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藝術創造論讀後感
我給你寫個簡版的,估計你也沒看過。然後你大概擴充一下就好1000字應該不難。
藝術創造論,主要講解了自工業革命之後,改革所帶來的變化,其中根據文藝復興以及藝術領域帶來的靈感,改變了很多行業。
這里的藝術靈感指2方面,一方面是顯示色彩,另一方面是非現實主義思想。
顯示色綵帶來的創新是基礎性的,非現實色綵帶來的是富有挑戰性的,絕對創新性的。
大概就是這些內容。
㈡ 科學與藝術李政道讀後感
科學與藝術國際作品展暨研討會在北京開幕了!這是前所未有的一次藝術作品展.展覽會上陳列的藝術品有相當一部份是科學家與藝術家合作的成果,它把人們帶進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殿堂,使人們在欣賞藝術品的同時領略科學世界的瑰麗多彩.在這些作品中,科學得到藝術的表達,藝術因有了科學的內容而更具活力、更加絢麗.這次展覽會上所展覽的科學與藝術結合的作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予示著一個新的藝術天地,即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新天地的誕生.
從創造性思維的層面看來,文藝與科學是不可分割的,這的確「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李政道教授深入研究他的這一基本思想的理論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認為科學和藝術「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並具體指出:「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雕塑、音樂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貴、喚起越強烈、反映越普遍,藝術就越優秀」。 顯然,這里已涉及到文藝創作的典型化法則.尤其從「意識或潛意識」層面來探討情感的作用及變化,作為認識藝術思維特徵的邏輯起點,這比單純的社會學方法和反映論的認識論觀點,更有說服力,也更加符合文藝創作的實際。由人類創造才能的共性本質所決定,這直接聯系於不斷發展、推陳出新的動態科學觀。同中存異,異中有同 李政道教授認為:科學是「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准確的抽象」,「科學家抽象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的創造就越深刻。……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乃屬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如果不考慮任何歷史價值和道德判斷的話,這種理性概括無疑是正確而「深刻」的,但似乎還不夠全面。
㈢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
摘錄:
人類的一切快樂都發自生物性的快樂。這觀念絕對科學化。這一點我必須加以說明,以免被人誤解,人類的一切快樂都屬於感覺的快樂。我相信精神主義者一定會誤解我的意思:精神主義者所以和唯物主義者永遠會有誤解,就是因為他們的語氣不同,或對同一句話抱著不同的見解。但是我們在這個獲取快樂的問題上,難道也要被精神主義者所欺矇而去跟著承認精神上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嗎?讓我們馬上承認並加以限制,說精神上的舒適是有賴乎內分泌腺的正常動作。
在我看來,快樂問題大半是消化問題。我很想直說快樂問題大抵即大便問題,為保護我的人格和顏面起見,我得用一位美國大學校長做我的護身符。這位大學校長過去對每年的新生演說時,總是要講句極有智慧的話:「我要你們記住兩件事:讀《聖經》和使大便通暢。」他能說出這種話來,也可想見他是個多麼賢明,多麼和藹的老人家啊!一個人大便通暢,就覺快樂,否則就會感到不快樂。
我們的肉體總有一日會死去的,所以我們的肉體和精神之間只有極薄的隔膜,同時,在精神的世界裡,要欣賞它最優美的情感與精神之美,只有用我們的感官才能勝任愉快。觸覺、聽覺和視覺各方面,是無所謂道德或不道德的。我們大都會失掉享受人生正面歡樂的能力。原因是我們感官的敏感性減退,和我們不盡量去運用這些感官。
讀後感:
一切快樂都發自生物性的歡樂。多麼絕妙的觀點。是的,可愛的肉身才是感受快樂最真切而唯一的途徑,不存在道德與不道德,不用刻意抬高精神的快樂,也別刻意貶低肉體的歡愉。打開眼、耳、口、鼻、觸感,才能打開心。有了感官的敏銳度,才能讓簡單快樂的信號傳到我們的腦袋瓜中。所以,愛肉身吧,讓它去藍天下,碧草中,聞聞泥土香氣,感受食物的鮮美,用音樂寵溺雙耳,不要覺得這是對肉身的驕縱,它也不是墮落,或是對精神快樂的違逆,因為沒有肉體感官的歡愉,也難以有精神的歡愉。就比如,我熬夜完成了一幅手繪,我的歡愉是這種全心投入的過程,甚至勝過完成手繪後的歡愉。你可以說這是精神的歡愉,因為我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我的腦袋感到開心。但這快樂何嘗不是因為通過我的手,那隻拿著彩鉛在紙上來回飛舞的右手,它不是孤獨的舞者,它挽著「身體」流線硬挺卻舞姿玄妙的戀人——彩鉛,我何嘗不是因為順了這對親密戀人於紙上滑翔飛舞的願,才使我的腦袋瓜感到歡愉?還有我的雙耳,歡暢地享受這對戀人「沙沙」的舞步聲,而我的雙眼,看著那舞步下漸次開出一朵朵爛漫的花。沒有我的手、眼、耳,我在這漫漫夜色里何來如此沸騰的血液?由此見,快樂本不該分精神與肉體,快樂就是純粹的感官性的快樂!
回到孩童般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吧,你就能打開感官,獲得快樂!
㈣ 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詩歌創作與詩歌欣賞中的想像活動有什麼不同
論及詩的欣賞,有一點是不可忘記的,也是別的語言藝術所缺乏的,即多數的詩是一種韻文,而且所有的詩都有節奏感。這樣就使詩有異於其他文學品種:它大體能唱,即使不能唱,也大體可吟、可誦。我們讀詩,除了求得內容的了解,還要求得語言形式的音樂美的感受。好的詩,反復吟哦是必要的。一首優秀的唐詩,可以千古流傳,代代傳誦。記得小時候,南國秋夜,一張竹椅,一把蒲扇,蟲鳴遍野,銀河在天。不知有多少次,我吟誦著杜牧的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這首小詩的內容,我已熟知,為什麼要反復地吟它,詠它,而且一再沉浸在一種忘我的境界之中呢?為什麼我們對於即使是最優秀的小說或散文也不會這樣如醉如痴地反復地閱讀它呢?這是由於詩的語言有濃厚的音樂性,除了內容,語言上也有足以喚起欣賞趣味的無窮魅力。你信上說,你特別喜歡含蓄的詩。含蓄的詩經得起反復咀嚼。但明朗的也有它的好處:當詩歌表現一些重大和熱烈的題材,明快而激昂的調子容易收到效果。而當詩用來傳達心靈隱秘的聲音,含蓄在這里將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在欣賞方面,你當然可以有偏愛。但是,我建議你可把欣賞的范圍弄得寬廣些,各種各樣的詩都不拒絕閱讀。這樣,你就會開闊自己的視野。欣賞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詩歌的素養,而寬廣的興趣將有助於達到這一目的。
㈤ 謝冕 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 讀後感
論及詩的欣賞,有一點是不可忘記的,也是別的語言藝術所缺乏的,即多數的詩是一種韻文,而且所有的詩都有節奏感。這樣就使詩有異於其他文學品種:它大體能唱,即使不能唱,也大體可吟、可誦。我們讀詩,除了求得內容的了解,還要求得語言形式的音樂美的感受。好的詩,反復吟哦是必要的。一首優秀的唐詩,可以千古流傳,代代傳誦。記得小時候,南國秋夜,一張竹椅,一把蒲扇,蟲鳴遍野,銀河在天。不知有多少次,我吟誦著杜牧的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這首小詩的內容,我已熟知,為什麼要反復地吟它,詠它,而且一再沉浸在一種忘我的境界之中呢?為什麼我們對於即使是最優秀的小說或散文也不會這樣如醉如痴地反復地閱讀它呢?這是由於詩的語言有濃厚的音樂性,除了內容,語言上也有足以喚起欣賞趣味的無窮魅力。
你信上說,你特別喜歡含蓄的詩。含蓄的詩經得起反復咀嚼。但明朗的也有它的好處:當詩歌表現一些重大和熱烈的題材,明快而激昂的調子容易收到效果。而當詩用來傳達心靈隱秘的聲音,含蓄在這里將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在欣賞方面,你當然可以有偏愛。但是,我建議你可把欣賞的范圍弄得寬廣些,各種各樣的詩都不拒絕閱讀。這樣,你就會開闊自己的視野。欣賞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詩歌的素養,而寬廣的興趣將有助於達到這一目的。
㈥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吳組緗讀後感
這個是我復制的 你看看行不?是精精晶晶 的答案
單元提示》:質疑 思辨 瑰怪
《人生的境界》(現當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覺解 功利 禪宗 出世 入世
《人是什麼》(當代哲學家趙鑫珊):佇立 萬古恆新 循環不息 抱怨 挑剔 耕耘 無所事事 安謐 格格不入 朝氣蓬勃 光風霽月 生無所息 賦予 往事歷歷 風雨不蝕 根深蒂固 孤獨寂寞 難以言傳 慰藉 追溯 崇奉 憧憬 俟 干癟 熱淚盈眶 斜暉 瞻望 煙靄 伉儷之情 溘然長逝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蹉跎歲月 暮靄
《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當代作家鮑鵬山):無所適從 目不暇接 福祉 消受 手足無措 手舞足蹈 幻化無方 意出塵外 驚魂甫定 朝暾夕月 山重水復 柳暗花明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槁項黃馘 杠桿天下 澄澈秋水 不系之舟 顛沛以之 聚訟不已 轆轆飢腸 清波
《孔孟》(當代歷史學家):形影相隨 至聖 亞聖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悠閑 贊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警惕 斬釘截鐵 毫不遲疑 痛哭流涕 禮尚往來 拜訪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各自為政 篡位 譎詐 克己復禮 恢復 熱忱 改弦更張 草菅人命 獨一無二
第二單元 文藝學論文
單元提示:融會貫通 闡述 闡釋 質疑 舉一反三 考察 火候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當代學者、作家吳組緗):搜集 翰藻 領域 虛構 植根於 脈絡 文意枯索 粗糙 意蘊 妍媸畢露 心驚膽戰 鑒戒 扼殺 崇高
《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當代美學家宗白華):去粗存精 孤迥 神龍見首不見尾 一鱗半爪 口吻 夔 胄 逼真 累贅 搖曳 洗練
《談中國詩》(當代作家、學者錢鍾書):鑒別力 居高臨遠 純粹 精髓 腐化 簡陋 羨妒 顰蹙 深摯 雄厚 卓然 自成風會 洋溢 容許 歸宿
《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謝冕):核心 不懈 羞窘 掩飾 邂逅 婀娜 繾綣 含蓄 隱喻 抽搐 古董 陶醉 詛咒 精練 際遇 羈旅 潛移默化 晦澀 費解 蝙蝠 愉悅
第三單元 魯迅與《阿Q正傳》
單元提示:畫廊 大名鼎鼎 聚焦 亮相 振聾發聵 激盪 穿越時空 內涵 風趣幽默
《阿Q正傳》(魯迅):名正言順 上諭 僭越 手舞足蹈 確鑿 頰 荒唐 著之竹帛 帖子 國粹 抱歉 籍貫 端緒 渺茫 行狀 間或 舂米 忙碌 瘦骨伶仃 鄙薄 不足貴 口訥 蟲豸 自輕自賤 心滿意足 興高采烈 詫異 擎 熱剌剌 孀 口碑 託庇 醉醺醺 輕蔑 出言無狀 蹌蹌踉踉 奚落 無可適從 深惡痛絕 氣忿 同仇敵愾 蠱惑 忐忑 一無掛礙 尋短 不圖 祓除 縊鬼 賒欠 蹊蹺 怒目而視 不足齒數 勢均力敵 文童落第 視若草芥 赧然 凜然 悚然 欣然 敬而遠之 結怨 河埠頭 茶坊酒肆 素不相能 殊不知 憮然 錯愕 咸與維新 投機 檢點 搗亂 茂才 羨慕 揪 淵源 初雋秀才 拗斷 生辰八字 侮蔑 怦怦心跳 羲皇 逾垣 里應外合 柵欄 懲一儆百 窘急 喝采 咀嚼 非特 遺老(啟蒙 隔膜 孤寂)
《魯迅的生平和創作》(王富仁):
敗落 變故 困頓 幕僚 饋贈 侮辱 勾當 籌措 富國強兵 欺凌 歧視 若無其事 籌辦 復辟 沉滯 噴發 檄文 凄厲 憐憫 冷漠 郁積 扭曲 掙扎 深惡痛絕 阻礙 引人入勝 魅力 微妙 入木三分 覺察 細致入微 潛藏 逶迤 彷徨 冷峻 溫馨 孤傲不羈 蜿蜒 千姿百態 迷離恍惚 奇詭 奇葩 禁錮 摻雜 馳騁縱橫 溫柔敦厚 不容抹殺 交融 女媧 狹隘 脊樑 保障 奴顏媚骨
第四單元 西方現代小說
《變形記》(奧地利弗蘭茨·卡夫卡):
穹形 偌大 熟悉 鍍金 憂郁 晦氣 泛泛之交 戰栗 痴痴獃獃 緣故 一股腦兒 重聽 訓斥 診斷 好吃懶做 黏性 休憩 遺憾 下顎 全神貫注 清脆 如夢初醒 縫隙 挪動 呼嘯 蓬亂 隱匿 猶豫不定 服兵役 冥頑不化 兢兢業業 閑言碎語 飛短流長 精疲力竭 踅 灼傷 天長日久 無暇顧及 駕馭 支撐 為期不遠 遏制 謙恭 強勁 不耐煩 瞅 暈頭轉向 繁瑣 血流如注 薄暮 昏厥 瘸 崩潰 籌措 念念不忘 疲憊不堪 沉寂 積攢 微不足道 迄今為止 羞赧 食不甘味 縱橫交錯 精神渙散 驚詫不已 皺褶 告誡 啞然無語 拯救 無可奈何 瀕臨 泄露天機 蜷縮 細膩 小心翼翼 亂蓬蓬 耽擱 追逐
㈦ 謝冕的《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800左右讀後感
論及詩的欣賞,有一點是不可忘記的,也是別的
所缺乏的,即多數的詩是一種韻文,而且所有的詩都有節奏感。這樣就使詩有異於其他文學品種:它大體能唱,即使不能唱,也大體可吟、可誦。我們讀詩,除了求得內容的了解,還要求得語言形式的音樂美的感受。好的詩,反復吟哦是必要的。一首優秀的唐詩,可以千古流傳,代代傳誦。記得小時候,南國秋夜,一張竹椅,一把蒲扇,
遍野,銀河在天。不知有多少次,我吟誦著杜牧的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
。」這首小詩的內容,我已熟知,為什麼要反復地吟它,詠它,而且一再沉浸在一種忘我的境界之中呢?為什麼我們對於即使是最優秀的小說或散文也不會這樣如醉如痴地反復地閱讀它呢?這是由於詩的語言有濃厚的音樂性,除了內容,語言上也有足以喚起欣賞趣味的無窮魅力。
你信上說,你特別喜歡含蓄的詩。含蓄的詩經得起反復咀嚼。但明朗的也有它的好處:當詩歌表現一些重大和熱烈的題材,明快而激昂的調子容易收到效果。而當詩用來傳達心靈
的聲音,含蓄在這里將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在欣賞方面,你當然可以有偏愛。但是,我建議你可把欣賞的范圍弄得寬廣些,各種各樣的詩都不拒絕閱讀。這樣,你就會開闊自己的視野。欣賞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詩歌的素養,而寬廣的興趣將有助於達到這一目的。
㈧ 藝術作品觀後感
城市工商業繁榮的禮贊
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對宋代城市面貌社會風俗作了網路全書式的描繪,是現實主義藝術的傑作,它是一幅真實描繪汴京――12世紀時一個國際大都市的商業繁榮景象的巨幅畫卷.從畫卷中我們可以看出畫的精美細致,人物的傳神和自然景觀的協調之美,突出作者作畫的功底之深,但我們又可以看到城門上竟沒有一個守城的士兵,虹橋上設滿各種各樣的小攤,反映當時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雖是初春季節,春寒料峭,卻有人穿著簡陋,衣不蔽體,辛苦地搬運著沉重的物品,同時又有人穿著綾羅綢緞,手裡拿著扇子,在街道上悠閑散步,從中可看出當時社會兩極分化天上人間般的生活. (潘嬌)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用礦物顏料石青、石綠敷色,在畫法上屬青綠山水,這幅畫風格十分華麗,山水畫古往今來不計其數,但我覺得這幅畫給人的感受有實有虛,夢幻一般,對於山水所採用的顏色處理也非常得當,在以綠色為主色調的畫面之下,有明有暗的陰影光線處理,比例恰當的山水房屋樹木,讓人有身臨其境卻又覺得意境虛幻如夢境一般,由今人看來,彷彿是隱居山中的萬家,開遍燈火,照徹整個畫面如蓬萊仙島.值得注意的是,畫家王希孟作這幅畫時才18歲,但筆法卻已相當老練,特別是其對於色彩的把握力,更讓人看出他高超的畫技,筆法大膽,是其年輕的象徵,入筆細致,可看出他作畫的認真態度,但我最佩服的還是他的用色和明暗處理.
(戴辰冰)
南宋楊無咎的«四梅圖卷之一»是一幅很有韻味的梅花圖,古人雲: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果;以疏為美,密則無態.作者把古人的審美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其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梅曲、欹、疏的三大特點,他用蒼勁有力的筆鋒描繪梅的枝幹,讓人感受到梅花」凌寒獨自開」的堅韌無畏,不懼嚴寒的氣度,又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梅花纖柔的姿態,突顯梅花可人的另一面,這樣剛柔結合,使梅花富有擬人氣息.潔白的花瓣令人感受到梅花的純潔靜謐,與瀟灑不羈的枝條形成鮮明對比,更好地表現了梅花的情態.這樣一幅梅花圖使人更能體悟到梅花不凡的氣質,給人以無限啟迪,梅花的精神確實震撼人的心靈,難怪古代畫家喜愛以梅花為題材來作畫,梅花獨一無二的特點在楊無咎的畫筆之下展露無遺. (施士超)
文同的«墨竹圖»線條組合交錯,變幻豐富,作用是通過墨竹的形象表現,發揮出筆墨的長處,將竹子的君子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畫中墨色有深有淡,並且處理得十分得當,粗粗觀看,人一種紛繁零亂卻又錯落有致的感覺,細致端詳,又不乏細膩之處,竹枝看似彎曲卻透著昂揚的生氣,體現出堅忍不拔的品性,而竹葉的線條頗為緊湊,更加強了它品性的體現.圖中畫的是整棵竹的一部分,卻沒有把它的源頭畫出來,給人若即若離之感,它既重了形,更突出了神,平凡之中見高貴,見畫如見人,文同此畫堪稱是花鳥畫中極品. (朱明捷)
«江山如此多嬌»是由我國著名畫家傅抱石、關山月為人民大會堂而創作的,作品以繪畫形象再現了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的磅礴氣象,這幅畫還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具體指導,經過改動後使作品的氣度、尺度與宏偉的大會堂建築取得和諧,此畫給人磅礴偉岸的氣勢,一種蒸蒸日上之感,站在山頂,俯覽群峰,闊大無盡,當時新中國剛剛建立,人民終於站起來當家作主,整個國家有著一顆奮發向上、團結的心,中國的土地是廣闊富饒的,畫中顯示的中國大地具有容納萬物的氣度,表現出更為宏觀的現代意識、時代氣息. (黃海濤)
徐渭其人
明代畫家徐渭一生多劫,懷才不遇,可謂境遇諸多不順,但他的畫作在畫史上的影響卻是頗深的,以«墨葡萄»為例,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寫意山水作品,圖中所畫的葡萄姿態各異,深淺不一,頗具層次感.葡萄藤雖柔亦韌,似乎也從一定方面體現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即使身處困境依然固我.再看畫中那首自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寒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置野藤中」.猶其是頸聯,說出作者的辛酸與悲哀.懷揣一身才學抱負卻無處施展,這是何其不幸啊!書中另一幅徐渭的畫像,從他的眉眼中一股淡定之氣即撲面而來,但從稍帶憂郁的眼神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人生是不如意的,沒有少年得志的意氣風發,也沒有大器晚成的欣慰快然,有的只是一種看透世事凄涼,人情冷暖的疲憊之態,哀莫大於心死,徐渭一生的悲也多,苦也多,而獨獨少樂.」天不仁兮降亂世,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一個可歌可泣,可悲可嘆的人生,正如徐渭啊!
人生一世,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但願這悲苦的人在另一個世界裡好生安息,再不為」筆底明珠無處賣」而苦惱. (張婧爾)
滿懷希望,憧憬未來――«一籃春色賣遍人間»
構圖:主人公賣花女占據了畫面的大部分,在主人公雙眼眺望的方向留白,滿懷希望,寓意深刻.
造型:賣花女衣著樸素,扎著長長的麻花辮,手提一籃春意盎然的鮮花,目光炯炯有神,望著前方,以側臉示人,臉型輪廓清晰明了.
選題:作者捕捉生活中一位普通的賣花小女孩的形象,貼切再現百姓生活,真實卻又不失藝術地表現了生活在底層的人們渴望幸福的生活.
色彩:全畫以水墨勾勒,但並沒有太多水的朦朧處理,以墨色為主,而一籃紅色的鮮花則是全畫最突出的一部分,深深抓住讀者自己的眼睛,令人回味.墨色流暢,干濕濃淡自然,以完全鬆弛的線條描繪出衣服的褶皺,人物臉型,而頭發用了大量的深墨色,並留出空白表現發質的反光,這一技法在過去的人物畫法中不曾運用,傳統中見創新.
意境:全畫通過一位在生活底層的普通小女孩賣花的景象,生動而傳神地表達了普通百姓在期盼新中國成立,早日安定繁榮的美好願望.而畫中小女孩那滿懷鮮花,眺望遠方的深邃表情也似乎預示著在不久的將來,幸福之花必將撒遍人間. (顧昱)
(清)鄭燮«蘭竹石圖»
作者自題」――既又見大滌子畫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構成石勢,然後以蘭竹彌縫其間――」.蘭竹之勢與石之勢交相輝映,一零一整,一柔一剛,將蘭竹之韌,石之堅互相襯托著表現出來,蘭竹因有石而愈發渾厚,再加上濃淡墨色的相互映襯將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蘭竹」彌縫其間」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整個畫面給人清高脫俗的感覺,寧靜而愜意.我覺得這幅作品蠻淡雅,看著蠻舒服的,又因蘭竹堅韌的品性,頑強的特質,兩者結合在一起,使整幅畫帶上了高潔的色彩,讓人折服.我喜歡其中蘭竹的筆法,運用筆峰轉換畫出葉片的正面側面,用濃淡的墨色畫出蘭竹的層次與疏密,每一張葉片都似乎帶上鮮明的柔韌個性而置於一塊兒,又很整體,既散而又」整」. (曹黎)
(清)鄭燮«蘭竹石圖»
這幅作品整體清逸雅潔,超凡脫俗,恰倒好處地體現了蘭草高潔的品性與生於峭壁而難求,畫家以書法線條勾勒蘭葉,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准確表現了蘭葉的纖長,又以筆鋒的頓挫,線條的粗細表現蘭葉偃仰反側的姿態.蘭葉錯落有致,繁復交錯的姿態不給人以雜亂之感,是因為畫家畫出的蘭葉片片不同,又依山勢而生,感覺自然清新,畫家所畫山石,以較粗的線條,寫意手法畫就,與蘭葉的精緻形成對比.畫家有以濃墨表現蘭葉,淡墨和次淡墨表現蘭花與山石,虛實得當,主次分明,突出蘭草的雅緻姿態,並在畫面右下部較為空白的部分題詩數行,既彌補了畫面空白,又平衡了整個畫幅,使畫面更覺清俊脫俗.畫家以蘭草來表達自身高潔與傲然的品性,抒發自身不戀官祿的性格. (張思婕)
蘇州拙政園
蘇州的拙政園屬於私家園林,私家園林一般規模不大,因此拙政園與其他私家園林一樣,在景區劃分和造景上追求細膩曲折豐富的變化,」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拙政園則將這一境界發揮得淋漓盡致,園內幽冷的小湖,怪石嶙峋的假山,鬱郁蔥蔥的參天古木,古樸典雅的建築,置身其中,無不讓人感到自己就是那退歸山林的官吏或富商,就是這悠悠園林的主人,在午後淡淡的陽光中,悠閑地品茗,興致來時,揮毫潑墨,享受著」不下堂莛,坐窮泉壑」的樂趣,追求清雅幽靜,閑雲野鶴般的樂趣.園內曲折變化的古樸長廊,錯落有致的假山清池,婆娑樹影中若隱若現的亭台軒榭,以及那將無限情趣隱藏於有限視野中的園洞門\屏風,無不體現園林主人淡泊名利,豁然曠達的情趣.(俞震)
江南私家園林一般多為小巧精緻,追求細膩而富變化,«園治»中寫到」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所謂」因」,便是根據園林本身地基和地形的不同特點,對構成園景的各種建築或山石或草木做一個合理的安排,以達到」精而合宜」;而」借」,更為精粹,」巧而得體」,園林主人有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在這依傍家宅的美景中,享受」不下堂莛,坐窮泉壑」的樂趣,不失清凈淡雅.
如我漫步在這小巧玲瓏的園子中,不禁會和北京的頤和園等皇家園林來個對比,那種宏偉的氣派,皇家氣息,固然能讓人一驚,可這江南特有的細膩寧靜之感也別有一番風味.如果在這煙雨彌漫的江南矗立一座氣派的皇家園林,那必然會有一點不和諧之感,所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一份感覺必然要由這私家園林獨有的韻味來襯托.而那些建造園子的文人們,一定是體會到這種韻味兒,再也不忍將那皇家的氣派硬扣到江南這塊細膩精緻的土地上.如是我,我也一樣.(謝茉晗)
展子虔«游春圖»是人們公認的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幅獨立山水畫作品.整幅畫用了很大的篇幅來呈現水,相對而言兩岸的山與樹顯得十分渺小,尤其是人,或立或騎或乘舟渡江,星星點點地都身著白衣點綴其中.陸地上的樹大都還未長出葉子,原本一幅蕭條的景象,雲霧繚繞下的山卻讓人感到了一絲絲律動的意味,再加上人的點綴,原本平淡亢沉的畫面頓時活潑了起來.
放眼望去,滔滔江水忘情地流著,沉睡一冬的青山綠水又慢慢恢復了從前的節奏,即便數枝橫七豎八地扎得人心生疼,那潺潺流水依舊能撫平根根突兀,遠處的山與水與天相連,一派廣闊豪邁的景象,疲倦的冬裝褪去,又是一種曠達、釋然的意境.
近處的幾根桃樹正綻放著粉色的桃花,遠處山間的房屋若隱若現,騎行者沿著江邊蜿蜒前行,似要把這春意帶入深山.
故冬已去而春正開. (柳靈穎)
«踏歌圖»馬遠
這是一幅表現民俗的山水畫,突破了北宋以來全景式構圖,追求單純與精練,山石畫法用大斧劈皴,形象簡潔有力.我想,這是一幅令人眼前一亮的畫,回顧畫史,皇家畫師用奢華的筆法繪出一幅又一幅紙醉金迷的畫供皇家消遣,他們的文化是百姓不敢承受的,他們的文化不能代表畫史,而俯視民間,他們的作品雖然反映著底層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卻顯得平面了些,而«踏歌圖»就象是霹靂一樣,」大斧劈皴」的畫法劈平了混沌的平面,給人新鮮自由的呼吸.
徜徉於畫中,我聞到了山間獨特的芳草氣息,也隱約聽到遠山傳來的踏歌聲,感到山的偉岸沉穩,水的靈動秀美,石的剛硬不阿,畫家對山石的輪廓畫得如此清晰瞭然,以至於我都可以感覺到山石中孕育著的那些美好的品質. (王莉娜)
«踏歌圖»馬遠
以馬遠、夏圭為代表的南宋山水畫突破了北宋以來全景式構圖,對景色大膽剪裁,山石畫法用大斧劈皴,形象簡潔有力.我認為這幅山水,筆鋒剛勁有力,渾然天成,山好似用斧子劈過一樣,樹也筆直剛毅,給人以獨特的審美享受,這正是馬遠之畫的獨特之處.再看山下那一片空白,這樣獨特的剪裁,既畫出了山的悠遠淡泊之意韻,也頗有新意和視覺美感.山水充滿畫家的情感,筆鋒的剛勁是畫家一生不得志,對中庸、腐敗朝廷的悲憤之情,男子氣概躍然紙上,而山下的留白,暗喻朝廷對江山統治的留有空白,畫出當時的社會狀態.這幅畫是畫家情緒、生活、社會的真實表現,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不乏創新之舉,具有獨特深厚的文化意識價值.我看到一位借畫抒情的老者,把自己的人生壯情全寄託在一紙山水之中,剛勁的筆鋒,突破常規的剪裁像要打破時代的束縛,是畫家一腔悲情的體現. (尹誠敏)
«踏歌圖»馬遠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3幅畫與同時代的繪畫作品有一種」格格不入」的基調,畫面筆法蒼勁,遠處矗立著突兀的山石,似有危機之感,近處有牧童在放牧嬉戲,又展現祥和安寧的生活風俗,也許是寄予的希望,畫面簡單卻又讓人看後記憶猶新,樹木、山峰,以及蜿蜒的山路,均是蒼勁稀疏的幾筆,並無太多的柔和與瑣碎,畫中有力的筆法中隱約顯示出畫家的堅毅性格.在南宋,人民處於動亂中,統治者腐敗無能,畫家以這硬朗筆調勇於向平庸挑戰,宣洩自己的不滿與憤恨,為國家命運擔憂,由此可見畫家崇高的憂國愛國情感與大膽堅韌的品性.從這一幅山水畫中,我可以感受到畫家試圖沖破時代的桎鋯,渴望揮灑自我個性,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一幅好的作品不僅僅需要具備創新的技巧,更源於向人展示的是繪畫人本身的品行與情操,情感,這使靜止的畫面被賦予人的思想情感,而被提到更高的境界. (張舒苡)
«踏歌圖»馬遠
這幅畫給人大氣廣闊的感受,畫中運用濃墨淡墨勾勒出遠近前後的層次,並用剛勁的筆鋒畫出山的稜角,使山凹凸有致,松樹上的松針栩栩如生.又渲染了遠山和隱藏在山中的松樹,若隱若現,效果逼真,濃墨畫就的幾塊大石給人沉重透不過氣的感受.此畫在表現各種物體形態上也有許多出彩之處,松樹和山都用了下粗上尖的筆法,格外挺拔,又給人無限遐想空間,同時山中的房子也有優美的形態,露出幾扇窗,露出一個屋頂,都給人森林深處,神秘難測的感覺,畫中的樹干形態也是蜿蜒曲折的,卻蒼勁有力.
此畫在構圖上由下往上,由重到輕,由深到淺,給人地下天上的感受,山中的景物排放錯落高低有致,很有視覺想像.
這幅畫營造了一種山林深處的意境,我以為這幅畫在層次處理,用墨及營造山林氣氛上做得很好,只是畫面底下偏重,略有不足. (孔祥祥)
«踏歌圖»馬遠
這是表現民俗風情的山水畫,筆法寫實,畫中嬉戲的孩童栩栩如生,近處山石、竹枝,遠處山峰、松柏映襯之下,全然不失寫意的瀟灑自在.這樣一種筆法上的寫實和思想情趣上的寫意,把畫的清新活潑和大氣磅礴完美地融合為一體,在作品中集中表現了出來.
畫面的山石畫法運用了大斧劈皴,用干焦的墨色熨透出了山石皺瘦而峰起的態勢,給深山老石以一種不近塵世的清高之感,似乎深入雲霄而臨人之上,豪邁逼人而具灑然風度.這樣老邁而剛勁的山石與近處活潑清麗的孩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給山石以生機,山石給孩子以庇佑和關懷,似乎這樣的孩子生來就該屬於這樣的自然,這樣的自然生來就該潤養這樣的生命.
畫面近景遠景之間採用了似若煙嵐的空白,手法類似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以此拉開前景與遠景的空間距離,更讓人感受遠山攝人的雄渾高峻,這樣的空白也給人一種時間上的遼遠感,似乎遠山佇立在那裡而從未搖過,讓人領悟天地恆昌,感受山水永存,若不是隱現松柏間的一角閣樓,真讓人以為這是深山仙境一景. (陳斯揚)
~~~~~~~~~~~~~~~~~~~~~~~~~~~~~~~~~~~~~~~~~~~~~~~~~~~~~~~~~~~
品評歷史演義,感受三國風雲——《三國演義》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謚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㈨ 讀後感160字以上210字以下
《格列佛游記》是一部奇書,它不是單純的少兒讀物,而是飽寓諷刺和批判的文學傑作,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一生中讀了不下六次,他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一定會把《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在這本書中,斯威夫特的敘事技巧和諷刺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爾·格列佛是個英國外科醫生,後升任船長;他受過良好教育,為祖國而自豪,在職業和政治兩方面似乎都頗有見識,可是他本質上卻是一個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這種局限達到了最充分的諷刺效果。 全書由四卷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臨常人難以想像的特殊情況。
在這些虛構的國度里可以找到當時英國社會的痕跡。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對英國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諷刺。如小人國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當時的輝格黨,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黨,關於打破雞蛋是從大的一頭打還是從小的一頭打的爭論反映了宗教戰爭。主人公格列佛勤勞、勇敢、機智、善良。作品想像豐富,構思奇特,勾畫出一個五彩繽紛的神奇世界。幻想與現實的有機統一是這部作品的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