效率,以及印版下落。這不僅增加了這一記載的可信度和權威性,也可看出畢沈兩家有比較密切的關系。

就在清州古印刷博物館的展覽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技術環節的應用。他們稱之為「蜜蠟法」。

王禎對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現在發現的實物告訴我們,在王禎以前的宋和西夏以及與王禎同時的回鶻地區都有木活字本流傳。王禎雖不是木活字的發明者,但還是對活字技術做出過獨特的貢獻。《造活字印書法》,中明確寫道: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為行,雕板木為字,用小細鋸鎪開,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試大小高低一同,然後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夾之。盔字既滿,用木榍榍之,使堅牢,字皆不動,然後用墨刷印之。」

這種用竹片界行夾緊活字的排版法後來也傳到韓國,為之所用。朝鮮李太宗三年政府置「鑄字所」初期的金屬活字以及民間排印家譜還是沿用「蜜蠟法」。世宗以後才逐漸改用王禎的「竹片界行夾緊法」。遺憾的是這些關鍵之處在展覽中根本不提,如果說整個展覽都不講外國,只展示韓國的活字,我也不強求。可為什麼直到最後,甚至在德國谷登堡之後才出現中國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圖片?這就難以自圓其說了。既然展覽的是活字印刷,為什麼不提這一技術的發明者和改進者畢升和王禎?這能說是尊重歷史嗎?

姚:和韓國這樣大規模的宣傳相比,我國在這方面似乎顯得有些沉默?您覺得作為印刷術的發明國,我國應該做些什麼努力達到以正視聽的目的呢?

肖:像我前面談的,韓國對於活字印刷是做過貢獻的,但是他們的這些成就與我國古代對活字印刷的貢獻相比,是不能等量齊觀的,尤其在發明權這一關鍵問題上。他們這樣大做文章,由上到下幾個層次在努力,並且已經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相比之下,我國目前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國對印刷史的研究、宣傳、重視程度都應該大大加強。在研究方面,我們早在幾年前就申報了幾個與印刷術發明有關的課題,原以為世界印刷大會之前可以批下來,可是到現在已經3年過去了,經費、人員、組織等等方面都還沒有到位。我們印刷博物館的陳列和宣傳就比不上韓國,投資也少。對我國是活字印刷的發明國這一歷史事實,有些人認為是老生常談,沒有必要再下力氣宣傳。許多國家都發行過印有谷登堡頭像的郵票,收集起來不下幾十種,而有關畢升的郵票,我國卻連一枚都沒有設計發行,有識之士呼籲多年也不見動靜。印刷術的發明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可小覷。因此,捍衛我國印刷術的發明權,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和宣傳,不僅僅是讓學習和研究者知道,還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在發明印刷術方面的貢獻。

③ 最早的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中國的畢白升在宋仁宗慶歷年間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專刷技術。

畢白升用屬膠泥做戰一個個四方長柱體,在一面刻上單字,然後用火燒硬,這便是一個個活字。印書時,先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用火在鐵板下燒,使松香和蠟熔化,另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壓一壓,把字壓平。撤去火以後,待松香和蠟凝固,一塊活字版便製成了,只要在字上塗墨即可印刷。畢白升發明的印刷方法,和今天的印刷方法相比雖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製造成活字、排版和印刷,都是相同的。

今天各種各樣的高科技印刷術不斷推出,但畢白升發明的那種古老的印刷術無疑為它們奠定了基礎。

④ 活字印刷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
隋唐時期出現雕版印刷,但它費工、費時,又不經濟,印刷術的改進創新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北宋的平民(普通百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的過程: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
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活字印刷術發明的意義:
活字印刷術及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活字印刷術的傳播及對世界的貢獻:
(1).活字印刷術發明後,陸續傳到世界各地。
(2).15世紀,歐洲才出現活字印刷,比我國晚約四百年。
兩項考古發現:
(1).考古學家發現了西夏時期的木活字印刷品,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2).山西應縣木塔內,發現了一幅遼代的紅、黃、藍三色佛像版畫,這就是發現的我國最早的雕版彩色套印印刷品。同時也說明:宋元時期,我國已有套色印刷技術。

⑤ 誰發明了印刷術 最早的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北宋仁宗慶歷元年至八年間,即公無1041-1048年間,一位名叫畢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沈括比畢升小十幾歲,是同時代的人,而且畢升製造的陶活字後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夢溪筆談》中關於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是翔實可信的。
然而,一些歐洲人曾經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於谷騰堡。谷騰堡是西德人。他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大約是公元1440-1448年間的事,比畢升發明陶活字印刷術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象任何發明創造一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它的社會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傳播信息。活字印刷術正是為解決這個社會需要所提出的問題而產生的。印刷術必須用紙和墨。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和油煙、松煙兩種墨。紙和墨的發明為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戰國秦漢以來出現的印章和拓碑等復制文字、圖畫的方法又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
顧名思義,印刷術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兩種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這道工序的名稱。從印刷術的命名中已經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緣關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術的兩個淵源。
早在公元前4世紀,即戰國時期,私人印章就已經很流行了。那時稱為「璽」。秦始皇滅六國,得楚和氏璧,鑿國璽,「璽」字從此被封建帝王所壟斷。皇帝的印章才得稱璽,一般人的璽只好稱印稱章。漢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陰文,用於封泥之上,後來紙張流行,封泥逐漸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陽文多起來。印章創造了從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陽文印章提供了一種從陽文反寫的文字取得陽文正寫的文字的復制技術。
印章的面積本來很小,只能容納姓名或官爵等幾個文字。東晉時期,道教興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錄。他們在桃木棗木上刻文字較長的符咒,從而擴大了印章的面積。據晉代葛洪的《抱朴子》一書中記載,道家有一種刻著120個字的復印。可見當時已經能夠用蓋印的方法復制一篇短文了。這實際上就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
拓碑是印刷術的另一個淵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當時儒家典籍全憑經師口授,學生筆錄。因此,不同的經師傳授同一典籍也難免會有差異。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將重要的儒家經典全部刻在上面,作為校正經書的標准本。為了免除從石刻上抄錄經書的勞動,大約在公元4世紀左右,人們發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簡便。把一張堅韌的薄紙浸濕後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張吸水的厚紙,用毛刷輕敲,到紙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時為止,然後揭去外面的厚紙,用棉絮或絲絮拍子,蘸著墨汁,輕輕地均勻地往薄紙上刷拍,等薄紙干後揭下來,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這種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質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內凹的陰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陽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陰文正寫。拓碑提供了從陰文正字取得正寫文字的復制技術。後來,人們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從而傳拓。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詩中曾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這和雕板印刷已經所差無幾了。
在唐代,印章與拓碑兩種方法逐漸發展合流,從而出現了雕板印刷術。唐穆宗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作序,說到當時楊州和越州一帶處處有人將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售賣或用來換茶酒。「模勒」就是刊刻。這是現存文獻中有關雕板印刷術的最早記載。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據東川節度使馮宿的報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歷版。馮宿在他的報告中說:「每年中央司天台還沒奏請頒布新歷書的時候,民間私印的歷書已飛滿天下。」可見當時民間從事雕板印刷業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肅敦煌縣千佛洞發現的藏書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剛經》,其末尾題著「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有確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這書的形式是卷子,長約1丈 6尺,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在只樹給孤獨園說法的情景。其餘印的是《金剛經》全文。這個卷子圖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細膩,渾朴凝重,說明當時刊刻印刷的技術都達到了相當純熟的程度。
隨著印刷品種和數量的急劇增長,每印一種書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費的人力物力相當可觀。於是,就向人們提出尋求一種更簡便、更經濟的印刷技術。至遲到唐代後期,已經有了用單個佛象印連續重復印製的千佛象手卷。過去英、法、德、日等國家的考古隊在中國新疆各地曾發現過大量的這種千佛像手卷。英國博物館藏有一幅這樣的手卷,全長17英尺,約合5.18米,上面印著468個佛像。另外,在雕板過程中,刻錯字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刻錯一個字就廢掉一塊板太可惜、太浪費了。聰明的工匠們想出一個補救的辦法,就是用鑿子將錯字挖掉,再用一塊同樣大的木塊刻好字補上。這些都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經驗、借鑒。由此可見,雖然活字印刷術是畢升個人的發明創造,但這裡面確實凝聚著前朝歷代很多勞動者的智慧。
印刷術的發明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畫,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畫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詩人白居易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繫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 「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裡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傢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候,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術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國的匈牙利人蓋斯特泰納。1881年左右,他用塗蠟的纖維紙作為模版,用鐵筆把要印刷的資料刻於其上,鐵筆刻寫之處,纖維便出現微孔,然後將油墨刷於版上,用滾筒壓緊推動,使油墨透過蠟版,粘附在下面的紙上。
發明家愛迪生在20世紀初也對孔版印刷進行過研究,他把鐵筆與馬達配合起來,通過控制馬達來使鐵筆在紙上刻劃,製成油印版。雖然這處方法當時未得以廣泛重視,未能投入實用,但其原理卻啟發了後人。
1888年,蓋斯特泰納用打字機代替鐵筆,他將打字機上的色帶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蠟紙上,字跡在蠟紙上留下痕跡。卸下蠟紙,鋪於紙上,塗墨壓印,獲得了成功。
10餘年後,奧地利人克拉博發明了旋轉式油印機,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凹版印刷術——凹版印刷術大約產生於15世紀中葉,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圖文低於空白部分,版面結構類似於我國古代的拓石,只是著墨部位正好與拓石相反。由於用這種印刷方法印刷出來的成品表面墨跡微微凸起,易於辨別,難以模仿,所以多用於印製鈔票,郵票等有價證券。
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為雕刻凹版,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
雕刻銅凹版印刷是義大利人腓納求賴發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製過地圖。到19世紀初葉,歐洲開始用此方法復制名畫,印有價證券,使凹版印刷術逐漸地發展一種獨具特色的印刷方法。
現代膠版印刷與照相凹版印刷:膠版的畫線具有親油性,可吸附油墨;濕滾筒供應水分的非畫線部分則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附的油墨是用來印在膠質布捲筒上,再轉印在紙面上的。此即為膠版印刷。在照相凹版印刷的銅上有經腐蝕而產生的凹洞可製作畫線,由凹洞的容積來決定畫線的濃淡。先將滾筒塗上油墨,再用刮刀刮過,只留下凹洞的油墨,當壓過時凹洞中的油墨就印到紙上了。
凸版印刷術——凸版印刷就是印刷的圖文部分高出空白部分,印刷時,圖文部分塗墨,然後覆紙、加壓,油墨就從印版上轉印到紙面上。
在中國發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響下,公元1445年,德國人約翰·古騰堡製成了鉛活字和木製印刷機械。當時,中國和朝鮮早已出現了鉛活字,但夏天騰堡不僅使用鉛、錫、銻來製做活字,而且還製做了鑄字的模具,因此製做的活字比較精細,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很先進,他還創造了壓力印刷機和研製了專用於印刷的脂肪性油墨。由於古騰堡的一系列創造發明,從而成為了舉世公認的現代印刷術的奠基人,他所創造的一整套印刷方法,一直沿用到19世紀。
在古騰堡創造了凸版印刷術後,西歐亦有人仍在不斷地為提高印刷技術而努力,先後創造和完善了紙型鉛版、橡皮凸版等復製版的製作工藝、提高了凸版印刷品的質量、印量和印速。
平板印刷術——平板印刷術按版材的不同可以分為石版、膠版和珂羅版。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印刷的圖文和非印刷的空白處同處在一個平面上,用眼看上去沒有高低之分。印刷時,利用油水相互排斥的原理,使圖文部抗油親水而排墨,通過擠壓轉印到承印物的表面。
石版印刷是1778年前後由捷克斯洛伐克人遜納菲爾德發明的。他在印刷樂譜時,發現表面有微孔的石板塗上油脂能吸附油墨,而未塗油脂部分因其具有蓄水性而不能吸附油墨。根據這種現象,他發現了油水相拒的原理,從而發明了石版印刷術,並曾著有《石版印刷術》一書流傳於世。
膠版印刷是在石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一種平版印刷技術。1817年,遜納費爾德用薄鋅版代替了笨重的石板,並採用了圓壓筒的印刷方式,解決了石版技術不易套準的缺點。1905年,美國人魯培爾又在遜納費爾德的平版印刷機上加裝了一個橡皮滾筒,使得印版上的圖文經過橡膠滾筒再轉印到紙面上,印版和紙張之間不產生直接接觸,創造了一種間接平版印刷方法。
珂羅版也是一種平版印刷方法,是法國人海爾巴托於1869年發明的。因都用磨砂玻璃作版材,因此也叫玻璃版印刷方法。這種印刷方法可利用照相來製版,能最精確的印刷名人書畫、碑帖、美術作品以及古版書籍。
由於平版印刷術,特別是膠版印刷方法與其它類型的印刷方法相比具有製作成本低、工藝簡單、磨損小、速度快、適用范圍廣等特點,加之新光源、新感光材料,精密照相設備的配合以及製版逐步科學化和印刷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該印刷方法獲得不斷發展,從而成為今天印刷業的主流。

⑥ 最早的活字印刷是由誰發明的

>畢升

⑦ 活字印刷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北宋。

北宋慶歷間,中國的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這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畢升的活字印刷術的生產工藝是:在膠泥製成的小方塊上刻好一個個的單字,放在火上燒硬,變成陶活字。平時將這些陶活字裝入紙袋,按照字音韻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需要時單獨撿出。

活字製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7)最早的活字印刷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活字印刷術的意義

和任何發明創造一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它的社會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傳播信息。活字印刷術正是為解決這個社會需要所提出的問題而產生的。

印刷術必須用紙和墨。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和油煙、松煙兩種墨。紙和墨的發明為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戰國秦漢以來出現的印章和拓碑等復制文字、圖畫的方法又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術為書籍的傳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為書籍及時有效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⑧ 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的畢昇在宋仁宗慶歷年間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畢昇用膠泥做戰一個個四方長柱體,在一面刻上單字,然後用火燒硬,這便是一個個活字。印書時,先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用火在鐵板下燒,使松香和蠟熔化,另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壓一壓,把字壓平。撤去火以後,待松香和蠟凝固,一塊活字版便製成了,只要在字上塗墨即可印刷。畢昇發明的印刷方法,和今天的印刷方法相比雖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製造成活字、排版和印刷,都是相同的。

今天各種各樣的高科技印刷術不斷推出,但畢昇發明的那種古老的印刷術無疑為它們奠定了基礎。

⑨ 活字印刷的發明者是哪個朝代的,叫什麼名字

是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的畢升。

畢升(約971-1051)湖北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其發明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宋初為杭州書肆刻工。宋慶歷年間(1041—1048),他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這一技術未及推廣,畢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事跡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

活字印刷術具有一字多用、重復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約材料等優點,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是印刷技術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對後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與指南針、火葯、造紙術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1990年在湖北英山縣發現畢升墓碑。

(9)最早的活字印刷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活字印刷優越性: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

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

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⑩ 活字印刷是誰發明的

宋代發明家畢升(?-約1051)首創活字版印刷術。據沈括著《夢溪筆談》載:畢升在宋代慶歷年間專,屬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熔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樣印刷。此外,畢升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畢升的發明比歐洲早400多年。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擺脫了蒙昧,提高了交流效率,為人類創造文明史奠定了技術基礎。

閱讀全文

與最早的活字印刷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