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乘法符號是誰發明的

乘法符號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10-08 12:15:50

❶ 乘號的起源是什麼

1631年,英國的數學家奧托雷德發明了符號「×」。乘法是由加法而來的,表示幾個相同的數字相加。

以「·」表示乘法的用法相當流行,現今歐洲大陸派(德、法等國)規定以「·」作乘號。其他國家則以「×」 作乘號,「·」為小數點。而我國則規定以「×」或「·」作乘號都可,一般於字母或括弧前的乘號可略去。

(1)乘法符號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乘號前面和後面的數叫做因數,「=」是等於號,等於號後面的數叫做積。

3×5表示5個3相加。

5x3表示3個5相加。

乘法運算定律:

1、乘法交換律:ab=ba。

2、乘法結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❷ 乘法是誰發明的

九九乘法口訣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在諸子百家的《荀子》、《管子》、《淮南子》等古籍中,都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口訣。

但是古代的乘法口訣和現代的有所不同,古代的九九乘法口訣又稱「小九九」,它的排列順序與現在的正好相反,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到「二二得四」結束,因為乘法口訣的開頭的。

兩個字是「九九」,所以人們簡稱它為「九九」。大約到了十三四世紀的時候,數學家們認為「九九八十一」到「二二得四」不符合數學上的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所以才改過來變為「二二得四」到「九九八十一」,另外又加上了「一一得一」這一行,一直沿用到現在。

乘法也可以被視為計算排列在矩形(整數)中的對象或查找其邊長度給定的矩形的區域。 矩形的區域不取決於首先測量哪一側,這說明了交換屬性。 兩種測量的產物是一種新型的測量,例如,將矩形的兩邊的長度相乘給出其面積,這是尺寸分析的主題。

(2)乘法符號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古巴比倫數學使用60進制,考古發現的一塊古巴比倫泥板證實了這一點。這塊泥板上有一個正方形,對角線上有四個數字1, 24, 51, 10。

最初發現這塊泥板時人們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後來某牛人驚訝地發現,如果把這些數字當作60進制的三位小數的話,得到的正好是單位正方形對角線長度的近似值:1 + 24/60 + 51/60^2 + 10/60^3 = 1.41421296296... 這說明古巴比倫已經掌握了勾股定理。

60進制的使用為古巴比倫數學的乘法運算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因為如果你要背59-59乘法口訣表的話,至少也得背1000多項,等你把它背完了後我期末論文估計都已經全寫完了。另一項考古發現告訴了我們古巴比倫數學的乘法運算如何避免使用乘法表。

考古學家們發現一些泥板上刻有60以內的平方表,利用公式ab = [(a+b)^2 - a^2 - b^2]/2 可以迅速查表得到ab的值。

另一個公式則是ab = [(a+b)^2 - (a-b)^2]/4,這說明兩個數相乘只需取它們的和平方與差平方的差,再兩次取半即可。平方數的頻繁使用很可能加速了古巴比倫人發現勾股定理的過程。

❸ 乘法是哪國人發明的

從小學就開始使用的+、-、×、÷四種法則符號,簡稱四則。使用雖普通,多不知道其由來。
一(減)的符號,是船員使用桶中的水時,為表示當天用水的份量,而以橫線做的記號,藉以表示減少水量,後來減法便以「-」作為減法符號。
船員重新在使用過的桶內加水時,便在原來「-」的記號上加一縱線,所以加法便以「+」作為符號。
-和+的符號,於一四八九年,首度出現在德國偉德曼所著的算術相關的讀物中。
一六三一年英國歐烈特,在自己撰寫的「數學之鑰」中使用「×」(乘)的符號,他把斜放的十字當作乘法符號。「÷」(除)的符號有兩種說法。一是該符號代表除法以分數的形式來表示,一的上方和下方各加「‧」,分別代表分子分母。另一種說法,以分數表示時,橫線上下的「‧」是用來與「-」區別的符號。
德國知名科學家萊布尼茲,則認為「×」的符號,雖然使用普遍,卻容易和代表未知數的「X」混淆。所以他主張採用「^」符號來代替。他還主張以「:」替代「÷」的符號。不過這兩種符號,迄今並未實施。

❹ 乘法是誰發明的

乘法豎式的的抄發明者據稱是印度人婆羅摩笈多。
中國使用「九九口訣」的時間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戰國策》等書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九九乘法歌訣》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從小學就開始使用的+、-、×、÷四種法則符號,簡稱四則.使用雖普通,多不知道其由來.
一(減)的符號,是船員使用桶中的水時,為表示當天用水的份量,而以橫線做的記號,藉以表示減少水量,後來減法便以「-」作為減法符號.

❺ 乘法是誰發明的請說出哪國的誰與他怎麼發明的

中國使用「九九口訣」的時間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戰國策》等書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九九乘法歌訣》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從小學就開始使用的+、-、×、÷四種法則符號,簡稱四則.使用雖普通,多不知道其由來.
一(減)的符號,是船員使用桶中的水時,為表示當天用水的份量,而以橫線做的記號,藉以表示減少水量,後來減法便以「-」作為減法符號.
船員重新在使用過的桶內加水時,便在原來「-」的記號上加一縱線,所以加法便以「+」作為符號.
-和+的符號,於一四八九年,首度出現在德國偉德曼所著的算術相關的讀物中.
一六三一年英國歐烈特,在自己撰寫的「數學之鑰」中使用「×」(乘)的符號,他把斜放的十字當作乘法符號.「÷」(除)的符號有兩種說法.一是該符號代表除法以分數的形式來表示,一的上方和下方各加「‧」,分別代表分子分母.另一種說法,以分數表示時,橫線上下的「‧」是用來與「-」區別的符號.
德國知名科學家萊布尼茲,則認為「×」的符號,雖然使用普遍,卻容易和代表未知數的「X」混淆.所以他主張採用「^」符號來代替.他還主張以「:」替代「÷」的符號.不過這兩種符號,迄今並未實施.

❻ 加減乘除法是誰發明的

加減乘除符號的發明
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專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屬D表示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維德曼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和「—」表示加減,這兩個符號逐漸被公認為真正的算術符號,廣泛採用.
以符號「×」代表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首創的.他於1631年出版的《數學之鑰》中引入這種記法.據說是由加法符號+變動而來,因為乘法運算是從相同數的連加運算發展而來的.後來,萊布尼茲認為「×」容易與「X」相混淆,建議用「·」表示乘號,這樣,「·」也得到了承認.
除法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則運算符號齊備了,當時還遠未達到被各國普遍採用的程度.

但是,具體說加減乘除法則是誰發明的就不準確了。因為不能說發明,只能說發現,只要定義了運算,就會研究其運算律。

❼ 加減乘除號分別是哪個國家的哪個人發明的

加減乘除等數學符號都是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到了十七世紀,才得到廣泛的使用。
加法專符號,開始使用的是英屬文plus的字頭p。在德國,使用了相當於英語「and」的詞「et」。隨著歐洲商業的繁榮,寫「et」也嫌慢,為了加快速度,把兩個字母連著寫,因此「et」慢慢地變成了「+」。
減法也是同樣,使用英文minus的字頭m,而它也是為了便於速寫,逐漸變成了「-」。
英國的奧特雷德首先使用了「×」作為乘號。據說乘法符號是根據加法符號得來的。乘法運算是一種特殊的加法運算,所以將加法符號「+」稍作變動,就變成了現在的成號「×」。
除法的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符號「÷」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像地表示了「分」。

❽ 加減乘除這些符號是誰創造

說來也怪,古代數學曾經有過輝煌的成就,會列方程,能計算精確的圓周率,卻沒有使用過「+」、「-」、「×」、「÷」這些最簡單的符號。

你不妨設想一下,不使用「+」、「-」、「×」、「÷」這些簡明的數學符號,怎麼表示十位數的除法。怎麼去解一個方程。你可能想得出辦法,但那是一件困難而復雜的事,也可能寫出別人看不懂的算式。

數學的發展在呼喚人們發明簡單明了的數學符號。

1489年,德國人魏德邁首先使用了「+」號和「-」號。魏德邁是一個精於計算的人,他在財會業務中,用「+」來表示過多和盈餘,用「-」來表示不足和虧欠,並且寫進了商業算術書中。

後來,有人說,魏德邁在計算中,曾自言自語:「在橫線上加一豎就表示增加,就叫加號吧。從加號中拿掉一豎就是減少,就叫減號吧。」這只能是後人的一種猜測。

第一次把「+」和「-」當做數學符號使用的人,是德國數學家史蒂夫。他於1544年在自己的代數專著中,首先使用了「+」和「-」。

「=」號出現在1557年,是英國牛津大學雷克德創造的。他認為兩條平行線是最相同的了,就用「=」來表示相等。

「×」號出現的年代是1631年,比「+」號晚了150多年。最早使用「×」號的是英國的奧特萊特。而「÷」號出現的年代更晚,到了17世紀末期,瑞士人哈納認為,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好比把一個整數分成幾份。這就是除號。

❾ 誰發明的乘法除法

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D表示回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答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維德曼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和「—」表示加減,這兩個符號逐漸被公認為真正的算術符號,廣泛採用.
以符號「×」代表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首創的.他於1631年出版的《數學之鑰》中引入這種記法.據說是由加法符號+變動而來,因為乘法運算是從相同數的連加運算發展而來的.後來,萊布尼茲認為「×」容易與「X」相混淆,建議用「·」表示乘號,這樣,「·」也得到了承認.
除法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則運算符號齊備了,當時還遠未達到被各國普遍採用的程度.

❿ 乘法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九九乘法口訣最早抄是由中國人發明。在諸子百家的《荀子》、《管子》、《淮南子》等古籍中,都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口訣。
但是古代的乘法口訣和現代的有所不同。古代的九九乘法口訣又稱「小九九」,它的排列順序與現在的正好相反,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到「二二得四」結束,因為乘法口訣的開頭的

兩個字是「九九」,所以人們簡稱它為「九九」。大約到了十三四世紀的時候,數學家們認為「九九八十一」到「二二得四」不符合數學上的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所以才改過來變為「二二得四」到「九九八十一」,另外又加上了「一一得一」這一行,一直沿用到現在。

乘法口訣就是這樣發明
是中國人首次發明的
所以我們要為中國感到驕傲

閱讀全文

與乘法符號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