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新發展理念的理解與體會怎麼寫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新發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要深入理解、准確把握其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
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國發展不協調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繫上。
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的情況下,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要跑得快,但跑過一定路程後,就要注意調整關系,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否則「木桶」效應就會愈加顯現,一系列社會矛盾會不斷加深。
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對外開放,而是如何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總體上還不夠高,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還比較弱,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也不夠強,需要加快彌補。
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無論是實際情況還是制度設計,都還有不完善的地方。
(1)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擴展閱讀:
新發展理念主要措施: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習近平指出,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習近平說,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習近平強調,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B. 提出許多具有什麼的重大思想觀點
1、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關鍵是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2、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要糾纏於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討論。改革開放的判斷標准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現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3、發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時機,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發展經濟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4、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5、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要注意培養人,按照「四化」標准選拔人才進入領導層。要反對形式主義,學馬列要精,要管用;
6、堅持社會主義信念,社會主義在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2)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擴展閱讀:
2017年10月18日,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彈指一揮間,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3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過是短短一瞬,但對於中國,卻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這30年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回顧30年,是對改革開放偉大決策的致敬,也是一種回顧與反思,當下社會轉型,國家和社會處在深化改革的攻堅期,本書以浙江勞動力變遷為切入點,分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解放發展生產力。
C.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什麼為主線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3)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出了部署。如何深入學習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聯系,如何全面准確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
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是我們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啟現代化經濟建設新征程,必須讀懂、弄通、做實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D. 怎樣更好的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
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完善
產權保護制度.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
侵犯.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二、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點
1.經濟生活
(1)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通過改革,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發展、壯大、
增強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的實力,適應了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低而且發展不平衡的狀況,能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
(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非公有制經濟在支撐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3)市場配置資源.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基礎.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市場規則來維護.市場競爭規則用於維
護市場的公平競爭,要求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
護.
(4)國家宏觀調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新階段要求政府應當成為制度性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國家應加強宏觀調控,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環境和金融環境,通過市場監管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
2.政治生活
(1)政府職能:管理與服務.政府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依法保護國家、企業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履行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
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
(2)政府要依法行政.政府要轉變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要堅持依法行政,凡是能交給市場處理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多管;要減少行政審批項目,簡化審批手續,公開辦事程序,強化政府為非公有制經濟服務的職能.
(3)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認識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按經濟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辦事,堅持科學執政.
3.生活與哲學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認識是我們黨總結改革開放30多年特別是近20年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驗而作出的重要論述,也是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認識的深化.
(2)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黨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從反對非公有制經濟,到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再到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非公有制經濟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說明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
不斷發展,黨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不斷深化.
(3)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同時又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4)辯證否定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實質是「揚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否定,通過改革推動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5)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改革就是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
面,使之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上層建築中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使之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最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E. 我們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什麼的發展
和諧社會--當然是首先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啦!
失去了公平的效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效率只是實現公平的手段,公平而不是效率才是人類追求的最終目的。
但公平不等於結果一樣,而是機會平等。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能幫到你!
F. 1.論述新發展理念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2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說明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全黨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發展理念上來,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行為要堅決糾正,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做法要徹底摒棄。
新發展理念內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新發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要深入理解、准確把握其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
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國發展不協調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繫上。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的情況下,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要跑得快,但跑過一定路程後,就要注意調整關系,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否則「木桶」效應就會愈加顯現,一系列社會矛盾會不斷加深。
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對外開放,而是如何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總體上還不夠高,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還比較弱,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也不夠強,需要加快彌補。
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無論是實際情況還是制度設計,都還有不完善的地方。
主要措施有: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習近平指出,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習近平說,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習近平強調,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應答時間:2020-11-2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G. 如何激發社會活力
□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一、執政黨自身的活力對社會有著強烈的推動和引領作用,保持執政黨自身充滿活力是激發社會創造力和活力的一個重要前提。執政黨掌握公權,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游戲規則的提供者。執政黨是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還是死氣沉沉、老氣橫秋,對社會有著強烈的示範和引領作用。為此,許多外國執政黨均重視加強自身建設以保持黨的生機和活力,其中重點是加強黨內民主建設、加大反腐敗的力度和不斷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是為了提高黨員和群眾參與政治和社會建設的積極性。西方國家的執政黨近年來逐步擴大「直接民主」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的適用范圍,擴大黨員的參與面和知情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也加強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建設。加大反腐敗的力度是為了提高黨的公信力,確保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西方國家執政黨大多通過行政監察和黨內紀檢雙管齊下,加大對執政黨內部和政府官員腐敗現象的預防和懲處。發展中國家以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則更多的是通過黨內紀檢渠道加大反腐敗斗爭的力度。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是為了將更多的民眾納入經濟和社會建設進程。西方執政黨大多刻意擴大黨的意識形態外延、模糊自身的階級屬性,自稱是代表全體人民利益。一些執政的社會黨還調整組織結構,努力將不同政治追求的人吸引到黨內。發展中國家執政黨也主張淡化階級色彩和宗教特性,強調自己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爭取讓盡可能多的人在執政黨的麾下找到政治歸屬。二、執政黨只有激發不同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在開放競爭的環境中各盡其能、各展其長、各得其所,才能長期保持社會活力。在「什麼是社會創造力和活力的主體」這一問題上,許多外國執政黨存在一定的共識。他們多數認為,市場是資源配置和激發個人創造力的主要方式,公民社會的發展是社會活力的基本源泉,企業獨立參與市場競爭是經濟活力的基本要求,政府的主要任務則是制定游戲規則、進行宏觀調控。在上述理念指導下,外國執政黨在社會建設方面均重視發揮市場、公民社會、企業、個人等利益主體的作用。社會創造力和活力的源泉和根本在民眾。在公民社會比較發達的歐洲國家,執政黨很注意加強與公民社會的互動,努力使普通民眾成為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活力因子。南非執政黨非國大也很重視將公民社會的力量納入社會建設進程,南非影響最大的非政府組織南非全國公民組織通過與非國大、南非共、工會大會組織的執政聯盟形成「3+1」的模式,與政府和執政黨建立合作夥伴關系,成為執政黨治理國家的助手和推動社會建設的積極力量。為調動不同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各國執政黨在政府治理模式上努力與時俱進。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洲國家的執政黨均不同程度地主張以「治理」取代「統治」,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改行雙向互動的平行管理。歐洲社會黨十分重視發揮國家的社會職能,多主張「社會法治國家」、「福利國家」和「民主的福利國家」。這既保障了普通民眾參與政治的權利,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進行社會建設的熱情,社會發展的動力由原來單一的「政府推動」變成「多主體參與」。三、經濟活力是社會活力的基礎和前提。執政黨只有堅持發展生產力,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率,才能促進和諧社會充滿活力和不斷向前發展。成功的執政黨多把發展生產力作為自己執政的首要任務,而將生產關系的調整作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杠桿。當前外國執政黨多對市場採取務實的態度,對所有制形式主張靈活對待。越來越多的執政黨摒棄了在純粹的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間來回搖擺的思維定勢,主張實行混合經濟模式,將發展生產力放在執政首位。保持社會動力機制與利益協調機制的均衡,才能在充滿活力的同時保持相對的穩定。動力機制與利益協調機制是和諧社會的兩大基礎,外國執政黨十分注重在兩者之間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既建立和健全動力機制來保持社會活力,又通過利益協調機制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歐洲左翼社會黨偏向利益協調,而右翼保守黨和基督教民主黨則更強調社會動力的重要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洲傳統的左右翼政黨出現了「中間化」的趨勢,都尋求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來保持社會動力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的相對均衡。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執政黨「翻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麼過於強調社會的穩定、忽視經濟發展從而窒息了社會的活力,要麼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忽略了社會公正和社會穩定,社會的「動力源」在更大程度上成為「動亂源」。四、執政黨只有提倡和鼓勵社會創新,充分發揮人才和知識的作用,不斷培養「能動的建設者」,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才具有可持續的動力源。創新是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靈魂,具有創新意識的民族才能不斷發揮出創造力和激發社會活力。外國執政黨很重視通過創新來增強社會的創造活力。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政府均十分重視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在世界范圍內引領著「新經濟」、「知識經濟」發展的潮流。瑞典社民黨執政期間建立了國家創新體制,將本國定位為「歐盟內科研領先的國家」,鼓勵民眾的創造力和創業精神,提高全社會的創新意識,2004年社民黨特別代表大會通過的增長政策綱領強調,必須讓所有的瑞典人都積極投入到財富創造和科技創新中去。「人」是社會創造力各主體中最活躍的因素。外國執政黨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能動力量」。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實行「人才立國、精英治國」的發展戰略。德國社民黨、紐西蘭工黨將改革本國的教育制度直接與國際人才流動、國際移民以及全球高科技人才的競爭相聯系,通過培養本國人才和引進國外人才來為本國社會建設提供活力。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小國社會充滿活力,社會建設成就斐然,多得益於執政黨重視科技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大力發展人才市場。外國執政黨均注意充分發揮知識在激發社會創造力和活力方面的特殊作用。荷蘭工黨緊跟全球化和信息社會的發展潮流,大力推進本國的「知識經濟」發展,加速信息網路建設,在20世紀中後期啟動了一項健全和完善國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計劃,撥款40多億荷蘭盾實施IT2計劃。丹麥自由黨和保守黨執政聯盟提出要將本國建成充滿活力的「知識型社會」,並為此大幅度增加對教育、高科技的投入。日本自民黨執政期間,先後提出了「科技立國」和「科技創新立國」的戰略,將發展科技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重視知識和科技,使荷蘭、丹麥和日本等國社會具有了強大和持久的助推力。五、全球化時代的執政黨必須善於將外部競爭壓力轉變成國內發展的動力,才能確保發展永遠有不竭的動力。社會黨在西歐長期執政,得益於其能對外部世界的變化做出靈活的反應並善謀對策。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順應全球化要求,及時調整經濟結構,改革教育制度和社會福利體制,社會發展動力增大,活力迸發,成功地鞏固了其「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
H. 確立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依據是什麼簡答題
生產力為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為衡量人類社會進步的最高標准。從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教訓中可知,生產力的發展和發展生產力,一直或隱或現地主導著並最終制約這一運動的成敗。只有緊緊抓住發展生產力這一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社會主義事業才能真正取得勝利。
把生產力標准具體運用於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衡量我們改革開放和各項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准,為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生產力為決定人類社會物質生活狀況並制約人類社會的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這就恢復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真正本質。
(8)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擴展閱讀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習近平強調,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