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國家技術發明獎2006

國家技術發明獎2006

發布時間:2021-10-08 02:48:53

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技術發明獎的授獎條件

(1)前人尚未發明或者尚未公開;(2)具有先進性和創造性;(3)經實施,創造顯著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前人尚未發明或者尚未公開,是指在候選人所完成的產品、工藝、材料公開之前,前人所沒有的,為國內外首創,或者雖然國內外已有,但主要技術內容尚未在國內外各種公開出版物、媒體及各種公眾信息渠道上發表或者公開,也未曾公開使用。 推薦國家技術發明獎時,一般應出具獲得發明專利的證明,如果沒有獲得發明專利,應當通過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以下統稱國家獎勵辦)認定的科技信息部門進行文獻檢索和查新,以確認一項技術是否符合前人尚未發明或尚未公開的條件,文獻應該檢索到該技術的公開時間。 界定或者確定公開時間的形式具有多樣性,除技術鑒定外,還有專利申請、產品鑒定、產品或者技術公開銷售使用、主要技術內容公開發表等。如果一項技術同時存在著上述幾種公開方式,那麼,確定發明權的公開時間應以最早的時間為准。 具有先進性和創造性,是與國內外已有同類技術相比較而言。 先進性是指在推薦評審時,其主要性能(性狀)、技術經濟指標、科學技術水平及其促進科學進步的作用和意義等綜合優於同類技術。 先進性要求一項發明不但是新的、前人沒有的,還要求它具有技術優越性,從而具有競爭力和實用價值。創造性是指發明的技術思路有創新,技術上有實質性的特點和顯著的進步。創造性要求一項發明不是簡單的前人所沒有,必須和已有同類技術有本質的差異,有質的飛躍和突破。先進性和創造性主要是與先進的同類技術進行全面比較。 經實施,創造顯著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是指通過實踐檢驗證明技術確是成熟、實用的,而且已經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該條件要求發明不但是先進的,還應當具有實用價值,並已較大規模地應用於生產實踐。推薦參加國家技術發明獎評審的技術發明,應該經過一年以上較大規模的實施應用,取得良好的實用效果。產品、材料至少應已批量生產和應用,對工藝要求至少經過中試或相當於中試以上規模的生產實施。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技術發明獎的獎勵等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抄國家技術發明獎的評審,對候選人所做出的技術發明,從難易復雜程度、技術思路新穎程度、技術創新程度、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的先進程度,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推廣應用程度、已獲經濟或者社會效益及發展應用前景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據此決定授獎等級。
基本評定標准如下:
(1)屬國內外首創的重大技術發明,技術思路獨特,技術上有重大的創新,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同類技術的領先水平,推動了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已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可以評為一等獎。
(2)屬國內外首創,或者國內外雖已有、但尚未公開的重大技術發明,技術思路新穎,技術上有較大的創新,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同類技術的先進水平,對本領域的技術進步有推動作用,並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可以評為二等獎。

❸ 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和人選

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如下:
1、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建議授獎項目目錄
http://www.nosta.gov.cn/dongtai/2006pshzr.htm
2、200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建議授獎項目(通用項目)目錄
http://www.nosta.gov.cn/dongtai/2006pshfm.htm
3、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建議授獎項目(通用項目)目錄
http://www.nosta.gov.cn/dongtai/2006pshjb.htm

❹ 2000至2017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技術發明獎有哪些人

截止2017年1月,共有27位傑出科學工作者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❺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頒發給了誰

在航空、航天、交通等高端裝備製造領域,有「一克重就是一克金」的說法,材料越輕結構工作效能越高。目前國際通用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可以顯著提高裝備性能,但加工過程極易產生損傷,制約其廣泛應用。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授予大連理工大學賈振元團隊,表彰其發明的「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技術與裝備」解決了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難題,將我國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加工技術水平推進到國際前沿。

經過10多年攻關,團隊研發出13台套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數控加工工藝裝備,成為我國航空航天多個重點型號關鍵復合材料構件加工的唯一裝備,實現了從無法加工或手工加工到低損傷數字化加工的跨越。成果已在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航工業、中國商飛等企業應用,突破了某新型航天裝備艙段、某飛行器筒段、某系列直升機旋翼、某重型飛機調節板、大型客機機身筒段試驗件、高鐵車身試驗件等關鍵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難題,打破國外封鎖。

❻ 200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及簡介

■新聞人物
李振聲科技成果
新華社電李振聲生於1931年,山東淄博人。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現任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李振聲曾擔任中科院原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西安分院、陝西省科學院院長,陝西省科協主席,中科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等職。李振聲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全國政協第八屆、第九屆常務委員,曾榮獲陝西省和全國勞動模範。
李振聲1990年入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入選中科院院士,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陳嘉庚農業科學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中華農業英才獎等獎勵。
在55年的科學生涯中,李振聲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同時開展農業發展戰略研究。
他開創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育種新領域並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李振聲育成的以小偃6號為代表的系列品種,開創了小麥遠緣雜交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先例。小偃6號已成為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幹親本,是我國北方麥區的兩個主要優質源之一,其衍生品種已達79個,累計推廣3億多畝。
李振聲創建了藍粒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這是一項原創性成果,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的實用化開辟了一條新路。他的這項成果促成了首屆國際植物染色體工程會議在中國西安召開,受到來自15個國家的100多位專家的充分肯定。上世紀90年代初,李振聲從我國人多地少、資源不足的國情出發,提出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麥育種新方向和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觀。他培育出的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營養的優質小麥新品種小偃54,累計推廣700餘萬畝。
1987年,李振聲帶領中科院400餘名科技人員對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進行大規模改造和治理,6年時間實現黃淮海地區糧食增產504.8億斤。1995年,李振聲向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我國農業生產的問題、潛力與對策》的報告,提出了實現糧食產量增加1000億斤的對策。2003年,他針對我國糧食生產連續5年減產的情況,提出爭取3年實現糧食恢復性增長的建議。2006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9949億斤,基本實現了恢復性增長。
■人物逸聞
跨入科學之門初衷竟為「糊口」
李振聲一輩子與小麥結緣,一粒麥種讓他聲名大振。這樣一位以自己的研究成果養活了幾億中國人的大科學家,當年步入科學之門的初衷竟是為了糊口。
1931年,李振聲出生在山東淄博農村。雖然家境貧寒,但重視教育的父母一直供他念書,先私塾,後學堂。13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一人帶著4個孩子,日子愈發艱難。李振聲在哥哥的資助下讀到高中二年級,便再也無力支撐。
輟學後的李振聲隻身來到濟南,「想託人找個營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街上看到了山東農學院的招生啟事,「提供食宿」四個字吸引了李振聲。於是他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報考了,沒想到考上了。
憶及當年,李振聲說:「這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又有飯吃,又能上大學,所以也就對這個機會特別珍惜,學習比較努力。」
1956年,李振聲從北京中科院來到陝西楊凌的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走上了小麥遠緣雜交育種研究之路,一走就是50年。當時正趕上西北小麥產區條銹病大流行,造成減產20%到30%。李振聲說:「當時我就想能不能通過小麥與天然牧草的雜交來培育一種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這項研究在當時被許多人視為畏途。到1979年,李振聲的研究終於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產、穩產、優質等品質於一身的小偃6號在大面積推廣中獲得成功。小偃6號的成功,讓李振聲聲名鵲起,各種獎勵接踵而來。
談到這些,李振聲只是淡淡的一句:「真正給我打分的是農民。」
■大會快訊
李振聲捐出50萬獎金
據新華社電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李振聲27日說,計劃將這次獲得的50萬元個人獎金全部捐給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作為學生的「助學基金」,為學生成才助一臂之力。
根據有關規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數額為500萬元,450萬元由獲獎人自主選題,用作科學研究經費,50萬元屬獲獎人個人所得。
3位工人農民上榜
據新華社電 27日揭曉的2006年度國家科技獎名單上,3名普通工人和農民榜上有名,摘得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科技的繁榮發展,促進科技轉化為生產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為加強對不同層次,特別是基層工人、農民科技創新的激勵,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專門設立了工人農民科技創新評審組,在保證國家科技獎勵條件標准和水平的基礎上,對工人、農民科技創新成果予以政策上的傾斜。

❼ 什麼是「國家技術發明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簡介 國家技術發明獎授予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做出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

❽ 國家科技進步獎是哪一年開始的

2006年度初評通過項目目錄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等過程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獎勵范圍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是一項覆蓋面廣泛的科學技術獎。從候選人、候選單位所完成項目的性質來講,包括了新產品和新技術開發、新技術推廣應用、高新技術產業化、企業技術改造及技術進步、技術基礎和重大工程建設、重大設備研製中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新技術,或自主開發創新的技術等。
授獎條件
(1)技術創新性突出;(2)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顯著;(3)推動行業科技進步作用明顯。
候選人條件
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候選人應當是具備下列條件的項目主要完成人:(1)提出並確定項目的總體方案;(2)在解決關鍵的技術和疑難問題中做出重大技術創新和重要貢獻;(3)在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過程做出創造性貢獻;(4)在高技術產業化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候選人按貢獻大小排序,並在限額內產生。如果在項目完成中僅從事協調和組織工作的領導,或是從事輔助服務的工作人員,不能作為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候選人。
候選單位條件
國家科技進步獎候選單位應當是在項目研製、開發、投產、應用和推廣過程中提供技術、設備和人員等條件,並對該項目的完成起到組織、管理和協調作用的主要完成單位。如果只是提供資金,不能作為項目的主要完成單位列為獲獎候選單位。政府部門一般不應作為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候選單位。但對於技術開發類中推廣應用先進成果和高新產業化的項目,政府部門如作為組織者、實施者又確有實質性重大作用的除外。
等級標准
國家科技進步獎設一、二兩個獎勵等級。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授獎等級根據候選人、候選單位所完成項目的創新程度、難易復雜程度、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的先進程度、總體技術水平、已獲經濟或者社會效益、潛在應用前景、轉化推廣程度、對行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的作用等進行綜合評定。評定時,對不同項目類型,各有側重。重大工程類項目應突出團結協作、聯合攻關,強調在技術和系統管理方面的創新、技術難度和工程復雜程度、總體技術水平,以及對提高行業整體水平的作用意義

閱讀全文

與國家技術發明獎2006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