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上戰船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古往今來,人們總是把最先進的發明和最優良的材料投人到武器的製造當中去。戰爭檢驗著這些武器的性能,同時也不斷刺激人們去從事新的發明和創造。海戰和戰船的關系正是如此。
在西方,距今3000多年前,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在大規模的海上貿易和征戰中,發明了最早的海上戰船,這種戰船有兩層劃槳手,並備有輔助風帆。
腓尼基人還發明和製造了第一艘帶有撞角船首的戰船,可以在海戰中沖撞敵人的船隻。當時,發生在地中海和愛琴海上的海戰,主要依靠人力劃槳木船。腓尼基人發明的包角戰船被希臘人學了去,雅典人製造了3層高的槳帆戰船,船首有一個3米長的金屬撞角,像一根巨刺,在海戰中可以將敵人的船攔腰撞傷。
當時的海戰,主要靠接舷戰,就是戰船上載著受過海戰訓練的士兵,先用包裹著鐵甲的船頭將敵船撞傷,然後水兵用鐵鉤等兵器鉤住敵人的戰船船舷,手持利刃的土兵迅速跳到敵船上展開白刃格鬥,直到把敵人趕盡殺絕,奪取對方的戰船為止。
公元前256年,羅馬帝國約330艘艦船組成的龐大艦隊出征非洲,在西西里附近的海域,與由350艘艦船組成的迦太基艦隊展開了激烈的戰斗。羅馬艦隊以「V」字形布陣,迦太基艦隊則排成一字形的橫寬隊形,在海戰中,羅馬艦隊採取慣用的接舷戰術,取得了擊沉敵船30艘,俘獲64艘的輝煌戰績。
到了16世紀,火炮開始在掛滿風帆的戰船上應用,揭開了熱兵器在海戰中大顯神威的歷史,船與船之間的戰斗也因為火炮的使用而拉開了戰斗的距離。
此後300多年的海戰中,作戰形式都是以風為動力的帆船遠遠地擺開陣式,舷側對舷側地用炮打個你死我活。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蒸汽機、螺旋槳、鐵甲、開花彈、旋轉炮塔迅速在戰船上出現和應用。木製戰船發展成為用鋼鐵作裝甲的鐵甲艦,1860年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鐵殼裝甲艦「勇土」號,標志著鋼鐵戰艦時代的到來。
20世紀初,世界進入大艦巨炮時代,各海上大國競相建造超過萬噸以上的巨型戰列艦。但很快,由於潛艇和飛機對艦攻擊能力的迅速增強,魚雷和空投炸彈成了戰列艦的剋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潛艇和航空母艦取得了真正的海上霸主地位。
在人類兩三千年的海戰中,戰船上的主要武器和作戰方式,是船上的士兵手持刀劍,在與敵船接觸進攻時,跳到敵船上去肉搏廝殺,以決勝負。
1~6世紀,由中國人發明的火葯傳入歐洲,好戰的西方各國迅速發明了可用火葯發射彈葯的火炮,並很快用於海戰。
首先是義大利的威尼斯製造了一種名為加里的戰船。這種船的船首安裝了5~8門火炮,用於攻擊敵船上的人員。加里戰船長約45米,最寬處6米,由54支槳推進,每邊各27支,每支槳由3~4名槳手劃動,全船共有400人左右。
1571年的雷班托海戰,是古希臘羅馬木製戰船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海戰。這次戰役是以羅馬教皇為首的基督教聯盟國家與異教徒土耳其帝國之間的決戰,雙方軍艦的船首都裝上了前所未有的大炮。
使基督教國家奪得勝利的是6艘威尼斯三桅加里亞斯大型裝帆戰船。這是一種半槳半帆式推進的重型戰船,每艘船上裝有30~50門大炮。土耳其艦隊的戰船員也裝有火炮,但火力較小,在對方艦隊的猛烈攻擊下,陷人一片混亂之中,木船在火炮轟擊下紛紛起火,土兵大批落水。
土耳其戰船很快一艘一艘地沉入大海之中。土耳基艦隊損失了150艘戰船,2500名土兵戰死,5000名土兵被俘。這一仗給歐洲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發現,自薩拉米斯海戰以來的2000年間,一直統治著海洋的古希臘、古羅馬的沒有火炮的木製戰船已經過時了,裝備了舷側火炮的新型戰船已經登場。
㈡ 世第一艘戰列艦是哪一國家發明的
戰列艦最早是17世紀出現的.當時的戰列艦都是木質船體,利用風帆作動力來推動艦艇前進.艦上通常設有兩,三層甲板,兩舷側開有若干小門,帶有輪子的火炮放在甲板上,通過舷側門進行射擊.世紀的三桅帆船戰列艦最大為1750噸,裝有80-100門火炮,艦員600-700人.
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產業革命.到80年代,發明了蒸汽機,以後又逐步出現了螺旋槳,旋轉炮塔的線膛炮和鋼鐵裝甲等.這些新技術很快被各國海軍所採用1849年,法國建成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動力的戰列艦拿破崙號;1860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鐵殼裝甲艦勇士號;1873年,英國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完全不用風帆而採用蒸汽動力的蹂躪號鐵殼裝甲艦;
㈢ 戰列艦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在17世紀之前,帆船上雖早已安裝了火炮,並設置了供射擊用的舷窗,但是舷炮的射擊仍十分笨拙。當時的火炮是從陸上移到戰艦上的,也安裝有木輪,因而發射時會產生很強的後坐力。為了制止艦載炮身的後坐,火炮往往被緊緊地固定在船的艙壁上,炮管則通過舷窗伸出船舷外,使得裝填彈葯十分困難,尤其是在激烈的海戰中,裝填彈葯簡直無法進行。
17世紀初期,艦炮射擊技術出現了一項重要革新,即用繩子來制止火炮後坐,這使得從炮門起,有很長一段炮身能夠留在船艙內,裝填炮彈變得簡單易行了。
1652~1678年,為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英國同荷蘭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海上戰爭。英國統帥是作戰經驗和謝練經驗極其豐富的將領羅伯特·布萊克,他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舷側炮戰船的作戰特點,確立了艦隊縱列這一戰術思想。年,英國海軍頒布了兩個在海軍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文件,其一是《航行中艦隊良好隊形教範》,規定了在航行中保持良好隊形、指揮統一、完整的聯絡方法等重要內容;其二是《戰斗中艦隊良好從形教範》,第一次作出了組成縱隊戰斗隊形的規定。依據這一規定,作戰時將所有艦只以一定的間隔排成千個縱隊,戰斗時每次只有一艘戰艦用舷側炮向敵艦射擊,其餘各艦迅速裝填彈葯。一艘艦射擊完畢後,第二艘進行射擊,一艘接一艘依次進行。這種隊形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舷側炮的威力。與此同時,指揮官可根據作戰意圖對秩序井然的隊形中的艦船實施有效的指揮,大大提高了戰鬥力。在此基礎上,英國海軍頒布了《艦隊隊列條令》和《艦隊戰斗條令》,在海軍戰術上改變了以往海戰中無戰斗隊形,以單艦格鬥、炮擊和接舷戰為主的混戰狀況,轉而採用縱列編隊、首尾相接、搶占敵艦上風、以炮戰為主的戰斗手段。
正是這一時期,採用縱列隊形進行作戰的主力艦船被稱作為「戰列艦」。因為,只有噸位較大、艦炮較多的艦船,才有充分的能力堅持在戰斗隊列上。那時,英國按艦炮的數量將戰艦分成了6個等級:第一級90們炮以上;第二級80門~90門炮;第三級50門~80門炮;第四級38門~50門炮;第五級18門~38門炮;第六級18門炮以下。其中,前三級船在戰斗編隊中適於作戰,因而歸人戰列艦。第四級為快速帆船或巡航艦,這些快速帆船可以說是巡洋艦的鼻祖,它們一艘只有一層炮甲板,配備50門左右的火炮,這些戰船噸位小、火力弱,無力參加大型戰斗,主要擔負巡邏、警戒、偵察、護衛等任務。
戰列艦是18世紀最傑出的武器,當時幾乎沒有一種武器能夠與之相比。最大的戰列艦可在1小時內連續發射30噸炮彈,且可持續數小時之久。如此強大的作戰能力令人驚嘆,歷史學家們甚至稱它為「魔鬼的武庫」。
這一時期,戰列艦中最著名者為英國的「勝利」號,它於1759年開始建造,1765年下水,排水量2162噸,全長67.8米,寬15.3米,共有3根主桅桿,主桅桿高達61.5米,桅桿底部最粗處直徑達0.9米。3根桅桿的帆桁上共掛有36面橫帆,所有帆的總面積有1.6×104米2,滿帆時最高航速達10節。
「勝利」號上設有3層炮甲板,裝備102門鐵鑄加農炮,可發射5.4千克~14.4千克的炮彈。另外,船上還有兩門30.6千克炮彈的巨型短炮,這種被英國人稱為「粉碎者」而被法國人叫做「魔鬼炮」的短炮,專門用於抵近敵船射擊,威力巨大,兩門炮一次單舷齊射,便可發射出半噸重的炮彈。
1873年,人類造船史上最早將風帆從艦桅去掉的純粹的蒸汽機動力戰列艦「蹂躪」號在英國誕生了,它標志著機器動力的最後勝利,標志著船舶史上新技術革命的來臨。這艘戰列艦首尾各裝有一座雙聯裝305毫米的火炮。1892年,英國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鋼質戰列艦「君主」號,這艘戰列艦滿載排水量1.5585萬噸,航速達到創記錄的18節。該艦舷高,前後甲板各裝有一座雙聯裝343毫米炮塔炮,兩舷還裝有副炮。該艦一建成,立即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很快就成為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樣板,並被公認為近代戰列艦的模本。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一位名叫馬漢的美國海軍軍官於1890年撰寫了《制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轟動了各海軍強國。馬漢在書中宣揚了這樣一個觀點:誰取得了制海權,誰就能奪得世界霸權,而誰要取得制海權,就要擁有強大的海上武力,就要建造裝有大口徑火炮的重型戰艦。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各海軍強國開始了一場建造重型戰艦的狂熱競賽。
1904~1905年發生的俄日戰爭,通過戰列艦大編隊交鋒,證明了艦炮在遠距離上的效力,也證明了增加主炮數量的重要性。根據這場戰爭提供的經驗,當時的工業強國率先研製新一代的戰列艦。只用了一年時間,英國的「無畏」號戰列艦於1906年匆匆下水。該艦排水量1.79萬噸(還有人說為2.1845萬噸),有4台蒸汽渦輪機作動力,速度21節。該艦採取了戰列艦一律用重炮武裝的原則,使戰列艦發展出現了轉折點。裝備的火炮只有兩種口徑:10門口徑為305毫米的艦炮構成主炮,配置在5個雙管炮塔中,其中3個在戰艦的縱向,2個在兩頭。由於火力、速度和活動半徑的增加以及良好的裝甲防護力,使「無畏」號戰列艦勝過以往所有的戰列艦,成為標准型戰列艦,世界各國海軍都模仿這種艦型。當時,人們將按「無畏」號的戰列艦建造的戰列艦稱為?無畏艦」。
面對英國的無畏戰艦,德國人不甘示弱,建造了排水量更大、裝甲更厚、艦炮口徑更大的戰列艦。英國海軍面對德國人的挑戰,公開宣稱:你造一艘,我就造兩艘,以此同德海軍抗衡。在這同時,日、美及其他一些海軍強國,也緊緊跟上這場軍備競賽。這期間新建的戰列艦都增加了火炮的數量,提高了防護能力,主炮口徑已達380毫米,主炮數量已由4門增加到10門~12門,蒸汽往復機也為蒸汽渦輪機所代替,航速已達23節~26.5節,排水量增大到2萬噸左右,最大則達2.25萬噸,「大艦巨炮主義」由此正式步人海戰舞台。
狂熱的軍備競賽,使戰列艦獲得迅速發展。到1914年,英國已有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73艘,最大的排水量3.3萬噸;而德國也有52艘;法國擁有22艘;義大利12艘;奧地利15艘;俄國10艘;美國和日本分別擁有25艘和13艘。
㈣ 戰列艦最早誕生於何時最早應用其的是 哪個國家
「戰列艦」一詞的英文原文為Battleship,直譯為「戰斗艦」。這個名字起源於帆船時代的「戰列線戰斗艦」(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戰列艦名稱是隨著1655-1667年英國——荷蘭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當時海戰方式為交戰雙方的艦隊在海戰中各自排成單列縱隊的戰列線,進行同向異舷或異向同舷的舷側方向火炮對射。凡是其規模足夠大,可以參加此種戰斗的艦船均被稱作戰列艦(Ships of the Line)。1638年建成的英艦「海上君王」號便是這種戰艦的第一艘,它有3層舷炮甲板,102門火炮。這時的戰列艦都是木製的帆船。 17世紀70年代後,英國海軍按照以下標准對艦船進行分類: 一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100門以上,定員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噸。代表性艦船為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海軍上將的旗艦「勝利」號。 二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90-98門,定員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噸以上。 三級艦——二至三層炮甲板,火炮64-80門,定員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噸。這是英國海軍中數量最多的主力艦只。 四級艦——兩層炮甲板,火炮50-56門,定員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噸以上。 上述四級艦均被稱為戰列艦。規模在此之下的艦船被歸類為護衛艦(Frigate)、巡航艦(Corvette)和單桅縱帆船(Sloop)。 此時的戰列艦基本上全為木材建造,有時在水線以下包裹銅皮。動力為風帆,武器為前膛火炮,發射用於摧毀船體的圓形彈丸、殺傷人員的霰彈以及破壞帆具的鏈彈。
㈤ 戰列巡洋艦是誰發明的
英國。
戰列巡洋艦是一種20世紀初興建的一種大型戰艦。是在裝甲巡洋艦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一種功能性很強的新型主力艦。
英國廣布全球的通過漫長海上航運線和商業網路相互聯系的殖民利益,需要強大並且可以快速集結的海軍艦隊保護。英國皇家海軍需要一種強大火力與高機動力相結合的戰艦,不僅可以有效的打擊敵方的襲擾,又能夠快速部署應付突發性事件。於是英國海軍以「理想型巡洋艦」名義設計的戰列巡洋艦是一種把戰列艦強大火力和裝甲巡洋艦高機動結合在一起的戰艦,當時新的技術提供了建造新型戰艦的可能性。
㈥ 戰列艦的歷史
戰列艦(Battleship,或又稱為戰斗艦,戰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力與厚重裝甲的防護力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是能執行遠洋作戰任務的大型水面軍艦。其自風帆時代誕生,1860年代開始變革,在1870-1890年代之間一度斷代,但是期間的實驗探討一直沒有中斷,由1890年代開始復興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末期逐漸式微。戰列艦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稱為主力艦。二戰結束以來戰列艦的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潛艇所取代,不再是艦隊中的主力,其稱呼方式也相對失去了意義。
風帆時期
十五世紀末,主要是兩個領域的技術進步產生了最初形態的戰列艦:一是冶金技術的提高使前裝滑膛炮逐漸成為一種可靠的武器;二是航海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能夠建造較大的船隻,以風力而不是人力航行。於是貫穿整個大航海時代的蓋倫帆船出現了。這一時期的戰列艦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她一般標准長度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幾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有2000噸,吃水達8米。她適合運載貨物通過很長的海道。續航力很長,在很長時間內是世界最大上的船。
經過英國荷蘭等國的改造到了17世紀戰列艦真正的出現了。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期間發布的《海上作戰條令》明確的把縱隊定為海軍作戰時的標准隊形:「各分艦隊的所有戰艦都必須盡力與其分隊長保持一線隊列前進……」這也是「戰列線」(line of the battleship)這一名稱的首次被使用。
17世紀70年代後,英國海軍按照以下標准對艦船進行分類:—級軍艦,這級軍艦擔任艦隊的旗艦,三層炮甲板,火炮100門以上,定員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噸。代表艦船為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海軍上將的旗艦「勝利號」。因為這級軍艦每艘造價高達10萬英鎊,所以當時英國海軍現役中一共不到12艘。二級軍艦,這級軍艦比一級軍艦略小。三層炮甲板,火炮90-98門,定員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噸以上。它們的一個缺點——早期戰列艦共同的缺點——在暴風雨天氣,軍艦的下層炮甲板的炮門不能打開。三級軍艦,這級軍艦分為幾種型號,二至三層炮甲板,火炮64-80門,定員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噸。這是英國海軍中數量最多的主力艦只。特拉法爾加海戰時,英國海軍的175艘主力艦中就有117艘三級軍艦。四級軍艦,這級軍艦有兩層炮甲板,火炮50-56門,定員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噸以上。該級軍艦造價便宜(每艘26000英鎊),定員少(350人)。它們主要擔任海外巡航分艦隊的旗艦。 這4級軍艦都可以稱作戰列艦。
蒸汽機時期
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十九世紀最後50年迅速改變了海軍的面貌,蒸汽動力、金屬船體、裝甲和新式火炮這幾項重要的進展幾乎是同時出現的,它們的結合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武器——至少在外觀上是全新的。往復式蒸汽機代替了風帆和索具,桅桿則為了火炮控制、觀察和信號通信等工作的需要而保留下來;後裝彈線膛火炮取代了原先排列在兩舷的舊式火炮,新式火炮重量重但數量少,配備在艦甲板的中心線上的裝甲炮塔里;越來越厚的裝甲覆蓋了船身以抵禦新式火炮的攻擊;木製的船體已經無法負擔沉重的新裝備產生的應力,不得不用金屬建造整個船體。
到19世紀70年代,世界各海軍強國的蒸汽裝甲戰列艦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蒸汽機不僅為軍艦提供了推進動力,而且蒸汽還被用於操縱舵系統、錨泊系統、轉動裝甲炮塔系統、裝填彈葯、抽水及升降艦載小艇等。大型蒸汽裝甲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8000至9000噸,推進功率達到6000至8000匹馬力。這時的戰列艦在主甲板的中央軸線上或者艦體兩側裝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轉的裝甲炮塔,艦炮也都普遍採用了螺旋膛線,攻擊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戰列艦大多被稱作「鐵甲艦」(Ironclad),北洋海軍的定遠級鐵甲艦可以稱作是這一時期的戰列艦代表。
蒸汽輪機時期
技術革新一旦開始就會不停步的繼續前進:火炮、裝甲、船體逐步由鐵制替換成鋼制以獲得更好的性能;蒸汽輪機比往復式蒸汽機能提供更強的動力,可以使戰艦獲得以前想像不到的高速,蒸汽輪機的性能也更可靠,可以縮短維修養護的時間,延長戰艦巡航的時間,等於增加了艦隊的戰略機動能力;火炮射擊指揮儀的發明使人們對大口徑火炮和遠程射擊的威力更有信心;為了增加防護力,水線以下設置隔艙逐漸成為大型船隻的標准設計;裝甲也不再均勻的覆蓋全艦,而是在重點部位重點防護,以求用相同重量的裝甲取得更好的防護效果。在吸收了黃海海戰的經驗之後前無畏艦級誕生了。右圖為現存唯一的前無畏艦三笠號 在1904年(明治37年)日俄戰爭中,三笠號戰列艦擔任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是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大將座艦。位於橫須賀市的三笠公園以紀念艦形式保存。
1906年2月下水的英國「無畏」號戰列艦。「無畏」號是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戰列艦,它在許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第一艘安裝蒸汽輪機的主力艦,航速達到了驚人的21節,而同時代的美國戰列艦「羅得島」號航速是19節;「無畏」號的武備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點,當時的戰列艦通常安裝安裝4門12英寸口徑的火炮和各種中等口徑的火炮,「羅得島」號裝有4門12英寸口徑的火炮、8門8英寸口徑的和12門6英寸口徑的火炮,8艘與「無畏」號同時完工的英國「愛德華七世」級戰列艦分別裝了4門12英寸炮、四門9.2英寸炮和10門6英寸炮,而「無畏」號除了一些對付魚雷艇的小口徑速射炮以外,只裝備了10門12英寸主炮,完全沒有中等口徑的火炮,這樣「無畏」號的遠程大口徑火力比其他戰列艦強一倍半;火炮射擊指揮儀確保它的這些大口徑火炮在最大射程上仍有較高的命中率;最後,在費希爾勛爵的主持下,這艘艦用了不到一年就完工,而不是一般所用的4年,創下了主力艦的建造時間最短記錄。她的出現又一次顯示英國海軍在技術上遙遙領先,許多國家經過數十年努力建成的引以為自豪的戰列艦隊突然間都變成了古董。此後所有的海上強國都仿照「無畏」號建造自己的戰列艦,「無畏」號成為了現代戰列艦的代名詞,所有這些後來建造的戰艦——總共有150艘之多——都被冠以「無畏艦」的稱呼(以前建造的則稱為「前無畏艦」)。戰列艦這一古老的艦種,就帶著這個名字,走向它最後也是最輝煌的旅程。
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並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噸位比例為10:10:6:3.5:3.5。1930年簽訂的《限制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倫敦海軍條約)對此進行了補充規定。戰列艦進入條約時代。從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時代(Navy Holiday),各國的大型戰列艦建造計劃都被終止或取消,代之以對已有的戰列艦的進行更新和改造。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列艦共有7艘,全部搭載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別是美國的科羅拉多級(3艘,科羅拉多號、西弗吉尼亞號、馬里蘭號)、日本的長門級2艘,長門號、陸奧號)、英國的納爾遜級。
1936年12月31日,《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作廢,各海軍強國重新開始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英國建造了五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並計劃建造獅級戰列艦。美國海軍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並計劃建造蒙大拿級戰列艦。義大利海軍建造了四艘維內托級戰列艦,法國海軍建造了三艘黎塞留級戰列艦並計劃再建造1艘改型艦和四艘更強的阿爾薩斯級,德國海軍建造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開工了2艘H級艦並計劃建造興登堡級戰列艦,日本海軍建成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即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另有一艘信濃號中途改建為航母,計劃建造兩艘超大和型。與歷史上的戰列艦相比,它們的火力、防禦力和速度都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在主炮火力上,除了喬治五世級為14英寸外,其餘均達到15-16英寸以上,大和級戰列艦甚至裝備了18英寸主炮,同時聯裝炮技術也得到了發展,大部分戰列艦均採用三聯裝主炮,英國的喬治五世級和法國的黎塞留級還採用了四聯裝主炮;炮塔布置也有所調整,大部分戰列艦採用前二後一的布置方式,只有英國的納爾遜級和法國的黎塞留級採用了主炮前置設計,將前向正面火力發揮到了極致;這個時期主炮炮彈重量也有所提升,除喬治五世級外,一般主炮炮彈重量可達800-1200公斤。除了主炮外,一般戰列艦還裝備多門口徑在127-155mm的副炮作為補充。為了對付新興的航空兵器的威脅,新建造的戰列艦大大提升了防空火力,普遍裝備了多門7.6-12.7mm高射炮,同時還有大量的20-40毫米機關炮。
在航母時代的退位
二戰後,戰列艦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絕大多數戰列艦都退役並解體,有些則作為博物館保留下來。美國建造的最後4艘戰列艦,最新最好的「依阿華」級,則經過多次改裝,斷斷續續的服役了許多年,它們最後一次參戰是在1991年,「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作為火力支援艦和巡航導彈發射平台參加了海灣戰爭。1992年3月31日,最後一艘戰列艦「密蘇里」號退出現役,整修後前往珍珠港,停放在珍珠港事件中被炸沉的「亞利桑那」號殘骸旁供人們參觀。
戰列艦的退出歷史舞台,主要也是因為航母和導彈的出現,削弱了戰列艦的存在。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戰檢驗,許多國家均認為,戰列艦將是海戰第一利刃,特別是像在大西洋海域進行的日德蘭海戰,艦隊的航速和火炮的口徑成為殺傷對方、奪取海戰勝利的關鍵性因素。正是因此,戰列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盡風頭,人們對戰列艦的崇敬導致戰後各國大力建造此種船堅巨炮的「海上堡壘」。
倒是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在造戰列艦的同時還把目光轉向了一種新型海戰兵器身上,這就是航空母艦。 這就為此後在太平洋發生的幾場大規模海戰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證明了美日兩國對新技術發展的敏感度遠遠超出了其他國家。當德國的「俾斯麥」號戰列艦駛出船廠之際,美國和日本卻把一艘艘航空母艦送上了海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戰列艦也是絕好的武器,但是它的空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完全讓航空母艦給佔了,它不得不退出戰爭舞台。當然,1991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美國的戰列艦「密蘇里」、「威斯康星」號也參戰了,但這時的戰列艦已是今昔比。它們發射的彈葯主要是巡航導彈。從攻擊方面看,隨著新型導彈和制導炮彈的出現,戰列艦上大口徑火炮原有的優勢已不復存在。在未來可能發生的武裝沖突中,承擔摧毀敵方關鍵性目標任務的將不再是巨型戰艦的大口徑火炮,它們的位置將被海軍裝備的驅逐艦和護衛艦所取代。而且戰列艦盡管噸位大、火力強、裝甲厚,但它存在目標大、易遭攻擊、防空反潛能力較差等不足,因而極易成為對方導彈攻擊的活靶子,但是反艦導彈轟擊到大多數戰列艦厚重的裝甲鋼板上也會被彈射回來,爆炸沖擊波只能劃傷裝甲,就跟拿手槍射擊厚鋼板一樣子彈都被彈回來,除了洲際導彈和以後研發的新型反艦導彈以外束手無策。
今天,戰列艦已經不在海上游弋,它的工作已經由那些更先進更具毀滅性的艦種接手,然而戰列艦的概念卻還在主宰著人們的思想、指導著國家的政策,那就是尋求對海洋的控制。
最後的「復活」
1980年代,美國對4艘已退役的「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加裝各種新型雷達,導彈,防空,電子對抗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重新編入現役,分別部署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獨立進行海上作戰,支援登陸和攻擊岸上目標等任務。在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曾使用其中的「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對伊拉克目標進行炮擊和發射巡航導彈。但在此後的1993年,美國的4艘戰列艦又再次退出現役,「戰列艦」這一級別也正式從美國海軍現役艦船分類中撤消。
㈦ 戰列艦的發展概要
十五世紀末,主要是兩個領域的技術進步產生了最初形態的戰列艦(Ship of the line):一是冶金技術的提高使前裝滑膛炮逐漸成為一種可靠的武器;二是航海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能夠建造較大的船隻,以風力而不是人力航行。於是貫穿整個大航海時代的蓋倫帆船出現了。這一時期的戰列艦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她一般標准長度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幾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有2000噸,吃水達8米。她適合運載貨物通過很長的海道。續航力很長,在很長時間內是世界上最大的船。
經過英國荷蘭等國的改造到了17世紀戰列艦真正的出現了。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期間發布的《海上作戰條令》明確的把縱隊定為海軍作戰時的標准隊形:「各分艦隊的所有戰艦都必須盡力與其分隊長保持一線隊列(單縱陣)前進……」這也是「戰列線」(line of the battleship)這一名稱的首次被使用。
17世紀70年代後,英國海軍按照以下標准對艦船進行分類:一級軍艦,這級軍艦擔任艦隊的旗艦,三層炮甲板,火炮100門以上,定員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噸。代表艦船為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海軍上將的旗艦「勝利號」。因為這級軍艦每艘造價高達10萬英鎊,所以當時英國海軍現役中一共不到12艘。二級軍艦,這級軍艦比一級軍艦略小。三層炮甲板,火炮90-98門,定員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噸以上。它們的一個缺點——早期戰列艦共同的缺點——在暴風雨天氣,軍艦的下層炮甲板的炮門不能打開。三級軍艦,這級軍艦分為幾種型號,二至三層炮甲板,火炮64-80門,定員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噸。這是英國海軍中數量最多的主力艦只。特拉法爾加海戰時,英國海軍的175艘主力艦中就有117艘三級軍艦。四級軍艦,這級軍艦有兩層炮甲板,火炮50-56門,定員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噸以上。該級軍艦造價便宜(每艘26000英鎊),定員少(350人)。它們主要擔任海外巡航分艦隊的旗艦。 這4級軍艦都可以稱作戰列艦。 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十九世紀最後50年迅速改變了海軍的面貌,蒸汽動力、金屬船體、裝甲和新式火炮這幾項重要的進展幾乎是同時出現的,它們的結合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武器——至少在外觀上是全新的。往復式蒸汽機代替了風帆和索具,桅桿則為了火炮控制、觀察和信號通信等工作的需要而保留下來;後裝彈線膛火炮取代了原先排列在兩舷的舊式火炮,新式火炮重量重但數量少,配備在艦甲板的中心線上的裝甲炮塔里;越來越厚的裝甲覆蓋了船身以抵禦新式火炮的攻擊;木製的船體已經無法負擔沉重的新裝備產生的應力,不得不用金屬建造整個船體。
到19世紀70年代,世界各海軍強國的蒸汽裝甲戰列艦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蒸汽機不僅為軍艦提供了推進動力,而且蒸汽還被用於操縱舵系統、錨泊系統、轉動裝甲炮塔系統、裝填彈葯、抽水及升降艦載小艇等。大型蒸汽裝甲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8000至9000噸,推進功率達到6000至8000匹馬力。這時的戰列艦在主甲板的中央軸線上或者艦體兩側裝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轉的裝甲炮塔,艦炮也都普遍採用了螺旋膛線,攻擊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戰列艦大多被稱作「鐵甲艦」(Ironclad),北洋海軍的定遠級鐵甲艦可以稱作是這一時期的戰列艦代表。 技術革新一旦開始就會不停步的繼續前進:火炮、裝甲、船體逐步由鐵制替換成鋼制以獲得更好的性能;蒸汽輪機比往復式蒸汽機能提供更強的動力,可以使戰艦獲得以前想像不到的高速,蒸汽輪機的性能也更可靠,可以縮短維修養護的時間,延長戰艦巡航的時間,等於增加了艦隊的戰略機動能力;火炮射擊指揮儀的發明使人們對大口徑火炮和遠程射擊的威力更有信心;為了增加防護力,水線以下設置隔艙逐漸成為大型船隻的標准設計;裝甲也不再均勻的覆蓋全艦,而是在重點部位重點防護,以求用相同重量的裝甲取得更好的防護效果。在吸收了黃海海戰的經驗之後前無畏艦級誕生了。右圖為現存唯一的前無畏艦三笠號 在1904年(明治37年)日俄戰爭中,三笠號戰列艦擔任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是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大將座艦。位於橫須賀市的三笠公園以紀念艦形式保存。
1906年2月下水的英國「無畏」號戰列艦。「無畏」號是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戰列艦,它在許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第一艘安裝蒸汽輪機的主力艦,航速達到了驚人的21節,而同時代的美國戰列艦「羅得島」號航速是19節;「無畏」號的武備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點,當時的戰列艦通常安裝安裝4門12英寸口徑的火炮和各種中等口徑的火炮,「羅得島」號裝有4門12英寸口徑的火炮、8門8英寸口徑的和12門6英寸口徑的火炮,8艘與「無畏」號同時完工的英國「愛德華七世」級戰列艦分別裝了4門12英寸炮、四門9.2英寸炮和10門6英寸炮,而「無畏」號除了一些對付魚雷艇的小口徑速射炮以外,只裝備了10門12英寸主炮,完全沒有中等口徑的火炮,這樣「無畏」號的遠程大口徑火力比其他戰列艦強一倍半;火炮射擊指揮儀確保它的這些大口徑火炮在最大射程上仍有較高的命中率;最後,在費希爾勛爵的主持下,這艘艦用了不到一年就完工,而不是一般所用的4年,創下了主力艦的建造時間最短記錄。她的出現又一次顯示英國海軍在技術上遙遙領先,許多國家經過數十年努力建成的引以為自豪的戰列艦隊突然間都變成了古董。此後所有的海上強國都仿照「無畏」號建造自己的戰列艦,「無畏」號成為了現代戰列艦的代名詞,所有這些後來建造的戰艦——總共有150艘之多——都被冠以「無畏艦」的稱呼(以前建造的則稱為「前無畏艦」)。戰列艦這一古老的艦種,就帶著這個名字,走向它最後也是最輝煌的旅程。
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並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噸位比例為10:10:6:3.5:3.5。1930年簽訂的《限制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倫敦海軍條約)對此進行了補充規定。戰列艦進入條約時代。從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時代(Navy Holiday),各國的大型戰列艦建造計劃都被終止或取消,代之以對已有的戰列艦的進行更新和改造。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列艦共有7艘,全部搭載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別是美國的科羅拉多級(3艘,科羅拉多號、西弗吉尼亞號、馬里蘭號)、日本的長門級2艘,長門號、陸奧號)、英國的納爾遜級(納爾遜號、羅德尼號)。
1936年12月31日,《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作廢,各海軍強國重新開始戰列艦的建造工作-即「條約型戰列艦」或「後條約型戰列艦」。英國建造了五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並計劃建造獅級戰列艦。美國海軍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並計劃建造蒙大拿級戰列艦。義大利海軍建造了四艘維內托級戰列艦,法國海軍建造了三艘黎塞留級戰列艦並計劃再建造1艘改型艦和四艘更強的阿爾薩斯級,德國海軍建造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開工了2艘H級艦並計劃建造興登堡級戰列艦,日本海軍建成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即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另有一艘信濃號中途改建為航母,計劃建造兩艘超大和型。與歷史上的戰列艦相比,它們的火力、防禦力和速度都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在主炮火力上,除了喬治五世級為14英寸(35.6厘米)外,其餘均達到15-16英寸(38-40.6厘米)以上,大和級戰列艦甚至裝備了18.1英寸(46厘米)主炮,同時聯裝炮技術也得到了發展,大部分戰列艦均採用三聯裝主炮,英國的喬治五世級和法國的黎塞留級還採用了四聯裝主炮(准確的說,喬治五世級是裝備了一座雙聯裝和兩座四聯裝);炮塔布置也有所調整,大部分戰列艦採用前二後一的布置方式,只有英國的納爾遜級和法國的黎塞留級採用了主炮前置設計,將前向正面火力發揮到了極致;這個時期主炮炮彈重量也有所提升,除喬治五世級外,一般主炮炮彈重量可達800-1200公斤。除了主炮外,一般戰列艦還裝備多門口徑在127-155mm的副炮作為補充。為了對付新興的航空兵器的威脅,新建造的戰列艦大大提升了防空火力,普遍裝備了多門7.6-12.7mm高射炮,同時還有大量的20-40毫米機關炮,並盡可能採用高平兩用炮。 二戰後,戰列艦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絕大多數戰列艦都退役並解體,有些則作為博物館保留下來。美國建造的最後4艘戰列艦,最新最好的「依阿華」級,則經過多次改裝,斷斷續續的服役了許多年,它們最後一次參戰是在1991年,「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作為火力支援艦和巡航導彈發射平台參加了海灣戰爭。1992年3月31日,最後一艘戰列艦「密蘇里」號退出現役,整修後前往珍珠港,停放在珍珠港事件中被炸沉的「亞利桑那」號殘骸旁供人們參觀。
戰列艦的退出歷史舞台,主要也是因為航母導彈 甚至是核子技術的出現,削弱了戰列艦的存在。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戰檢驗,許多國家均認為,戰列艦將是海戰第一利刃,特別是像在大西洋海域進行的日德蘭海戰,艦隊的航速和火炮的口徑成為殺傷對方、奪取海戰勝利的關鍵性因素。正是因此,戰列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盡風頭,人們對戰列艦的崇敬導致戰後各國大力建造此種船堅巨炮的「海上堡壘」。
倒是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在造戰列艦的同時還把目光轉向了一種新型海戰兵器身上,這就是航空母艦。 這就為此後在太平洋發生的幾場大規模海戰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證明了美日兩國對新技術發展的敏感度遠遠超出了其他國家。當德國的「俾斯麥」號戰列艦駛出船廠之際,美國和日本卻把一艘艘航空母艦送上了海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戰列艦也是絕好的武器,但是它的空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完全讓航空母艦給佔了,它不得不退出戰爭舞台。當然,1991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美國的戰列艦「密蘇里」、「威斯康星」號也參戰了,但這時的戰列艦已是今昔比。它們發射的彈葯主要是巡航導彈。從攻擊方面看,隨著新型導彈和制導炮彈的出現,戰列艦上大口徑火炮原有的優勢已不復存在。在未來可能發生的武裝沖突中,承擔摧毀敵方關鍵性目標任務的將不再是巨型戰艦的大口徑火炮,它們的位置將被海軍裝備的驅逐艦和護衛艦所取代。而且戰列艦盡管噸位大、火力強、裝甲厚,但它存在目標大、易遭攻擊、防空反潛能力較差等不足,因而極易成為對方導彈攻擊的活靶子,但是反艦導彈轟擊到大多數戰列艦厚重的裝甲鋼板上也會被彈射回來,爆炸沖擊波只能劃傷裝甲,就跟拿手槍射擊厚鋼板一樣子彈都被彈回來,除了洲際導彈和以後研發的新型反艦導彈以外束手無策。
今天,戰列艦已經不在海上游弋,它的工作已經由那些更先進更具毀滅性的艦種接手,然而戰列艦的概念卻還在主宰著人們的思想、指導著國家的政策,那就是尋求對海洋的控制。 軍艦設計的要求是他的裝甲能承受他這個級別軍艦的火力。換句話說就是什麼樣級別的軍艦就有什麼級別的火力和防禦。
至於戰列艦和巡洋艦的區別,一句話說明白,戰列艦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遠超巡洋艦。巡洋艦設計出來的目的就是進行遠洋巡航,他航程大、速度快,而戰列艦設計的目的則是主力艦隊公海決戰。巡洋艦平時見到戰列艦都要主動跑路的,戰列艦也追不上。
戰列巡洋艦設計之初的目的即是用於在遠洋中殲滅敵對海軍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以及艦隊決戰時進行火力支援,而非用於和戰列艦進行正面決戰,在大規模海戰中更多的用於對艦隊火力的補充和支援。也有例外,在日德蘭海戰中,率先交火的就是雙方由戰列巡洋艦組成的誘餌艦隊。
英國和德國之所以在一戰、二戰大量使用戰列巡洋艦,是因為,相對於戰列艦的高成本和建造工期長,戰列巡洋艦的成本低、工期短,但其火力和高航速滿足了為艦隊遠洋作戰進行火力支援和對抗敵國海軍巡洋艦隊的目的,再加上動力系統的問題。尤其是納粹德國,在戰列艦嚴重數量不足的情況下(僅有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只能依靠重巡洋艦和戰列巡洋艦組成的艦隊進行破交戰,其中以擊沉「光榮號」航母的「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最為著名。
㈧ 戰列艦在什麼年代出現
美國海軍戰列艦佛羅里達級:猶它號bb31(靶艦)俄明級:懷俄明號bb32(靶艦)、阿肯色號紐約級:紐約號bb34、得克薩斯號內華達級:內華達號bb36、俄克拉荷馬號bb37賓夕法尼亞級:賓夕法尼亞號bb38、亞利桑納號bb39新墨西哥級:新墨西哥號bb40、密西西比號bb41、愛達荷號bb42田納西級:田納西號bb43、加利福尼亞號bb44科羅拉多級:科羅拉多號bb45、馬里蘭號bb46、西弗吉尼亞號bb48北卡羅來納級:北卡羅來納號bb55華盛頓號bb56南達科它級:南達科他號bb57、印第安那號bb58、馬薩諸塞號bb59、亞拉巴馬號bb60衣阿華級:衣阿華號bb61、新澤西號bb62、密蘇里號bb63、威斯康星號bb64阿拉斯加級:阿拉斯加號cb1和關島號cb2。(超大型巡洋艦?/戰列巡洋艦?)美國海軍戰列艦總體來說以內華達級(採用「亦有亦無」的部分裝甲防護)和北卡羅來納級(採用「裝甲圍艙」的匣式結構)做為戰艦設計上的分水嶺呈漸進式的發展。_戰爭期間損失了亞利桑那號和俄克拉荷馬號戰艦,以及靶艦猶它號。全部是在珍珠港損失的。太平洋戰爭中各型戰艦的任務進行了重新劃分,以北卡羅來納級為界,新型快速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提供對空掩護。舊型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支援兩棲作戰。二戰美國海軍戰列艦的結局:佛羅里達級:猶它號(靶艦),1941年在珍珠港被炸沉。殘骸作為紀念遺址保留在原地懷俄明級:懷俄明號(訓練艦),1947年退役,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司解體阿肯色號,1946年作為原子彈爆炸靶艦沉沒。殘骸位於比基尼環礁內,為美國財產紐約級:紐約號,在比基尼實驗中嚴重受損。1948年作為靶艦在珍珠港外海沉沒。殘骸位置在北緯49度48分,西經158度32分24秒,水面下1200米處。殘骸為美國財產得克薩斯號,在得克薩斯聖哈辛托作為博物館艦保存內華達級:內華達號,1948年作為靶艦在珍珠港外海沉沒。殘骸位於北緯58度,西經159度17分,水下1300米處。為美國財產俄克拉荷馬號,1941年在珍珠港被炸傾覆。1943年浮揚,1946年出售給拆船公司。拖回美國本土途中遇風浪沉沒賓夕法尼亞級:賓夕法尼亞號,在比基尼實驗中嚴重受損。1948年作為靶艦沉沒。殘骸在誇賈林環礁內,為美國財產亞利桑納號,1941年被炸沉。殘骸作為美國國家公墓保存,為美國國家財產新墨西哥級:新墨西哥號,1947年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解體密西西比號,戰後作為導彈試驗艦保留。1956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愛達荷號,1947年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解體田納西級:田納西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加利福尼亞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科羅拉多級:科羅拉多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馬里蘭號,1959年出售給learner公司解體西弗吉尼亞號,1959年出售解體`北卡羅來納級:北卡羅來納號,戰後作為紀念艦保留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威爾明頓華盛頓號,1961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南達科它級:南達科他號,1962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印第安那號,1962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馬薩諸塞號,作為紀念艦保存在馬薩諸塞州fallriver亞拉巴馬號,作為紀念艦保存在亞拉巴馬州莫比爾衣阿華級:衣阿華號,停泊在舊金山。作為封存艦只保留新澤西號,停泊在新澤西州,作為博物館艦開放密蘇里號,停泊在珍珠港亞利桑那號殘骸旁邊,作為博物館艦開放威斯康星號,停泊在弗吉尼亞州諾福克港,向公眾開放日本海軍戰列艦金剛級:金剛號、榛名號、霧島號、比睿號扶桑級:扶桑號、山城號伊勢級:伊勢號、日向號長門級:長門號、陸奧號大和級:大和號、武藏號大和級是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大和級兩艦均是在挨了三十枚左右的炸彈及魚雷才沉沒的。日軍戰列艦在戰爭期間除長門號以外全部沉沒。其中扶桑號毀於炮戰;比睿號、霧島號炮戰受重創在空襲的威脅下自沉;金剛號、山城號被魚雷擊沉;榛名號、大和號、武藏號被航空兵擊沉。陸奧號毀於事故。三十年代以來日本只有大和級兩艘服役,看看美軍二戰中服役的戰艦數量,日軍豈有不敗之理。長門級、大和級在大戰期間惟恐被擊沉而挫了士氣很少出戰(戲稱柱島艦隊),扶桑級、伊勢級過於老舊很少投入一線,卻只有金剛級這種日軍中最老式戰列艦馳騁大樣,原因也是航速和續航力。另外日軍戰列艦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異常高大的寶塔式多層上層建築和桅桿。很好辨認。二戰日本海軍戰列艦的結局:金剛級:金剛號:1944年11月21日在台灣附近海域被美國海獅號潛艇擊沉;比睿號:1942年11月13日在薩沃島海戰中被美國巡洋艦隊重創,次日遭美國飛機攻擊,被迫自沉;榛名號:1945年7月19日和28日在吳港被美國飛機攻擊,坐沉在錨地;霧島號:1942年11月13日在索羅門群島附近海域夜戰中被美國華盛頓號和南達科他號戰列艦重創,次日被迫自沉;扶桑級:扶桑號: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夜戰中被美國艦隊擊沉;山城號: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夜戰中被美國艦隊擊沉;伊勢級:伊勢號:1945年7月28日在吳港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1947年打撈解體;日向號:1945年7月28日在吳港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1947年打撈解體;長門級:長門號: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中被美國艦載機重創,停泊在橫須賀一直未能修復,戰後作為戰爭賠償交付美國,1946年7月29日在比基尼環礁原子彈爆炸試驗a試驗中傾覆沉沒;陸奧號:1943年6月8日在廣島灣由於事故發生大爆炸沉沒;大和級:大和號:1945年4月7日沖繩天號作戰途中在九州坊之岬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武藏號:1944年10月24日萊特阿號作戰途中在錫布延海被美國艦載機擊沉。德國海軍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老式戰列艦赫爾戈蘭級:黑森號heisse:作為無線電靶艦使用。戰後賠償給蘇聯德意志級:漢諾威號hannover:靶艦。戰後拆毀施萊辛號schlesien:作為布雷艦使用。戰爭末期在施韋內明德擱淺作為岸炮台。戰後解體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schleswig-holstein:被炸沉,殘骸打撈起來後賠償給蘇聯襲擊艦德意志級deutschlandclass德意志(呂佐lutzow)號:1945年在施韋內明德鑿沉。戰後由蘇聯打撈解體舍爾海軍上將號admiralscheer:在基爾的德意志工廠被炸傾覆。戰後解體斯比伯爵號admiralgrafspee:1939年在烏拉圭蒙的維地亞自沉大型襲擊艦/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級沙恩霍斯特號scharnhorst:1943年在北冰洋被皇家海軍擊沉格奈森瑙號gneisenau:1945年在格丁尼亞港鑿沉。1947年由波蘭解體戰列艦俾斯麥級俾斯麥號bismarck:1941年在大西洋被皇家海軍擊沉提爾皮茨號tirpitz:1944年被炸傾覆。戰後由挪威解體德國海軍戰艦因為要面對大量的英國艦隊,所以在設計理念上與其他各國略異,基本上可以歸納出幾個特點:裝甲厚:因為火力,機動力與防禦力中很難三者兼顧,德艦采"重裝甲"主義是犧牲火力來換取的,多一門炮不一定打得到敵軍,多一寸裝甲可以抵擋多發敵艦的炮彈。速度快:德艦擁有世界一流的引擎,因為數量居於劣勢,有較高的速度才能採用"打帶跑"戰術,否則英軍玩起"一換一"戰術,德艦就被耗光了。火控優良:精度奇佳的光學瞄準儀與雷達,配合其火炮優良的冶金技術,炮擊的威力與準度相當可觀。外觀相似: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軍備,故雖在造艦技術上雖有先進的理論,卻缺乏實務經驗,故其船艦設計略嫌保守,每型船艦都像是同一版本的不同比例,外觀都差不多。英國海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舊式戰列艦鐵公爵級:鐵公爵號(作為海軍艦艇母船使用)伊麗莎白女王級:伊麗莎白女王號、厭戰號、巴勒姆號、勇士號、馬來亞號復仇級:復仇號、決心號、拉米里號、皇家橡樹號、君權號戰列巡洋艦聲望級:聲望號、反擊號/胡德號/條約型戰列艦納爾遜級:納爾遜號、羅德尼號英王喬治五世級:英王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豪號新型戰列艦前衛級:前衛號英國在一戰結束至二戰前投入建造的條約型戰列艦為了追求防護性能從而導致在航行性能上都有重大的缺憾,這和英國國力衰退有很大關系。開戰時英國戰列艦隊以一戰時服役的兩級戰列艦為中堅,在戰爭中這種老式戰艦不斷改進在護航作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戰爭期間共損失5艘,巴勒姆號、皇家橡樹號被u艇擊沉;威爾士親王號、反擊號戰列巡洋艦、鐵公爵號艦艇母船被航空兵擊沉;胡德號炮戰中被擊沉。其餘在戰後相繼拆除(英國佬對那些有功於他們的東西都挺狠的,無論是居功至偉的丘吉爾首相還是戰功卓著的厭戰號戰列艦,過河就拆橋,使完便拋棄)。二戰英國海軍戰列艦的結局:伊麗莎白級:伊麗莎白女王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厭戰號:1947年12月出售解體,在拖往戰列艦「屠宰場」的途中掙脫拖帶的纜繩,在康沃爾郡海岸擱淺(比較不屈不撓)。不過後來還是就地拆解了;馬來亞號:1948年2月出售解體;巴勒姆號:1941年11月在地中海被德軍u331號潛艇擊沉;勇士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復仇級:復仇號:1948年9月出售解體;決心號:1948年5月出售解體;拉米里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君權號:租借給蘇聯,1949年2月歸還,4月出售解體;皇橡號:1939年10月在錨地斯卡帕灣被德國u47號潛艇擊沉。納爾遜級:納爾遜號:1949年3月出售解體;羅德尼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英王喬治五世級:`英王喬治五世號:1958年1月出售解體;威爾士親王號:1941年12月被日軍航空隊的飛機擊沉在馬來海域。約克公爵號:1958年2月出售解體;安森號:1957年12月出售解體;豪號:1958年6月出售解體。前衛級:前衛號:1949年開始作為訓練艦和皇家遊船,於1960年拆毀。聲望級戰列巡洋艦:聲望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反擊號:1941年12月被日軍航空隊的飛機擊沉在馬來海域。胡德號戰列巡洋艦:1941年5月在追擊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戰斗中戰沉。法國海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舊式戰列艦:科爾貝級:科爾貝號(後改為訓練艦)、海洋號、巴黎號(後改為訓練艦)普羅旺斯級:普羅旺斯號、布列塔尼號、洛林號條約型戰艦:黎塞留級戰列艦:黎塞留號、讓•巴爾號(二戰爆發時未完工)、克萊蒙梭號(二戰爆發時在建)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法國的條約型戰艦的主炮很有特色,主炮塔由兩對雙聯炮組成一座四聯裝炮塔。雙聯炮是一個整體,許多部件兩門共用,主炮裝彈高低角沒有限制,減輕了重量,提高了射速。法國條約型戰艦(及英國納爾遜級)的這種主炮排列方式,優點是裝甲防護重點地帶集中在軍艦的中前部,可以減少全艦裝甲的重量,缺點是主炮集中在一起,戰時的戰損率會增加;射擊時存在死角。可惜的是二戰中法國在陸上敗得太快,法軍被德軍秋風掃落葉般的打跨了,海軍不但失去了表演的機會,還成為列強虎視耽耽的一塊肥肉。戰爭期間損失8艘,戰列艦布列塔尼號被英國艦隊擊毀,科爾貝號和巴黎號被英國「接管扣押」。戰列艦海洋號、克萊蒙梭號被德軍繳獲,後被炸沉。戰列艦普羅旺斯號、戰巡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自沉。義大利海軍戰列艦舊式戰列艦加富爾級:加富爾公爵號、儒略•愷撒號杜里奧級:杜里奧號、安德列•多里亞號新式戰列艦利托里奧級:利托里奧號(後改叫義大利號)、維多里奧•威尼托號、羅馬號、帝國號(在建)義大利投入戰爭時三軍備戰不足,被英軍夜襲塔蘭托後意國海軍更是沒了精神,此後再未恢復元氣。義大利的戰爭潛力很差,資源也不足,舉例來說加富爾級等戰艦改裝時的320mm主炮是用原裝備的305mm炮銑成的;到了戰爭後期居然將戰艦用來充當兵營!可見意國海軍之窩囊。要說意國戰艦的優點就是其381mm/50倍口徑主炮的射程極長達到42,800米。戰爭期間帝國號未能完工,後被德軍虜獲。愷撒號退役,加富爾號、羅馬號被航空兵擊沉。義大利號、威尼托號和愷撒號戰後被分別賠償給美、英、蘇戰勝國。加富爾級加富爾伯爵號contedicavour,1940年12月在塔蘭托軍港被英國飛機炸沉。1941年浮揚,拖到的里雅斯特船廠。修理工作從1943年初開始。1943年10月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船員將其自沉。德國將其打撈出水,1945年2月被美國飛機炸沉。儒略•愷撒號giuliocaesar,1943年之後被盟國拘留在馬爾他和蘇伊士運河的大苦湖。戰後作為戰爭賠償移交給蘇聯,改名「新羅西斯克」號。1956年在塞瓦斯托波爾港內爆炸沉沒。推測原因為觸到二戰遺留水雷。杜里奧級杜里奧號caioilio,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1944年後作為義大利海軍訓練艦使用。1956年退役,1958年解體。安德列•多里亞號andreadolia,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1944年後作為義大利海軍訓練艦使用。1956年退役,1958年解體。利托里奧級利托里奧號littorio,後改名義大利號italia,在塔蘭托空襲中受傷。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根據聯合國對意和約,於1947年解體。維多里奧•威尼托號vittorioveneto,在塔蘭托空襲中受傷。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根據聯合國對意和約,於1948年解體。羅馬號roma,1943年隨義大利海軍艦隊駛往馬爾他投降時,被德國炸沉。帝國號impero(未成艦),1943年9月被德國俘獲,作為靶艦使用。1945年2月被美國炸沉,1947年打撈並拖往威尼斯近海擱淺。1950年解體。二戰期間蘇聯海軍的戰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原馬拉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波羅的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多次遭到德國轟炸,艦體損壞嚴重。1955年解體甘古特號,原十月革命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波羅的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1952年起作為訓練艦使用。1957年解體塞瓦斯托波爾號,原巴黎公社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黑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1947年改為訓練艦。1956年解體租借戰列艦:復仇級君權號(阿爾漢格爾斯克號):1944年獲得,主要用來在北極航線護航。1949年歸還英國,同年解體。1939年9月1日主要國家戰列艦數量(艘/噸):英國——15/473,588。美國——15/464,300。日本——10/314,024。法國——7/162,654。義大利——4/95,012。德國——5/99,200。蘇聯——3/69,878。補充一些夭折的二戰戰列艦/戰列巡洋艦計劃米帝:戰列艦:「蒙大拿」級BB.67蒙大拿費城海軍船廠建造BB.68俄亥俄費城海軍船廠建造BB.69緬因紐約海軍船廠建造BB.70新罕布希爾紐約海軍船廠建造BB.71路易斯安娜諾福克海軍船廠建造約翰牛:戰列艦:「獅」級1937年計劃,主要是針對德國的新型主力艦而設計,共四艘,分別為獅,蠻勇,征服者,憤怒。前兩艘於1939年4月開工,但在不列顛之戰打響後因船廠屢遭轟炸而停工,後兩艘也因此被取消。高盧:阿爾薩斯級戰列艦:1938年計劃,黎賽留級改進型,共六艘,前四艘為阿爾薩斯,諾曼底,弗郎第埃,伯爾格諾,後兩艘未命名。「獅II」級:1944年底,英國決定將被擱置的兩艘獅級完工,同時對其設計進行了修改,主要是依戰訓強化了防空。但二戰結束後英國國力大不如前,因而這個計劃也未能完成。戰列巡洋艦:g3戰列巡洋艦1939年型:為了打擊德國的海上襲擊艦,英國急需高速主力艦,但由於時間緊迫,新艦沒有重新設計,而是直接使用了1922年因華盛頓條約被放棄的g3戰巡的資料,並用當時的最新技術進行了修改。改進內容包括更換新的主機,新的主,副炮,強化防護,加裝雷達等等。改進後具體性能不詳,不過其噸位應該和依阿華差不多。鬼子:戰列艦:「超大和」級大和放大版,只是圖紙上的東西,計劃建造6艘,均未開工。漢斯:戰列艦:H級H艦(興登堡)1939.7.15布羅姆·福斯漢堡造船廠開工1939年底停工J艦1939.8.15威希公司不來梅港造船廠開工1939年底停工K艦未開工L艦未開工M艦未開工N艦未開工大型襲擊艦/戰列巡洋艦:O級O艦、P艦、Q艦,3艘均未開工襲擊艦/袖珍戰列艦:P級P1~P12原計劃12艘,後削減為8艘,均未開工蘇聯:戰列艦:23型「蘇聯」級「蘇維埃聯盟」號1938.7.15列寧格勒波羅地海造船廠開工「蘇維埃烏克蘭」號1938.10.31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開工「蘇維埃白俄羅斯」號1939.12.21莫洛托夫斯克開工「蘇維埃俄羅斯」號1940.3.21莫洛托夫斯克開工27型「彼得巴甫洛夫斯克」級改進計劃對戰損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級進行改裝,換裝「飛剪」艦艏,拆除3號炮塔,加裝各種口徑高炮以加強防空。後由於發現如此改進和新造一艘差別不大,只好作罷。大型巡洋艦/戰列巡洋艦:69型「喀琅施塔德」級「喀琅施塔德」號1939.7.15列寧格勒造船廠開工「塞瓦斯托波爾」號1939.11.5列寧格勒「61公社社員」造船廠開工
㈨ 戰列艦是怎樣誕生的
在17世紀之前,帆船上雖早已安裝了火炮,並設置了供射擊用的舷窗,但是舷炮的射擊仍十分笨拙。當時的火炮是從陸上移到戰艦上的,也安裝有木輪,因而發射時會產生很強的後坐力。為了制止艦載炮身的後坐,火炮往往被緊緊地固定在船的艙壁上,炮管則通過舷窗伸出船舷外,使得裝填彈葯十分困難,尤其是在激烈的海戰中,裝填彈葯簡直無法進行。
17世紀初期,艦炮射擊技術出現了一項重要革新,即用繩子來制止火炮後坐,這使得從炮門起,有很長一段炮身能夠留在船艙內,裝填炮彈變得簡單易行了。
1652~1678年,為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英國同荷蘭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海上戰爭。英國統帥是作戰經驗和謝練經驗極其豐富的將領羅伯特·布萊克,他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舷側炮戰船的作戰特點,確立了艦隊縱列這一戰術思想。年,英國海軍頒布了兩個在海軍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文件,其一是《航行中艦隊良好隊形教範》,規定了在航行中保持良好隊形、指揮統一、完整的聯絡方法等重要內容;其二是《戰斗中艦隊良好從形教範》,第一次作出了組成縱隊戰斗隊形的規定。依據這一規定,作戰時將所有艦只以一定的間隔排成千個縱隊,戰斗時每次只有一艘戰艦用舷側炮向敵艦射擊,其餘各艦迅速裝填彈葯。一艘艦射擊完畢後,第二艘進行射擊,一艘接一艘依次進行。這種隊形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舷側炮的威力。與此同時,指揮官可根據作戰意圖對秩序井然的隊形中的艦船實施有效的指揮,大大提高了戰鬥力。在此基礎上,英國海軍頒布了《艦隊隊列條令》和《艦隊戰斗條令》,在海軍戰術上改變了以往海戰中無戰斗隊形,以單艦格鬥、炮擊和接舷戰為主的混戰狀況,轉而採用縱列編隊、首尾相接、搶占敵艦上風、以炮戰為主的戰斗手段。
正是這一時期,採用縱列隊形進行作戰的主力艦船被稱作為「戰列艦」。因為,只有噸位較大、艦炮較多的艦船,才有充分的能力堅持在戰斗隊列上。那時,英國按艦炮的數量將戰艦分成了6個等級:第一級90們炮以上;第二級80門~90門炮;第三級50門~80門炮;第四級38門~50門炮;第五級18門~38門炮;第六級18門炮以下。其中,前三級船在戰斗編隊中適於作戰,因而歸人戰列艦。第四級為快速帆船或巡航艦,這些快速帆船可以說是巡洋艦的鼻祖,它們一艘只有一層炮甲板,配備50門左右的火炮,這些戰船噸位小、火力弱,無力參加大型戰斗,主要擔負巡邏、警戒、偵察、護衛等任務。
戰列艦是18世紀最傑出的武器,當時幾乎沒有一種武器能夠與之相比。最大的戰列艦可在1小時內連續發射30噸炮彈,且可持續數小時之久。如此強大的作戰能力令人驚嘆,歷史學家們甚至稱它為「魔鬼的武庫」。
這一時期,戰列艦中最著名者為英國的「勝利」號,它於1759年開始建造,1765年下水,排水量2162噸,全長67.8米,寬15.3米,共有3根主桅桿,主桅桿高達61.5米,桅桿底部最粗處直徑達0.9米。3根桅桿的帆桁上共掛有36面橫帆,所有帆的總面積有1.6*104米2,滿帆時最高航速達10節。
「勝利」號上設有3層炮甲板,裝備102門鐵鑄加農炮,可發射5.4千克~14.4千克的炮彈。另外,船上還有兩門30.6千克炮彈的巨型短炮,這種被英國人稱為「粉碎者」而被法國人叫做「魔鬼炮」的短炮,專門用於抵近敵船射擊,威力巨大,兩門炮一次單舷齊射,便可發射出半噸重的炮彈。
1873年,人類造船史上最早將風帆從艦桅去掉的純粹的蒸汽機動力戰列艦「蹂躪」號在英國誕生了,它標志著機器動力的最後勝利,標志著船舶史上新技術革命的來臨。這艘戰列艦首尾各裝有一座雙聯裝305毫米的火炮。1892年,英國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鋼質戰列艦「君主」號,這艘戰列艦滿載排水量1.5585萬噸,航速達到創記錄的18節。該艦舷高,前後甲板各裝有一座雙聯裝343毫米炮塔炮,兩舷還裝有副炮。該艦一建成,立即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很快就成為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樣板,並被公認為近代戰列艦的模本。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一位名叫馬漢的美國海軍軍官於1890年撰寫了《制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轟動了各海軍強國。馬漢在書中宣揚了這樣一個觀點:誰取得了制海權,誰就能奪得世界霸權,而誰要取得制海權,就要擁有強大的海上武力,就要建造裝有大口徑火炮的重型戰艦。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各海軍強國開始了一場建造重型戰艦的狂熱競賽。
1904~1905年發生的俄日戰爭,通過戰列艦大編隊交鋒,證明了艦炮在遠距離上的效力,也證明了增加主炮數量的重要性。根據這場戰爭提供的經驗,當時的工業強國率先研製新一代的戰列艦。只用了一年時間,英國的「無畏」號戰列艦於1906年匆匆下水。該艦排水量1.79萬噸(還有人說為2.1845萬噸),有4台蒸汽渦輪機作動力,速度21節。該艦採取了戰列艦一律用重炮武裝的原則,使戰列艦發展出現了轉折點。裝備的火炮只有兩種口徑:10門口徑為305毫米的艦炮構成主炮,配置在5個雙管炮塔中,其中3個在戰艦的縱向,2個在兩頭。由於火力、速度和活動半徑的增加以及良好的裝甲防護力,使「無畏」號戰列艦勝過以往所有的戰列艦,成為標准型戰列艦,世界各國海軍都模仿這種艦型。當時,人們將按「無畏」號的戰列艦建造的戰列艦稱為「無畏艦」。
面對英國的無畏戰艦,德國人不甘示弱,建造了排水量更大、裝甲更厚、艦炮口徑更大的戰列艦。英國海軍面對德國人的挑戰,公開宣稱:你造一艘,我就造兩艘,以此同德海軍抗衡。在這同時,日、美及其他一些海軍強國,也緊緊跟上這場軍備競賽。這期間新建的戰列艦都增加了火炮的數量,提高了防護能力,主炮口徑已達380毫米,主炮數量已由4門增加到10門~12門,蒸汽往復機也為蒸汽渦輪機所代替,航速已達23節~26.5節,排水量增大到2萬噸左右,最大則達2.25萬噸,「大艦巨炮主義」由此正式步人海戰舞台。
狂熱的軍備競賽,使戰列艦獲得迅速發展。到1914年,英國已有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73艘,最大的排水量3.3萬噸;而德國也有52艘;法國擁有22艘;義大利12艘;奧地利15艘;俄國10艘;美國和日本分別擁有25艘和13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