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的動態攝影促成了電影的發明

誰的動態攝影促成了電影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10-08 08:26:51

❶ 簡述電影的起源和發展

起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

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

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

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發展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蘭西約克郡利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

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

這比他的競爭者——比如盧米埃爾兄弟和托馬斯·愛迪生——要早上幾年。他未能在美國按計劃完成這項新發明的公開演示,因為他於1890年9月16日在一輛火車上神秘地失蹤了。

美國及歐洲的早期電影史是以攝影機專利權之爭為標志的。1888年普林斯的一種有16個鏡頭的設備在美國被授予雙專利,它是由一個電影攝影機和一個投影器組合而成的。

他的另一發明——一種單鏡頭攝影機(即MkI)在美國卻被拒絕授予專利,因為已有同類產品持有專利。不過,幾年後美國人托馬斯·愛迪生申請同類產品專利時卻沒有被拒絕。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Hunslet)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但他們沒有在更廣的范圍里傳播這一電影。他在1887年至1888年同時拍攝了電影《利茲大橋》《繞過牆角者》《拉手風琴者》,每部電影的片長為2秒左右。

接下來的幾年,為了使自己和家人移民到紐約去,並進一步進行研究,他取得法國-美國雙重國籍。1890年9月,他計劃到紐約的聚美大樓舉辦公開展覽,然而他本人卻神秘地消失了。因此,普林斯對攝影機的誕生所作的貢獻常被人忽視。

(1)誰的動態攝影促成了電影的發明擴展閱讀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電影其實就是被人稱之為藝術而迂迴戲話的一幕聯想而已。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

現如今有3D電影,是視覺的「長寬高」;美國拍攝電影有5D拍攝技術。

其中電影最高的獎項為「美國電影奧斯卡金像獎、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❷ 電影是誰發明的

偶然的發明:由打賭誕生的電影

如今,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娛樂方式,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但是,你是否知道當初電影的發明是為了裁判一次打賭?也許,我們要感謝那次打賭,感謝它給我們帶來的電影。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布里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的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根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

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里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布里奇的那種攝影方式太麻煩了,不夠實用。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在1888年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就是現代攝影機的鼻祖了。從此之後,許多發明家將眼光投向了電影攝影機的研製上。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當然,19世紀末電影的誕生從根本上說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產物,在電影誕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為電影的誕生做過艱苦的工作和基礎性的貢獻。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學發明家外,還有許多,如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等。而斯坦福與科恩的打賭事件如同使這些科學技術糅合在一起發生巨變的催化劑,迅速導致了電影綜合技術的出現和產生,使電影這門偉大的藝術叩響了20世紀的大門。
參考資料:http://tu2007.com/2/26111146.htm

❸ 誰發明了電影攝影機

1874年,法國的朱爾·讓桑發明了一種攝影機。他將感光膠片卷繞在帶齒的供片盤上,在一個鍾擺機構的控制下,供片盤在圓形供片盒內做間歇供片運動,同時鍾擺機構帶動快門旋轉,每當膠片停下時,快門開啟曝光。讓桑將這種相機與一架望遠鏡相接,能以每秒一張的速度拍下行星運動的一組照片。讓桑將其命名為攝影槍,這就是現代電影攝影機的始祖。 1882年,法國的朱爾·馬雷發明了一種攝影機,用它可以拍攝飛鳥的連貫動作,由此誕生了攝影技術。這種攝影裝置形狀像槍,在扳機處固定了一個像大彈倉一樣的圓盒,前面裝上口徑很大的槍管,圓盒內裝有表面塗有溴化銀乳劑的玻璃感光碟。拍攝時,感光碟作間歇圓周運動,遮光器與感光碟同軸,且不停地轉動,遮斷和透過鏡頭攝入光束。整個機器由一根發條驅動。可以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以每秒12張的頻率攝影。馬雷於1888年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攝影機,他用繞在軸上的感光紙帶代替了固定感光碟,當感光紙帶通過鏡頭的聚焦處時,兩個抓色機構固定住感光紙帶使其曝光。後來,馬雷又用感光膠片代替了感光紙帶。馬雷的攝影機不斷改進,最終可以在9厘米寬的膠片上以每秒60張的頻率拍攝。 188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一種攝影機。這種攝影機用一個尖形齒牙輪來帶動19毫米寬的未打孔膠帶,在棘輪的控制下,帶動膠帶間歇式移動,同時打孔。這種攝影機由電機驅動,遮光器軸與一台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便將聲音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種活動攝影機。攝影機中有一個十字輪機構控制膠片做間歇運動,另有一個齒輪帶動膠片向前移動。攝影機使用帶片孔的35毫米膠片。1891年,愛迪生獲得了這種活動攝影機的專利。 馬雷製造的人類第一架電影攝影機 愛迪生的活動電影觀賞機,內部可裝16米長的膠片,每次供一人觀賞 1879年,麥布里奇設計出這種活動放映機,用它可以放映活動的畫面 愛迪生發明的第一台電影放影機,膠片卷在圓筒上,要從目鏡觀看

❹ 電影是誰發明的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電影放映機(15張)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❺ 攝影術是誰發明的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末期,路易·雅克·芒戴·達蓋爾首次成功地發明了實用專攝影術。

路易·雅克·曼德·達屬蓋爾(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1787年11月18日出生於法國瓦勒德瓦茲省Cormeilles-en-Parisis,1851年7月10日逝世於巴黎附近)是一名法國發明家、藝術家和化學家。他原為舞台背景畫家,後發明達蓋爾銀版法,又稱達蓋爾攝影法。

1839年8月19日法國科學與藝術學院購買了其攝影法專利,並公布與世,宣告攝影的誕生。

(5)誰的動態攝影促成了電影的發明擴展閱讀:

重要意義:

沒有幾項發明象達蓋爾照相有那麼多的用途,實際上它被廣泛地運用於每一個科研領域,在工業和軍事上都有著許許多多的應用。它對一些人來說是一種嚴肅的藝術形式,對更多的數以百萬計的人來說是一種快樂的愛好。

照片能夠傳遞教育、新聞和廣告等方面的真實信息(或錯誤信息),由於照片能栩栩如生地再現過去,因此它成為最常見的珍藏品和紀念物。當然電影攝影術是一項補充發明,除作為一種主要的娛樂手段外,實際上也和一般攝影術的用途一樣多。

❻ 攝影術最重要的三大創始人和他們的成就

:尼埃普斯
1765年~1833年7月5日)法國發明家。
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幅照片是法國人尼埃普斯於1827年拍攝出來的,但是現在全世界公認的攝影術的發明者卻是法國的達蓋爾。尼埃普斯,是未被大眾關注的攝影術發明者,他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在那個時期,攝影的產生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人們早在亞里士多德和中國墨子年代就已發現了小孔成像的奧秘,直至今日,小孔成像這一原理仍然適用於攝影術,但當時阻礙攝影產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種將影像保留下來的方法仍然沒有被發明。1825年,法國人尼埃普斯委託法國光學儀器商人查爾斯·塞福爾(Charles Chevalier)為他的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製作光學鏡片。並於1827年(有說1826年)將其發明的感光材料放進暗盒,拍攝和記錄下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作品在其法國勃艮第(Burgundy)的家裡拍攝完成,通過其閣樓上的窗戶拍攝,曝光時間超過8小時.

2:1838年,法國物理學家、畫家、攝影家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發明了銀板攝影法,
這標志著攝影真正進入到實用階段
達蓋爾發明的銀板照相機也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實用相機
1839年8月19日,達蓋爾向外界介紹了銀板攝影術,轟動一時

全世界一般將這一天作為攝影術的誕生日(去年是攝影術誕生170周年)

達蓋爾拍攝的《Boulevard Temple(林蔭道寺院)》(1838 or 1839)是世界上第一張銀板照片,也是第一張有人物出現的照片
《Boulevard Temple》的出現雖然稍晚於尼埃普斯那張著名的《窗外的風景(鴿子窩)》(被認為是世界第一張照片),

但是《Boulevard Temple》只曝光了10分鍾,相比《窗外的風景(鴿子窩)》8個小時的曝光,已經是很驚人的進步了
而且達蓋爾的相片清晰銳利,比尼埃普斯的方法要先進很多
所以也有很多人認為《Boulevard Temple》才是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
畫面左下角那個擦鞋的男子站立了10分鍾以上,使得達蓋爾拍到了他的身影,

3:塔爾博特
(180—187)英國化學家,卡羅攝影術的發明者.最早用硝酸銀將紙敏化,後改用光敏度更好的氯化銀.1840年,對原有的攝影法進行改進,使用有碘化銀和顯影液,使曝光時間更加縮短,影像也更為牢固.1841年,改進後的方法被確認,命名為「卡羅式攝影法」。

❼ 電影帶發明人是誰

伊斯曼
電影是嚴重依賴技術的藝術。而它的實現媒介,到目前為止,仍舊是電影膠片。而電影膠片的發明人是一個美國人,他叫伊斯曼,就是靠著這個發明,他成了對電影的誕生產生了最重要影響的人之一。而如果沒有他的發明創造,電影的誕生顯然是一個未知數。

我們現在非常喜歡使用的柯達膠卷,就是伊斯曼所注冊的--他是柯達公司的創始人,現在柯達公司生產的膠卷在全世界流通和被人們使用,而伊斯曼,就是這個古老帝國的締造者。

要是說起來電影成像的歷史就更加久遠了。早在11世紀,有科學家就發現,可以通過一個小孔,讓外面的形象在內部顯現出來。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達.芬奇就提出了一個"黑箱"理論,他的理論的的意思是通過一個黑箱子射出的光線,可以看到放大在對面牆上的顛倒的影像。此外,還有一些發明家發明了"魔燈",這是一種通過蠟燭和透鏡放映畫面的方法,來展現變動的影像。

而在電影誕生之前,照相技術是首先問世的,照相技術是電影攝影藝術之母。法國人尼埃浦斯是照相術的發明人,那個時候人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面容會固定顯影出來.從此,人們可以十分神奇地通過照相技術把人和景物留在金屬版上.但是,當時的膠片是十分原始的。稍後,法國人路易.達蓋爾發明了銀版照相術,這樣,照相技術就穩定和前進了一大步。而法國人馬萊則發明了攝影槍,這樣,在攝影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突破,為電影的誕生創造著新的條件.

與此同時,美國人在沿著另外的思路在前進,大發明家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視鏡,通過他的視鏡,人們可以看到活的影像,而且驅使他發明這個東西的原因就是為了追求財富,他認為這個發明將會給他帶來財源滾滾.後來,愛迪生確實從早期的電影技術發明中發了財,享有著一些關鍵技術的專利.這樣,這個時候,由於攝影技術和媒介本身的發展變化,就非常接近電影的誕生了。

伊斯曼出生在美國,19世紀是一個發明創造特別茂盛的時期,伊斯曼24歲的時候,就對攝影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這個時候關於各種成像技術的發明更是方興未艾。當時攝影用的感光材料是濕片,必須要在攝影前,臨時在玻璃上塗抹感光層,並且必須在它干之前拍攝和沖洗。而更麻煩的是,外出攝影時還要帶上帳篷和各種葯水,這樣才能夠在室外的環境中拍攝照片。

這太麻煩了,伊斯曼下決心改變這個面貌,於是就從感光材料入手,開始了他的決定性的發明創造。有一天,他從一家英國的雜志上看到,攝影家們正在研究一種可以在乾燥之後使用的明乳膠劑,這個時候,他的眼睛一亮,於是自己立即動手,直接根據文章中的化學配方,開始製作明膠乳劑,不期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880年,他就租了一間閣樓,開始生產和銷售他自己製作的照相干版,他的這個手工作坊,就成了後來世界最大並且現在仍舊佔領著膠片的巨大市場的柯達公司的誕生地。

技術進步的原動力就是不斷使發明創造使用起來更加方便.當時他製作的照相干版十分笨重,又容易破碎,不好攜帶,1884年,他發明了一種塗抹在紙上照相卷紙,拍攝之後加工沖洗,從玻璃上印製,就可以見到照片了,這一下子使照相技術的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一年,也是他的伊斯曼柯達公司正式成立的時間。

伊斯曼把柯達膠卷投放市場,使照相技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888年,他把這種在賽璐璐片基上使用的膠片乳劑申請了專利,兩年以後,愛迪生發明了活動電影放映機,可以在機器上放映影像了。1889年,伊斯曼研究發明了新型的感光膠片,為電影的最後誕生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加上愛迪生的發明,很快,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就在1895年發明了手提式的電影放映機,促進了電影的誕生。

這其中,伊斯曼的膠片技術顯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伊斯曼很快就獲得了"膠片大王"的稱號,他的柯達膠卷佔領了絕大部分市場。20世紀初,電影剛剛誕生的幾個年頭里,電影放映競爭十分激烈,很多人以為這是一個新的生財之道。而愛迪生甚至還成立了一個托拉斯,來壟斷美國的市場,發財心切的愛迪生當時說動了伊斯曼,叫他答應了只把膠片提供給愛迪生的托拉斯。但是這個時候,伊斯曼也給競爭對手、另外一家膠片公司提供了機會,競爭對手開始搶占別的市場,於是伊斯曼又把目光放到了當時的歐洲,而歐洲的電影膠片的使用,比美國要多得多,很多國家都把電影當作新的工業。他的膠片很快地四面開花了。

當時還有"不燃性膠片"與他為敵,但是後來證明那隻是一個假設,他的膠片製造十分順利。在伊斯曼逝世之後,柯達公司也沒有停止發展,而是成為了一個擁有10萬人以上的雇員的跨國大公司,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膠片帝國。

而柯達公司對電影的貢獻也沒有停止,因為不存在停止的技術,只有更好更完美的技術,1948年,柯達公司發明了專門用於專業電影的不容易燃燒的安全片基,1950年,公司的科學家發明了可以穩定彩色影象質量的成色劑,這兩項發明都獲得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技術大獎。1985年,柯達公司正式宣布參加視頻的市場競爭,與電子視覺藝術的關系越來越近了。

❽ 攝影是誰發明的

世界最早的一部電影攝影機是由法國生理學家居勒.馬萊伊在1880年10月發明的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幾種電影攝影機

1874年,法國的朱爾·讓桑發明了一種攝影機。他將感光膠片卷繞在帶齒的供片盤上,在一個鍾擺機構的控制下,供片盤在圓形供片盒內做間歇供片運動,同時鍾擺機構帶動快門旋轉,每當膠片停下時,快門開啟曝光。讓桑將這種相機與一架望遠鏡相接,能以每秒一張的速度拍下行星運動的一組照片。讓桑將其命名為攝影槍,這就是現代電影攝影機的始祖。

1882年,法國的朱爾·馬雷發明了一種攝影機,用它可以拍攝飛鳥的連貫動作,由此誕生了攝影技術。這種攝影裝置形狀像槍,在扳機處固定了一個像大彈倉一樣的圓盒,前面裝上口徑很大的槍管,圓盒內裝有表面塗有溴化銀乳劑的玻璃感光碟。拍攝時,感光碟作間歇圓周運動,遮光器與感光碟同軸,且不停地轉動,遮斷和透過鏡頭攝入光束。整個機器由一根發條驅動。可以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以每秒12張的頻率攝影。馬雷於1888年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攝影機,他用繞在軸上的感光紙帶代替了固定感光碟,當感光紙帶通過鏡頭的聚焦處時,兩個抓色機構固定住感光紙帶使其曝光。後來,馬雷又用感光膠片代替了感光紙帶。馬雷的攝影機不斷改進,最終可以在9厘米寬的膠片上以每秒60張的頻率拍攝。

188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一種攝影機。這種攝影機用一個尖形齒牙輪來帶動19毫米寬的未打孔膠帶,在棘輪的控制下,帶動膠帶間歇式移動,同時打孔。這種攝影機由電機驅動,遮光器軸與一台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便將聲音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種活動攝影機。攝影機中有一個十字輪機構控制膠片做間歇運動,另有一個齒輪帶動膠片向前移動。攝影機使用帶片孔的35毫米膠片。1891年,愛迪生獲得了這種活動攝影機的專利。

馬雷製造的人類第一架電影攝影機

愛迪生的活動電影觀賞機,內部可裝16米長的膠片,每次供一人觀賞

1879年,麥布里奇設計出這種活動放映機,用它可以放映活動的畫面

愛迪生發明的第一台電影放影機,膠片卷在圓筒上,要從目鏡觀看

❾ 電影是誰發明的

電影是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

盧米埃兄弟,哥哥是奧古斯塔·盧米埃爾(Auguste Lumière,1862年10月19日—1954年4月10日),弟弟是路易斯·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1864年10月5日—1948年6月6日),是法國的一對兄弟,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兄弟倆改造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所創造的「西洋鏡」,將其活動影像能夠藉由投影而放大,讓更多人能夠同時觀賞。

盧米埃爾兄弟在他們的父親老盧米埃爾所經營的照相館中,學會了照相技術們的父親掌管照相器材廠的同時,研製出了「活動電影機」。作為攝影師出身的盧米埃爾兄弟,對待電影從一開始就顯示出與愛迪生全然不同的思維觀念。

盧米埃爾兄弟採取的是更為現實主義的態度。他們首先擺脫了:照相館攝影師所具有的封閉的人為空間的束縛,邁向了廣闊、開放的自然空間。作品的內容,也是更為努力地去表現和復制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專門去為攝影機安排和搬演實際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比如,由路易·盧米埃爾最初拍攝的短片:《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燒草的婦女們》、《出港的船》、《代表們登陸》、《警察遊行》等等,就直接地表現了那些下班工人、上下火車的旅客、勞動中的婦女、劃船出海的漁民、登岸的攝影師和街頭行進中的警察等等。

在這些作品中,盧米埃爾兄弟真實地捕捉和記錄了現實生活的即景,使人們看到了自己身邊的那些真切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群。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說:從路易·盧米埃爾的影片中人們了解到,電影可以是「一種重現生活的機器」,而不是像愛迪生的「電影視鏡」那樣,僅僅是一種製造動作的機器」。

(9)誰的動態攝影促成了電影的發明擴展閱讀

在電影萌芽時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攝影傾向:一種以盧米埃爾兄弟為代表,主要在現實中去捕捉生活現象,銀幕上展現的就是人們身邊的瑣事;一種以梅里埃為代表,主要記載舞台上已經加工的虛構的生活圖畫。沿著這兩種創作方式,發展成後來的紀錄片和故事片兩種片種。這兩種傾向反映到故事片攝影中來,又逐步形成兩種不同的流派:繪畫派和紀實派。

盧米埃爾兄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又經過自己的創造,於189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靈活輕便的手提工「活動影戲機」。這是一種既能攝影又能放映和洗印的機器。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內有使35毫米片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器的轉動機構。

它備有一個攝影鏡頭,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畫面靜止時,遮光器開啟,膠片曝光,遮光器關閉時,膠片向前運動,這樣便得到了負片。然後取下鏡頭,將負片裝到機器上,與另一條未曝光膠片貼在一起,在光源照射下運行,曝光後得到正片。電影機還配有放映鏡頭,裝上膠片後,使機器置於燈泡的照射下,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攝影機變為放映機。

正是在這「活動電影機」的呼呼轉動中,盧米埃爾兄弟和他們的攝影師們攝制了以《火車進站》、《工廠的大門》等為代表的最初一批紀錄片,由此成為紀錄片的開山鼻祖。

閱讀全文

與誰的動態攝影促成了電影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