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創造學
創造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創造發明活動規律的科學。因為創造發明是人類勞動中最高級、最活躍、最復雜、也是最有意義的一種實踐活動,其實質是:人類追求新的有價值的功能系統。而創造發明可以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改善人類的生活環境、勞動環境,因此創造發明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當前是創造發明的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國家之 間、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從現象上看是產品競爭, 從實質上看是智力競爭,是創造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創造 發明的競爭。創造學就是要通過對創造發明史和當今大量的發現、發 明的過程實例進行解剖、分析、研究,力求找出創造發明活 動的規律,藉助規律有效地進行各種創造發明。創造學的分類及研究的內容創造學的分類:創造學研究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因為創造過程遍及各行各業,在知識爆炸的年代,有關創造學知識的廣泛應用,對任何一個實踐領域都具有現實意義,對任何一個立志搞革新的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創造學已經發展並衍生許多分支領域,大體歸納為三類:①創造科學——它是研究創造活動,揭示創造活動和創造過程的客觀規律,是對創造學的基礎理論研究。②創造性科學一一研究人的創造性,開發人的創造性,培養、造就創造性人才,並為其提供理論依據。②創造工程一一研究各種有效地創造發明方法,促進創造發明效率的提高,它是創造學最富於應用性的一個領域。此外,還出現了與其它科學交叉的邊緣分支,如創造心理學、創造教育學、創造性開發學等等。總之,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研究重點。創造學研究的內容:1.創造精神創造精神是人們的意識或創造慾望的反映。創造學研究者認為,創造者必須具有以下五種精神:①造福於人類的精神;②敢想、敢幹、敢於實踐的精神。③達不到目的誓不罷休、百折不撓的精神;④善於發現問題、敢於創新的精神;⑤堅持不懈、虛心好學的精神。2.創造性思維思,就是想;維,就是序;思維就是有次序的想一想,思索一下,思考一番。總之是指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全過程。創造性思維就不是一般的想一想,它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它想的是獨立的見解,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想像目標,其結果是新穎的、有使用價值的、先進的產品。而創造性思維又是擴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綜合反映。3.創造環境創造環境的好壞,對創造發明者來說,是起促進和制約的作用。任何個人與團體,雖然都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但由於受不同環境的影響,或促進或阻礙創造力的發展。充分認識阻礙創造力發展的環境,創造一個有利於創造發明的環境,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開拓有利於創造發明的環境,必須是領導重視創造發,明,積極培養職工的創造精神,有良好的民主作風,認真分析群眾意見,從開發群眾創造力的高度,來尊重群眾提出創造性想法,保護職工創造權益,在群眾中造成人入動腦筋搞革新的競賽風氣,否則必將影響創造力的發展。另外,車間班組團結,協作氣氛濃,家庭成員的支持等也是非常重要的。4.創造性教育. 根據「創造學」研究者們提出的有關創造理論與方法, 運用到教育活動中來,提高人員素質。創造性教育就是通過: 運用創造思維和創造技法開發人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解決 問題的能力,使人們的思維活動能夠出現超出現有的知識范圍,具有獨創性,從而去搞革新、搞創造發明。 ·我們舉辦創造學學習班,就是進行創造性教育的實例。5.創造技法是從創造發明的活動、過程、成果中總結出來帶有普遍 規律的方法,到目前為止,創造技法有300多鍾。創造學研究的原則和任務1.創造學研究的基本原則一一總結創造發明的經驗。2.創造學的根本任務——開發人的創造力,使人類更加聰明。當今的時代是創造的時代,一個人如果沒有創造力,就會忙忙碌碌一輩子,沒有發明成就。一個企業沒有創造力,就不能發展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就會在商品競爭中失去競爭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創造力,就很難繁榮,甚至會危及國家、民族的生存。
B. 什麼是創造
創造: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從無到有的過程,就叫作創造;
有三個方面版字面的意思:權
1. 發明製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2. 製造或建造。
3. 猶創作。特指文字類
簡而言之,創造就是把以前沒有的事物給產生出或者造出來。
C. 魯迅《故鄉》中與 創造學思想錄 一文中有一句名言與其意相近 那一句 有什麼觀點
環保徵文
——節約有限資源
大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應該都知道。以前的地球是一片綠色,天空大海是一片蔚藍色,鳥兒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魚兒在水裡快樂的游著,其他動物在陸地上快活的奔跑,人們互相幫助``````整個地球呈現出了一片和諧的景象。地球媽媽也甜甜的的笑了。
可現在,地球變了。綠色大量減少,而黃色卻越來越多,地球這是怎麼了?這還不是人們大量砍伐樹木,這種行為不僅讓鳥兒們沒有了賴以生存的家,還造成了大面積的崩塌、洪水等。沒有了樹,我們的地球就好像失去了一個平衡架。
而且,現在各個商店都在賣易拉罐,易拉罐更是一種污染。馬路,學校都成了它們安身的「家」。還有罐子是用鋁做成的,鋁對人的身體也有很多危害。況且,做這樣的一杯可樂,就要用很多的過程,這要浪費很多的資源。
舊電池的危害更大。一旦和家庭垃圾混合以後,在一定的條件下,會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映,釋放出毒素,影響人們的身體,破壞生態環境。
現在人們的科技發達了,工廠為了提高效率,竟把小河當成了排放污水的好地方,把小河弄得骯臟不堪,奇臭無比,更可恨的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也受到了污染,長江更是嚴重,垃圾到處是,讓路過的行人都捂住嘴快速走過去。
所以,我們要用實際勞動來證明。比如節約用水。如:用完水後及時關掉水龍頭;把洗菜的水用來澆花、涮拖把、沖廁所。不要以為水龍頭滴幾滴水算不了什麼。一個水龍頭每秒滴一滴水,一年就是白白流掉36方水。如果一家一戶每月節約一方水,全國一個月會節約多少水呢?
幸虧人們都領悟到了地球被污染得嚴重性,大家都已經行動起來了,一起保護我們的家園。但我還希望那些沒有動起來得人們行動起來,彎一下腰,撿起地上地一片紙,一塊果皮,讓我們的明天更美好,更漂亮!
我相信,只要我們人人努力,讓地球回到幾百年前的樣子不是不可能的!
第二
保護地球,從我做起
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小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我為周圍環境的惡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將對我們作出嚴厲的懲罰。為此我下定決心要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
在剛過去的一年中,我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植樹活動,帶領我們初一(6)中隊的班幹部創立了「綠色天使」植綠護綠小組,鼓勵隊員們在校園里認養了一棵小樹苗,利用課余時間給它梳妝打扮,為它長成參天大樹打下了基礎。在學校組織的「讓地球充滿生機」的簽字活動中,我鄭重地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並寫下了自己對環保的決心和期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積極參加學校在世界環境日舉行的有獎徵稿,認真查閱、收集各類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有關環境治理設想方面的文章,我經常去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講座,觀看環保方面的錄相帶,積極參預環保知識問答調查活動,認真填寫每一項提問。我參與了「紅領巾植綠護綠隊」的網站建設,在上面發布大量的環保圖片和環保知識,以及關於環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識,我國在環保方面發展動向、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情況;每個月我都利用網路、報紙,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專題和板塊「環保資訊」來告訴大家;還定期製作一些宣傳板來宣傳環保知識和生活中的環保常識。提高了大家的環保意識;號召同學們從不同的方面來關愛自己的家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周圍的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積極動員身邊的人一起來依法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的同樣也是僅有的家園,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我還和同學們共同發起「養一盆花,認養一棵樹、愛惜每一片綠地,讓我們周圍充滿綠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飯盒和一次性筷子,讓我們遠離白色污染」的倡議。讓我們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籃子,讓我們共同走向美好的綠色的明天,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
據我收集到的一份報告說:「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一個個鐵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它們像惡魔般無情地吞噬著人類的生命。它威脅著生態平衡,危害著人體健康,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讓人類陷入了困境。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們——人類有時刻不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依法治理環境的意識,地球村將成為美好的樂園」。未來的天空一定是碧藍的,水是清澈的,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類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幸福。
「真正檢驗我們對環境的貢獻不是言辭,而是行動。」雖然我現在做得只不過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堅信要是我們人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自然會給人類應有的回報。在溫暖的搖籃——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臉——天空下成長,在愛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黃色星期天
天賢粱粕
D. 什麼是創造學的規律
創造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創造發明活動規律的科學。因為創造發明是人類勞動中最高級、最活躍、最復雜、也是最有意義的一種實踐活動,其實質是:人類追求新的有價值的功能系統。而創造發明可以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改善人類的生活環境、勞動環境,因此創造發明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當前是創造發明的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國家之 間、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從現象上看是產品競爭, 從實質上看是智力競爭,是創造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創造 發明的競爭。創造學就是要通過對創造發明史和當今大量的發現、發 明的過程實例進行解剖、分析、研究,力求找出創造發明活 動的規律,藉助規律有效地進行各種創造發明。創造學的分類及研究的內容創造學的分類:創造學研究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因為創造過程遍及各行各業,在知識爆炸的年代,有關創造學知識的廣泛應用,對任何一個實踐領域都具有現實意義,對任何一個立志搞革新的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創造學已經發展並衍生許多分支領域,大體歸納為三類:①創造科學——它是研究創造活動,揭示創造活動和創造過程的客觀規律,是對創造學的基礎理論研究。②創造性科學一一研究人的創造性,開發人的創造性,培養、造就創造性人才,並為其提供理論依據。②創造工程一一研究各種有效地創造發明方法,促進創造發明效率的提高,它是創造學最富於應用性的一個領域。此外,還出現了與其它科學交叉的邊緣分支,如創造心理學、創造教育學、創造性開發學等等。總之,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研究重點。創造學研究的內容:1.創造精神創造精神是人們的意識或創造慾望的反映。創造學研究者認為,創造者必須具有以下五種精神:①造福於人類的精神;②敢想、敢幹、敢於實踐的精神。③達不到目的誓不罷休、百折不撓的精神;④善於發現問題、敢於創新的精神;⑤堅持不懈、虛心好學的精神。2.創造性思維思,就是想;維,就是序;思維就是有次序的想一想,思索一下,思考一番。總之是指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全過程。創造性思維就不是一般的想一想,它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它想的是獨立的見解,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想像目標,其結果是新穎的、有使用價值的、先進的產品。而創造性思維又是擴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綜合反映。3.創造環境創造環境的好壞,對創造發明者來說,是起促進和制約的作用。任何個人與團體,雖然都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但由於受不同環境的影響,或促進或阻礙創造力的發展。充分認識阻礙創造力發展的環境,創造一個有利於創造發明的環境,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開拓有利於創造發明的環境,必須是領導重視創造發,明,積極培養職工的創造精神,有良好的民主作風,認真分析群眾意見,從開發群眾創造力的高度,來尊重群眾提出創造性想法,保護職工創造權益,在群眾中造成人入動腦筋搞革新的競賽風氣,否則必將影響創造力的發展。另外,車間班組團結,協作氣氛濃,家庭成員的支持等也是非常重要的。4.創造性教育. 根據「創造學」研究者們提出的有關創造理論與方法, 運用到教育活動中來,提高人員素質。創造性教育就是通過: 運用創造思維和創造技法開發人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解決 問題的能力,使人們的思維活動能夠出現超出現有的知識范圍,具有獨創性,從而去搞革新、搞創造發明。 ·我們舉辦創造學學習班,就是進行創造性教育的實例。5.創造技法是從創造發明的活動、過程、成果中總結出來帶有普遍 規律的方法,到目前為止,創造技法有300多鍾。創造學研究的原則和任務1.創造學研究的基本原則一一總結創造發明的經驗。2.創造學的根本任務——開發人的創造力,使人類更加聰明。當今的時代是創造的時代,一個人如果沒有創造力,就會忙忙碌碌一輩子,沒有發明成就。一個企業沒有創造力,就不能發展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就會在商品競爭中失去競爭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創造力,就很難繁榮,甚至會危及國家、民族的生存。
E. 創造學結課論文
創新要有什麼樣的條件?——關於培養創新人才的一些想法
我把學會表達和交流看得很重,認為這也是最基本的「基礎」。因為現代社會無論做成一件什麼事,都要與人合作,與人共事,就要組織。這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使大家明白,並同心協力一起去做。北大總結過一位優秀博士生的經驗,他畢業後一年多就被中科院研究所聘為正研究員,不久又被國外大學聘為教授,是很出色的。他在學習中不但求知如渴,而且善於學習,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善於請教人、與人打交道,動員了很多人為完成自己的任務出力。這是很聰明的。這里,一要有好態度,真誠虛心,不怕丟面子;二要有交流技能。很多中國學生這方面表現比較差,我們的知識分子也好不了多少。在學校里組織交叉學科項目是很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學科、行業的人不願交流,不善交流,「語言」不通,互相看不起。我這里所說的「語言」,是指「行語」。比方學物理的叫光的「偏振」,學地質的叫「偏光」,學物理的就會看不起學地質的,說是「概念不清」。對學者,這是最大的「帽子」,其實是語言不通。不同專業的人思維方法、治學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都不盡相同,這也可說是文化不同。要做好跨學科合作,就要大家學會「跨文化交流」。這種跨文化交流有利於打破人的思維定勢,促進創新。
21世紀是國際化的世紀,要走出國門,進行國際交流,沒有外語能力不行。現在大家都很重視外語了。我覺得,學外語還是取得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只會一種語言,就只能用一種方法思考。用不同語言思維,腦子里的活動區也不同。北大有一位老院士,去世前腦子患病,用漢語不會說話了,卻還能用英語表達意思。可見漢語和英語在腦子里是兩個不同區域操作的。用雙語教學出來的孩子比較聰明,其道理可能就在這里。前一段時間聽說美國學生不想學外語,有的學校也不重視外語,認為用英語就可走遍天下。我就想,美國人大概就要衰落了,因為他博採各種文明的優勢要丟失了。但是,美國人還是很聰明的。最近,美國高教協會對美國大學生提出要求,強調要掌握英語和第二種語言,要學會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對外來文化的了解。看來美國非常重視這種優勢。
我還把數學和計算機工具看成是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手段。數學不僅是處理數量關系的科學,而且是使任何學科和思維精密化的重要手段。馬克思說過:「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應用數學時,才算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21世紀數學將會滲透到各種學科。而計算機更是信息化時代的必要工具,不會計算機等於文盲。
以上是說創新的基本基礎。這些基礎不打好,談不上創新。
其次,要學會創新的思維方法。思維方法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方面。現在有很多「創造學」、「創新學」方面的書籍,在討論創新思維問題;還有許多生理心理研究,在探索腦功能開發問題。這些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都會有幫助,是十分必要的。開設一些這類課程對學生進行有關思維教育也是有用的。但我總覺得,培養正確思維最主要還是靠思維的實踐。知道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等等名詞,讓學生有些思維科學意識,自覺地運用這類思維方式去思維當然很好。而根本的還是要從各學科科學家是如何成功地在具體探索科學規律的實例中來啟發學生進行科學的思維,並且以解決各學科的實際問題來訓練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會正確思維也是「學習」的一個主要內容。
第三,要學會選擇。人生道路上關鍵時刻的選擇合適與否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就至關重要。要是當年居里夫人去從事理論研究,楊振寧去搞實驗,大概他們不會有後來這樣的偉大成就。做科研,選題恰當就是成功的一半。選擇並非易事,起碼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及弱點有清醒的認識;「知彼」就是對被選擇的對象有明白的了解,還要對社會、國家發展的走勢有大致的認識。選擇適當就能發展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而這是創新的一個重要條件。為此,學校要提供給學生廣泛選擇的自由和條件。「學分制」就是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次選擇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充分發展個性,發揮聰明才智。「多次」是因為「學會選擇」有個過程,允許失誤。在學校里失誤還可補救,到社會上,一次失誤就無法挽回了,學校是選擇的實習場所。學校還要提供導師給以輔導和幫助。幫助學生選擇是個性化學習的重要一環,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很有影響。
第四,要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我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一直只提「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提「提出問題的能力」。我曾經挖苦地說,這是「仆從教育」而不是「主人數育」。主人提出問題,仆從去解決就是了。科學創新首先就要能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提問題是不容易的:一要提中要害,切中關鍵,這個問題一解決,一大批問題就迎刃而解,從而推動科學的大步前進;二要提得恰當、及時,已經准備了必要的條件,到了可以解決的時候。屈原在「天問」中提出了一百多個自然和社會問題,卻根本不能去解決,就不能算科學,只是詩人浪漫的想像。所以,學校要創造讓學生敢於和善於提出問題的環境。我們這輩人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是處在「勇於接受任務,拚命完成任務」的環境中,卻自己從來不提出任務。對於一個科學工作者,這是致命的。我自己就深感這種缺陷。擺在當代中國青年面前的是要發揚首創精神,就不能光聽別人安排了。
F. 常見的創新思維方式有哪些
1.加法思維。加法思維就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學說、技術、產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進行適當疊加或組合,用以形成新學說、新技術、新產品的創新方法。正如美國創造學家奧斯本所說:「新的發明幾乎都是通過對老發明的組合或改進產生的。」
2.減法思維。減法思維就是將事物的要素進行縮減或分割,從而達到創新的目的。例如:我國對計算機簡化中得到的VCD和學習機的問世就是減法思維的運用。將計算機中的光碟機與解碼部分取出來變成了VCD;將計算機的文字錄入編輯和游戲功能取出來就成了學習機,造就了一個利潤豐厚的產業。
3.變換思維。變換思維是指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採用靈活多樣的改變和轉化,進而達到創新的目的。例如:某西方國家有兩個教徒在教堂祈禱時想抽煙,其中一個問牧師:「我在祈禱時可以抽煙嗎?」牧師斷然拒絕。另一教徒換了一種問法:「我在抽煙的時候可以祈禱嗎?」牧師說可以。兩個教徒所說事實是一回事,但效果卻大不一樣。
4.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是指不採用通常思考問題的思路,而是從完全相反的、對立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達到創新的目的。例如:司馬光砸缸。
5.類比思維。類比思維是指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屬性,從而推出其中一個對象可能具有另一個或另一類對象已經具有的其他屬性的思維方法。例如:雞蛋固化技術。哈爾濱市道里區榆樹鄉榆樹村一位農民,他從雞蛋想到了奶粉,嘀咕著要把雞蛋「曬干」,經過反復試驗,終於成功了。「曬干後的雞蛋」不但能製成蛋黃粉、蛋黃飲料和罐頭等食品,還能提取黃油,市場前景非常看好。
6.聯想思維。聯想思維是指通過一個或一類事物聯想到相連、相關或可能相連、相關的另一個或另一類事物,從而達到創新目的的方法。例如:茅以升的「射水打樁法」。橋梁專家茅以升在建造錢塘江大橋時因江中泥沙層很厚,打樁時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後來他看到鄰家的孩子用鐵罐澆花,細細的水流居然把花壇泥土沖出了一個深深的窟窿,他茅塞頓開,立刻想到了射水打樁的好辦法,解決了工程進展中的難題。
7.迂迴思維。迂迴思維法是指迴避使用常規的直接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採取拐彎抹角的見解、方法來解決問題。例如:有一個領導書房裡的大沙發要搬到另一個房間去,因沙發大門小,勤務員們試過幾次都搬不出去。領導問:「怎麼沒搬出去?」勤務員說:「門太小出不去。」領導在沙發左右踱步,時而望望沙發,時而瞥一眼門,思索片刻,慢條斯理地問:「是先擺好沙發後蓋房子呢?還是先蓋好房子後再搬來沙發呢?」勤務員們聽後低下了頭。領導便出去散步了。後來勤務員們不時變換方式,終於將沙發搬出了門。
8.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指圍繞一個中心問題,進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多途徑的思考和聯想,以探求問題的答案的思維方式。例如:齊白石會客。一天有三個學生上門求教,只見門上寫了個「心」字。其中一位學生轉身就走。另兩位學生卻上前敲門,被齊家人勸回。次日他們三人又來求教,發現門上換了個「木」字,頭一天先走的學生立刻上前叩門,白石老人笑盈盈的開門迎客。這是什麼道理呢?第一次門上寫的實際是個「悶」字,說明齊老情緒不好,不會客;第二次門上實際上寫的是個「閑」字,說明齊老清閑無事,可以見客。
G. 你看過哪些關於創造學的書籍,請談談自己在學習中有何創造性想法
創造學思想錄
幼年時,不論講故事,還是做游戲,都在培養激發你的想像力版。漸漸地你長大了,人們權會說:「你已經長大了,不要再有那麼多夢想,要踏踏實實地把雙腳放在地上。」正如畢加索所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你長大成人之後如何能夠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
H. 誰給我個創造學的論文啊
我幫你貼個,雖然是貼的,但是總比沒有好!
創新要有什麼樣的條件?——關於培養創新人才的一些想法
我把學會表達和交流看得很重,認為這也是最基本的「基礎」。因為現代社會無論做成一件什麼事,都要與人合作,與人共事,就要組織。這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使大家明白,並同心協力一起去做。北大總結過一位優秀博士生的經驗,他畢業後一年多就被中科院研究所聘為正研究員,不久又被國外大學聘為教授,是很出色的。他在學習中不但求知如渴,而且善於學習,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善於請教人、與人打交道,動員了很多人為完成自己的任務出力。這是很聰明的。這里,一要有好態度,真誠虛心,不怕丟面子;二要有交流技能。很多中國學生這方面表現比較差,我們的知識分子也好不了多少。在學校里組織交叉學科項目是很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學科、行業的人不願交流,不善交流,「語言」不通,互相看不起。我這里所說的「語言」,是指「行語」。比方學物理的叫光的「偏振」,學地質的叫「偏光」,學物理的就會看不起學地質的,說是「概念不清」。對學者,這是最大的「帽子」,其實是語言不通。不同專業的人思維方法、治學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都不盡相同,這也可說是文化不同。要做好跨學科合作,就要大家學會「跨文化交流」。這種跨文化交流有利於打破人的思維定勢,促進創新。
21世紀是國際化的世紀,要走出國門,進行國際交流,沒有外語能力不行。現在大家都很重視外語了。我覺得,學外語還是取得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只會一種語言,就只能用一種方法思考。用不同語言思維,腦子里的活動區也不同。北大有一位老院士,去世前腦子患病,用漢語不會說話了,卻還能用英語表達意思。可見漢語和英語在腦子里是兩個不同區域操作的。用雙語教學出來的孩子比較聰明,其道理可能就在這里。前一段時間聽說美國學生不想學外語,有的學校也不重視外語,認為用英語就可走遍天下。我就想,美國人大概就要衰落了,因為他博採各種文明的優勢要丟失了。但是,美國人還是很聰明的。最近,美國高教協會對美國大學生提出要求,強調要掌握英語和第二種語言,要學會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對外來文化的了解。看來美國非常重視這種優勢。
我還把數學和計算機工具看成是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手段。數學不僅是處理數量關系的科學,而且是使任何學科和思維精密化的重要手段。馬克思說過:「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應用數學時,才算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21世紀數學將會滲透到各種學科。而計算機更是信息化時代的必要工具,不會計算機等於文盲。
以上是說創新的基本基礎。這些基礎不打好,談不上創新。
其次,要學會創新的思維方法。思維方法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方面。現在有很多「創造學」、「創新學」方面的書籍,在討論創新思維問題;還有許多生理心理研究,在探索腦功能開發問題。這些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都會有幫助,是十分必要的。開設一些這類課程對學生進行有關思維教育也是有用的。但我總覺得,培養正確思維最主要還是靠思維的實踐。知道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等等名詞,讓學生有些思維科學意識,自覺地運用這類思維方式去思維當然很好。而根本的還是要從各學科科學家是如何成功地在具體探索科學規律的實例中來啟發學生進行科學的思維,並且以解決各學科的實際問題來訓練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會正確思維也是「學習」的一個主要內容。
第三,要學會選擇。人生道路上關鍵時刻的選擇合適與否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就至關重要。要是當年居里夫人去從事理論研究,楊振寧去搞實驗,大概他們不會有後來這樣的偉大成就。做科研,選題恰當就是成功的一半。選擇並非易事,起碼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及弱點有清醒的認識;「知彼」就是對被選擇的對象有明白的了解,還要對社會、國家發展的走勢有大致的認識。選擇適當就能發展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而這是創新的一個重要條件。為此,學校要提供給學生廣泛選擇的自由和條件。「學分制」就是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次選擇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充分發展個性,發揮聰明才智。「多次」是因為「學會選擇」有個過程,允許失誤。在學校里失誤還可補救,到社會上,一次失誤就無法挽回了,學校是選擇的實習場所。學校還要提供導師給以輔導和幫助。幫助學生選擇是個性化學習的重要一環,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很有影響。
第四,要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我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一直只提「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提「提出問題的能力」。我曾經挖苦地說,這是「仆從教育」而不是「主人數育」。主人提出問題,仆從去解決就是了。科學創新首先就要能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提問題是不容易的:一要提中要害,切中關鍵,這個問題一解決,一大批問題就迎刃而解,從而推動科學的大步前進;二要提得恰當、及時,已經准備了必要的條件,到了可以解決的時候。屈原在「天問」中提出了一百多個自然和社會問題,卻根本不能去解決,就不能算科學,只是詩人浪漫的想像。所以,學校要創造讓學生敢於和善於提出問題的環境。我們這輩人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是處在「勇於接受任務,拚命完成任務」的環境中,卻自己從來不提出任務。對於一個科學工作者,這是致命的。我自己就深感這種缺陷。擺在當代中國青年面前的是要發揚首創精神,就不能光聽別人安排了。
I. 創造學思想錄```
相信我,這個對你有幫助!
一:論人的偉大——《思想錄》節選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死命的東西更高貴。
二:《建築師的思想錄 》
這本談建築的書,如果你把它當作哲學書來讀,也許更合適。這么說,實際上是假定談建築的書與哲學書應當有所區分。對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這個假定的確是存在的。建築究竟應該怎麼談?我(們)未必清楚,不過,張永和還是使我(們)產生了疑惑:竟然這樣談建築,可以嗎?不可以嗎?
顯然,張永和了解這種疑惑,要不,他不會把自己的工作室叫做「非常建築」。在漢語中,「非常」這個詞值得玩味,它的字面意思是「不同尋常」,有一部電影,中譯作「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跟原片名完全相反,但與內容卻十分貼切,是很好的意譯。「非常」的另一個習慣用法則是作程度副詞,相當於「很」、「十分」。這樣,「非常」的前一個意思是表示與usual相反,也就是unusual;而後一個意思則是表示比usual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就是more than usual。這是漢語多義或模糊的又一個例子。
回到「非常建築」這個話題,我們既可以把它理解為unusual architecture,也可以把它理解為very architecture。前一種理解,可以說是站在一種外在的立場;後一種理解,也許更符合張永和自己的立場。事實上,「非常建築工作室」的作品集出版,他把書名先後取為「非常建築」(1996)和「平常建築」(2002)。
從非常建築到平常建築乃至基本建築,不能不說其中有深意存焉。張永和後來更多用「平常建築」以及「基本建築」這些提法,這是基於他對建築本質越來越趨於刪繁就簡的理解:建築實踐意味著面臨如何理解、限定、設計、研究建築等等問題,而如果把建築動詞化,這些問題即可簡化為「如何建築?」(如何蓋房子?)。
全書由長短不一的三十多篇文字構成,短的幾百字,最長的也不過萬把字,即使是長文,相信讀者也不會把它混同於那些發表在Journal上的論文,我想,這自然是因為作者採用了一種格言或斷片式的寫作方式,簡潔、跳躍、質地密集,令人想起維特根斯坦的那些著名的哲學筆記。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多年:1982—2004。作者的身份從加州伯克利分校建築系的研究生到北京大學建築學教授。而風格(語言以及思維傾向)似乎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將最早的《自行車(的故事)》與最晚的《我的紅樓夢,或三考》做一比較,如果不看寫作日期,你想不到這中間隔了二十二年。這似乎又一次應證了我的一個觀念:人的重要品質在二十幾歲就已形成,之後的學習與經歷作用甚微。
作為一名教師,張永和有機會把自己對建築的獨特理解灌輸給學生,因此,從他有關建築教育的論述——主要是《四函》與《關於建築教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建築理念。
《四函》寫於1985年,時作者在美國印地安納州的保爾州立大學建築系教大學二年級的設計課,這四封信所錄的是他寫給學生的設計任務書。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任務書沒有向學生布置什麼技術性指標,而是引導學生對建築基本概念進行反思。第一封信——練習,要求學生研究生活事件與人造環境之間的微妙關系,特別提醒學生重視細節。第二封信——過程,告訴學生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並傳授給他們一個經驗,那就是:在練習時堅持做筆記,把所有的思考和想法都記錄下來。事實上,張永和自己就是這樣做的,收在本書中的很多篇文字就是他的思考素描。有關過程的思想,後來他有進一步的發揮,參見寫於1988年的《過程思想》。第三封信——舞台,教導學生建築不過是提供我們行為發生的一個背景或舞台,設計必須為人的活動服務。第四封信——經歷,這封信是這門課的總結,鼓勵學生向自己的經理學習,並提供給學生三件工具:一是寫作,給所設計的方案加上一段不相乾的故事或劇情;二是把一個局部或一個細節作為設計的起點;三是繪圖必須具體,要十分注意細節。通過這門課,張永和旨在卸下學生的思想包袱,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對建築及其設計的理解。
《關於建築教育》寫於2001年,時作者在北大建築學研究中心主事,其中不僅有對以美術為基礎的傳統建築教育的全面反思,還有對新建築教育模式的積極建構,依我看,是中國建築教育的一份劃時代文獻。在文中,張永和放膽倡言,要重新定義建築學基礎:美術不是建築學的基礎,建築學的基礎是基本設計活動(思維),取代建築專業美術基礎課的是藝術修養的培養,而藝術范疇不局限於繪畫、雕刻與設計,應涉及電影、戲劇等諸多領域。事實上,張永和本人就有很好的藝術素養,他對世界電影、文學、繪畫作品了解之廣、理解之深,令人驚嘆,讀者只要細按《文學與建築》、《文學與空間》兩篇自可判斷,毋庸在此多言。
如果說傳統建築教育理解下的建築是一種美術建築,那麼,張永和所提倡的建築也許可以稱之為觀念或理論建築。必須說,這種想法並非他一個人的發明,早在1982年訪問匡溪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築系時,他就與「理論建築」相遇而大受刺激,詳《匡溪行》篇。而在國人中亦不乏友聲:台灣著名建築學家漢寶德(1934— )在1980年代即雲:「也許建築根本就不是一門學問,而是一個思想的范疇。如果這樣的解釋是正確的,我也許可以把建築家定義為思想家。」(《中國建築文化講座》,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1月版,16頁)
張永和當然是一個建築師,並且是在美國注冊的建築師。他也要蓋房子,他也要與僱主打交道,在這些方面,他與一般建築師沒什麼兩樣。但是,在他身上,你總會感到有什麼不同。是什麼不同呢?不錯,他在名牌大學讀書教書(2002年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丹下健三講座教席,2005年9月起MIT建築系主任),他獲得各種國際大獎(1987年日本新建築國際住宅設計競賽一等獎第一名,1996年美國進步建築優秀建築工程設計獎,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貢獻獎,2004年WA中國建築獎優勝獎),但這恐怕都不是什麼要緊的,要我說,最大的不同可能是,一般的建築師滿足於作為工匠,而張永和則夢想成為能思想的工匠——在這個意義上,不妨說,本書就是他的《思想錄》。
帕斯卡說,人是一支會思考的蘆葦。昆德拉則說,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而我知道,現實是,不思考的人、不會思考的人是多麼的多啊。