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究竟是誰發明的
偶然的發明:由打賭誕生的電影 如今,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娛樂方式,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但是,你是否知道當初電影的發明是為了裁判一次打賭?也許,我們要感謝那次打賭,感謝它給我們帶來的電影。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2. 電影是誰發明的,電影和電視劇有什麼不同
1895年12月28日是世界電影的誕生日。這一天,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盧米埃內爾兄弟放映了幾容部他們拍攝的短片,有《工廠的大門》,《拆牆》,《嬰兒喝湯》和《火車到站》。人們看到女工們穿著衣裙,軟邊帽上插著羽毛,三五成群,邊說邊笑地步入廠區的入口;火車站的月台上,男女老幼正在等候火車的到來,列車從遠處馳向月台……
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內有使35毫米片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器的轉動機構。它備有一個攝影鏡頭,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畫面靜止時,遮光器開啟,膠片曝光,遮光器關閉時,膠片向前運動,這樣便得到了負片。然後取下鏡頭,將負片裝到機器上,與另一條未曝光膠片貼在一起,在光源照射下運行,曝光後得到正片。電影機還配有放映鏡頭,裝上膠片後,使機器置於燈泡的照射下,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攝影機變為放映機。
3. 電影是誰發明的
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
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
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4. 電影是誰發明的.
1895年12月28日是世抄界電影的誕生日。襲這一天,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幾部他們拍攝的短片,有《工廠的大門》,《拆牆》,《嬰兒喝湯》和《火車到站》。人們看到女工們穿著衣裙,軟邊帽上插著羽毛,三五成群,邊說邊笑地步入廠區的入口;火車站的月台上,男女老幼正在等候火車的到來,列車從遠處馳向月台……
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內有使35毫米片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器的轉動機構。它備有一個攝影鏡頭,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畫面靜止時,遮光器開啟,膠片曝光,遮光器關閉時,膠片向前運動,這樣便得到了負片。然後取下鏡頭,將負片裝到機器上,與另一條未曝光膠片貼在一起,在光源照射下運行,曝光後得到正片。電影機還配有放映鏡頭,裝上膠片後,使機器置於燈泡的照射下,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攝影機變為放映機。
5. 電影是誰發明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版和他們自己研製權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6. 電影是誰發明的
電影起源
[編輯本段]
電影資料庫「電影的史前史幾乎和它的歷史一樣長」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的誕生,確實經歷了歐洲國家中許多的科學家、發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長的實驗過程。他們在對運動的光學幻覺所進行的科學探索與實驗,在時間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人類對於「光影理論」的認識與應用,便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中國講起。據文字記載公元前五世紀,墨子關於「光至景(影)亡」的學說,則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入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後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游戲。電影正是起源於這些視學娛樂游戲之中。至於電影的發明所依據的科學技術、物理學原理,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大英網路全書電影史部分》,開篇第一句話。
一百年前人們這樣看電影
讓我們穿越時光,回到一個世紀前的中國電影院。那是些狹小的茶館、茅亭、布篷,簡易的銀幕上,影像猶如大雨落下般搖曳不定……
■電影來到中國,第一個亮相處是雅緻的徐園
電影出生不久,便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第一個落腳地是上海,在上海的第一個亮相處則是徐園。1896年8月10日到14日,《申報》連續刊登了徐園的電影廣告:「西洋影戲客串戲法,定造新樣奇巧電光焰火……陳設各種古玩,異果奇花,群芳譜曲,以助雅興。」
徐園到底是何模樣?電影在上海著胎的第一驛到底是何般景緻?在清宣統元年(1909年)出版的《圖畫日報》上,筆者找到了一段對於徐園的介紹:「徐園又名雙清別墅,為浙絲商徐棣三君之別業。初在老閘唐家弄,雖地只三畝有奇,而花木扶疏,亭台曲折……今遷新閘義袋角康腦脫路五號,布置悉乃其舊。而園址已寬至五畝有餘。園主刻為棣三先生之喆嗣貫雲凌雲二君,精書畫嫻吟詠……洋場十里中有此一園,殊足撲去俗塵三斗也。」
電影除了在收費的諸如徐園這樣的游藝場所里放映,也可以在臨時搭蓋的茅亭里找到蹤影。當時人們把這樣的夜遊之地稱為「夜花園」:「上海之有夜花園,非近歲始矣,溯自西人研究衛生,每當夏秋之交,禁止遊人在各花園夜遊後,知有利而不知有害者,乃紛紛在租界之界限附近搭蓋茅亭數座,藉供暑夜遊客憩息,並假以花園為名,除售茶酒之外,並雇灘簧影戲等一切玩意以廣招徠。」
看來,在20世紀之初的上海仲夏夜,已經有露天電影的放映活動了。那時片子的內容「無非是一艘大輪船,自煙波浩渺中開來,越開越近。看到乘客的活動,熙熙攘攘,上上下下……又有所謂滑稽片,也無非是一個闖禍者逃跑,人們和警察一起追,闖禍者在慌急中撞倒了行路人,撞翻了小販的貨攤等等。禍越闖越大,行人和小販協助追拿。終於把這闖禍者抓到,這闖禍者做出許多醜怪憐相,觀眾為之哈哈大笑,認為很是滑稽,帶著滿意的心情離場而去,讓第二場觀眾再來賞奇涉勝。」
電影還會在一種半流動的臨時撐起的布篷里上演:「放映電影設在臨時搭建的大布篷里,幾條長板凳,觀眾納幾個銅元,即為入幕之賓。那些長凳,安置在泥礫地上,高低不平,坐著很不舒適。時間長一些是吃不消的。幸而都是短片。一下便完了。」
7. 電影是誰發明的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電影放映機(15張)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